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还很少有这么快加更的哟!

6云泥

焦家人口少、地方大,几个主子都住得很开。尤其是焦老太爷,在焦家都是狡兔三窟,二门里有他平时静心修道打坐的玉虚观,二门外单是书房就有几个,有他日常和幕僚商议军国大事的正书房,日常接待一般门生的外书房,还有焦阁老平时真正时常起居的小书房。满朝的‘焦系’门人谁不知道,哪个门生能进这小书房和老太爷说话,那恭喜您,距离老爷子接班人的身份,就又近了一步啦。

即使以清蕙的身份,在书房院外也下了暖轿,连一个丫头不带,她轻轻巧巧地跟着阁老府大管家焦鹤进了小书房院子,一路穿花拂柳——老太爷小书房外头,到了冬日就是个暖房,任何奇珍异种,但凡只要阁老说过一个好字,不分四季,焦家的能工巧匠都能给调.教得常开不败,令老人家一抬头就能歇歇眼,什么时候想闻花香,想在日头底下走走了,也不用费上脚步。

这是间口袋房,入口在回廊左侧,顺着墙根站了好几个管事等着回事,见到清蕙进来,均都露出笑来给清蕙请安。“十三小姐。”

能进小书房,就如同能进自雨堂一般,在焦家下人中,地位自然不同一般。清蕙对他们也算得上客气,她露出笑来,一一点了点头,眼神又落到了领头的二管家焦梅身上,“祖父还在吩咐家务呢?”

“是阿勋在里头回事。”焦梅话一向不多,说完这句话便闭嘴不言。清蕙哦了一声,竟丝毫不以为忤,态度比起和吴家嘉娘说话时,软了不知多少。“梅叔家里人都还好?”

这句话问出来,几个管事都有些纳罕,焦梅顿时成了焦点,几个人明里暗里都递了眼色过来:宰相门人七品官,焦家下人不少,能耐人多得是,这个二管家,焦梅要干不了了,多的是人想干。除了老管家焦鹤是跟着老太爷风里雨里一路走上来的,老太爷亲自给他张罗着养老,早已经跳出这个圈子之外,焦家几个管事,再没有不喜欢看同僚出丑的。蕙娘一句话,似乎是闲谈,可这几个有心人,倒巴不得她是要找焦梅的麻烦。

焦梅却很镇定,他甚至还微微一笑,“是石英托姑娘问的?谢姑娘关心——家里人都好。”

他女儿石英在自雨堂里,一直也挺有脸面的,算是绿松之下的第二人了。蕙娘帮她带句话也不算出奇,她嗯了一声,若有所思,“她还问她叔叔婶婶好呢。”

也巧也不巧,子乔身边的胡养娘,就是焦梅的弟媳妇。焦梅眼神一闪,恭恭敬敬地说,“石英不懂事,劳烦姑娘传话——”

谢罗居里的事,毕竟不可能在几天内就传遍府内,这些男管事们怕还都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连焦梅看似都被蒙在鼓里,恐怕回去是少不得琢磨蕙娘的意思了。他一句话还没说话,便被屋内动静打断,一位青年管事推门而出,见到蕙娘,他竟没有行礼,只是点了点头,“十三姑娘。”

以他年纪,按说只该在外院打杂,这位眉清目秀气质温和的青年人却能和阁老在别室密谈,可见能耐之大,蕙娘见到他,心情也很复杂,她轻轻点了点头,几乎是微不可闻地称呼,“阿勋哥。”

只瞧见焦勋眼神一沉,她也就没有再看下去,而是推门而入,自己进了焦老太爷的小书房。

小书房外间空着,内间也空着,清蕙丝毫不曾讶异,她推门进了三进口袋房最后一进,焦老太爷人就在里头,正对着一桌子牌位点香。

焦家原本人丁兴旺,焦老太爷和发妻一辈子感情甚笃,虽然后来也有两个妾,但头四个儿子都是嫡出,到了年纪娶妻生子,兴发了一大家子几十个人,老太爷的官路也是越走越顺,昭明十一年,老太爷母亲的八十大寿,满族人聚在一块,光是老太爷一系就占了五十九人之多,连上四太太肚子里那一个,恰好合了老太爷的岁数,又合了当年的干支,正是甲子年、甲子寿。在当时还蔚为美谈。老太爷又是孝子,母亲在老家办寿,除了他自己在京城不能回去,余下人等,都凭着他一声令下,全汇聚到了老家,一家子大大小小专为老寿星贺寿。

恰好就是大寿当天,黄河改道,老家一座镇子全被冲没了,焦家全族数百人,连着专程过去致贺的各路大小官员,全化作了鱼肚食,水乡泽国中,连一具尸体都没能找到,留给焦家人的只有数百座牌位,要不是四爷焦奇带着太太出门办事,紧赶慢赶赶回来,还是晚了半步,没能及时回去,反而恰好避过此劫,焦家险些就全被冲没了,只留阁老一个活口。

焦老太爷一听到消息就吐了血,四爷四太太硬生生被洪水拦在山上,眼见着一整座镇子就这样慢慢化作一池黄汤,掩在了黄河底下——长辈不论、亲眷不论,四太太一对嫡亲儿女就还放在老家……四太太悲痛得差一点也跟着去了,虽然到底是被救回来了,但肚子里的孩子就没保住。从此四老爷的身体也不好,连年累月地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是大水漫过来,渐渐地就生出百病,纵有名医把脉开方,三年前到底还是撒手人寰。这十几年间,挣命一样地,也就是生了清蕙、令文并子乔这一儿两女,焦子乔还是遗腹子。四老爷到死都很歉疚,握着父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到底还是没能给您留个孙子……”

满朝文武,谁不是儿女满堂?就是子嗣上再艰难,也没有焦家人这样孤单的。焦家一族几乎全都聚居附近,就是有住得远的,谁不凑阁老家的趣呢?竟是几乎全都聚在了村内,那一场大水,冲走的是整一族人,就是想过继个族人来,都无处过继去……没了家族,真正是只有一家人相依为命。家业再豪富、官位再显赫又如何?还不是比不过黄河,比不过天意?

