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白居易的诗句打趣了萧禹一句,她自觉有趣,不禁微微一笑,方才问道,“你也是明日回去么?”

萧禹点了点头,“你呢?”

“三姨说让表哥送我回去,”宋竹道,“不过表哥也要读书,也不知道家里会不会让叔叔来接。”

“那我和你们一道回去吧,”萧禹便道,“要是你们家来人接也罢了,若是无人来接,也别麻烦贵表兄多跑这一趟了,还是功课要紧。”

两家关系是通家之好,萧禹便如同宋竹的兄长,如此安排并无越礼之处,反倒显得他十分老道殷勤。宋竹心中却很有些矛盾,一方面,她也为萧禹的安排打动,一方面她又有些讲不出的古怪情绪在心里滚来滚去的,让她禁不住都要现出扭捏之态——只是此时身在范家彩楼之上,却是要竭力控制自己,不可露出异态。

“嗯……”她长长地应了一声,又觉得自己有些无礼,便端正容色道,“多谢三十四哥想着。”

只是萧禹这人,也让人很难对他有什么尊重情绪,这不是,才办了桩好事,让她对他有些改观,不过一刹那工夫,唇边又挂上了若有若无的坏笑,仿佛正酝酿着什么坏主意,宋竹心中才起了警戒,他这边一张口,果然就没好话。

“话又说回来了,你该拿什么谢我?”萧禹双手环抱,倒是有点恶少的感觉了,“要不是因为我,颜娘子未必会邀你来洛阳,你要是不来西京呢,又怎么有今日的风光?——你别以为我是从表姐那里听说的,我昨日寻些老朋友一道玩耍,连他们都问起来,知道宜阳宋家的三姑娘,漂亮得仿佛天仙化人,一见面就把越国夫人都给迷倒了,当场就要说回去做孙妇呢。”

宋竹听他一说,登时勾起了刚才在余家彩楼所受的屈辱,面上神色,不觉就是一变,还未及说话呢,萧禹已是诧异道,“怎么?为什么忽然沮丧起来了?”

说着,他已经放下手臂,站直了身子,脸上神色也转为严肃,一双眼直盯着她,仿佛是要看到她心底一般。

宋竹见他如此郑重其事,心底不禁就是一酸,仿佛是见了靠山一般,倒是比刚才在余家彩楼上还要委屈,想要把刚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给萧禹知道,让他给自己做主。——只是她毕竟是宋家的女儿,虽然平日里率性跳脱,终究脱不了大格儿,这念头才一掠过脑海,她便想到,“今日是端午正日,我不该说丧气话,再说,背后也不好道人短长,不论余夫人怎么不尊重我,余留守倒对我很客气,似乎不便对个外人细说这些事。”

“……也没有什么。”她闷闷地道,终究是忍不住加了一句,“在宜阳县里住了那些年,本是很想到洛阳来见见世面的。可到了洛阳以后我才发觉,我还是更喜欢宜阳……”

话说出口,她才发觉这实在是自己的肺腑之言,甚至于说,这语调里浸透了自己本不该流露的委屈。

“怎么?”萧禹果然沉下脸来,丝毫没有错过她的情绪,“难道有人给你气受了?”

前舟未至,远处洛水之上又发了新舟,众人的情绪已经膨胀到最高点了,可萧禹似乎半点都没被打动,他的神色迅速地阴沉了下来,往日总带了笑的讨喜俊颜,如今却满是风雨欲来,也不继续逼问,而是低声推算道,“初三日颜家生日以后,初四你到了姨家,自不可能有人给你气受,初三日我听表姐说了,也没人把你怎么地了。难道是今日么?方才我听见大姐求了齐国夫人去接你,可那人走了许久你才过来,中间耽搁的时间太长,有些不对……难道就是刚才,你被旁人接去说了话,在那里受了气么?”

宋竹看着他严肃的脸色,不知为何,心中居然有些畏惧,此时听萧禹快速推断,更为他思维的敏捷所慑,竟兴不出否认敷衍的心思,而是老实承认,“刚才是去了西京留守余家的彩楼……”

话头一开,这话匣子打开得也就很容易了,宋竹一边说,心中一边就涌起了委屈的情绪,“从来也没有过来往的人家,指名就要见我,本是一家人一起来的,就让三姨和我过去,表兄弟们都留在原处,别说我们家了,连三姨家也不是他的下属,如此颐指气使,叫人好生不舒服……到了彩楼上,更是讨人厌得很,瞧着我就像是瞧着个稀罕的物件,又像是只难得的小狗,言行中高高在上的态度……唉,我说不清,你说什么我出名了,我才不想出名呢,在那些贵夫人眼里,我就像是个……瓦子里卖艺的倡伶,哪里还是个儒门闺秀呢?”

一边说,一边不觉红了眼睛,心中十分委屈难受,可又不知该如何倾吐——她更是明白,自己也不该再往下说了。她们宋家现在最显赫的二叔宋谚,也就是个地方知州,和西京留守比,还差了好几个档次,在旁人眼里,多半会觉得余夫人把她接去说话,是爱了她的人品,她非但不应该抱怨,反而应该对这份青眼多多感激才对。毕竟,天下间的才子才女,她们的名气,不也就是在这一次次接见中涨起来的吗?

