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乏有些不好意思,“如此说来,倒是在下打扰了。”

赵小舅道:“无妨,若真是做学问的,我们倒愿意与他结为朋友。”

三个接下来的日子,倒真在一处谈天说地。

赵四公子早前赵敬还愿与他住,后来索性与赵小舅共挤一屋,就算出门也是一道。

虽是叔侄,可因年纪悬殊不大,倒更像兄弟和朋友般亲厚。

早有徽郡的人听说赵敬原是徽郡解元,下帖邀他参加诗词会等,赵敬也去了两回,便觉得有些乏味,又不想留下书法招人嫉恨,故意用左手写字,写得寻常普通。

第262章 中三元

ps:ps:一直以来浣浣都在埋头苦码,如果对该文与新文有什么期待,敬请留言哦。

转眼间就到了三月初五春闱大考,一大早就备好了几日的吃食,带着吃食进了贡院。

三月二十三日一放榜,只见会试头名醒目地写着“赵敬”,不等赵家的小厮瞧个明白,就听有人惊叫着:“我中头名了,我中头名了,哈哈…”扭头看时,却是一个带着滇郡口音的书生,话一说完,抱着他身边相熟的人就跳起来。

又有人惊呼一声:“快看,今年的榜奇了,竟有两个赵敬,有两个赵敬,两个都榜上有名。”

有人道:“滇郡赵敬…我看不像中头榜,要说是徽郡赵敬我还信。”

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出了两个赵敬,一个是头名,一个是四百多名。

早前欢呼的那人,此刻却冷静了下来,“徽郡还有个赵敬?”

“是呢,听说是个神童,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可是去岁秋闱的解元。”

而赵小舅也是榜上有名,中了个第十三名的好成绩。

因要殿试后再定头榜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赵三站在人群里,焦急地看着,他还没瞧到名字,倒是听到赵家的小厮惊呼:“三少爷,有你呢,有你的名字,在三榜上。”

赵三有些闷闷地移到三榜前,他不是在全天下最好的书院读书的么?怎的还考不过两个死读书的。赵敬是打小天资聪颖,可是他连赵小舅都没考过,赵小舅是个书呆子。标准的书呆子…

差一点,他连三榜都落榜了,竟是在末位,倒数第十九个。

小厮一路快跑回了客栈,给赵小舅、赵敬抱喜。

赵敬却先问道:“黄兄可上榜了,黄兄的才学过人。”

小厮道:“上榜了,上榜了。小的瞧得真真的,黄公子在第五名。”

黄乏面带异色。“本…本人…考了个第五名?”差点就说错了,真没想到,他弄了名籍,居然考了个第五名。

一边的随从抱拳道:“恭喜爷!”

赵小舅面露敬重:“黄兄才学不俗。可喜可贺!”

黄乏问道:“你家五老爷、五爷考了多少名?”

小厮挠着头,“五老爷考了第十三名,只是那榜上有两个赵敬,不知道五爷中的是头名还是四百多名…”

赵小舅道:“那定是头名了,阿敬的学问原比我做得好,怎会比我考得差,再说他的书法极好。”

黄乏大笑起来,笑声朗朗,久久回荡在空中。这许是连他自己也想到的吧,他竟中了第五名,第五名…还以为他必是前三的。

赵敬心头却犯了狐疑。怎会有两个赵敬,通常这个时候,不是该写注籍贯的么,这样就不会弄错了。

客栈外头传来一阵锣鼓声:“徽郡贡生赵敬,恭喜高中会试头名!快接捷报了!”

赵敬出了客栈,听了这话。心方才落定,又令小厮备了赏钱。

一时间。徽郡六安赵敬连两元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不仅要猜,他能否在三月二十五日的金殿上再中头魁。

隔日,榜上有名者陆续入宫参加殿试。

这次的考官乃是当今皇帝,翰林院几位学士也会当场监考。

赵敬与赵小舅却意外地发现,黄乏竟不见了。

他是第五名,按理应在其列,此人的才学过人,这个时候缺考,会让人觉得遗憾,说不准就点为三甲。

而此刻,黄乏却跪在太极殿,正与皇帝请罪:“父皇,儿臣常听人说,皇子不如民间读书人,只是想知道自己到底如何?所以…便设法弄了个名籍,化名黄乏下场赶考…”

皇帝还真没想到,这次他竟考出了这等不俗的成绩。

气么?

也不气。

这证明他的儿子够优秀。

“二皇儿,你着实太胡闹了。”

“请父皇治罪!”