自那以后,焦老太爷倒是看开了,当时四老爷临终榻前,清蕙亲耳听见他安慰四老爷,“有个蕙娘也是一样,从小教到大,她哪里比孙子差?等过了孝期,寻个女婿……”

后头的话,她当时已经没心思听了。只记得父亲当时把她叫到身边,握住她的肩头,断断续续地交待了好一番话,清蕙全都一一应下。又过了几天,父亲也化作了这案头的一面牌位。自己摔盆带孝,一路跪一路磕,把父亲送到京郊去了,就是当晚回来,五姨娘摸出了身孕……

“你也来给你祖母上一炷香。”老太爷头也不回,弯下腰把几柱线香□炉内,淡淡地开了口。清蕙立刻收敛思绪,轻声应了,“哎。”

她拎起裙摆,借着老太爷的香火,也燃起了一把香。从曾祖、曾祖母开始,祖母、大伯、二伯、三伯、父亲……一并大伯母、二伯母、三伯母,再往下,堂哥堂姐、亲哥亲姐……这么一轮香插下来,起起落落的,可不是什么轻省活计,清蕙却从头到尾,每一根香都插得很认真。

老太爷望着孙女,见她身形在夕阳下仿佛镶了一层金边,脸背着光藏在阴影里,倒更显得轮廓秀丽无伦,直是一身贵气——这是自己到了年纪,又是亲孙女,如换作一般少年见了,岂不是又不敢逼视,又舍不得不看?

毕竟是到了年纪,焦家蕙娘,也渐渐地绽成一朵娇艳的花了。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同清蕙一道出了这小小的祠堂,又拿起金锤轻轻一敲小磬,自然有人捧了水来,给祖孙两个洗去了一手的香屑。

清蕙自小被祖父、父亲带在身边,耳濡目染,她的很多习惯,都脱胎自老人家的一言一行。

“文娘这次,可闯祸了。”老人家日理万机,和孙女说话,也就不费那个精神微言大义了。“今早吴尚书过来内阁办事,态度异样冷淡,和我说话,夹枪带棒。他素来疼爱那个小女儿,看来这一次,是动了真怒。”

吴家和焦家本来就算不上友好,清蕙并不大当一回事,她轻声细语,“那样疼女儿,还想着送到宫里去?是疼女儿,还是自己面子下不去呀?”

老太爷今年已经近八十高寿了,因修行了二十多年养生术,年近耄耋却仍是耳聪目明,须发皆白,望之却并无半点衰败之气,更不像是个位高权重的帝国首辅,他身穿青布道袍,看上去竟像是个精于世故的老道士,笑里像是永远带了三分狡黠。听孙女儿这么一针见血,他呵呵一笑,笑里终究也透出了傲慢:吴尚书这几年再红,户部尚书再位高权重,和这个入阁二三十年的三朝老臣,始终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

“罢了,不提别人家的事。”他冲蕙娘挤了挤眼睛,像是在暗示她,自己对两个小姑娘间的恩恩怨怨,心中是有数的。“就说咱们家自己的事吧,听说你娘也是一个意思,文娘这一次,做得是有些过分了。”

蕙娘自己拿捏文娘,是把她当作一块抹布,恨不得把水全拧出来。当着爷爷的面,却很维护妹妹,“我已经说过她了,这事也赖我,没能早一步发觉端倪……你也知道,她最要面子,要被你叫来当面数落,羞都能羞死……”

老人家一边听孙女儿说话,一边就拈起了一个淡黄色的大蜜橘,自己掰开尝了一片,也就撂在一边了,“——洞子货始终是少了那份味儿……那你的意思,就这么算啦?”

焦子乔再金贵,那也比不过焦阁老,这份蜜橘,最好的一份,估计太和坞能得了四成,剩下六成,都送进了小书房里。老太爷不动嘴,那就是烂了,也得烂在小书房里。可就是这么好的蜜橘,在老太爷嘴巴里,也不过就是一句“洞子货始终是少了那份味儿”……

“那对硬红镯子,既然她给了丫头,那就是她赏过去的了。”蕙娘自己也拿了一个蜜橘,漫不经心地端详了一阵,这才掰开来,一片接一片地吃了。“赏给人的东西,就不能再要回来啦。”

老太爷唔了一声,“我记得那是闽越王从南边托老麒麟的人带过来的?”

宝庆银的生意在南边做得大,在北边,却要和老麒麟分庭抗礼。闽越王和焦家,在老麒麟都是有股份的。

老爷子年纪虽然大了,但脑子还是好得惊人,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军国大事,和全天下的官员斗心眼子,可连这么一点儿家中小事都还记得清清楚楚的,蕙娘笑着说。“嗯,那对硬红颜色好,在国内可不是那么好见到的。”

事实上,这金镶玉硬红宝石镯子,不止吴姑娘当宝,在文娘那里,也算是有数的好东西了。

“嘶——你可真够狠的,你妹妹知道是你的主意,怕不要找你拼命?”焦阁老一缩肩膀,又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来。“也好,不狠狠剜一剜她的肉,她也不知道厉害。”

蕙娘又摸起了一个蜜橘,“不过,主子赏赐下这样贵重的东西,又令她带在手上出去做客,她就是不问准娘身边的绿柱,也该来问问我的绿松……这丫头行事,也实在是有几分粗疏,闹出这样大的事,不发作个人也不大好。”

她咬了一片橘子,征询地望了祖父一眼。“我看,以后就别让她在文娘身边服侍了吧?”

一两个丫头的去留,老人家哪里会放在心上?他更看重的还是蕙娘的能力,不过在这一方面,蕙娘总是很少让他失望的。这一番举措,狠狠地敲打了文娘,又给被撵出去的丫头留了一对名贵的镯子,也算是有所补偿,却又和风细雨的,不至于喊打喊杀——要说亲、快出门子的女儿,面子金贵着呢,能少下一点,还是少下一点……蕙娘从小经过她爹和老太爷的精心调.教,这一年多来,她行事是越发妥当了。

老太爷不禁笑了,“我一和你说话呀,就觉得老骨头老腿都松快了。你要是个男孩,祖父现在就可以告老还乡,哪里还用得着在宦海里苦苦挣扎,受这份罪呢?”

