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从来就是有眼色的,顺着阿米的话,看着邱明的表情就知道该怎么说,更不用说他心里也确实是这么想的,说的自然越发的顺当。谁家没有个为难的时候,相互帮忙才能过的顺当啊!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如今搭把手帮一帮邱明也是应当的。

不管阿灿和阿米怎么想吧,邱明感觉心里暖暖的,在这些小伙伴身上,在那些邻里和认识的人身上,他吸取了足够的温暖,就像是给身体重新添加了能量一样,将被这世道磨砺的有些发冷的心重新捂暖了。

第140章 最后准备

也许是邱明爹的事儿震慑度太高的缘故, 在这事儿之后, 那些蠢蠢欲动的人都很是安静了一阵子,连带着县城里的人们日子过得都松快了好多, 就好像又回到了一年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邱明家附近的邻里对着邱明几兄弟都有那么一股子愧疚,似乎认为邱明爹用生命换来的公道不仅仅是为自己洗刷了清白,也间接关照到了周边的其他人,反过来他们却没能在邱明家最倒霉的时候搭把手, 实在是不讲究。因为这样的心思,让他们在面对邱明的事儿的时候十分的热情。像是邱明一家子要搬到葫芦村,院子要租出去这事儿上就很帮忙。自动自发的寻着租户,人多力量大, 不过是三两天的功夫, 这人选就给寻到了。

这租房子的说来也是倒霉人, 就是那个被合并的机械厂的人,一家厂子搬迁搬来从来都不容易,从计划开始,到全部落实搬完, 没有一年半载是不可能完成的,像是机械厂这样的已经很快了, 而等着彻底搬走之后, 这土地,房舍自然要交还给国家,等着上头重新安排。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机械厂的干部职工什么的,因为是全体搬到其他城市去,自然有跟着走的,也有不方便跟着走的,理由千奇百怪什么都有,走的人不去说,反正这个年代,什么都能靠组织解决,等着就成,留下来的就事儿多了,那厂子还给了国家,也就是说原本厂子里的集体宿舍什么的也要收回去了,那这些人住哪儿?总不能让他们睡大街吧!当然了,那些提前已经找到门路,去了新单位的就不说了,这挤一挤总能想到法子的,可一时半刻还没有安排妥当的人呢?他们怎么办?

所以喽,临时借房子安置一下这些人是必须的,甚至这租房子的钱都不用这些人自己出,这属于工会的工作,而邱明家的一个邻居就在某个工会打杂,两头给牵线那是妥妥的没问题啊!

县城住房问题说紧张也不紧张,空屋子其实不少,可说不紧张吧那还真紧张,因为这空屋子都是有主的,谁知道人家啥时候回来啊,总不能强占吧,这可是不行啊,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说了那么多年可不是假的。所以尽快找到可以暂租的房子很重要,当然了这不是说工会真的一间都没有,真说起来这国家单位,不可能这么挫,关键是,这留下来的人很整个厂子比起来虽然不多,可真放到工会手里解决问题起来,却不算少,又不好塞到本就住房紧张的其他单位,有家庭的还要一家子分在一起,就是其他单身的也要避免分的太散了惹事,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问题,等等,这样一来,想要寻到合适的真心不容易。

很显然,邱明家的房子和合适,独立的小院,五间屋子(每间的土炕就能睡三五个人,妥妥的集体宿舍标准,有家庭的还能单分个房间),还有厨卫(土灶茅坑),水井天井不单晾晒方便,还节省了水费,这样的便利,塞进去两户人家,四五个单身职工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啊,要不是邱明家刚出过事儿,曝光度太高容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人家工会都有心直接把这小院子买下了。当然了目前来看,不买似乎也没事儿,人家一家子工作学习的都要搬到别处去了,这借房子的长短就灵活了,倒是让工会也松了口气。

另一边邱明对工会来借房子也挺满意,房租是国家出钱,工会不会太计较价格,省去了讨价还价的事儿不说,收取租金还特别的有保证,这年头可没有打白条的政府人员,信誉杠杠的。而这些住户多半过上些日子就会一个个分到新的单位,有新的集体宿舍,也不用担心这房子被占了就不还,再来等着人都分出去了,到时候若是工会不再续租,有了工会的关系网,想在寻个合适的租户也比他们蒙头苍蝇一样去找容易的多。

当然有利就有弊,像是邱明这样的人家,又有故事,又是一家子有三个职工的人家在工会也是少见的,而工会别的不多,就是爱八卦的人最多了,也是,若是没有点八卦精神,也不可能了解各家各户家庭情况对吧,所以在搭上了关系之后,工会的人对邱明一家也很是关心,问东问西,就差连着给邱明做媒都给包了,差点把这一家子都给吓着。好在也因为他们的存在,人手上倒是让邱明省事儿不少,搬家的时候帮着干活,分派工作的时候还跟着关心,明明一家子昨儿还感觉孤独寂寞冷,一个转眼好像就变成了人多势众!弄得邱明脑门子天天挂黑线。一直到邱明一家子彻底搬到葫芦村才算是好些。

邱明一家子的到来对葫芦村来说似乎也没有带来什么改变,人们依然遵循着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唯一的不同,或许就是邱亮的自行车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有一辆自行车在我们看来似乎很正常,甚至还有些简陋,人快递小哥都有电动车了,某些物流都开上小货车了,咱们邮递员有一辆自行车有啥?

