“哈哈。”杜锦宁干笑两声,“是妙手偶得之。当时福至心田,灵光一闪,就写了那么一首出来。现在可不敢保证还能写得出一样的好诗词。”

梁先宽叹了一口气,不过心里却莫名的舒畅许多。这家伙总有一样不擅长的了。要是什么都擅长,什么都比他们强好多,他们都不用活了。

第454章 琴棋书画

“这样你还去?”齐慕远道。

“去,怎么不去?不去就是怂包。去的话,技不如人就技不如人了呗。”

杜锦宁说着,拍拍齐慕远的肩:“这不还有你吗?好歹你也是咱们博阅书院的诗词小才子,怕他怎的?”

一听这话,梁先宽“哈哈哈”地大笑起来,齐慕远的脸色则黑成了锅底。

他这称号还有一段典故。

齐慕远为人冷淡,平时不大爱说话,也不爱理人,在杜锦宁看来就属于冰山人设的那种类型。可这家伙写起诗来,却完全是崩人设,风格绮丽且不说了,还热情澎湃,十分有感染力,杜锦宁每每看到他写诗就忍不住想笑,关嘉泽更是他每写一首诗都要拿出来朗诵一通。

本来他这跟本人性格完全不符的诡异画风在一定范围内让小伙伴们欢乐一下就行了,偏书院有位教诗词的老先生最爱齐慕远这种风格,赞他为诗词小才子——至于大才子,那当然是关乐和山长了。只要是那位老先生上课,都要拿齐慕远的诗词来做范例。

闹到后来,博阅书院低年级的那些学子忍不住跑到甲班来瞻仰一下齐慕远师兄的风采,结果就看到一个冒着冷气的面瘫脸,再三确认这位确实是写出那些热情洋溢的诗词的齐慕远师兄后,乙班和丙班的师弟们集体石化,总觉得看到的是一个假的齐慕远师兄。

杜锦宁向来不怕齐慕远的冷脸,继续不怕死地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到时候要加油哦,我会不会被他们笑话,全靠你了哦。”

齐慕远斜睨了她一眼:“别做梦了,自己写吧,是死是活自己承担。我就写一首平平淡淡的诗。反正我不是案首,我无所谓。”

说着他一耸肩,酷酷的走了出去。

梁先宽看着他走到门口,收回视线,也学着耸了耸肩,问杜锦宁道;“这动作是跟谁学的?看上去挺牛的。”

“哈哈,哈哈。”杜锦宁干笑两声,没接他的话茬,拿出刚领到的课表问道,“你打算选哪些课上?”

这府学的课有点像后世大学里的选修课似的,是可以任由学子凭兴趣上的。

梁先宽顿时被转移了注意力,低头看着课表:“你打算选什么?”

“琴棋书画。”

“哈?”梁先宽瞪大了眼睛。

“很奇怪吗?”

“嗯。”梁先宽狂点头,“一般人都不会特意学这些,要学也只学一门。”

君子六艺,但都精通的又能有几人?大家都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专注于科举,对于这些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东西,是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的。

“这是我老师给我的建议。”杜锦宁道。

这个“我老师”,那肯定只有关乐和了。

梁先宽点了点头:“确实也是,你是可以学学这些的。”

就凭杜锦宁这变态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再加上她又勤奋好学,时常手不释卷,藏书阁一泡就是一整天,别人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的东西,估计都不够杜锦宁学几天的。所以她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学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我跟你们不一样,还是缺少一些文化底蕴。”杜锦宁摇摇头。

关乐和的用意,她十分明白。

以后考上了进士去了京城,光会读书是完全不够的,还得会玩。因为那些皇家贵胄们更看重你有没有趣。她虽然不喜欢跟那些人来往,更不愿意卷入政治中心里去,但别忘了她还有个紧箍咒呢。要解开这紧箍咒,一是死遁;二是皇上特赦,或是获得免死金牌之类的东西。而想要后者,不跟皇家人打交道是不行的。

所以呢,有备无患,技多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总没有错的。

而且她在博阅书院已把藏书阁的书已看完了。她又不想当什么大学者或大儒,整日捧着本书苦读实在没意思。不如趁着有时间,学点有趣的东西。以后要是死遁了,那日子可有多无聊呢。能有点东西打发时间也是好的嘛。

