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锟道:“主席取笑了,我做事不考虑后果,请组织处分。”

毛主席道:“你何罪之有,某些地方官员官僚习气严重,是该批斗一下了,你唤醒了群众,锻炼了民兵,也大大启发了我,想实现共产主义,不能依靠官僚,靠的还是人民群众啊,从这一点说,你是我的老师。”

陈子锟连连称是,不敢多言。

毛主席道:“我们党内有一些人,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以为把持了官僚系统,党务系统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陈子锟知道毛主席说的是少奇同志,但这种情况他不宜插嘴,自己侥幸过关就万幸了,哪能参与高层斗争。

此事就这么风平浪静的过去了,陈子锟没有受到任何责罚,不过跟随他下乡的三名工作人员都受到一定影响,彭秘书被下放到了地方,两名卫士打回原部队。

据说后来毛主席对周总理说,以前以为陈子锟是个将才,现在看其实是帅才,而且能屈能伸,不露锋芒,堪称一代枭雄。

“也很不甘寂寞啊。”总理附和道。

郑泽如按照中央指示,在江北进行善后工作,麦平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被免去职务,等候处理,杨树根也被免去县委书记的职务,发到省委党校学习去了,但两人的党籍都还在,而且级别也在,说明组织并未放弃他们。

江北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宣传部门进行了冷处理,不许报道,不许宣传,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省城街头,萧郎捧着荷叶包着的三个肉包子匆匆走着,他们三个逃犯在省城已经藏了一星期了,因为没户口没粮食计划,只能买不用粮票的高价食品,身上那点钱早就花完了。

他们三人藏在郊区一处废弃的空屋里,这栋房子的主人以前大概是个画家,地上扫落着一些水粉颜料画笔,上面落满了灰尘,没有被褥,就捡了一些旧报纸盖在身上睡觉,发黄的报纸上大跃进万斤亩产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下一步向何处去成了最大的问题,从盐湖农场逃出来已经半个月了,农场方面肯定发现并且派人追捕,很可能车站码头已经贴了他们的通缉令,三人白天不敢出门,傍晚时分才乔装改扮去外面捡一些能用的东西。

这天傍晚,龚梓君一个人出去买吃的,过了两个钟头也没回来,萧郎和柳优晋正在担心他是不是被抓了,忽然龚梓君从窗户爬进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包。

“看我带什么来了。”龚梓君一脸的兴奋,打开包袱,里面是三双皮鞋,两件中山装,一件西装,还有一瓶酱菜,六个烧饼。

“吃的。”柳优晋抓过烧饼就啃。

萧郎却很警惕:“老龚,你回家了。”

“是啊,我实在忍不住,回家看看他们娘几个,还有小孙子。”龚梓君拿出一张照片,炫耀自己的孙子。

“糟了,暴露了,赶快转移。”萧郎不由分说,提起包袱带着两人从翻窗户出去,沿着早已预备好的撤退道路迅速离开。

刚离开屋子一分钟,两个民警就带着七八个红袖章治安骨干过来了,一脚踹开门进去搜查,自然是无功而返。

“好险。”柳优晋擦着冷汗说。

龚梓君却流下了眼泪:“是他们,我的家人,出卖了我。”

萧郎道:“这年头,谁也不能相信。”

说完这话,三人互相看了看,彼此都起了疑心,如果是龚梓君出卖大家,那他或许能获得宽大处理。

龚梓君忙道:“别看我,不是我,咱们三个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被抓住谁也活不了。”

萧郎道:“老龚,我信你。”

柳优晋道:“省城不能待了,要赶紧走。”

龚梓君道:“茫茫天下,哪里是藏身之处,我跑够了,不想走了,还不如跳江算了。”

萧郎道:“你死都不怕,还怕逃亡么,道路我已经想好了,车票和介绍信也弄好了,你们跟我走就是。”

