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孩子呢,抱出来给我瞧瞧。”屋外传来齐伯昆的声音。

杜锦宁跟齐慕远相视一笑,对他道:“抱出去给祖父看。”

孩子刚抱出去,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声。

陈氏掀帘走了进来,道:“皇上刚刚下了旨,封小公子为郡王。特地吩咐了,你身体不便,无需出去领旨。”

“多谢皇上。”杜锦宁道。

第890章 齐自蹊

鸿庆九年秋天,杜锦宁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了回来。

今年南方水涝,杜锦宁在水灾退去的时候去了南方,指挥灾民兴建水利。

她前世的研究方向虽是农业种植这一块,但水利与种植息息相关,她对水利建议多少有所了解,至少这个时代的人强许多。所以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没有带出来之前,她都得亲自阵,去勘探地型,与工部的官员定出水利建议大致的方位与类型。

交通不便,再加在那里呆了一个月,等她回来,已离家差不多四个月了。

进了公主府直奔后院,刚刚到了垂花门,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个小豆丁站在那里。

齐自蹊小朋友是鸿庆七年春天出生的,到现在已经两半岁了。

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是高颜值高智商的人,齐自蹊小朋友丝毫没有辜负父母的遗传基因,长得那叫一个粉雕玉琢,智商也打小表现出了不凡,说话的时间倒跟别的孩子差不多,但打一开始说话,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明确。大人的话他也听得懂,而且说了一遍之后,他都能记住。

这让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要不是赵晤一再挽留,又有个亲家母恨不得住在公主府里,他都想致仕回家带曾孙子了。

小孩子的记忆力短暂,小半年不见,此时见齐自蹊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自己,杜锦宁知道他差不多把自己给忘了。

府里的丫鬟婆子知道自家公主的性子,自打得知她进府,有人飞快地去了厨房,用铜盆端了水、拿了毛巾,此时便送到了杜锦宁面前。

杜锦宁洗了手脸,这才走到一直一瞬不瞬盯着自己的齐自蹊面前,唤了一声:“儿砸。”

只有杜锦宁会这样唤他,其他人要不是唤他“小郡王”,要不是“蹊儿”。

于是这一声好像某个按键开关,见齐自蹊的小脸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跟颗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扑进杜锦宁的怀里,脆生生地唤了一声:“娘。”声音里有着欣喜,还有一丝委曲。

小半年没看到亲亲娘亲,小孩儿是很委曲的了。

杜锦宁蹲下身体,亲了亲他肉嘟嘟的脸颊,微笑着问道:“蹊儿在家里做了什么呀?”

“刚才在玩球球。”齐自蹊奶声奶气地道。

燕姑姑这才走了来,笑着解释道:“午太后娘娘派人接小郡王去宫里了,他看到五皇子玩球,也想要,太后娘娘送了一个给他。”

因为齐自蹊聪明可爱,郑太后喜欢他喜欢的不行,时不时地派人接他去宫里。

至于五皇子,是郑太后嫁进宫里的侄女所出,今年四岁半。因为年纪相近,郑太后经常叫两人一块儿玩。

“娘,娘。”齐自蹊扯了扯杜锦宁的衣袖,待她把注意力集到他身后,他才道,“太后外祖母说,蹊儿五皇子哥哥聪明。”

说完这句话,他转过头去,睁着大眼睛望向燕姑姑,示意她补充说明详情。

燕姑姑便笑道:“太后娘娘教五皇子认字儿,教了两遍五皇子都记不住,咱家小郡王在旁边却记住了,直接说了出来,太后娘娘夸小郡王聪明。”

齐自蹊便很得意地看向杜锦宁,希望娘亲能夸夸他。

杜锦宁只得道:“我们小蹊儿是聪明。”

齐自蹊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扑进杜锦宁怀里。

杜锦宁下马车前特意换了干净衣服的,此时把他抱了起来,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道:“太后外祖母夸蹊儿的时候,五皇子哥哥是不是很难过?”

