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家的反应,一直在圣人的预料之中,甄家人算是温柔富贵乡里头长大的,他们哪来什么破釜沉舟之心,什么都想要等到万全的时机,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造反这种事情,要是讲究什么天时地利人和,那天底下,改朝换代的事情,也就没那么多了。

贾赦那边听说乐甄家的事情之后,对甄应嘉嗤之以鼻的同时,也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说起来,甄家跟贾家,祖上关系就挺不错的,贾赦当初还在荣国府做他的赦大爷的时候,甄家曾经有人到荣国府拜访,贾赦甚至跟还甄家几个同辈的少年一块儿说过话。贾代善在的时候,似乎与甄家关系也挺不错的,张氏管过家,那时候,年年跟甄家之间往来的年节礼物,都很是丰厚。

贾赦离开荣府,宁国府对荣府又是不冷不热,当初史氏还走过甄家的路子,想要让元春进宫给徒明昊做侧妃,虽说甄家那边没有完成这个许诺,但是问题是,史氏一向是个颇为势力的人,甄家之前一直势大,史氏绝不会因此就放开了与甄家这层关系,只怕还会跟甄家有些联系。叫史氏和贾政跟着甄家造反,那是不可能的,这母子两个都不会有这样的胆气,但是蛇鼠两端,两头下注,可能性却很大。

这么一想,贾赦不由郁闷起来,只怕回头荣府闹出什么事情来,又得自个跟贾敬两人跟在后头收拾首尾,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若是史氏贾政他们这次掺和到这种事情里头,那么,贾敬那边,即便再有多少怜悯之心,也不肯继续心慈手软了,只怕恨不得要大棍子将荣府一家子给赶出去,不说什么分宗了,一家子直接除族!以后,也就真的是一了百了,不会再有别的什么麻烦了。

想到这里,贾赦也没有直接上门,却是写了一封信,叫人给了贾敬,提醒他,甄家这些年跟荣府往来一直比较密切,元春进宫的事情,走的就是甄家的路子,甄家如今看着只怕过不了多久了,让他盯着点荣府,别什么事都掺和进去。

贾敬对此倒是挺乐观,荣府现在有什么啊,除了一个微末的爵位,连点实权都没有,甄家看得上他们才怪,他们跟在后头除了做个喽啰甚至是炮灰,一点用处都没有,他们能这样不智?

荣府一家子自然没这么蠢,但是也没好到哪里去。贾政倒是不想继续捧甄家的臭脚,当初他冒着被人骂做卖女求荣的风险,执意将元春送到了宫中,结果元春进去之后,不但没有入甄家所说,直接由甄贵太妃赐给徒明昊做侧妃,反而是直接做起了粗使宫女,回来之后,行情大跌,想要给元春找个比较有权势的人家都不容易了。

倒是贾珠,之前乡试考上了举人,顿时吃香起来,但是看中贾珠的,也多半是些没什么根底的人家,一些在贾政看来,跟贾家差不多的人家,倒是乐意将自家女儿嫁给贾珠的,但是却是庶女,这让贾政只觉得自个受到了侮辱,因此,小王氏本来看好了几个人家,结果跟贾政一说,全叫贾政给否了,还说小王氏因为是继母,不肯为贾珠出力什么的,叫小王氏气得要死。

不管怎么说,贾政觉得甄家实在是无信无义,听说甄家被弹劾了之后,还很是幸灾乐祸了一番。

但是史氏不同,史氏那边想法不一样,甄家这么多罪名,圣人却是轻轻落下,可见只要老圣人还在,甄家就会一直屹立不倒。至于老圣人,这两年身体不要太好,根据甄家那边从贵太妃得到的消息,老圣人再活个十几二十年,大概都没什么问题。

因此,史氏却是觉得甄家还是可以倚重的,起码,先借助甄家的力量,让贾家先起来再说,因此,在甄家人进京之后,跑到荣府来拜会的时候,史氏表现得很是热情。

甄家人进京,其实是送嫁的,甄贵太妃去年的时候,就说动了老圣人,将甄家的一个女儿给了徒明昊做侧妃。老圣人自然没有反对的意思,一个侧妃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徒明昊如今是亲王,他有四个侧妃的名额呢,分一个给他甄家的表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说是侧妃,不过也是上了玉牒的,只比正妃低了一头而已,徒明昊的正妃出身也算不上高,徒明昊那位老丈人也是没什么实权,光是听着好听的,甄家女嫁进去之后,若是得了徒明昊的宠爱,甚至能跟正妃分庭抗礼。

因此,甄家对此很是重视,何况,他们也得显示,自家还是皇亲国戚,哪怕整个朝堂的人都在弹劾甄家,圣人也没有拿甄家怎么样,因此,想要显示一下甄家的能耐。因此,一路上光是装着嫁妆的船就有好几艘,浩浩荡荡进了京,那些东西装在车上,几乎压得车轴都“嘎吱”做响,车队绵延了足有几里路,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对甄家的富贵那叫一个啧啧称赞。

