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珠弯着手指敲在了阿尔萨兰的额头上,轻轻的道:“你懂什么?我在——我在看你哥哥,也不晓得跑哪去了,真是让人放心不下。”

“是吗?”阿尔萨兰显然不相信,疑惑的目光在海兰珠脸上转了一圈,打着哈气,摇摇小手,“你说是就是吧,阿玛真有很气势,额娘看呆了正常得很。”

“你再说我就让你骑马去,省得在我耳边燥舌。”海兰珠脸更红了一些,怎么沦落到让儿子调笑的地步?放下车帘,捏着儿子红红的小脸,“我就是想不通,你怎么不爱骑马呢?”

阿尔萨兰靠进自己母亲的怀里,入鼻的幽香,让他满意得弯着眼睛,“骑马有什么好,怪颠簸的,哪有在额娘身边舒服?”

“你再这么懒下去,别人会议论你的。阿尔萨兰,你毕竟是大汗的儿子。”海兰珠同样也有些无奈,自己的小儿子聪明过人,骑术也是不错的,可偏偏慵懒得很,能坐着绝不站着,这到底是像谁了?

“有哥哥在,没事的。”阿尔萨兰在海兰珠的怀里蹭了蹭,“哥哥的骑术一般人都及不上,身边又有阿玛派去的人贴身保护着,好像叫鳌拜吧,都是咱们大金难得的勇士,您就放心吧,哥哥不会出事的。”

听见外面隐隐传来的号角声响,海兰珠轻抚阿尔萨兰的额头,低声问:“你难道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儿子,你可是小小男子汉,我虽不愿意你们这么早就上疆场历练,可是也——”

“额娘,我不是不喜欢,而是完全没有必要。”阿尔萨兰打断自己母亲的话,缓缓的睁开眼眸,手指在车帘上轻轻划过,“八旗精锐尽出,大明的守军是抵挡不住的,这场战争双方的实力根本不均衡,阿玛也只是想让哥哥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

察觉到海兰珠异样目光,阿尔萨兰缓了缓严肃的小脸,扬眉调笑道:“额娘,您兴许还能见到阿玛更英勇的表现呢!”

海兰珠望着自己怀里的儿子,低声问道:“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看书看到的,儿子很聪明的,哥哥也不是鲁莽玩笑之人,您放心,哪怕哥哥在大哥身边,也不会吃亏的。”

海兰珠摇摇头,难道古代的孩子都这么早熟?阿尔萨兰才多大呀,就能想得那么多?“只要你不后悔就好,你阿玛也是看重你的。”

阿尔萨兰愣了一下,小脸一扬,挺着小胸脯,骄傲得像是一只开屏的孔雀,“那是当然,我可是大妃的儿子,聪慧过人的阿尔萨兰,只是——”

慢慢的气势弱了下来,阿尔萨兰重新的阖上眼睛,似有似无的低声说道:“额娘,我更懒散一些,对那些事情没有兴趣。”

“将来呢?”海兰珠不自觉的将儿子当成了半个成年人来看,“你现在还小,那些你不耐烦的事情,也许将来就会喜欢了。阿尔萨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诱惑,不是所有人都能拒绝的。”

“那多累呀?操心的事情会更多,还是哥哥去吧。额娘,您不是说过,站得太高会更孤独吗?儿子就是想当您说的那个纨绔子弟,那才是享受。”

“纨绔子弟?”海兰珠满脸的黑线,自己怎么生出这么个儿子?盯着阿尔萨兰半晌,还想说什么,却听见儿子打呼噜的声音,海兰珠更是气愤,想要摇醒他,可慢慢的却抱紧了儿子,低咛道:“只要你不后悔就好,阿尔萨兰,人各有志,额娘只是想要你们兄弟和睦平安的长大。”

阿尔萨兰的睫毛轻颤一下,不自觉的将脸埋得更深。

大明失去了袁崇焕、祖大寿,又有皇太极统领重兵压境,虽然有洪承畴指挥防御,但防线要比袁崇焕之时松垮上一些,只能被动的布防,而无法像以前一样寻求机会防守反击,再加上大明的军需粮饷并不充足,士气低落,在有些关口一击即溃,甚至领兵的大明总兵弃关而逃,战事非常的顺利。