好在,萧禹并未觉得她忘恩负义又或是如何,他仔细地听完了宋竹的叙述,面上倒是出现了一丝笑意,稍作寻思,便略带了宽慰地道,“你别难过,我和你说这里头的缘故——余留守出身微贱,全仗着岳家扶持,方才能读书中举,他念着旧恩,对夫人一向十分纵容。可偏偏他岳家也就是商户出身,余夫人连大字也不识得几个,又遑论礼数?在东京时也不知闹了多少笑话,是个有名的浑人。她今日对你算是客气了,倒不是有心要看轻了你去。”

且不论真假,宋竹听了这话,心中倒是稍微气平了些,也是若有所思,“难怪方才三姨都不怎么搭理她。”

“正是了,你可千万别做刚才那样想,虽说洛阳大户人家的做派,有九成都是你肯定看不惯的,但只要是书香世家,行事再怎么都有分有寸。你瞧你在颜家,就是旁人要刻薄你,不也得遵循一定的规矩吗?只要规矩还在,你这样名儒世家的姑娘,肯定都是最受尊重的。”萧禹望着她认真地道,“怎么会把你当作是什么杂耍戏子呢?快别多心了。”

被他这样直直地、认真地看着,宋竹不知为何,忽然有些承受不住的感觉,又仿佛萧禹说的,就好像是天子的金口玉言一般可信,她犹犹豫豫地点了点头,心中倒是稍微开朗了一些,勉强露出一点笑来,轻轻点了点头。

萧禹见她如此,神色这才松懈下来,他偏头想了想,又沉吟着道,“不过,余夫人以前对谁无礼,也不关我的事,今日犯到你头上,那就是她倒霉了。你且等着,今日的事,我记在心里了,待我回东京以后,一定为你出了这口气。”

宋竹被他这一说,心中思绪奔涌,一时想:“这人原来如此睚眦必报吗?这样的事也要记到几年后回东京?”

一时又想,“什么叫做我且等着,他记在心里了。我是被她冒犯了不假,可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忽而又想起来,“余留守对我总算十分客气,若是他被牵连了,似乎又有几分过意不去?”

想到这里,她忙道,“算了,终究是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过去了就过去了吧,又何必记上几年?再说……余留守总算也挺有良心的,没来个富易妻、贵易友……你便别和他们为难了吧。”

萧禹冷笑了几声,并不说话,宋竹看了,哪还不知道他没听进去?她赶快说,“我说是真的,虽说余夫人对我不客气,但余留守却又还好……”

说着,便把余留守的一些行动说给萧禹知道。

萧禹听了,倒是又露出坏笑,嘿嘿笑了几声,方才道,“哦,这么说,余夫人倒真不是诚心要欺压你了……连余留守都特地进来见你,我看啊,他们是看中了你做新妇了。”

“你怎么嘴里老不脱我的婚事?”宋竹真有些不自在了,她恼怒地白了萧禹一眼,想到自己在山道上对他发的那通火,更是平添了许多生气,“我知道我落了把柄在你手上,被你看破了……可你也不能老这样说我吧?”

她压低了声音,又道,“……就是要说,也得看看场合啊!”

萧禹倒是没继续取笑她,而是正容说道,“我不是笑话你……”

正说着,彩楼上忽然爆出镇天喝彩,完全把他的声音淹没——原来是龙舟到了终点,又是西城赢了。这一轮已是终局,西城三战两胜,赢了今年的比赛,因此一排彩楼都是欢呼雀跃,彩声不绝。

宋竹和萧禹面面相觑,却是都有了几分无奈——本身彩楼上就很嘈杂,两人要维持音量较低,还要被对方听见,已经不易,现在倒好,完全没机会再说下去了。

眼看热闹稍歇,众人纷纷回归原位,萧禹只匆匆和她说了一句,“明日再和你说。”便钻回了屏风那面,宋竹跟着范家姐妹一道回了座位,心中还惦记着萧禹没说完的话。

——不知不觉,她心中已是暗暗希望,家里明日别派人过来接她……

作者有话要说:萧禹这一期表现不错哈。

第30章提醒

这一日,宋竹是连走了几处地方,她身负宋家声名,一言一行无不是大费思量,唯恐说错一句话,甚至是做错一个表情,都使得旁人对她乃至对宋家的家教产生怀疑,这一整日地劳累下来,回了刘家以后连话也不敢说了。好在范家的确就是把她接去说说话,并没什么明争暗斗的事情,她粗粗和刘张氏说了,刘张氏便忙打发她去安歇。

从宜阳到洛阳,路途不远,若是家里有人来接,也可能是头天晚上才到,也有可能是第二天及早出发,宋竹当晚睡前没听说家里来人,早上起来也没见哥哥或是叔叔在屋里坐着,便知道宋家大概意思是有乳娘和车夫带着就已经足够了,横竖几十里的路,又在洛阳附近,也不至于就不太平到非得要人来接的地步了。

