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思虑正大光明,考虑入微,三姨娘还有什么可说的?她叹了口气,“也好,再让他呆在京城,对谁都不好……这件事,你不方便说的,还是我对太太开口好些。”

两人说话,真是丝丝合缝,不必多费精神。因时日晚了,也快到蕙娘休息时辰,再说了几句话,蕙娘便起身告辞,三姨娘送她到门口,一路殷殷叮嘱,“还是以你的婚事为重……这件事,你千万不要小看,也不要放松。”

千叮咛万嘱咐,终于是忍不住叹了口气,“我就是担心你这个性子,太要强了,谁能令你服气?你要抱着这个心思去看人,自然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蕙娘现在担心的还真不是这个,这个她担心了也没用,她一边敷衍着生母,一边就披衣出了回廊。

上轿时偶然回望,却见三姨娘一手撩着帘子,就站在门槛里望着她,同清蕙极为相似的脸盘上挂了一丝微笑——两人虽然在一块住,但清蕙回自雨堂,三姨娘竟似乎还有些不舍。

不知为何,这一笑就像是一把刀子,狠狠地戳进了蕙娘的心窝,她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止住了心头翻涌的情绪,只是对三姨娘微微一笑,便钻进轿内。由得经过精心培育的女轿娘们,将轿子稳稳当当地抬了起来。

而清蕙呢,她望着窗外移动着的景色,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一回,你要是再死了,对得起谁,你也都对不起她。”

回到自雨堂里,她罕见地没有立刻洗漱,而是站在窗前默默地出了一回神,将心头几大疑问都理清了头绪,这才敲一声罄,唤来绿松。“你亲自去南岩轩,找符山说几句话。”

符山是三姨娘身边的大丫头,对自雨堂,她从来都恨不得把一颗心掏出来,比起一向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三姨娘,她更听蕙娘的话。

绿松不动声色,“这么晚了,也不好漫无边际的瞎聊吧?”

“谁让你瞎聊了?”蕙娘白了她一眼,“你问问她,五姨娘在承德住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异样的举动——问得小心一点,别让人捉住了话柄。”

会这么问,似乎是要打算对付五姨娘了。绿松有些不以为然,但看蕙娘神色,也不好多说什么,她默默地退出了屋子。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下起了点点滴滴的细雪,比起温暖如春的自雨堂,外头似乎是另一个世界。这洁白的雪花落在泥地上,很快就化得一干二净,蕙娘隔着窗子,出神地凝视着这一幕,她的脸透过晶莹的玻璃窗来看,就像是一张画,美得竟有些非人的凛冽与凄清。

绿松没有多久,就踏着新雪回了自雨堂。

“我一问,符山就竹筒倒豆子。”她眉头微蹙,显然也有点不快。“她竟猜姑娘是从三姨娘脸上看出了端倪——据说,五姨娘在承德,性子比较大。有一天晚上,和三姨娘闲聊的时候,也不知说了什么,三姨娘回到屋子里,还掉了一夜的眼泪。那丫头心底正不服气呢……”

从前想着要忍,也就没多过问太和坞的事,自然不会派绿松去和符山说话。三姨娘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居然瞒得滴水不漏,自己是一点都没有察觉……

清蕙久久都没有说话,可她身周气氛,竟似乎比屋外还冷,绿松望着她的背影,多少有几分心惊胆战,过了一会,她嗫嚅着说,“姑娘——”

“五姨娘这个人,”蕙娘却开了口,她慢慢地转过身来,唇边竟似乎挂上了笑,声调还是那样轻盈矜贵。“真、有、意、思。”

没等绿松回话,她就走向桌边,“把她们都打发出去吧,你把文房四宝取来,我有一些话要对你说。”

又扫绿松一眼。“只能你一个人听。”

绿松心头一紧——看来这一次,太和坞是真正触动了十三姑娘的逆鳞。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晚上好~~~~~~enjoy!ehehhee~

9交底

已经快到清蕙休息的时候,因今晚绿松要亲自在西里间上夜,众位丫头便都退出了主屋。绿松很快就从小柜子里取出了文房四宝,又亲自拉下了蜀锦做的帘子,密密实实地挡掉了室内往外的所有光线。她合上门,小心地拨亮了油灯,便将头顶的玻璃宫灯给罩灭了,令室内一下昏暗下来,散发出了些许诡秘的气息。

蕙娘倒被她逗笑了,“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倒闹出这深夜密议的样子来,你也是小心过分了。”

绿松哪里会被这轻飘飘的一句话骗到——她服侍蕙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姑娘等闲从不错乱作息,今天宁可熬夜也要这样,必定是有要事吩咐。”她低眉顺眼地说。“再小心,也都不过分的。”

就是因为她从来如此谨慎,才能力压石英,稳稳地坐在这首席大丫环的位置上。蕙娘望着绿松,眼底也不禁闪过一丝欣赏,她点了点头,慢慢地说。“你跟着我多久了?”

“十二年了。”绿松毫不考虑地回答,“打从姑娘在路边把我买下带进府中,已经过了十二年了。”

绿松的经历,和三姨娘是有相似之处的。当时蕙娘陪着父亲去京郊散心,车遇大雨,停在庙前,见她在廊下啼哭,身边还摆了两具由草席草草一裹的尸体。她年纪小,不懂就中文章,便问父亲,“怎么义庄不曾出面收纳这两个路死者。”

焦四爷是何等人物?眼睛一扫,就指点给女儿看,“义庄人做事,一向是最谨小慎微的,这女孩容貌秀丽,是个美人胚子。恐怕附近的青楼楚馆,已经是有人看上她了。”

青楼楚馆里,少不了的是地痞无赖,义庄人就是想管又怎么管?清蕙当时还小,说话也直。“真可怜,同姨娘当年一样,都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了。”

被这么一说,焦四爷倒笑了,“遇上你,也是她的缘分。”