金顶大帐内,皇太极脸上的笑容压制不住,居中坐在椅子上。旗主诸将同样很是兴奋,或陪坐或侍立在旁,多铎嗓门很大,高声道:“大汗,我看再这么下去,兴许咱们能一举攻下宁远城,直指山海关。”

“对,十五爷说得是。”众人纷纷的应和着。皇太极靠着椅子,拍着扶手说道:“没想到总兵吴襄竟然胆小怕死到如此地步?本汗看再猛攻一阵,他必会开城投降的,到时咱们就可以一举南下,兵临宁远,本汗倒要看看失去袁崇焕,谁还能阻挡我八旗铁骑?”

海兰珠听着外面的吵杂的声响,心中颇不甚滋味,皇太极战场的雄姿,她没有看到,只是掠夺来的牛羊等物,刺眼得很。不过,好在皇太极不同于努尔哈赤,对待掠夺来的汉人还是不错的,这些怕是唯一让海兰珠心安的了。

“你去给外面的人送点茶水,让他们降降火气,再让他们吹嘘下去,兴许明天他们就觉得自己能打下大明都城了。”

海兰珠放下手中的书册,她所在的位置是金顶大帐单独划出来的一块,只有一个帘子隔着,所以外面的事情听得一清二楚。本来她是想单独住一个帐篷的,可是皇太极不同意,所以外面的进攻路线以及皇太极的谋略决断,她听得一清二楚。

皇太极布置的声音清晰的传来:“八旗形成合围之势,本汗十万大军还拿不下来宁远城?”

“大汗,众位将军,这是大妃让奴婢送来的。”乌玛端着将茶水放下,屈膝行礼后,转身离去。

皇太极摸了一下温热的茶杯,向里面瞟了一眼,轻抿一口,旁边的人纷纷赞叹:“好茶,好茶,还是大妃细心。”

海兰珠听后摇摇头,他们哪懂得茶叶的好坏?就在此时,帐外有人高喊:“大汗,总兵吴襄弃城而逃。”

“好,好得很。”皇太极将茶盏放下,猛然起身,沉稳的挥手,“随本汗乘胜追击。”

言罢,带着众人迈步离去。海兰珠歪着脑袋,重复道:“吴襄?听着怎么这么耳熟?他到底是谁?”

第三百三十章 疆场风云(中)

号角鸣响,骏马长啸,弃城而逃的吴襄,并没有躲过皇太极亲自领兵的追击,被八旗铁骑围困在距离宁远城不远的十里坡.盔甲松垮,脸上沾满汗水尘土的吴襄,望着四周彪悍的八旗铁骑,又看了看周围的残兵,长叹一声:“天亡我吴襄,皇上,臣无法再为您尽忠了。”

吴襄拔出手中的宝剑,架到脖子上,旁边的随从慌忙上前拉住吴襄手腕,高喊道:“大人,天无绝人之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您还有公子,他孝顺勇猛,定会来解救您的。”

“三桂,哎,他那点人怎能突破大金汗王的围困?我倒是宁愿他不来救我。”

吴襄一脸的感慨,他也是怕死的,要不然也不会放弃城池,听见随从这么劝说,自然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更何况,本来要进攻的八旗却突然停了下来,围而不攻,让人有些想不明白,皇太极到底在等什么?

“父汗,让儿子去吧,儿子定要将吴襄的头颅砍下来,献给父汗。”豪格在众人之前率先开口,皇太极把镶红旗交给了如今的长子豪格,他也并没有辜负皇太极的希望,打仗勇猛颇有战功,已经是皇太极的得力战将。

皇太极目光深沉,望着被围困在十里坡的吴襄残兵,紧了紧缰绳,他坐下的骏马也兴奋的踏着蹄子,皇太极拍了一下骏马的脖子,稍作安抚,嘴角上扬,“豪格,不忙,本汗自有打算。”

“父汗是信不过儿子吗?”豪格的脸上闪现出一丝的委屈。皇太极并没有将目光放在他身上,反而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多尔衮,一扬马鞭,沉声道:“十四弟,你怎么看?”