甄家人进京,自然还得拜访一下亲戚朋友,自然也去了荣府,甄家那边对荣府也挺客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荣府这些年不过是摊上了贾政这样不成器的,如今第三代已经起来了,贾珠考上了举人,过两年再考个进士,也就能入仕为官了,听说贾敬对这个侄子挺看重,到时候稍微提携一番,贾珠升迁应该会很顺利,到时候也是甄家的臂助,因此,并没有因为荣府这些年门庭冷落,看着大不如前显得有什么轻视之心,反而颇为亲热。

甄家那边想要拉拢贾家,肯定是不可能给贾政做个官什么的,贾政这是在上头挂了号的人物,这年头,讲究的是德行,贾政之前搞出的那几桩事,那就是洗不掉的污点,吏部那边别管是看谁的面子,都不会给贾政什么好脸色。因此,自然将主意打到了贾家第三代身上。

元春是被甄家坑了的,甄家也不提那个茬,要是以前也就算了,但是如今甄家女进了徒明昊府上做侧妃了,让元春再进去,那不是跟自家姑娘争宠吗,至于给元春介绍什么好亲事的事情,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甄家身份合适的年纪不合适,年纪合适的,身份不合适,因此,在听说贾珠还没订亲之后,直接盯上了贾珠。

第93章

史氏那边有意逢迎,甄家那边同样存着利用之心,双方一拍即合,史氏那边立马就把贾珠的事情给定下来了,以后,贾珠勉强跟徒明昊算得上是连襟了。

贾政一开始自然不乐意,但是这家伙如今早就撕开了原本那点伪装,彻彻底底就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原本他听说甄家被弹劾,只怕要倒霉,但是用史氏的话说,那些御史,什么人不弹劾呢,无名小卒他们才不弹劾呢,能够被御史弹劾的可都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何况,甄家如今还没露出什么败象呢,圣人也没有要处置甄家的意思。

若是甄家要倒霉,哪怕是自家娘家侄女呢,贵太妃也是不会叫她入了自家儿子王府的,或者顶多也就是个庶妃的名义,亲王四个侧妃,得拉拢多少人啊,若是甄家要败落了,贵太妃或许会拉甄家一把,却不会将自家儿子也赔进去。

甄贵太妃是什么人,几十年圣宠不衰,做了太妃还能独居一宫的人物,听说老圣人离了贵太妃,连饭都吃不香,可见贵太妃在老圣人那里的影响力如何。没道理,甄家有什么事情,贵太妃却是不知道的。

因此,史氏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家这一次不过是虚惊一场,接下来依旧是一路荣华。更实际一点的就是,甄家一向富贵,甄家的女儿嫁过来,嫁妆也不是什么小数,荣府这些年捉襟见肘,有个得力的孙媳妇进门,也能贴补一些。不过,这些就不能对贾政这个只知道花钱,却还在那里嫌弃铜臭的人说了。

贾政琢磨着也是,甄应嘉如今在内阁做官,提携一下贾家这个亲家,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因此,这门婚事,贾政自然是应了下来。

贾政这边答应了,小王氏那边只有干瞪眼的份,贾珠如今中了举,在外头常常跟一干文人士子一块儿厮混,一些原本因为荣府闹出来的那些事情,跟贾珠不甚亲近的勋贵子弟,如今跟贾珠碰到,也会打声招呼。甄家那些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贾珠姑且不说甄家是否会因此坏事,但是,甄家闹出那么多的事情,可见家风如何,而且流言纷纷,甄家的名声也算是坏掉了。

因为有贾政这个不靠谱,只会坑爹坑儿子的老爹,贾珠从小就知道名声的重要性。因为贾政搞出来的那些事情,顶着不孝不悌,无情无义,好色无能之类的名声,贾珠在外头也常常被人敬而远之,有人暗中指指点点,贾珠因此受够了,结果如今他好不容易有了出头的希望,偏偏家里还要给他娶一个家风同样不怎么样的媳妇,这不是坑自己嘛!

贾珠跑去跟贾政讲理,贾政素来是个小心眼,也是个很能联想的人,见贾珠说到什么名声之类的,立马想到了自个,顿时恼羞成怒,对着贾珠呵斥不休,差点没抄起桌子上的戒尺,将贾珠打了出去。

贾珠最终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与甄家女的婚事,却是已经初步成了定居。

甄家那边因为本来就是来送嫁的,不会在京城停留太长时间,因此,两家动作非常迅速,很快交换了庚帖信物,找了成为慈恩寺的大师合了八字,表示是天作之合,大吉大利,立马就定了下来,等着之后选了良辰吉日,就可以过门了。

贾敬那边自然早就得到了消息,不过,荣府一家子虽说跟甄家结了亲,却没掺和到什么要命的事情里头,也是他们没这个能耐,毕竟,荣府如今除了个名声还不怎么样的名头,几乎是一无所有,贾珠就算是将来年轻有为,顺利入仕,想要庇护家族,怎么也要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因此,贾敬只是冷笑,史氏贾政他们母子两个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想着甄家有个贵太妃,还有个皇子亲王,可以继续风光下去。到时候,甄家败落了,他倒是想看看,这母子两个到底会不会继续履行婚约。