只清蕙一句话,绿松一生命运都发生改变,她进了府中当差,三姨娘最怜惜她,将她收在身边教养,没有几年,就进了自雨堂做小丫头。凭着三姨娘这一份同病相怜的飘渺好感,和她自己逐渐养成的谨慎作风,清蕙十岁的时候,她已经是自雨堂里的大丫头。当时清蕙已经有了城府,从此刻意提拔绿松,令她做了自己身边的大丫环。从此主仆两人相伴至今,已有七年了。

“在我身边这些千伶百俐的小妮子里,我一向特别抬举你。”蕙娘淡淡地说。“除了你本身资质好,还有一点缘由,想必你也是清楚的。”

这些事,平时大家心照,蕙娘从来不曾说穿,如今特别提出来,当然是有用意的。绿松直言,“姑娘身边的丫头们,一个个都是有来头的。唯独我没亲没戚、孑然一身,有什么事,我心底想的只是姑娘和三姨娘,再没有别的顾虑。”

蕙娘身边这些大丫头,石英是二管事焦梅之女,玛瑙是布庄掌柜之女,孔雀是蕙娘养娘女儿,雄黄是账房女儿,石墨就更别说了,在府里她哪里没有关系?姜家算是府里最大的一个使唤人家族了,她和文娘手下的黄玉,太和坞里的堇青,说起来都是很近的亲戚。——就算人才再好,没有主子的特别关注,又或者是很硬的后台,想进自雨堂打杂,那都是难的。

“嗯。”蕙娘点了点头,“就因为你没有别的亲戚,一辈子都着落在我身上,我对你,自然也要比别人都放心一些……”

她轻轻地叹了口气,竟亲自拈起墨条,在砚池中添了些清水,自己磨起墨来。

“你说我最近有心事,也足证你观察入微。”绿松又等了一会,终于等到了主子的下文,“我是有心事……出孝摆酒那天,我收到消息,有人欲不利于我的性命。”

蕙娘口吻虽淡,但以绿松的沉稳,亦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她怔怔地道,“姑娘——这可不是可以开玩笑的事……”

“我也没有和你玩笑的意思。”蕙娘淡淡地说。“如今你是明白了吧?知道了这消息,没有心事,也要变得有心事了。”

难怪,难怪姑娘作风大改。一改从前息事宁人、能忍则忍的态度,太和坞那边稍有表示,她就立刻杀鸡给猴看,狠狠地打了几个下人的脸……绿松这下是真的恍然大悟了:在这个家里,想要姑娘命的人,恐怕除了太和坞,也没有谁了吧?

可仔细一想,却又实在是不合情理。绿松乍着胆子望了蕙娘一眼,见蕙娘神色宁静,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事实,并没动情绪。她便疑问,“可都有人上门提亲了,五姨娘她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她总不是担心您的陪嫁吧——老太爷再疼您,也不可能把焦家家产全给您陪走了。”

是啊,五姨娘又有什么动机一定要她的命呢。焦家家财亿万,清蕙即使拿走了一半作为陪嫁,这剩下的一半,也足够焦子乔和五姨娘花天酒地挥霍上十辈子了。再说,她能陪走家里十分之一的钱财,对于一般富户来说,这份嫁妆也已经是多得骇人听闻了,要陪再多,只怕夫家人都不敢承受。为了钱,似乎有些牵强。

至于为了势,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出嫁女怎好管娘家事?有子乔在的一天,蕙娘顶多也就是多帮衬着娘家一点,难道她还能强行把子乔夺过来养育,顺便把家产一并谋夺了不成?真要有这份心思,她也就不会令焦子乔活到现在了。五姨娘就算一开始有这样的担心,现在焦子乔都两岁多了,自雨堂半点动静没有,她忙着恭送清蕙出嫁都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多添是非。

但若不是她,又还有谁呢?

老太爷、四太太同三姨娘,这三个人是肯定不会要她的命,老太爷疼她都还来不及呢,四太太是个老好人,对庶子女也没得说,一辈子都善心。三姨娘更别说了,那是自己亲娘,蕙娘一去,她下半辈子还有什么念想?剩下的主子,也就只有四姨娘和文娘了。

这两个人,又有什么好害自己的呢?四姨娘本来就是个可怜人,害死了自己,她的处境也不会好上一分。至于文娘,两姐妹的确有不合的时候,文娘心底就算对她有几分恨意,蕙娘也不会吃惊,但先且不说她哪来这份城府和能耐,这都到姐妹分手的时候了,她至于吗?

要是文娘对何芝生情根深种,那倒还好说了。也许为了嫁给何芝生,她在不知道事态变化的时候,会铤而走险,生出恨意,布置出对付她的手段。可蕙娘自从出孝摆酒那天以来,处处留意,几番试探。文娘是真的对何芝生、何云生都半点不热心,十四姑娘的眼界,要比这两兄弟更高。

再说,姐妹两个从小一起长大,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可对文娘,她自认是摸透了妹妹的脾性……要不是实在找不到怀疑的对象了,她真是都不愿去怀疑自己的亲妹妹。

焦家人口少,就这么几个主子和半主子,下人们也被管束得严格,再说,自己的死,对贴身下人来说,几乎只有负面影响,再起不到什么正面的作用……思来想去,除了五姨娘闹鬼,那还有谁?

要不是知道自己确确实实,即将在未来某日忽然毫无征兆地中毒身亡,清蕙自己都很难相信这个说法。——说得俗气点,焦家的钱就和海一样多,这海里不过游了五条鱼,就这样还能磕着碰着?

可事实俱在,没什么好不承认的:在从前那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中,她就是棋差一着,连死了都没闹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死的。

说人蠢,就常用这句话:被害死了都不知怎么回事。焦清蕙自负一世聪明,她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是输给天意,输给上意,输给任何自己无法违逆的力量,而居然是输给了……输给了一个不知名的对手,一双未露过任何行迹的透明手。

她又怎么能服气呢?