可是在这个年头,自行车那妥妥是大件,一个村子有一辆都是稀罕的,邱亮那么一个臭小子,刚到邮局才几天?居然就分到了自行车?这待遇也太好了,怪不得那么多人想进国家单位呢,这条件真是让人羡慕。

村子里的人眼红的不少,羡慕的更多,可真为了这生出不好想头的却没有,都是淳朴人,不会见不得人好,倒是阿米被弄的心痒痒的,一门心思琢磨自己的那自行车啥时候能拿出来用,那大家伙买了那么久,居然只能在储物格里睡大觉,实在是太浪费了,更要紧的是,如今她在县城上初中,每个礼拜回家的时候很不方便,不是自己花上好几个小时走回去,就是要等村子里有牛车去城里才行,实在是太折腾人了。若是能把自行车拿出来,那能省下多少工夫啊!

越想阿米就越是心动,开始琢磨可行性方案,甚至还给自己寻了个借口,现在不赶紧的拿出来,那到了明年,被人盯上了可就麻烦了,万一来个啥罪名怎么好?她可不想被批,斗,更不能肯定,万一被盯上了她会不会冲动的揍人。所以还是趁着时间还有点,用自己今年去县城读书来回不方便的借口赶紧把这自行车给拿出来吧。

至于这自行车票的来源?那不是有个隔着千里远的顾小麦嘛,最佳背锅人员,想调查都没处去,恩,当然,这沟通的事儿还是要做的,阿米这点小心还有,另外你说钱?谁不知道顾小麦每个月工资寄来好些?谁不知道阿米打猎本事大?这样的两兄妹凑个一二百块钱还是不打眼可以理解的对吧!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等着放暑假的时候就往省城走一圈,然后把车子弄回来。

你说为啥不在县城?亲,县城自行车有几辆估计整个现成的八卦们都已经心里有数了,莫名的说多了一辆谁信?更不用说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了,阿米说是这里买的,一转眼让人戳穿说谎可怎么好?还是省城吧,人流量也好,物资数量也罢,都没法子统计,也少了人民群众的监督。

愉快的做好了计划,阿米乐呵了,半夜还偷偷的将自行车拿出来稀罕了一把,这才甜甜的睡去,连对明年的担忧都放到了脑后,可见这山里住久了,阿米也学会了怎么享受简单的快乐。

时间永远过得那么快,阿米盼着暑假的到来,日日过得很着急,而另一边邱明一家子反过来觉得这日子过得分外的快,时间都有些不够用,好容易在去往山谷田地的方向,靠近山缝的一处林子边上的碎石地起起了院子屋子的邱明一家突然发现,自家的钱还是不够用,屋子起了,这屋子里的家具却有点少,县城搬来的很多在这里不是很适用,所以想法子置办又是个事儿,在一个,这山里村落粮食都是村子里分的工分口粮,而他们一家却没有,这样一来,这粮食只能照旧回到县城,用户口本去买,这一来一去实在是麻烦,时间,精力,银钱都是个事儿,怎么调剂目前还在摸索中,自然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会儿邱明也心心念念的盼着暑假到来,好歹到时候他能一门心思收拾家里的琐碎事儿了。

纷纷扰扰中,这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六月盛夏来临,随着火热的天气而来的是外头火热的新消息,在最初的支援边疆运动之后,知识青年下乡又开始了苗头,在城市的街头,总能听到激情澎湃的演讲,扩音喇叭中热血沸腾的歌曲从不停歇,还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冲入这纷纷扰扰的世界,跑向最艰苦荒漠的边缘。

阿米带着几分茫然看向那街面上一身绿军装的学生们,她的心有些难受,这些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真的明白他们挥霍的青春有多珍贵吗?真的能青春无悔吗?她不知道,只知道她或许也该抓紧些了,做一些最后的准备。

第141章 自行车来了

不同的生活环境, 自然有不同的心境, 即使外面闹的再厉害,在葫芦村依然过着属于它们自己节奏的生活。即使是新加入的邱明一家子也满满的习惯了这样的方式。比如邱明娘, 这个在丈夫死后差点奔溃的活不下去的女人,在来到了这里之后,被香皂厂的山里大娘们一顿的教育,如今也风风火火的过着日子,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她还有三个儿子呢,哪怕是为了替丈夫等着看孙子,也要好好活下去。要挣钱给儿子攒结婚的钱,攒家底, 只有日子过得好了, 才能让丈夫在地底下放心。

虽然说这个说法在这个时候很有些封建迷信, 一个不小心很容易被上纲上线的人逮着了去批、斗,可你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由头其实真的很能稳定人心,特别是这样的妇孺们, 让她们心里多了点希望,多了个目标, 能支撑自己活下去, 支撑着这个家重新恢复生机。

邱明家的老三在村小学里入了学,这个和阿米同岁的小子读书并没有什么天分,脑子也不聪明可你还别说, 人家还是挺有自己的本事的,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一手做模型的本事,能用一把小刀就削出坦克,汽车等等,凭着这个在学校很是受欢迎。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友谊很单纯也很简单,几个孩子凑一起说话,只要说的拢,或许半个小时后就是朋友了。

邱亮拥有村子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即使只是公家的车,也足够让这孩子成为村子里小伙子们羡慕的对象,有了接触自然熟悉起来也快的很,没几天来来去去的,这小子也开始成为村中小伙的一员。还常利用优势,一早上班的时候顺带带着村中人骑车去城里,或是帮着采买东西,寄信等等,出了点力气换来了村中人的借纳和好感。

新搬来的这一家子中最陌生的都一点点的融入了村子,即使在下放人员的仓库小屋子借助都没能受到影响,甚至还因为邱明爹的冤案问题,让他们和这些老人更有共同语言,相互怜惜着舔犊伤口。那么对这村子熟悉到一定程度的邱明自然更不用说了,刚办好了正式教师资格的邱明第一时间就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折腾他们在村中的家,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屋子弄起来。

