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琇的脸又慢慢红了起来,低头绞着帕子不说话。

高桢掩不住脸上的喜色。慢慢走到她身边,咳了两声,低声道:“赵妹妹。太后已经为我向你祖母提亲了。”

赵琇轻轻“嗯”了一声,没说别的。

高桢又往她靠近了一步:“你祖母已是答应了。”

赵琇脸上发烫:“我知道。”

高桢忍不住笑出了声:“她们正在里头商议咱们的婚期呢。”

赵琇抬眼瞥了他一下。又迅速低下头去:“至少…也得要到两年后吧?”

“怎么可能?!”高桢断然否决,“两年太长了!顶多等到你及笄!”

赵琇想想自己的年纪,小声埋怨说:“那时我还小呢…家里哥哥还未娶亲,等他娶了嫂子进门,总得让嫂子把中馈接过去,上了手,才好办我的婚事呢。我知道王府需要有人打理后院,可你也想想我们家的难处…”

高桢道:“我娶媳妇,可不是为了找个管家。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管。在我心里,只是盼着能早日将你娶回家罢了。若是可以,我真恨不得你明儿就到我们家来,也省得我日夜着急,望穿秋水。”

这话说得赵琇脸更红了。十七岁的男孩子,知不知道他这话带着什么意味?

高桢显然是知道的。他把话说出了口,才有些后悔,生怕唐突了心上人。他小心翼翼地瞄了赵琇一眼,正好赵琇也偷看过来,两人对视,都有些不好意思,各自转开头去。

他们只管跟对方说话,却忘了远处还有不止一位的偷窥者。蒋六姑娘看得忍俊不禁,跑回殿内跟太后等长辈们描述。她虽听不见高桢与赵琇在谈些什么,但光看他俩那害羞的形止,就足够她打趣的了。

张氏听得虽好笑,却也有几分不安:“还是让琇姐儿回来吧?她还是未出阁的女孩儿呢,即使说定了亲事,也该避讳些的。”

太后却笑着阻止她道:“不妨事,就在我这慈宁宫的小花园里头,他俩又都是懂事知礼的好孩子,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况且他俩青梅竹马,原是时时得见的。这亲事一定,就不好再见面了。桢哥儿还不知会如何着恼呢。我本想早早替他俩定下亲事,却是桢哥儿父亲劝住了我,说他俩若是早早定了亲事,南下时要如何见面呢?还不如等回京以后再说。可惜桢哥儿不能体会他父亲的苦心,倒是催着让我向你家提亲。我只好依了他,回头看他如何懊恼去吧!”

众人又是一番笑。

太后又对张氏说:“明儿旨意就下去了。今日要先给李家颁旨,桢哥儿虽是哥哥,却比不得皇长子,自然要晚一些。等旨意下去了,礼部与宗人府就该忙活起来了。到时候我再给你家派两个和气些的女官过去,教导琇姐儿礼仪宫规——其实琇姐儿本就极熟的,倒也不必担心学不好。只是有一点,因桢哥儿需得赶在皇长子之前娶妻,这婚期肯定是不能拖太久的。明年秋天就不错,那时候琇姐儿也及笄了,你觉得如何?”

张氏有些迟疑,这么说来,孙女儿在家就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

蒋二太太在旁劝她:“我们知道老夫人舍不得孙女,只是您也请想一想,广平王府一直没个主母打理中馈,到底不象话。这一年多的时间,已是极限了。总不能叫世子这个做哥哥的,比皇长子还要晚娶媳妇吧?”

