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里只住着陈嫣一人,夜里大门是反锁的,还养了一条小狗做护院之用,陈嫣睡的不沉,因为有时候会有急病患者来就医,但来看病的绝不会爬墙进来。

“谁。”她喊了一声,匆匆披衣起来,摸到火柴和煤油灯,想了一下还是没点。

李花子不搭腔,拔出了镰刀摸了过去,忽然他想到陈嫣水灵的脸蛋和苗条的身段,暗道计划不如稍作改变,弄死她之前先玩玩也不赖。

廊下趴着的小狗勇敢的扑了过去,李花子手起刀落,将这只三个月大的草狗当场砍死。

小狗的惨叫声让陈嫣明白,自己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坏人,她没有犹豫,立刻从床底下拖出箱子,取出一支双筒猎枪,撅开枪托,摸黑向弹膛里填了两枚霰弹,这把枪还是妈咪姚依蕾送给她的礼物,很有些年头了,据说二十年代的时候在南泰县里,妈咪用这把枪打死过军阀的乱兵哩。

有枪在手,陈嫣心中打定,端起猎枪朝着窗外道:“再不站住我就开枪了。”

李花子心道臭娘们你还挺会唬人,爷爷是吓大的么,不吃你这一套,他终于摸到了门把手,用力推了推,没推动,便用镰刀柄打碎门上的玻璃,将一只手伸了进来,去摸插销。

忽然眼前一道橘红色的火光亮起,一股巨大的力量劈面而来,火辣辣的感觉,如同沐浴着烈火,陈嫣开枪了。

李花子在近距离内被一颗霰弹命中,十几枚铅弹深深打入身体,整个人被子弹的力量推出去十几米远,一动不动了。

陈嫣不敢确定只有一个坏人,她继续持枪戒备,此时镇上的狗狂吠起来,灯陆续点亮,脚步声响起,被枪声惊醒的人们担心陈医生的安危,纷纷拿着家伙奔着卫生院而来。

大门被砸的山响,龚大鹏的大嗓门道:“陈医生,是我,快开门。”

陈嫣这才点亮煤油灯,一手提灯,一手持枪,过去开门,社员们拿着抓钩子镰刀斧头蜂拥进来,十几盏马灯高高举起,照着地上血肉模糊的犯罪分子。

伤者的胸膛面门都被霰弹打烂了,嘴里吐出血泡来,只有出气没有进气。

“这不是李花子么。”龚大鹏道。

“狗日的想来暗算陈医生。”社员们立刻明白过来,恨恨朝李花子吐着口水。

陈嫣道:“大家帮忙,把他架到手术台上去。”

龚大鹏瞪大眼睛道:“陈医生,让他自生自灭就是,救他干啥。”

陈嫣道:“坏人也不能私刑处死,我先救活他,再让人民法庭来判处他的罪行,这才是正道理。”

陈医生的话就是命令,大家将血淋淋的李花子抬到台子上,陈嫣给他实施手术,无奈近距离中弹,失血过多,无力回天,李花子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陈嫣摘下口罩,叹息道:“可惜。”

龚大鹏道:“可惜啥,这种人死有余辜。”

陈嫣道:“早知道救不活,就直接拉出去了,可惜弄脏了台子还得清理。”

群众们爽朗大笑起来。

李花子无神的死羊眼望着天花板,死不瞑目。

…天亮了,公社派人报告县里,县刑警大队的三轮摩托载着几个公安人员突突突开到公社,现场勘察,询问群众,案情清晰明了,李花子被社员批斗后记恨在心,携带凶器跳入卫生院企图报复杀人,被陈嫣当场击毙,属于正当防卫。

群众的证言,地上的脚印,带血的镰刀以及刀柄上的指纹,还有小狗的尸体,铁证如山,任谁来也翻不了案。

消息传到地区,正在江北蹲点的郑泽如亲自做出批示,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切实保护好蹲点干部的人身安全,为四清运动的顺利展开保驾护航。

