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永宁长公主不敢,但拉内侍下去的胆子还是有的。柴旭又重复一遍命令,让把永宁长公主请下去。

永宁长公主看着柴旭,满面不可思议:“旭郎,你…”

“朕是天子!”柴旭冷冷重复,面上已经有冰冷之色。

内侍们这次不敢像前一个内侍那样,上前把永宁长公主拉住,永宁长公主拼命挣扎:“你们敢,我是先帝御封的长公主,世宗册封的公主,你们谁敢动…”

“姑母忘了,能封,当然也能褫夺!”柴旭的眼神更加冰冷,永宁长公主已经被内侍拉下去。

柴旭的手重重按在桌案上,这些人,都是自己的亲人,凭什么,要对自己指手画脚?褫夺,褫夺,把他们的封号全都褫夺了,看谁还敢违抗自己?柴旭的眼中闪出愤怒的光。

“旭郎说永宁是放谣言的人?”潘太后自从柴旭登基,感到日子前所未有的舒心,每日只在那里含饴弄孙,至于外面的流言,潘太后也知道,但她并没放在心上,这些事,总有人去查的。

此刻听到永和长公主的话,潘太后大为惊讶。

永和长公主听到永宁长公主出事的消息,这个姊姊对她也多有照顾。进宫来并没直接去求见柴旭,而是来见潘皇后,这一路上已经把该怎么说想的清清楚楚。

此刻潘皇后相问,永和长公主就轻声道:“确实如此。嫂嫂,这件事,按说我们一家子,该在一起,全不理会谣言才是。旭郎这样做,倒是中了计了。”

潘太后点头:“你说的是,要知道,旭郎这个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柳妃等人,为了,罢了,这也是原来的话,我不去说。好容易登了基,我以为她们已经放手了,谁知还不甘心。”

潘太后母子真不亏是母子,一个诬陷永宁长公主,另一个就想到当初的情敌身上。当然这些内情,永和长公主并不知道,永和长公主只道:“就是如此说,您说,我们一家,不该好好过日子,永宁姊姊的脾气,我最晓得,听风就是雨。”

“她当初和柳妃要好着呢,还把驸马的侄女许给柳妃做儿媳妇呢。”潘太后又要来刺几句,永和长公主听着潘太后泼当日的老醋,眉头微微一皱,但面上很快露出笑容:“那是昔日的事了。再说驸马侄女嫁做王妃,也是平常事。”

“我只是在想,若是柳妃不甘心,再加上楚王在旁撺掇,这件事不是不可能。”潘太后想的却是另一个方向。

永和长公主听到此处还不明白,要把永宁长公主放出来,只怕柳妃母子,就会被扣上这个帽子。这些事,怎么这样千头万绪?

潘太后出了一会儿神才对永和长公主道:“我晓得,你从小就是个希望一家子和和气气的,不然也不会进宫求情。罢了,这件事,我去寻旭郎说,到时,定不辜负你的心。”

永和长公主站起身,该行礼谢恩的,但永和长公主说不出来,只是沉默行礼。潘太后也就让永和长公主退下。

永和长公主走出宁寿殿,此刻已是傍晚,一轮残阳挂在西边,永和长公主看着这轮残阳,只觉得满眼是血,晃了晃竟然倒下。

侍女们急忙上前相扶,也有人跑去禀告潘太后,潘太后命赐车驾送永和长公主出宫。永和长公主出宫到府时候,赵琼花赐下的药材也到了。

永和长公主看着这堆药材,长叹一声,这一生,只不过想平静地过日子,怎么就不能做到了?