“这世上没有谁会嫌钱多的。”她淡淡地说,“五姨娘和子乔是只有两个人不错。可她一家人生养都强,麻家一大家子,上百人总是有的。”

要摆脱嫌疑,有时候难得‘跳到黄河洗不清’,可要给人安上一点嫌疑,却要简单得多了。绿松眼神一闪,顿时有了些联想,她虽然还有几分怀疑,但语气已经松动了不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五姨娘想要提拔娘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却未必要……”

“太太好性子。”清蕙慢慢地说。“祖父去世后,能镇住场面的,也就只有我了。不乘我还在家的时候出手,我一出门,她就真是鞭长莫及啦。”

其实,这借口还是有不合理的地方。到时候五姨娘要真掌握了家中大权,给清蕙送东西的时候下点毒药,也有很大成功几率,不过,这毕竟已经是一个有力的猜测。绿松当即就信了八成,她呼吸都急促起来。“姑娘的意思,是暂时不打算把此事闹大?”

“没凭没据。”蕙娘不置可否。“就是闹大了,难道还凭一句话就定罪?就连这一句话,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你也不要问此人是谁了……她能说这一句话,已经很有勇气。”

见绿松眼神闪烁,蕙娘心底也是明白的:以这丫头的性子,肯定还是要不断去猜、去想……只是这一次,她的怀疑,却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结果了。

“既然如此,为今之计,还是我们这里先从内部防起。”绿松却没把自己的心思表露出来,她不过沉吟片刻,就为蕙娘奉上了几条思路。“姑娘吃的、用的,都要防得滴水不漏。私底下再在府中明察暗访——”

有个贴心人,办事都舒服得多了。蕙娘唇边现出一丝微笑,她冲着桌上的小书册抬了抬下巴。

“这件事,我也就只放心你做了。”她说。“从今天起,我平时哪怕是吃一口茶,你也要记下来。但凡我吃了什么,你都留下一点……去挑一只猫来,我吃什么,它也吃什么。我听说猫狗这样的小东西,对毒药要比人更敏感得多,即使是慢性毒药,它们的反应,也会比人来得更快。”

这就是试毒了,只是以猫狗来试毒,毕竟没有以人试毒那么稳妥。绿松嗫嚅了一下,到底还是没对此做什么评论,她手按书册,轻轻点了点头。“奴婢自然会办得不着痕迹的。”

“能者多劳。”清蕙叹了口气,“悠闲了两三年,现在你要忙起来了。除了这件事之外,你随常在家,也要留意留意我们身边这些丫头。我看,就先从石墨开始查起吧,不论谁要下毒,没个内应总是不行的。就算想要我命的人不是五姨娘……那人也得从石墨下手。”

焦家几个主子都有自己的小厨房,清蕙的厨房里更是名厨云集,她和老太爷事实上是共用一批厨师。这些大师傅,都是天下名馆招揽来的,本身就有丰厚家业,毒害主子这样的傻事,自然不会去做。她的吃食真要出什么问题,这问题也就只能是出在石墨身上了——这丫头一天别的事不管,就专管清蕙的三餐点心,负责在小厨房和自雨堂之间跑腿传话,看着婆子把食盒送到自雨堂来。

而偏偏石墨就出身于姜家,和太和坞,也不算是没有关系。焦子乔身边的大丫环堇青,就和她沾亲带故……

知道有人要对蕙娘不利,绿松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只觉得四周简直是鬼影幢幢,想起谁,都觉得她的面目上似乎笼罩了一层阴霾,她再也不为蕙娘的异样表现而疑惑了,反而很钦佩姑娘的城府——虽然在谈的是这样事关生死的大事,但焦清蕙脸上,却依然是云淡风轻,仿佛这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够令她变色。

至少在人前,她始终都维持了这样的一层体面。至于在人后么……

绿松忽然明白,为什么姑娘这么爱静了,也许只有私下独处时,姑娘才会让一点心事流露出来,也许,她也会望着帐顶出神,也会隐隐有几分恐惧吧——同一个想要害死你的人住在一块,对谁来说,都是个沉重的负担。

但她又哪里能完全摸透清蕙的心思呢?当她望着清蕙的时候,清蕙也正望着她。十三姑娘心里始终还是有几分不得劲:可以绝对信任的几个长辈,对她的帮助都极为有限,不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绿松,这丫头就不能完全帮上她的忙,有时候,更会无意间成为她的阻碍。毕竟,虽然身份有别,绿松只能听从她的吩咐做事,但情愿去做与不情愿去做,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尤其绿松一直很有自己的主意,虽然出发点几乎都是为了她好,但她有时也会自作主张,替自己做主。

可,绿松真的值得自己的这份信任吗?或者这个深受自己信重的大丫头,也有一个不得不除去自己的理由呢?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可是最难说的一件事……

清蕙不禁蹙紧了眉头,她又一次告诉自己:一来,你也没有别的选择了。二来,也不能因为死过一次,就看谁都是坏人了。害死她的人也许就那么一个,

她身边所有人之中,也就只有那么一个坏人,余下所有人对她来说,都是她的助力、她的伙伴,她不能自己把自己整垮,把自己所有的助力,都往外推。

话是这么说,可一想到那一天的情景……

蕙娘闭上眼,她忽然有几分轻轻地战栗,竟险些激起绿松的注意,但好在焦清蕙并非常人,她很快又控制住了自己,当绿松结束沉思,抬起头时,她已经又摆出了一副无可挑剔的淡然表情。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是惊喜地提早更新~

因为我等下要出去不知道会不会准时回来~~~~~~

看起来,加更的脚步又再次要接近了……不知道是评论先到1000,还是收藏先到2000

10召见

主仆两个都是藏得住事的心思,这一席长谈,不过给蕙娘留下了一双淡淡的黑眼圈,心思不细,都很难发现得了。合家上下,也就是教拳的王供奉问了清蕙一声,“有心事?”