“陈家人个个不是省油的灯,陈子锟这个大女儿更是巾帼不让须眉,赶紧把她调回省城去吧,免得搞出大乱子来。”郑书记这样对下面人说。

第六十八章 风向

省委第一书记郑泽如心里很乱,最近政治上的风向很不明朗,少奇同志在调研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省份后,成立紧急委员会,提出“农业十六条”,“三自一包”等政策,推行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仔细思量,这是和毛主席的三面红旗政策背道而驰,是路线斗争。

对于四清运动,两位主席的看法也不同,少奇同志认为四清重点在基层的地富反坏右,而毛主席则认为矛盾重点在党的上层出新了官僚主义阶级,运动重点在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之间对于政治路线有了分歧,这让身为省部级干部的郑泽如很难抉择,郑泽如早年在白区工作,虽然不受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但有过一些交集,印象也比较好,高饶事件中,郑书记差点被殃及,幸亏少奇同志伸出援手挽救了他…所以,在陈嫣打死李花子事件中,郑泽如的态度很鲜明,这并非出于个人关系,而在于路线问题,他让宣传部门适度的宣传此事,表明江东省执行的是打击基层恶霸干部,地富反坏右的路线。

从某些方面说,李花子死的很是时候。

…陈嫣离开苦水井的那天,全公社的乡亲们都来送别,大婶大娘们挎着篮子,装着熟鸡蛋和白面饼子,说啥都让陈医生带着路上吃,大伙儿都被三年自然灾害饿怕了,眼泪啪塔的拉着陈嫣说闺女拿着,路上别饿着。

“乡亲们,我会回来看你们的。”陈嫣眼泪婆娑的站在汽车旁向大家挥手道别,这辆车是省委书记亲自批示,由地区行署派来接陈嫣的,随车还有一名配枪的公安人员,负责陈嫣的人身安全,这个细节很能表明省里的态度,也打消了李花子家里人告状的企图。

汽车绝尘而去,苦水井恢复了平静。

陈嫣先来到北泰探亲,住到高土坡哥嫂家里,最近全国范围内正流行“工业大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活动,晨光机械厂连天加夜的加班生产,陈北和马春花都没时间照顾孩子,当姑姑的肩负起照顾侄子的任务,给小陈光买了许多铁皮玩具,还带他去军分区看大炮。

江北军分区司令员罗小楼的爱人戚秀是陈子锟的干女儿,这门战争时期认下的干亲最近得到了加强,两家经常来往,当然主要是戚秀热衷于此,罗小楼反倒刻意保持着距离。

戚秀是风尘出身,性格泼辣豪爽,陈嫣是富贵人家大小姐,内敛孤傲,可两人偏偏能聊到一起去,谈三线建设,谈学大庆,谈美国轰炸越南,后来又说到苦水井一枪打死李花子的事情,戚秀一拍大腿道:“痛快,想不到妹妹看起来柔弱,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陈嫣道:“学医的人什么没见过,我解剖过的尸体不下百具,不过还是有些后怕,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扳机一扣,人就没了。”

戚秀道:“这种人死不足惜,换了我,就先阉了他。”

正说着,外面忽然噼里啪啦炸起了鞭炮,紧接着锣鼓齐鸣,部队家属大院热闹起来,戚秀推开窗子问道:“小李,谁结婚。”

小李兴奋的展开手里的报纸道:“咱国家也有原子弹了。”

他手中报纸套红号外上印着“我国原子弹试爆成功。”配着大幅蘑菇云照片,极其震撼人心。

陈嫣看了一下日期,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

…李花子的老婆受不了群众们在背后指指戳戳,带着儿子赶往县里,以往书记夫人进城总要兴师动众,找几个老娘们陪着,叫上公社的拖拉机,耀武扬威就走了,如今人走茶凉,拖拉机也不听招呼了,那些老娘们也搭理了,只能背着行囊步行而去。