齐自蹊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这才点头:“五皇子哥哥笨。”又点了点自己,“蹊儿聪明。”

“那蹊儿聪明还是娘亲聪明?”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瞅了瞅杜锦宁,想了想又瞅了她一眼,这才低下头,扭着小胖手,有些不情愿地承认:“娘亲聪明。”

这是齐伯昆经常在齐自蹊面前夸杜锦宁聪明,所以齐自蹊有了固有的印象,娘亲是世最聪明的人。

“蹊儿娘笨呢,心里觉不觉得难过?”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皱起眉头,右手摸着胸脯——娘以前说过,心在这里——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道:“有一点点。”

“所以呢,说别人笨,别人会很难过的,五皇子哥哥没准回宫去偷偷哭鼻子了。以后,算蹊儿知道自己别人聪明,也别说出来,好不好?”杜锦宁耐心地道。

齐自蹊点点小脑袋:“好。”

“那蹊儿知不知道娘亲为什么这么聪明?”杜锦宁又问。

“为什么?”齐自蹊瞪着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问道。

“因为娘读了很多很多的书。”

“蹊儿也要读多多的书。”齐自蹊立刻道。

“想要读书,得认字儿。蹊儿能不能做到每天认二十个字?”

齐自蹊点点头,响亮地应道:“能。”

燕姑姑一生没有孩子,虽说在宫里也伺候过几个小主子,但没有哪个像齐自蹊这样叫她疼爱的。

闻言她很不赞成地道:“公主,郡王还小呢。”

杜锦宁还没说话呢,齐自蹊转过头去,十分不赞成地对燕姑姑道:“燕嬷嬷,我不小了,我两岁半了。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齐自蹊看看燕姑姑,又看看杜锦宁,抵着嘴十分不服气地道:“我昨天哭鼻子,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不能老哭鼻子。”

说着,他挣扎着要下地:“爹爹还说,我长大了,要自己走路,不能老让人抱。”

杜锦宁只得把他放了下来。

齐自蹊的小手牵在娘亲手里,两只脚“踢踢踏踏”地一边走一边蹦跶,仰起小脸朝她甜甜一笑。

杜锦宁看他那可爱的样子,心都要化了,只恨不得把他揉进心坎里去,打定主意在齐自蹊小的时候,还是多在家里陪他,少出远门。

工部懂水利的官员不少,她多培养培养便可堪大用,用不着自己出去奔波。

第891章 教育部尚书

杜锦宁倒是想少公干,多陪自家的可家的小家伙,无奈她只在家里歇息了一日,就有人上门来了。

来人是陆九渊三人。

“您说什么?皇上封了您做教育部尚书?彭先生和史先生做了主事?”杜锦宁震惊得瞪圆了眼睛。

坐在杜锦宁对面、乖乖跟娘亲学认字的齐自蹊见状,也跟着瞪圆了眼睛。

他的眼睛本来就又大又圆,这一瞪,两只圆溜溜的眼睛似乎占了小半张脸,实在叫人忍俊不住,燕姑姑和春禾等人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杜锦宁这才看到儿子那可爱的模样,笑着伸出手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齐自蹊见娘亲笑了,也弯了弯眼睛,不过仍然好奇地看着陆九渊。

陆九渊却顾不得逗弄齐自蹊,满脸复杂地点点头:“皇上说,教育部是公主你提议建立的,他也搞不懂应该怎么做。本来让你来做这个尚书最好不过,但你做了大司农,再做教育部尚书就不大好。所以把我赶鸭子上架,做这个尚书。我倒是推辞了,但皇上一言九鼎,不愿收回成命,我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不,就来跟你讨主意来了。”

杜锦宁:“…”

她终于知道什么叫厚颜无耻了。

果然做老板的都是黑心肝,剥削劳动力不遗余力。

她头疼的抚了抚额头,咬牙切齿地问道:“我不是早写了一个折子,把教育局的框架都写得明明白白了?”