这不是说对住在仓库有什么不满意,事实上这房间虽然都是隔出来的,可也不算太小,住着也挺舒坦,有这么些邻居,每天晚上他给自己加油读书的时候还有人能问,比当初自己学校的老师还厉害呢。若是可以他都想多赖上些日子了。

可问题是老村长在他们借屋子的时候就和他偷偷说了,秋日后或许这地方还会来人,虽然不知道到底是哪方面的,可到底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一间间屋子估计也挺吃香,到时候就要用上了,他们家已经麻烦了老村长不少的事儿,自然是不能再在这事儿上添乱的。所以对抓紧一切时间起屋子很是卖力。

说起来他家人不错,村子里人又大气,还有些个情分牵线,两相里一加,邱明家的房子起起来速度不慢。邱明几年里常在村子里走动,和不少人关系不错,还跟着不少人家的当家男人去打猎,说家家户户都认识都可以了,这样的情况下,能搭把手的事儿,自然没人推辞。

再加上邱明爹的事儿也人尽皆知的关系,人不免多了几分怜悯,淳朴善良从来都是山里人的本性,所以在葫芦村,他们一家子受到了不少的帮助,光是起屋子免费送来土胚石头的就占了总量的近半,这不仅仅是给邱明省了钱,也一样省了时间。让这建在村边边上,靠近山林的小院起来的分外的迅速。

这年头的院子其实没啥区别,基本都一个样,无非是屋子的多少有点区别罢了。邱明家的屋子比阿灿家稍大些,因为地段的问题,好歹有个后院,虽然也不大,也就能搭个茅草棚子做的茅房,再加不到一分的菜地,前头倒是有个像样的院子,邱明还移过来一颗柿子树,就立在那厢房边靠着院墙,让着院子看着敞亮又凉爽。大热天能遮出好大一片绿荫。

三间正房加两间厢房,和当初县城的小院也没差了,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那厨房和柴房因为要省钱,只是搭了个半人高的土墙加茅草的棚子,另外少了个水井,以后吃水有点费劲,全靠自己挑。围墙也勉强了些,黄泥家碎石子糊了半人高,再往上需要他们一家子空闲的时候自家慢慢往上加。

还有屋子里头,还是因为想省钱,只有正房两边的屋子里起了土炕,将县城搬来的家具什么的安置妥当后,在没有添新的一分一毫。两间厢房目前那是啥都没有,空空荡荡的。不用说,这是一家子三个小子准备在经济问题没解决的之前就这么在一个屋子里挤着了。

不管怎么说,六月底的时候,邱明家终于在村子里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家,虽然为此不单用去了全部的积蓄,还欠了不少的钱,可邱明对此依然很是欢喜,这是他在爹死后,成为一家之主的短短时间里为家里添置下的最大的家业,也是他第一份最大的成就,怎么可能不高兴。

按照他的算计,那城里的房子,一个月15块的租金是很妥当的,而且人家工会说了,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让自家老二去工会领就成,这多爽利?再有娘,虽然香皂厂实在是小,只能算是大集体一般的企业,工资只有正紧国营厂的八成,可那也是正紧的肥皂厂,国家有工资标准的,到了娘手里,也能有24块一个月呢。自己作为新进的小学教员,那最低一级的工资也有26.5元,老二是邮递员,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过去上班,可他们到底也算是邮政子弟,对这些心里都有数的很,就他所知,刚开始和自己也差不离,而且作为邮递员还有每日1角5的补助,这样一算,总能有三十多块,这一家子加在一起,以后一个月都能有90多近一百的总收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欠下了阿灿和阿米那么多钱,邱明感觉自己也不用太发愁,总是能还上的。有稳定的工作,有往来城里的关系,村子里那些好心人的人情,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回报。

别说是邱明心里稳稳地有底了,就是邱明娘,再房子起好,一家子搬过来之后,也重重的松了一口气,有了这么一个家,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这个家就真的在这里能安安稳稳的继续过下去了。只要继续努力俭省着过日子,过上一二年,还上了家里的欠款,还能存下老大结婚的花销,只要顺顺当当的,或许再过两三年,自己就能抱到孙子了,到时候她也算是对得住死去的丈夫。

这一家子就那样躺在土炕上,傻傻的看着还带着木香的房梁,露出傻傻的笑容。

“哥,我们又多了一个院子真好。”

“有了院子我也能带同学来玩了,那仓库同学都不敢去呢。”

“等着还了钱,咱们再把厢房收拾出来,以后咱们一人一间屋子,想干啥就干啥,别说带同学玩了,就是在里头堆满你那啥模型都没人管你。”

“呵呵,那感情好,比城里还舒坦,城里那屋子可没这里大。”

“哥,咱们欠了多少?多不?”

“放心,年底前肯定就能还了,大哥和娘都有工资呢。这里有野菜多,还能打猎,除了买粮食的钱,咱们都能存下,还起来快的很。对了,马上就放暑假了,你这毕业证也能拿了,别忘了去邮局找领导,争取早点上班啊!”

“哎。我知道,早点去就能早点拿钱了。和哥一起还。”

兄弟几个在这里展望未来,满心欢喜,另一边在村子的另一头,进村的地方,整个村子也一样欢呼着,惊喜着,那些孩子们更是大喊大叫着,差点把整个村子都给掀了,惹得老村长等急吼吼的出来,还以为出啥事儿了呢。

才出来就看到阿米斜着身子,从胯、裆的地方插过去,就那么骑在了一辆高高大大,怎么看怎么结实的大自行车上。边上一群的丫头小子围着,不用问,肯定等着阿米下来呢,到时候好上去过过瘾。他们可不会和阿米客气,估计这几天里,这车是回不到阿米手里了。

“唉呀妈呀,阿米这混丫头,这是哪儿弄来了这么一辆车,该不是又让小麦那孩子求人去了?”

