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宠毒后:鬼王来硬的上一章:第 73 章
  • 盛宠毒后:鬼王来硬的下一章:第 75 章

他立在陈蘅的身侧,滔滔不绝地说着广陵好玩又有好景之处,从玩的说到吃的、穿的。

莫九郎、莫十郎招呼下人将船上的东西搬到马车上,原有莫氏给家里的礼物,再加上水匪送的聘礼,莫家的马车来回跑了数趟。

莫十一郎送陈蘅上了车辇,骑着骏马紧随车外,继续说广陵,“江南的胭脂水粉当属万花庄,可惜每年的出量不多。我听五堂妹说,万花庄的胭脂水粉不比宫里贵人们用的差…”

陈蘅觉得她这个十一表兄话太多,话多且不带重样儿,能一口气如数家珍地将广陵说个遍,哪里有好玩的、好吃的,能说得头头是道,最后还能说到广陵的花卉、花灯…

杜鹃与燕儿听得目瞪口呆,委实这位贵公子的口才了得,听着也生不出厌烦之心。

陈蘅想的是:十一表兄真真是玩的人才,玩出了新高度,亦吃出新境界,听他言辞,哪条小巷有极美味的豆花,哪条小巷的饺耳颇有特色,哪条小巷的汤圆馅最有滋味,他一说,就让人如临其境,唯有真真品尝过的,才能说得如此真实。

燕儿不停地吞咽着口水,眼睛透亮,手不安地往怀里按了一下。离都城的时候,阿娘给了她十两银子做零使,都被她换成了零碎银角子藏在包袱里,不知道十两银子能不能吃到莫十一郎君说的这些美食。

从广陵口到广陵城东莫氏,看到了不一样的江南风景,亦瞧到一路的繁华热闹。自东城门而入,城中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好听的江南侬语,即便是男子的声音,亦有一种别样的悦耳,商贩的吆喝,歌姬的歌,游侠的剑,在这里皆可得见。

南晋都城是一个风/华绝代的诰命妇人,成熟却又历经过风霜;江南广陵是一个养在深闺的灵动少女,对未来充满无数的希望,却又是羞怯安静。

南晋的都城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彩绘,如慕容慬笔下的美人,逼真又令人回味;江南广陵便是王灼的水墨美人,缥缈、朦胧却不失浪漫。

莫十一郎神采飞扬,“从东城门的第一间铺子直到路口的最后一间,全是我莫氏的店铺,这条街唤作两姓街,往东叫作东莫家,往南便是南沈街。”

“南沈街早年全是沈氏一族的产业,自德治初年,沈氏嫡长女嫁给金陵王为妃,金陵王失势,沈家嫡支杀的杀,逃亡的逃亡,南沈街亦被官府收没变卖。大约三十年前,有幽州沈氏来此落户,花重金买下了沈氏嫡支的祖宅,又购回两成的店铺…”

当年的金陵王,正是陈留太主平叛“八王乱”中的八王之一。

金陵王不满晋兴帝传位幼帝晋德帝起兵,后,战败自尽。

南沈嫡女是金陵王妃,受此牵连,举族被诛,家业、族产尽数被朝廷收没。

当年江南广陵郡因莫氏一族的嫡女嫁晋兴帝为后,莫氏举族支持晋德帝登基。莫老太公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当年的广陵郡太守一家驱离广陵,自己成了广陵郡的太守,也正因他的雷霆,方才护住广陵免去战火。

南沈在暗中支持自己的女婿金陵王,胜负分晓之时,莫氏旺,南沈灭。

张萍问道:“幽州沈氏与早前的广陵沈氏有些关联?”

“不过都姓沈罢了。早前的南沈祖上也曾有过百年荣光,但幽州沈氏自称与他们是同一个老祖宗。”

这种事,谁也无法理清。

像这种世家大族,自家族中之事未必能闹分明,况是他族人的事。

莫十一郎补充了一句,“我们这房的十嫂是幽州沈三房的嫡长女。”

一句话点破关键。

幽州沈虽势不如莫氏,可幽州沈与东莫是姻亲。

车轮轧轧,载着陈蘅去见前世今生都未曾得见的外祖父、外祖母,亦得见江南士族之首的莫氏,这一个在江南傲然站立百余年之久的大士族,是整个江南的文人之首,亦是士族们的精神首领,可谓一呼百应。

不多时,一个带着沧桑与古朴的江南豪门府邸出现在眼前,大门外铺着青石板,依然是一个不小的广场,一对一人多高的石狮傲然而立,左立雄狮,脚踩绣球,右立雌狮,正逗戏幼狮。