蕙娘神色一动,“江南那边,又写信来了?”

老爷子虽然是文臣之首,地位崇高,但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烦恼。如今朝廷虽然看似只有焦党、杨党两党,但其实二十多年来,什么时候少过纷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支持,怎么能在首辅位置上长久安坐下去,但这么一个强势的团队,有时候对首脑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逼得人是只能朝前,不能后退,蕙娘长期跟在祖父身边服侍,对焦家几处烦恼,心里也不是没数。

“这事你不必操心了。”老太爷却没说太多,他别有深意地望了蕙娘一眼,刚说了一句,“何家又提起亲事了——”

却忽然间注意到,蕙娘手底下已经散了三张橘皮。

老人家嘴碎,免不得就唠叨了一句,“何必吃那么多!小心晚上你又吃不下饭了。”

孙女儿这也就住了嘴,她像是也没想到自己吃了这么多,一扫手底下,倒尴尬地笑了。“蜜橘还是大个儿好吃,皮薄肉多,吃起来就没够……您刚才说,何家又提起亲事了?”

老人家是何等人也?一看蕙娘脸色,心头一动,纵有多年养气功夫,也免不得有些淡淡的不快。

人还没出门子呢,底下人竟势利直此!

焦子乔的确是焦家的承重孙,可伴着老太爷、四老爷,作为继承人长大的,却是焦清蕙。作为昭明十一年甲子惨案后,家里第一个降生的第三代,她在老太爷心里的份量有多重,除了老人家,别人心里谁都没数。要把蕙娘嫁出门,他难道就舍得了?可女子承嗣,在他们这样的人家,毕竟惊世骇俗,从前那是没有办法,但凡有一点办法,老人家也舍不得孙女儿走这条路……却没想到,人心势利起来,真是再没尽头,清蕙懂事从不曾开口,这两年间,私底下还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他们的意思,芝生、云生兄弟随你挑。”他又把思绪拉了回来,“你也知道,何冬熊瞅准了你爷爷屁股底下这块位置,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云贵总督何冬熊也的确是焦老太爷这些门生中比较最出息的一个了,虽然比不上如今的杨阁老,但四十才出头,就已经是地方重臣,想要接过老太爷的担子,也是人之常情。而要接收焦家在官场上的种种人脉资源,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和焦家结一门亲事了。从前子乔没出生的时候,何家想提的就是文娘,为了这事,何太太和少爷小姐都没到任上去。几年来不断和焦家走动,就是想用诚意打动老太爷。子乔出生之后,自从出孝,已经提起了两三次,姐妹有序,想要改提清蕙——当然,若是老太爷舍得,姐妹配兄弟,那就更是一段佳话了。

曾经从前那时,蕙娘也是考虑过这门婚事的,何芝生、何云生两兄弟从小经常到焦家走动,就是长大了,因为清蕙身份特殊,将来必定要时常抛头露面,家里对她的限制没那样严格,跟在祖父、父亲身边,她也能经常见到这两兄弟。何芝生剑眉星目、仪表堂堂,虽然年纪不大,但沉稳矜持,已有威严在身。文娘嫌他少年老成,谈吐乏味,按蕙娘的口味来说……

她暗叹了口气:就算现在吐口答应,也根本都没有用处。祖父固然疼她,但也要为焦家偌大的产业考虑。何家现在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久之后,便会在另一家巨鳄跟前黯然失色。这里面的交易,并不是她的意愿能够左右的,甚至——也与另外一位当事人的心思没有半点关系。

就只是不知道,那户人家究竟是怎么看上了她……

“何总督想要从云贵回来入阁,怎么也要做出一点成绩,只从联姻上下工夫,那肯定是不成的。”她回避了祖父的询问,“尤其现在,朝中争得这么利害,您太抬举他了,倒寒了别人的心。”

老太爷唇角一动,一个微笑很快又消失在了唇边,他也没逼着孙女现在就给答复,只同蕙娘谈天说地,祖孙两个消遣了小半日辰光,又留清蕙陪他一道用过了晚饭——却是清茶淡饭,只吃了个半饱——这也是焦阁老的养生之道,便到了老太爷做晚课的时间。

清蕙从屋子里掀帘子出来的时候,庭下已有管事等着带她出去了,她一抬眼,焦勋就和她解释,“养父年纪大了,天黑路滑腿脚不便,我送姑娘出院子。”

焦府大管家焦鹤,就是焦勋的养父。他跟随老太爷已有四十多年,自己一家也死于甲子水灾,如今也是七十往上的年纪了,虽然跟随老太爷修行,身子骨也还矍铄,但老太爷还是怕他无人养老送终,十年前便做主给他挑了好些养子,焦勋就是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十年前,也是一个很耐人琢磨的时间点。

蕙娘看了焦勋一眼,她忽然想到了从前此时……在昏暗的暖房里,什么都发生得那样快。第一次有男人攥住了她的手,焦勋低低哑哑,润得像玉的声音,“佩兰……”

其实,在不知情的人眼里,焦勋看来也和个公子少爷没有什么两样了。不论是学识、见识,还是气质、打扮,他都没有一点下人的样子,在焦府管事们那华服遮掩不去的奴才气里,他一直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可出身到底是云泥之别,现在蕙娘身份转换,有些事就更是不能去想了,那一次,他也就只说了那么两个字,就像是想起了自己的身份,蕙娘还什么没做呢,他就和被雷劈中了一样,一下又把手松开了……

再往后,不要说见到他,连他的消息,她都再也没有听到了。

蕙娘轻轻地叹了口气,她摆了摆手,“我有些头晕,你让他们把轿子抬到廊下来吧。”

焦勋微微一怔,便已经回复了正常,他弯身施了一礼,一言不发地退出了院子。蕙娘站在廊下,目送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花木之中,她的神色,就像是被笼在了云里的月亮,就是想看,也看不分明。