先到县里找个旅社住下,等第二天一早来到县长途汽车站,六点钟出头,北泰来的客车风尘仆仆赶到,一群旅客蜂拥而上,李花子的老婆拖着行李带着孩子挤不上去,最后才勉强上车,早已没有位子,只能坐在行李上,颠簸了一路终于来到北泰。

中午时分,行署家属院门口来了一对母子,披麻戴孝背着包袱,一身臭汗两脚稀泥,不由分说就往里面闯,立刻被警惕性很高的门卫拦住,问他们找谁,娘们说找副专员杨树根同志,门卫说中午领导不回家,娘们说俺进去等他,门卫说你就在外面等,行署家属院是有纪律的,不是什么人说进就进的。

无奈,李花子的老婆只好带着小治安坐在门口,烈日当头,连口水都没得喝,想起横死的丈夫,如今人走茶凉到处碰壁,不由得悲从心头,拍着大腿就开始哭唱起来:“我苦命的男人哎,你被人活活打死就这么走了,丢下俺们娘俩可怎么活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立刻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

正好李翠在家午睡,听到外面吵吵闹闹,打开窗子一看,哟,楼下坐着的不是大嫂子么,赶紧下楼把人接上来,倒茶削水果好生招待。

李花子的老婆又是一顿大哭,末了她说:“妹子啊,你可得让你们家老杨为俺们做主啊。”

李翠说:“中,大嫂你先坐,等老杨再说。”

傍晚时分,开了一天会的杨树根才回到家里,看到屋里多了两个披麻戴孝的人,不禁皱起了眉头,道:“大嫂,你怎么来了。”

“大兄弟,你要给俺们孤儿寡母做主啊。”李花子的老婆又抹起了眼泪,杨树根立刻制止:“别哭了,注意影响,地委主要领导都住这个院子里。”

李花子的老婆在乡下算是泼妇级别的,但到了城里气焰就降低了不少,到了行署家属院,气焰就降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了,赶紧止住悲声道:“大兄弟,老李死得冤啊。”

杨树根道:“李花子同志的死,我也很难过,但这是公安机关的事务我不好过问,这样吧,你们还没吃饭吧,李翠你拿些钱和粮票,带嫂子和治安到机关食堂去吃饭,晚上就在招待所开个房间,记我的账上。”

李翠早已从当年不谙世事的农村小丫头成长为察言观色的干部家属,丈夫一个眼神,她就明白了,带着嫂子和大侄子去机关食堂饱吃一顿,招待所开了个单间安排住下,这才回家。

杨树根很生气,责备李翠道:“把她弄家里来干什么,披麻戴孝的影响很不好,再说李花子是怎么死的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案子是铁案,翻不了的。”

李翠道:“来也来了,总不能看着他们娘俩在外面哭丧,再说李花子这些年鞍前马后为你出了不少力,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啊。”

杨树根道:“李花子出力那是他应该的,我把他从一个乡下二流子提拔成公社书记,他难道不该为我出力,李翠你要搞清楚一点,他是我的人,但我不是他的人,下属为领导背黑锅是理所当然,但领导给下属擦屁股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李花子这件事决不能插手,明天你买张票,把他们娘俩送回去,对了,给孩子买些玩具,给嫂子买些料子什么的。”

李翠道:“我知道了,就是…李花子就这样白死了。”

杨树根道:“娘们家家的,别管这些。”

次日,李翠拿了布票去百货大楼买了五尺布料,又给孩子买了个铁皮喇叭,二斤点心,来到招待所和李花子的老婆唠了半天,道:“老杨说了,等他这段时间忙完就处理这个事儿,嫂子你也不要急于一时,照顾好自己吧,看你都瘦了。”

又拿出汽车票来说:“回去的票买好了,我就不留你了。”