大门是镀金大铁门,高约丈余,上头有虎头门拔。

两侧站立着四个二十岁上下的门丁,清一色的穿着茧绸衣袍,像四个门神一般,一对手执长枪,一对手握铁棍,威风凛冽。

大门敞开着,可瞧一座漂亮的门墙,墙上刻绘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是莫氏先祖建立莫氏的家族故事。

大门上头悬着一块巨大的匾额,铁笔银勾,如行云流水,似游龙飞凤,写的是“莫府”。

张萍道:“这字气势不凡。”

莫十一郎骄傲地扬着道:“这是昭帝陛下赏赐莫氏先祖的匾额。”

昭帝,这不是晋朝建国的第三位皇帝,亦是晋玄帝的曾祖。

张萍问道:“晋昭帝时有两位安内定边的名将,一封定国大将军,另一位封卫国大将军,先后任大司马一职。”

“我莫氏先祖正是晋昭帝钦封的定国公,亦曾世袭五代爵位。”

莫氏乃是名门望族,先祖是名将,只是到了后代,子弟多是从文,曾经是一人,而今有族人千余人。

莫十一郎不待开口,立有家丁行礼道:“可是永乐郡主到了,老夫人已使人问了两回。”

他道:“正是永乐郡主,快开大门。”

家丁一声高呼,大门轻启,但见大门内整齐地站着两排仆妇、家丁,衣着统一,举止恭谨。

张萍暗暗咋舌,这些百年大族的规矩极重,半分也错不得。

“恭迎永乐郡主!”

一声海呼,一个干练的仆妇迎上来,“请郡主下车。”

几个年轻的仆妇搀扶陈蘅下了车辇。

入得大门,换乘小轿,这小轿很是精致,上头挂着银铃铛,由身强力壮的仆妇抬轿。

莫十一郎歉意地道:“张女郎,事先并不知晓有你同行,怕是要劳你走路了。”

张萍虽说是官宦嫡女,可张家又如何能与莫氏这样的大族相提并论,“莫十一郎君,不碍事的。”

第三百零四章 拜见外祖母

(续上章)“莫十一郎君,不碍事的。”

一个仆妇道:“既是与郡主同行的贵女,仆妇令人再使一辆小轿过来。”

张萍连忙道:“我跟在郡主身后就好。”

不请自到,这原就失礼。

张、莫两家原无交情,张萍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

莫十一郎对仆妇道:“这张女郎是永乐表妹的闺中好友,你们且领她去表妹的绣阁安顿。”

仆妇们应了一声“诺”。

哪有女郎跟着朋友走的,且还风尘仆仆,主仆二人各背了一个包袱,也不曾见旁的东西,几个仆妇互望一眼,不敢多问,“张女郎,请随奴婢来!”

杜鹃对燕儿道:“你且去绣阁拾掇。”

燕儿应声“诺”,转身跟着张萍离去。

杜鹃一路小奔,赶上小轿,道:“十一郎君让仆妇领张女郎去郡主住的绣阁,燕儿先过去安顿。”

穿过柳坞,再入花房,所经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虽是严冬时节,莫家后院月季斗艳,麝兰馥郁,仿若仙宫琼台,人在其间行,宛在画里游。

莫十一郎紧跟几步,不紧不慢地道:“表妹今儿入府,祖母、叔祖母与母亲、四叔母、堂叔母及府中几个妹妹们一早就等候了。”

兜转之间,近了一处庭院,但见石砌月洞门上刻着“清心堂”三个大字,一瞧就是名家墨宝,定睛细瞧,竟有书圣之风。

有下人高呼行礼:“给永安郡主问安!”

立有人朗声道:“永安郡主到!”

这声落,那声起,这声音一声接一声,传话的下人一个传一个,将声音递入清心堂大殿。

莫老夫人端坐上方,身后站着一个明紫色的美貌佳人,年方二八,一张容长脸蛋,五官分开来看再是寻常不过,可合到一处,却有一种温婉、秀丽之美,举止投足都有一种风/流美态。

陈蘅步入大殿,亭亭玉立,气度雍容之间又自婉约大气,她的气度不同于江南女子,容貌虽与莫老夫人身后的少女有三分相似,可这气度却是完全不同。

几位夫人的眼睛都觉殿中顿时一亮,众人目不转睛地看着陈蘅。

陈蘅走近,在蒲团上重重一跪,“阿蘅给外祖母请安!”她俯下身子,砰砰砰就是三个响头。

莫老夫人惊呼一声,“傻孩子”,笑眼微微,最是一个慈和不过的老夫人,“你进来磕这么多的头作甚?静之,还不扶你表妹起来。”