说实话,她也是看着大宋这教育的状况牙疼,这才劳心劳力地写了个折子,由《管子·权修》里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做引子,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论,然后把教育部的框架给赵晤写了下来。

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步,也就很可以了。至于如何执行,细节怎样,应该如何根据这时代的特点来改进,那都是赵晤和他智囊团的事,跟她再无干系。

谁曾想赵晤竟然把主意打到陆九渊三人身上。

不得不说杜锦宁和赵晤是互相成就。

虽说杜锦宁许多gāo zhān远瞩的建议给赵晤带来了“鸿庆盛世”,但如果皇帝不是像赵晤这样开明且锐意进取的明君,杜锦宁也不会这样尽心尽力地替赵晤着想,给他出许多主意。

陆九渊也知道这样不好,十分内疚地道:“要不,公主你求见皇上一面,替我们把这差事给推了。”

“对对,我们也做不来。只是皇上那里,怎么推托他都有话说,唉。”彭士诚也道。

杜锦宁就知道赵晤拿到了自己的软肋。只要涉及到她身边对她好的人,她是一定会尽力护着的。

磨牙虽磨牙,这事她还真得做。而且,她有前世的记忆,这件事她来做,总比扔给别人做好,免得走了弯路。

“好罢,来,我跟你们说说我的构想…”

燕姑姑见状,便朝齐自蹊招招手,示意他跟自己离开。杜锦宁要做正事,他们自然不好留下的。

谁知齐自蹊不愿意,摇头摆手地拒绝:“不,我要听娘说话。”

杜锦宁前世虽没结婚生子,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师长同事的孩子不少,她多少也懂得些教育孩子的方式。

她觉得,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算他们不懂也可以让他们多看多学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多少会受些影响,大受裨益。

“让他留下吧。”杜锦宁道。

她朝齐自蹊伸出手,等他走到自己面前,她将他抱在怀里,这才跟陆九渊三人细细地说起自己的想法来,从学校的架构,说到学习的科目。陆九渊三人生怕自己记不住,还要了文房四宝,将杜锦宁所说的记了下来。

“大致就是这样。”杜锦宁道,“你们自己再好好想想,然后召集教育部的官员开个会,集思广益,完善这个方案,再向皇上禀报。也可以像关尚书搞商业那样,在某个省做个试点,如果效果不错,再在全国推广开来。”

“好,好好。”

陆九渊以前没当官,并不是真的淡薄名利,只不过没有机遇罢了。哪个男人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呢?现在三人还不到五十岁,身体健康,精力也还好。此时得了这么一桩差事,那真恨不得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进去。

“对了,教育部现在有多少官员了?”杜锦宁问道。

“我这官位还没坐稳呢,哪里来得及组建机构?”陆九渊笑道,“反正具体要做什么有府学、县学,我们先把框架拿出来再说吧。”

杜锦宁摸摸下巴。

许成源中了进士后就一直外放,他为官清廉,又十分勤勉,还有意向杜锦宁学习,处事很有几分手腕,每年考评都很好,又有齐伯昆提携,如今也做到了正四品的知府位置了。

地方官做到正四品,再往上升就难了。杜锦宁觉得,他是时候调回京城经营一下人脉了。

进到教育部在某官职上呆三年,再外放做个正三品的提督学政,等京中有空缺的时候,就可以谋个尚书的位置了。

陆九渊年纪不小,就算在教育部做尚书,估计也做不了几年。到时候许成源回来接他的班,倒很合适。

这么想着,杜锦宁便打算跟许成源通通气,再跟陆九渊提这事。

陆九渊跟了杜锦宁这么多年,也知道她的性子。

此时见她问起教育部的官员,又沉思想着什么,微一思忖便猜到杜锦宁想什么了。

他道:“虽说我这部里需要的人不多,免得机构太过臃肿,但左侍郎和右侍郎总得要的,否则就是个空壳子。如果你有信得过的人推荐,那再好不过。也免得别的不知底细的人过来,互相还得防着,平白地耽误事情。”

杜锦宁也不跟陆九渊客气,道:“好,反正你这里还不急,我先问过再说。”

“公主如果没什么别的交代,我们就回去写折子了。”陆九渊起身告辞,又跟齐自蹊挥手告别。

第892章 过继一事

此时鲁宅门前,鲁小北从马车上下来,让下人拿了东西,跟着他一起进了家门。

“老爷,您回来了?”门房殷勤地上来给他行礼,看到下人手里拿的冰糖葫芦,他又笑道,“下午大少爷和二少爷还嚷嚷,说您要给他们带冰糖葫芦回来的呢。”