李花子的老婆见好就收,带着礼物回乡下去了,到家之后不免又炫耀一番,说自己在城里住的是招待所,吃的是行署机关食堂,还是副专员派了吉普车给送回来的哩。

牛逼吹完之后,半年过去也没啥动静,申诉信也被县法院驳回,李花子不但死翘翘了,还死的身败名裂。

李花子的老婆后来又去了一次北泰,这回连杨树根的面也没见到,灰溜溜回来之后,没过多久就改嫁了。

李花子的儿子李治安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被好心的姥姥收养,从此养成桀骜不驯的性格,和他爹当年一样成了祸害乡里的二流子,这些就是后话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后,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从遥远的苏联莫斯科传来,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赫鲁晓夫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破坏中苏关系的罪魁祸首赫鲁晓夫终于倒台了。

中苏关系恢复在即,中央随即派出周总理为首代表团赴苏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但苏共新的领导层“三驾马车”坚持认为中苏关系破裂的责任在中方,对华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会谈不欢而散,两党两国从此形同仇敌,持戈相向。

中苏交恶的副产品之一是解放军取消军衔制,以前学习苏联的那一套东西全部都要废除,军衔制和肩章武装带这些象征资产阶级军队威权的东西怎么能保留,六五年六月,全军实行新的六五式军服,陆军上下全绿,空军上绿下蓝,海军也废除了白色军服,换穿蓝灰色军装,三军都取消军种符号,只在帽子上缀一颗红星,领子上缝两面平绒红领章。

这就叫“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省城枫林路的警卫们都换穿了新军服,人人手里都拿着新印刷出版的毛主席语录,随时随地学习,气象为之一新。

住在十号的陈子锟站在窗前,看着一队年轻的战士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从远处经过,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这一天,郑泽如卸任省委第一书记,上调中央另有重用。

第六十九章 史无前例

郑泽如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中央工作,担任农牧部部长,他在踌躇满志之余也有些担忧,他对爱人潘欣说:“我这次进京意义如同攀登悬崖峭壁,爬得好可以一览众山小,爬的不好,就是万劫不复,粉身碎骨。”

潘欣很忧虑:“那还是不要去了,北京是权力中心,也是政治漩涡,斗争越来越激烈,这个时候调你进京,分明是把你放在火上烤。”郑泽如道:“我何尝不明白,可是身为党的干部,怎么能违背组织的决定呢,我只能尽力吧工作做好,把各方面关系维持好,不做出头鸟。”

潘欣道:“你走了,我们娘俩怎么办?”

郑泽如道:“此番进京,如履薄冰,你和杰夫还是留在省城吧,一来你的工作不宜变动,二来孩子转学改变环境对成绩有影响,三嘛,也是一种保护。”

“好吧,我听你的。”潘欣道,开始给丈夫准备行李。

郑泽如上调进京,枫林路一号的小洋楼却并未交还机关事务管理局,原来的省长接替了他第一书记的位子,而副省长马云卿晋级为省长,省里又提拔了一位副省长,枫林路的高级干部宿舍就有些不够用了。

枫林路上住的都是党的高级干部,撵哪一个走也不行,管理局的干部没辙,找到马省长汇报,马云卿将枫林路住户的名单看了一遍说:“有些人既不是党的干部,也不是政府的领导,为什么还要保留住宅,你们的工作是怎么搞的?”

于是乎,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再次来到枫林路十号,请求陈子锟搬家,地方已经找好,是市内户部街一处四十年房龄的四合院,说起来还是当年陈子锟买来给夏小青当外宅用的,也是陈家自己的产业。

陈子锟没有让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为难,交出了枫林路十号的钥匙,搬出了这座住了近四十年的房子。

搬离枫林路,意味着与江东省权力中枢彻底没了任何关系,陈家七口人搬到户部街十七号四合院,房屋面积小了很多,也不再有花园草坪游泳池,不再有警卫厨师驾驶员保健护士,不再享受任何特权。

