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琅直接点头,对王氏说道:“父亲问过我的意思。”

也就是说王琅是同意这个亲事的,王氏一时之间有些百感交集,但是还是说道:“你可知道,你表妹今年才八岁,等她要嫁过去,还得六七年,别人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孩子都大了。”

王琅听了说道:“姑母,既然我决定要娶表妹,我就等得起的。不过是六七年,算不得什么。二十几岁成亲的人也多的是,不差我一个。您放心,在这之前,我不会学别人身边有别人。”

他又不是身边少了人就不行的,洁身自好,他自问能够做到的。

王氏听明白了王琅的意思,他是说,在娶他表妹之前,他身边是不会有别的女人的。

她相信,自己的兄长也不会反对王琅这样做,可是她嫂子那边,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娘给你送人呢?你怎么拒绝?”别怪王氏非要问个清楚,实在是这关系到女儿的终身,她不想有一丁点的马虎。

“姑母且看我如何做。”保证的再多,不如实际行动的好。

王氏把疑问都问清楚了,心里基本上就满意了,毕竟是自己的侄子,人品都是知道的,又是个有本事的,亲上加亲两家都乐意。

对于女儿那边,王氏觉得女儿还小,她的婚事,自然是爹娘操心。

这么早给女儿定亲,也是赶到这里了。不然那皇后不定要出什么幺蛾子呢。

既然已经决定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娘家侄儿,王氏就和李煦之商量了,把事情给定下来,而且到时候定下来,也要摆酒席,让大家伙儿都知道知道,免得皇后继续拉郎配。

王琅这次过来,还带来了他爹给的信物,不过再过了不下五天的时间,西宁侯王震辰竟然亲自回京来了!

就为了定下自己二儿子和外甥女的亲事。当然,为了表示尊重皇帝,他提前给皇帝写了折子了。

李煦之见到舅兄,就觉得舅兄太冒险了,万一皇帝一个心血来潮,把舅兄给扣了下来,不让他回西宁呢?

“没事儿,没事儿!过不久,西宁那边就要起战事,皇上肯定不会留我的,再说,我外甥女和儿子定亲,我这个当爹的不过来,算怎么回事儿?”西宁侯表示了对此事的重视,李煦之当然很高兴了,越是重视,以后女儿越是不会受委屈。

“没想到才几年的功夫,舜华就成了大姑娘了,你们李家娶走了我们一个姑娘,也是时候还给我们一个姑娘了!”西宁侯开玩笑的说道。

西宁侯回京了,这消息在京城都震动了,后来打听的人才知道西宁侯回京,是为了给自己的二子定亲的,定的还是自己妹子的女儿,长安侯唯一的嫡女!

第53章 封号

亲上加亲,对外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意外的。

等王氏把定亲的事情告诉了李舜华,李舜华炯炯有神了。

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的丈夫就给定了,还是自己的亲表哥。她还不能说什么,因为舅舅为了这亲事都从西宁那边过来了。自己要说不,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现在李舜华算是充分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父母之命,根本就没有她说话的机会。

而亲事定下来了,娘这边只是告诉一声,“娘,我现在这个年纪,而二表哥,”

王氏忙说道:“这个不用担心,那是你表哥,我相信他的人品,以后你到了你舅舅家,你舅舅会照顾你的。娘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不然到时候别家,我根本就不敢保证。爹娘是不会害你的。”还有就是,为了防止皇后继续拉郎配。

李舜华既然没有反对,当然,她反对会被人说成是年小,这门亲不管怎么说,就是定下来了。

双方都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定亲宴,这亲事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大家都喜闻乐见,不过宫里的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据说是在自己的宫里砸了好多东西,可是再砸东西,也改变不了李舜华定亲的事实,要是一般人家,皇后说不定还能找找麻烦,可是对方是西宁侯,皇上见到西宁侯都很客气,她一个当皇后的,难道还比皇上的威严大一些?

皇后的打算成了空,对太子妃很不满意起来,觉得都是她误了事儿,教唆皇长孙不学好。

当然了,皇宫里的事儿,与李舜华现在的关系不大了,虽然已经定亲了可是因为李舜华年纪小,一点儿都不着急,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已经算是半个王家人了。

王琅每次过来,都给李舜华带了好东西,以前是以前,现在身份不同了,可是王氏并没有阻止王琅见自己的女儿,两人感情好了,以后成亲了才会和和美美的。

何况,都已经定亲了,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当大哥的李骐在知道自己的小妹定给了王琅后,还找王琅切磋了切磋。

表示自己的小妹虽然和你定亲了,但是以后你要是欺负我的妹妹,我肯定也不会放过你的,哪怕你是他的表弟。

当二哥的李骥却喜滋滋的对王琅说道:“以后你可以叫我二哥了!“哈哈,虽然他比王琅小,可是以后王琅是自己的妹夫,那么叫自己二哥也没有错啊。

李骐好笑的摇摇头,二弟这性子,怎么只想到这个点上了呢?