提起儿子,鲁小北脸上露出了笑容。

杜方苓肚子争气,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不过最小的才出生没多久,还在襁褓里。

鲁家这宅子,是鲁小北去年才新买的。

鲁小北当初为了不跟杜锦宁抢市场,并没有做茶生意,而是做了绸缎生意。他本就是个头脑十分灵活的人,又舍得下力气,当初杜锦宁考上状元时生意就做得很大了。

在杜锦宁提倡科技,让朝庭奖励能工巧匠时,鲁小北受到很大的启发,当即在他的织坊中提出改进工艺有重奖。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改进了织布机,织出了比以前更加细密柔软的布;有人在染料上做出了改进,染出来的绸缎颜色更鲜亮。

后来杜锦宁失踪,鲁小北放下生意满世界地找寻杜锦宁,让赵晤注意到了他这个人。让人一打听知道鲁小北和杜锦宁之间的交情,赵晤很是唏嘘,感慨于鲁小北的知恩图报——鲁小北这就算是在皇上面前挂了号了。

待后来杜锦宁回到朝庭,作了宁国长公主,见鲁小北作坊里的绸缎着实好,便送了一些给郑太后、赵明月和皇后,赵晤见这些绸缎不错,想起鲁小北的仁义,干脆下令让他将这些绸缎做了贡品。

远航成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引得绸缎的价格都涨了些,鲁小北这时候又变成了皇商。于是他抓住这个契机,一下子把生意做得极大。

鲁小北知道自打杜锦宁出嫁后,杜方苓就掂记着独居的岳母。他倒想把岳母接到家里来住呢,无奈岳母死活不同意。正好杜府附近有宅子出售,鲁小北也不差钱,就把这处宅子给买了下来。

这宅子跟杜府同在一条巷子,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方便杜方苓照顾母亲。

到了垂花门,鲁小北对小厮道:“行了,冰糖葫芦给我吧。”接过冰糖葫芦,径直去了内宅。

他打算给儿子一个惊喜。

穿过一进宅院,路过花园,他正要从回廊上去儿子所住的院子,就听到回廊的美人靠上传来妻子杜方苓的声音:“蹊哥儿都三岁半了,怎么锦宁那肚子还没动静?”

“这事我问过燕姑姑,燕姑姑说小远不想让锦宁生孩子了,说太危险。燕姑姑还说,皇上也是这么个意思,说朝庭里多少事情都指着她呢,尤其是高产水稻上的事。没见她失踪那一两年,好好的稻种都种不出稻谷来么?生孩子要是遇着难产,可怎么得了。”

这是陈氏的声音。

说到这里陈氏还劝杜方苓:“你也是。现在都有了三个儿子了,足以对得起鲁家列祖列宗了,不要再生了。这女人生孩子啊,就是在鬼门关里打转,谁也说不好生产的时候会遇上什么事。”

“嗯,娘,我听你的,不生了。”杜方苓道。

顿了顿,她又问道:“锦宁就生一个,她婆婆没意见?”

陈氏便哼了一声:“要是她婆婆在京城,肯定要说什么的。可这不是不在京里吗?跟着她公公去上任了,就算有意见也没辙。而且这是皇上的意思,锦宁又是公主,她就算有意见还能怎么的?最多唠叨几句。”

说着,陈氏长叹了一声:“锦宁倒是想生呢,说蹊哥儿有这么大了,她也该再生个孩子了。”

“啊?”杜方苓诧异地问道,“干嘛要生啊?有儿子了,又都叫她别生,她干嘛要逞强?”