张氏也明白,皇长子封了皇储,娶正妃之前,有个两年的准备时间就差不多了。高桢明年秋天娶亲,时间确实刚刚好。有一年多,也足够她把孙媳妇娶进门了。于是她便点了头:“一切就任凭太后娘娘做主吧。”

太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来。

皇长子的婚事定了,广平王世子的婚事定了,汾阳王太妃开始为自己的孙子请求:“太后娘娘先前看中了几位姑娘,不知我们家的孩子,可有那福气娶得其中一位为妻?”L

☆、第五百四十章计划

太后赐了三位姑娘玉香囊。这三位姑娘,就是她给宗室子弟们看中的。除了赵琇是说给自己的亲孙子以外,剩下两位一个是给京中宗室郡王的嫡次子,另一个则是留给汾阳王世子的。

三名宗室子弟,都是十五到十七岁的年纪,应该娶媳妇了。三人都是嫡出,有两名是世子。给他们选妻子,自然不能随意凑合。太后得了三家托付,在京中勋贵、官宦人家里挑人,三筛四选下,才挑中了几位——当然,赵琇是她早就看好了的,不过是算在里头罢了。今日大朝会后召见,她就是打算把人选定下了。

不过,她原本是打算把真定侯府的千金留给京中那位郡王嫡次子的。这小姑娘端庄稳重,也懂事知礼,瞧她母亲的行事作派,就知道她被教养得很好,不是个争强好胜的性子,与上头的长嫂世子夫人应该可以相处融洽。真定侯府式微多年,家计艰难,这小姑娘跟着母亲学习当家理事,想必将来跟着夫婿分家出去,也能独挡一面。至于日后生计,那郡王嫡次子虽不能继承家中爵位,却也是父母的心头宝,分家时肯定少不了一份丰厚的产业。就算娶个嫁妆少些的媳妇,也碍不了什么事。

而汾阳王世子,太后原本是打算把那位与汾阳王太妃有亲的国公府千金指婚过去的。一来她与汾阳王太妃有亲,天然就成了太妃的盟友,嫁到嘉定汾阳王府后,能帮着太妃抗衡老太妃与汾阳王妃,防止那两位主儿又生出什么荒唐的事来;二来则是因为她出身国公府,牌子够硬。嫁进汾阳王府后,压得住上头两层婆婆,老太妃与汾阳王妃不敢轻易以孝道压人。

太后事先跟汾阳王太妃商量过,后者也颇为赞成。虽然今日是头一回见未来孙媳妇的人选,可是汾阳王太妃早就心里有数了。只等见过姑娘,观察上几日,没什么问题就会请太后下旨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位国公府千金明摆着是冲皇长子妃的位子来的。一见位子旁落。她就立刻露出明显的失望表情来。虽然后来醒觉得快,也收敛及时,但也足以证明她的心思了。本来嘛。几个人一同参选,有人入选,自然就会有人落选。落选的姑娘也不代表就不能嫁人了,站在太后的立场。也不会说她露出这样的表情,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只是太后与汾阳王太妃妯娌俩连日相处。关系正融洽,便有些觉得那姑娘不配嫁入汾阳王府了。

汾阳王太妃也发现到了那姑娘面上的表情变化,同样没什么好脸色,进暖阁时还特地跟那对母女打招呼。随太后一起离开的时候,她眼角都没扫人家一眼。

本来就是远亲之女,从未见过面的。原以为会成为她的孙媳妇。因此她才会表现得热情些。但这姑娘落选皇长子妃后,连表面功夫都维持不住。将来嫁入了汾阳王府,又怎能斗得过老太妃与王妃?还是算了吧。况且她们母女二人如此热衷于皇长子妃之位的争夺,如今落选了,万一太后将那姑娘指给汾阳王世子,她们母女误会是汾阳王太妃事先向太后求旨,才害得那姑娘未能成为皇长子妃,心中生怨可怎么好?汾阳王府已经够乱了,再添一个她,还能有太平日子过吗?

汾阳王太妃此时向太后求问,就是想要婉拒这位姑娘。

不过太后早已预料到她的想法,便问她:“你觉得真定侯之女如何?”

汾阳王太妃心里也料到是这姑娘了。只有三人得赐玉香囊,赵琇是定给了广平王世子的,国公千金不合适,剩下的就只有真定侯千金了。她对真定侯家的情形不了解,方才观察,姑娘确实是好姑娘,容貌礼仪、行止气度都不错,就是没摊上个好祖母。可这个祖母反正是住在真定的,等姑娘嫁去了嘉定,难道她还能到千里之外给汾阳王府添麻烦不成?