所以看到府学里竟然还有这些课程,她赶紧把这些都勾了,正经课程在时间上有冲突的,倒要给这些兴趣爱好让路。

“唉,其实有时候我挺羡慕你的。我们这些世家弟子,别人看着挺羡慕的,锦衣玉食,可谁能想到我们背负的重担呢?一族人的兴衰荣辱。相比之下,我倒愿意粗茶淡饭呢。”

这些人之中,梁先宽是活得最累的一个,小小年纪就背负很多。杜锦宁看他越说越忧郁,开玩笑道:“我就是粗茶淡饭的代表,正在为锦衣玉食努力,你别打击我的积极性啊。”

梁先宽笑了起来。

可不是么?寒门子弟,正为过上他们这样的日子而奋斗呢。而他呢,却想着放下这一切回归平淡。或许真要平淡了,他又心有不甘吧。

府学的生活比起博阅书院还是更自由一些。除了要求住在书院里,其余时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并不是不允许出校门。但就是因为太过宽松,府学担心学子们基本不来书院,这才要求他们内宿。

吃过午饭,齐慕远就问杜锦宁:“回家么?”

杜锦宁摇摇头:“不回去。”

家里事是挺多,但都安排好了,并没有什么事急着回家处理不可。回去也就半天功夫,到了晚上还得回来。她也懒得跑了,干脆就在这里写话本。

这段时间忙碌碌,还没写多少。昨日庄越已经开始催更了。

齐慕远那样问是因为他知道杜锦宁一堆的事,他自己却是个清闲的。见杜锦宁不回去,他便也安静地呆在房里看书。

第二日,大家就按着自己选的课去上课了,杜锦宁上的是琴课,可到了那里一看,除了老师之外,就只她一个学生。

先生姓龚,是一位三十来岁相貌俊美的大叔。他正一个人坐在空屋子里拔弄着琴弦。见了杜锦宁进来,他挑了挑眉,问她道:“你要学琴?”

杜锦宁点了点头:“学生杜锦宁,见过先生。”说着她左右看了看,“是只有我一个学生呢,还是今天并不是授课日?”

“只有你一个学生。”龚先生道。说完他就不说话了,只看着杜锦宁。

杜锦宁被他看得莫名其妙,低头看看自己是不是穿错了衣服,最后干脆抬起头来问龚先生:“怎么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学琴,但因为看到上课的人少,最后大家都走了。”龚先生道,“你要不要走?”

杜锦宁被他问得很无语:“我不走。”说着她坐了下来,看着龚先生手下的琴,“我要不要先买架琴?”

“不用。”龚先生说着,指了指旁边一间小屋,“你去里面选一架琴,先学一阵子吧。如果你真想学下去,再买也不迟。”

杜锦宁进小屋一看,便发现屋里好几架琴,而且材质不一,式样不同,估计是以前的学子留下不用了的。她也不懂怎么选,只选了一架自己看得顺眼的,拿出来放到了龚先生对面。

“以前学过吗?”龚先生又问。

杜锦宁摇摇头:“没有。”

“嗯,那我先给你讲一讲基础的东西,你仔细听着。”龚先生的教学态度倒是极好的,接下来给杜锦宁讲了最基本的指法,然后指导她练习一下。

杜锦宁记忆力好,又经过后世音乐的洗礼,倒是领悟得很快,一个上午的时间,倒是学了不少东西。

“你把这架琴拿回去练习吧。下次也不必再拿来,到时候进小屋再挑一架就是了。”龚先生道。说着拿了一个盒子出来,把琴放进去,递给了杜锦宁。

“多谢先生。”杜锦宁拿着琴,施了一礼,退了出去。

她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齐慕远已回来了,跑过去问他道;“上课的感觉怎么样?”

齐慕远摇头:“人多。讲得浅,没意思。”

他看到府学里竟然开律法课,便兴致勃勃地去听了。没曾想因为今年院试考了律法题,所以选择这门课程的学子挺多。又因为这些人对那本都不了解,老师便从最开始的释义讲起。这对深入研究过律法、并用其条例分析过案情的齐慕远来说太过简单了,他便感觉十分无趣。

齐慕远看看她手中的琴又问,“你呢?”