说让身后的少女扶人,她却抢先一步扶住了陈蘅,一双眼睛细细地打量,隐约之间似看到当年莫氏的模样。当年,莫氏八岁离家入宫相伴太后,再回来,正是莫氏被太后赐婚陈安,是回家待嫁的。

彼时,莫氏在家不过住了半载,便在兄长护送下远嫁都城。这一去,莫老夫人再没瞧过莫氏。几年前,莫氏的嫡长子陈蕴成亲,莫家使了莫三舅、莫四舅又带了几个子弟前去吃喜酒,那时,他们是瞧过陈蘅,正是烂漫活泼的年纪。

莫三夫人笑盈盈地道:“永乐这眉眼倒与小妹生得酷似。”

莫四夫人忙道:“哪里像小妹,要我说,她是长得像婆母,一样的秀丽温婉,可半点不像在都城长大的,更像是江南的贵女。”

莫老夫人搂着陈蘅,让她在自己的身边坐下,“从都城到广陵,怕是累了。”

“阿蘅得见外祖母,一高兴便不觉累了。临来的时候,父亲母亲千叮万嘱,要阿蘅敬孝外祖父、外祖母,让你们多疼疼我。”

莫老夫人哈哈大笑,人上了年纪就喜欢看年轻又漂亮的女郎,尤其是自己的子孙,看着陈蘅眉眼里隐约有莫氏的模样,心里乐得如同吃了蜜糖。

“太后听说我要来广陵,甚是欢喜,亲自挑选、预备了送给外祖父、外祖母与外叔祖、外叔祖母的礼物。太后还说,莫家大房、三房的主子人人有份。太后还让我代她老人家向大房、三房的老太公、老夫人问安。”

她起身又是一个标准的福身礼。

三房的老夫人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旁边静坐的贵妇。

贵妇瞧得很是欢喜。

四夫人今儿看到陈蘅,双眸闪亮。

莫老夫人指着两侧的贵妇道:“这是你的外叔祖母。”

陈蘅福身行礼。

两鬓斑白的三老夫人笑微微地虚扶一把,“好孩子,这一路辛苦了,这是叔祖母的心意。”说话间,将一对甚是名贵的玉镯子套入陈蘅纤白的手腕。

“这是三房的三夫人,你唤声堂舅母。”

陈蘅规规矩矩的行礼。

三房的夏三夫人正是莫恒之的母亲,是钱塘士族贵女,人称苏氏,她好奇地近看着陈蘅的脸,容貌是难得的清丽,与莫家最引以为傲的美人莫静之相比多了三分雍容贵气,又多了两分大方温婉,容貌上头,不在莫静之之下。

莫老夫人继续道:“这福态爱笑的是你三舅母。”

三舅行事圆猾出名,一直留在父母身边敬孝。

大舅莫东在晋陵任太守,二舅莫南在姑苏郡为太守,三舅留家侍奉父母,四舅在外行商。

三舅母长了一张满月脸,一说话就带了三分笑意,送了一对东珠花钗,东珠极大,有麻雀蛋大小,周围用银丝与碎宝石装点,是一个含苞兰花式样,可见里头漂亮的东珠,一瞧就价值不菲。

“大眼睛的是你四舅母。”

四夫人微微一笑,“永乐是个富贵有福之人,这是四舅母送你的见面礼。”

漂亮的锦盒开启,里头竟是一支偌大的夜明珠六尾凤钗,凤尾皆是用名贵宝石制成,更难得的是,凤尾上嵌的宝石有红紫蓝三色,交错生辉,夺人眼球。

莫老夫人与三老夫人交换了眼神。

这两位子侄媳妇像是在斗气,出手一个比一个阔绰。

陈蘅忙道:“四舅母,这夜明珠凤钗你还是留给表嫂们。”

莫四夫人拉着陈蘅的手,轻声道:“这也算不得多名贵的东西,你是晓得的,四舅母肚子不争气,就只生了五郎、七郎与十二郎三个皮猴,没能生下一个娇俏女郎,舅母可是很喜欢你的,出身贵重,学识又好,人也生得跟…”

“咳!咳咳…”

莫老夫人面容一变,当即打断了莫四夫人的话,对身后的莫静之道:“你表妹一路劳顿,且带她下去歇着罢。”

第三百零五章 不甘心(三更)

(续上章)“你表妹一路劳顿,且带她下去歇着罢。”

莫四夫人趁机将名贵的夜明珠凤钗插入陈蘅头上,自顾自地赞道“永乐生得好,这钗子就合你戴,再没人比你更合适的了。”

莫老夫人道:“四儿媳妇,你又胡闹,永乐什么宝贝没见过?还不把你的传家宝收回来,没的吓坏了永乐。”

这钗子是莫四夫人的传家宝?