小女儿陈娇北京大学毕业出后,经陈子锟安排进了江东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她也从青葱少女变成了二十八岁的老姑娘,和姐姐陈嫣一样,高不成低不就,个人问题很难解决,不过姐俩都有一个优点,不显老,四十岁的陈嫣粗看就像二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而陈姣走在街上有时候会被人误认为是高中生。

时间长河慢慢东流去,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前民国代总统桂系领袖李宗仁归国,中苏关系形同水火,美国轰炸越南北部,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试爆了原子弹,与戴高乐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新闻,老百姓们都从收音机和报纸上获知。

1966年2月,春寒料峭,户部街十七号院子里,屋檐下挂着冰溜溜,大街上响着震耳欲聋的革命歌曲,堂屋东厢房里,陈子锟正盘腿坐在炕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一旁收音机里传出播音员激昂有力的声音。

“同志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同志说,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同志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声音太吵吵,陈子锟把收音机关了,继续看报,今天的淮江日报上刊登了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被免职,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阴谋篡军反党被逮捕。

陈子锟叹口气,合上了报纸,他在政坛上也混了不少年,但越来越看不懂当下发生的事情了,他知道从去年底就开始批判《海瑞罢官》,醉翁之意在于北京市委,彭真和吴晗等人,党内斗争越来越激烈了,难不成要重演洪武年间的火烧庆功楼?

天放晴了,冰溜子向下啪啪滴着水,形成一排小坑,窗台下摞着几十棵大白菜,那是陈家过冬的蔬菜,西屋的檐下是一堆煤,冬天取暖全靠这个。

陈子锟下了炕,拿起铁锹铲煤做煤饼,过了一会觉得热了,脱了棉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小女儿陈姣下班回来,急忙放下东西一起干,把黄泥和煤炭搀到一块儿做成煤饼,放在太阳下晒干,不大工夫院子里就摆满了煤饼。

一阵自行车铃响,陈姣放下小铲子,往手上呵着热气道:“大姐回来了。”

陈嫣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妈妈来信了!”

是姚依蕾从香港寄来的家信,陈子锟赶忙接过仔细阅读,前年岳父姚启桢病逝,岳母也已经将近九十高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甚是思念外孙女,姚依蕾让陈子锟想想办法,把陈嫣尽快送到香港,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陈姣也送来。

“妈妈信上说什么?”陈嫣探头过来看。

“让你去香港呢。”陈子锟将信纸递过去,自己拿着信封欣赏邮票图案,忽然发现信封末端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似乎有被拆开又粘上的迹象。

不用问,这是有关部门在例行检查,这年头有海外关系可不是什么好事。

第二天,陈嫣让医院开了介绍信,来到公安局要求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却根本找不到办理机关,办公室的同志听说陈嫣要出国,如同听到天大的笑话一般,当陈嫣出示了香港来信之后,民警同志才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再看陈嫣的目光就冷峻严肃起来。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很难办下来,需要领导特别批准,这样吧,你把资料留下,我们查阅有关文件后会考虑的。”

陈嫣只好留下资料回去了,哪知申请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五月,中央成立了陈伯达为组长,康生为顾问,张春桥任副组长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在中央文革小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学生被发动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无数红卫兵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枫林路二十八号,这里原来是财政厅长龚梓君的家,后来被分配给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长徐庭戈,徐厅长日理万机,平时不大回家,今天偶然回来,却发现家中客厅里乱糟糟一片,报纸墨汁毛笔满天飞,十几个半大孩子在自己儿子徐新和的带领下正写大字报呢。

“爸爸,你回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学校东风吹战斗队的战友们。”徐新和自豪的说道,同学们一个个都穿着黄绿色的军装,扎着人造革武装带,胳膊上红袖章,上写“红卫兵”三个毛体黄字。