话虽如此,刘张氏却不大放心,正好刘家长子今年也十六七岁了,足以在外走动,刘张氏便让他今日告假不去洛阳国子监,而是送宋竹回宜阳。宋竹这里才道,“可不要耽误了大表兄的功课,就这么短短的路,我就自己回去就姓了,三姨你别担心。”

她正说着,外头便来人禀报,“萧家三十四哥来寻三娘同路回家。”

这话听着暧昧,但传话的仆妇倒是心安理得,众人也都不觉得什么:第一宋竹还小,第二两家通家之好,且萧禹本就和宋竹是同路来的,如今同路一起回去也不算什么。再加上刘张氏多少也和乳娘聊了几次,又接了姐姐的信,心中对于一些事情也是有数的,闻言便笑道,“那也不是外人,不好失礼了,让他进来说话吧。”

刘家本没女儿,宋竹也是无妨的,因此萧禹顺顺当当地就进了内堂,和刘张氏问了好,便坐在下首受了刘张氏招待的茶汤。

宋竹之前几次见到萧禹,他都穿着十分华丽,唯独有两次在学堂里遇见,他才穿上了朴素的布衣,今日也是一样穿着淡红罗袍,戴了玉冠,毕竟是被美饰装点,更显得他面如冠玉目似朗星,虽然年纪还不大,青葱少年气息未退,但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即使是她,心中也不能不承认:和她的几个哥哥比,萧禹起码在外表上是一点都不逊色的……

也许是因为如此,刘张氏就很喜欢他,轻易允了就让萧禹带宋竹一行人回去,自己也不派儿子。又还问萧禹吃过早饭没有,听说吃过了,且特地让家下人带了些鲜果点心,让他们在路上吃。

萧禹来得其实不晚,进来坐了一回,再出去时太阳才刚刚升过房顶,一行人还和来时一样,宋竹和乳娘坐在车里,车夫赶车,萧禹和他那随从一人骑了一匹马,在前头带路。——只是宋竹看到那随从手里还牵了另一匹马的笼头,心中不由暗暗纳罕:这又不是长途跋涉,要珍惜马力,也就是那么几十里的山路而已,放开来一个时辰就能跑到了,至于还要带马来替换吗?

也还好赶了个早,车行没多久就出了洛阳城,官道上行人也不多,速度跑得起来,没有多久就看到了五里亭,宋竹正隔着轻纱看着外头的景色,又拿扇子死命扇风,便觉得车行渐缓,慢慢地停了下来,只听萧禹在外问道,“三娘妹妹,车里热么?”

过了端午就是夏天了,车厢里为了防尘土,虽然拉开竹帘纳凉,但到底蒙了一层白纱,其实还是闷不透风,倒是在外头马上还能吹到点凉风,宋竹一听萧禹这话,眼睛便是一亮,她期盼地看向乳娘,都把乳娘给逗笑了。

“想要骑马就出去吧。”乳娘对宋竹一向是有求必应的,更何况这等小事?说着,就拿起帷帽给宋竹戴上了,又道,“只是不能跑快了,千万别出事。”

宋竹反倒是有些扭捏,低声道,“也许三十四哥就是问问呢……”

话虽如此,但都到了这时候,她哪还能不知道,这第三匹马就是为她准备的?萧禹只怕是早就打算好了,才从范家又多牵了一匹马,想来是她上回和他换着骑马的事,让他记在心里了吧。

宋竹心里,就像是听母亲说萧禹为她准备了银钱买衣衫时一样,有些说不出的滋味,又是略略欢喜,又觉得他有些太过僭越,这复杂的情绪在心底滚来滚去,倒使得她有些不愿出去了。若非想到昨日萧禹说了,有话要和她说,她真有心窝在马车里,不出去见萧禹……

便是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这番心思有些古怪了,宋竹没等乳娘说什么,便深吸一口气,不再矫情,猫着腰灵巧地钻出了马车,车夫为她放了小几子,她稳稳重重下了车,含笑仰首对萧禹道,“多谢三十四哥为我准备马匹。”

“三娘妹妹太客气了。”萧禹其实是心细如发,看来昨日喊她粤娘,无非是为了戏弄她而已,现在官道上,他就丝毫也不肯叫宋竹的乳名,他翻身跳下马,从那侍从手里接过了另一匹马的缰绳,笑着说,“我的那匹是牝马,性情温顺些,你上回也乘过的,这回就照旧乘坐吧。”

说话间,已经是利落地跳上了新马的马背,倒是连客气的空间都没留给宋竹。

宋竹至此,不能不承认萧禹实在十分体贴,她心里那股怪怪的感觉又回来了,且喜有帷帽遮挡,自忖旁人也看不出什么不对,她感慨了片刻,便收视心情,翻身上了马。

若说宋竹有什么灵巧胜过兄弟姐妹的地方,便是她自幼身体康健,不论是骑马还是射箭,都是一学便会了,她本人且也都是颇为喜欢,这一上马,乱七八糟的心情仿佛就被风全吹走了,只觉得高踞在马上,连风景都好看多了,要不是养娘叮嘱在先,萧禹和那侍从也都不曾放开脚步,她真想催着马儿好好跑一跑才高兴。