又过了几天,老太爷亲自过问,府里的人事有了小小的变动。花月山房有一个丫头被放出去成亲了,谢罗居里,也有两个婆子被撵回了自家。

7相看

进了腊月,各府都忙着预备年事,今年是焦家出孝后第一个新年,往常在年节里,虽然也有官员上门给老太爷拜年,但焦家女眷都要守孝,按例是不见客的。

仿佛是为了弥补从前的遗憾,今年焦家就很热闹,即使是腊月里也没断了客人。蕙娘、文娘都不得闲——哪家的太太、奶奶过来了,也都心心念念,非得同这一对如花似玉的宝贝疙瘩说过话了,夸奖一番了,才肯告辞离去。过了腊月初八,家里才安宁下来没有几天,何莲娘又来找蕙娘、文娘说话。

因文娘连日应酬,这几天身上不好,就没出来招呼何莲娘。小姑娘也不在乎,进了自雨堂,先冲到净房里见识过了焦家的富贵,又跑出来上看下看,一脸的纳闷,“也没见烧炕啊,和宫里的暖又不一样,没那股烟熏火燎被火烤着的味道,从前年纪小,好像还没觉得,蕙姐姐,你们这到底是怎么弄的!我一进门,竟都不想出去了!回头我和我娘说去,我们也这么办!”

莲娘小,三年前才十岁,还是刚懂得人事的年纪,虽然享用着富贵,却并不知道赏鉴富贵,对于自雨堂的难得,她确实也很难体会出来。

“这个还不大好学,”蕙娘笑着说,“就是借了我们家自己铺陈这些管道的便利,你也知道,在夏天,屋顶有沟回走水,滴滴答答的,仿佛永远都在下雨,比较清凉。到了冬天就从地下走水,这些热水从地下上来,正好给丫头们洗这洗那的,也免得她们大冬天的受罪。其实就是一开始铺管道最麻烦了,现在这样,也不比别家烧炕要昂贵多少。”

话虽如此,可这一套巧妙工程,那也不是有钱就能造出来的。没有人给画图纸,真是有钱有势都无用。莲娘并不妒忌,却很羡慕,她叹了口气,“可惜,你们家乔哥那样小,不然,我就和我娘说,以后我谁也不嫁,只嫁焦家的乔哥!”

这个小姑娘,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十三岁也到快说亲的年纪了,哪个女儿家不是讳莫如深,一提起亲事就烧红了脸。莲娘却是大大方方的,还拿亲事来开玩笑……

蕙娘也不禁绝倒,她笑了,“你要想嫁,现在嫁来做个童养媳也不错,把你打发在小屋子里住,成天洗乔哥的脏衣服。”

两人相视一笑,莲娘借着这个话口就往下讲,“现在你出了孝,来提亲的媒婆,都要把门槛给踏破了吧?”

一家有女百家求,焦阁老的门生,哪个不知道他最疼爱的还是蕙娘,再说,蕙娘本身条件也过硬,想要娶到她的人家绝不止何家一户。不过,不论是从年纪,还是男方本身的条件来说,何家两兄弟,在可能的求娶者中,也算是上上之选了。

就知道这小丫头鬼灵鬼精,这一次过来,多半还是为了探自己的口风——不过,她很会看人眼色,从前那一次,因为自己和文娘没提起何芝生的事,文娘就没闹别扭,也一样出来招待莲娘,莲娘根本就没提亲事……

重活一次,很多事和从前发展已经不大一样,可有这么前后一映衬,看人倒能看得更透一些。莲娘看似娇憨无知,其实玲珑剔透心机内蕴,年纪虽小,却也不是简单角色。

蕙娘只是笑,“这事你不该问我,问我娘都比我更清楚一些。”

莲娘又哪会被蕙娘几句话敷衍过去?她缠着蕙娘撒娇,“你好歹透个口气嘛,蕙姐姐。要不然,我回了家也不好交代。”

这话大有玄机,蕙娘心底,不禁轻轻一动:是何太太要蕙娘来问的,还是家里另有其人,想要知道这个消息?

她免不得含糊其辞,“这种事,我们女孩子说了也不算数的……”

莲娘很懂得看人脸色,她压低了声音,“那你知不知道,我娘可喜欢你了,大哥、二哥是随你来挑……可不像原来那样,其实还是想把令文姐姐说给二哥。”

这个蕙娘倒不大清楚,因文娘毕竟还是妹妹,姐姐没成亲,也不好很具体地谈起她的亲事。她一直以为何家说的是何芝生,这样看,多半还是嫌文娘家里人丁单薄,又终究是庶出。害怕她这个宗妇,压不住底下的妯娌。

她不言不语的,脸上神色似乎是默认。莲娘看在眼里,又把声音压低了一点,“别的话,我也不说了。我就说一句,要是看中了我们家,你可别挑二哥。你以前要坐产招夫的,有些事大哥就没开口,现在才稍微露出来一点儿……”

露出来什么,蕙娘就不用问了,这种事也不能说得太明显,她想到长大以后几次见面,何芝生都是规规矩矩的,连眼珠子都不肯乱动一下。倒有几分吃惊的:没想到他居然还能看明白自己的长相,她还以为他根本就没敢正眼瞧自己呢。心事藏得这么深,外头真是一点都看不出端倪。

不论是焦勋也好,何芝生也罢,都说得上是自己阶层里的佼佼者了。何芝生今年才十九岁,已经是举人身份,如能考中进士,以他家世来说,一辈子荣华富贵那是打底,再往上走,能走到哪一步,那都是不好说的事。可在蕙娘看来,这些都是虚的,她更看重的还是何芝生的这份沉稳,能把心事藏住了不露出来,又私底下这么争取,就手法来说,是要比焦勋好一些的。

有那么一瞬,她几乎有几分心动,想要给莲娘一点口风、一点暗示。可蕙娘毕竟是蕙娘,她笑着摆了摆手,把话题给带开了。“你上回不是说,想要一对简州猫吗?知道你要过来,特地给你挑了一对乌云盖雪,还是一公一母。以后下了小猫,你也能送人了。”