赵德昭走进来,用手握住妻子的肩,永和长公主靠在丈夫肩上,好在,还能有片刻平静。

永宁长公主在第三日回到她的公主府,宫中随即降旨,罚俸三年。永宁长公主看着那道旨意,什么都没说,以后的日子,也许将无限凄凉。

、第200章 归人

“原来还想着,胭脂他们在西边苦,可现在想想,只怕在西边,还有安静的日子过。”王氏口里唠叨着,没有得到胡澄的回答,王氏奇怪地转头,却见胡澄倒在床上,口水直流。

王氏啊地叫了一声,丫鬟听到王氏叫声,急忙冲进屋里,忙乱住把胡澄扶在床上,又去请太医。

“这眼看着就要九月了,这些菜也晒的差不多了,今年的冬天,会好过。”胭脂和红月收着菜干,红月在那笑吟吟地说。

“娘,我要吃那个豆干烧羊肉,好吃,还有,鹿肉干也给我多准备几块,我烤了吃。”赵嫣穿的漂漂亮亮的,坐在小凳子上指挥着胭脂。

“就你这个小馋猫。”胭脂捏下女儿的脸,赵嫣摇头:“娘,我才不是小馋猫,我这是多吃一点,身体才好,爹爹才不会担心。”

赵镇又带兵出去了,这一回是党项那边听说朝中有些动荡,按捺不住再次来骚扰。胭脂摸摸女儿的脸,让朱氏红月两人把菜干肉干都收到屋里放好。

小翠已经跑进来:“娘子,京中来信了,瞧这笔迹,像是定北候府送来的。”胭脂接过小翠递来的信,拆开看起来,只扫了几眼,胭脂的神色就变了。

王氏给女儿写信,从来不说别的,都是欢欢喜喜,而这封信却不一样,王氏信中忧心忡忡,说胡澄病的很重,想念从没见过面的外孙女。问胭脂能否回京一趟?

爹爹?胭脂的手都快握不住信纸,爹爹怎么会突然病倒?赵嫣掂着脚尖想要看信:“娘,外祖母信上说什么,您告诉我,不,我已经识得几个字,会看信了。”

“嫣娘,你乖,和你朱妈妈去一边玩去。我,我想点事。”胭脂努力让语气平静下来,赵嫣乖乖点头。

胭脂又看了一遍信,几乎能想象王氏的忧心忡忡,那种说不出口的忧虑。纵然恨过恼过,可是这是王氏一生中唯一的男人,到现在,已经是真正的老年伴了。

胭脂用手捂住嘴巴,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元宵还小,自己又不在娘身边,谁去安慰她?胭脂眼里的泪落下,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汴京,安慰自己的娘。

“娘,外祖母来信了?说的什么?”赵捷也跑着进来,小儿子跟在哥哥后面跑,时不时还摔上一跤,摔了也不哭,自己爬起来继续跑,直到见到娘,小儿子才嘴巴一扁,哭出来。

“小孩子最讨厌了,动不动就哭。”赵捷口里嘀咕着,把弟弟扶起。拉着他走到胭脂面前,胭脂抬头看着儿子,很想笑一笑,但眼里的泪还是落下,胭脂又低头:“没什么,你去寻你妹妹去。”

“娘,您哭了,必定是出什么大事了。娘,我和您说,爹爹和我们说过了,娘一哭,就是大事,要我们哄娘。”赵捷在胭脂身边坐下,还不停点头,表示自己把赵镇的话记得很牢。小儿子也跟着赵捷点头,胭脂把两个儿子都揽在怀里,也不管他们一身的灰。

赵嫣在屋里瞧见,跑出屋也扑在胭脂怀里。胭脂把三个宝贝搂在怀里。自己有孩子们安慰,那自己的娘就该有自己前去安慰,回汴京吧。

赵镇在三日后回到麟州,梳洗过听到妻子这么说,赵镇的手就顿在那里。胭脂看着赵镇:“我知道,你在想这会不会是个什么阴谋,可是若有人,连我的家人都算计上了,我更不能待在这里。”

“我知道。”赵镇把妻子搂进怀里:“我只是舍不得,胭脂,你这一走,孩子们都要跟了你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只要那边都安顿了,我就回来,连上来回路上,也就是半年时间,到时候,我给你带你爱吃的芝麻糖回来。”胭脂算着路程,对丈夫算是发誓样说。

赵镇笑了:“我不爱吃芝麻糖,是嫣儿爱吃。”