“去哪儿。”两人异口同声问道。

萧郎拿出三张火车票和三份介绍信道:“去广州,然后偷渡去香港。”

柳优晋和龚梓君各拿了一张小小的硬质车票仔细端详,果然是江东发车的无座车票。

“老萧,没见你出门,怎么弄的车票。”柳优晋很纳闷。

“你们再仔细看看。”萧郎笑道。

龚梓君仔细观察车票,还摸了摸,惊呼道:“我靠,车票是你画出来的。”

第六十二章 南渡

火车票真的是萧郎手绘的,画工足可以假乱真。

“老萧,你这手艺收藏不露啊。”两人赞道。

萧郎道:“别忘了我是清华学土木工程的,擅长画图,本想画几张人民币和粮票的,但没有合适的纸张,就用几张旧火车票改造了一下。”

事不宜迟,他们三人换上新衣服,将旧衣服丢进了河里,对付追捕他们都有经验了,绝对不能让警犬嗅到自己的味道寻踪而来,其实这一点多虑了,现在的刑警队基本上都不养警犬了。

换上新装,龚梓君从口袋里摸到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一叠人民币和全国粮票,他不禁泪流满面,夏景夕没有出卖出自,肯定是别的方面出了问题。

三人来到火车站,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去上海的列车,虽然是站票,但奔向自由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车上人很多,乘警懒得检查,一路有惊无险的过去,抵达上海火车站。

他们的计划是从上海转轮船去武汉,幸亏夏景夕塞在衣服里的钱和粮票,让他们能吃上饭,萧郎又在文具店买了一些东西,制造了新的介绍信,买了船票,在十六铺码头登船,前往武汉。

出了江东省就安全多了,中国这么大,谁会在意三个盐湖农场的逃犯,沿江西进,那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经过三天三夜的旅程,抵达武汉港。

龚梓君旧病复发,咳得厉害,腿脚无力,但情况不允许他就医,只能硬挺着,为省钱不住旅店,柳优晋陪他在中山公园长椅上坐着,萧郎去火车站买了三张去广州的硬座。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千年天堑变通途,不用去武昌徐家棚买票,可以直接从汉口站出发,倒也方便一些。

粤汉铁路是光绪年间开始兴建的,直到民国二十五年才通车,墨绿色的长龙在沃野上向南奔驰,车上满载着五湖四海的旅客,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在祖国大地上奔波,列车时不时进行广播,一些乘车的解放军战士主动帮着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倒热水,火车南下,气温逐渐升高,夏意昂然,乘客们在列车长的组织下,唱起了革命歌曲。

萧郎等人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他们本来不大会唱歌,但在盐湖农场劳改的时候经常拉歌,不会也会了,愉快的旅程显得特别快,四十四小时的车程很快结束,列车抵达终点,广州火车站。

逃离盐湖农场千里之外,三人倍感安全,竟有闲心游览珠江,美丽的珠江上游泳健身的人如同过江之鲫,此时的萧郎等人还以为广州人民热爱运动呢,不久后才明白,他们这是为了偷渡香港而做的准备。

三人的最终目的地是香港,还要继续向南,先到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然后想法越境,广州到深圳的车票不好搞,一般单位介绍信不好使,为避免麻烦,三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前往深圳,好在盐湖农场的场长是广东人,萧郎跟他交流时间比较多,学会不少粤语,沟通没问题,不然真如同到了外国一样,两眼一抹黑,连别人说话都听不懂。

辗转于公共汽车、拖拉机、牛车等交通工具的颠簸后,终于抵达宝安县,下车的时候正遇到一家人办喜事,鞭炮放的噼里啪啦,还到处撒烟撒糖,萧郎凑过去捡了几根香烟,顺便打听一下怎么去深圳,后来后满脸喜色道:“原来这家人不是结婚,而是他儿子偷渡成功!”