简州猫远在四川,从宋代一路红到如今,真正血统纯正的一对公母,价值何止千金,莲娘熟知清蕙有一个院子养的都是各种驯熟了的猫狗鸟儿,供她无聊时取乐的,里头全是真正名种的猫狗。她也是爱猫之人,只拉不下脸来讨要,现在蕙娘主动给预备了一对,哪有不欢喜的道理。也就不再同清蕙说这尴尴尬尬的婚事,转而笑道,“好姐姐,我真没白和你好!石家的翠姐姐,有了一头鞭打绣球,就宝贝得什么似的——我也不说,下回她到我家来,我再给她看看我的那一对猫儿。”

又压低了声音,同蕙娘说起别家的事情。“听说某家有对雪白的临清狮子猫,本来家里人都爱得不行的,忽然有一天一对全死了。又过一两天,家里一个姨娘也咽了气。都说这猫儿去世是不祥之兆,就应在了这事上。其实是怎么样,谁心底清楚呢。”

蕙娘心底不禁一动,几种想法同时飞快地掠过心头,她眉头一皱,“你是说韩家吧,他们家那对猫也的确好看,一般连临清当地都很难找到那么好的种了……”

虽三年没出门,蕙娘对外头的局势却是一点都不生疏,莲娘点了点头,“虽然家下人没说,但既然全家人都爱得不行,那姨娘据说又是老太爷的抱猫丫头出身……”

有的猫狗宠得厉害,主人常把自己的饮食赏给它们吃了,那也是有的,蕙娘若有所思。“还真不知道,原来对人有用的药,对猫狗也都是有用的。”

大户人家,除非和焦家这样人口简单,争无可争的,不然,门户里的肮脏事那还能少了吗?当主母的作践小妾,当小妾的作践下人。死一两个人,连莲娘都不当回事,她主要还是惋惜那两头猫。“真是漂亮极了,也没配种,要不然,我都想讨几头。”

送走了抱着两头猫儿,心满意足的莲娘,蕙娘歪在榻上想了半天心事,连文娘过来都没起身。

“都和你说什么了。”文娘也有些好奇,“瞧您这神思不属的样子,难道是和你提起亲事了?”

蕙娘扫了她一眼,似笑非笑。“你不是身上不好吗?怎么人家一走,你就又活蹦乱跳的了?”

“我那是同莲娘要好,故意给她空了这么一间屋子出来。”文娘一撇嘴,有些没好气。“何家为了和我们家结亲,这些年来费了多少心思。现在眼看娘和祖父还不给准话,肯定着急。都知道祖父听你的话……岂不就是给你灌迷药来了?”

她眼珠子一转,“她同何云生更好,是帮着何云生说好话来的吧?”

听文娘的意思,从前莲娘也没少在她耳边说何云生的好话。——两姐妹也都是见过他的,他人要比哥哥开朗多了,爱笑得很,就是长相不那么俊俏,顶多只是中人之姿。

“和我说谁都没用。”蕙娘不置可否,“这事真轮不到我来做主,还要看祖父心里怎么想的。”

“这可是你的一辈子。”文娘很不理解。“祖父又那么疼你,难道你就不为自己争一争?”

她似乎真的对何家兄弟都缺乏兴趣,因此撺掇蕙娘是很努力的,“照我看,你自己要是立心要嫁了。祖父也没什么好拖着不答应的,何家也算良配了。我要是你,我就不矜持了,这种事夜长梦多,拖一天没准就生出变化来了呢?”

她说得其实也很在理,但蕙娘却深知之后事态将有的变化,除非现在就过了三媒六证,不然,对何家表现出越多好感,只会令将来母亲和祖父更难收场。她轻轻摇了摇头,笑而不语,文娘看了更是不高兴,她气鼓鼓地坐在一旁,过了一会,自己也叹了口气。“要找到比何家更好的,那倒也难了。只是……”

只是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文娘嫌何芝生太老气,又嫌何云生太轻佻,说来说起,就是因为这两兄弟,哪一个她都不喜欢。

“将来的事,自有缘分。”蕙娘把一个金丝蜜柚放到文娘跟前,“吃不吃?”

这个柚子,论大小,论色泽,才是蕙娘一向享用的那一份:精中选精,最好中的最好。

文娘把大柚子捧在手里,闻了闻香味,又不满起来。“让你给太和坞一点颜色看,祖父却只发作了谢罗居的人……你倒是好,就一心想着自己吃喝玩乐,将来的事,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的确,她和姐姐不同,没有清蕙的自信和手腕,出嫁后,肯定还是要多靠娘家一点,对太和坞的举动,自然也就更不舒服。

“急什么。”蕙娘慢慢地说,“太和坞的正主儿,都还没有回来呢。”

#

这天下午,两姐妹一道去谢罗居请安,才一进屋,就见到三个姨娘站在四太太身边,四太太正笑着和她们唠家常。

焦四爷虽然身体孱弱,但身边一直没有断了通房丫头,这些年来放出去的放出去,嫁人的嫁人,余下一些,在焦四爷过世后,多半也都被打发走了。唯独留下了三位姨娘,这三年来跟随焦家主子们一道守孝,也颇吃了苦头,前阵子出了孝,四太太要应酬,分不得身,她体贴姨娘们也闷了两年多了,便打发她们去城郊别业小住了一段时间,眼下到了年边,这才派人接回来过年。——原本以为还要几天才回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三姨娘、四姨娘、五姨娘。”文娘生母难产去世,四姨娘是她的慈母,从小带大,和亲生的也差不了多少,她给四太太行了礼,便拉着四姨娘的手,一长一短地同她说家常。蕙娘却没她那么放纵,她和几个姨娘都打过了招呼,便在四太太身边坐下,还是四太太笑着说。“你和你生母也有一个月没见了,还不同她说几句话?”