“就是你爱吃,赵镇,别挂念我。”胭脂抬头看着丈夫,尚未分开,思念却开始溢出。这一去,不知道现在的汴京,是个什么情形。可是若不回去,这颗心怎么都落不下。

“你答应我,要好好的,好好的照顾好你自己,还有孩子们!”赵镇把妻子的脸捧在手心,几乎是在低语。

胭脂又笑了:“会的,赵镇,这些年在西边,我也没闲着啊,我也会骑马会射箭,会拿刀和人比划上两下。”这些,原本是防备党项的,可是谁能想到,是回汴京的时候用得上呢。

赵镇看着妻子满满的不舍,他知道自己该拦住妻子,不让妻子回到汴京,可是那是胭脂的父亲。赵镇觉得,如果自己听到赵德昭病重,只怕是明知龙潭虎穴,也要回去。

那是自己心底最重要的人之一,自己如此,胭脂也如此。

胭脂看着丈夫的眼神,摸上他的脸,声音轻柔:“我会好好的,一定会好好的,你等我。”不管何时才能见面,这句话,我此刻所说的这句话,是我对你,最深的承诺。

赵镇再次揽妻子入怀,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让即将到来的相思淡一些,再淡一些。

胭脂要带上孩子们回京,老卫自然也要跟随回去,跟老卫来的侍女们也统统回去。素月知道自己也要跟随胭脂回京时候,眼里的兴奋是怎么都藏不住的。

“娘子,素月那人,回京之后,公主会处理的。”离开麟州前夜,老卫对胭脂保证。胭脂笑了:“我知道,只可惜素月还不知道,纵然琼花成为皇后,有些事,也不是她能做到的。”

“娘 子,其实捷郎可以留在麟州,这里有朱嫂子照顾呢。”胭脂只带走小翠,红月和朱氏都留在这里,胭脂笑了:“我知道,可是这不是为了我父亲,婆婆,捷儿已经八 岁了,他不能只待在西边。是,赵推官的学问是很好,可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再说,捷儿他要从军的话,京中还有曹相公呢。”

老卫没有再劝,只轻声道:“可是娘子,京中此刻不平静啊。”

“是啊,不平静,但那又如何呢?并不是在西边,就肯放过我们的。”不然赵琼花也不会花样百出。纵然她现在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胭脂也并不害怕。

果然,很多事情都还没变。老卫没有说话,胭脂眼中闪出亮光,在西边,可以保住一时安宁,可是很多事必然也会失去。赵家的儿郎们,该是不惧怕这一切困难才对,而不是安静地被庇护。

“胡氏竟然回汴京来了?”赵琼花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勾唇一笑。宫女道:“不光胡氏回来了,还有几位小郎和小娘子呢。”

“正好,我也能瞧瞧我的侄儿侄女们了。”赵琼花的语气平静。邹芸娘走到殿门口,听到赵琼花这句,不由也笑了,接着就走进殿,语气欢喜极了:“恭喜圣人一家骨肉团圆。”

赵琼花让邹芸娘坐到自己身边:“坐吧,我正要寻你说闲话呢。定北候病了,你那四姊姊,可也要回来?”

“十天前就到京了,也没进宫来。我听说他们家的孩子,也是很聪明可爱的。”邹芸娘带着笑和赵琼花说,赵琼花又是一笑。

女官走进:“圣人,楚王妃求见!”赵琼花手一挥:“见什么,就说我事多,让她自个回王府去。”女官应是,赵琼花又和邹芸娘说话,邹芸娘早明白赵琼花外表宽厚,内里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此刻见赵琼花随意打发了楚王妃,不由更打起二十分精神来。

楚王已被柴旭下诏,说他不合和柳妃一起,心怀不满,放出谣言,姑念手足之情,并不褫夺爵位,只是命在王府之中,不许出王府半步。柳妃也被送去给先帝守陵反省。楚王府内外,调了五百禁军进去,美其名曰保护楚王安全。

偶尔能出门的,不过楚王妃罢了,就这样还是历经千辛万苦。楚王妃听到女官传话,眼里的泪立即落下,这日子,以后可怎么过啊?