龚梓君和柳优晋瞠目结舌,怎么偷渡成功还敢大张旗鼓的宣传,不要命了么。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广东这边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土地革命,不像北方中原地区的百姓那样紧绷阶级斗争的弦,再说广东是最早和洋人接触的地方,思想开放的很,看来广东真来对了。

三人正在窃窃私语,忽然过来一个络腮胡汉子,操着蹩脚的普通话问他们:“是不是想偷渡去香港?”

萧郎吓一跳,赶忙否认,络腮胡子道:“放心啦,我不是公安,想偷渡的话找我,包过,每人五十块钱,飒飒水啦。”

龚梓君道:“我们是来出差的,不去香港,真的不去。”

络腮胡神秘的笑笑,走开了,忽然想起了什么,扭头道:“深圳那边有边防,你们过不去的,胡乱走会被打死。”

萧郎喊道:“同志,我们信你。”

络腮胡道:“那就跟我走吧。”

三人半信半疑,跟着他转了几个弯,来到一处僻静之地,一辆长鼻子公共汽车上坐满了人,看衣装打扮和气质外貌,不但有广东当地人,也有北方人,一个个或眼神闪烁,或低头沉思,估计都是偷渡客。

络腮胡将三人送上车,走到前面和司机谈了几句,抽了支烟,拿出摇把启动了汽车,向南驶去,慢吞吞走了一个小时,傍晚时分来到目的地,把人赶下车,开始收钱。

“每人五十,先付。”络腮胡子说。

来自五湖四海的偷渡客们开始讨价还价,有人说到地方再付,有人说先付一半,还有人要求降低价码,每人三十算了,听他们口音有四川的,湖南的,湖北的、江西的、广西的,当然广东本地的最多。

络腮胡毫不妥协,说五十就五十,少一分都不行。

争执了一番后,大家都屈服了,乖乖交钱。

收完了钱,络腮胡子点燃一盏马灯挂在屋檐上,拿了根树枝在地上画图:“去香港有两条路,‘督卒’,‘扑网’,分别走西线,中线,东线也有人走,不过太危险,我们是不做的。”

“督卒就是西线水路,蛇口下水,渡过深圳湾,就是香港;扑网是中线陆路,从沙头角出发,翻越边防铁丝网到新界。”

“西线安全,但需要体力好才行,中线搞不好会被边防军打死,但节省体力,适合体弱老人幼童,走哪条路你们自己选,给你们半小时时间。”

时间有限,容不得多考虑,龚梓君身体不好,冒险走陆路,萧郎和柳优晋在盐湖农场改造了十年,体格反倒比以前坐办公室的时候强上许多,虽然是近六十岁的老人了,但也选择了更为可靠的水路。

半小时后,偷渡队伍兵分两路出发,一路去沙头角,一路去蛇口,三个逃犯流着泪道别,相约在香港再见,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天很黑,正好掩藏行踪,当地人熟悉道路,可以规避边防军的哨卡,这五十块花的还算值得。

月黑风高,一番跋涉后,萧郎和柳优晋抵达海边,带队的人看他们年纪大,特地给了两副救生设备,仔细一看,竟然是用吹起来的避孕套和乒乓球做成,令人哭笑不得。

“没有救生圈么,汽车内胎也行。”柳优晋道。

络腮胡子道:“那些是严格管控物资,搞不到的,能弄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不要,别人要。”

“我要,我要。”柳优晋赶忙改口。

偷渡客们趴在树丛中,过了十五分钟,一队巡逻边防军打着手电从前面走过,又过了五分钟,带队的才招呼大家下海。

“游吧,向前游一个小时,就是香港!就是自由!”络腮胡子道。

众人义无反顾的下海,扑腾着向前游去,各种简陋的救生工具五花八门,有抱着篮球的,有拿着木板的,有把裤子吹起来当救生圈的,大多数人的游泳技术都还不错,看来为了偷渡早就做好了准备。