“人少,只有我一个。”

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杜锦宁知道齐慕远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安慰他道:“慢慢先生就会往深里讲了。你手头不是拿了些衙门的案例在看吗?也可以向先生多请教请教。”

“嗯。”齐慕远点点头。

他既对这个感兴趣,自然不可能因为人多就不学。只能耐着性子等着了。

中午吃了饭,杜锦宁歇息了一会儿,看看时辰差不多了,便邀了几人往府学里用来集会的地方去。今天下午不开课,祁思煜的诗会就选在这个时候。

不是所有的学子都能收到请帖的,比如许成源就直接被祁思煜给无视掉了。府学里一共五六十名学子,此次前来参加诗会的也就二三十个。

第455章 这不是座师吗?

杜锦宁他们来得不早也不迟,他们到时,已有十几个在座了。

“哎哟,稀客稀客啊,咱们的小三元也来参加诗会了。上次祁师兄邀请你参加诗会,你可是不给面子啊。”一个坐在祁思煜不远的青年一见杜锦宁进来,就大声嚷嚷道。

祁思煜和杜哲彦都跟杜锦宁撕破脸了,他们不方便主动跟杜锦宁说话,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这位叫潘定的青年。

大家都朝杜锦宁看过来。

杜锦宁叹了一口气,转头对齐慕远道:“我看这里不欢迎我呢,要不我还是回去吧。”说着转身就走。

大家一愣,都朝祁思煜那边看去。

祁思煜和杜哲彦也愣住了。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是含蓄的,尤其是读书人,他们更讲究中庸与委婉。即便内心不满,甚至愤怒得想扇人一耳光,也会面带微笑用文雅的词嘲讽两句,不会跟那些街头粗汉似的张口就骂,撸袖子就上,更不会直接跟人撕破脸。

可杜锦宁上午在宿舍里一言不合就开撕,以及这会子一言不合转身就走的风格,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让大家完全不能适应。

但不可否认的是,效果出奇的好,两次都把祁思煜和杜哲彦架在了火上烤,却让他们偏偏发不出火来。

祁思煜压下想把桌上的东西都摔个稀巴烂的冲动,对潘定点了点头。

他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机会筹备了诗会,就是冲着杜锦宁来的。要是杜锦宁现在走了,而且还是被潘定出言嘲讽逼走的,他不光没有踩着杜锦宁上位增加声望,反而容易沾上负面评价,那他们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潘定连忙冲着杜锦宁的背影叫道:“哎哎,杜小三元,我不过是开句玩笑,你怎么这么不给面子啊。行行,我给你道歉,刚才言辞不当,还请见谅。来来,过来这边坐吧。”

说着,他一边示意坐在最边上的两位书生拦住杜锦宁,一边上前给杜锦宁作揖行礼。

梁先宽见杜锦宁还要往前走,不由拉了她一下。

这种情况下,要是他们还要离开,定然会被人说成气量小,容不得人;而且也让大家怀疑杜锦宁是不是做不出诗以此为借口逃避。这样对她的名声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见两位书生起来拦在她面前,梁先宽又在后面暗示,杜锦宁只得停下脚步,叹了一口气。

杜锦宁转过身去,看了潘定一眼:“那这样的玩笑兄台还是不要乱开的好。在下向来古板,并不喜欢开玩笑。你这玩笑一开,我可是会当真的。”

潘定憋屈得要死,还得给杜锦宁赔笑;“是是,对不住,对不住。在下潘定,再次给杜兄道歉。”

坐在祁思煜身边的杜哲彦暗自庆幸。

要不是他跟杜锦宁因为砸门的事撕破了脸,今天上去对杜锦宁开嘲讽的任务指定落在他身上。那这会子在杜锦宁面前装孙子的人就是他了。

给祁思煜当孙子倒还罢了,或是给齐慕远当孙子也行,可杜锦宁,他算老几?一个乡下农家子,泥腿子还没洗干净呢,不过是巴结上了齐家和关家、梁家,跟自己一样的货色,还想在他面前充老大?

潘定把姿态放得这样低,杜锦宁便不好走了,随着潘定走到几个空座位面前,坐了下来。

齐慕远、梁先宽、许成源乃至方少华都一副唯她是瞻的样子。刚才她转身,这些人也跟着她转身。现在她回来坐下,这些人也都跟着回来,围在她身边坐了下来。

这还是杜锦宁他们这一行人第一次在众位学子们面亮相。大家看这情形,心里便犯了嘀咕:怎么跟自己猜测的有些不一样呢?