“胡闹!”徐庭戈沉下脸来,他不是生气儿子搞政治,而是觉得不该把同学带到家里来。

“我们这是响应中央号召,造修正主义的反。”徐新和气的脸通红,大声辩解道。

“对,徐叔叔你落后了。”一个少年附和道,徐庭戈认识这是马省长家的儿子马京生,儿子这帮同学基本上都是子弟,红五类。

“走走走,别在家里乱搞,把地毯都弄脏了。”徐庭戈下了逐客令,他才不把这些娃娃放在眼里,一个个吊毛都没长齐,就学大人搞运动,批斗老师,真是好笑。

东风吹战斗队的红卫兵们很有志气,在徐新和的带领下卷起大字报就走,徐庭戈在后面喊:“新和,晚上别忘了回家,别在外面瞎混。”

徐新和道:“爸爸,我现在是一名红卫兵战士,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我晚上和战友们住在司令部,你就别惦记了,还有,我改名了,现在不叫徐新和,叫徐红兵。”

说完一帮学生扬长而去,直奔学校,他们是省城第一中学的学生,最大的徐红兵十八岁,是东风吹战斗队的司令,其他队员年龄不等,有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有初中的娃娃们,但全部都是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高级干部的子弟,因为出身好,所以很容易弄到军帽和军装以及武装带,所以东风吹战斗队的军容是全市红卫兵组织里最严整的。

他们赶到学校,立刻冲进老师办公室,将几个五十来岁的老教师拖出来,强行给戴上白纸糊的高帽子,脸上涂上墨汁,挥舞着红宝书将这些瑟瑟发抖的老人驱赶到大街上,游街示众。

省城中央大街上,充斥着游行队伍,几乎全是大中学生,一张张年轻面孔上写满激情,满世界都是绿色和红色的海洋,绿的是军装,红的是旗帜和宝书。

大喇叭里,革命歌曲斗志昂扬,百货大楼顶上,架着巨幅毛主席像和红色标语革命口号。

苍老的陈子锟推着自行车走在人行道上,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一幕。

第七十章 大检阅

因为红卫兵们堵住道路,陈子锟绕了小路才回到家里,家里人也都比往常迟了一些时间,可是直到晚上七点钟,在江大任教的林文静也没回来。

陈子锟亲自打着手电,带着陈姣去找,在江大校园里找了老半天,终于在一间教室里找到了林文静,头发花白的林教授正和其他几位教授一起,如同小学生一般乖乖坐在椅子上认真写着什么,后排坐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的红卫兵,一脸正气的监视着他们。

“妈妈,你怎么还不回家?”陈姣推门进来问道,林文静抬起头,一脸的惊恐,不敢回答。

两个红卫兵跳了过来,义正词严质问道:“你是谁?想干什么?”

陈姣道:“我是林教授的女儿,接她回家,你们是什么人?”

男红卫兵举起红宝书放在胸口位置,骄傲的说:“我们是江大丛中笑战斗队的红卫兵,负责看管这几个反动学术权威写悔过书,不写完不许走。”

陈姣道:“胡闹,谁给你们的权力控制别人的人身自由?”

女红卫兵瞪大了眼睛,怒不可遏道:“斗争反动学术权威,是我们红卫兵的职责,你马上出去,不然连你一起斗争。”

林文静道:“姣姣,你快走吧,妈妈没事。”

一直站在门口阴影处的陈子锟走了进来,虽然他年事已高,但身躯毅然高大,气势依然逼人,两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在他面前不由得倒退了几步,旋即想起自己的革命身份,又挺起了胸膛质问道:“你又是谁?”

陈子锟道:“姣姣,陪你妈妈回家。”

陈姣上前搀扶林文静,男红卫兵厉声喝道:“不许走!”上前欲拦,被陈子锟一把抓住了胳膊,铁钳一般的大手捏的他哎哟一声只喊疼,教室的日光灯下,能看见男生嘴唇上淡淡一层绒毛,绿军装下是单薄的小身板,估计体重不足一百斤。

女红卫兵扑上来掰陈子锟的手,骂道:“你这个反革命,敢打我们丛中笑的红卫兵,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见林文静已经被女儿搀走,陈子锟松开了手,冷冷道:“论年纪,林教授都能做你们的奶奶了,她性子这个好,肯定没有打骂过你们这些学生,你们怎么下得去手批斗她?”

