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锦宁不慌不忙:“所以我现在才说这话啊。现在经济繁荣,货物交易频繁,高产水稻再一推广,亩产上去,税收是往年的数倍,可取一定数额作修路之用;再者,现在有了新航线,出一次海,收益颇丰,这份收益,亦可抽取一部分用来修路。”

“第三,可以用募捐的形式,招集当地乡绅富户,让他们自愿出一部分钱。到时候道路修好,可以在边上立一块碑,将资助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想来乡绅富户是很乐意出这部分钱的。”

大家听得眼睛都亮了起来。

地方上要造桥修路,或遇上灾荒,都会召集有钱人募捐。一来二去的次数多了,富户们也不大愿意。但如果把捐钱者的姓字刻于碑上,让他的名姓千古流传,想来大家都很乐意掏这份钱。

“这个办法好。”洪华忠道。

大家都点点头。

“第四…”杜锦宁还没说完呢。

还有第四?这小子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呀。修路这种大事,别人都愁的不行。到了杜锦宁这里,一二三四,方法似乎多的用不完。

杜锦宁可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她继续道:“如果某地有灾荒,朝庭便可组织灾民前去修路,让他们有饭吃,再发工钱养老人孩子,以工代赈,这比单纯地拨粮救灾要好得多。”

大家的眼睛“叮”地一声又亮了。

大宋版图甚大,每年里总有些地方不是水涝就是干旱,朝庭的赈灾粮食与银两拨出去不少,这部分粮食和银两消耗了就消耗了,除了救灾民,没有任何建树。

可如果以工代赈,粮食与银两消耗了,路却建起来了;不光修路,还可以修农田水利。既救了灾民的命,又等于是拿那部分粮食和银两请人修路建水利,一举两得。

“长公主,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呀。哎呀,真是太聪明了。”一个老臣忍不住表扬起杜锦宁来。

“是啊是啊,公主想的这办法真是太好了。”其他人纷纷附和。

饶是杜锦宁脸皮厚,也被夸得脸红。这些都是后世的法子,她不过是照搬而已。

赵晤却摆摆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他自己则盯着杜锦宁问道:“还有呢?”

“呃。”杜锦宁无语,“我想到的大概就这些了。锦宁这点小聪明,在皇上和各位大人面前完全不够看。皇上和大人们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法子,大家积思广益,想来修路并不困难。再者,修路并不需要全国同一时间铺开,完全可以每年修一部分,有先有后,可大可小,依收益而定。这样就不会给陈大人造成困扰。”

陈大人就站在齐伯昆身边。他是户部尚书,专管钱袋子的。故而杜锦宁有此一说。

大家都笑了起来。

陈大人还凑趣地拱了拱手:“多谢公主体恤,陈某感激不尽。”

赵晤看着杜锦宁的目光全是欣赏,心里再一次感激上苍给他降下了一个杜锦宁。

他问道:“水稻还有几天能收割完?什么时候能知道产量多少?”

“今天在收割最后一点,五百亩的产量多少,明日可知。”

“好。”赵晤一激动就转圈的毛病又犯了,他来回走了两圈,站到杜锦宁面前,“你自打任职以来就忙着收割水稻,还没上过朝。今晚你把奏折写好,将水稻的产量和今天所说的修路、以工代赈的法子都写上去,明日上朝启奏。”

说着,他朝老臣那边看了一眼。

几个老人精顿时明白了赵晤的意思。

陈大人道:“公主体恤陈某,陈某必力挺公主。”

“皇上放心,臣等知道怎么做。”洪华忠也道。他早已摈除了对杜锦宁的那一点成见,此时在心里对杜锦宁只有崇敬。

“多谢皇兄,多谢众位大人。”杜锦宁团团给众人行礼,心里十分感激。

作为唯一上朝的女子,她第一次上朝时表现如何、是否有人力挺于她,至关重要。赵晤让她把建议拿到明日早朝上说,又让几位大臣力挺她,这份来自帝王的有力的支持,估计没人享受过。这足见赵晤对她的看重。

第881章 上朝

从宫里出来,杜锦宁就看到齐慕远还在宫门口等着她。

她倒也不意外。

因为男女分开的缘故,两人都不知道两边何时散席,因此约好是分开走的,为此来的时候虽同乘一辆马车,却有一辆空马车跟着后面。

但发生了那样的事,齐慕远肯定不放心她,要等着她一起回家。

齐慕远迎了上来,问道:“祖父还没出来?”