因为杜家砸门事件,致仕后就一直很低调、蜗居在漓水县的前吏部尚书齐伯昆,再一次进入府城权贵们的视眼,大家由此也关注起齐慕远来,在此之前就一再叮嘱家中晚辈,在府学里不要跟齐慕远过不去。连带着梁先宽也进入了大家的眼帘。

但杜锦宁,他们是没看在眼里的。他们以为杜锦宁是齐慕远等人的攀附者,是依附于齐慕远等人而存在的,就像杜哲彦之于祁思煜一样。这种人没有文人的骨气,是最让人看不起的。

因此,因为礼思煜自始自终针对杜锦宁,这些人都冷眼旁观,并没有帮着说一句话。可这会子看到这伙人相处的模式,大家在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难道这位杜锦宁还有什么隐藏的身份没被他们发现不成?否则这些人怎么隐隐是以他为中心呢?

祁家有钱,这次诗会又是祁思煜倡导的,诗会上茶水点心水果倒是不缺。

大家喝着茶吃着点心等了一会儿,参加诗会的学子们陆续到了。两位作评判的先生王常致和吴勤也到了,唯独剩下府学的教授唐昭还没有来。

唐昭并没有明确表示不来,大家也不好先开始。王常致叫来一名斋夫,正要叫他去问问唐昭有没有空,就见一行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咦,杜锦宁你看,那不是咱们的座师吗?”梁先宽推了推正低头跟齐慕远说话的杜锦宁。

杜锦宁抬起头来,就看到陆九渊正一面跟唐昭说着什么,一面走了进来。在他身后,还跟着两位老头儿,一位身材高大,一位精瘦。而这两人的目光,正朝她这边看来。

唐昭进来,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杜锦宁也连忙收回目光,起立站直。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唐昭笑着指着陆九渊对大家道,“这位陆先生,原是湘省北山书院的山长,这位史先生、这位彭先生,都是北方传教立说多年,颇有建树。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因立志研究学问,在翰林院任过职,后专注学问,在北方写书立著,传道授业。”

他扫视了众人一圈,声量微微提高:“他们三位都是著名学者,在这一届咱们省的院试中,陆先生被邀为阅卷官,史先生、彭先生都是阅卷参与者。他们因看中咱们桂省山清水秀,决定在此停留一段时间。我慕名上门邀约,再三请求,三位先生便答应在桂停留期间为我们府学的学子授课传道。”

下面的学子听闻,都欣喜若狂。

能被邀为院试阅卷官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有一定建树与声望的才高者。而且北方的文风比之桂省这个偏远地方可昌盛多了。在那边闻名遐迩的,那学问可不是一般的高。他们能得陆九渊这些人的教导,何其幸运也。

见学子们一个个面露狂喜,唐昭十分满意:“三位先生的授课时间及内容,明日会公布在礼堂门口,大家多加关注。”

说着,他又笑道:“三位先生听闻咱们府学举办诗会,对大家的写诗水平甚是好奇,前来评判指点,此是我们府学的荣幸。”

陆九渊说了几句勉励地话,便在主座上坐了下来。

祁思煜盯着陆九渊,郁闷得想要吐血。

他找这么个机会筹办一次诗会容易么?怎么这些人偏要来捣乱呢?这三位老头子可是在院试时直接把他弄到第三、第四名,而把杜锦宁拔高到了头名的,跟他是完全不对盘。现如今他们竟然还要作诗会的评判,那么诗会的走向全然不按自己预想的走啊。

杜哲彦也直叫晦气,不过仍不忘出声安慰祁思煜:“师兄放心,以师兄的诗才,不管是谁做评判,众目睽睽之下也不能失之偏颇。所以师兄放心大胆的写就是,怕他怎的。”

祁思煜一想也是,遂安下心来。

杜锦宁却有些不安了。她总觉得陆九渊三人忽然跑到桂省呆着,而且还进到府学来授课,是冲着她来的。

她似乎低估了这个时代文人对哲学思想的狂热与渴求。

不过她很快她就安定下来。

这些学说本就是陆九渊自己的。如果他想要,那她指引他沿着他以前的路走就是了。她这是顺应历史,并没有改变历史。

台上,唐昭笑着对陆九渊道:“陆公,你是贵客,也是先生,不如你来拟一个题目让大家作诗?”