只要姑娘本身明白事理,知道好歹,就比别的强了。汾阳王太妃也不在乎真定侯府式微,有个侯府的名头,怎么也比老太妃与王妃的出身强些。

于是汾阳王太妃便笑着说:“真定侯千金自然是极好的。若能得这样端庄懂事的姑娘为妻,也算是我们家世子的福气。不过我还得跟我们家王爷商议商议,总要他点了头才好。”

这也是应该的。汾阳王太妃不过是见了真定侯千金一面罢了。既是娶嫡长孙媳,自然不能太随便。汾阳王身为世子的亲生父亲,这婚事也要征求他的意见。

至于真定侯府那边,就没人去问他们的意思了。如今的真定侯府可没这个体面,可以享受与建南侯府同等的权利与待遇。旨意下去,他们就得遵照而行。不过太后想到方才真定侯太夫人的言行,心里有些气,决定即使汾阳王认可了婚事,也要过些日子再下旨。反正汾阳王府比起广平王府,与皇室的关系又远了一层,甚至还不如那家郡王府的血缘亲近。落在最后才指婚,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与太妃有亲的那位国公千金,就只能许给那郡王嫡次子了。这门亲事对国公府而言,也颇为体面,想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姑娘心气是有些高,喜怒形于色,但做事的分寸还是有的,嫁进郡王府后,应该也不会闹出什么事来。

这下连汾阳王太妃的心事也有了着落,暖阁里人人都满意极了,开始有心情去评价一番其他几位姑娘。

比如曹萝,太后也挺喜欢,就是嫌她稍微软弱了些,不是个可以掌家理事的料,做个寻常官宦人家的主母就够了。只是她父亲曹泰和执掌禁军,她最好别嫁进宗室或是掌权的人家,以免生出事来。

又比如丁家姑娘,虽说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心气也高。还有心计有韧性,太后就担心她会生事,不希望让她嫁进皇室。

评完了今日见过的姑娘,众贵妇人们又把话题顺延到了京中那些未曾入选的闺秀来。汾阳王太妃还有嫡次孙,蒋家也有子弟未成亲,都挺关心这个话题的。太后问起张氏:“建南侯也还未婚配吧?他年纪比桢哥儿还要大些,也该早些定下了吧?”

张氏回答:“已经看好了人选。是玮哥儿与琇姐儿母亲米氏娘家家族里的姑娘。品貌都是上等。不过她父亲刚从杭州任上回京述职,眼下过年事多,也不方便说亲。因此就拖延下来了。臣妇本来是打算在正月里跟她母亲把事情说定的。”

听说建南侯也要死会了,太后还觉得可惜。赵玮可是个优秀的好青年呀。虽然赵琇嫁给高桢后,蒋家几个姑娘跟赵玮就错了辈份。可是李家还有未许人的女儿,宗室里也有品貌不俗的郡主、县主们。太后她老人家还是挺喜欢做媒的…

这时候。宫人来报说,乾清宫来人了。皇上与皇长子正准备起驾过来,陪太后用午膳。

这其实就是在示意众位女眷赶紧告退的意思了。众人也十分知情识趣,纷纷起身。张氏想起了赵琇来,太后便笑说:“我使人唤桢哥儿和她回来就是。这两个孩子到底在说些什么呢?这半天的功夫。竟还未回来。难不成他们在外头站着,就不觉得风冷?”

众人又是一番笑。

高桢与赵琇其实在说家常话呢。高桢说起自己要成婚了,住的院子肯定要重新修缮一番。说不定还要改建,问赵琇喜欢什么样的屋子。一并说了,他好叫内务府的人出图纸。

赵琇一时间还说不上来,回想起高桢那院子,觉得本来就挺好的,其实不必改建。

高桢却觉得:“哪里好了?我一个人住也就罢了,等你嫁进来,连主带仆的,怎么住得下?就算是放东西也放不下。况且那些房舍也有年头了,很该重新修一修,否则叫人看了也不象话。”然后便说起了改建的计划,哪间屋子做厅堂,哪间屋子做书房,哪间做琴室,哪间做画室,还让赵琇日后有了专门的画室,一定要把江南之行画的那些写生都重新画成大图来,他也好日日欣赏。

赵琇白了他一眼:“我哪里有那空闲?景致好的地方,若是我写生的画稿也足够详细,那我得闲时画一画也就罢了。每个地方都画,要画到什么时候?我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手头上那些西洋文书,也需要时间去翻译的。日后若去了什么新的地方游玩,我也会画下来。事情那么多,时间哪里够用呢?”