萧郎和柳优晋都会游泳,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淮江游水,但那是无忧无虑的玩水,现在却是在拼命,游了十五分钟后,柳优晋的体力就不太行了,喘着粗气道:“老萧,别管我,你先走,我慢点。”

萧郎道:“注意呼吸节奏,别急。”

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偷渡客们已经逐渐拉开了距离,游泳技术好的一马当先,技术差的远远落在后面,海上无风三尺浪,一些内地来的偷渡客不太会游泳,救生工具又不顶事,一个不注意被浪头打下去就再也没有上来也是常事。

每个人都在用生命奋力前行。

忽然,一阵马达声传来,所有人都毛骨悚然,拼命划水,可激烈的举动更引来了两道刺眼的手电光,紧接枪声响起,是熟悉的五六式冲锋枪的哒哒声,曾经有一个盐湖农场的劳改犯企图逃跑,被哨兵用这种武器打死在荒野中,萧郎和柳优晋都记忆犹新。

来的是边防军水上巡逻船,天知道他们怎么在今晚变动了巡逻时间,正好将偷渡客一网打尽,上级有严格命令,偷渡属于叛国行为,可以当场射杀,战士们或者用冲锋枪扫射,或者用步枪点名,打得水面上一片片水花。

血染红了海面。

“快潜下去!”萧郎大喊,可终究还是慢了一步,柳优晋被一发子弹命中后背,他用最后的力气将身上的避孕套和乒乓球摘下丢给萧郎,喊了一声:“走!别再回来!”

时隔数十年之后,萧郎都记得深圳湾海面上柳优晋最后的呐喊和那绝望的眼神。

第六十三章 香港奇迹

一道惨白的闪电照亮夜空,瓢泼大雨说下就下,豆大的雨点砸在海面上,看着共同在盐湖农场渡过十年劳改岁月的老朋友渐渐沉入大海,萧郎没有流泪,甚至没有难过,他扭转身坚强的划着水,柳优晋临死前抛过来的土造救生圈增加了他的浮力,波涛汹涌,边防军的巡逻机帆船返航了,远处一盏孤灯,是陆地,是香港,是自由。

两小时后,精疲力竭的萧郎终于登上英国殖民地的领土,香港新界元朗。

与他一同下海的二十五名偷渡客只剩下他一个人,其他的不是淹死在暴风雨中,就是被边防军打死。

全身湿透,又冷又饿,身无分文,萧郎坐在烂泥地上喘着粗气,将身上的救生设备摘下,只留下一个乒乓球塞在怀里,踉跄着向内陆走去。

…三个月后,香港九龙一处建筑工地,身穿帆布工作服的萧郎正在搬砖,冬天的香港气温也比内地高许多,重体力劳动下的他汗流浃背,年纪不饶人,搬了几趟砖就直喘粗气,毕竟已经五十六岁了,老了。

但从事低级建筑工是他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一个月一百二十港币,能吃饱饭,还有工棚住,如果省着点花,还能到附近街上找个小姐放松一下,大街小巷,灯红酒绿,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令人想到解放前的上海。

搬砖苦力们大多是逃港内地人,不会粤语,人生地不熟,便于管理,用工成本较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没有娱乐生活,即便如此,每个人都很快活,因为能吃饱饭,甚至还有结余给内地的亲属汇款。

萧郎年纪大了,干活不如年轻人,但他混的却不错,因为会帮人写信,工人们出去耍的时候,他就躺在铺上看捡来的英文报纸。

工地建的是商铺楼,设计为三层,监工是本地人,工程师是个鬼佬,每天戴着安全帽到处指指点点,煞有介事,对这些工人他正眼都不看。

有一天,一辆白色劳斯莱斯小轿车驶到工地附近,下来几个西装革履的香港人,礼帽文明棍,皮鞋锃亮,颐指气使,鬼佬工程师过去和他们谈起来,对话用的是英语,萧郎的英文丢下很多年了,但最近恶补了一些,基本能听懂对话。