“娘,原来这就是汴京啊,和麟州真的不一样。”赵嫣坐在胭脂怀里,掀起车窗上的帘子往外瞧,赵捷满脸不高兴地坐在旁边,胭脂不许他骑马,于是他也只能乖乖坐在车里,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大孩子了。

“那是什么,怎么衣甲和爹爹的不一样。”马车正好路过楚王府,赵嫣看着旁边的禁军问胭脂。胭脂只淡淡一笑没有说话。

“这是禁军!”赵捷鄙视地看妹妹一眼,禁军?赵嫣又要问,马车已经拐过弯,瞧不见楚王府,赵嫣还在兴致勃勃地看。赵捷耐不住:“娘,我们什么时候到家?”

“快了!”胭脂担心胡澄,虽然问过胡澄虽然重病但还平稳,也是心不在焉。

“啊,娘,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跪在那?”赵嫣的眼睛瞪的很大,再次大惊小怪叫起来。赵捷白妹妹一眼:“那些,该是我们家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让胭脂回来的主要目的啊,省的麟州汴京两个地方的戏写的太累。所以就让赵镇一个人在麟州了。你们鄙视我吧,顶锅盖跑。

、第201章 重逢

“我们家的人?娘,哥哥骗人,我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我们家总共就只有爹爹和娘,还有哥哥弟弟,还有红月姑姑,卫婆婆,还有,还有…”赵嫣已经在那掰指头数起来。

胭脂并没接女儿的话,马车已经停下,小翠掀起帘子跳下车,让众人起身。领头的还是赵嫂子夫妇,赵嫂子上前走到马车前再次行礼:“娘子回来了,小郎、小娘子们可还好?”

这一声,仿佛去往西边的六年时间都消散了,汴京的一切都又重新出现。胭脂走下马车,扶起赵嫂子,赵嫂子瞧着胭脂,语气中带着些许激动:“娘子,这么多年了,您还好吗?”

胭脂还没说话,等在车里的赵嫣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下来,拉住胭脂的手看着赵嫂子。

赵嫂子急忙把眼里的泪给擦掉,瞧向赵嫣:“这是小娘子?长的可真好,这双眼睛,就和娘子您是一模一样。”

胭脂又是一笑,赵捷已经掀起帘子探出头,见自己妹妹站在车下就对她皱下鼻子。赵嫣并没看见哥哥对自己皱鼻子,只是好奇地看着府门口站着的人,还有这高大的府邸,感觉,像是比麟州的城墙,也矮不了多少。

“捷儿,把你弟弟抱下来,我们进府了。”胭脂和赵嫂子寒暄几句,就对赵捷吩咐。赵捷把弟弟抱在怀里,小儿子早已等不得,一下了车就往胭脂怀里扑:“娘,饿了。”

“小郎饿了?厨房里已经备好了饭菜。公主已经派人来传话,说娘子和小郎们一路辛苦,等明日再过去。静慈仙师那里,已经早早说过,无需过去拜见。”赵嫂子请胭脂母子往里面去,口里不停地在说话。

“娘,公主是谁?”赵嫣觉得汴京和麟州果然不一样,没想到自己的家竟然会这样大,现在又听到公主,当然要问个清楚。

“公主就是你的祖母。等会儿梳洗过了,就过去拜见。娘今儿还要回你外祖父家。”胭脂轻声告诉女儿。

赵捷的鼻子又皱起来:“妹妹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要问娘。”赵嫣的唇高高撅起:“我不明白,当然就要问娘,难道就要装作自己什么都知道?”

胭脂拍一下赵捷的手:“你不是说要护住弟弟妹妹吗?”

赵捷看着脸上得意的赵嫣,又把头扭过去。赵嫂子已经笑着道:“这家里,已经许久没这么热闹了。这六年来,娘子你们在西边,吃苦了。”

胭脂又是一笑,一家人在一起,怎么会苦?只是现在,心不免分成两半,一半在京城,另一半在麟州。

孩子们是不知道胭脂的惆怅的,赵嫣瞧见被让进一个很精致的小院,房里摆设的都是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虽然乖乖坐着,但眼还是往那些东西上看去。

赵嫂子瞧见赵嫣这样,心中不由一酸,赵家的小娘子们,那一个不是这样金尊玉贵地长大?偏偏这位小娘子,不但没有乳母丫鬟,瞧着,许多东西都没见过。

赵嫂子把心里的酸涩给咽下,又笑着对胭脂道:“娘子,热水已经备好了,是先洗洗呢,还是先吃?”