高桢笑着说:“时间自然是够用的,我们有几十年的功夫呢。你且慢慢儿画。等画完了江南,咱们再往别的地方玩儿去。”

赵琇听了又惊又喜:“可以吗?”

“当然可以。”高桢说,“只要向皇上求个旨意,让他放我们游山玩水去就行了。他只是防备父王与我参与政事,我们爱风花雪月,他怎会不允?大不了多带几个他赏的侍候人就好。”

赵琇听得欢喜,想了想,道:“若是王爷的眼睛到时候已经好了,咱们就把他也带上,好不好?我祖母若也想去,也可以请她老人家一起来。不过她身体不好,大约不乐意出远门。我哥哥又有公务在身…也罢,就算他们不能与你我同行,也无妨。等我将路上的景致一一画下,拿回来给他们瞧,他们也算是同游了一回。”

高桢笑得欢喜:“好妹妹,你的主意真好。我细细一想,这样的日子跟神仙似的,真恨不得你明儿就嫁给我。”

赵琇嗔他一眼,心里其实也有几分渴望呢。说起婚后的诸多计划,她的心也渐渐热了起来。L

☆、第五百四十一章提亲

在出宫回府的马车上,张氏听赵琇说完刚才与高桢都聊了些什么,简直要瞠目结舌了。

她结结巴巴地瞪着孙女儿:“你…你就这样跟世子谈起这种事,一点都不觉得害臊么?”一般人家的闺女,哪有刚定下婚事,就大咧咧地跟未婚夫婿商量起婚后住的屋子怎么收拾,要到哪里去游玩的?再大方的女孩儿,也该害羞一下,红个脸吧?

赵琇十分不以为然:“这有什么?我跟他也认识十几年了,早就混得极熟。在屋里我也害羞过了,若是再害羞得连话也不敢说,那也显得太假了些。将来要住什么屋子,做什么事,这都是正经该商讨的,他既然问我的意思,我自然也该说出自己的想法呀!”她反而觉得张氏的纠结没道理:“他若真打算重修院子,怎么也该将图纸给我们送来吧?到时候我们还不是得提点意见?”

“话是这么说没错…”张氏还是很纠结,“可那是过些日子的事了,况且他送了图纸来,咱们看着删改,也不是当了他的面说的,本是应有之意,不必害羞。可你如今…才刚跟他定下婚约…”会不会让高桢觉得她脸皮很厚呢?就算高桢不觉得,那也是太后的地方,就不怕太后笑话么?

赵琇明白祖母的意思了,笑道:“祖母想那么多做什么?世子对我十分熟悉,清楚我本性如何。我平日跟他就不爱讲什么俗礼,现在才开始装模作样,他一瞧就知道我是装的,那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大大方方地照常行事就好。就算我跟他成了未婚夫妻,他还是他。我也还是我,跟从前也没什么不一样。”

张氏默了一默,苦笑着不再多说了。也罢,只要高桢不嫌弃就好。而看她们出宫时,高桢那眼巴巴满面不舍一路送出慈宁宫的模样,就知道他眼下压根儿就没有嫌弃的想法。儿孙自有儿孙福,太后既然开口定下了这桩婚事。想来后头也不会有什么变故了。她无须操心太多。

眼下她更关注的,是孙子赵玮的婚事:“你哥哥还未说亲,你倒先定下了婚事。叫外头的人看了不象。正巧米家人就在府中,一会儿回去了,我就跟米夫人提你哥哥的事。”