豪格睁大眼眸瞪着多尔衮,不服气的冷哼了一声,旁边的众将都默不作声,皇太极对多尔衮的看重,他们知道得一清二楚。多铎轻声问旁边骑在矮小马匹上穿着银色铠甲的叶布舒:“怕吗?这就是疆场,一会若是大汗下令,你可不许哭鼻子,跟紧我,知道吗?”

叶布舒眸子里闪现着热切灼人的光亮,觉得身上的血气翻滚,小身子轻颤,他哪有一丝害怕的意思?在他的眼里,巴不得打起来才好,只是——叶布舒低声叹气:“十五叔就别逗我玩了,阿玛怎么会打起来?他这是钓鱼呢!”

多铎有些吃惊的看着侄子,心中虽然也认同布布的想法,可是布布才多大?竟然能看得那么远?一本正经的说道:“胡说,什么钓鱼?这是你死我活的疆场,哪有功夫钓鱼?”

布布翻了一个白眼,让小马离得多铎更近,压低声音道:“十五叔,你就是额娘说过的揣着明白装糊涂。阿玛若不是等着宁远城的援军,就眼前这些人根本不用大哥哥出马,瞬间就能手到擒来,阿玛只是想得更远,宁远城中的红衣大炮终究是咱们的大敌,不过——”

见多铎扬眉,布布捂着嘴小声解释:“阿玛老谋深算,可宁远城的洪承畴也不是傻瓜,他怎么会派援兵来就吴襄?先不说吴襄弃城而逃,致使整个防线被咱们突破,这样贪生怕死之人,洪承畴巴不得他死了干净。最重要的是,洪承畴可是明白得很,他此时出城,阿玛定会转身攻打宁远,到时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我在想,这场战争规模不会太大,除非——除非洪承畴脑袋发昏,要不然——哎,准备班师回盛京吧。”

多铎伸手轻弹布布的额头,笑道:“我还真是小瞧你了,你小子人不大,心眼不少,像是大汗的儿子,我也不用为你担心了。”

布布揉揉额头,扶正头盔,嘟着小嘴说道:“什么叫心眼不少?额娘说过,有志不在年高,秤砣小压千斤,曹冲七岁就能想到称大象的办法,我可不会输给前人的。”

多铎迷糊起来,他显然没有听过这些话,轻声问道:“这都是你额娘教的?”

“那当然,额娘教了好多呢!十五叔,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叶布舒神秘兮兮的凑向多铎耳边,压低声音刚想说话,就感觉一双手伸向了自己脖领,布布反应那叫一个迅速,一手抓紧缰绳,猛然转身,抽刀就向后面的人砍去,怒道:“哪来的小贼——阿——阿玛,儿子不是故意的。”

看清楚来人,布布连忙收刀,可是还是在皇太极的手腕上留下浅浅的血痕,渗出血丝来,布布焦急的眼里蒙上水雾,哪还有刚刚的聪明劲,“阿玛,儿子伤到你了,怎么办,怎么办?”

皇太极看了一眼手上的血痕,眼里含笑,他们真不愧是母子,一样的反应,抬起马鞭轻敲了一下儿子的盔甲,安慰道:“这点小伤,没事的。”

“额娘会知道的,阿玛,额娘一定会知道的,到时——儿子会很惨的。“布布焦急的说道,皇太极笑容一僵,语气里透着一丝不悦,“合着你不是在担心伤到我?而是怕你额娘罚你?”

“呃——”布布才反应过来,卡巴卡巴小眼睛,向四周看去,旗主众将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不能胆怯,额娘说过,就算无理也要强辩上三分。绷着小脸,挺起胸脯,义正言辞的说道:“阿玛此话差矣,儿子怎么会不担心您?额娘对您情深意重,曾经说过,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想让您有事,这儿子是亲耳听到的。”

布布话音一顿,看着自己的阿玛神情明显一缓,果然如此。话锋一转,接着说道:“阿玛,您是当世英雄,哪会在意这点小伤?在疆场上,您不说过要时刻保有戒心的吗?”