皇帝厉声道:“当然要治罪,若在殿试考出好成绩,朕便恕你胡闹之罪,倘若不然…就给朕滚回冀州去。”

“是。”冀王磕头应声。

皇帝倒颇是期待,这次会有何不寻常,连他的儿子都下场赶考了,这是不是说,冀王的才学不俗。

这么多年,他把冀王丢到冀州再没过问,他是不是得重新审视这个儿子。

黄乏从外头进来,赵小舅担心地道:“黄兄,你去哪儿了,这可是在宫里,莫要乱走。”

他抱拳道:“我尿急方便了一下。”

然,大总管看着进来的黄乏坐下时,面露惊色。

赵敬则微微敛额,大总管莫不是认识黄乏。

黄乏,黄与皇同音,乏,一之也,皇一子,不会是大皇子,大皇子早夭,那这黄一子到底是皇帝的哪个儿子。

罢了,人家愿意与百姓一样来赶考,且考出了好成绩,说明此人不俗。

翰林院掌院学士道:“时辰将至,各考生坐好,考题时间为一个半辰,请皇上赐题。”

宫里在殿试,宫外已经汇聚了许多瞧热闹的人,都想知道这回是谁点为三甲。

眼瞧着时辰就要到了。

通常殿试后,名次会有变动,有的会议考得好的,殿试后就未必考得。会试头名,就未必会在殿试里还是头名,这连中三元的传说,大周立国以来,也只有一人,这人还是百年前的人。

而宫中,翰林院学士、丞相等正在阅卷,又挑答得好的呈给皇帝过目,皇帝看到“黄乏”的答题时。特意细细地看了一遍,颔首道:“不错,颇有见地。”

考官将这试题特意搁到一边。

皇帝看着手里这一纸好看的字体。虽朝廷规矩所有参考字体统一为行楷,但各人却各有风格,能写得这么好的行楷,皇帝这一生见到的很少,“这字不错。”

翰林院大学士道:“字好,文章也做得好。”

皇帝最先欣赏的还是这字,末了。才看到一边的名字“赵敬”,让他记住这名字的是考官禀报。今年出了两个赵敬,一个是徽郡六安人氏,另一个是滇郡人氏。

细细从头看起,言辞得当。大气中又不失沉稳,反复再读,更让人回味无穷,这次殿试的题目是《国之大祸》,到底什么才是一国之祸。

皇帝连看了两遍,竟有些爱不释手,“点赵敬为状元,朕要给他赐名,就叫赵文敬吧。将他与滇郡赵敬区分开来。”

有考官喜道:“圣上,有你赐名,这可是他三生有幸。”

翰林院掌院学士面露深色。抱拳道:“皇上,微臣以为,此人学识过人,却不应把他推到高位…”

高位?

皇帝冷声道:“朕听闻,他的未婚妻被人所夺。”

赵敬因与周淑妃娘家侄儿有夺妻之恨,而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三皇子的人。

一文一武。两人之间却是对头。

这样好,有利于牵制周八。

掌院学士要阻。他偏点赵文敬为状元,不仅要点,还要破格使用、提拔,刚才他在龙座上瞧见了,赵文敬容貌不俗,风姿卓越。

状元的人选定了,皇帝又看了旁的答卷。

最后还有三人:黄乏、鲁郡冯熙仁、苏郡孟春林。

黄乏的答题也甚好,很合皇帝的意,至少比孟春林更好些,但他不能点黄乏为三甲,要是黄乏中了三甲,那他的身份就会曝露。

此意一定,皇帝拿笔勾了冯熙仁、孟春林的名字,“孟春林为探花。”

“吾皇万岁万万岁!”

片刻后,金殿就有了回音,只听宣旨太监朗声道:“皇上钦点,状元赵敬,赐名赵文敬;榜眼冯熙仁、探花孟春林,披红着袍游街哩!”

入宫是白身,现宫就披红挂彩着官袍,骑在高头大马上游走京城。

头榜三甲,当即宣布。

赵敬被皇帝赐名了,这等好事百年难遇一次,一时间便疯传开了。

参加殿试的人,会重新定下名次。

黄乏竟莫名从榜上除名,赵小舅从会试的第十三名前进到了二榜第七名。

冀王听前排在他前头几个人的名字,二榜第四名,难道他就考得这样差,难不成要滚回冀州去,皇帝还在生他的气,堂堂皇子竟隐瞒身份参加科考,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他已经向皇帝赔礼认罪了!