一行人照旧是拉开了一个较长的队伍,车夫赶着车,乳娘也坐在车辕上吹风,落在最后,萧禹侍从居中照看马车,至于萧禹和宋竹,自然而然便跑到了最前面,让马儿小碎步跑着,两人在马背上顺着频率上下颠簸,欣赏着道路两旁的风景。

宋先生兄弟都是文武全才,宋竹学骑马也算是经过名师指点,这种马儿碎步跑的情况,其实是最考验骑手的,反而是飞奔的马儿,在它背上还更平稳些。这种时候正因为马速慢,所以左摇右摆,要维持平衡就得靠脚上稳稳踏住马镫,不然不一会儿,腰眼都能给摇酥了。然而,宋竹偷眼看了几次萧禹,却见他脚下丝毫也没有用力的迹象,整个人仿佛黏在马背上一样,怎么摇都是轻松省力,心中不免有些好奇,便问道,“三十四哥,你骑术真好,可有什么窍门能教我不能了?”

萧禹笑道,“我骑术可还用说?当日……”

他顿了顿,仿佛有瞬间的不自然,随后又笑道,“当日连武先生们都是赞不绝口的,只是这骑马就得靠练,我看你姿势虽然不赖,但终究有些生涩僵硬,即使我把诀窍告诉你了,你没机会练也不成。”

宋竹听他言之有理,也就罢了,两人倒是因此打开了话匣子,萧禹和她说了许多自己小时候和人打马球的事,并说自己的骑术都是打马球练出来的。宋竹听了,心里一面想:果然没个正形,没听说大好儿郎成天马球为戏的。

——可虽然这么想,她却又觉得萧禹说的故事,不知怎么都十分有趣,虽然知道不能赞同,但听着却又忍不住入神,想要他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

从萧禹的故事里,她多少也是听出来了,虽然其雅不欲以身世为傲,但的确如范大姐所言,是极为受宠。譬如有好几次,他便差点说出‘御苑’字眼来,宋竹听多了,心里倒也猜得明白:这一位平时打马球,都是去御苑打,只怕玩伴里少不得宗室贵族,话往大了说,指不定还有太子呢……

他本是皇后亲戚,和太子亲近当然没什么不妥,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朝中自有朝中规矩,不是进士两榜,便难入政事堂,顶了天做到枢密院已经是凤毛麟角——这是多少年来,连天子也无力改变的一条规矩,而天子无力改变的第二条规矩就是,这佞臣与儒臣,永远都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

佞臣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和天家有亲就是佞臣,如萧传中一样,虽然是皇后亲眷,但几乎并不入宫,凭自己能力考了进士的,即使有亲戚关系在,也是正儿八经的儒臣。但若是萧禹自小便常常入宫,又和太子这般玩乐,一副感情很好的样子,将来他就是进士出身,哪怕拔擢得比别人还慢呢,佞臣的名头也是跑不了的。儒臣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的一些东西,对于他来说便要费尽心机去争取……想走这条路的人,宋竹相信是有的,但她不信想走这条路的人会特地到宜阳来找她父亲求学。

好奇心像是一只蚂蚁,在宋竹心里爬来爬去,她现在明白为什么萧禹要安排她骑马了——有些话就是不可能当着第三人的面问出口的,譬如她现在想问的这几个问题,虽然没什么越礼之处,但当着乳娘又或者是萧禹那侍从的面,不知如何,也总觉得问不出口。

一个是说得高兴,一个是听得用心,两人倒是破天荒在一起半日都没起纷争。来往行人听见萧禹口里说的那些个轶事,也不住报以惊异的眼神:显然亦是听出了他那非凡的身份。只苦了宋竹,有许多话想问,却又碍于正在官道之上,什么也问不出口。

不知不觉,十五里路一晃即过,前方便是这洛阳城治和宜阳县治的界碑所在,上个月那一场大雨,冲坏了能有一里路,现在界碑两侧都有民夫正在整修,只有一半路面可以过人,因此许多车辆全都堵在这里,萧禹皱了皱眉,扭头和那侍从道,“胡三叔,我和三娘先过去,到另一头树下等你们,你且在这里看着车。”

轻轻巧巧就带了宋竹,从官道右侧的一点空地上抄了过去,很快便先越过了这一段交通堵塞的路面,把宋竹带到路边树荫下,笑道,“你瞧,这么等多凉快啊?”

今日他吸取教训,早早就带了斗笠遮阳,因此宋竹一路也看不到他的脸,只能听见他含笑的声音,此时萧禹一边说,一边就把斗笠摘了下来,露出他那标志性的慵懒笑意——宋竹也不知该如何形容他那极有特色的笑容,更不知为什么,见到他那有些小得意的笑容,她又有了那种思绪滞涩的感觉,也是卡顿了一会,这才恢复正常,却又忽然间觉得有些脸红耳热,好像刚才被太阳晒出来的热量,到了树下才慢慢地散发出来。

“就是三十四哥你鬼主意多。”习惯性地数落了萧禹一句,她这才仿佛是找到了正确的调子,又恢复了正常。

萧禹似乎也被她说惯了,闻言只是嘿嘿一笑,也并不介怀,而是说道,“我昨日不和你说了么,有事要告诉你——我且先问你,你知不知道颜家有意为颜十哥说你为妻?”