不过好像他是占了大便宜了。

王琅的性子,他们从小就认识的,知根知底,要不是以前觉得年纪稍微大了一些,他肯定会考虑他当自己的妹夫的。

现在没想到还真的成了,既然这样,只要王琅一直对自己的妹妹好,那大点就大点吧。

李骐却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比王琅大一岁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王氏却觉得,如今连女儿都已经定亲了,前面的两个儿子,不能再担搁下去了,尤其是大儿子,还大王琅一岁呢。

可是李骐却说道:“我虽然比琅哥儿大一岁,但是琅哥儿要成亲不是还得六七年?我也不用那么着急的。”

“你说的是什么话?你当大哥的不成亲,还非要等到你妹妹嫁人才成亲吗?这像什么话?早点找个媳妇,也帮我管管家,别人都能享儿媳妇的福了,我却还要等那么多年?琅哥儿他是老二,就是晚点成亲,也没有什么关系,你舅母现在不是还有大儿媳妇?”

李骐说不过自己的娘,赶紧开溜了。

王氏气得跟李煦之抱怨。别人家的儿子都乖乖的成亲了,自己家的儿子就这么不听话了。

李煦之笑道:“还是没有遇到看对眼的,等真的遇到了,不用你催着,他就乐意了。”

唉,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王氏却很想把儿媳妇娶进门的。两个儿子都这样单着,也不像话啊。

连最小的姑娘都有人家了,最大的还是连亲都没有定下。

李舜华定亲,和她玩得好的,都过来送东西了,像姜红玉,和杨明嫣,都是和她差不多大的人,这几年常来常往的,都成了闺蜜。

姜红玉和杨明嫣是一起来的,见到李舜华就笑道:“没有想到,我们中间,你最小,反而是你最先定了亲了。”

李舜华道:“你们就别打趣我了,是怎么回事儿,你们还不知道?”

姜红玉和杨明嫣都知道皇后频繁的召李舜华进宫的事儿。

也知道皇后的打算。而且也听说了皇长孙对李舜华恶言相向的事儿。换做谁,都不乐意这样被人对待。

可是皇后召见,你不想去也得去。姜红玉和杨明嫣都知道皇长孙的德行,骄纵又不知道天高地厚,以为自己是皇长孙,就是妥妥当当的皇位继承人了。

可是连他爹太子都不敢百分百的说自己以后一定是皇上,他一个皇长孙,以后变数多着呢。

姜红玉道:“我们自然知道,所以才来恭喜你,以后你婆家可就是你舅舅家,你舅舅那么喜欢你,每年你过生日还有过年都给你送好多好东西,把你看得比亲闺女还要亲,以后你去了婆家,就不用担心了,多好啊。”

杨明嫣道:“可不是,都羡慕死我们了,唉,可惜我没有这样的表哥或者表弟,不然我也乐意啊。”

李舜华笑着说道:“这话让伯母他们听到了,可就要说我们脸皮厚了。”

“这有什么?咱们自己人说这些话,怕什么?”姜红玉道:“你该不是定了亲,就跟那些人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吧。”

有些定亲的姑娘,直接就宅在屋里了,直到出嫁。

杨明嫣却道:“舜华和他们能一样吗?那些人定亲的时候,都已经及笄了,过不了多久就要嫁人,不在家里绣嫁衣干什么?咱们舜华离出嫁还有好几年呢,哪里就需要这样了?”

好朋友在一起,时间就是过的快,一转眼的功夫,就到了两人要离开的时候,反正虽然李舜华现在是有主的人了,可是还不至于那么快的嫁出去,他们以后还见得了面。

姜红玉回家后,她娘问了李家的情况,姜太太说道:“虽然这亲事很不错,只是以后舜华那丫头就要远嫁到西宁去了,这一去可是离京城好几千里了。”

姜红玉瞬间就郁闷了,是啊,西宁是离京城那么远呢,他们以前还说好,都要在京城好好呆着呢,就是以后嫁人了,也能过来串门子,现在舜华自己就已经不成了。

姜红玉说道:“总比在宫里要好的多!”