蕙娘还没开口,三姨娘就抢着说,“姐姐跟前,哪有我们说话的地方呢。”

她和四太太关系亲密,从三姨娘还不是三姨娘时起,就一直是姐妹相称。

又问四太太,“一个月没见,您的咳嗽好些了?今年冬天冷……”

四太太笑得就更舒心了,令三姨娘在她跟前的小几子上坐了,和她一来一往说得很欢,蕙娘就空出来,她游目四顾,正好和五姨娘对了一眼。

五姨娘也算是有福之人了,焦家规矩,没生育的通房一般不抬姨娘,焦四爷过世后全被打发出去。她是小户人家的良家闺女,因为出了名长相宜男,算命先生也算了她是个生子的福相——她一家男丁也的确不少,上头有七八个哥哥。家里心大,知道焦家的情况,就送进来做了通房丫头。虽然没几个月焦四爷就去世了,但就去世前几夜温存,居然还给她留了种,使得她在四爷去世之后,还得了个姨娘的名分。

她生了一张圆脸,一笑就是两个深深的酒窝,虽然说不上有多好看,但的确是挺有福气的。见蕙娘望过来,五姨娘脸上的酒窝顿时又深了,她笑眯眯地和蕙娘唠嗑,“这个月同太太出门去,怕是招来了不少说亲的媒婆吧!”

的确,就是这大半个月间,焦家比什么时候都要热闹,各色太太、奶奶,凡是能和焦家扯上一点关系的,差不多都来看过了她。按京里行事的节奏来说,恐怕真正提亲的高峰,还要在年后了。这个时间段,有意提亲的人,多半还在给老太爷写信探口风呢。

清蕙也笑了。“没有的事,虽然来客多些,可都是来看母亲的。”

正说着,四太太见三姨娘露出聆听之色,便也笑着说。“那倒是的,有好些国公夫人、侯夫人,儿子大了,孙子又小。偏系子孙量来也不敢说亲,无非是几年没有来往了,现在我们出孝,多走动走动而已,估计还不是为了亲事来的。”

这是为了安三姨娘的心:清蕙这个情况,出色是够出色了,棘手却也很棘手。太多人家上门相看却没有下文,三姨娘心里只会更焦急。

不过,有句话四太太没说出口:焦家门第,不是一般的高,身份也不是一般的敏感。在两党党争风头火势的时候,有很多人不敢贸然站队,就是太太也约束了不叫她随意上门。又或者有些人家行事一向就谨慎,上门的这些贵妇人,也很有可能是受人所托,过来相看清蕙的。

#

权夫人就正是个谨慎人。

快到年边,各家事情都多,阜阳侯夫人虽然和权夫人一向友好,但也没有久坐。头天去过焦家,这天又到权家盘桓了一个来时辰,便直接去大报国寺进香了。权夫人亲自将她送上了轿子,目送暖轿顺着甬道走远了,这才捶着腰回了里屋,又思忖了片刻,便吩咐底下人。“去问问国公爷在忙什么。”

良国公年轻时颇为忙过几年,现如今年纪到了,虽然已有多年不再过问俗务,但不论是他本人也好,还是权家也罢,在老牌勋戚间的威望都还是如日中天。要不是年边大家都忙,他一般也是不得闲的,总有些老兄弟同他来往,也总有些从前的门生要来拜访。权夫人想要在白日里见到丈夫,还没那么容易。

“怎么,阜阳侯家那位这么快就回去了?”良国公有点吃惊,“她一向是个话篓子,还以为这一次又能叨咕上几个时辰了。”

“她倒也想。”权夫人笑着亲手给丈夫上了茶,上了炕,在良国公对面盘膝坐下,“可家里还有事儿呢。”

良国公端起清茶啜了一口,望了权夫人一眼——夫妻二十年,很多事情,已经无须言语。

“也是满口夸好。”权夫人不禁叹了口气,“也和前头几个老亲老友一样,一开始以为是给叔墨、季青说亲。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家门第虽然是够高了,但恐怕儿子自己不够争气,压不住她。”

其实说压不住,还是等于是配不上。焦清蕙那个身份、那个长相、那个才情,那份必然是豪奢得令人惊叹的嫁妆,对她未来的夫婿无形间都是个挑战。要不是别有所求,谁家的公婆也不乐见自己的儿子被媳妇压制得死死的,尤其阜阳侯和良国公两家是几辈子的交情,阜阳侯夫人又是权仲白的亲姨母,话说得更直接,“她和焦家往来得也多的,据她说,蕙娘在外人跟前表现娴静少言,实际上从小主意正、性子强。家里的大事小情,很少有她不曾过问的,就在焦四爷去世之前,她才十四岁,全家人都被管得服服帖帖的。焦家那些管事,在外架子大,到了十三姑娘跟前,连个屁都不敢放……你还记得原来有个焦福,在他们家也算是得意的了?就因为在外过分显摆架子,被她知道了,一句话就给撵出去了。就这样还一句怨言都不敢有……手段厉害得很!她觉得,伯红媳妇,怕是压不住她的。”

对于一般的大家族来说,如此强势的女儿家,如果不是长子嫡媳,那最好是成亲后兄弟们就长期分居两地。免得妯娌失和,一家人闹得过不了日子。尤其是清蕙的筹码实在太沉,不说给长子,只怕亲事一定,长媳心里就要犯嘀咕了。而要说给豪门世族为长媳世妇,一个她家族人丁单薄,现在显赫,可将来焦阁老一去,顿时是人走茶凉,还有一个,她毕竟不是嫡出……

“要不是因为这些缘由,阜阳侯夫人自己都恨不得要抢回去。”权夫人一边说,一边看丈夫的脸色。“她自己为人处事,的确是滴水不漏,再没什么能嫌弃的地方。”

良国公微微一哼。“那也要人家看得上他才行,阜阳侯家现在还没成婚的,也就是幼子了吧?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票戏会文,焦家看得上才怪。”

他征询地望了妻子一眼,见权夫人神色温和,口角含笑,便道。“还好,这几个顾虑,在我们家也都不算顾虑。她再好,仲白压她那也是稳稳的——她要能把仲白那死小子给压住了,我们也是求之不得……现在还没几户人家上焦府提亲的吧?”