“弄张票的事儿,求个人怎么了?小麦如今可是领导了,这关系能没有?关键是这姑娘那手脚也太大了,这东西可不便宜,小二百呢,这也下得去手?小麦给她那几个钱怎么就藏不住呢!”

“行了行了,你们呀就是多事儿,那孩子不是挺好的嘛,买个车咋了,阿米去了城里上学,来来去去的也不方便,有个车可省事儿多了,估计小麦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也不会给她票。”

“这倒也是,不过你们看,那娃子才多大?这车骑的,看着都凶险嘞。”

“山里娃子皮实,怕啥,别说是能够上了,就是够不上,也能想出法子来。赶紧的你们让让,我也瞅瞅去,这可是咱们村子里第一辆,以后啊,我去镇里,县里也能沾光借着骑骑了。”

“你这脸皮如今越发的厚了,这也去抢?没见着都是孩子在哪儿呢?”

“我看看怎么了,再说了,我是她大伯,关心一下是常理。”

“嘿,这老小子,这是显摆给我们看的?”

“哈哈哈,这老顾家如今可不是有底气显摆嘛,阿米那闺女这孤儿当的比谁都硬气。”

第142章 一场××引起的血案

邱亮有自行车那是邮政系统定制的公家东西, 在怎么羡慕, 怎么眼红,老实到家的山里人都不敢去触碰, 生怕摸坏了损伤了公家财产,那个小心翼翼的,连围着转几圈都怕起了风吹倒了,这样的谨慎模样不知道让阿米偷笑过几回,现如今自己也买回来一辆, 阿米以为即使达不到邮政车这样的程度,也能享受一般二般的的待遇,好歹能给点羡慕眼神啥的,可惜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愣是把她给弄懵了。

“阿米, 这车咋这么高呢?这后座咋这么大呢?看着和邱亮那车不一样啊, 这啥牌子的?”

这谁家的娃,挤不进去就来拉人,想干啥?问问题?亲,你这么多问题我改怎么答?好吧, 好像也不用她回答,因为边上还有一群激动的小子们呢, 别看他们一个个家里都没有自行车, 可对于这样的时尚信息,即使住在山里,也抵挡不住他们一遍遍的摸索。

“傻了吧, 这车是永久牌,28寸的,扛货可好使了,和邱亮那小子的不是一种款式,这就是家常用的,能带人带货的,邱亮那车两边要挂袋子,作用不一样。”

顾建国左顾右盼,还小心的把自行车扶着,生怕摔了,那架势,那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车是他的呢。而且说话还咋呼,阿米觉得这一刻顾建国绝对是浑身打飘的,“这车可不便宜嘞,要专门的自行车票不说,还要好多的工业券,最关键是,这永久的,可是所有自行车里最贵的,要198块嘞。”

得瑟的人绝对是很吸引火力的,这不是才说话,周边的人呢几乎都忘了这车是阿米的,这阿米才是正主,直接就争起来了,顾建国话还没完,就被人抢了,明显是想压一压顾建国的风头。

“错了,你这都听的啥消息,价钱是没错,不过这自行车票和工业券可不对,有自行车票的就不用工业券,没有的才要工业券呢,我上回还打听过,说是要58张。这你都不知道?”

挑衅有没有?阿米很清楚的看到顾建国瞬间耳朵根都红了,显然是被打脸了,忙往里头挤,想把人带走,恩,顺带把车也带走,这停在那里,七八双手那么摩挲着,情形看着让人有点背心发毛,太不安生了!还是先带走的好。

可惜啊,她速度还是慢了一拍,没能想到这些小子丫头们在情绪激动地情况下是这么的暴力。

顾建国让人说的脸红自然容易恼羞成怒,而恼羞成怒了自然立马心里不舒坦,心里不舒坦了,对着那些摸车子的人自然也没有了好脸色,怎么说这也是自己堂妹的车,堂妹家的就相当于是他们老顾家的,老顾家的那就相当于也有自己的份,既然有自己的份,那自己不爽了,不给看了,不给摸了也没啥,所以他很理所当然的准备推车走人。

你想推车走人,那也要其他人愿意啊,大家伙儿刚过了一会儿干瘾呢,还没上手,啊,不是,是上车试试,这车到底怎么骑你咋就能这么不上道推走?所以啊,这边上的一群人立马不干了,这个拉一把,那个堵前头,生生的吧顾建国给围了,这一围顾建国急了,你们啥意思?打劫啊这是?正想来硬的,和这些小子们来一场爱的拳到肉比赛,可想正好顾大伯过来了,二话不说,上来就冲着他脑袋来了一下,随后都不带打招呼的,随手就抢过了自行车的把手,往前一推,嘿,你还别说,那些小子们一看是顾大伯,看到顾建国的待遇,忙不迭的就直接让开了,让他把车给推走了,和前头拦着顾建国那简直就不是一群人,这可把顾建国气着了,一扭头,没好气的说道:“就你们都是好人,都听话的很,就我倒霉,这可好,让人抢走了,一个都别想骑了。”