贾敬这些年在朝堂上看得多了,对于上头的想法也能揣摩出几分,甄家如今这般,老实说,看的不是贵太妃的面子,贵太妃如今这个位置,早就不是家世什么的能够决定的,就算是甄家出了什么岔子,也连累不到贵太妃身上去,毕竟,贵太妃是后宫女流,只要老圣人说一句,贵太妃从来不管前朝还有娘家的事情,那么,就算是圣人,也不会那么小心眼,去跟贵太妃为难。

甄家如今唯一的护身符是甄家那位奉圣夫人,贾敬当年曾经在江南为官,虽说不是在金陵,但是距离也不是很远,也曾经听说过奉圣夫人的情况。奉圣夫人年纪是真的大了,年老力衰,精力也大不如从前,听说有一次举办寿宴,别人在那里祝寿呢,奉圣夫人坐在上头,很快头一歪就睡着了。这几年据说人都已经开始糊涂了,总是忘事,很多时候,连自家儿孙都不认识,有的时候,还会把家里的孙辈错认成幼时的老圣人。这些事情,甄家那边还曾经写过折子送到了御前,老圣人因为这个情况,对甄家总是颇为容忍,反正奉圣夫人都那样了,就算再忍,也忍不了几年了。

甄家那边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说不得就有人闹腾到了奉圣夫人面前,老人家,被人一吓一气,没准也就背过气去了。等到奉圣夫人那边咽了气,只怕就是圣人动手的时候了!

甄家也不想想,哪怕是开国的时候,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要裂土封王的如今都得老老实实的,生怕叫上头抓住了把柄,甄家有这般功劳吗?无非就是老圣人顾念旧情,他们对老圣人原本还算有几分忠心罢了!只是到了后来,他们叫老圣人的纵容弄得愈发没了分寸,不光是想要奴大欺主,甚至要自个翻身做主人了,上头能够容忍那才叫怪了。

贾敬心中很快也想了个恶心荣府的主意,荣府不是惦记着甄家的荣华富贵吗,等到那边甄家坏了事,荣府要是敢违背婚约,嫌弃甄家女,不许其进门,那么,贾敬就直接以无信无义之类的名头,将荣府给逐出宗族,到时候,荣府那边捏着鼻子,娶了甄家的女儿,他倒是要看看,荣府能闹出什么样的花样来。

贾敬将自个的主意跟贾赦一说,贾赦听过之后,差点没笑得前仰后合,没错,荣府他们一家子,总是喜欢走偏门,上捷径,要么就是卖女儿,如今连自家儿孙的婚事都当做砝码了,到时候,当他们发现,原本要娶的是朵金牡丹,回头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他们到底会怎么样,想到荣府到时候进退两难的嘴脸,贾赦就想大笑。

林如海在甄家进京之前就到了京城,到圣人那里述职之后,圣人看林如海这些年在南边衰老了不少,想着他为了盐政上头的事情,的确也受了不少罪,因此,一方面赏了林如海不少东西,又给了林如海两个月的假,让他好好休养,两个月之后,便打算让林如海做个左都御史,直接就升了两级,是正三品,京官本来就比外官要高上半级,京官平级外调,那都是贬谪,林如海也没在盐政上白辛苦,四十岁的三品官,也算是不错了,混得好的话,将来说不得还能入内阁混个阁老当当。

林如海能得到这个位置,自然也没少得了甄家的贡献。林如海之前跟甄家卯上了,暗中却是收集了甄家与盐商勾结,私造盐引,贩卖私盐,压榨灶户,哄抬盐价,把持盐政的罪证。至于其他的证据,那不归林如海管,林如海虽说知道一些,但是却也没有越权,不归,这些罪证,就足够甄家倒霉了。

历朝历代,盐铁官卖,私盐是绝对禁止的,贩卖私盐那就是死罪,何况,甄家搞出来的事情,却是不止这么多,把持盐政,截留盐税,这等损公肥私的事情,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最重要的是,这些钱,甄家用到了哪里!

收买官员,网罗党羽,将整个江南都变成了甄家的自留地,甚至,甄家还跟东南大营那边有些勾结,你这是要干什么,造反吗?徒明昊成年之后就在朝堂上上窜下跳,一方面是因为老圣人的宠爱,不过老圣人也没真的给他什么实权,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甄家给了他足够的支持。

徒明昊的事情,徒明昀捏着鼻子也就认了,老圣人还在,徒明昀也不能真的拿这个弟弟开刀,只要徒明昊没真的造反,就算他做了什么错事,徒明昀也就顶多将他软禁了,让他在王府里面可以继续吃喝玩乐。

徒明昊那边不能随便收拾,那么,甄家却是不可饶恕。有句话叫做,好事都是小姐做的,坏事都是丫头挑唆的,甄家就是那个挑唆主子做坏事的丫头,他们不死,谁死!