胭脂往小儿子脸上瞧了瞧,小孩子一听到吃这个字?眼睛立即开始发亮。胭脂把小儿子放下地:“先洗一洗吧,最要紧是把身上衣衫换掉,先拿碗鸡汤面来,喂给小郎。”

“娘,我已经会自己吃饭了!”小儿子眼巴巴地望着胭脂,胭脂摸摸小儿子的脸:“对,会自己拿筷子了?可是呢,还是会吃的一身,难道又换。赶紧的,洗完吃点东西,先去给你们祖父祖母问安,然后再和我去看你们外祖父。”

赵嫂子连声应着,眼里不自然地又有泪:“这都多少年没听过娘子的吩咐,今儿一听,还是和原先一样。”

胭脂又勾唇一笑,赵府内主人虽然不在家日子久了,但丫鬟仆人们依旧训练有素,人员众多。用不了多大会儿,胭脂母子已经洗过澡换好衣衫,也吃了点东西,收拾停当往永和长公主府来。

此刻是七月底,麟州已经开始刮冷风,汴京城却还是夏日结束,进入秋日时候。花园内金桂飘香,菊花含苞,绿树葱茏。

赵嫣刚刚端庄了一小会儿,瞧见这满园子的绿树花朵,带着弟弟就开始在那认,有些什么花,还有什么树。

赵嫂子跟在胭脂身边:“娘子,小娘子这一回回来,身边的丫鬟使女也该配起来,乳母虽然不用,但也该有两个婆子贴身服侍,还有八个大小丫鬟,还有专门给小娘子做衣衫的养娘,也该备起来。”

“不用了,你去挑个丫鬟,和嫣儿年岁差不多大的,也不用什么服侍不服侍,不过是做个伴。我这回回来,日子不长。”胭脂的话让赵嫂子立即愣住,接着赵嫂子就道:“娘子,这些人都是可以带去麟州的,小娘子和小郎们都是赵家的儿孙,他们也该…”

“我知道,不过孩子稍微吃点苦,没什么。”胭脂的话让赵嫂子无法再说。

“啊!”赵嫣停下奔跑的脚步,看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永和长公主:“你是谁?”

真是个可爱的孩子,雪白的脸庞,大大的眼睛,小嘴像花瓣一样。永和长公主弯下腰:“我是你的祖母啊!”

祖母?祖母不是公主吗?为什么会这样和蔼?赵嫣皱起小眉头努力思索,胭脂已经快步上前给永和长公主行礼:“见过公主,数年不见,公主可好?”

永和长公主扶起胭脂:“听说你们要过来,我横竖没事,就先走过来了。没想到先瞧见嫣儿,真是个可爱的孩子。只是这个时候,京中颇不平静。”

胭脂明白地一笑:“我知道,可是公主,人生在世,有些事,不是想躲就能躲开的。”

“你的脾气还是和原先一样。”永和长公主把害羞地躲在胭脂身后的赵嫣拉出来,握住她的手对胭脂笑道。

胭脂低头微微一笑,赵捷已经上前给永和长公主行礼,永和长公主把孙儿也拉过来:“捷儿也长这么大了,可还记得祖母?”

“记得,祖母还喜欢给我吃糖。”赵捷一本正经地说。永和长公主露出舒心的笑:“捷儿还真记得。走吧,去见你们祖父,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一行人走进公主府,胭脂瞧着这看起来没多少变化的府邸。汴京城内,颇不平静,可那又怎样呢?汴京城内,有自己的家人。很多时候,不是在远方苟活就能得到心里宁静的。

赵德昭和儿媳没多少话说,只是考问了赵捷的骑马射箭,听赵捷说会骑马箭也射的很准,赵德昭不由点头:“我们赵家,以军功起家,骑马射箭是本等。”

“祖父,我也会骑马,会射箭。”赵嫣在公主府还见到老卫,况且永和长公主又对她这样温和,赵嫣渐渐消除初来乍到的羞涩,大声对赵德昭说。

“嫣儿也会骑马射箭?”永和长公主低头问孙女。赵嫣点头:“会,爹爹说,本事要自己学了,才不害怕别人欺负你。”