女红卫兵道:“可她是反动学术权威啊。”但底气已经有些不足了。

陈子锟道:“干革命也要守法,不能为所欲为。”

转头对那几位依然战战兢兢写着悔过书的老教授道:“你们也赶紧回家吧,别让家里人着急。”

几个教授见有人撑腰,慌忙收拾东西走了。

陈子锟又教育了两个孩子几句,这才转身离去。

等他走后,俩红卫兵面面相觑。

“他是谁?”

“看起来是个大干部。”

回到家里,林文静惊魂未定,给家里人讲起今天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江大一夜之间冒出四五个红卫兵组织,各学院各系的教授都被学生们揪出来批斗,一群学生拿着红宝书围着这帮老头老太太痛斥,满嘴都是革命语言,想到先前多次运动,教授们早已是惊弓之鸟,哪敢反驳,只能低头认罪,争取宽大。

听完母亲的叙述,陈姣哭了:“妈妈,咱不去上班了。”

陈子锟道:“对,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就别去学校了,这段时间不太平,这帮学生只在学校里闹腾是不够的,很快就会冲击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家都小心。”

事实证明,陈子锟的预测是正确的,红卫兵们很快就不满足斗老师了,将矛头转向机关单位、科研单位,抬着主席像和大标语,到处冲击,据说连省委都遭到了冲击。

中央很快做出部署,各级党委派出工作组到大中院校指导运动,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同水泼进油锅,溅起了更大的反应,很快中央就撤回了工作组,民间敏锐人士判断,这是上层在进行博弈。

暑假到了,由于学校老师已经被斗倒,没人布置暑假作业,年轻的红卫兵们彻底得到自由,到处肆无忌惮的玩革命游戏,东风吹战斗队的组织更加严密,人员也增多了,徐红兵自任战斗队司令员,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套五五式马裤呢军装,整天穿着耀武扬威,还给自己封了军衔,陆军中校,其他战斗员也各有军衔,从准尉到少校不等。

小杰夫心里痒痒,背着母亲参加了东风吹的活动,他也自备了一套绿军装,自己用纸板和水彩做了一副准尉肩章挂上,在学校后山的防空洞里,参加了组织的活动。

徐红兵站在一口木箱子上慷慨激昂道:“同志们,战友们,我们东风吹战斗队准备搞一次大串连活动,全体奔赴北京,探望毛主席他老人家,活动必须参加,不参加者就退出队伍。”

说着,他居高临下看着年轻的队员们,大伙儿都是十五六岁年纪正贪玩,对北京更是向往无比,哪有不愿意的道理,立刻举手表决通过。

徐红兵很满意,道:“经费问题我来解决,到北京之后的吃住问题嘛。”

郑杰夫高高举起了手:“我来解决。”

徐红兵点点头,很矜持的介绍道:“杰夫同志的父亲是国家农牧部的部长,由他来接待我们战斗队是很合适的。”

大家纷纷鼓掌,东风吹战斗队的队员都是高干子弟,虽然革命战友都是平等的,但少年人总免不了攀比谁家父母官儿更大,郑杰夫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显摆,这回借着徐红兵的嘴说出来,赢得了大家的敬仰,心中得意洋洋。

忽然大门被踹开,一队民兵在公安干警的带领下冲了进来,将这群红卫兵全部逮捕,无视他们的抗议,用麻绳串起来押了出去,用一辆解放牌卡车送到了省公安厅大院里。

东风吹的司令徐红兵是省厅一把手徐庭戈的儿子,大水冲了龙王庙,自然没什么可怕的,公安人员将他们一一提审,得知家庭背景后吓了一跳,这帮孩子全都是高干子弟,最低的也是十三级干部家的孩子,没法处理,只能让家里领人。

原来是有人告密,说东风吹私下成立小集团,分封官阶,什么国家主席,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什么的,这可是反革命大罪,省厅立即出动,结果却抓了一帮半大孩子。

厅长办公室里,徐红兵无所畏惧的站着,坐在他面前的是威严的父亲。

徐庭戈又好气又好笑,问道:“你这个司令员,怎么才是中校军衔?”