他忽然间一句转到亲事上,宋竹差些就没反应过来——尽管如今的风气,女儿家为自己的亲事做主并不鲜见,出面和父母闹腾自己的嫁妆更是司空见惯众人都不以为意,但不论怎么说这都是自己家里比较私密的事情,他一个外男大剌剌地说起这事,倒真有几分失礼了。

她当然大可借此大发娇嗔,站在制高点上指责萧禹,让他赔罪,只是宋竹心想:“颜家有意说我的事,范姐姐是知道的,还和我谈起过。他们是表姐弟,关系自然比和我亲近,三十四哥应该是知道我知道,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以为我不知道,想要告诉我,这样的事托范姐姐传个话就行了,犯不着这么特地找了个机会来同我讲。这路也不长,眼看乳娘就要来了,我这时候再和他纠缠细枝末节,岂不是连话也说不完了?其实,他对我也挺讲义气的,我不便寒了他的心吧?”

虽然她自幼身受最严格的教育,但终究天性有几分跳脱,若是换了宋苡在此,连话都听不完,便势必大为着恼,还指不定要闹出什么风波,可换了宋竹,几经纠结,她非但连反感都没表现,反而略略一低头,有些感谢意思地说,“……知道似乎是有意说亲,倒是不知道说的是谁。”

萧禹点了点头,倒是也没取笑她,俊脸一片严肃,道,“我不知你们家是如何打算,只和你说一件事——越国公府看着是烈火烹油热闹得不行,可颜十哥心胸狭窄,才具有限,只怕不是良配。我和你说说,你自己心里有数了,若是你爹娘万一心动来问你时,你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不知他是好还是不好。”

宋竹倒是被他严肃的表情糊弄得一愣一愣的,听萧禹说完,方才放松下来:原来就是这码子事啊?

经过这多次接触,她心里到底也不把萧禹当作外人了,那份谨慎和礼数,不觉为在家人跟前特有的调皮灵动代替,搞明白了萧禹说的是这事儿,她忍不住无声地一笑——也不知萧禹有没有看到——而后才轻快地说,“我们家才不会应他们呢,颜家姬妾成群,单就是这一点,便和我们家合不来。多谢三十四哥好意,你也可以放心了。”

萧禹嘿地一笑,“我有什么好放心的,瞧你这话说得。”

宋竹也就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在他跟前真没斟酌词句,不料无意间居然失言至此,被萧禹这么漫不经心地一说,她的脸登时烧红了:就是,宋家答应不答应颜家,萧禹有什么好担心的?谈不上担心,又哪来的放心?这话说得,好像萧禹对她有意一般……

正这样想着,萧禹倒是又随意揭过了这一层,而是说道,“唉,那看来余家也是不入你们家法眼的了,如此一来,你此次到洛阳,除了惹来些麻烦以外,竟是白跑了一趟,倒是又在颜家、余家受了不快,真是还不如不来。”

语中为她不值的情绪,倒也没什么遮掩。宋竹听了,心中一暖,不由道,“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你,我才来的洛阳?”

说了这一句,觉得十分惹人误会,一边暗自埋怨自己表现失常,一边急急地加了一句,“要不是三十四哥你红颜祸水,颜姐姐也不至于费尽心机就为了把我撮弄到洛阳来丢人现眼。”

萧禹打了个哈哈,显然有几分尴尬,他作势要弯身过来敲宋竹,“你这孩子,多大年纪了,还满口胡话,我看平时就是欠了人管教。”

宋竹被他凿过,深知有多疼痛,见萧禹作势,便欲躲开,没想到萧禹一声口哨,马儿自行靠了过去,这一凿到底是还没逃掉。她只觉得额角一阵火辣辣的疼痛,不由对萧禹怒目而视,心底原本兴起一丝如云似雾的淡淡怀疑,顿时也消散了去:若说萧禹对她……也没见这样见天凿人的,想来,到底还是她多心了。

不知为何,这样一想,她反而有些安心,仿佛回避开了多少烦恼,又可以放下心来尽情‘恼恨’萧禹了,虽然大庭广众之下,没有捂头又或者是和萧禹吵闹,她仍旧是对他怒目而视,威胁道,“三十四哥你要再凿我一下,我就和颜姐姐多说些你的事。”

这威胁比什么都好使,萧禹立刻放下手,他眼珠子一转,却也不甘示弱,“好么,那我就和颜十哥说你的事去——哎哟,说来对你有意的人可多了去了,又何止颜兄一人?”