“好,是我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大笑,一脸得意的神色,他刚刚在听多尔衮回禀时,见到布布在同多铎去窃窃私语,他有些意外,没料到儿子会同多铎如此的亲近,大感兴趣的同时,才慢慢的靠近,想要弄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叶布舒小小年纪竟然有此见识,更是让他欢喜,大有后继有人之感。

“叶布舒聪慧过人,奴才恭贺大汗有此子——”多尔衮本想说下去,却感到皇太极锐利眸光,微微低头,改口道:“此子完全当得起英雄出少年。”

“十四弟多虑了,叶布舒就是本汗最疼爱的儿子。”皇太极的话掷地有声,他根本不怕被别人晓得自己对海兰珠所出这两个儿子的看重,瞄了一眼低头看不清神情的豪格,这也是难免的,希望豪格能够明白他的心思,少想一些得不到的,豪格也是一员猛将。

多尔衮微微一愣,同样看了一眼豪格,又看了看皇太极,难道他就如此的自信?能保护叶布舒周全?豪格是长子,而且素有战功,将来怎么会服气?只是想到叶布舒刚刚同多铎的谈话,多尔衮暗自摇摇头,豪格还真是比不上他,叶布舒聪慧过人,骑射功夫也好,而且阿尔萨兰仿佛比叶布舒更有机智,兄弟二人联手,加上在大事上从来不犯糊涂的大妃海兰珠,背后又有科尔沁的支持,甚至整个蒙古的支持,汗位怎么能可能旁落?

皇太极再次伸手,想要将儿子抱到自己马上,叶布舒挣扎起来,认真的说道:“阿玛,儿子长大了,可以独乘一骑,一会儿子还要上阵杀敌,请阿玛放心,儿子不会给您丢脸。”

“臭小子。”皇太极收回手掌,很是满意,想到刚刚叶布舒未说完的话,开口问道:“你刚刚猜中了本汗的心思,可看着你有话没说完,还要只告诉你十五叔一人?”

叶布舒舔舔嘴唇,这耳朵也太好使了一些,瞥见自己阿玛严肃的神情,在“只告诉十五叔一人”上加重了语气,生怕自己不明白他的不悦,暗自非议不已,不愧是额娘说的,阿玛的心眼小得很。

皇太极转动着渗出血丝的手腕,状似平常地低言:“儿子,你额娘可不是好糊弄之人,更喜欢眼见为实。”

“阿玛,我说,我说还不行吗?”叶布舒自己的小短被皇太极拿住,幽怨的、可怜兮兮的瞥了一眼捂嘴偷笑的多铎,硬着头皮说道:“这个——其实也没什么,阿玛,额娘最喜欢的将军就是大汉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她曾经说过,霍去病是天生帅才,汉武大帝也掩盖不了他身上的光芒,在群英荟萃的汉武盛世中,霍去病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将星。”

“所以——”皇太极并不大清楚霍去病是谁,目光从儿子身上移开,望向遥遥可见的宁远城。叶布舒迟疑一瞬,轻声说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应该是额娘最喜欢看到的吧?”

“不,儿子,你不了解你额娘,她可不看重仅有勇气之人。”皇太极的手搭在布布的稚嫩的肩头,眸光深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才是她最看重的。你们看,宁远城来人了。”

众人听见皇太极的话,向远方望去,飞起的尘土中,一队身穿黑甲的人马由远及近飞驰而来,伴随着这队人马的是轰鸣的红衣大炮声响,仿佛在为这些人壮行,迎风招展的旗帜上大大的一个‘吴’字,皇太极先是一喜,随即拧紧了眉头,来人并不多,难道就凭这点人手就能就出吴襄?

“来将通名。”皇太极提马上前高声喝道。

“大金汗王,请恕标下甲胄在身,无法行全礼,标下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前来救父。”

此时的金顶大帐内,海兰珠一下子站起身,向外冲去。她终于记起,吴襄是吴三桂的父亲,救父也是吴三桂成名之战。

第三百三十一章 疆场风云(下)

“格格,你要去哪?”乌玛在海兰珠身后高声唤道。随着乌玛有些焦急的声音,在金顶大帐外守护的侍卫也精神起来,他们都是皇太极亲自挑选出来保护海兰珠的忠勇之人。

海兰珠见他们围在自己身边,她也不是非要去疆场上不可,只是吴三桂救父成名之战,不看有点可惜了,她还记得野史上说,在皇太极十余万铁骑的包围下,凭着不足百人救出了吴襄,威震大明,获得崇祯皇帝的信任,破格提拔为总兵,不仅官运亨通,而且获得了倾城美女陈圆圆的芳心。这样充满浪漫的事情,海兰珠实在不忍错过。