王供奉平时笑眯眯的,似乎什么都不在意,其实她练武的人,眼力又好,心思且细,真正是明察秋毫。蕙娘平时身体有一点异状都瞒不过她,被这么一问,只好敷衍着笑道,“昨晚贪吃一口冷茶,倒是起了几次夜……”

王供奉也就没有追问,手底下拳势不停,口中淡淡地,“你这个年纪的姑娘了,有点心事,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你一向是很有打算的人,想来,也是很懂得为自己打算的。”

要不是焦家权倾天下,恐怕也请不到王供奉坐镇,她出身沧州武学名家,家境富裕,因少年守寡,一辈子潜心武学,在行外人中虽籍籍无名,但据行家推举,即使在沧州当地,身手也是排得上号的。会到焦家坐馆,其实还是为族里将来前途着想而已。虽在焦家居住,平日里待遇有如上宾,但王供奉平时惜言如金,除了武学上的事,其余事情几乎从不开口,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是对蕙娘的提点。

清蕙心中一暖,低声道,“多谢先生指点,我心里有数的。”

王供奉瞅了她一眼,似笑非笑,“有数就好。女人这一辈子,还是看男人。要不然,纵使家财万贯,活着又有什么趣儿呢?”

这话带了武学人家特有的直率粗俗,可却令人没法反驳:王供奉本身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清蕙想到自己将来那门亲事,以及将来那位夫君,一时间倒对未来少了三分期望,她轻轻地出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却没接王供奉的话茬子:要是没有焦子乔,自己还能挑肥拣瘦的,在亲事上多几句说话。现在这种情况,家里人固然也不会给她说一门极差的亲事,但要说‘可心’两字,那却难了。

从拳厅回来,她去了谢罗居。这一次,谢罗居里就比较热闹了:按焦家的作息,三位姨娘也都已经吃过了早饭,到了谢罗居,给四太太请安。

昨天才刚回来,五姨娘一时怕还不知道家里的事儿。今天看到蕙娘,她的脸色就要淡了一分,连招呼都不那么热络:清蕙虽然没有直接为难太和坞,但底下人在处事上稍微有点偏向,就被老太爷老大耳刮子打得血流满面。作为太和坞的话事人,五姨娘心里肯定也不是滋味。

小户出身、少年得意……清蕙从来都懒得拿正眼看五姨娘,就是现在,她也不打算给她这个体面,五姨娘对她热络也好、冷淡也好,她总归是还以一个客套的微笑。就同三姨娘,也不过是眼神打个招呼。

三姨娘欲言又止,眼神里内容丰富——昨日蕙娘派绿松盘问符山,这是瞒不过她的——蕙娘只做不知道,她在四太太下首坐了,笑着同四太太说了几句家常话,四太太倒是没注意到她的黑眼圈,径自和女儿叨咕。“宫中召见,也不知为了何事。眼看都要进腊月二十了,还这么着着忙忙的,令我明天务必进去。按说就是有事,正月觐见时稍微一留,什么话不都说完了?”

宫中召见为的何事,从前蕙娘不清楚,这一次,她心里是比什么都明白。只是连四太太都不明白呢,她有什么明白的缘由?只好也跟着不明白,“想来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儿,也许就是听说咱们出孝了,想和您叙叙旧吧?”

四太太忝为焦家唯一内眷,自然受到宫中众位妃嫔的垂青——这也都是面子上的事,朝中重臣,有不少人家曾在宫中为妃,焦家虽然和宫中并不沾亲带故,但联系一向也还算得上紧密。尤其是清蕙刚长成的那几年,先帝很喜爱她的琴艺,曾多次奉诏入宫面圣,现在焦家出了孝,宫中有所表示,也是很自然的事。

“若只是叙旧,也不会这么着急。”四太太看了蕙娘一眼,若有所思。却也没再说什么,只是笑着同刚进来的文娘打了招呼,又问五姨娘,“今儿怎么没把子乔带来?”

“昨晚大半夜的,闹着要吃橘子。”五姨娘叹了口气,“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奴婢回来了,小祖宗闹得厉害,后半夜才哄睡了,今早就没给叫起来。”

清蕙、令文两姐妹,从小起居定时,家里人养得娇贵,什么都捡好的给。但管得却也严格,休说打滚放赖,就是稍微一挑食,焦四爷眉头一挑,下一顿就是“姑娘最近胃口不好,清清净净地饿一顿,也算是休息脾胃了”。那时候四太太对孩子们的管教,也要更上心一点儿。哪里和现在这样,焦子乔就被放在太和坞里,由五姨娘一个小户出身的下人管着,倒是养得分外娇贵。四太太就是一早一晚和他亲近亲近,仿佛逗狗一样地逗一逗,就算完了。

蕙娘见嫡母漫不经心的样子,不禁在心底叹了口气:父亲的病拖了这些年,到去世前半年,每天都像是从地府手里抢来一样,说句老实话,大家对他的去世也都有了准备。连老太爷,虽然悲痛,却也看得很开。唯独母亲,先失子女,到如今连丈夫都已经失去,即使已经过了两年多了,却似乎依然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别说整个焦家内院了,就是她自己的谢罗居,似乎都没什么心思去管。什么事,都是两边和和稀泥,也就算是尽过心了。

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四太太不大在意,“不就是蜜橘吗,传话下去,从浙江上来那也就是几天的事。我这里还有大半盘呢,先送过去给子乔尝尝。只别吃多了,那毕竟是生冷之物,由着他吃,他容易腹泻。”

焦子乔没来请安,或者的确是因为昨天没有睡好,但没有睡好,是否因为缠着五姨娘要蜜橘吃,那就实实在在,的确是未解之谜了。四太太看来丝毫都不介意自己屋里的下人被老太爷打发出去,五姨娘一击不中,也就不再纠缠,“他小孩子一个,可别惯着他了。大过年,打墙动土的从浙江送,可是份人情,就为了他贪嘴,那可不值当……”

文娘心底是不喜欢五姨娘,可当着她的面倒并不表现出来,她眼神里的鄙夷只有蕙娘看得出来,“这说得也是,弟弟难得喜欢成这样,横竖我也不大爱吃蜜橘,回头姨娘派人到花月山房去要。几斤橘子,大年下无谓麻烦别人,弄个千里送荔枝的典故就不好了……我们姐妹从前也是这样,底下人送来的东西,就是喜欢,轻易也都不再索要的。不过家里还多着呢,也不必委屈了子乔。”

这摆明了是在讽刺五姨娘拿了子乔当令箭,也不知五姨娘听出来没有,她略带尴尬地笑了。焦太太摆摆手,“好啦,既然子乔不来,那咱们就先吃饭吧。”

几个姨娘顿时都不吭声了,一个个全都站起身来,又给焦太太行了一礼,这才退出了屋子。

#

从谢罗居出来,文娘就跟着蕙娘回了自雨堂,“瞧她那样,才回来就找场子——呸,也不照照镜子,她是哪来的信心,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主子了。”

她又冲姐姐撒娇,“姐,我今天说的那几句话好不好?”