他话还没说完,宋竹已是大恼,手里马鞭都扬了起来,萧禹一缩脖子,忙道,“哎哟哎哟,马车来了。”

果然,随着他的说话,马车已是驶过了弯道,宋竹忙把马鞭藏在身后,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和萧禹一道迎了过去。

这一路回家倒是风平浪静,也没什么事可说,也许是因为有乳娘在,也许是有别的考虑,后半程萧禹一路上和宋竹谈经论典,说的都是读书上的事情,进了城也没再去宋家,而是直接和她在城门分手回了县衙。宋竹钻进车里,和乳娘一道进了自家,自然也是有许多事忙,向长辈们请安、捎带着为刘张氏问好,又把刘张氏让她带的几样体己小礼物给姐妹兄弟们分了,忙忙的过了半日,也不顾乳娘回来不久,就一头栽进母亲屋里许久都未曾出来,也不顾今早三姨给了自己一封厚厚的信让她送给母亲……梳洗过以后,她就忙着温习功课去了,旁的事情,很自觉地都不去操心。

——也不必操心,家里人自然会为她考虑。她在洛阳的际遇,到底让母亲唇边多添上几丝笑意,这问题,即使去问了,只怕小张氏也不会告诉她。

第31章中意

短暂的热闹一过,宜阳女学登时又恢复了以往那严谨有加的学术作风,宋竹更是早就把她的那些华服‘美饰’抛诸脑后,心怀感激地换上青布衣裳,梳起两条辫子,重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若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素日里对她不怎么热络的那帮同学,也不知是谁起了头,如今倒是纷纷都改了态度,虽然还很少有人夸赞宋竹美貌,但言谈举止之间,对她的尊重和敬慕,倒已经是不输给二姐宋苡多少了。

——不过对宋竹来说,这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也不知是谁多嘴,把她和余留守在余家彩楼上的对答传了出去,听说已经成了洛阳城内近期的知名轶事,这也使得宋竹名声大振,不论是长相还是那好学上进、简朴清静的做派,都博得了众名流的一大好评,就连余留守也成为善于欣赏人才的伯乐型人物,这个故事里可以说是没有输家,自然是一段佳话。但那对宋竹来说,也就让大家都知道了她在读书上其实还是挺强的,只是平时比较谦虚,做人太低调而已。

虽然她的确比不上宋大姐,但这份进度在同龄人中也算少有的了,女学中许多真正努力读书的同学,如今都把宋竹看做了学中领袖,更兼宋苡性子冷傲,和她说得上话的人不多,如今同学们有什么学问烦难,都爱来寻宋竹,她在功课上的压力,岂非是陡然大增?要知道过来探讨问题的可不都是颜钦若这样水平的娘子,有许多家中也是出过名儒,自小知书达理,在学术上是真的很有造诣的。

说起颜钦若,她如今倒是不过来和宋竹说话了,两人间已是形同陌路,甚至很多人都暗自认为她应该要离开宜阳女学,不能再来这里读书——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当日在颜家的同学也不少,颜钦若要是一直不说话,只任由她那两个伴当开口也罢了,好歹也有分说的余地。可她千不该万不该,在越国夫人夸奖宋竹的时候说了一句,说宋竹在家都穿青布衣服,不知这绫罗绸缎的好坏。

能来女学读书的,在家中自然受宠,纯粹的浑人又有几个?若是颜钦若真的不着痕迹地让宋竹在洛阳城露怯出丑,惹来众人风言风语的议论,那倒也罢了,会逆风而上同她作对的终究是少数。但现在颜钦若不但着了痕迹,而且计划还完全失败,反而成就了宋竹的美名,人心都是如此,攀高踩低也属常事,女学同学如今就纷纷都想起了宋先生的山长身份。——虽然宋先生没有教过她们一天书,但只要他还是书院山长,这些娘子便算是他的徒子徒孙。身为弟子,不能孝敬师尊也就罢了,还要反过来坍师长家的面子,这岂不是触犯了儒学门人最重视的‘尊师重道’一条?说难听点,欺师灭祖欺师灭祖,连师长都能欺负算计了,距离灭祖这全天下最大的罪名,还有多少距离?

众人虽然不至于在明面上对颜钦若议论纷纷,但私下疏远也是难免的事,本来因为家世,颜钦若在学中颇为吃香,如今却是进进出出都形单影只,几乎没有人愿意同她说话。宋竹看了,倒是挺同情她的——不是说她觉得颜钦若做得就没错,不过她明显也是做了别人手里的长枪,真正的主谋赵元贞,现在还是左右逢源,在学堂内混得好好的呢。甚至就连被她往死里坑的颜钦若,都还同她十分友善,看来是还未明白这里头的弯弯绕绕。

当然,她都这样了,宋竹也无谓多嘴去提醒什么,第一她说了颜钦若也未必听,第二,就是颜钦若听了,后悔了,想要和她修好了,宋竹也不敢再和这样的人交好,此女非但并不聪明,而且心胸狭窄、喜怒无常,所谓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宋竹虽然也不是什么千古完人,但起码也要做到择友而交。有些人譬如范大姐,她便极为乐于交好,颜钦若这样的,维持泛泛之交也就够了,现在她不来理会宋竹,宋竹还是求之不得呢。

本来,此事也就这般过去了,变化过的关系也无能再回到原点,不想家中长辈对此似乎又有不同意见,这一日宋竹在母亲这里绣花时,小张氏便忽然问她,“如今学堂内,是否都无人搭理颜娘子?”