“快过年了,有想法的人家是不少,先后请动的几个老姐妹回来都说了,现在焦太太一天要见几拨客人。恐怕都是等着过了年,看看今年宫中对她有没有什么表示,如没有,就要请人上门了。”权夫人什么都给打听好了,她轻轻地捏紧了拳头,“这可是个宝贝呢,老爷,咱们要是看中了,那可就得赶紧了。这要是被人横插一杠子去,我怕是要噎得吃都吃不下,睡也睡不着了。这样好的人才,错过这一个,可就再难找了。”

“你这句话算是说对了。”良国公唇角一动。“既然看上了,那就别改啦。我回头和娘打声招呼,你进宫探探娘娘的口风,明年不办选秀,一切好说,即使是要办选秀,你也得打好招呼,这块宝,我们权家要了。”

到底是名门世族,一开口语气都不一样。想提亲的人多了去了,焦家也未必就选权家,从来提亲低一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看良国公的意思,竟是信心十足,丝毫都没有考虑过被回绝的可能性。就连权夫人,也都是安之若素,不以这过分的信心为异,她更担心的还是另一点。“仲白那里……”

“怎么,他还真想一辈子独善其身、断子绝孙不成?”良国公一瞪眼,胡子都要翘起来。“你先说,你要说了不听,那就是动了家法,这一次我也得把他给打服了!”

权夫人虽然是继室,可权仲白襁褓间就被抱到她屋里养,是她带的第一个孩子,说起疼宠,甚至比她亲生的叔墨、季青还甚些,一听权老爷这样口气,她忙抢着就白了丈夫一眼,“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从前线下来都多少年了,还是这改不掉的性子!”

想一想,也觉出了丈夫的无奈,自己叹了口气,便加强了语气强调,“你就放心吧,这一次,我可一定把他给按服了,让他把这根断了的弦,重再续上!”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晚上好!小香今晚、明天外出,都是代更君出马噢!我会在外地回复大家的评论的,要使劲评论,咱们争取早日加更!

8逆鳞

生母回来,总是要择时过去请安问好的,在谢罗居吃过晚饭,蕙娘就没回自雨堂,而是让轿娘们把她抬到了南岩轩里:除了五姨娘陪着子乔在太和坞住之外,三姨娘、四姨娘都在这里居住,两个人彼此做伴,也就不那么寂寞了。

姨娘们不用伺候太太晚饭,现在已经都吃过饭了。四姨娘那一侧里隐隐也能听到文娘说话的声气——吃过饭,蕙娘还陪母亲说了几句闲话,文娘要比她早到一步。三姨娘也没做晚课,而是歪在炕上等蕙娘进来说话。

在嫡母跟前,三姨娘不过是个下人,这个面容秀丽性子温和的妇人,一辈子坚持‘主仆有别’,蕙娘身为主子,也不便和她多说多笑的,免得四太太看见了,又勾动情肠。这一点,两人心底都是有数的,三姨娘私底下再三和蕙娘强调,“你母亲命苦,这辈子儿女是她的伤心事。连乔哥都不放在身边带,你就知道她心里苦了。非但你自己在谢罗居里不要多搭理我,就连文娘你也要约束好了,别令她和四姨娘过于亲近。”

谁肚子里爬出来的,天然就和谁亲近。即使所有子女的嫡母都是正太太,但私底下,多的是庶子、庶女管自己的生母叫娘的。只有三姨娘,十几年来,就是私底下和清蕙说话,也自称为姨娘。对四太太更是死心塌地,从来没有一个不字,就是前些年清蕙身份最高的时候,她在四太太跟前也从没有摆过架子——也许就因为这份尊重,四太太对她也很特别,三姨娘屋里的陈设富贵就不说了,从前每逢节庆,她还能穿着主母赏下来的正红裙子……五姨娘就没这个福分了,子乔落地的时候,她已经是半个未亡人。现在焦家的太太、姨娘,都只能穿些灰青、茶褐衣服。

“听说这几天,十四姑娘又闯祸了。”三姨娘和清蕙说话,一般总是开门见山的。“你没有胡乱插手,说些不该说的话吧。”

“倒还好,教她几句,也是难免的,却并没有管得太过分。”蕙娘一语带过,又问三姨娘,“在承德住得还安心吗?那里几年没有住人了,恐怕不如家里舒服呢。”

三姨娘也是一语带过,“反正就是那样,换个地方过日子而已。出去玩了几次,看了看风景,天色一冷,我们也就缩起来了。唯一比城里强的,就是不必在太太跟前立规矩。”

她叹了口气,有些惆怅。“只是太太自己,最该歇着的,却没能一块过去,真是苦了她了。你随常在她身边服侍,也要多说些笑话儿,逗得太太多笑一笑,那就是你尽到孝心了。”

私底下提到四太太,还是没有一句不好,只有无尽的体贴和感激。蕙娘听了十七年,真是耳油都要听出来了,她几乎是机械地应着,“那是肯定的。”

三姨娘又哪里看不出来她的敷衍?她老调重提,“要不是太太,现在你还不知道在哪呢。她的深恩,我是还不完了,只有着落在你身上……这么大一个家,太太思虑有限,肯定管不过来,你也要多为她出出主意,免得她太劳累了。”

有几个主子在前头插手,三姨娘没能管着多少清蕙的教育,从小到大,她只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知恩图报。

当年甲子水患,一县的人活下来的不上百个。三姨娘那时候才十三岁,家业一夜间被冲没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坐在脚盆里,一路划出了镇子,却也是又累又饿又渴,划到岸边时,伏在盆里,连爬出来的力气都没有,眼看就要咽气时。是四太太眼尖,在楼上一指就把她给认出来了:那是焦家邻居的女儿,街头巷尾中,曾和四太太撞过几面。

四爷当时立刻找人,把她从河里给勾上了岸,细问之下,当时灾女迷迷糊糊的,哪顾得了那么多,立刻就说了实话:焦家当时正是开席时候,全家人都在场院里,地势低洼,大水卷进镇子里时冲垮了焦家牌坊,堵住了唯一的出口,连着去吃喜酒的左邻右舍一个都没有跑掉……