林如海拿出的东西,正好是圣上急需的,圣人已经打听清楚了,江南那边,甄家人正在四处搜寻什么名医神医,要为奉圣夫人看病续命。

问题是,奉圣夫人都多大年纪了,就算是神医,治得了病,那也治不了命啊!奉圣夫人的症状,圣人问过太医,分明是年老体衰,导致神思衰弱,精神不济,就如同一根蜡烛,烧得只剩下最后那么一点了,等到最后一截蜡油还灯芯烧完了,奉圣夫人也就寿终正寝了。

奉圣夫人那边过世,顶多等到奉圣夫人入了土,甄家就得直接处置了。圣人可是听说了,甄家似乎有谋士幕僚曾经建议甄应嘉,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兵变,攻打皇宫。

虽说甄应嘉是个蠢货没答应,但是,圣人那边后来还是觉得有些后怕,万一甄应嘉被那个幕僚说动了,回头搞出这样的事情,到时候,圣人可就得费上一番手脚了,若是徒明晖再从里头浑水摸鱼,即便是圣人也得头大。

这种事情,哪怕只是存了这个心思,那也是死罪,那个幕僚之前因为甄应嘉没有同意自个的建议,最后找了个借口走人了。结果这倒霉的家伙半路上就叫通政司的人给截住,直接拉到了通政司的牢房里头严刑拷打。这等文人,想法特别多,但是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行动力,甄应嘉虽说对他们这些人挺大方,但是问题是,这位是个有理想的人,还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思,不过,落入了通政司手里,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几个刑罚伺候了一番之后,顿时就撑不住了,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自个的身份来历,还有跟着甄应嘉之后出了什么主意,甄应嘉做了哪些事情什么的,老老实实交代了出来,他如今要的是速死,却是不想零碎受苦了。

对于圣人来说,甄家俨然已经变成了心腹大患,不早点处置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狗急跳墙,闹腾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来。

老圣人那边,也不怕说不过去,甄家那边都有兴兵篡位的心思了,老圣人能原谅才怪!当年废太子还有另外几个皇子搞出那一场,至今在老圣人心里还有根刺呢!这是老圣人的逆鳞,别说甄家了,哪怕是徒明昊碰到了,老圣人也是要杀人的。

徒明昊再得宠,也强不过当年的废太子,那位小时候根本就是老圣人身边带大的,老圣人对他寄予了厚望,因此到了后来,也是更加伤心。

甄家之所以没有立刻倒霉,完全是甄应嘉没有真的答应下来,说是还是希望走老圣人的路子。这样老圣人倒是心里舒服些了,起码甄家对自个还是有些忠心和畏惧之心的。可是圣人那边却是气得不行,你们一个个拿朕当死人啊,在那里整日里琢磨着怎么把朕拉下去,因此,对于甄家,圣人直接就有了决定,一定得从严从重处置。

甄家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下来,只是甄家自个还有着一些希望,还在四处奔走,见圣人一直没个准话,那些御史除了几个人还在坚持之外,其他人都已经偃旗息鼓了,有的人私底下觉得,只怕是圣人还是受到了老圣人那边的压力,因此只得暂且压下。

不过,甄应嘉上折自辩之后,圣人也没有说什么,没有对此给甄应嘉什么处置,说是让有司调查,实际上,金陵那边,那个想要投诚的金陵知府已经扛不住压力了。甄家恨这家伙拿了自家的钱,反而反咬一口,这些日子以来,拼命给他找麻烦。

甄家本来是地头蛇,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之所以有什么护官符一说,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年头政令不下乡,地方官员很多事情都得与这些乡绅合作。甄家虽说名号不在护官符上头,因为人家已经不是普通的乡绅了,人家自家就有好几个人当官,宫里一个贵太妃,还有个亲王外孙,家里有个奉圣夫人。甄应嘉还是内阁里的大学士,别提这里头有多少水分,在金陵这边还是糊弄得住人的。

甄家那边动作也快,先是将那些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苦主都威胁收拾了一通,苦主那边撤了状子,这个说自己搞错了,这人不是被打死的,是自个摔死的,那个说,自家这个其实是病死的,想要讹诈甄家几个钱,甚至有人说,自个干脆就是直接从外头找了个刚死的人过来冒充的……

总之,弄得金陵知府目瞪口呆,这些被派出来充作苦主的本来就只是些小卒子,就算是领了什么诬告讹诈的罪名,也就是打上几十板子,在牢里面关一段时间的事情。

除此之外,金陵那边乱七八糟的问题也出来了,原本甄家和金陵知府还处在蜜月期的时候,金陵知府只要数钱就行了,剩下就算有什么污糟的事情,以甄家的实力,也能一床大被给掩盖了,什么问题也没有,金陵知府轻轻松松就能得个中上甚至是卓异的考评。

如今呢,甄家那边放了话,顿时,一下子清静不起来了。这年头对官员的考评,他不是看破案率,而是看案件发生了多少,你哪怕是什么案子都能破了,找出凶手,但是,你这边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太多,这就是你的问题,要你下来当官干什么的,这是让你来教化一方的,你怎么做的官,下面这么多刁民?