“大概除了赵娘子以外,别人都不大同她说话。”宋竹正学新绣法呢,一开口说话,手下针数就乱了,她强行压住皱脸眯眼的冲动——虽然这是集中注意力时很正常的表情,但在宋家,如此表现当然不可接受。“好似最近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时常都没来上学。”

小张氏嗯了一声,低头做了一阵针线,倒也不再说话。宋竹亦无心思忖母亲提起此事的用意,她到底是微微眯起眼,以便衡量针脚疏密。过得一阵,听到母亲微微叹了口气,方才愕然抬头,问道,“娘,怎么了?”

小张氏望着女儿清丽的脸庞,心中又笑又叹:到底年纪还小,官人说她有些聪明,可在自己这个当娘的眼里,就永远都是疏漏百出,叫人无法放下心来。若是换了长女,此事又何须自己提醒?即使是次女,又哪里不懂?只是不屑罢了。

“你父亲是山长,你便算是全班的小师姐了。”她少不得教导女儿,“不论如何,她终究没有违反学堂的规矩……”

宋竹到底没有愚钝到家,“娘的意思,是让我主动同她修好?”

小张氏不置可否,“你终究是宋家的女儿,旁人看你,只有更挑剔,此事现在看着是你有理,可若颜娘子真的连学也上不得,那便是你得理不饶人了。”

“可这又不是我主使的——”宋竹的话说了一半,便自断了,她在小张氏的凝视中略带尴尬地一笑,“是了,外人又哪会管这么多,总是要算在我头上的……”

会明白这点,宋竹该如何做,也就不用小张氏再指教了,她亦没有继续叮嘱女儿,如何在对颜钦若示好的同时,又和她保持合适的距离。女儿这一辈子,做爹娘的能护持的又有几年?唯有此时多想多学,将来才能更好地应付人生风雨。再说,宋竹本性也还勉强算是灵巧,有时候缺的就是一句点醒而已。

当然,这也只是明面的理由,私底下另一层用意,小张氏却是绝不会宣之于口的,宋竹能领略多少,就得看她自己的天赋了:颜钦若对她如此刻薄,她却还能友好待她,这样的事情再多来一件两件,由女学同学回了洛阳稍一宣扬,宋竹既美且贤的名声,说不得也自然就更加响亮了……

自然,这多少有些沽名钓誉的嫌疑,一向是为儒门所轻蔑的举动,也所以,真正的儒门弟子……也都会做得比一般人更加隐蔽。思及此,小张氏不免微微一笑:女儿还小,还不到学这个的时候,她还拿捏不好这里头的分寸。

宋竹在刺绣上的天分,着实是有限,小张氏的一身绝学在她身上竟是毫无传承,就是有心要好好教她,但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也教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一点上,她终究是比不得姐姐妹妹,像是宋苓、宋苡,都是儒学、女红两手抓,顶多有一门特别强而已,宋竹费尽心思,总算把功课维持在比同龄人好了一些的水准上,但刺绣这里就只能勉强跟上常人水准了。在小张氏这里练习了小半日,最终辞去时,也还是没能绣出个像样的乱针手帕来。小张氏拿着她的功课看了一会,自己都觉得伤眼,只好撂开手,从抽屉里取出了两封信来——宋先生昨晚拿回来时,时辰已晚,今早宋竹又过来盘桓了好久,她到现在才有时间拆看这两封书信。

并不出小张氏所料,两封信都是写来提亲的,身份虽然有些差别,但都是洛阳城的贵胄,其中一封更是由刘副使的顶头上司,提刑司马提刑写来的——一封是为颜家十郎,一封是为余家三郎,说的也都是宋竹,而非是早有声名在外的宋苡。

至于为颜家说亲的,则是洛阳龙门书院的山长曾氏,虽然曾先生并非宋学众人,但同样都是北学繁衍而出的派系,两家书院的关系一直也都还是不错的。

小张氏将曾先生的来信来回看了几遍,把一字一句都咀嚼得透彻了,方才搁了下来。至于为余家说亲的那封信,却只是草草扫了几眼,便搁到了一边。哪怕信中露骨地暗示了嫁妆问题,表示余家可以厚聘礼而薄嫁妆,也没能让她心动。——余家彩楼上的几件事,刘张氏早就在信中仔细说明了,这般家风,宋家怎么可能会予以考虑?便是颜家,其实也过不了这一关,小张氏会细看书信,其实也是另有因由。

不过,要是不考虑家风问题的话,宋竹才去了洛阳一次,也就拜访了三户人家,其中两户立刻就来人提亲,而第三户齐国公府,则是写信过来,有意让孙女入女学读书,不能不说,三娘在洛阳的表现,还是很优秀的,起码,是肯定折服了洛阳的贵夫人们。将来待她年纪稍大一些,再去洛阳几次,宋三娘的名头,在洛阳一带也自然响亮起来,届时天南海北的好人家也自然都会写信提亲……如果只是要为宋竹择一个大户人家的话,如今看来,已不再是问题。