这一声让赵德昭的眼神微微一暗,接着赵德昭就对赵嫣道:“嫣儿,你在汴京城内,祖父会护住你们的。”

赵嫣听不懂赵德昭的话外之音,但还是乖乖点头。永和长公主已经笑着道:“想那么多做什么呢?胭脂还要回胡府去探望亲家呢。我这里还有些灵芝枸杞,也一块带去。”

“定北候的病,我问过太医,说…”赵德昭欲言又止,胭脂已经道:“我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才赶回来。总不能,不让孩子们见过自己的外祖父吧?”

永和长公主伸手拍一下胭脂的手,生离死别,是最痛苦的事。想到京中的传言,尽管被这样压下去,可永和长公主总觉得,这件事绝不那么简单,而永和长公主却是那样的无力。除开这个公主头衔,竟像是一无所有。

胭脂母子并没在公主府待多久,就从公主府直接去了定北侯府。邹蒹葭带着孩子们在门口迎接,分别数年,一朝相遇。总有许多的话要说,可因了胡澄的病,此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胭脂能够看到邹蒹葭的神色有些憔悴,对她道:“辛苦你了,原本在爹爹床前侍疾的,该是我。”

“姊姊和我说什么客气话呢?公公的病,现在也就是养着了。”邹蒹葭觉得喉咙有些哽咽,胡澄这个公公,也是很慈爱的。胭脂抓住她的手什么都没说。

赵捷约束着弟弟妹妹不许发出声音,跟着胭脂她们走进胡澄房内。

屋内只开了一扇窗,胡澄躺在炕上,舌头已经不大灵活了。王氏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帕子给他擦嘴边的涎水。听到胭脂走进来,王氏抬头对着女儿想露出一丝笑,可是神情还是那样哀伤。

、第202章 面对

胭脂从没见过自己的娘如此憔悴如此哀伤,如此地…衰老。胭脂走上前,想叫一声娘却叫不出声,王氏努力对女儿露出笑:“我还好好地,别担心,这白发,只是照顾你爹生出来的。”

“娘并不肯让我们服侍,而是自己亲自服侍,说也只有…”胡大郎也走进来,对胭脂解释。

“我没有怪你们的意思,阿弟还是这样谨慎。”胭脂努力对胡大郎露出笑。胡大郎看着姊姊,什么都没说。

王氏拍拍胭脂的手:“你爹其实是知道的,知道你们回来的,他很高兴。”胡澄喉咙里发出呼噜噜的声音,眼里露出渴望。

胭脂把孩子们的手都放在胡澄手里,胡澄眼里露出欢喜。王氏轻声道:“舜华每日都过来一回呢,本来说等你,偏偏那边来人说,舜华婆婆也有些咳嗽,她就赶回去了。还说,明儿再来。”

“舜华这些年可好?”

“姊姊好着呢,这回爹病了,那边原本想让姊姊住过来的,只是姊姊说,两家隔的不远,无需这样麻烦。”胡大郎插嘴,但还是有些拘谨。

孩子们毕竟还小,在这房里坐不住,邹蒹葭让丫鬟把孩子们都带下去玩,又对胭脂道:“姊姊,您是…”

“我今晚住在这了,别的事,以后再说。”邹蒹葭习惯地接受胭脂的安排,王氏已经拍拍胭脂的手:“胭脂,虽说你惦记着你爹,可是…”

“娘,树欲静而风不止。”王氏把话咽下去:“我的胭脂,还是和原先一样。”

胭脂把王氏的胳膊拉过来:“娘,别担心,我回来了,什么都别担心。”

怎么会担心呢?一直都不担心,唯一担心的是远在外面的女儿啊。王氏摸一下女儿的脸,什么都没说。

赵嫣已经掀起帘子跑进来:“娘,怎么还有个小舅舅,比我大不了几岁。比哥哥就更大不了多少,为何要叫舅舅?”

童言童语,总能冲淡哀伤,王氏吧外孙女拉过来:“是啊,那是你小舅舅,方才在学里读书呢,这会儿才回来,他当然是你舅舅了,和你娘一母同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