甄家如今放了话,顿时很多原本暗地里面那等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都闹腾出来了,今天老头老太跑过来告自家儿媳妇不孝顺,要休妻,那边就有人说他们那边有寡妇偷人,最麻烦的是,衙门里头那些胥吏,一个个都摆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架势,今天这个告假,说自家老娘病了,要回去伺候。那个跑过来也说自家媳妇要生,得回去守着,有的说自个头疼,染了风寒,有的说自个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金陵知府就算是觉得下头正在糊弄他,哪怕是想要打那些人的板子,其他的衙役也是一个个出工不出力,一个个明目张胆地摆出了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气得知府大人他几乎要吐血!

金陵知府也是狠人,很多事情,既然撕破了脸,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他手底下也有几个亲信幕僚,他们直接给他出了个主意,甄家如今这般蛮横,依仗的无非就是奉圣夫人,贵太妃还有十二王爷,不过,当今的圣人能跟贵太妃和十二王爷有多少感情,即便是老圣人,纵然对这三人有感情,但是对甄家,能有多少耐心。

起码圣人是绝对对甄家没什么耐心了,因此,那几个幕僚商议了一番之后,直接给这位知府大人出了个有些恶毒的主意。

然后,甄家那边就闹腾出事情来了。

甄家那边也知道,自家老祖宗是保证自家荣华富贵的关键之一,只要老祖宗还在,老圣人对自家就有一份香火情谊,因此,自从奉圣夫人有些糊涂了之后,便一直在到处寻找神医,到处许愿,光是给各地的道观寺庙捐的金身,香油钱就不知道多少。

为了奉圣夫人的身体着想,甄家人即便有什么不好的消息,除非万不得已,都不会让奉圣夫人知道,免得叫奉圣夫人生气,影响了身体,因此,在奉圣夫人那里,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奉圣夫人如今糊涂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大家也就是如同哄着小孩一般,反正要保证奉圣夫人一直活下去,最好能够活成人瑞,活过老圣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但是问题是,甄家可不是从前了,甄家嫡支还好,许多族人在外头欠下了不少外债,很多家生的奴才也是差不多,那些族人整日里上门哭穷打秋风,可怜兮兮地说着自从盐政改革之后,自家连碗稀粥都要喝不上了,债主将自家之前的东西抢走了不说,还要逼着自家卖房卖地,卖儿卖女了!府里那些人能怎么办,族人这般可怜,自然得拿出一些银钱出来,好歹不能让自家族人给饿死。

问题是,甄家自个账上也没多少钱了啊,就像是荣府那样,管家的人都想着从公中掏钱,结果,公中越来越没钱,私房却是越来越丰厚。甄家这些年虽说弄了不少钱,但是许多要送到京城,该孝敬给贵太妃的不能少,该给徒明昊的也不能缺,甄应嘉进京,又带走了许多钱,公中账上本来就剩的不多。但是他们这样的人家,家里的主子下人要发月钱,换季了要发衣裳,有什么喜事要发洗钱,各个主子的吃穿用度,哪个不要花钱,没几日,账上已经是空了。

因此,到头来,几个管家的媳妇太太商议了一番,谁也不想从自个私房里头掏钱,自个的私房得留给自家孩子的,因此,琢磨了一番之后,主意打到了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当初出宫,就得了不少赏赐,后来年年老圣人都有恩赏,她自个也有产业,也曾经管过家,甄家发迹,老太太是亲身参与的,因此,老太太的私房里头,什么好东西没有,随便拿出一样,当了,都够一家子开销一段时日了。

老太太反正糊涂了,再串通了她身边管钥匙的大丫头,然后就偷偷摸摸地将她的东西弄了出来。日子久了,大家也生出了贪心之意,一个个也想往自个私房里面添几样好东西,甚至连下人都动了心思。

结果,这天正好叫老太太发现了,老太太那时候正糊涂着,嘴里说着:“殿下,到嬷嬷这边来,嬷嬷给你吃花糕!”然后就在屋子里面转悠,转出了门,然后就看到几个人从自个的箱子里头取出了一只白玉的山水摆件,见得老太太过来,一个个有些傻眼,老太太这会儿还当自个是老圣人在潜邸时候的嬷嬷呢,当下叫道:“哪来的小蹄子,竟然敢偷殿下的东西!”说着,顺手抡着拐杖就砸了过去!那人下意识一躲,老太太就摔了个狠的,然后,竟是血气上涌,昏过去醒不过来了!

第94章

甄家那位奉圣夫人死了,因为看见儿孙偷她的私房,结果活活气死了!

在有心人的传播下,这个消息以一种叫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几乎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京城都知道了,甚至越传越离谱了,谣言一向如此,转过几次手之后,最初的人都以为两边说的不是一回事了!

京中,关于甄家那位奉圣夫人的死,猜测众多,当然,核心都是,甄家人将奉圣夫人气死了,偷窃财物什么的,那也太不上档次了,在京城的谣言里头,不是偷东西,多半是偷人。有的说是偷奉圣夫人身边丫头的,有的说是小叔子偷嫂子的,大家对此也很理直气壮,甄家什么样的人家,就算闹出了偷窃财物的事情,奉圣夫人什么好东西没见过,怎么会因为这个气坏了呢,这不是不合常理吗?