徐红兵道:“卡斯特罗同志就是中校,我再有能力也比不过他,所以我最大只能当中校。”

徐庭戈冷哼一声道:“亏你还有自知之明。”

徐红兵道:“徐厅长,我要求你立刻释放我们东风吹战斗队的战友,你这种倒行逆施破坏革命的行为是逆潮流而动,没有好下场的。”

徐庭戈道:“在你老子面前耍起了威风,你给我滚!”

徐红兵道:“走就走。”扬长而去。

徐庭戈骂道:“小逼养的,比你爹都牛逼。”

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东风吹战斗队更加团结了,八月初,组织的骨干成员在徐红兵的带领下,坐上回车奔向北京,郑杰夫也在其中,他是征得母亲同意后,随队一起赴京看望父亲的,临上车前,潘欣还给儿子塞了两个苹果,两个熟鸡蛋,这让他很难为情,觉得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火车北上,东风吹的红卫兵们斗志昂扬,唱起了革命歌曲,还帮列车员打热水,打扫卫生,沿途各站,又上来一些外地红卫兵组织,大家共同分享食物,拉歌对脸,一路充满欢歌笑语终于抵达北京站,正是破晓时分,火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红卫兵们,北京方面有人接待,大保温桶里装满绿豆汤,免费喝,南腔北调都有,场面非常热闹。

徐红兵展开红旗,上面是江东一中东风吹战斗队的字样,恰好红日跃出地平线,朝阳洒在红旗上,映红了战士们的年轻的面庞,每个人都激动万分。

北京,我们来了!

首都红卫兵组织负责接待来自全国的战友,给他们安排了免费的食宿,大家住在机关招待所,男生挤在一屋,女生挤在一屋,条件很艰苦,但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干部来接见了他们,他说:“同学们辛苦了,你们这次到北京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首都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来,经过很多辛苦,不怕大风大雨,你们的行动很正确,毛主席也是大力支持,大力提倡的,你们要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全国各地去!”

大家拼命鼓掌,觉得这位领导说的太好了,事后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陈伯达同志。

因为是集体行动,郑泽如就没回家探望父亲,一直和战友们住在一起,直到八月十八日这天,他们和来自全国的红卫兵一起,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检阅。

因为来的较晚,东风吹战斗队的成员们只能站在广场边缘,巨大的广场上,红旗飘舞,人潮涌动,全是绿军装,红宝书,场面氛围令人心跳加速,斗志昂扬。

天安门城楼距离太远,看不清楚,更加看不到城楼上的人影,大多数战友都是第一次到北京来,第一次看到革命圣地的象征,大家都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也不管谁起头了,只要有人喊口号,就跟着大喊,喊到声嘶力竭,喉咙嘶哑。

忽然,人群向前涌动,有人喊了一嗓子:“毛主席出来了!”不少女同学当场哭了出来,激动得飙泪,更有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学因为酷热和激动而晕厥过去,被人扶出广场。

郑杰夫个子矮,跳起来也看不到什么,他和同学马京生商议:“我骑你脖子上先看,然后你骑我看,怎么样?”

马京生个头也偏矮,正愁看不见毛主席,立刻答应下来。

郑杰夫跨上马京生的脖子,整个人立刻高了许多,一览众山小,能看见远远的城楼上红旗翻滚,忽然高音喇叭里传出熟悉的声音:“同学们好。”

是毛主席的声音!郑杰夫一激动,裤子就湿了,淋了马京生一脖子,伸手一摸,又热又骚。

第七十一章 懵懂少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