赵琇听了大喜:“真的?今儿就提吗?”之前米省之一家到京时,正是年前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家又忙着安顿下来,因此张氏不好提别的。如今过年了。正好有空,提亲什么的,正该解决了。

回到建南侯府,赵琇高高兴兴地扶了祖母张氏下车回院。不一会儿。赵玮也从宫中回来了。他连大朝服也没顾得上换下,就先赶来见祖母,直接问:“太后向祖母提亲了?”显然已在宫中得了消息。

赵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张氏高兴地说:“确实提了,我也答应了。太后娘娘说。不用多久旨意就会下来,就跟在皇长子赐婚的旨意后头。”她好奇地问赵玮:“你在宫里也听说了?”

赵玮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看了妹妹一眼,有些不舍,但想起高桢连年来的殷勤表现,也有几分安心。不管怎么说,这厮虽然心怀不轨,但好歹也是诚意满满地请长辈提亲求娶了,倒也不是轻浮不负责任之辈。日后他便是他赵玮的亲妹夫,当一家人好好相处就是。

赵玮回答张氏说:“大朝会之后,皇上留了几名重臣说话,又把我等参与审理堤坝案的人员召去相询。御前奏对之后,因皇上不曾说许我们出宫,我也不敢擅自离开,便在侧殿等候,听见皇上宣召了曲水伯,命他替皇长子往李家提亲。我们在外头的人,就知道皇长子妃已经定下了李家千金。后来又见尚太傅入殿,旁人都说,也是奉旨做媒人,只是不知做的是哪一家,难不成皇长子要同时娶正侧二妃么?可也用不着请尚太傅出马吧?出宫时我在路上遇见尚琼尚兄,他向我道贺,我才知道尚太傅奉旨,是要到咱们家来,替广平王世子求亲。”

曲水伯为皇长子向李家求亲,凭的是他皇长子亲外公的身份,也是代表着皇后一系对新出炉的皇长子妃的认可。但若单论在朝野间的地位,曲水伯可比不上尚太傅。皇帝命尚太傅为广平王世子高桢求亲,真是给了这个侄儿十足的体面,连带的建南侯府也脸上有光。

张氏听了心中更是欢喜,连声道:“等尚太傅上门时,你可一定要好生招待好了,万不可失了礼数。”

这是当然的,赵玮立刻答应下来。

赵琇小声问赵玮:“曲水伯事先知不知道皇长子妃花落谁家?他没什么意见吧?皇后那边可有消息?”

赵玮摇头:“我不知道皇后怎么想,但曲水伯对这门婚事似乎颇为意外,可也欢欢喜喜地接了旨。横竖皇长子妃之位不可能落在谢家女儿头上,也没谢家姻亲家的女儿什么事,是谁来做,又有什么区别呢?如今皇后境况不佳,曲水伯理应心知肚明,没必要在这种事上惹太后、皇上不快。”

说得也是。赵琇不觉得曲水伯谢家会生什么事端,只是有些担忧皇后。她对与蒋家有亲的儿媳妇是否有好感,还真是不好说。但愿她听到消息后,不会闹点夭蛾子出来,给宫里添堵。

将这个想法往脑后一抛,赵琇看着哥哥赵玮,又笑了起来:“哥哥,我的婚事算是定了,你还没给我娶个嫂子回来呢。你是不是也该上点心?”

一提这件事,赵玮原本稳重严肃的面庞立刻一变,成了个满面通红的青涩少年,结结巴巴地说:“妹…妹妹在说什么呢?”

赵琇向张氏挤了挤眼,张氏见了好笑,便催着赵玮:“回屋去换了衣裳,就把你堂舅、堂舅母请过来。趁着他们也在咱们家做客,赶紧把你的婚事给定下了。不然被你妹妹抢了先。还不知外头的人怎么笑话呢。”

赵玮的脸更红了,双眼却迸射出惊喜的光芒。他看着祖母,不好意思地行了个礼,扭头跑了。赵琇见状,便忍不住笑倒在张氏怀里。

张氏拍拍她的头,也不由得笑了:“快回房去换衣裳,大半天了。你也不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