“她说要生个孩子姓杜,好给我跟你爹继香火。”陈氏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也怪我,我跟陶妈妈闲聊的时候聊到别人家过继儿子的事,就顺嘴说了一句,我是不是回老家去过继锦程或锦德的一个孩子,给你爹继香火。这话也就说说而已,不巧被你妹妹听到了。”

鲁小北原打算离开的,可听到这话,脚步一下子停了下来。

“对不起,娘,我、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杜方苓的声音里充满了内疚。

“别别,我真就随口一说,真的。人生如灯灭,什么香火不香火的呢?你爹没儿子,又去得早,留下咱们娘儿几个吃了多少苦,有什么必要为了他就冒着危险生孩子?在我心里,你们跟儿子是一样的,比别人家的儿子还要强。”

陈氏又道:“我会劝锦宁的,你别担心。”

“…好。”杜方苓点头。

等陈氏回去后,杜方苓进了儿子的院子,就见两个大儿子正拿着冰糖葫芦吃得欢,鲁小北则在检查他们的功课。

“又买这个。”她嗔怪道,“想吃叫厨房做就是了,外面的东西可没自家做的干净。”

“偶尔吃吃,没事。”鲁小北其实不赞成妻子这话,只是不好当着儿子的面拆她的台。

他小时候是过过苦日子的,街面上什么小摊小贩的东西不吃?哪有那么讲究。

“你回来的正好,我有话跟你说。”杜方苓说着,转身出了院子,回了正院。

鲁小北快走两步,搂过她的肩膀:“什么话?”

其实杜方苓想说什么,他猜都猜到了。

只是当初杜锦宁失踪时他满世界地寻找,表现得跟齐慕远都不相上下。虽说当时他根本不知道杜锦宁是女子,后来知道了对她也只有敬重,但他担心杜方苓会多想。女人吃起醋来真是不讲道理的。所以事关杜锦宁,即便他想主动提及过继的事,也不好直接说出来。

杜方苓犹豫了一会儿,抬起头来道:“相公,我想把观哥儿过继到杜家,做我娘的亲孙子。”

鲁小北愣了一愣,装作丝毫不知原委的样子,问道:“怎么想起这个?”又赶紧表态,“这自然没问题。反正就算姓杜,他也是我儿子。”说着又问,“过继后仍跟我们一起生活的吧?”

“应该是。娘想接过去跟她生活一阵子也不打紧,反正咱们距离这么近。”杜方苓把陈氏跟她说的话说了。

她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鲁小北听:“锦宁是公主,她的儿子就是郡王,怎么能被过继给百姓家做儿子呢?两兄弟境况相差太远,被过继那个不知怎么埋怨锦宁呢,没准就要埋下祸根。再者,她儿子也算皇家人,估计太后娘娘和皇上也不允许。反倒是咱们,姓鲁和姓杜也没多少差别,不过是让一个儿子跟我姓罢了。”

鲁小北听了陈氏和杜方苓的对话后就有决断,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到杜家。此时听了杜方苓的话,自然十分赞同:“你说的对,就这么办。”

杜方苓平时虽泼辣,但在这个问题上也知道男人是很在意的。如果鲁小北不同意,她就算再强势也不好勉强。

这会子见鲁小北答应得如此痛快,心下一松,伸手在鲁小北脸上抚了一下:“相公,你真好。”又欢快地转身,“我去找我娘,把这好消息告诉她。”

第893章 又怀孕了

陈氏听了杜方苓的话,半晌反应不过来:“你说,要将观哥儿过继给杜家?”

“对。”杜方苓道,“反正就是改姓罢了,还跟我和小北过日子,只是改姓杜。区别就是以后您百年,让他给您摔盆;他的子孙也算杜,给您和爹供奉香火。”

陈氏颤抖了一下嘴唇,抹着眼泪道:“你不必这样的,苓姐儿,真不用。替我好好谢谢小北。”

古人对于子嗣宗族,可不像现代人那般随意,真是很郑重的。否则杜寅生也不会心心念念想让儿孙出息,就为了领着他们认祖归宗。

“怎么不用?您要不认观哥儿,锦宁就得再生个孩子了。”杜方苓急道,“您也不替那孩子想想,他哥哥是郡王,能随意出入皇宫朝堂,而他却是个小老百姓,连一般的官宦人家都不如,多可怜啊。你们也不问问人家愿不愿被过继。”

“我不是这个意思…”

陈氏摇头想解释,却被杜方苓打断:“您也别解释了,就这么定了。否则,锦宁就得再生孩子。”

陈氏默然不说话,半晌方问:“小北真没意见?”