甄应嘉接到消息,整个人差点没懵了!家里管家的媳妇还有下人为了捞钱,趁着老太太糊涂的时候,从老太太的私房里头偷东西,这等丑闻,已经是叫人不好说出口了!老太太若是清醒的时候也就罢了,说一声家道艰难,拿老太太那边的东西周转一下,老太太一向疼爱儿孙,没有不答应的道理。结果问题是,老太太这几年根本就是清醒的时候少,糊涂的时候多,很多时候昏昏欲睡,醒过来之后,多半就当自个还是当年那个还是皇子的老圣人的乳母。一个乳母,有什么丫头下人伺候,因此,甚至不许丫鬟搀扶打扰,只是一般情况下,老太太也无非就是在自家屋里转悠两圈,然后也就累了,谁知道,这次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呢?

别说老太太的死是源于这样的丑事,就算老太太是寿终正寝,甄应嘉这个做儿子的,也该上折子请求丁忧,刚到手还没多久,还没真正享受过做阁老的风光,甄应嘉就得卷铺盖回去给老娘守孝了。三年孝期一过,黄花菜都凉了,圣人早就坐稳了龙庭,只怕那时候,即便是老圣人开口,也动摇不了圣人的位置了。

只是,外头因为有心人的推动,哪怕是街上那些贩夫走卒,都知道,甄家那位多年来饱受荣华的奉圣夫人已经死了,甚至一个个在那里要么神色诡秘,要么幸灾乐祸地嚼舌,议论奉圣夫人的死因。

甄应嘉简直快气死了,就算自家老娘死因有些尴尬之处,问题是,甄家那帮人难道就不能把消息封锁住吗,哪怕是拖延几日也好,结果,不光老太太过世的消息很快传出去了,连同发生的事情都添油加醋地传出去了。

甄家之前就很是被弹劾了一番,如今又摊上这等事情,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甄应嘉这会儿却是后悔了,早知道听从之前那位幕僚的话,早点发动就好了,如今遇上这么多的事情,只怕大家心中都有了顾忌,如果说之前动手还有三成的把握的话,现在,一成都没有了!

最重要的是,自家老娘过世之后,老圣人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另外,还有甄贵太妃那边,虽说是甄应嘉的女儿,但是问题是,贵太妃却是老太太一手抚养大的,也唯有老太太,才能那么了解老圣人,将贵太妃培养成那个样子,叫老圣人这么多年来,都对贵太妃宠爱非常。要不然,贵太妃都多大年纪了,早就人老珠黄了,偏偏直到如今,她依旧是老圣人身边的贴心人。贵太妃对奉圣夫人的感情绝对比对家中其他人深厚多了,若是她知道了老太太的死因,又该如何想。

甄应嘉最终只有长叹一声,开始叫人铺纸磨墨,不管怎么样,既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先上书请求丁忧才行!至于之后的事情,甄应嘉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甄应嘉这边才递上了请求丁忧的折子呢,第二天上朝等着圣人答复的时候,又是一片弹劾甄家的声音,这次紧扣了一个主题——不孝。甄应嘉站在大殿里头,脸色青黑,差点就摇摇欲坠,他偷偷抬头看着上头圣人的脸色,依旧一如既往,但是在甄应嘉看来,这样的高深莫测中,却蕴含了引而不发的杀机。

徒明昊也在朝堂上,这会儿出列争辩,只说是市井流言,不足为信,如何能以这等流言攻讦大臣云云。下面的人谁在乎一个在朝堂上压根没什么真正意义上影响力的亲王啊,何况,端谁的碗,服谁的管,如今上头是圣人,你跟别的王爷在朝堂上就勾勾搭搭,圣人不会怪罪兄弟,但是却不会在乎责罚一个臣子。而且,那些御史都是什么人,一个个嘴皮子比谁都利索,舌头都能杀人的那种,这会儿直接来了一句,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若是奉圣夫人真的是到了年纪,寿终正寝,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流言了,既然流言纷纷,那么,里头肯定有蹊跷之处。甄家如今这般兴盛,本质上就是因为奉圣夫人而来,结果,家里头辈分最高的老太太,到头来,竟是被儿女给气死了,可见甄家有人忤逆不孝,这是不赦之罪,应当详查。

圣人对此也是颔首称是,圣人跟着老圣人下过江南,老圣人直接对别人这般说奉圣夫人:“这是吾家老人!”即便是太子,也得以晚辈之礼见过奉圣夫人。这样的人死了,哪怕圣人心里觉得死得好,面上自然得做出一个惋惜的态度来,这会儿直接就叫人严查奉圣夫人之死,然后和颜悦色地表达了对甄应嘉请求丁忧的赞同,意思就是,你老娘死了,你干脆点,就脱了这身官服,老老实实给朕回乡操持奉圣夫人的丧事吧!