原来香港人想临时加盖一层,鬼佬坚决不同意,说图纸上没设计就不能盖,两下起了争执,香港人似乎要被说服的时候,一个脏兮兮的搬砖工人出现在他们面前,用粤语结结巴巴道:“先生,地基允许多加一层,设计得当的话,还能多一个天台。”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萧郎,一个年轻人道:“你系边个啊,做咩。”

萧郎道:“其实我是一个工程师。”

年轻人嘴角翘起,用手点着萧郎的鼻梁:“行开。”

轿车里传出声音:“阿翔,什么事。”

年轻人立刻颠颠跑过去汇报。

车门打开,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下了车,西装领结,衬衣雪白,目光矍铄,走到萧郎跟前端详他一番,以标准国语问道:“先生贵姓,做过建筑行。”

“免贵姓萧,清华土木工程系1930届。”萧郎道。

“很好,以你的专业素养,觉得可以加盖一层。”老头继续问。

“是的,加盖一层完全可以,地基的称重冗余足够…”萧郎滔滔不绝讲起来,听的老头频频点头。

“那么就这样定了,加盖一层。”老头拍板。

鬼佬工程师急眼了,道:“不,怎么可以这样,你居然听信一个搬砖工人的鬼话,他做过什么工程,他就是一个苦力。”

忽然萧郎以英语道:“先生,我毕业设计是江东省淮江第一铁路公路两用桥,后来承建过梁思成夫妇设计的北泰火车站,以及北泰市政府等工程,这样说或许您可以理解,我建过一整座城市。”

鬼佬工程师气的哇哇叫。

老者抬起手杖指着鬼佬:“你被解雇了。”

又对萧郎道:“从现在开始,你是这个工地的总负责人,月薪三千港币,有意见么。”

萧郎淡淡道:“我要五千。”

“OK,五千就五千,先预支你一个月工资,理理发,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老者示意下,年轻跟班掏出大叠港币点了五千块递给萧郎。

“谢谢。”萧郎接了钱,“请问先生怎么称呼。”

“这位就是韦仲英爵士。”年轻跟班道。

萧郎微微欠身,目送爵士上车离开,再回头的时候,整个工地上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萧郎用力将手中五千纸币撒了出去:“弟兄们,我请客。”

花花绿绿的港币漫天飞舞,工人们欢呼雀跃,萧郎心里默默道:“老柳,老龚,我找着工作了。”

就这样,萧郎在韦仲英爵士的地产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在工地上干了半年后,转到写字楼去做设计,省去了风吹雨淋,月薪也从五千涨到了八千,公司还给他配了一辆罗孚牌小轿车。

韦仲英爵士是上海人,清华大学1928届毕业生,四十年代迁居香港,现在家财百万,被选为太平绅士,他对学弟萧郎很照顾,帮他置办了一处三百呎的房子,还将自己寡居多年的妹妹美英介绍给他,美英是圣约翰毕业,丈夫死于抗战,知书达理,品貌相当,没多久两人就结婚了。

萧郎又过上了富贵日子,整日西装笔挺,出入有车,他对工作极其负责,公司里都说从没见过这样卖命工作的人,萧郎听到这样的话后只是淡淡一笑,说你们不懂。

在家里的每顿饭,萧郎都会摆上两副碗筷,招呼老柳和老龚吃饭,以此寄托哀思。

太太很理解他的举动,从不干涉。

内地不断有难民逃来,萧郎也经常打听龚梓君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讯,听说那天晚上走沙头角的偷渡团遭遇暴雨迷路,被边防军尽数射杀,尸体吊在边界铁丝网上很久。

…一九六二年,五月,广州谣言风传英国女皇寿辰大赦天下,偷渡客可以获得香港身份,一时间广东境内铁路客运忽然变得紧张起来,广州火车站围满南下群众,公安局不得不出动警力往回劝,但人民依旧执意前往深圳,甚至不再偷偷摸摸趁夜色偷渡,仗着人多势众,手挽手肩并肩集体冲关,从沙头角桥头硬闯过去。