杜锦宁点点头:“他们在商议杂交水稻如何分配。”

齐慕远不再问,扶着她上了马车,又吩咐马车启动,这才把她搂进怀里,开口道:“我让人查了一下近段时间安庆郡王妃的踪迹,发现蒋家二夫人在有意接近她。”

“蒋家?”杜锦宁挑了挑眉,了解一笑,“原来如此。”

杜锦宁失踪后是在蒋家别院被找到的,因为看到了张家和赵家的下场,蒋家家主在惶恐之下直接向赵晤举了白旗,放弃了许多权利。

他不敢去怨恨赵晤,杜锦宁却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在城里引导谣言很快被压了下去,他们便想在宴会上为难一下杜锦宁。

知道赵晤对杜锦宁的看重,也担心齐伯昆和齐慕远的报复,他们不敢自己上阵,便利用了因为姐姐被砍头对杜锦宁同样怀着恨意的安庆郡王妃龚氏。

杜锦宁又问:“今天我跟龚氏发生口角后,蒋家二夫人可有跟她说过什么?”

齐慕远摇摇头:“那倒没有。”

杜锦宁的嘴角往上一勾:“那这两家算是半斤八两,一丘之貉。”

“我已经把蒋二夫人有意接近龚氏的证据交给安庆郡王了。”齐慕远道。

杜锦宁不由笑了起来,凑过去在齐慕远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做得好。”

人都是自私的,一旦犯了错,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

庆安郡王本来就夹着尾巴做人,生怕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今天的事发生后,他自然深恨龚氏。一旦他得知龚氏是被蒋家当了枪使,他绝对要跟蒋家不死不休。

让他们两家狗咬狗,一嘴毛,也很不错。

“呵。”杜锦宁冷笑了一声,“这蒋家家主有多想不通,偏在这时候来招惹我。你将蒋家的事禀报皇上吧,皇上肯定开心,这可有借口把蒋家在远航上占的份子给削减到最小了。”

杜锦宁一失踪,张家和赵家就遭了殃,船队出海远航自然没有了这两家的份。蒋家没了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真是老实不客气,直接抢占了除了朝庭之外的最大一份。现在出海成功,他们获利可不小。这样来上几次,蒋家的实力能提升几个台阶。

如果不来招惹杜锦宁,赵晤看在他们已在权力上退让不少的份上,在钱财上对蒋家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偏偏他们要出昏招来招惹杜锦宁。不说杜锦宁在高产水稻上的贡献和先前送上的几个窑口,光是刚才给赵晤的建议,就能让赵晤不放过任何一个对杜锦宁伸爪子的人。

“安排了人了。”齐慕远道,“等祖父他们一走,我手下的人就会向皇上禀报此事。”

“好了,不说他们了。”杜锦宁靠在他怀里,心里甜蜜蜜的。

以前她都是单打独斗,现在不用她说话,就有人替她出手教训别人,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她仰着脸看向齐慕远:“等禾苗插下去后,我打算回桂省一趟。伯祖父年纪大了,身体不大好,我想回去看看他。”

齐慕远低下头来,亲了她一口,嘴角勾起:“也好。”

两人一起长大,相交多年,平时遇到什么事都会跟对方商量。所以杜锦宁刚才虽有些话没说,他也能明白。

想回去看望杜辰生是真,但不止如此。

高产水稻的稻种出来了,虽说产量不低,但相对于京城周边的稻田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更不用说全国的稻田了。

从今天宴会上那些贵妇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稻种出售的消息一放出,肯定会引来哄抢。到时候相熟的官员打声招呼,你给不给他留呢?给他留了,那别人呢?再者,谁没有个亲朋好友?

所以杜锦宁此时离京,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稻种的收益她一文钱不要,都交由户部专款专用,那么稻种售卖之事,自然由户部去头痛了。买到稻种的人,自然会感激她;买不到也别怨恨,这可跟杜锦宁无关。

“你也别打着探亲的幌子。”齐慕远道,“稻种卖出去后不是要修水利吗?你是桂省人,现在出息了自然要回馈乡邻,就把这次的收益拿到桂省去修个水库什么的吧。你是大司农,修水利本是你份内之事,你亲自去看看,别人只能说你敬业。”

“哈哈,好主意,甚得我心。”杜锦宁伸手揉了揉他的脸颊,“你咋这么聪明呢。”

齐慕远把她作乱的手抓在手里,道:“到时候我会找一个桂省的案子,跟你一起过去的。”

“皇上会答应吗?”杜锦宁问道。

齐慕远看她一眼:“你还不清楚自己对大宋的重要性?”他指了指天快黑了仍然十分热闹的街道,“这些繁华,你起码有三成的功劳。”