就在冀王暗自琢磨时,这事却没了首尾音讯,就这样被揭了过去,就连那日殿试的几名考官也是支字不提,就更别说旁人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江宁府陈家。

陈相贵眉飞色舞地道:“大姐姐,小舅舅和五表哥都高中了,五表哥真厉害,连中三元,还被圣上赐名赵文敬,现在三房的三人个表哥都改名了,袭了文字辈。”

最欢喜的便是岳氏母女,赵文敬高中状元,要从此发达了,而王问梅是许给赵文荃的,将来也要跟着沾光。

岳氏早早就到了周宅安好院,连二姨娘母女也来了,都是来凑趣的。

陈湘妮却在心下将二姨娘怨了个半死,老夫人定的是多好的良缘,硬是被二姨娘那点私心给捣腾没了。

陈湘如笑道:“六安赵家怕是都欢喜得紧,五表哥和小舅舅都考了个好成绩。”

陈相贵忆起赵文敬与赵小舅鼓励他的话,认真地道:“大姐姐,我也要好好读书,等下次我也下场赴考,我现在已经是秀才了呢。”

二月时,陈相贵参加了童试,第一场就过了,然后又过了府试。

再过些日子就要到府学读书了。

这也打消了陈湘如想给他请先生的想法。

第263章 生丝战

赵珍儿坐在一边,喜逐颜开,“要是我哥哥也肯与五叔和五哥一样安心读书,而不是贪玩,许也能考个好成绩。”

赵珍儿的两个哥哥,赵三公子中了三榜第二十三名,而赵四落榜了。

这次竟连赵小舅都考了个二榜第七名的好成绩,怎不让赵珍儿羡慕。要是她兄长得中体面了,对她也是个帮衬。

陈湘如轻斥道:“那落榜的学子多了去,三表哥能考中三榜同进士已很不错了。”

赵珍儿道:“听父亲来信说,圣上赐了五哥翰林院侍讲学士。”

“侍讲学士?”陈相贵瞪大眼睛,颇有些不敢相信。

这可是从来没有的,直接封状元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这可是正五品的文官,就算是中了进士,多少人先做两年庶吉士,又或是被派往地方任个知县,一下子就赐正五品的文官,这…这真是少有的事。

赵珍儿笑道:“赵家的门槛近来都快要被踏破了,道贺的络绎不绝,五婶都乐得合不拢嘴了。听大伯父写信来说,五哥留任京城,许是五叔要去地方任职呢,只是我三哥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状况。”

陈湘如道:“三表哥也考得好,你想啊,那入京赶考的人得有多少,他就得中了,可不是该高兴的么。”

但赵家的人会作比较,认为赵三公子的才学不比赵小舅差,只因为赵小舅常与赵文敬在一处读书。是不是赵文敬又传授了赵小舅一些什么特别的才学。

赵家人思来想去,这是因为赵文敬与赵小舅都在陈家大院读了两年多的书啊,早前赵小舅还去江宁书院。后来根本就不去了,而赵文敬早前说要去江宁书院读书的,后来也不去了,难道这陈家藏书阁真的藏了太多的好书?

于是乎,陈家藏书阁是个风水宝地,早前有陈将宏苦读,高中榜眼。再有赵家叔侄在书阁苦读,又再度高中。

这日。周六夫人、周四夫人特意到周宅拜访。

周六夫人与陈湘如相熟,她说话便直接了一些,“八侄媳,听说陈家书阁有文曲星护佑。只要在那里读书都能高中?”

陈湘如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听外头的人胡说。”顿了片刻道:“那是因为陈家够清静,早前我小舅舅过来读书,因我们家守孝,来访的客人又少,最是个安静的,家里的书也都是寻常的,却比普通人家的书又要多些、更齐全些,倒也方便。”

周六夫人有些不信。“我想让我家两个来陈家大院读书。”

“明儿让他们来吧,若是他们待得住,倒也使得。”

次日。周家四房、六房的公子四人倒还真来了,到陈家藏书阁一看,倒也是些寻常书籍,并没有什么不妥处。

周六问道:“二楼东阁间是什么?”

“那里存放着陈家先祖的遗物,会在祭祀时取几件出来供奉。”

遗物不是该随死者赔葬的么?这陈家,居然还把东西给留下来。只得听听就觉渗人,那可是死人的东西。不会沾染上什么晦气东西?

陈家祖上好似并没有出过什么很出色的人物。

几人光是想想就觉得嗝应得难受,在西阁房里转了一圈,又到楼下看了一下,书的确很齐全,但都是外头书肆能够买到的常见书,就算一时买不上,只要花了重金就能买到。待了一上午,失望离开。