海兰珠扣紧身上的紫色掐边绣金丝斗篷,由于是早春,寒气还是比较重的,所以领口袖口都镶嵌着柔软的貂毛,将手指放在唇边,吹响了尖锐的口哨,浑身通红的汗血宝马‘啪’‘啪’的跑了过来。

“大妃,你这是要去哪?”在侍卫的问话声中,海兰珠已经翻身骑在马上,爽利的一指远处遥遥可见的旗帜,高声道:“我去找大汗。”

不再多言,海兰珠打马扬鞭,攥紧缰绳,飞驰而去。侍卫们对视一眼同样纷纷上马,他们怎么敢让大妃一人外出?这可是在疆场上,若是有个好歹,兴许会祸连九族。

“吴三桂?”皇太极目光落在眼前刚猛的明朝将官身上,在他的眼中吴三桂很平静,仿佛自己这十余万的兵马都吓不退他,反而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身上透着来的执着,让皇太极有些个欣赏,兴趣更大一些,“你是吴襄的儿子?”

“大汗说的是,被围困的就是家父。”吴三桂紧不紧张?根本就不用怀疑,在明晃晃、彪悍的八旗铁骑面前,自己带的这点人根本连撒牙缝都不够,再加上他面前的大金汗王,皇太极可是让袁崇焕都忌惮不已的人物。吴三桂的手心里全是汗水,自己父亲也不能不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皇太极坐下的马匹仿佛散步一般的慢慢靠近吴三桂,豪格高喊:“父汗,杀鸡焉用牛刀,我来会他。”

皇太极一扬马鞭止住了豪格上前的动作,霸道的说道:“不用,吴三桂敢带这么点人来救父,本汗要亲自会会他。”

“大汗。”一声女子清脆的响起,皇太极愣了一下,回头望去,海兰珠在众多侍卫的保护下,从后方赶来。皇太极对海兰珠来战场很吃惊,毕竟这丫头以前最讨厌的就是见到血腥,向海兰珠高声道:“你停下,让你瞧瞧本汗的本事是不是荒废了?”

“大金以武立国,本汗当以此做表率。吴三桂,你明知死地还能前来救父,本汗很欣赏,给你个机会,同本汗亲自过招,若是打败本汗,放你父子安然离去,若是不能——”

皇太极略作迟疑,随即高声:道“本汗欣赏你的勇气,不妨投效我大金,本汗必不会亏待。”

吴三桂额头冒汗,皇太极虽然话语平常,可是在八旗铁骑的包围中,皇太极身穿明黄色的盔甲,头上的簪缨随风飘舞,健硕有力的身材,身上透着的霸气,让他也有些心折。吴三桂梗着脖子说道:“大金汗王厚爱,标下十分感激,只是——只是我吴家世代忠良,皇上对我们父子恩重如山,我吴三桂不是背主之人,哪怕战死在此处,为皇上尽忠,标下也心甘。”

“好,吴三桂,你是本汗除了袁督师以外,最欣赏的大明将领。”

皇太极眼中的欣赏愉悦哪怕有一段距离的海兰珠都能感觉得到,海兰珠也听见吴三桂铮铮铁骨之言,若是不了解历史,一定会觉得吴三桂多么的忠贞于大明,可是有着后世灵魂的海兰珠,却对刚刚听见的话,差一点吐出来,盯着一身正气不为所动的吴三桂,人怎么可能变化如此之大?若是没有他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清朝恐怕还得晚几年入关,可他将背叛的罪名推到柔弱的陈圆圆身上,海兰珠绝对不会欣赏像他这样的男人。投降大清,背叛大明,为求得荣华富贵就直说,用陈圆圆当借口,无耻之极。

海兰珠觉得吴三桂就是欠收拾,可是当皇太极抽出腰中的金刀,同吴三桂战到一起的时候,海兰珠气得胃疼,暗自磨牙,君子不理围墙之下,皇太极到底明不明白?他是大汗,还用他亲自动手?