在杜锦宁每日在庄子上忙碌的当口,赵晤已让人把银票和身份证弄出来了,并用了四个月完成了第一代身份证的发放。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后,整个大宋放开了路引。

虽说放开路引只有半个月时间,但京城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地热闹起来。

杜锦宁对大宋太重要了,她要出远门,就算齐慕远不说,赵晤也要派他保护杜锦宁的。

第二日,杜锦宁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后穿上了朝服。

“唉,有个官阶比我还高的老婆,我这压力也是蛮大的。”齐慕远看着杜锦宁朝服上的补子,十分感慨。

杜锦宁“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拍了拍齐慕远结实的胸膛:“小齐啊,你这话要是传出去,会被人打死的。”

杜锦宁升官是跟坐了飞机一般快,直接从从六品“嗖”地一下窜到了正三品;按步就班的齐慕远升官也不慢。

杜锦宁结束失踪状态时,齐慕远就因为在清除世家的过程中立了功,直接升到了正五品,有了上朝的资格;前段时间他查了一个案子立了功,正好大理寺有人致仕,他的上司往前挪了一个位置,赵晤愣是扛住了朝臣的反对,把齐慕远提了上来,让他成了从四品官,也就只比杜锦宁低两级。

跟两人同一届的关嘉泽、方少华等人因为在三年期满后考评上优,才从正七品升到从六品。而更多的人,还在原地踏步。

“我这一上朝,祖父的压力才大呢。”杜锦宁叹道,“以后,我还是少上朝吧。下次皇上要提拔你,你也推辞一下,别升得太快,让祖父有压力。”

齐文聪虽是个闲职,却也是正三品官。齐伯昆是正一品,杜锦宁是正三品,齐慕远是从四品,一家四口都站在朝堂上,实在不合朝庭的用官准则。

“我正要跟你说这事呢。祖父跟我说了,近期他的位置要动一动,父亲要外放。”齐慕远道。

齐伯昆的位置要变动,完全在杜锦宁的意料之中。

三卿六部,以齐慕远的资历和在赵晤面前的地位,占个三卿之位是妥妥没问题的。当时之所以做了吏部尚书,是因为他要为赵晤牢牢把持着分派官员的权利。这么个要紧的位置一旦让世家人占了,赵晤想要调派安置官员,都要受到掣肘,做皇帝做到连任谁做什么官都没办法自主,一辈子就只能是个傀儡了。

要不是杜锦宁忽然做了大司农,齐慕远官职太低又配不上杜锦宁,赵晤还想让齐伯昆在那个位置上坐下去呢。用谁都不如用齐伯昆让他放心。

夫妻俩出门上了马车,在车上干吃了两块点心垫肚子,就已到皇宫了。茶水是不敢喝的,怕上朝的时候出状况。

进了宫,一路往里走。

杜锦宁今天穿的就是三品男装官服,梳的男子发髻,打扮成她原先男装的模样。开始大家还没注意。等杜锦宁进了大殿,站到吴证身后时,大家才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人瞪大了眼睛。有一个性子特别耿直的,指着杜锦宁差点叫了出来。

杜锦宁倒是一派神情自若,拱手跟相熟的人打招呼:“吴大人,早啊。陈大人,您早…”

“哈哈,杜大人早。”户部尚书陈大人就像不知道她要来上朝似的,笑呵呵地回了个礼,问道,“杜大人这是高产水稻收割完毕,有空上朝了?”

这么一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杜锦宁原先没有上朝、今天又站在这里的原因。

“可不是。”杜锦宁还没回答,吴证就把话抢了去,“没看吴某前段时间也没时间上朝吗?今儿个跟杜大人一块儿站在这里,自然是早稻收割完了。”

“高产水稻”四个字一出,大家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那边去了,再没人去琢磨杜锦宁上朝的事。

“杜大人,你那五百亩田地,一共收割了多少石稻谷?”

“四千石。”杜锦宁道。数目一会儿就要上报,没什么不能说的。

大家都惊呼出声。

“晚稻能扩大面积种植么?”有人问道。

“时间赶不上,只能明天春天才能扩大了。”杜锦宁把昨天跟贵妇们解释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大家甚是可惜。正想问她如何才能拿到稻种,就听太监高喝一声,赵晤从里面走了出来。大家赶紧噤了声。

大家行了礼后,太监高高的嗓子又响起:“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他的声音还没落下,赵晤抬手止住了准备出列的大臣,看向杜锦宁:“杜爱卿,高产水稻的产量可出来了?”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杜锦宁赶紧出列:“湿稻谷在除去水份重量后,平圴亩产八石。五百亩田地gòng chǎn稻谷四千石。”

大殿里顿时一片吸气声。

饶是原先就知道亩产八石,现在听到五百亩田地产粮四千石,大家仍然感觉十分震撼。

赵晤尤嫌不够,问道:“四千石,这仅仅是早稻的产量吧?加上晚稻,这五百亩田地的粮食产量岂不是能达到八千石?”