顾建国这一闹,刚才小伙伴间的摩擦立马消失的无影无踪,只觉得这一伙子都是被大人所压迫的同类,刚才还对着顾建国左堵右拦的人里头分出好几个,一个拉着他的手,一个凑到他耳边不知道嘀咕着什么,那神情看着要好的,就差斩鸡头烧黄纸了。还时不时的发出点阴笑声,听着都渗人。

这诡异的一幕阿米权当没看见,想也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来,有这个功夫,还不如看着顾大伯呢,你说为啥?因为这会儿顾大伯同志已经摔了三回了。

“老顾你行不行啊,这上车就上了五回了,咋的还没顺溜呢?要不你下来?我试试?我感觉我应该比你好点。”

顾大伯和阿米那是从没啥客气这事儿的,从顾建国手里抢过来之后,和几个老家伙,老伙计一起研究了一下,就开始在晒场上试着骑,当然,顾大伯是头一个,大家都知道是阿米的车,自然会给顾大伯一点子面子,让他先来,不过这先来可不等于一直就让着了,意思意思就得了,后面还是要争一争才行,大家都想学会了以后再去城里好借车用呢,再不成,以后攒钱想法子买了也能立马用上不是。

“什么五回,三回好不,我这不是怕把车摔坏了嘛,都不敢怎么使劲,哎呦你们还真是别说啊,这憋着劲实在是有点手酸,不好对付,你们在等等,这东西和驾车是一个理,只要窍门掌握了,顺当的很,看,这不是,这就溜起来了。”

确实是溜起来了,虽然这上车还不成,可平衡掌握的不错,三两下的倒也能歪歪扭扭的行驶起来,有了这头一个,后头的更加顺当,到了晚饭时分,村子里倒是有小半的汉子都试了一遍,眼见着天都要黑了,顾大伯有心把车给阿米还回去,不想阿米却不肯了。

“大伯,不是我说,这几日,就是放在家里只怕也轮不到我骑,村子里这么些人呢,都亲眼看到我骑着回来的,知道我已经会了,这会儿估计没有谁会和我客气,肯定过来借了去学。你说这一股脑的过来了,有大人,有孩子,我先给谁都不好,给谁都容易得罪其他人,还不如索性就放在你这里,和大家说好了,就让大伙儿在晒场慢慢学,等都学会了在还我,我好歹还落个人情呢。”

听到阿米说这样的敞亮话,顾大伯也跟着点头,顺着这话头说道:“新买的车子,又是这么贵的东西,放在别人家,哪家肯拿出来就这样给别人学的,磕着碰着的还不得心疼死,也就是你这里,因为一回来就让那些混小子围住了,上手了,这才弄得有点不上不下的,不给学反而显得小气,才只能这么干,到底你是吃亏了,这一点只要是心明眼亮的都心里有数,你放心,这村子里都是看着你长大的长辈,总不会光看着你吃亏的。”

说道这里顾大伯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眼里微微一闪,放低了声音问阿米:“你这里再弄点票还能弄到不?不管是自行车票还是工业券,要是能有,大伯也攒了些钱,凑一凑也能买一辆了。”

大伯也想买?也是,真说起来其实村子里的人手里钱还是有那么点的,一家子凑凑,真要买辆车也不是凑不出来,这卡主了所有人的消费欲望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这票券,没有票,有钱也没处使,这才是这物资匮乏的社会的短板。

阿米有券嘛?嘻嘻,其实这还是有的,不多,工业券能有三十张上下,是她今年卖私货的时候收的,有些人家人口多,粮食都不够吃,哪有余钱去买工业品,将这工业券当成另类的商品换点好处自然是利索的很,阿米就靠着这个收了这么些,本是想换两个热水瓶的,这会儿听到顾大伯说这个,忙先贡献了出来。

“我那有三十张,大伯我那些先给你吧,你再凑二十八张成。”

“晃荡…”

“哎呦,我的屁股。”

“压着我鼻子了,酸死我了。”

“哎呀,鼻血,完了,流血了,我要吃红枣。”

阿米和顾大伯正说着工业券,不想外头却传来一阵巨响,还有叽叽咋咋的声音,阿米窜出去一看,好家伙,院子里和叠罗汉似的倒下了七八个半大孩子,最下面的就是顾建国,最上面的则是那辆自行车,不用问,这些人肯定是吃完了晚饭不安生,想把自行车偷出去学,不想不小心暴露了不说,还光荣负伤了。

“摔着没?”

阿米挨个儿的看了他们一遍,瞧着都没伤着什么,难得也跟着傲娇得瑟了一把,就这么当着他们的面,把自行车推了出去,在他们幽怨的,期待的,绝望的眼神中,一个歪身,从横档传过去,斜着身子就用这怪异的方式将车骑回家了。

“都是你,让你赶紧点,你偏手贱还要摸,这可好,没的骑了。”

“还怪我?你负责看门的,怎么就不知道门开大点呢?”

“那个混蛋打我?”

“你老子我?怎么的,老子也是混蛋?”