此事引起港英当局高端关注,香港警察和华籍英军(HKMSC)受命在边界拦截难民,查货没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即刻遣返大陆。

一时间新界各处军警云集,穿卡其制服的警察拿着藤牌和警棍,到处设岗查人,没有身份证当即抓进卡车盘查,确定是偷渡客立即押往口岸遣返。

但为时已晚,此前已经有大批难民冲关成功,躲在新界各处。

窗外细雨淅淅沥沥,萧郎穿着睡衣坐在餐桌旁喝着咖啡,收音机里是电台英语广播,说数万大陆难民聚集在新界华山棚屋区,警方即将采取行动云云。

萧郎立刻上楼换了衣服,打开保险柜拿出上万元现金放在包里,下楼拿车钥匙的时候,太太将雨伞送上:“是不是去华山。”

“嗯,我去看一下能帮什么忙。”萧郎道。

“我陪你。”太太也迅速换了衣服,跟随他一起驾车前往新界。

雨刮器不停滑动着,雨中的视野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萧郎沉默不语,紧紧握着方向盘,遇到堵车他就猛按喇叭。

“淡定。”太太温柔的拍了拍他的手。

终于开到新界,华山外围,军警密布,道路上停满了警察的卡车,篷布下是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几个穿黑色雨衣的警察拦住了萧郎的汽车,要求出示证件。

萧郎已经有了合法的香港身份,并且衣着考究,满嘴洋文,警察自然不会为难他,拍拍车顶放行,汽车前行,停在山下。

这是一座小丘陵,山上遍布简陋的棚屋,难民逃港后都是住在这种胡乱搭建的棚子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洗手间,空间狭窄,勉强栖身而已,触目所及,一双双惊惶的眼睛,一张张枯瘦的面孔,都表明他们的偷渡身份。

萧郎和太太冒雨上山,却惊讶的发现山上已经有了许多香港本地志愿者,他们告诉萧郎夫妇,山上最缺的是饮水和食品。

“我这里有些钱,拿去买吃的。”萧郎拿出上千纸币递给一个头发乱糟糟穿着牛仔裤大学生模样的人。

“我替难民多谢您。”大学生接了钞票,转身欲走,萧郎又叫住他,将汽车钥匙递给他,“我的车在山下,黑色罗孚。”

“你不怕我不回来。”大学生笑问。

萧郎道:“我相信你不会。”

大学生露出一口白牙笑了,伸过手来:“我叫Sqeenze,香港大学的学生。”

萧郎和他握手:“萧郎,幸会。”

Sqeenze带着几个男女学生下山买食品去了,萧郎大声道:“我需要招一些建筑工人,谁愿意去。”

立刻举起一片手臂,如同树林。

一间低矮的窝棚里传出久违的声音:“先生,要不要帐房,我会算账。”

萧郎虎躯一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慢慢走过去,窝棚里钻出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穿着污渍斑斑的老头衫和大裤衩,正是龚梓君。

“老龚。”

“老萧。”

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许久不曾流下的热泪肆意挥洒。

第六十四章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华灯初上,龙山上没有电灯,只有志愿者带来的蜡烛在细雨中散发出点点微光,劫后余生久别重逢的两位知交好友,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化作热泪长流。

“跟我走。”萧郎紧握住龚梓君的手。

“如果不麻烦,能多带几个人么。”龚梓君道,棚子里坐着一对年老夫妇,一个抱孩子的妇女,还有一个半大男孩,想必也是逃港难民,在患难中有过交情。

这几个人都用充满期盼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萧郎,生怕他不同意。

萧郎用力的点点头:“当然可以,都是同胞。”