‘当’‘当’‘当’刀剑相碰的声响,仿佛能见到火花,皇太极执刀,吴三桂手持宝剑,二人互不相让的骑马单对单的打了起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稍过一会,多铎轻声叹道:“吴三桂不错。”

他的这句话,让海兰珠心中一沉,再也顾不得生气,关切望着皇太极,海兰珠想要问皇太极有没有危险,可也明白此时不是时候,手中的缰绳都被汗水湿透。拳怕少壮,这一点海兰珠还是明白的,吴三桂比皇太极小了不少,血气方刚,能在历史中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本事怎么能差了?

吴三桂宝剑刺向皇太极,海兰珠将惊呼声拼命的忍住,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见皇太极用宝刀挡住,才稍稍放心,但心底对给皇太极一个教训的念头更深了。

这样不行,谁晓得吴三桂会不会伤到皇太极?海兰珠手伸向了马鞍,将挂着的弓箭紧紧的攥到手中,也许能用得上。

不过,她显然太低估皇太极在马背上的本事,他虽然不是以勇猛出名,但八岁就上疆场的人,又怎么能没有本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皇太极兴致高得很,将宝刀完全施展看,寒光闪烁,锋芒逼人。

吴三桂也在暗暗叫苦,同皇太极交战压力大呀,能将自己的攻势逼退,大金汗王的本事果然不小,吴三桂持刀的虎口都隐隐作痛发麻,仿佛要裂开一样,皇太极的刀刃逼近,吴三桂将将闪过,头盔上的红色的簪缨被皇太极一刀削掉,吴三桂身上惊起一身的冷汗。

“万岁!大汗威武!大汗威武!”周围的八旗将士纷纷抽出腰刀或者宝剑,凌空摇晃着,一时之间“威武万岁”之声,响彻疆场,再加上阳光反射在摇晃的刀刃剑尖上,耀眼得很。

叶布舒骄傲的高举小手,扯开喉咙高喊:“阿玛万岁,阿玛万岁。”生怕别人不晓得皇太极是他的父亲。海兰珠虽然也心有骄傲,对皇太极对峙疆场也很赞赏,矫健挺拔的身姿,逼得吴三桂连连败退,同往日的睿智不沉稳不同,很有男儿的气魄,可是她还是不堪放心,一双眸子随着皇太极移动。

战场上的气势此消彼长,公平的说,皇太极的武艺不错,但是绝达不到轻易压制吴三桂的地步,此时却占尽上风,缘由恐怕就是虽然这是皇太极单独同吴三桂交战,可是吴三桂却陷入重围,旁边的八旗铁骑可是虎视眈眈,他的心神大半落到怎么救出吴襄、平安撤退上面;而皇太极能感受到海兰珠关切中透着欣赏的目光,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逞威风,陷入情网而不知的皇太极当然不会错过。

皇太极将手中的宝刀挥舞得虎虎生风,坐下的骏马同他配合默契,一展大金汗王英武彪悍的气势,战到兴起的皇太极并不知晓,以后那“苦难”的日子,会被海兰珠折腾得哭笑不得。一边同吴三桂交战,一边高声说道:“吴三桂,你们崇祯皇帝有本汗的本事吗?他敢上疆场同本汗厮杀么?崇祯只会躲到紫禁城中。”

“不是。”吴三桂用剑架住皇太极的宝刀,咬牙说道:“皇上只需要挑选将领就可,我们会拼死保护大明,皇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您是不明白的。”

“昏话,本汗告诉你,大明江山可不是像崇祯那样就能打下来的。”两匹骏马相错之时,皇太极虎目圆睁,手上用力,低沉的说道:“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生经历多少场战争才建立的大明?若是晓得崇祯如此没用,定然会失望吧?朱元璋亲上战场,身上有二十七处伤痕,这些你们的崇祯恐怕还没有本汗知道得清楚。”

吴三桂咬牙硬挺着皇太极泰山压顶的气势,心中升起一丝的茫然,不自觉的问道:“您怎么会知晓?”