“爹,爹,我都流鼻血了,别打了,我的屁股成八块了。”

“混账小子,让你不安生,那车碰坏了你赔啊,让你没事儿找事儿…”

好一阵的鸡飞狗跳,阿米远远的都还能听见打孩子的声音,这或许就是一辆自行车引起的血案?恩,这个还是可以有的。

第143章 道路问题

阿米的自行车在村子里被公用了足足有半个月才重新回到她的手里, 这倒不是村子里的人呢得寸进尺, 而是因为阿米正好想趁着暑假前最后的考试跳级,所以在县城的中学里连着住了两周, 人都不在村子里,车自然也没人用,这样的情况下,那车子很自然的就被顾大伯接手了,顺带还以家里没人, 防火防盗的理由,将车直接就停到了顾大伯家,成为了村中孩子们学习汽车的道具。

在这件事儿上,阿米的表现让整个村子的人都很侧目, 这个年头, 自行车绝对是家庭资产中的大件, 是需要全家人精心呵护的东西,说句不夸张的,这年头的自行车比人脸都干净,比卖孩子都值钱, 这样的情况下阿米居然肯把这新车直接就给了村子里的人用来学车,不知道又多少人心下对阿米感激不已, 顺带自觉欠了阿米人情的更是覆盖极广, 即使有嘀咕阿米败家子什么的,在自己也占便宜的情况下,也不会宣之于口。

你说阿米是不是知道这情况?阿米确实有点迷糊, 想想现代这自行车的地位就能看出阿米的心态了,一家几辆车不去算,想想那共享单车就明白,现代社会自行车那是真心不值钱,和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对比起来,更是渺小的可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即使阿米知道这个时代的自行车的地位尊崇,也愿意让自己遵循这里的规矩,物价,认知,可潜意识里对这东西的爱护程度还是和本土人士有区别。外在表现的时候自然是要多大气就有多大气。

这世上的事儿因果循环,总是有自己的道理,像是这阿米买车和村子;里孩子学车的事儿也一样,因为学车的人多了,自然那些手里有点子钱的人想买车的心思自然也越发的浓厚了。而想买车的人多了,自然免不得就会讨论起这道路的问题,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村中人学车能痛快的骑起速度来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晒场,其他地方颠簸的简直就是折磨屁股,甚至在出村子的某些地方还反过来需要推着走,这样的道路环境真心不是啥自行车的通行好场所,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阿米即使买了车,第一时间也没想着骑到学校去。

“咱们村出村的路确实是差了些。这就是用牛车也慢的不行,出村子的那一段,弯弯绕绕的那些山路还算是好的,关键下了山脚那一段,早年间的河道口那里,那就根本不能算是路,石滩还差不错。”

“确实不好走,自行车啥的不说,就是咱们自己走出去,不也不愿意走这一段嘛,大大小小的小坑,一个不小心都有可能崴了脚。山道是好走些,可那圈圈绕的,本来直线怎么看也就半个小时的路,一绕就能绕去两个小时。平白的增加了咱们去城里的时间。若非是这样,咱们这儿也不至于这么偏。”

“你说咱们那些老祖宗怎么就能寻着这地方呢?现在这还算是有路的,若是以前,往上推个一百年,这山沟沟里的,能有啥好?咱们村子这一片往好里说,那也就是个山谷的样子吧!”

“我们村子地方不小,山路好歹也有,其他几个比咱们还惨呢,北面那个出村的路都基本没有,要靠翻山才能行,打仗的时候还能说这是易守难攻,可现如今那就是困局死地,也不知道当年谁选的。”

别以为老人就不八卦,村委办公室里,一溜的老头边抽烟边唠叨,说的乱七八糟的,怎么听都是些废话,“你们也别抱怨了,这事儿咱们不也占了好处嘛,因为这路,早年间就是土匪都不怎么过来,小鬼,子就更不用说了,仗打了那么些年,附近多少人家被霍霍的不成样子,也就是咱们这几个山里的人家人丁啥的没怎么损失,比外头可安生多了,就是如今,外头啥情况你们也不是不知道,咱们这儿呢?还是和以前一样,没人愿意往这里走,自然也少了是非麻烦。”

老村长拿着个搪瓷茶缸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茶,眼皮子都不带抬的,一句话就把这个屋子里大小顶梁柱都给堵了话头,等着没人咋咋呼呼了,这才抬起头来对着所有人说道:“都老大不小的了,居然还学着给我耍心眼子了,有啥不好直接说的?用的着这么折腾?好歹也是村干部,这样像什么样啊。”

老村长在村中的威信自是不用说的,不过是说了这么几句,就让其他人忍不住有些脸红,一时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最后还是顾大伯挑了头,“村长,不是我们不爽利,实在是这事儿…哎,这么说吧,这些日子外头的事儿您也知道,又开始咋咋呼呼的,不是弄什么上山,下乡,就是搞什么革,命小将,人心惶惶的不说,连着咱们这工作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自打解放,咱们自己当家做主,自选干部之后,可是和全村人打过保证的,一定要好好建设咱们村子,要让大家伙儿吃的饱穿暖,娶得上媳妇,过上社会主义的好日子。”

顾大伯的声音越说越响亮,听的人一个个也开始慢慢地挺直了背脊,脸色带着慎重。顾大伯说的是他们亲身的经历,那誓言也是他们自己的承诺,怎么可能忘记,在地主/老财天然拥有政治身份的特权被取缔后,他们这群泥腿子出身的人当家做主不说,还被人们选为领导干部,这是他们一辈子,几代人最光荣的一刻,那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火热。

因为这个,他们无时无刻不记着自己的职责,山里人一口唾沫一口钉,既然答应了大家,那就一定要做好,只是他们最朴素的理想和目标。

“一直以来咱们也算是做的不错,不能说怎么出彩,可也算的上市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了,按照早年的计划,咱们目标是增产增收,大搞建设,这几年这土地的问题上也算是做的挺不错,光是那个新开的山谷,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到了今年商量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工作的时候,大家发现,若是按照计划,在解决了吃饭种地的事儿之后,接着该放入目标的就是出行的问题,咱们那就该修路,可外头的情况却让人摸不准啊,老村长您说,这工作可怎么做?”