甄应嘉心中不详的预感越来越盛,只觉得四周都埋伏着森然的怪兽,似乎随时都会冒出来,将他连皮带骨吃个干净,不过到头来,还得神色凄楚地叩谢皇恩。

下朝之后,徒明昊看着甄应嘉那似乎一瞬间佝偻了许多的背影,想要说什么,最终跺了跺脚,什么也没说。

徒明昊原本还觉得甄应嘉进京之后,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助力呢,结果闹出来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徒明昊跟在后面还收拾了不少烂摊子,想到之前自家母妃为了奉圣夫人之死垂泪不已,徒明昊对奉圣夫人却是没多少感情,他几乎没见过这位曾外祖母,可是,问题是,徒明昊不是傻瓜,奉圣夫人的存在非常关键,的确,奉圣夫人老糊涂了,神智都不怎么清楚,但是,只要他还在,老圣人对甄家就会存着一些香火情分。

结果,奉圣夫人被甄家自己人给气死了,以老圣人的性格,不迁怒甄家,那才叫怪了!徒明昊心中已经有了预感,甄家这次完了!

这让徒明昊愤怒不已,徒明昊当年饱受老圣人宠爱,老圣人对他,几乎是要星星不给月亮,诸多皇子中,除了太子,懂事之后,还被老圣人抱过的,唯有徒明昊一个。

徒明昊曾经以为,那个位置理所当然是自己的,哪知道,老圣人身体还好,还能再做挺长一段时间皇帝了,却突兀地宣布退位。那时候徒明昊就有了预感,老圣人是不会选择自己了。毕竟有句话叫做国赖长君。他年纪毕竟还轻,对朝政几乎没有任何经验,若是老圣人选择的是自己,那么他无论如何会继续做几年的皇帝,将自己培养起来再说。

只是,徒明昊自以为自己曾经那么接近过那个位置,因此,对此极为不甘心,又听了甄家那边的话,甚至贵太妃那边也有类似的想法,因此,这才一直在朝堂上努力表现,跟圣人对着干,还要到垂拱殿继续讨好老圣人,但是如今想想,老圣人似乎从来没有给过他确切的说法,也就是说,老圣人其实压根没有指望过他,如此一想,徒明昊简直是觉得沮丧非常起来。

如今,奉圣夫人过世,甄家那些即便是如今还有官职的族人,就算不丁忧守孝,也得服大功小功,其他的事情,压根是没办法插手了。甄家如此,原本依附甄家的那些官员,跟着甄家,无非是想着升官发财,如今盐税上的事情,甄家是靠不上了,再沉寂个几年,哪儿都说不上话来,甄家对那些官员还有什么用!

只怕圣人那边稍微做个暗示,那些跟着甄家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将甄家给卖了。

徒明昊心情糟糕,不过还是强打着精神去了贵太妃那里,贵太妃却不在,听伺候的宫人说,贵太妃去了垂拱殿。徒明昊想了想,也往垂拱殿而去。

老圣人那边原本就想着,等到奉圣夫人百年之后,再处置了甄家,不能让奉圣夫人伤心。哪知道,才跟圣人说了这句话没多久,奉圣夫人就真的过世了。

甄家那边,其实一直有通政司的人盯着,毕竟,甄家之前那些做法,叫老圣人也不放心,因此,老圣人却是知道了甄家那边发生的事情。同样也知道了奉圣夫人去世时发生的那些事,听说了之后简直是雷霆震怒!

甄家那些人已经没出息到了那个地步,你就算是偷了老太太的东西拿出去典当,补贴家用什么的,你不会去库房吗,结果,自己还惦记上了,连老太太屋里的东西也不放过,虽说是老太太那边箱笼里面的,但是也是老太太屋子里头的。因为这等荒唐的缘由,加上老太太自个也糊涂了,最后竟是误以为是有宫人偷盗自个宫中的财物,因而发怒,结果一个跟头下去,将自个摔死了。

老圣人一边感念着奉圣夫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惦记着从前那些事情,还一心护着自个这个殿下呢,同时,对于甄家人,简直是更加愤恨了。老圣人觉得自个对甄家仁至义尽,甚至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江南盐税,那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为了甄家,老圣人也许出去了。结果甄家得了好处,却是拿自个当傻子,吞了盐税不说,还跟那些盐商勾搭,抬高盐价,大肆贩卖私盐,得来的钱财用来网罗党羽,为害一方。

老圣人想想都很憋屈,前些年国库不丰,中原这么大,年年都有地方报旱灾洪涝什么的,还有的地方有什么山体滑坡,泥石流啊,北方冬天还有雪灾,国库没钱,老圣人还得从自个内库里头掏钱补贴国库。因此,那些年,宫中的生活也不算宽裕,老圣人自个也是喜好奢华舒适之人,那几年也只好在那里强调要简朴,不能奢侈无度。

结果甄家日子过得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强,要不然,弄了那么多钱,他们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以至于过日子都得拿了奉圣夫人的私房做文章了,这不是开玩笑吗?