“前头都还好。”文娘难得求教,蕙娘也就教她,“最后那句话,意思露得太明显,也没有必要。咱们怎么做的,太太看着咱们自然能想起来,她要想不起来,你这么一提,她也还是想不起来。”

文娘若有所思,垂下头不说话了,蕙娘也不理她,令石英去专管她那些名琴保养的方解那里搬了天风环佩来,自己在那里细细地调弦,过了一会,文娘东摸摸西摸摸地,也寻了她屋里小巧器皿来玩,一边和蕙娘说些闲话。“我今天过来,怎么没见绿松?”

“她前几天咳嗽了几声,”蕙娘说。“这两三个月她也累得慌,我令她在下处休息几日,等大年下,又有好忙的了。非但她,连石墨、孔雀她们,都能轮着休息休息。今年大年,肯定那是最忙的了,人家年节不能跟着休息,年前休休,年后休休,心里也就念主子的好了。”

顺便又教妹妹,“家里怎么管人,那是家里的事。花月山房是你的一亩三分地,底下人最近风貌如何,对上头有没有怨言,你心底都要有数。你能把她们安顿好了,她们服侍你自然也就更精心。”

文娘吃亏就在没有亲娘,四太太又是不在这些事上用心的。老太爷和焦四爷精力有限,只能管得了蕙娘一个,她虽也聪明,但这些事上只能依靠蕙娘得闲教她一点。平时家里延请来的管教嬷嬷只教礼仪,哪里会管这个?听蕙娘这么一说,她倒没和从前一样不服气,大抵是也知道丫头服侍得精心不精心,同自己的生活质量很有关系。一句句地听了,又寻出别的话来和蕙娘说。“明日娘进宫去,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事儿。”

一边说,一边就偷看蕙娘。

一切重来一次,很多事都和以前有所不同。就好比自己,如不多嘴说何芝生一句,文娘就不至于不肯见何莲娘,她也就不会知道何芝生对自己有一定的好感。很多事都是这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好比从前,自己没下太和坞的脸面,五姨娘不说蜜橘的事,文娘也就不跟回自雨堂了。蕙娘嗯了一声,往手上涂香膏,一边敷衍妹妹,“我也不知道,你猜是为了什么事?”

正如她猜测,文娘被她一语提醒,现在恐怕是真的惦记上了姐姐的婚事。她既然不喜何家兄弟,当然希望姐姐能成其好事,自己就又能从容挑人了。小姑娘在姐姐跟前,从来不拿腔作势,她立刻趴在桌上,一边斜着眼打量蕙娘的眼色,一边神神秘秘地道。“我看大家都费猜疑呢,我也就没说话了。其实我看啊……这事也简单,来年也许就要选秀,宫里肯定也心急呢,这一次进宫,肯定是问你的婚事去的。”

这个小丫头,说她深沉,她有时候轻浮得让人恨不得一巴掌刮过去。可说她浅薄,她眼神有时还真挺毒辣。蕙娘不置可否,哼了一声,轻轻地拨了拨琴弦,“你听不听?若不听,我也就不对牛弹琴了。”

“我知道你不好意思自吹自擂,往自己脸上贴金。”文娘当没听到,自顾自地往下说。“其实也简单得很,宫里选秀,按理是在直隶京畿一带甄选名门闺秀,充实后宫。要不然也就是往江南一带找……三年一选,皇上登基后已经有一次没选了,谁也拿不准这次选不选。要选,没有不选你的道理。”

她的语气又有点酸了。“先帝夸了你那么多次,要不是当时子乔没有出生,现在你说不定连贵妃位份都有了……不是宫中还说,连皇上都觉得你琴弹得好?你要进宫,我看没有两年,别人的脚都没地儿放了。宫里那一位的性子你也清楚,提拔杨宁妃,那是因为那时候她爹还没太起来。现在她爹入阁了,她又生了儿子,那位对她也是又拉又打的。咱们这样的身份,她哪会放心让你进宫呀。就是别人,也巴不得你快点说个人家算了,说不定,这一次进宫,就是为你说媒的呢。”

皇上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的确在帘子后头,和先帝一起听过一曲清蕙的琴曲。

“那时候你还小,根本就不懂事。”清蕙叹了口气,“先帝多番说我,也不是就为了我的人品,里头文章复杂得很……”

“我不懂事。”文娘嘿然道,“宫里那些娘娘们肯定也和我一样不懂事,你瞧着好了,等明儿娘回来,你瞧我猜得对不对!”

她又是酸溜溜,又有点幸灾乐祸,还有一点淡淡的担心,语气倒狠起来。“要是硬要保媒,把你说给阜阳侯、永宁伯家里那些纨绔子弟,出身够了,为人也挑不出大毛病。娘耳根子又软,要给了个准话,连祖父都不好插手……到时候,我看你怎么办!”

蕙娘又好气又好笑——这个文娘,恐怕是很担心自己嫁不成何家,她就要同何芝生过一辈子,所以自己没急,她倒是着急上火得很。“你以为人家是傻子呀,说这么一门亲,以后她们家和我们家还怎么见面?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她们自己也不是铁板一块。牛家刚和桂家闹翻了,把桂统领家那个宝贝一样的姑奶奶给得罪得透透的,她们敢再得罪我们焦家?”