四老爷、四太太当时不眠不休赶到下游不断救人,本来还指望能救上一两个族人,却等来了这么一句话,四太太当时一听就晕过去了,醒来的时候,肚子里的孩子就没保住……当时缺医少药的,闹了一场大病,等回京了找御医一扶脉:这一辈子,要生育是难了。

可话虽如此,焦家却没有谁怪罪灾女。知道她全家毁于水患,孤苦无依,还将她带进京中安置,教她读书写字。甚至在焦家为四爷物色通房的时候,四太太立刻就想到了她:没亲没眷,就算焦家肯出陪嫁,将来出嫁了也容易为人欺负。再说,天下又有哪户人家能比得上焦家的富贵呢?这么一户人家的姨娘,可要比杀猪户、跑堂伙计家的主妇享福得多了……小孤女也到了懂人事的年纪,知道这是太太怜惜她命苦,磕头谢过太太,便开了脸,被抬做了焦家的姨娘,享用起了数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也因为这一番经历,说不上是感激还是愧疚,三姨娘一辈子,对太太还比对蕙娘更上心。再加上四姨娘也是太太身边仅剩的陪嫁丫头——当时陪着四太太一道出门办事——自己又没有儿女,焦家的妻妾关系,一直都是非常和谐的。三姨娘同女儿讲知恩图报,四姨娘更务实一点,同女儿讲投资回报。蕙娘和文娘都把嫡母摆在姨娘前面,四太太总算有所宽慰。

不过,很多事情,也还是只有亲母女之间,才说得出口。

“身份变了,态度也要跟着变。”清蕙就从来不会这么直接地和四太太抬杠。“这不是您教给我的吗?现在又要我多为太太分忧……就现在这样,太和坞还嫌我碍眼呢,我要敢重新管起家里的事,她还睡得着觉吗。”

三姨娘神色一动,“怎么,她不是和我们一道去承德了吗?难道还给了你气受?”

——竟是只听清蕙的语气,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蕙娘的城府,即使有七分是教的,没有三姨娘生给她的这三分底子,也始终难成气候。

“她人是不在,可胡养娘还在嘛。”清蕙稍微说了些府里的事情,“还有文娘、莲娘……”

三姨娘听得大皱其眉。“你就不该提这个橘子的事,你自己说文娘一套一套的,怎么到自己头上就看不明白了?都是尖子,非要分三六九等,争个闲气,只能坏了一家人的和气。”

这是正理,清蕙明白,她自己曾几何时也是这样想的。要出嫁的人了,和娘家无谓计较那样多。有些事情能忍就忍了,忍一时风平浪静——

但她能忍别人,并不意味着别人能够忍她,自从重活一次,焦清蕙无时无刻不用血淋淋的事实提醒自己:你不步步主动,占尽先机,就永远都斗不过藏在暗处的小人。泼天的富贵也好,傲人的容貌也罢,过人的手腕、牢固的宠爱,有时候,还比不上一贴不明不白的毒药。有人想对付你的时候,她根本都不会在意你能忍不能忍。

当然,这也不是就说做这件事的人就一定是五姨娘。但不管怎么说,眼下看,还是她的嫌疑最大。

就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挑在那时候下手,那时候亲事早定,自己展眼就要出嫁,按理来说,是不会再碍她的眼了……

“人都有贱骨。”她淡淡地说。“不惩一儆百,将来自雨堂的处境只有更艰难。与其到时候再来大开杀戒,不如现在轻轻巧巧,就把人给发落了。大家心里存个畏惧,行事没那么难看,倒都能保存体面。”

这也是正理,三姨娘没吭声。她也知道自己不能约束蕙娘:正经约束、管教蕙娘,那是老太爷、四太太的事,轮不到一个姨娘来多嘴多舌。“莲娘怎么和你说的,你细细地和我说一说!眼下,你还是要多关心你的婚事,如何能说个妥妥当当的好人家,那才是最要紧的事。”

蕙娘只好把莲娘的几句话给复述出来,三姨娘听得很入神,又问她,“你是见过何芝生的吧?这个小郎君,人怎么样。”

蕙娘默然片刻,艰辛地憋出了两个字,“还成。”也就不说什么了。

即使是这样,三姨娘也很满意,“能让你这么说,这个人想必是极好的。”

她看了女儿一眼,不觉叹了口气,便压低了声音,“太太性子软,太和坞的那位也算是有些本事。乘着老太爷身体还好,亲事能办就早办了,你不至于受太多委屈……”

以三姨娘的性子,这已经是她对五姨娘能说出的最重的话了。清蕙心中一暖,她轻轻地点了点头。“我知道的,姨娘,我心里有数呢,您不必为我担心。”

既然说到了亲事,她不觉就又想到了焦勋。

从前那一世,在书房前的事她没有和任何人说,当时四周似乎也没有谁能看到。可焦勋之后立刻就从府中消失,清蕙思前想后,只能猜测是祖父透过窗户恰好望见。这一次,她没犯那样的错误,但如何安置焦勋,始终也是麻烦事。

两个人自小经常见面,也不是没有情谊。从前她对焦勋也还算得上是满意的……一个赘婿,用不着他太有雄心、太有能耐,能把家业守住,安心开枝散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可现在身份变化,再反过来看,就觉得作为一个管事来讲,焦勋实在是太有能耐了一点。自己出嫁后,恐怕宅子里很少有人能镇得住他。

“还有件事,想和您说呢。”思前想后,清蕙还是开了口。“阿勋哥——”

这三个字才出口,三姨娘顿时坐直了身子,一脸的警觉,好像清蕙要说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一样。蕙娘看在眼底,不禁有几分好笑。“阿勋哥今年也二十多岁了,您也知道他的情况,是没有卖身进来的,仍算是个良籍,不过是鹤先生的养子罢了。现在还在府里帮忙,好像也不大像话……我想,他反正知书达礼的,倒不如令他回原籍去,用回原来的姓试着考一考,能考上,也算是有了出身,不能考上,给他买个出身来,将来在官场要能进步,对子乔,甚至是文娘,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