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快的发展速度,让谢成楠心里起了一把火。他总觉得,赵家村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他谢成楠站在世人面前的契机。

借着这新朝彭拜的机会,谢成楠又赶紧伏在案上,提笔开始写了折子。

他一定要将赵家村的事情上报朝廷。要让朝廷重视起来,让天下人都能像赵家村这样过好日子。

***********

“天下以农为本。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如今朝廷那些大臣们,哪个不是叫嚣着要统帅千军万马去平定突厥和高句丽。谁又惦记着这天下百姓。一个个的不当家做主,不知道柴米油盐的贵重。倒是文度你的那篇唯农论,让本王豁然开朗。”

齐王笑着端着青花茶杯。

对面赵辞笑道,“往日里微臣也不敢想,不瞒殿下,当初之所以做唯农论,实乃是因为家嫂启发。”

“哦——你兄嫂?”

齐王倒是第一次听到这般的论调。这样一篇惊才绝艳的唯农论,竟然是因为一个乡野妇人而来。

赵辞道,“家嫂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当初家嫂进入家门之初,家兄和家父都离世了。微臣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家中还有寡母和年幼弟妹,全赖着族人偶尔接济度日。当初微臣全然不敢想,能有再进考场的一天,只想着能让家里的寡母和弟妹们吃上一口热饭罢了。”

想起当初那些情形,赵辞心中忍不住感叹。那时候若是没有那个人,他只怕早就已经不在了。

齐王闻言,兴趣更甚,“那和你兄嫂何干?”

赵辞微微一笑,眼中看着旁边的窗外,思绪似飘远了,“那时候家嫂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十文钱买了粮食回来,让家里人吃了一顿饱饭。又在自家种了黑耳朵贩与药店,这才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有了余钱之后,又在家里种了水稻,在稻田里面养鱼。稻田丰收之后,家中再也不缺粮食了。微臣进京的时候,家中的麦子正要收割。家嫂是个十分大度的人,不止自家种了粮食,也带着村里人一起种。微臣是眼看着曾经整日里劳累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族人们,一日比一日的变的有精神,有力气。看着他们整日里满面笑容的下地,回来后便在祖祠前面的空地上聊着自家的收成。微臣当时正要进京,看着那些场面之后,心中十分震惊。所以殿试之时,才会突生灵感。”

赵辞只简简单单的叙述着村里的变化历程,齐王却敏感的听出了其中的重点之处,将手里茶盏往桌上重重一放,“你是说,村里的百姓种了稻子,还养了鱼?还有你嫂子种了黑耳朵?”

他虽然没有做过农事,却也知道,如果只是少量的好处,赵辞嘴里的那些族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变化。

也就是说,这其中定然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果然,赵辞认真的点头。“家嫂曾经救过一名游方的神医,这位神医周游列国,去过极南极北之地,为了报恩,所以教授家嫂农桑之事。家嫂起初也是不甚相信,只不过家中走投无路,只得抱着试试的想法,没想到那老者所说的方法果然有用。家中的稻田亩产六七石,且还市一年两熟。加上田地里的鱼,一年也有几千斤。”

赵辞面不改色的将罗素之前编给赵家村的人听的那套说辞给说了出来。只不过这套说辞从他嘴里说出来,再加上他无比驽定的神态,倒是让人忍不住信了七八分了。

齐王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他前些日子还听大农官说,如今盛产的是粟米。每亩地也只有三石的产量而已。眼下听着赵辞说最精细最难以种植的稻子,竟然能够产六七石,只觉得像是听一个神话一般,让他惊喜又不大敢相信。

“既然如此,那毗陵县的县令为何不上报朝廷。这样的好事,若是早些上报朝廷,可会造福多少百姓。”

“殿下,县令的折子经过层层审核,能够上达天听的又有几何。不说毗陵县令,便是微臣亲自去说,又有几人相信?”

若不是亲眼说见,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件事情。

所以入了朝廷之后,他也没有贸然提出此事。只能寻个合适的机会。这些日子与这位期望殿下的相处,他也看出来,这位齐王殿下乃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若是由此人主持,日后天下百姓兴许能有好日子过了。

齐王闻言,心里微微一想,也知道赵辞说的意思了。

如今奏折都是由着太子党把持,连他平日里的奏折都是要经过太子那关,才能到达父皇手中。而太子党如今又在忙着把持朝政,要么就是急着去收揽兵权,谁又果真会理会这些农桑之事。

六七石的粮食啊。还有几千斤的鱼。

若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大周百姓又何必担心腹中无食,桌上无肉?