回头看太太,美英也微笑着点头。

趁着等待Sqeenze买食物饮水的空当,萧郎问起当晚偷渡的事情,龚梓君说天降大雨,大家被困在梧桐山,遭遇边防军,很多人被打死,他侥幸逃脱却伤了一条腿,硬是冒着大雨爬过界线,被新界的农民所救,因为腿瘸找不到工作,活的很艰难,幸亏这几位接济才苟延残喘到现在。

说着他一指棚子里的几个人,眼中尽是感激。

萧郎一躬到底:“谢谢,谢谢。”

过了一会,Sqeenze等人来了,搬着成箱的汽水、矿泉水,一袋袋面包,免费分发给山上的难民,山下灯火阑珊,陆续有私家车开到,大批港人带来食物饮水援助内地同胞。

这些志愿者中有留着大包头穿着紧身牛仔裤的大学生,有穿着中式裤褂的新界老妪,有衣着考究的富商,更多是普普通通的香港人,龙山上的难民大多是广东过来的,在香港有亲戚、同学,朋友,每个人起码能联系到十个香港人,这就是说有三十万香港人在关注着龙山难民事件,占全港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些数据是Sqeenze告诉萧郎的,他在港大读法律,同时也是一个基督教志愿组织的头头。

难民们领到了汽水也面包,玻璃瓶装的橘子汽水和可口可乐,松软香甜的面包,都是内地花钱也买不到,干部都吃不上的好东西,大人们舍不得吃,省下来给孩子,看着这些五六岁就跟随父母偷渡的儿童栖身于苍蝇飞舞垃圾遍地的棚屋里,大口大口吃着面包喝着汽水噎得直打嗝,一些年轻的志愿者背转身去,用袖子擦着眼角。

据说夜里警方就要采取行动,强制遣返,事不宜迟,萧郎立刻带着龚梓君等人下山上了汽车,车厢狭小,坐了这么多人极其拥挤,半大男孩只好藏在后备箱里。

汽车前行,警察拦住去路,萧郎掏出一叠钞票准备行贿,那巡警却道:“前面关卡有鬼佬值班,你们过不去的,走另一条路。”

“多谢。”萧郎感激的一瞥,调转车头走另一条路,龙山四周全是军警,所有道路都被封锁,但这种封锁形同虚设,警察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难民在港人的掩护下离开。

这条路上果然没有鬼佬警官,只有几个穿雨衣的普通巡警在沙展的带领下临检,看见汽车过来根本不管,摆摆手示意通行。

忽然两道雪亮的车灯射过来,一辆陆虎越野车拦在前面,车上下来四个警察,为首的肩膀上一颗花,束着亮闪闪的小牛皮武装带,和那些只束帆布腰带的警察不同,他是帮办级别的警官。

警官示意车辆停下,这回萧郎已经淡定多了,在车牌内夹了几张大钞等待着,帮办走过来,敲敲车窗:“临检,麻烦看下车牌。”

萧郎从容递上车牌,帮办看见了里面夹着的钞票,帽檐下一双冷峻的眼睛盯住萧郎,看的他直发毛。

帮办举起手电,照向车内,衣衫褴褛,惊魂未定,定然是难民无疑。

萧郎的手放在门把手上,随时准备推开车门砸倒帮办,让难民逃跑。

“什么人。”帮办问道。

“是我亲戚。”萧郎干巴巴的回答。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帮办收回手电,将车牌连同里面的钞票一并还给萧郎:“先生,谢谢配合,你可以走了。”

“谢谢。”萧郎发自内心的说道。

帮办敬了个礼,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也系中国人。”

继续驾车前行,发现马路上有大批汽车从港九方向驶来,全都打着双闪,新界对于香港本岛和九龙来说属于远郊,城市里的人是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大规模下乡的,萧郎忽然明白,这些汽车是奔着难民去的。

他将车停在路边,没熄火,下车对太太说:“阿英,你送他们先回去,我有事做。”

美英道:“不如一起回去,明天再说。”

萧郎皱眉道:“男人做事,女人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