陈蘅心下一凝,抬手摘下钗子,笑盈盈地道:“外祖母说得是,我及笄之时,太后娘娘就曾赏了我一颗夜明珠,有拳头大小,夜里挂在榻上,又明亮又好看。”

她将钗子塞给莫四夫人,不顾莫四夫人红白交加的脸,福身告退。

出了大殿,陈蘅拍了拍胸口。

瞧着莫家一片平和,只怕这暗里的计较亦有不少。

莫静之柔声问道:“吓着表妹了?”

杜鹃想到几位舅夫人送的礼物,真真是阔绰无比,尤其是四夫人居然用夜明珠制凤钗,这一支钗子怕是价值不菲。

陈蘅与莫静之一走远,莫老夫人愤然望向莫四夫人:“徐氏,你又想胡闹是不是?”

莫四夫人面有讪色,只片刻,她福身问道:“婆母,儿媳就不明白了,我家十二郎哪里不好,你们却要三房的郎君与永乐结姻…”

莫三夫人心里也不服气,这么好的女郎,又是小姑子的女儿,表兄表妹不正该是良缘,可家里第一个不是想到他的幼子,反倒要便宜三房的人。

“好,十二郎有什么好?都是被你给骄纵坏的,小小年纪,那屋子里养了一群的花红柳绿,永乐是我外孙女,我且能害她一辈子。”

“母亲,十二郎屋里的丫头都被儿媳给打发了,你若不信,只管去他院子里瞧见,现在连他院子里出来的老鼠都是公的。”

莫三夫人忍俊不住,又不敢笑。

莫老夫人险些没给气倒,指着莫四夫人道:“你…你…”转而又想,莫四夫人原就出自半商半官的门第,要与莫四夫人讲道理,她能把人给气死。

当年她原是相中更好的,可莫四老爷就相中徐氏,说她会过日子,还会打理家业。

莫氏夫妇执拗不过,只得遂了他的心意。

莫四夫人一直不错,自从听说陈蘅封了永乐郡主,又得了一县沐食邑,又见莫氏写信回娘家有意将爱女嫁回莫氏,她就开始蹦跳了,说什么“陈氏掌上明珠配莫氏最得宠的郎君,正是天作之合”,还说什么“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家十二郎样貌生得好,正是良缘”。

莫老太公不想委屈自家外孙女,想将莫氏最优秀的郎君相配。

莫四夫人就嚷嚷着说,哪家不照顾自家人,反倒便宜外人的。

徐氏可以公然反对公婆,可莫三夫人就算有私心,也不敢表露出来,她是士族名门的贵女,自小受的就是要孝顺公婆、敬重夫君,不敢行差踏错。

莫四夫人信誓旦旦地道:“若母亲同意我家十二郎与永乐的…”

莫老夫人一巴掌拍到案上,“徐氏,你胡闹够了没有?莫、陈联姻,是两姓喜结良缘,这件事连宫里的太后都是满意的,你若再敢给我惹事,我禁你的足。”

莫四夫人面露怯意,老夫人不发火便罢,一发火就是夫主也得听她的。

“母亲,就算三房与长房好,可到底不是你的亲孙子…”

“住口!”莫老夫人摆了摆手,“你且告退罢。不是我偏心三房的恒之,你生的那小皮猴,有恒之一半,不,若有一成的好,我也遂了你的意。可你看看他,正经本事没学会一样,乌七八糟的事学了个十成。他往后要祸害谁家女郎,我不过问,只你不得再将主意打到永乐这儿。”

徐氏越发觉得莫老夫人是老糊涂了,自家亲孙子不疼,倒疼上三房的堂孙子。

她若仙逝了,三房的莫恒之还能为他守孝一年不成?