“这倒也是!”姜太太想着皇后打的如意算盘,如今这如意算盘没有打响,不知道又要打谁的主意了。

说起来,她原先还等着李舜华长大一些,跟李家提亲呢,她的儿子只比李舜华大三岁,也正好合适,可是因为皇后的插手,事情成了这样,人家李家提前把姑娘的婚事定下来了。

就说这皇后急什么急啊,皇长孙才十来岁的年纪,就是要成亲也得好几年呢,如今弄得人尽皆知的,还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真是让人暗地里笑话。

李舜华的亲事,本来以为就是为了打消皇后的想法,没有想到那皇帝不知道为什么还想着凑趣,竟然直接给了李舜华一个县主的封号。

没有皇室血脉的县主,也就是听着好听,嫁人的时候,可以摆县主的排场。

总之,现在李舜华身上也是有品级的人了。她这个县主,真的是听着好听,皇帝只是册封,可是连封地也没有,这样的县主,在历朝历代多的是,皇帝自己都缺钱花,自然不会给李舜华封个县当封地。

不过西宁侯却说道:“这封地咱们也不稀罕,好东西咱们要多少有多少。”

其实西宁侯对外甥女当不当县主都无所谓,也知道皇帝这是给自己一个面子。

大概也知道皇后那边的所作所为,给李舜华一个县主的封号,也是想着补偿的意思。当然,最主要的是希望西宁侯不要揪着这个不放,毕竟现在李家的姑娘是他儿媳妇了,如果知道皇后还想抢他的儿媳妇,这心里面怎么会舒服?

京城里的人都说李家的姑娘命好,这又是定亲,又是封了县主,连尤氏都是在暗地里和女儿李莹嘀咕,“这要是有一样在你身上该多好?”

有个金龟婿,还有个好的身份,可惜她女儿一点儿也没有。

尤氏现在还是着急自己女儿的婚事,连李舜华这么个小人儿都定亲了,没有道理自己的女儿还没有定亲的。

只是到底被李萱的婚事给吓着了,生怕自己眼光不好,找出个白眼狼来。

尤氏倒是想把女儿说到自己的娘家去,那也是姑表亲,只是她的娘家,除了堂姐梁王妃那一脉还可以以外,其他的都不怎么样,都说嫁女高嫁,怎么着也不能让自己的女儿低嫁了吧。

大姑娘倒是低嫁了,结果直接和离了自己带着孩子单过。

说来说去,还是门当户对的好,尤氏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低嫁了,宁可高嫁,就是受委屈也值得一些吧。

低嫁了受委屈,多划不来?

第54章 守孝

尤氏找上了王氏,想要王氏拿拿主意,她觉得吧,这方面,王氏的眼光是比自己好一些。

但是王氏也不好做主,别人家的女儿,万一嫁人后过的不好,各种抱怨就来了,王氏觉得尤氏也是挺无奈的,丈夫丈夫不管用,然后还有个不省心的婆婆。

正提到这个婆婆薛氏呢,结果薛氏的病情就加重了。

这几年,薛氏一直说病着,病着,可是也都过了一年又一年,现在突然病情加重了,大家都觉得是不是又是装的。

可是这一次薛氏真的不是装的了。她是真的病情加重,连李煦之请了太医过来诊治,就让他们准备后事。

二老爷李延之直接一嗓子哭嚎了起来,嘴里叫着娘。

李煦之却要安排各种事儿,虽然对方是他不喜欢的继母,可是这个时候了,他还是不计前嫌的准备各项事宜,首先,三老爷李焕之那边要去通知他回来,不管死奔丧也好,还是见薛氏最后一面,估计最后一面不好见了,毕竟富安县离京城也挺远的。

而薛氏的病情等不到李焕之回来了,这也是因为病情突然加重的原因。

二老爷李延之除了哭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以前的事儿,都是他娘指点,然后他照做,可是从李煦之回到京城后,他娘的法子也不管用了,就越来越不管用,李延之治好沉迷于美色当中。

李家族里的人也通知了,薛氏毕竟是长安侯府的太夫人,她要去世了,对族里的人来说,也是个大事儿。

薛氏这么多年,心心念叨的就是长安侯的爵位,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弄到手,可想而知,她心里是不甘愿的。

但是再不甘愿,也没有办法了,眼看着弥留了,薛氏也不想见到李煦之这个讨厌的人的脸,直接把最疼爱的二儿子叫到了身边,亲自把自己这些年的私房给了李延之。

至于最后说了什么私房话,大家都不知道。

而等李焕之赶回来的时候,薛氏都已经断气了,已经三七了。

长安侯府的太夫人过世,至少要摆七七四十九天的灵,然后再扶灵去祖坟那边。

长安侯的祖坟也是在京郊,所以不算远。等三老爷李焕之他们回来,知道七七后,把薛氏的棺木抬到了京郊李家的祖坟那边下葬。

这丧事才算是初步完成了。至于薛氏的丧事的花费,李煦之和王氏也没有吝啬,直接拿了钱出来,在这方面,他们做的都特别好,尽管和薛氏关系不好,尽管是已经分家了,该拿出钱的时候,也不含糊。