这种诗会,为防止有心人借此沽名钓誉,弄虚作假,题目都是现场拟的,或由德高望重的主持者出题,或是大家自己议论推举。

陆九渊作为大学者,此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诗会。

他笑道:“好,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说着他走到旁边摆好文房四宝的桌前,提起笔一挥而就。

斋夫待墨干,将那张纸举了起来。上面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看到这句诗,众书生都哀号起来。

他们最怕的就是这种题目。

要是出个比较明确的题目,比如“吟春”,“杨柳”,或是“送行”这类的题目,那就比轻松,不必去解题。最怕的就是这样还得去思索题目意思的。万一审题错了,那你的诗写得再好也是枉然。而时间就那么点儿,为了不出错,就得花大量的时候去审题,这就增加了做诗的难度。

第456章 诗里也有心学?

比如眼前这题,虽说的是明月,可你如果真的直接描述明月“化作白玉盘”,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有着诗人的影子,需得先把李白那首诗的心境给剖析出来,再针对他的这种心境写一首跟明月有关的诗,这首诗还得应和李白的心境。

这也太难了好吗?

看到这个题,杜哲彦顿时兴奋起来,对祁思煜悄声道:“师兄,老天助你也。”

祁思煜瞪他一眼:“噤声。”但微微上翘的嘴唇却显示出了他的好心情。

在他院试前,祁元道曾出过不少的题目让他写文作诗。李白这句“明月几时有”的诗句,祁元道正好出过,他当时写的诗还得了祁元道的赞扬。

而那首诗,因是为院试准备的,所以并没有在其他场合公布写出来过。这会子他直接把这首诗用上,那是半点毛病都没有。

要知道,诗会是比赛性质的,这速度也是一个标准。大家要在一小截香燃完之前把诗写出来,否则就以失败论处。

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索出一首好诗,这不光要有写诗的天份,也要有灵感和急智。有些人如果给他充足的时间他能写得很好的诗来,但这么一急,那水准就大幅下降。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所以祁思煜有现成的诗可用,而且是他原先精雕细琢的,那可是占了大便宜。

梁先宽也是一个不擅长作诗的人,写出来的诗看似精巧工整,却总是缺少一股灵气。

因此他就把希望寄托在齐慕远身上,希望他能写出一首好诗来,为他们几人撑面子。

所以题目一出来,他不是自己开始冥思苦想,而是盯着齐慕远。齐慕远却望着那个题目皱起了眉头,很显然没有什么好灵感能一下子把诗写出来。

梁先宽微微失望,目光习惯性地往杜锦宁那边扫了扫,便见杜锦宁也蹙着眉头,一脸为难的样子。梁先宽便叹了口气,低下头去思索诗词。

不管写得好不好,他都得尽一份微薄之力。

杜锦宁倒不是写不出诗,而是为了怎么写而纠结。

这份纠结,跟她在院试的时候抄那首诗词时的纠结是一样的。

她以为自己除了考试,再用不着抄诗词了。她也打定主意以后除非考试,能不抄诗词就不抄。

但这时候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陆九渊,还有祁思煜在盯着她。祁思煜正为他没能在考试时把她压下去而心有不甘呢。要是她现在写出来的诗词跟那首水平相差甚远,他定会在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她院试时的那首词是事先叫人代写的。

尽管顾忌着赵良和陆九渊,祁思煜不敢做得太过,但这对她终究不是好事。

再者,明明有好的诗词可以拿出来,把祁思煜比下去,却憋屈地不敢用,眼睁睁地看着被祁思煜打脸,再眼睁睁地看他用这件事情来做文章,这真不符合她的个性。

敢招惹她,不管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她都狠狠地还击回去,叫他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才行。快意恩怨,这才是她的性格。都穿越了重生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那么多的资源,还活得无能憋屈,她干脆一头撞死得了。

这么想着,她便开始写起诗来。

本来祁思煜还不紧不慢,觉得这些人拿到题目怎么的都得想好一阵子。为防止别人怀疑,他也不着急,慢慢磨着墨,不过关注力还是放在杜锦宁他们这边。

此时见杜锦宁竟然提起笔准备写字了,他诧异之余,心里便着急起来,赶紧把墨条放下,提笔蘸了蘸,也开始写起诗来。

不管怎么的,他有先天的优势,绝不能让人抢得头筹。曹植以七步诗而著名,可见做诗的速度也很重要。在别人还没思索停当之际,他就已把诗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还相当好,这样他的诗才才会让大家惊叹。