他现在可真是恨自己当初去了去了省府那边,怎么就没有亲自去下面的县城里走一遭.

想到此处,齐王目光炯炯的看着赵辞,“文度,你可知道,你说如今是两季稻子,可知道最近一次是何时丰收?”

“七月。”

第45章

罗素发现,自从甘蔗运到了花家塘坊之后。花老五就经常来村子里溜达了。

有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有时候是领着几个小厮过来。小厮们也对这个村子十分的感兴趣的模样,经常到处溜达。好些村民们见着他们到处走,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担心这些人有什么不良企图。每次出门的时候都关紧门窗。

没法子,现在家里有银子,出门都没安全感了。

罗素也觉得奇奇怪怪的,她地里的甘蔗以后收完了,其他人的甘蔗,还得过好几个月才能出来呢。这来看什么啊。花家这不是也准备种田吧。

花老五还真是准备种田的。

他自从上次来收甘蔗之后,就对这个村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没法子,这个村子太不一样了。村民们不说长的富态,但是却个个都很有精神气。一个个的整天笑呵呵的,让他看着浑身不自在。

甚至让他有一种,自己过的不如这些人的想法。

他家里几代人,为了花家塘坊的事儿,可谓是累死了活,呕心泣血。家里日子虽然过的体面,但是真正欢喜的时候还真是不多。

所以赵家村这些人,真是给了他心里不小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他主子听了他说的之后,也让他来多看看,回去说给他听。

来看了几次,又回去汇报了几次之后,花家那位挑剔的主子就发话了,让花老五多来学学,以后让自家庄子里也学人家赵家村种粮食,别整天还靠着铺子里的收成来补贴庄子里面的。

所以花老五就听话的过来种田了。

而且为了学习这点本事,他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呢。好处没少给出去。让这些原先瞧不起的泥腿子给狠狠的坑了一把。

好在这些村民们也么藏着掖着,反正知道的都给说出来了。种田的法子倒是也不怎么复杂,只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在那位赵城媳妇那边买肥料。

这种肥水据说很重要,要是不用这种肥料。要是不用这肥料,也能长出庄稼来,东西却没那么好,量也不多。

这让花老五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好好的一件事情,怎么就还是要受制于人的。

这个农家的小娘子,心也特黑了,比他这老爷们还黑。

“你要买我肥料方子?”罗素诧异的看着眼前一脸吃了屎的模样的花老五。

这么不情不愿的模样?

花老五忍着嫌弃赔笑道,“我们花家田地也多,这样一直来买太费力气了,不如自家有房子的好。”

罗素摸了摸下巴,看着花老五,沉默了一下,笑道,“这个没方子,我都是顺手调配的,没称量过,所以没法子给方子。”

这个话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她太熟悉这些配料了,压根就不需要方子。

花老五顿时气的岔气,“你这话说得,咱也不能相信吧。赵家娘子,我看这事情咱们好好谈,价钱方面,我们花家这边也是舍得出的。”

罗素觉得挺好笑,她这话要是一般人听了,自然也是听的出来她是不想卖找借口呢。这人听出来是借口了,倒是脸皮后,还直接指出来了。

不过这方子,她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卖的。就算卖,也不会是给花家。

这东西,她可有大用处的。赵辞才进入朝堂,草根寒门出身,没什么依仗。那以后可是自己的靠山,她这点底子以后是要帮衬着赵辞升官的,哪能给花家。

她笑道,“这事情你信也罢了,不信也罢了,我真是没有方子。不过你要是有兴趣,我倒是能给你调配,要多少有多少。反正顺手的事情。”

末了又加了一句,“我能给你算便宜点儿。”

花老五气的满脸铁青的走了。

赵母担心道,“他们到底是大户人家,听说还是皇商,和北都那边有关系的,会不会得罪人了。”

“娘,不会的,反正我又没有方子。”罗素摇摇头。

就算花家人要以权谋私,有赵辞在京城,她告御状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现在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马上皇帝,开国之君呢。正是明君之相,她可不担心如今的朝廷会怎么昏聩。

花老五气哄哄的回到花家别庄。

进了大门之后,原本臭烘烘的脸色立马变的低眉顺眼的了。进了二门,就问旁边的小管事,“主子在里间?”

“正在钓鱼呢,别去扰了主子了。”小管事赶紧小声嘀咕了一声。

花老五赶紧站住了,暗道自家主子这个时候可不好去打扰主子,要不然以主子的性子,可要冷冷他了。

等了一盏茶的时间,才听着里面传来了吩咐的声音。

等小管事进去通禀了一声,花老五才赶紧进了里间了。

院子里的男人已经将鱼竿放下,正坐在石桌边喝着茶,茶香在周围飘散开来,正是上好的大红袍。

那人凤眼一抬,“事情没成?”