“本汗为何不知?朱元璋是本汗最佩服之人,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江山,可是子孙不孝,仅仅二百余年,内庸外患,中原百姓民不聊生,那个——呃,对,有道是泰失其鹿,天下共逐,崇祯不孝,守不住江山,本汗自然会代替他。”

“大汗,您也应该明白,以关外对抗整个大明,根本就做不到。您既然心中佩服先皇,不妨向皇上效忠,大金大明共叙兄弟情义。”

“效忠?本汗是不会做的,不过,本汗可以给崇祯一个机会。”

皇太极猛然暴起,将吴三桂的宝剑打落在地上,立马横刀滑向吴三桂的脖子,吴三桂为了躲闪刀锋,滚落马下,周围的“威武”之声更重。

皇太极端坐在马上,阳光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居高临下看着吴三桂,笑道:“共叙兄弟情义?也不是不行,不过你大明地大物博,理应有所表示,只要崇祯答应年年送岁币,开放关口,本汗保证不会兴兵南下。”

海兰珠摇头叹气,真是没想到皇太极会有如此无赖的一面,旁边的人纷纷大笑起来,当海兰珠再抬头时,惊呼出声:“皇太极,你小心。”

第三百三十二章 疆场风云(完)

海兰珠一直对皇太极就不大放心,正在此时,见到他身后吴三桂带来的关宁铁骑中有人悄悄的搭弓,再也顾不得其它,将手中紧紧握着的弓箭抬起,向偷袭之人射去。海兰珠的臂力远远及不上成年男子,她离着又比较远,可是人在关键时候,总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在射箭的时候,海兰珠心中就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皇太极出事,至于别的,在她的心里不会多想一分。

箭翎划过空中,偷袭者也同样射出箭翎,也许是老天厚爱,就是那么赶巧,万种无一的机会,海兰珠射出的箭翎整整好好撞在那只射向皇太极的箭上。

皇太极听见海兰珠的呼唤,他是信任海兰珠的,哪怕并没有见到身后的冷箭,皇太极动作麻利的一滚身下了马,躲在了骏马身后,安全无恙之后,才向偷袭者望去,就见到空中两箭相碰,卸去了力道。海兰珠射出带着红色羽翎的箭翎,由于力道不足,率先落地,而那只要命的箭翎由于碰撞,偏移方向,卸掉了力度,扎到了草地上,白色翎羽在草地上分外的耀眼。

战场上刚刚的哄笑声一下子就停了下来,旗主贝勒以及剽悍的八旗铁骑脸臊得慌,他们竟然犯下了这样的错误,若不是大妃机警,大汗动作迅速,后果不堪设想,众人望向海兰珠的目光透着深深的敬意。

“大妃神射,大妃神射。”不知谁喊了一声,粗犷的声音响彻战场。海兰珠哪顾得上这些名头,见皇太极没事,心才安稳下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真是长生天保佑,超常发挥了。”

皇太极此时回头望着抿着嘴唇,在众人的称赞声中勉强维持着镇定的海兰珠,旁人兴许感觉不到,可是他却一清二楚,海兰珠此时也比较紧张,不过——皇太极轻捻手指,她恐怕会更生气自己濒临险境,这丫头的心思十分的难猜,皇太极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该怎么让她消气?真是难办头疼得很。

虽然如此想,但皇太极的情绪不会露出分毫,爽朗的大笑道:“好!好!不愧是本汗的大妃,射术相当了得。”

转而望着吴三桂,收敛了脸上的笑容,皇太极的眸光里透着嘲弄阴狠,沉声道:“这就是大明的伎俩?偷袭?这样猥琐不齿的手段也用得上?难怪你们不敢应战本汗,只能躲在暗处放冷箭,不是光明磊落的汉子所为。”

吴三桂面露羞愧之意,在心中对偷袭之人很是愤怒。他们陷入皇太极的重重包围,可是听皇太极的意思,他们父子未尝没有逃脱的可能,皇太极既然向皇上提出要求,那必须有人送信,吴三桂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人选,救父的同时对抗皇太极,也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可是偏偏被偷袭者破坏了,皇太极会放过他吗?

吴三桂一转身,在自己的马鞍下拿出硬弓,将箭翎搭在硬弓上,旁边的八旗诸将高喊:“大汗,大汗小心。”

海兰珠虽然担心,但比刚才要平静许多,以吴三桂的心智来说,他绝对不会射向皇太极,如水的妙目一闪,那个偷袭者恐怕命不久矣,不论人品如何,乱世枭雄,吴三桂完全当得起。

八旗铁骑不会容许再犯第二次错误,纷纷张弓,只要吴三桂图谋不轨,他就会万箭穿心。熟知人心的皇太极自然也是明白的,脸上不带有一丝的惊慌,反倒挺起了胸膛,声音平稳的说道:“吴三桂,你想要做什么?”