至于丧事收的礼金,王氏跟尤氏,还有马氏三妯娌一起坐下来商量,像各自娘家给的礼,就各家

收回,而明显的像那些侯门的主家送的丧金,都是冲着大房来的,这就是要交给大房,毕竟以后还人情也是大房还。

而剩下的大房这边,王氏也不要了,就让二房和三房平分了。

薛氏过世,当儿子的要守孝,李煦之和李焕之都要丁忧,倒是二老爷李延之,本身就没有差事在身,也不需要丁忧什么的,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李延之心里还道,让大房那边都当不了差,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儿。等三年一过,看你们还怎么得瑟。

不顾对李煦之来说,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正好空下来陪着家人。

而且,武将不比文臣,要是真的有战事,会夺情的。

不过最好不要有战事,他也能好好的休养这三年。

一直都在忙碌,和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了,对于李煦之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

因为要守孝,三房也都留在了京城。这么几年,他们一直在外地,等回来后,薛氏已经不在了。

马氏心里是高兴的,不然还要面对薛氏这个婆婆。虽然她知道薛氏把自己的私房都给了二房,但是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儿?

这些年在外面,他们赚的也不少了。真要斤斤计较,那可是什么都难受。

好在二姑娘李芜赶在之前嫁出去了,不然还要守孝,嫁的又是那么远,不知道多不方便呢。

本来尤氏还要准备李骆的婚事,可是薛氏这一过世,李骆的婚事只能推后了。

倒是外面很多人都想着接替李煦之现在的职位,各种走关系,但是李煦之既然丁忧了,也不去做推荐什么的,谁要当那个差,还是让皇帝和大臣们决定吧。

李舜华在给薛氏守灵的时候,真正的是跪了好长的时间,这可不比一般的守灵,那是孝子孝孙们都得在灵前跪着的。

虽然薛氏生前并没有对他们大房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她的身后事儿,他们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哪怕那薛老舅跟要跟着过去似的哭嚎,和二老爷李延之抱头痛哭,也没有人说他们大房的不是。

薛老舅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些年,他也只靠着薛氏了,如今薛氏这个靠山不在了,再闯祸了,可就没有人给他兜着了。

以前有薛氏这个侯府太夫人,他多威风啊,以后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能不哭吗?

因为要守孝,所有鲜亮的衣服和首饰都不能戴了,其实真的要好好的守孝,最好是到祖宅那边,也就是京郊,可惜三房的人都没有那个打算,就是和薛氏关系最近的二房,也没有说离开城里去郊区的意思。

尤氏心里还着急李莹的婚事,这刚还没有定亲,就要守孝,等李莹的孝期过了,是一年,可惜她做儿媳妇的,要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有孝期的日子里,不好去别人家做客,怎么给女儿选人呢?

真是太不是时候了,三年一过,李莹就成了大姑娘了,再定亲选人,又得耽误事儿。

如果是等李莹孝期过后,给她找婆家,那么挑选的人就少一些,毕竟她不能出去走动呢。

而且要是在尤氏孝期还没有过的时候,要嫁女儿,那么嫁女儿的场面就得减省。

李莹是她亲闺女,她一想到女儿要这么的受委屈,就吃不住。

早知道,就该在薛氏过世之前,把女儿的婚事定下来的,这样,等过了孝期在嫁过去,也不算晚

那。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目前的情况就是,李莹的婚事还没有着落,还必须得守孝。

所以尤氏这个孝守的也不是怎么安稳。儿女的婚事就因为守孝被担搁了。

因为守孝,王氏也不操心李骐的婚事了,这对李骐自然是求之不得。虽然自家娘是一片好心,可是天天被念叨,也受不住啊。

深居简出,是现在李舜华的生活。

自从订了婚,李舜华如今更是得了二表哥更多的礼物。

从定亲后,过了几天,舅舅和二表哥就从京城离开了,因为西宁那边有战事,他们要赶着回去。

大概是觉得自己小,二表哥也没有说什么煽情的话。估计是觉得说了自己也不懂吧。

或者就二表哥那个性子,也说不出来这种话吧。

于是就经常送东西,送的李舜华手软那。有个这样大方的未婚夫,也是一种夫妻。

不知道二表哥是怎么想的,总觉得她喜欢这种闪闪亮亮的宝石,所以每次送的礼中间,必定有一下子宝石。

要是去镶嵌,肯定是随便选了。有时候李舜华会觉得西宁那边是不是遍地都是这宝石啊,不然二表哥怎么会给自己这么多呢?都是一匣子一匣子的送过来。

而王氏却让李舜华趁着这守孝的时间,多给舅舅舅母那边做针线,还有二表哥那边也不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