修路的事儿谁不想,不说顾大伯了,就是在座的其他人一个个也想着呢,要是这路好了,那以后他们去县城能省多少时间?外头容易进来了,那娶媳妇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有城里媳妇愿意嫁过来?村子里孩子读书会不会容易些?想要拉电线,让着山村通电是不是也能更容易实现?就是这一切都不去想,光顾着眼前,那这路若是修好了,村子里有多少人家想买自行车?以后运送猎物去卖会不会更容易?那些便宜的红砖是不是也方便运进来?他们也能期待一下住砖瓦房?

有太多的美梦和这路有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路的重要性,可于此同时,村里的干部们心里的不安也越来越重,多少年的半与世隔绝,已经让他们习惯了从边上当个旁观者看着这个世界变换,如今突然要开始直接参与进去,难免有些信心不足,忐忑不安,更重要的是,外头的世界如今风云涌动,局势诡异,这让他们更是对敞开大门,融入进去感觉到了迟疑。

顾大伯的话一说完,所有人的眼睛不由自主的都望向了老村长,他们需要一个人来给他们做决定,需要有人给予他们肯定和信心,至于到底修不修?其实最前头的话音里早就已经透露的一干二净了,不是嘛。

“修还是要修的,不过咱们银钱也不多,人力更是少的可怜,也不能蛮干,这么着,从出村开始慢慢地修,争取一次成型,要稳平宽都兼备,保证牛车不说,咱们还要考虑到以后,万一有个汽车呢?总不能到时候再重新修吧。不求快,只求好,还有千万不能耽误到田里的活计,山里的狩猎,说到底,吃饭,保证上缴粮食份额是最重要的。”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老村长这一手拖字诀绝对是深的中国官场文化的神髓,用修路来稳定人心,给予希望,又用高标准,高要求来拖慢整体工程的速度,还用具体的国家上缴任务为这减慢工程进度做备注,如此几方一拉,这路几年下去都不知道能不能修好,可以给大家伙儿更多的时间去试探外头的情况,也给及时调整应对留下余地。至于交通问题?

“这样也好,咱们先把村子里的几处好生修缮一下,好歹让娃子们在村里的时候能骑车晃悠一下,至于出去的路,反正修一段好一段,总能得上好处。”

村干部做到了心里有数,目标明确,一下子刚才那模样就不见了,看着又利索了起来,只是有个疑问,这路到底和县城通还是不通呢?不是具有政治智慧的人估计还是不明白。

第144章 收拢

阿米从来都不是一个喜好关心上头的人, 总是习惯自顾自的过自己的生活, 这或许也和现代的生活环境有关,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于政治,对于生活总有属于自己的应对方式。不过到底这里是不一样的,即使阿米耳朵不往外带,也不缺人来分享八卦。这不是,这边老村长他们开会刚完没多久, 秀芝和顾建国就屁颠屁颠的跑阿米这儿传递消息来了。

“你说怪不怪,我爹他们说是商量那啥修路的事儿,怎么弄着弄着又变成了要平整村子里头的小道的事儿了?不是应该往县城方向更要紧吗?好歹弄好了,咱们以后去城里也方便些, 恩, 骑自行车也稳当。”

顾建国很有怨念, 他如今也和阿米一样,在县城读书,还被赋予了不小的责任,要保护好妹妹, 为了这个一天都不敢逃学,连晚上想溜出去玩都游移不定的, 日子过得那个憋屈啊!好在阿米买了自行车回来, 勾的他眼红之余又很欣慰,觉得若是以后骑着车带着妹妹上学,好像也挺牛掰的, 估计能引来不少人的羡慕妒忌恨,于是乎一万个期盼着这路能好些再好些,不想转瞬现实又给了他一大盆凉水!家里老头他们居然这么磨蹭,把最不重要的村里的这些小夹道摆在了第一位。

“这不挺好的嘛,咱们村子里的屋子都是建在山坡上的,一家高,一家低的,全靠走出来的小路连着,若是能修整好了,各处平整了,就是推个独轮车运粮食都能快几分,秋收的时候能省下多少力气和时间啊!这可是方便了整个村子的人呢呢。我觉着没错儿。”

秀芝没有顾建国消息灵通,对事情的看法更质朴,也有自己的理解,她家和阿米他们虽然近,可到底不一样,家里人不少,收入也可以,但眼瞧着到了自家大哥娶媳妇的时候了,老人岁数变大,寿材坟地也都要准备起来,银根紧缩之下,能让她顺顺当当的小学毕业,已经算是山里人中家庭条件不错,又很开通的家长了,所以自是没有跟着去县城读书,而没有去城里的结果就是,她眼里的世界就在这一片土地上,自然感觉这村子里更重要些,对于村中首先顾着村子里的自己人也觉得很实在,很支持。

听着两人不同的评论,阿米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调解了,当年的小伙伴们,因为长大,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已经开始了不一样的变化,眼界,未来的生活地域环境等等。也许未来会越来越远,不过这会儿却不是产生隔阂的时候,即使未来这些不可避免,私心里阿米也觉得这样的裂缝越晚来越好。

“好了好了,不管先顾着哪个,不都是咱们村的事儿嘛,反正早早晚晚的都要收拾,先收拾哪个不一样啊,至于这先顾着村子里,我估摸着大概是村子里钱不够的缘故,咱们村子里的路还好些,大不了各家门口的都划给各家自己收拾,这样一来,村子里要收拾的也就那么一点子地方,省了力气也省了钱,倒是那出村的一段,不单路线长,收拾起来也麻烦,不专门专项的去做,估计是怎么都立不起来的,可要是真立项了,那工具,吃饭,工钱,还有材料那样不花大钱?没有上头支持,只靠着咱们自己想弄起来,那可真心不是小事儿。”