心里暗想:赵文敬能连中三元,与陈家藏书阁无甚关系,要真是有关,陈家的子孙多了,为甚陈家庄里就只一个陈将宏得中。

这得中的事,当真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与书房无干,只与各人的刻苦用心有关。

后来,赵小舅又与陈湘如写过几封信,说是到蜀郡益州某县上任知县一职,赵五舅母带着三个孩子也随他一同赴任。六安县五房的家业田产就交托给二房帮忙打点、照看。

赵三公子因考中三榜同进士,只谋到京郊县丞的官职,好歹也算是从仕了,特意回乡接妻儿前往赴任。

*

年节后,马庆去了趟江宁府,是与陈湘娟的陪房管事一起去的,主要去收去岁陪嫁田庄、店铺的收益。

特意去周宅见了陈湘如。

陈湘如道:“二妹怀了身孕,这个时候的女子,脾性大些,你要让着她,别给她添堵,男子先成业后享福,你正是奋斗之时,家和万事兴,这妻妾多了,花销也多,后宅失和,你也难得安心搏事业。夫妻同心,其力断金,妹夫还是把心用在搏事业上。”

马庆觉得这话有理,但更多的是要依仗陈湘如,也不敢反驳,就怕陈湘如不帮扶他,不给他这赚钱的机会。

他迟疑了片刻,道:“大姐,今年分生丝的事…”

“我照去年的例分你一份,再让你赚一万两银子。”

“多谢大姐。”

今年,蚕叶发得奇好,各地生丝产量大增,生丝跌价,六月前一个价,六月后会连连跌价,尤其是进入八月后,生丝价格会再跌,最后跌到往年的半价。

所以,今年陈湘如有自己的收购计划。

早前几月,各家抢购,到八月后,各家生丝充盈,导致生丝供大于求。

一过三月,就会有各家前往产丝之地收购生线。

陈湘如则早早唤了大管家来,“过些天你就要去闵粤之地收购生丝了,今年准备收购多少?”

“大小姐能凑出多少银子来?”

陈湘如吐了口气,“今年陈记的可以缓一缓,先收足江宁织造府八月前使的生丝。着重再帮马大爷收购一批。”

大管家面露疑色,见旁边又无外人,服侍茶水的是刘奶娘。这才迟疑地问道:“北边一点生丝也不要了?”

“你忘了去年,老金的女婿小佟可是自己来收购的生丝,说是收购二十万两银子,实则只带了十万两银子的货回北方,另十万两银子的货是卖给苏州织造府的。”

她一时忆不起老金那女婿的名讳,大家都唤他“小佟”。能记住这姓氏,乃是因为老金姓金。而他女婿姓“铜”,铜与“佟”谐音。便一下记住了。

不仅是陈湘唤他小佟,便是大管家等人也唤他小佟。

陈湘如也在心里算盘着,“陈记织布房的生丝现下能用到四月,五月闽粤那边就出今年的新丝。先满足织造府,再照去年的例给马大爷分十万两银子的生丝,至于陈记…备往年的二成货。”

难道…

是因为长乐坊有兵部关照生意,朝廷上百万的雄兵,都要用长乐坊的布,这对于任何一家来说都是一笔大生意。

大管家虽然猜不到长乐坊赚了多少钱,但以他的判断,现在的盈利肯定超过了江宁府的陈记。

还是说,长乐坊那边供不上货了。

“大小姐想改织丝麻布?”

陈湘如勾唇一笑:“有这打算。”

大管家父子不愿去范阳。可现下老金、刘管事、织机室的王师傅等人,在那边做得风生水起,几年的工夫。因为陈家大院给的银钱足,那边的织布房比陈记织布房的规模还大,染布房也不比陈记的小,便是那长乐布庄虽不及这边绸缎庄的生意好,可自打朝廷选中后,北方一带的百姓也知道长乐坊的布。好看又耐磨。

她故作为难地轻叹一声,“织机室那边又送了一批人去范阳。连织娘也送了一些过去,可老金还是吵着人手不够。”

每次送到北方范阳去的人,都是十里挑一的可靠人,多是祖上几代就开始效力陈家大院。

对外,只说他们攒够了自赎的银子,放还他们离开了,偿了个自由身。

江宁府官衙这边,也确实消了这些人的奴籍,也无人疑他,就连东院众人都认定是他们离开了,甚至还有不少匠人、师傅担心他们被杜记或云记等人请了去。

陈湘如道:“赵叔可以再多收购一些生丝,回头我设法转卖一批给金记、杜记、云记,只要是上好的生丝,没人不喜欢。”

大管家抱拳道:“若如此,我照往年的例,减少三成的收购量,杜记收购生丝地在豫、徽两郡,听说那边去岁下了场大雪,今春的桑树长势极好。”

桑叶发得好,到时候蚕儿就养得多,产的蚕茧多,各处的生丝就会多。

陈湘如却自有旁的主意,上半年保证使用就行,哪怕差缺一点也没,但是八月后可以大规模收购生丝,并且得满足明年的生丝使用量,如果可以还可以再多备一些。

一个念头,就在她脑海里慢慢地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