“可皇后又没得罪桂家——”文娘有点不服气,嗫嚅着就说,话出了口,自己也就跟着明白过来。“哦,她现在就更不敢给太后留个话口子来对付她了……牛家可正少个帮手呢。”

“再说,就你刚才说的那两户人家,平时和我们没什么往来,又是当红的军中勋戚,”蕙娘淡淡地说。“军政贸然结亲,不犯皇上的忌讳才怪,她们不会那么傻的,要说亲,也一定会说一户极妥当、极合适的亲事。”

这其实已经是侧面承认了文娘的猜测,文娘立刻就动起了脑筋。“又要身份高,又要——又要和你人才匹配,又要不介意咱们家人口少……这,我可想不出来了,还能有谁呀?”

要在从前,蕙娘自己其实也没想出来,祖父和她说起时,她还吓了一大跳,现在她面上就能保持淡定了。只在心底狠狠地叹了口气,才几乎是咬牙切齿地道,“我也不知道,我还巴不得她们想不出来呢!”

即使明知道这感慨一点作用都没有,她还是在心底补了一句:要我自己说,我宁愿嫁何芝生,都好过嫁他!

11提亲

蕙娘能想到的,四太太也许还想不到,可文娘能想到的,她要都想不到,那这个豪门主母,也的确就当得太失职了一些。进宫一路上她都在考虑:宫里在腊月里忽然来人,肯定是有用意的,没准就是为了蕙娘的亲事。

究竟是哪家的面子这么大,还能请动宫里的娘娘出面保媒呢?

自然,以焦家身份地位来说,后宫妃嫔见了她,从来都是客客气气的,但这却并不代表一般官宦人家,也能令宁寿宫、坤宁宫同时传话过来,将她请去相见。

宫中地方宽敞,按例道边又不允许植树,从车里一出来,四太太就觉得风直往骨头缝里钻。两宫客气,派了暖轿来,要将她接到宁寿宫,四太太犹豫了一下,也没有回绝。

还在轿子里,她就犯起了沉吟,待到进宫,一眼见到权夫人、孙夫人、牛太太等人笑吟吟地在众位妃嫔下首陪坐,牛淑妃、杨宁妃都到了不说,连这几年很少露面的太妃都被邀出来,即使四太太见惯场面,也不禁有几分受宠若惊,更是又好气,又好笑:就为了防备清蕙进宫,这些妃嫔们闹出这么大的阵仗,也实在是太给面子了吧。

按焦阁老的辈分,四太太在皇后跟前还算得上是半个长辈,同太后那都是平辈相交。她作势才要行礼,太后、太妃都笑道,“几年没进来,倒是都生分了!还是免了吧!”

四太太坚持跪下来,把礼给行完了,这才笑道,“臣妾见了娘娘们,哪有连礼都不行的道理。”

她又给皇后等人行礼,皇后却并不谦让,只微微侧着身子受了,众人倒有几分诧异,余下牛淑妃、杨宁妃,都不敢受四太太的礼,纷纷站起来笑道,“您不必这么客气!”

就这么客套了一阵,彼此这才安坐说话,也无非说些当年如何给焦四爷治病下葬的事,连太后都叹息,“四爷是极好的人才,他不出仕,先帝心里是很遗憾的。只可惜被这病耽误了,也是命薄。”

即使明知道都是社交场上的客气话,四太太还是红了眼圈,“他没福分也就算了,其实我们心里最对不起的还是公爹。又让他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

众人都叹息了一番,皇后要说话,却被她娘家嫂子——也是阁老杨家的二姑奶奶,以眼神止住。四太太看在眼里,心底自然有几分诧异:都说皇后这大半年来,思绪有几分恍惚,平时说话做事,渐渐地没那么得体了。今天一眼看去,她人还是收拾得一丝不苟的,还当终究不过是谣言。不过,看孙夫人的表现,难道……

“也还是有福分!究竟是留了个男丁。”太后却显得很精神,甚至有几分兴致勃勃,她今年也有五十岁了,可鬓边头发,竟没一丝斑白,看着说是四十岁的人,也一点都不过分。“叫什么名字来着?今年也三岁多了吧。”

“小名子乔,刚才两岁多一两个月。”四太太说。

太后和太妃对视了一眼,太妃忽然叹了口气,“可惜了,要是早生几年,蕙娘就不至于耽搁到这个年纪了。翻过年也十七岁了吧?从小就得先帝的喜欢,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时常进来了。小小年纪,就弹得一手好琴……怎么样,四太太,明年选秀,你可别舍不得蕙娘,该是咱们宫里的,迟早是咱们宫里的人,也该让她进来,再耽搁不得喽。”

其实,按一般选秀的条件来说,蕙娘过年十七岁,已经算是有点超龄了。选秀稍微一限制年纪,不选她也是很自然的事。不过,该怎么选,那就是宗人府的事了,现在宫中女眷不在宗人府那里下功夫,恐怕还是因为皇上那边,有不一样的看法……

这种种思虑,在四太太脑中一闪即逝,她却也没有往深里想——自从夫君去世,已经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引起她的兴趣了。她按公公的吩咐,笑着推拒了一句,“她那个性子,哪里适合入宫。再说,家里人口少,她祖父也就最宠着她了。要是进了宫,终究不便相见,老人家性子执拗,早就发了话,就算要选秀,他拼了多少年的老面子,也要和宗人府打声招呼,放过蕙娘去呢。”

杨宁妃和牛淑妃对视一眼,就连皇后,神色都微微放松:不管蕙娘进宫后会不会受宠,后宫的一亩三分地里,已经有够多大神了,再来一位,挤挤挨挨的,谁都不会太舒服……

“既然这么说。”太后也笑了,她看了权夫人一眼。“我就冒昧保个媒了。也是我老婆子多事,见到这落单的金童玉女,就忍不住想唱一出《定婚店》,把个月老来当。今早良国公夫人进来看我,正好大家都在,一说起来,也都觉得小两口般配得很!媳妇,你说是不是?”