“如果风调雨顺,八千石想来没问题。”杜锦宁道。

晚稻要比高稻产量要高,所以这个产量杜锦宁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八千石”三个字一出,大殿里又是一片吸气声。

古代重桑农,皇帝都要装模作样去田里锄两下以示重视,官员们再不通庶务,也知道五百亩田地大概能产多少粮食。以一亩二石的产量算,双季稻,五百亩就是二千石粮食。

现在,足足增加了四倍。

想想那堆得跟小山似的粮食,每个官员都觉得,大宋恐怕再没有饿殍了。

“天下无饥”,从古到今所有人的梦想竟然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实现了,大家都振奋得不能自已。

此前对杜锦宁一介女流站在这朝堂上、尤其还站在他们前面颇有微词的人,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心悦诚服。

杜锦宁没资格,谁有资格?

农为国之本。粮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就不远了。谁能以一已之力,让一个时代成为盛世?盛唐时都没人敢说这话,杜锦宁却做到了!

赵晤以为杜锦宁会马上上奏折将修路的提议说出来,却不想杜锦宁说完这句话,行了一礼,就退了回去。

待有两个大臣议了其他事,鸿胪寺卿代曹鸿生上了远航顺利归来的折子后,杜锦宁才出列提出了修路的建议。

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谁都知道修路好,可修路要钱啊。但立碑和以工代赈的法子一出,大家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变了。

“臣觉得,以工代赈这法子,有百利而无一害,极为可行。臣赞成杜大人的提议。”吴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杜大人此法甚是高明,臣觉得可行。”户部尚书陈大人立刻道。

“臣附议。”

“臣附议。”

还没等几个老臣站出来支持杜锦宁呢,哗啦啦就有一堆人站出来附议。

开玩笑,这种事又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在朝堂上支持了杜大人,起码买稻种的时候好歹能卖个面子吧?此时不附议,更待何时?

洪华忠几人傻了眼,赶紧出列附议。否则,他们就成了异类了。

第882章 回乡

杜锦宁说要回桂省,但总得等插完秧后看着禾苗缓青,天气凉一点才好上路。一直又过了大半个月,她才得以成行。

根本不用她和齐慕远开口,赵晤就直接派了齐慕远与她同行,除此之外还派了五十个御卫护卫。

“你非得回去不可?”陈氏一脸不赞同地问道。

老家那边,杜辰生虽然去世了,但杜老太太牛氏还在;杜云年一家就不说了,杜云翼一家也都是见利忘义之辈。

这些人看不到杜锦宁如今的富贵,还能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像吸血虫一般巴上来。杜锦宁回乡这么一招惹,她就担心再也甩不掉这些群麻烦。

“娘,以前出远门要开路引,咱们能把他们禁锢在桂省。现在路引取消了,他们可以随意走动。您想想,他们会不会到京城来找咱们?”杜锦宁问道。

陈氏一怔。

她还真没想过这些问题。

“他们找上门来了,咱们就得接待,否则必然闹得满城皆知。本来就有人想要看我的笑话,这么一闹,丢的可不仅是杜家的脸,还有皇家的颜面。”杜锦宁又道。

陈氏的脸色就不好看了,恨恨地骂道:“这群狗东西。”

“我一直对那边fēng suǒ xiāo息,他们并不知道我恢复了女子身份,并被封了长公主,还以为我一直在润州做官呢。这次回去跟他们说清楚。等他们知道我是女子,还出了嫁,想来也就没有了上京跟咱们过好日子的想法了。”

陈氏点点头:“倒是你想得周到。”

“那您到底去不去呢?”杜锦宁问道。

“去。”陈氏这一回十分干脆地答应了。

杜云诚的坟还在桂省漓水县桃花村,陈氏跟丈夫感情深厚,这些年没能去给丈夫上坟,告诉他几个女儿的情况,陈氏心里不是不掂记的。

只是她十分明白,逝去的人已逝去,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她得把杜锦宁放在第一位。在回去给丈夫上坟和不给女儿招惹麻烦之间选择,她肯定选择后者。