花老五顿时满脸的为难,“没成,那小娘子软硬不吃,愣是装傻充愣。”

“呵呵呵呵。”男人笑了起来,“我听说过她的那些事之后,就知道你对付不了她。”

“也就是一个乡下小妇人罢了,若不是主子您可怜她,不准咱们动用花家的势力,这事情也就办成了。”

“哼。”那人冷笑一声,“就这点事情,也需动用这些不入流的手段,花家这些年的饭是白吃了吗?”

“二爷。”花老五赶紧低下头。

“我说了,日后不许动念头。赵家村可是有几百号人的,你动了一个,其他人会善罢甘休?”

花老五这次倒是无话可说了。他确实也有些顾虑。只是刚刚确实被那小妇人给气到了,也就忘了这层了。

“行了,这事情你不必迫着她了,要买肥料就在她那边买,至于其他的,我自有想法。”

等花老五一出去,那人摇了摇铃铛,招来了一个看着十分忠厚的中年仆人,“你去赵家村买一块好地,我想在那边建个庄子。此事尽快办好。”

“是,二爷。”中年仆人得了命令赶紧出去。

花二爷摸了摸自己棱角分明的下巴,凤眼种带着几分好笑,“闷了这些年,也该找个乐子了。”

花老五再次找罗素谈了买肥料的事情之后,赵母这心思才放了下来了。她如今虽然有个当了官的儿子,却总是还像从前一样小心翼翼的。心里没有什么底气。

如今见着这个花家的管事不谈方子的事情之后,也就知道这事情是真的过去了。不会再找自家麻烦了。

“倒是个光明磊落的,不像以前,那些地主就是欺负人。上次赵老实的女婿不就是被哪个林地主欺负的那样惨?一个地主就那样无法无天了,人家这皇商可是气量大呢。”

赵母笑着夸了一句。

罗素点点头,却又开始觉得不踏实了。

若是花老五后面再来点小动作,她还觉得正常。可是按着现在花老五这意思,她反而觉得这事情有些蹊跷了。毕竟以花老五的性子,这事情没这么容易就妥协的。除非,后面还有招儿,只是她没发现罢了。

不过这事情她也不想和赵母说,免得她担心,所以面上笑道,“好了娘,这事情解决了,您老也不用担心了。我待会去猪舍那边看看去。”

说着就进屋去换衣服了。

经过几个月的全面建设,如今赵家村的猪舍都建起来了,里面的奶猪也养得肥墩墩的了。可以想象得出,再过几个月,这些猪能长的多肥。

罗素到了猪舍的时候,罗家的两个工人正在往猪食里面拌饲料。这些饲料是罗素用鸡粪调配的,和有一些营养价值。

看着热腾腾的猪食下了猪草了,那些猪赶紧过来闷着头吃了起来。

罗素这次一次性养了一百头猪。比起其他人家那样一家养十头猪来说,简直是大手笔了。

起先大伙还有些担心猪养不好,如今看着几个月过去了,这些猪不止没有生病,还各个健健康康的,如今都羡慕罗素当初有魄力,一下子养了这么多猪。等年底的时候,就算这些猪不能全都养活,也能收个八九十两银子了。

“东家,您放心,这猪我们都是按着您的吩咐一天喂四顿呢。吃的东西都是定量的。我们家老头子可每天都看好几遍,饿不着的。”说话的罗素请来的长工张婶。之前罗素请了赵大木帮忙在外地找的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四十多岁的年纪,老老实实的。因着家中只有一个女儿且还嫁人了,家里田地收成也不行,所以两人干脆出来卖身,给家里女儿攒点银子。后来被赵大木给选上后,两夫妻都过来了。还在猪舍旁边给改了个屋子,两口子就住在屋子里,每天方便看猪。

罗素看了一圈,里面的猪崽子已经吃的圆嘟嘟的肚子,如今正睡着呢。

看着这些猪,罗素只觉得无数的猪肉在像她飞舞,还有白花花的银子。以后家里可算是顿顿吃肉了。这简直是比小康还要小康啊。

“大丫,北都那边来信儿了。”

赵二娘拿着手里拿着一封信,笑眯眯的往猪舍这边跑来,等跑过来后,嘴里还喘着气。

罗素笑着接过信件,“二娘,你急什么?”