“不听标下号令之人,留着何用?”吴三桂将硬弓拉成满月,‘嗖’的一声放开弓弦,利箭破空带起一声尖锐的箭鸣,狠狠地扎在偷袭者的咽喉处,鲜血溅出,偷袭的人倒地,睁着大大的眼眸,动动胳膊,伸伸腿,吐出最后的遗言:“可惜,可惜,鞑子命不该绝。”

吴三桂收起硬弓,无畏的望着皇太极,沉声道:“大汗满意了吗?偷袭之人不代表我大明守将。大汗,您若是执意领兵南下,我大明诸将将会血战到底,为皇上尽忠,保卫大明江山的安稳。”

“吴三桂,你是个人才。”皇太极拍着骏马的脖子,欣赏的说道,“良禽择木而栖,本汗正在用人之时,你果真不愿投效本汗?”

“誓同大明共存亡,大汗对标下的赏识,标下心存感激,但标下绝不会背叛大明,背弃祖宗。”吴三桂义正言辞,斩钉截铁昂首说道,“大汗也是天纵之才,标下对您也是敬佩的,汉家衣冠汉家发,我吴三桂决不愿受后世之人的唾骂,我——”

海兰珠实在是忍受不了假模假样的吴三桂,开口说道:“吴将军,你可曾读过三国?”

吴三桂表忠心的神情一僵,脖子有些发硬,回头望着被侍卫以及八旗铁骑簇拥的大妃海兰珠。她一身绚丽的紫色旗袍;头上闪亮的紫水晶首饰在阳光下分外耀眼;秋水般明亮清澈的眼眸,长长的睫毛仿佛扇翼;银红的小口;挺直的鼻梁;肌肤晶莹剔透,仿若能掐出水来;鬓间垂着一只点翠凤钗,微微颤动着,发出清脆的响声。

吴三桂也算见惯美女之人,可无论大明还是关外的女子,哪怕在容貌上比她更好一些,但却少了她独特的风韵。记起当初袁崇焕兵临盛京之时,那城头射出的火箭,奇迹般的冰封了整个盛京,这些,寻常女子又怎么能做到?吴三桂其实也很敬佩袁崇焕,也曾听到袁崇焕对海兰珠的称赞,让吴三桂深以为然。

“大金汗妃,标下读过三国,不晓得你为何有此一问?”

海兰珠浅浅的一笑,微微翘起唇角,淡淡的说道:“吴将军对被称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勇武异常、当得起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怎么看?可他最后又有三姓家奴之称,吴将军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吴三桂也曾听说大金汗妃不止容貌出色,而且才学也是好的,当初他嗤之以鼻,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中原都找不出几个识字的,草原上的格格会有才学?可是今日听海兰珠所言,以及那清澈的眼眸闪过的嘲讽,让吴三桂心中一紧,“吕布?三姓家奴?标下——”

皇太极大笑道:“海兰珠,听你的意思是吴将军会将来会投效本汗?”

“那可说不准,吕布也不是一出场就是三姓家奴,谁又晓得以后发生的事情?若是没有王允的美人计,没有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婵以身喂狼,兴许吕布不会为了貂婵背叛董卓。所以说,我们都是凡人,学不来神仙的能掐会算,将来的事情谁也不晓得会有什么变化。吴将军,你的话,还是莫要说得太满。”

吴三桂愣了半晌,脸上露出一丝的懊悔愤怒,又瞬间消失于无形。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不说整个大金,就连他都听说过,当时还笑大金汗王儿女情长,可是面对这样的海兰珠,谁都会宠着吧?

“大妃教训得是,标下记住了。”吴三桂心悦臣服的向海兰珠一拱手,转身面向皇太极,“大汗能有大妃这样的美人相伴,标下羡慕不已。”

“这福气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皇太极的语气里很是骄傲,似有所指的说道:“海兰珠命格尊贵,凤临天下之言,你也听说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