皇后也笑得很真诚,“您说的,那还有假?我心里也犯嘀咕呢,权神医这都打了多久的光棍了,怎么良国公夫人还不给物色媳妇,敢是太忙,又或者是太偏心,竟把这茬给忘了?被您这一提,我才明白了,原来天生的缘分,耽搁到了现在,是在等她呢!确确实实,不是权神医,也配不上蕙娘这样的人品,不是蕙娘这样的人品呀,也配不上他权子殷!”

即使早在太后那一眼时,心里多少就已经猜出了端倪,但直到皇后这么一开口,四太太才终于肯定了权家提的是次子权仲白,并且更是请动了这一宫的女眷来为她壮声势,太后亲自做保山。——权家人还是这样,不行事则已,一出手,就是震惊四座的大手笔……

不过,权家也不是谁都有这个面子的,即使换作长子伯红,能否请动这一宫人也不好说。四太太环视一圈,心里早打起了算盘,面上却显得很吃惊、很谦虚。“不是我妄自菲薄,蕙娘条件是不错,可要配国公府的宝贝仲白,恐怕还差了那么一截吧——”

这是谦虚,也不是谦虚,良国公是开国至今唯一的一品国公封爵,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在二品国公、伯爵、侯爵等勋戚中,他们家一向是隐然有领袖架势的。这一、二代虽然没有女儿在宫中为妃,但也没停过和天家结亲的脚步。不论是皇后娘家孙家、太后娘家牛家又或者是太妃娘家许家,宁妃娘家杨家,在权家跟前,都还输了三分底蕴,就更别说焦家这样崛起不过三代,连五十年都没过,人丁又很单薄的门户了。从门第来说,即使焦阁老权倾天下,但焦家还是输给权家一筹。

从人品来说,蕙娘是够出挑的了,容貌才情无一不是万里挑一,可权家次子仲白也是一样样的人中龙凤。他是良国公元配所生,外婆是义宁大长公主——四太太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为什么阜阳侯夫人特地上门来看清蕙,那可是权仲白的姨母——也有皇家血脉,虽然不入文武之道,也没在朝廷供职。可上到宫中妃嫔,下到文武百官,没有谁不争着和他结交,权家本来就高贵不错,可这些年来却是因为他变得更加吃香。

就是皇上对他,也都是哄着拍着,他不进太医院,好,从先帝开始,两代皇帝特旨可以随时入宫面圣,任何人不得阻拦,他不受一般金银赏赐,好,香山脚底下给他划了一个药圃,说是药圃,却比一般公侯府邸都大。这种种超卓待遇,全凭的是他的本事,他的能耐——生死人、肉白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病只要还能治,权神医就能把他给治好。

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夫妻缘上却很坎坷,当年为给先帝治病,耽误了自己元配的病情,只能匆匆过门冲喜,可据说成亲时女方已经昏迷不醒,才成亲三天,原配夫人就黯然去世。一般妻子去世,丈夫只用服一年斩衰丧,可权仲白硬生生服了三年,从出丧开始,说亲的媒婆就没断过往国公府的脚步,没成想,就是前两年,焦家还在孝中的时候,权家给他物色的续弦,才定亲不多久,又染了时疫,一病就那样去了。权仲白人当时人还在外地,收到消息时自然已经来不及。这都三十岁的人了,膝下犹虚,说实话,要不是这样,恐怕权家也不至于来说清蕙。蕙娘虽然样样好,但要做他权家媳妇,身世上的硬伤真是个问题。焦阁老望八十的人了,还能再活几年?可良国公的爵位却是一代传一代世袭罔替。按权仲白的抢眼表现,还有些事,可很不好说呢。

不过,这门亲事也的确太有诱惑力了。不论是对蕙娘本人,还是对焦家来说,都要比原本的选择好上几倍。何家固然还算不错,可和权家比,简直就是黯然失色……

毕竟是自己看大的,能把蕙娘嫁个好人家,四太太如何不做?忽然间,她有些庆幸:还好蕙娘本人还没对何家亲事吐口,不然,对何家就有点交代不过去了。她还是很熟悉老太爷的性子的,为了抓住权家这个盟友,别说何冬熊是他门生了,就是他的老师,恐怕老太爷都不会顾这个情面。

权夫人自然是回了几句客气话,把蕙娘夸得和一朵花似的。事实上她能特地把这群人撮弄起来,已经证明了权家的诚意,四太太也就没有再斟酌言辞,她也没给准话,只是笑着推说,“蕙娘的事,还要她爷爷点头,老人家太疼爱孙女了,连我都做不了她的主。”

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当场给个答复。看四太太神色,便知道她自己对权仲白肯定是满意的。权夫人和她眼神一对,彼此一笑,其余人等也都很满意。太后扫了皇后一眼,便开口把话题给扯开了。

“今年,吴家的嘉娘也有十六岁了吧?她这几年倒是少进宫来,听说也是生得国色天香的,可有这么一回事吗?”

太妃笑着说,“我们幽居宫里,自然说不出所以然来,还是请几位诰命说说吧。应该都有见过她的?”

次次选秀,自然都要挑选名门淑女。像蕙娘这样,条件好得令所有人都感到危机的,终究只是少数。吴家的嘉娘生得相对没那么美,家世没那么显赫,反倒得到长辈的喜欢。尤其是太后、太妃身边,都有容貌出众的妃嫔,再抬举一个,也不觉得多么过分。

不过,对焦家来说,吴家出个娘娘可不是什么好事,四太太笑而不语,便拿眼神望向了权夫人、孙夫人。

权家究竟有没有诚心结这门亲,就要看权夫人的表现了。

#

每次从宫里回来,权夫人都累得太阳穴突突地跳。这一回自然也不例外,在炕上歪了半天她都没缓过来,甚至还觉得后腰有些酸楚,左翻右翻都不得劲,正好她女儿瑞雨过来请安,便主动跪在炕边给她捶着,权夫人便打发丫头小黄山,“去香山把二少爷请来,就说我的腰又犯疼了。”

她犹豫了一下,还添了一句话,“贴了他给的药膏,也都还不管用。”

等小黄山出了屋子,权瑞雨便细声细气地冲母亲抱怨,“二哥也是,一句腰痛,怕是请不来他,非得您添了后一句,他才当回事吧。就是这样,从不从香山回来,我看也都还是没准的事。”

她是权夫人的老生女儿,一贯比较受宠,和权夫人咬耳朵告刁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一次,权夫人却没惯着她的脾气,她一拧眉。“你当你二哥在香山是成日里游山玩水吗?他平时多忙你也不是不知道……成天没事就会告哥哥们的状,他又怎么得罪你了?是上回回来没来看你,还是又不肯给你买什么金贵的小玩意了?”