赵二娘拍拍心口,笑道,“这可是刚刚衙门的官差送过来的,说是北都城那边来的,我寻思着是不是咱们赵大人写的家书,可不能不急呢。”

罗素笑着看了她一眼,又打开了书信看了一下,一看,眼睛也亮了。

赵二娘见状,道,“可是有好消息了?”

“嗯,二弟说要回乡探亲,算算这寄信的日子,只怕也就这几天了。”罗素说话的时候,眼睛都有了笑意。说实在的,她还真是想看看自家这位小叔子穿着官袍是什么样子了。好歹自己也算是有点功劳的人啊,与有荣焉。

赵二娘听了这个消息,激动的拍手,“这可好了,我立马去和族长说去,咱得办个流水席。”说完笑着转身往村里颤悠悠的跑去。

罗素看着她那激动的模样,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耳边传来奶猪们哄哄的鼾声,突然也觉得有些动听起来。

第46章

赵辞要回来,消息一传开,整个赵家村都有些小轰动。

老族长要开流水席,赵母却直接给拒绝了。

“眼下马上就要收稻子了,各家各户的都忙着劳作,哪里来的这功夫。他也不是外人,犯不着让村里人这样的劳神费力。”她这也是说的真心话。自家儿子虽然做了官,但是在他眼里,永远都是她的儿子。也是赵氏的子孙。

老族长道,“到底是咱们赵家村的第一个官儿,我寻思着还是热闹热闹。”

他又看着坐在桌边的罗素,“赵城媳妇,你看看咋样?”

罗素抬头,想了想到,“我寻思着还是按着我娘的意思,别大办了。二弟信里也交代了,这次回来也是看看亲人,不要让大伙操心。”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赵辞毕竟是刚刚当官的,要是在家里搞的太铺张了,传出去了可能不大好听。

她又不能把这话拿出来让大伙心里有疙瘩,只能说了个委婉的借口。

老族长显然有些不满意,“这可是咱族里的大事。如今各家各户的也不差这点银子。也不差人,到时候就找些会做饭菜的妇人来做就行了,不耽误活计。”

“只是到底不好,日子虽然好了,也得省着点。”赵母也算过这流水席,这要是办下来,又是一笔银子呢。有这些银子,还不如让族里多盖点猪舍买些猪崽子回来养着,年底还能多吃点猪肉呢。

罗素看出老族长这是不办就不会死心的个,干脆道,“要不这样吧,咱也不办流水席了,等二弟回来了,咱就请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一起吃个酒席,也好让长辈们勉励二弟一番。”

赵母赶紧道,“这倒是个好主意,就在咱家这边办。”

老族长犹豫了一番,见着这婆媳两个都不松口,也只得妥协,“行,不过这办席面的东西,得族里拿。可不能让你们出了。都是大伙的一片心意。”

罗素笑道,“这事情自然是不会推却了,都是赵家的人,也不分这个外。”

商量好了事情,老族长就赶紧回去找自家的儿子商量这事儿了。好歹要让这位赵大人回来后,感受一下族里人的感情。日后可别生疏了。

赵辞虽然说要回来,但是毕竟日子没定。

一些席面也不能提前准备了。索性各家各户事先挑了肥鸡过来放在罗素家的院子里养着。等赵辞回来了后,就直接把这些鸡宰了做菜吃。

罗素这下子推却不掉,又不想让自家美美的院子被鸡粪给污染了,干脆在院子外面搭了个栅栏,把鸡圈在里面养着,每天让张叔张婶两人喂鸡,免得饿瘦了。

等了几天,赵辞没回来,稻田里面的稻子却实在等不得要收回来了。

一大早的,各家各户的就用粗布把身上给包裹着,大人们拿着镰刀,孩童们也不去学堂了,拿着桶跟着往田地里去。

宋夫子也不回县城去了,跟着村民们一起去凑热闹,也瞧瞧这丰收的景象。

路上人多,热热闹闹的,老人们甚至唱起了罗素之前哼过的《丰收歌》,一些孩子们也学会了,提着桶跟在后面大声音唱。

“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

稻浪滚滚闪金光,镰刀挥舞打谷忙,人心欢畅地增产,丰收粮食堆满仓,堆满仓…”

赵母在自家院子里喂鸡,听着远处传来的歌声,和赵二娘笑道,“今天去收谷子,看着都挺高兴的。”

赵二娘帮着择菜,准备中午给罗素家里请的工人做饭,听着赵母说话,搭腔道,“这次种的稻子多,收成比去岁还要多呢,自然是欢喜的。别说他们了,就光我家那田地里,今年都能收不少粮食了。”反正昨儿个她和自家男人算了算,只怕能收上万斤的粮食了。吃都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