但小张氏做出如此布置,却并非是为了招惹这些姬妾满堂、豪奢糜烂的所谓大家大族,她自有为将来的一番用意,不论是宋竹在洛阳所得的赞誉也好,还是她和萧三十四一路上说说笑笑,表现出的投缘也罢,都只能算是个添头。如今才方踏出这第一步,她心中倒是不觉得有多得意欢喜,若说有什么可高兴的地方,也就是经由刘张氏和乳娘的叙述,传到她耳朵里的三十四哥轶事了。

是个守礼的孩子,却又殷勤体贴,待人接物得体有礼貌,谈吐有物,虽然……年幼时荒唐贪玩了些,但毕竟现在也改了,只要在学问上多加用心,二十出头能中进士,有萧家在,仕途不会是问题的。当然,想要进两府是不可能的,但做个地方高官并不成问题。

论到萧家家风,身为当代外戚,一向保持低调,从未出面惹是生非,虽然家中也免不得有几个姬妾,但和颜家、余家比,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人口也不算太多,是非会少许多,再加上他是宋学门人,想来纳妾纳小的事也不会去做。——这一切种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和三娘性情投合,两人走在一处,即使不说话也让人觉得相配,况且一路回来谈天说地,聊得也是开心。

不接颜家斗笠,说明他谨慎自矜,为宋竹备马,又换了马匹,可见其细心体贴。入城那天一定要请三娘上齐国公府吃杯茶,第二日齐国公府便打发人来请,到最后大夫人给了玉佩……虽说不是直系长辈,但只怕也有些相看的意思在,且大夫人对三娘十分满意赞赏,这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做了这些事,不必多说什么,也足以表明他的心意了,当然,亲事需要长辈做主,没有自己开口大剌剌和家里提的,在萧家来信之前,他不露丝毫端倪,也是老成持重的表现。

清明节萧禹进来拜见宋家长辈时,小张氏便对他的人品相貌颇为满意,此刻隐隐已经是把他当作未来女婿看待,更是有点丈母娘看女婿的意思,越看越有味道。只是唯有一点让她有些介意:萧禹和太子,走得太近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只怕并非好事。

儒学门人一贯惜身重名,小张氏也是如此,倒不是她好名,只是她太知道名声的厉害之处。萧禹现在年纪还小,又不知名,还不会有人挑他什么,可若是回东京以后,还和太子往来频密,士林里一定会有议论出现,而若是坐实了太子心腹的佞幸之名,将来不论是官场还是士林,无形间都会多出重重阻碍,这一点却是让她有些忧虑,已是在思忖着该如何防患于未然了。

下午请安时,小张氏早去了一步,把两家信给姑姑看了,明老安人也颇为欣慰,当然,又免不得和小张氏讨论了一番颜家的态度,到得晚间,宋先生回来时,小张氏便和他商量道,“余家那边,还是回了吧。”

宋先生也并不意外,“该当的,倒是颜家这边,你怎么看?”

小张氏蹙眉道,“先放一放吧……朝堂里的事,还是你做主就好,我一个后宅妇人,也没什么主意。”

颜家亲事,又要扯到宋竹大哥宋栗,这一团乱麻,已经久是宋家一块心病了,小张氏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她现在更关心的还是萧禹的事体,见丈夫已有疲累之色,便也不解释那么多,而是一边为宋先生捏肩,一边说道,“是了,萧家那三十四哥,在学堂内表现如何?”

宋先生虽是累了,但反应依然敏捷,听闻妻子这一说,便笑道,“看来三妻妹对他也颇满意……嗯,人很聪明,就是基础薄弱了些,毕竟年小,还有些天真。不过有家里照拂着,也有栽跟头的本钱。”

“此去洛阳,确实有不少趣事。”小张氏道,“今夜晚了,明天再说给你听吧。我就忧心一点……”

便把关于佞臣的担忧说了,又道,“且还有他年少太贪玩,没什么基础,这也是个隐忧。日后,官人你还要多加磨练教育,虽说是有教无类,一样用心……但也不能耽误了这么个良材美质不是?”

宋先生听了直笑,“晓得了,自然会有安排的。你无非就是想让三娘和他多说说话,我也明白,日后自然让他多到书房考问功课。”

之前定下了让宋竹多到宋先生书房帮衬,此时已经是悬为定例,宋竹隔三差五都会在课后去到宋先生书房,或是整理屋子,或是和宋先生说说自己的功课,时而也能承受宋先生的指点。若是宋先生经常让萧禹过去书房开小灶,两人少不得又有接触的机会了。

小张氏之前未尝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她当时却是反着想的,只怕两人在婚前接触太多,难免招来议论。此时听宋先生提起也不当回事,心中反倒宽松些了,暗忖道:“其实,按说年十五以后才要真正避讳,我们家是太拘泥守礼了些,要避嫌,定亲后再避嫌也不迟。”

她也就不曾争辩什么,只是笑吟吟地说,“还是功课第一,说话不说话,那都是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