“真没意见。”杜方苓道,“小北也是您看着长大的,他的为人您还不清楚吗?他一直觉得,要没有锦宁,没有咱们家,他现在最多不过是漓水县能吃饱穿暖的普通人家,哪里会像现在这般,做大皇商,比一般小官还要威风?”

她叹息道:“小北他一直感念着锦宁和咱家的恩情,一直说没有机会报恩。现在能有机会报恩,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反正就算观哥儿过继了,他也还有两个儿子,他也没什么损失不是?再说,观哥儿过继了仍是我们的儿子,跟以前没什么两样。”

陈氏听了这话,终于下定了决心:“好罢,那就过继观哥儿。”

她也想明白了。

她千不该万不该那日顺嘴说了那么一句话。既然说了,让杜锦宁几姐妹起了这个心思,那定然得过继一个孩子才行,否则几姐妹都不会安心。

而与其让杜锦宁冒着危险生孩子,让皇家不高兴;与其杜方菲和杜方蕙也跟着操心,思忖着她们是不是也该过继孩子给杜家,还不如过继杜方苓和鲁小北的。

鲁小北没爹没娘,即便是皇商,也不过是有钱的普通老百姓,不像方少华和许成源那样既当官还有父母;鲁小北又一心报恩,儿子也多,过继他的儿子再合适不过了。

其他人的儿子过继过来是跌了身份,唯有鲁小北的儿子过继只有好处没坏处。

先说钱财方面,这时代讲究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分得的财产并不多。观哥儿是老三,就算他能从鲁小北手里继承些家产,想来也不会很多。

而陈氏现在住的宅子跟鲁小北他们住的差不多大、同一地段,另外还有杜锦宁留给陈氏的田地、茶园、铺子等,城外还有供杜锦宁茶坊制作花茶的一片花田,这些加起来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产。有了观哥儿后,为了不让这孩子受委曲,陈氏有赚钱的动力,再请杜锦宁出些赚钱点子,到陈氏百年后,观哥儿继承到的钱财,估计能让两个哥哥都羡慕。

而从权势上来说,说观哥儿成了杜家这一支唯一的承嗣子,杜锦宁、杜方菲和杜方蕙三人对这孩子肯定要比对杜方苓的另两个儿子更好更关照,这些可都是资源,是那两个哥哥所没有的。

所以,观哥儿过继给杜家,不光不受委曲,得的好处反而不少。

反复琢磨了这事一夜,第二天陈氏就直接去了公主府,把这消息告诉了杜锦宁。

“过继观哥儿?”杜锦宁面上沉思,心里却有些失望。

其实像她这样的现代穿越者,宗族观念不强,鬼神观念也淡薄,根本就不会为了香火问题而生孩子。而且身份地位以及心理平衡问题,连杜方苓都想到了,她这样走一步看十步的人,不会没有想过。

她就是想找借口再生个孩子而已。

做过妈妈的女人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新手妈妈真的是什么都不懂,无论是抚养还是教育问题,都得摸索着来。等第一个孩子长到两三岁,新手妈妈终于知道怎么带孩子了,存了一肚子的育儿经,觉得自己肯定比抚养第一个孩子做得更好,此时生孩子的那种疼痛也忘得差不多了,便很想再生个孩子。

杜锦宁就到了这个时期。

赵晤那里可以不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杜锦宁要生孩子,就算赵晤是皇帝他也管不了。但齐慕远管得了啊,杜锦宁想怀孩子又不红杏出墙,那就得齐慕远配合。

偏齐慕远担心她生孩子有危险,死活不同意。

杜锦宁没辙,正好又听到陈氏那番话,她这才扬言说要给杜家生个承嗣子。

杜锦宁是被杜家当成男孩子来养的,无论是给陈氏养老还是给杜家传宗接代的任务,都落在她头上。即便陈氏一直知道她是女子,杜方菲三姐妹后来也知道了,但她科举做官一样也没耽误,整日穿着男装来来去去,大家下意识就真把她当成男人了。

便是杜锦宁,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