徐氏告退而去。

三房的夏三夫人苏氏有些纠结之色,对这亲事她是愿意的,可长房的夫人们也有自己的盘算。

莫老夫人道:“这门亲事,阿秋与太后都是满意的,到了我们莫家万没有再变的道理,没的反到让人瞧了笑话。”她顿了一下,“我们莫家的女郎都是尊贵的,永乐来广陵是件大喜事,待园中的腊梅开了,就办一次赏梅宴,将全广陵的贵女都请来热闹热闹。”

莫三夫人应唱一声“诺”。

莫老夫人道:“三弟妇难得过来,且陪我说说话。”

苏氏便与莫三夫人告退出殿,两个人说起家长里短来。

*

陈蘅与莫静之信步之间来到一处庭院,月洞门上刻有“望月阁”三字。

“这是太后姑祖母待字闺中时居住的阁楼,后来这里住着姑母,姑母没住三年奉旨入宫相伴太后。从此后,这里就空置下来,我三岁时养在祖母膝下,八岁时要迁出清心堂,祖母说要将这处赏我住,可祖父未应…”

望月阁,是莫太后待字闺中时住过的,也是莫氏曾住过的。

莫老太公为何没应,无人知晓原因,许是怀念年幼时的妹妹莫太后,也许是为了唯一的女儿莫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莫老太公是个念旧的人。

莫家出了一个莫太后,恐怕在莫太后生前,望月阁都不会有新的主人住进来。

“这里头的摆设、布置都如四十多年前一般,是太后和姑母喜欢的样子布设的。”

莫氏在莫太后身边长大,她们姑侄的喜爱很是相近,就算莫氏有些特别的喜好,因着时光流转,亦都随了莫太后。

莫静之道:“表妹若有什么需要的,只管使人与我说一声,我着人送来。”

姐妹二人步入月洞门,里头是一座花园式的园林,说是庭院,可周围有花木园地,亦有小桥流水,更有凉亭美景。

一座单独的二楼绣阁,式样有江南房屋的典雅古朴,四角飞檐,檐上挂着斗大的铜铃,微风拂过,传出铿铿的声响。

绣阁东侧是一座三间的木屋,屋前种着凤尾竹,竹声沙沙,宛似一首小曲。

西侧是服侍丫头、下人们住的屋子,与园中的美景融为一体,建造独特。

第三百零六章 母亲的闺阁(四更)

西侧是服侍丫头、下人们住的屋子,与园中的美景融为一体,建造独特。

张萍主仆进来时,也被别样的布局与风格给怔住,这是在都城不曾见到的怡然之美。明明如在画中,却有一种陶渊明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之感。

莫松大娘进了月洞门,福身道:“郡主,你的行李放在何处?东西不少,得预备一间库房。”

燕儿答道:“禀郡主,绣阁一楼的西间还算大,将那儿当成库房如何?”

陈蘅道:“就那儿吧。”

燕儿甚是欢喜。

说定那儿是库房,燕儿令人将西间搬空,鱼贯而入的婆子们抬着大箱子进入,在莫松大娘指挥下将箱子摆放其间。

莫静之陪着陈蘅与张萍在花厅吃茶,看到人来人往,搬抬进不少的大箱子,有的箱子沉甸甸地要由四个婆子方能搬入,还有的是两个抬着。

表妹不是来作客的,怎的这么多的东西?

此刻,莫四夫人立在不远处,瞪目结舌地看着家丁们将箱子抬入后宅大门,放在草地就转身离去,又由后宅的仆妇抬进明月阁。

“四夫人,永乐郡主富贵不是传言,到外祖家走亲戚就带了如此多的东西,这要是嫁过来…”

这嫁妆还不得吓死人。

“老太公、老夫人到底是老了,这样的富贵女郎但要便宜外人。”

谁会嫌银钱多的,她就不嫌。

莫四夫人拽紧了帕子,眼前是一拨又一拨过去的仆妇。

望月阁花厅,陈蘅正与张萍、莫静之介绍彼此。

“阿萍,这是我表姐莫氏静之。”

自莫静之进来,张萍就在打量,莫静之的眉眼与陈蘅有几分相似,一下的圆润下巴,一样的饱满额头,甚至是一样的眉形,一样的净白肤色,就连身量都相差不大。

“张氏阿萍见过莫女郎。”

莫静之回礼。

陈蘅道:“静表姐,这是我闺中好友张氏阿萍,她此次随我来江南,折道要去永乐县赴任司法一职。”

莫静之面露讶色,“表妹要任她为官?”

“是永乐县司法一职。”

南晋朝的分大、中、小三等县,有主官县令、从官县丞,再有属官:县尉、主簿、司户、司法等,司法主一县律法,可办理各种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