现在知道麻烦是避不了的,得主动上前解决,她自然不肯让女儿孤身一人回去面对那群极品。

“那您收拾好东西,后日咱们启程。”

这年头,没有橡胶,没有适合的钢材做避震,乘马车走陆路是一件很酸爽的事情。有陈氏同行,杜锦宁仍选择先走一段陆路,再乘船南下,上岸后再走一段陆路的行程。

如此在路上辛苦了差不多一个月,一行人终于到了桂省。

“太太、公主,宅子都收拾好了。”快马加鞭提前两天到桂省的沈明在城门外迎住了他们。

沈明就是原先齐家宅子看门老头沈老头的孙子。沈老头跟儿子还在桂省看宅子,孙子沈明却跟着齐慕远上了京城当差。现在沈明在公主府里做了个管事,这次自然一起回来探望祖父母和父母。

“可惊动了我伯老太爷他们?”杜锦宁问道。

她们在葫芦巷的宅子,早在杜锦宁考上进士不久就卖给了梁先宽。她们不再打算回来住,梁家又需要用那个园林来做展示样板,所以一拍即合,做了交易。

杜锦宁她们回来,是准备住在齐家的宅子里。大家族讲究根基,齐家这个是祖宅,并不打算出售,就算不住人,也一直留着的。

沈明摇摇头:“公主,伯老太爷似乎很不好。小人便让小人的祖父别跟他们说,等您到了再做决断。”

杜锦宁的心一沉。

她这几年虽然没回来,却没断了跟杜寅生的联系。每年过年都会给杜寅生送上年礼,偶尔也会有书信往来。

不过她也知道杜寅生年纪大了,四叔的身体也不好,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她失踪那一年多,则特意在她去润州的时候就写了信过来,说她要埋头研究高产水稻,可能没法经常联系,给杜寅生打了预防针。那年的年礼是齐慕远以她的名义派人送的,并没有说她失踪的事。

杜寅生的身体一年比一年不好,她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当口回乡一趟。

“你们分散着进城,到了城里一部分人自己找地方住,另十个人在不惊动邻里的情况下住进齐府。”杜锦宁吩咐御卫小队长钟瑞根。

“是,公主。”相处近一个月,钟瑞根也知道了宁国长公主低调的性子了。

一路行来,以杜锦宁的身份,完全可以让沿途官员跪拜迎送的。可杜锦宁只把自己当作一般商人,悄悄的路过,不惊动任何人,沿途住店打尖也是住客栈,连驿站都不去。

吩咐完了杜锦宁就不管御卫了,直接乘马车进了城,直奔葫芦巷,进了齐府。

“娘您累不累?要是不累,洗漱一下咱们去伯祖父家。”杜锦宁问陈氏。

“还好,不算累。”陈氏道。

大家便分头洗漱,一盏茶功夫后,一起去了杜寅生家。

临出门前,杜锦宁叮嘱随行的青木与观棋:“不要叫我公主,只唤我为少爷。”

她又看向陈氏:“娘,如果伯祖父真不好,我是女子的事,别告诉他了。”说着,她又望向了齐慕远。

齐慕远点点头:“放心,我们明白的。”

杜寅生他也是见过几面的,深知杜家的这位老人一心想让杜家子孙出人头地。杜锦宁考上进士做了官,压住了省城嫡出的杜哲彦那一支,让杜寅生深觉对得起去世的老父了。杜锦宁是他的骄傲。

现在在他弥留之际,告诉他杜锦宁是女子,就算杜锦宁做了长公主,想来对杜寅生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与其让老人临死前留下遗憾,不如让他带着那份得意与骄傲溘然长逝。否则,就太残忍了。

此时是初秋的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仍十分明亮。

杜锦宁亲自叩响了杜家的大门。

“谁?来了。”一个少年的声音从里面传来,门“呀”地一声被打开,露出了一个头来。

发现是陌生人,他愣了一愣,问道:“你们是谁?”

“福哥儿,是我。我是你四哥杜锦宁。”杜锦宁道。

少年虽然长大了,但仍有几分小时候的模样。

杜锦福瞪大了眼睛。

第883章 药到病除

“这是我母亲,你三伯母。”杜锦宁指了指陈氏。

陈氏冲他一笑:“福哥儿。”

杜锦福“啊”地一声转头往回跑,跑了两步大概觉得不妥,又跑了回来,结结巴巴地唤了一声“三伯母,四哥”,又在杜锦宁的介绍下唤了“齐哥哥”,引了他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