磨磨蹭蹭写个老半天,眼看着香快燃完了,大家都已把诗都交上去了,你才哼哼哧哧地写出一首来,即便写得挺好,也让人看不上眼。这种蠢事他是不会干的。

作为死对头,祁思煜看着杜锦宁,杜锦宁也看着他跟杜哲彦呢。因为知道祁思煜在诗词上的名声,所以她不敢有丝毫怠慢。在两首诗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得评作诗的速度。所以不管怎么的,她都得抢在祁思煜前面把诗交上去。

两人同时开始写,手中运笔如飞。可祁思煜写字再快,能有每天写几千字话本的杜锦宁快吗?写得快了,就容易出错。但所有读书人为考试而养成的惯例,不管你写什么,只要是交给别人审阅的东西,都不能有涂改,也不能犯忌讳,否则不管你写得再好,那也是直接黜落的。

在写错了一个字换了一张纸后,祁思煜就不得不放慢了些速度,同时也不敢再东张西望,而是集中精力把诗词写出来。

等他抬起头准备要交卷时,就看到一个穿青色长衫的单薄的身影竟然已走在了交卷的路上了。他心里一急,起身就想抢在前面,却不想仓促之下脚钩住了桌脚,“叭”地一声他摔到了地上,桌上的笔架倒了下来,砸到了他的身上。

这还不算,因这礼堂是府学集会的地方,桌子都不是平常他们用的案几,而是一张长条桌,跟祁思煜共用一张条桌的书生有好几个。他脚上这一钩虽没把桌子弄倒,但桌子还是猛烈地摇晃了一下。那些书生有的正在磨墨呢,这一晃动墨汁全撒出来了;有的抬手欲写,直接在纸上画了一道长长的曲线,纸张废了不说,前面写的都不能要了。

这情形让人恨不得大骂祁思煜一通,但顾忌着祁思煜的身份,以及台上唐教授和诸位先生,大家都把这口气忍了下来,但脸色都十分不好看。

而这一声巨响,所有人都抬头朝这边看来。

杜哲彦赶紧放下笔,把以狗啃屎姿势趴在地上的祁思煜扶起来,关切地问他道:“你没事吧?”

祁思煜长这么大,还没出过这样的丑,一张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陆九渊三人第一次参加这种诗会,自家府学的学子就以这样的方式展示了“风采”,唐昭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本来身为书院教授,学生又不是故意犯错的,他即便不出声安慰,也最好不出声,这才是一介教授的风范。

可他实在忍不住了,黑着脸对祁思煜道:“做事怎的如此毛躁?就不能稳当点?”

杜哲彦见祁思煜愣在那里不出声,赶紧推了他一把。

祁思煜似乎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拱手道歉:“对不住,弟子知错了。”

陆九渊三人可没空理会祁思煜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见杜锦宁拿着稿纸站在那里,似乎在考虑是把诗词交上来,还是等唐昭有空了再交,陆九渊也顾不得僭越不僭越了,对杜锦宁道:“来,拿上来吧。我们先看看。”

杜锦宁这才上前,将写了诗词的那张纸交了上去。

史修和彭士诚想起杜锦宁在院试时写的那首以及赵良考校时写的那首,实在忍不住,不顾形象地凑到了陆九渊旁边,一起欣赏起杜锦宁的新诗来。

只见上面写道:“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好诗啊,好诗。这诗写得好。”把诗看完,性格最为豪放的彭士诚就忍不住叫起好来。

“真好,真是好。”连一向情绪内敛自持的史修也忍不住拍案叫绝。

可不是?这首诗用的是李白的调门,字字句句都离不开李白,却又有自己的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诗仙却不能复生。诗中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说明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让这三人如此激动。让三人激动的地方是这首诗在李白与明月之间,虽句句离不开李白,却句句有我的影子,表达的是“我”的志向。这正是他们心学最为看重的东西。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这是敢于自己来比李白,说自己也有李白的风度,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但“我”并非狂妄,接下来一句“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遑多让。最后一句“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更是比之李白还要倜傥不群、超然物外,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行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