呼啦啦的一通说,你还别说,阿米感觉自己越说越是有道理,别看后世的时候常称赞这个年代的无数大工程是什么奇迹工程,说是全民一心就能改天换地怎么怎么的,其实这样的事儿是很考验人的,没有个协调能力一流的领导,没有思想工作出色的政委,没有全方位的政府全力支持,别说是大工程了,就是这一个县级公路只怕也艰难无比。

阿米的说辞显然很有道理,最起码糊弄得了人,顾建国和秀芝都忍不住跟着点头,想想自家村子的情况,如今还算是好的,好歹那香皂厂每个月都能分点利润给村子,以前那真是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能留存几个钱?人丁又少,要是想靠着自己修出一条路来确实有点妄想了,可要是请人,那钱可要花的海了去了,谁能支撑的住?

想到这些,顾建国也忍不住像是个大人一样叹气,一屁,股坐到阿米正收拾的一个箱子边上,随手帮着叠以上,嘴上唠叨到:“要是这么算,那咱们想要骑车一路不停的前进可就有的等了,没有个三五年的,村里只怕是攒不起那一笔子钱,就是现在攒了,也不一定立马就能用上,哪年没出个意外的时候,这样算,等着我们都不上学了,只怕才开始修呢,我们也太吃亏了。”

顾建国这娃子就是这一点老吃亏,那嘴说出的话明明是好意也能让他给念歪了,今天也一样,这话一出口阿米就想翻白眼,秀芝也撇过头不想看他。还是刚进门的阿灿给接了口。

“啥?啥意外?村子里不是挺太平的吗?”

阿灿听了一耳朵,断断续续的也没分清楚是什么事儿,几步走到里头就自己寻了地方坐,这阿米加对于这些熟悉的小伙伴来说那简直就和自家没区别,大门几乎不带锁,厨房基本全开放,有这样的待遇自然附带的来的人干活全得自觉,偶尔还要附带点别的,比如阿灿手里不知道哪儿寻来的一篮子野果子。

“给,我尝过了,都不算了,味正好。”

篮子放在桌上,往阿米的方向推了推,阿灿转头继续问顾建国。

“刚都说啥了?一进门就看见你的臭脸,阴的都能滴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谁欺负你了呢。”

这话同样也换来两个大白眼,这屋子里刚才就他们三个,这话说的,好像她们两个女娃是母老虎一样,有这么说话的吗。好在如今的阿灿早就锻炼的皮厚了,看着两个大白眼也不会局促不安,反倒是舔着脸往众人围拢的地方凑了凑,看到阿米正在收拾东西,也不见外索性拿起另一边已经收拾妥当的几个袋子帮着扎口。

顾建国和阿灿那关系铁的很,说是亲兄弟估计都有人信,自然也不觉得有什么是不能和阿灿说的,所以利索的将刚才几个人的话重复了一遍。要说这几个人里头政、治头脑那个最好,那肯定是阿灿,谁让人家早八百年就已经经历过一次冲击呢,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懵懂的孩子也明白了什么叫政、治斗争,什么叫欲、加之罪,什么叫无、妄之灾,对于外头的言论,动向,他都很敏感,在和阿米他们一起读书的时间里,旁人或许除了读书,在没有别的关注点,他却时刻保持着警惕,还常趁着帮老师收拢作业的功夫,在老师的办公室偷偷查看报纸,比当年在太原时还更清醒几分。

有了这样的警惕,阿灿对于外头的风云诡异看的很是清楚,心里有了底,自然对村子里这些干部们作出的决定也更加的理解。听到顾建国的抱怨,他立马一扯他的衣袖,压低了声音说道:“少抱怨几句吧,这未必是坏事儿,你都不知道老村长他们的打算,光顾着埋怨可不好。”

自己兄弟都不支持自己,顾建国都委屈死了,将手里的东西一丢,不干了,恩,当然听话也是要的,他又不是傻子,压低了声音说话,可见是比较要紧的,或许是未必能告诉自己呢?所以顾建国虽然耍脾气,可嘴巴闭得紧紧的。只是一连看了好几眼阿灿,眼神带着疑惑。

这样的顾建国让阿灿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好了,想了想,这才凑到他耳朵边嘀咕道:“邱明爹…革、命小将…批、斗…闹起来…太远…路不好…下放少…”

凭借自己比常人灵的耳朵,阿米基本上将阿灿和顾建国的话听了个全版现实播报,就她感觉,阿灿确实聪明的厉害,基本上将老村长的心思给猜的透透的,对外头的形势也说在了点子上,有这么一个聪明娃把控着方向,不说旁的,单是从村子里这些小伙伴的未来上来说,阿米觉得就再不用自己操心了。

顾建国也不是傻子,脑子不好也不可能被家里重点培养,他家几个哥哥读书可都没他多,光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爹对他的器重了,所以脑子一转,立马也明白了几分,毕竟村子里又不是没有活生生的例子,人家邱明家可是死了个爹的,忍不住瞪大了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喃喃的说道:“不是吧…”

“不管是不是,小心总没大错,你帮着收拾了半天的箱子难不成啥都没看出来?”

看出啥了?顾建国一脸萌呆的看了看阿灿,在看了看阿米,随即眼睛又看此向那箱子,这会儿他才反应过来,这阿米似乎是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往箱子里塞啊!有这么夸张嘛,这塞进去了日常用咋办?在看阿米的脸色,那一脸的平静,心里感觉很是有点不好意思,连堂妹都比自己机灵,知道好歹,自己好像是太粗咧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