瑞雨嘴巴一嘟,“我想去探姐姐,刚好这不是二哥也要过去给姐姐扶脉吗。让他把我捎带过去,完事了再送回来,能费他多少事?他就硬是不肯!”

权夫人的大女儿权瑞云,就是杨阁老的独子媳妇。权家这一代,就这两个女儿,姐妹俩的感情一直是很好的。

“你也快到说亲的年纪了,想见你姐,月子里我自然会带你过去。没个长辈领着,就这么登杨家的门。传出去了难道很好听吗?”权夫人扫了权瑞雨一眼。

小姑娘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又嘀咕着问,“这一回进宫,您事儿办得如何?”

“还成,”权夫人不禁挺直了身子,又嘱咐了女儿一遍。“你哥这一阵子都没过来,应该是还没听到风声,一会儿等他进来……你该怎么做,心里可有数了?”

权瑞雨咬着下唇,眼珠子咕噜噜地转,过了一会,她才轻轻地道。“您就放心吧,我知道该怎么做的……哎,就为了焦家那个姑娘,您这样费力巴哈地,又是进宫请人情,又是这么拉我唱双簧的,值当吗您——”

话音刚落,院门一推,院子里多了一抹青影,权夫人猛地掐了女儿一把,权瑞雨眼里顿时蓄起了一泡泪,她拿手背一抹,眼圈儿这一块的粉就有些糊了。权夫人刚把一块手绢撂过去,权仲白就进了屋子,他关切地给权夫人行了礼。“听说您腰眼又犯疼了?”

“才要给你送信呢,”权夫人也不急着让儿子问诊了,“怎么就回来了?是皇上又叫你?”

权仲白平时虽然在香山住,但因为皇上身子骨不大好的关系,他在宫中留宿的日子也不少。

“那倒不是,是定国侯老太太又不吃饭了。”权仲白捏一捏眉心,轻轻地叹了口气。“水米不进,已经三天啦。”

在他少年时期,京中就曾传说他是‘魏晋佳公子再世’,这一两年来,这样的说法倒是渐渐未听人提起,却并非因为他丰姿稍减,而是人人一听权仲白三个字,心底自然而然便能想到魏晋风流。这三个字已经取代了许多形容,从前京里夸人生得好,都说生得‘俊朗温润、朗然照人’,现在么,往往只夸一句话——‘令郎生得好,有三分似权家的仲白神医’。似乎只这一句话,便抵得过无数溢美。

权夫人自己是时常能见到儿子的,从小带大,再美的容貌也都能看厌了,可就是这轻轻一口气叹出来,那被风吹皱了的一砚水一般,永远在他周身动荡流转的风流,竟似乎也随之四溅而出,洒了一墙一地时。休说身边丫鬟,就是她心底,也不由得有几分感慨:可惜叔墨、季青,生得虽然也不错,但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哥哥!

“那的确是得上门看看了。”权夫人也长出一口气,“可怜孙夫人,自己家里事情这样多,还要进宫给皇后撑场面……她的失眠症,现在还没好?”

以权仲白的医术,自然是后宫女眷们求医问药的不二人选,他对后宫密事,知道得也一向都比谁都要清楚。皇后自从年初就开始闹失眠症,最严重的时候,几天几夜地睡不着,连人都是恍惚的,说出口的话又怎么可能滴水不漏?现在虽然比从前好些了,但要和几个宠妃、长辈短兵相接,一并接见几个重量级诰命夫人,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思虑得太周全。身为娘家嫂子,孙夫人是肯定要进宫给她撑场面的。

权仲白未有答话,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不对,一边眉毛向上一挑——风流便俨然跟着这动作往上跑,“您才从宫中回来?”

一家人,无谓玩心计弄城府,她从宫里回来最爱犯腰疼,权仲白是知道的,现在腊月深处,无事不进宫,进宫必有文章,这也是瞒不过他的。权夫人也答得很坦然,“可不是?说起来,孙夫人还是我请进宫的呢,为了给你说个媳妇,可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只这一句话,屋内温情的气氛顿时不翼而飞,权神医的反应很激烈,他猛地站起了身子。“你们怎么又自作主张——”

或许是意识到了这样的语气不大合适,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俊容上怒意渐敛,再开口时,已经是一片冰冷,甚至是端出了对外人的态度——虽然无一语鄙薄,但只是眉宇之间,就已经透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清高与尊贵。

“我也不是个孩子了。”权仲白淡淡地说。“从一开始,您们就没能在这件事上做了我的主,眼下自然也不能例外。不论说的是谁,我看,您还是算了吧。”

只看他的神色,权夫人心底就能明白:这个桀骜不驯的二儿子,已经是动了真怒。这番经过极度克制后,不容分说的通牒,自然也在她意料之中,她看了权瑞雨一眼,也是分毫不让。“婚姻大事,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你耍性子的余地。不说别的,只说你大哥,现在已经是三十往上了,膝下还没有男丁。你到现在还不肯娶妻,谁来传承你母亲的血脉,到了地下,我怎么和姐姐交待?”

没等权仲白回话,她又抢着加了一句,“更别说你没有妻室,底下的弟妹们能够说亲吗?你父亲的意思,叔墨、季青的媳妇,决不能越过了你的媳妇去,说亲得按序齿——”

几句话,就把气氛给逼得间不容发,权夫人看了女儿一眼,一时间语气竟又软了下来,她多少带了些感伤。“瑞雨今年也是十四岁的人了……还能再陪你耗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