贵太妃那边跟老圣人是几十年的枕边人了,因此,她听说奉圣夫人过世之后,一方面暗恨娘家人竟是为了那点事情,害得祖母丧命,一方面却很快生出了忧虑之心来。

老圣人退位之后,曾经跟她透露过口风,虽说说得语焉不详,只是说她有着贵太妃的位份,当今圣人也不是什么小心眼的人,等到自个百年之后,让她可以出宫,跟着徒明昊去王府过日子,以后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但是,贵太妃是什么人,很快发现了老圣人潜在的意思,老圣人的意思是,你已经有位份有儿子了,娘家那边却是不能依靠的,以后还得靠着圣人这边过日子,因此要安分一些。贵太妃心中郁闷,她跟圣人之间有什么情分可言,她进宫的时候,圣人都已经记事了,养在生母身边,跟她毫无交集,甚至,仪妃那时候无宠,偏偏她一入宫,几乎就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宫里哪个妃嫔不暗中恨她。指望着圣人心胸宽大,放他们母子一马,这也太不靠谱了。

只是老圣人喜欢的就是她的顺从,她一向将老圣人当做天一般,从来不会违逆了半点他的意思,因此,虽说贵太妃心中还有些不甘,只是一直也没有在圣人面前明确地表现出来。但是问题是,如今甄家闹出了这样的事情,老圣人对甄家难免有迁怒之意。哪怕贵太妃也觉得甄家这事做得实在是太过分,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娘家,她真的是做不到袖手旁观。

因此,在听说了确切的消息之后,贵太妃就做了一身素淡的装扮,跑到垂拱殿,意图打探老圣人的想法,最好能够在老圣人那里求个情,好歹将娘家人从这事里头摘出来。

按照贵太妃的想法,他们母子两个以后也不肖想那个位置了,甄家日后也老老实实地在金陵,不再生事,让老圣人好歹容许甄家留在金陵做个富家翁也好。

贵太妃这般想法倒是很好,问题是,她低估了老圣人对奉圣夫人的感情。老圣人对甄家,甚至是对她这个贵太妃的感情,很大一部分都源于奉圣夫人。

老圣人生母冷淡,对他这个亲生儿子一向也是不冷不热。老圣人还是皇子的时候,他生母一开始位份并不高,那时候,她一般情况下,对老圣人几乎是不理不睬,老圣人那时候因为生母位卑,被其他兄弟欺负,她却从来不会维护自己,反而要拉着老圣人去赔罪,回来还得责骂一顿他。

但是那时候奉圣夫人不同,奉圣夫人对他这个皇子却是体贴备至,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奉圣夫人会竭尽全力安慰他,虽说她能做的也很有限,但是,老圣人却是真的只是在奉圣夫人那里得到了几乎从未有过的母爱。作为皇子,其实身边应该有四个乳母,为什么只有甄家这位老太君被封了奉圣夫人,为的就是她当年对老圣人全心全意,呵护非常,其他人跟她相比,都差了一大截,老圣人甚至曾经有些阴暗地想过,若是自家这位乳母没有其他儿女就好了,那样的话,他出宫开府之后,可以在自家王府里面奉养自个的乳母,然后让她一辈子为自己操心。

甄应嘉他们那一辈人,老实说,在老圣人那里,完全就是一帮跟自个在乳母那里争宠的货色,老圣人固然看在乳母的份上,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不过就是因为奉圣夫人当年留在宫中照顾自己,对于其他的儿女却是忽视了而已。

结果呢,甄家那边拿着老圣人的客气当做福气,一次比一次得寸进尺,真当老圣人对他们有多深厚的感情了。

这会儿听得奉圣夫人的死是因为儿女不孝,老圣人只觉得,自家乳母当年就不该生那些孩子,要是当初乳母跟着自己,他一定不会让奉圣夫人因为子孙不肖,落到这个地步。因此,心中已经是打定了主意,等到乳母下葬之后,立马就将甄家给处置了,之前害死了乳母的,一个都不放过!

结果这会儿贵太妃跑过来,拐弯抹角地为甄家人求情,老圣人差点没气炸了。老圣人宠爱贵太妃,一方面贵太妃无论是容貌还是性情,都很符合老圣人的心意,另一方面,贵太妃也是奉圣夫人抚养长大的,两人在一起,经常会说一些奉圣夫人的事情,也算是有着共同语言。在老圣人眼里,甄家那边,贵太妃最重视的应该跟自己一样,是奉圣夫人才对。哪知道,自家祖母叫一帮不肖的子孙给害死了,贵太妃居然跑过来求情。

老圣人浑然没想到,贵太妃求情的对象是她自个的生父生母还有兄弟子侄,但是,这还是叫老圣人气恼无比,因此,徒明昊来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叫人通报,在大殿外头,就听见了老圣人中气十足的指责,说贵太妃这么多年,半点不顾及当年她祖母的抚养之恩,老圣人甚至说了几句极为刻薄的话,什么若论姿色,宫中比她这个贵太妃强的,起码也有两掌之数,若论性情柔顺,宫中也不是没有比她更好的。他这么多年宠爱贵太妃,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在老太太的份上,到了如今,她竟是忘了自家祖母的恩德,给一帮白眼狼求情来了。

贵太妃听着老圣人这般刻薄的话,哭得梨花带雨,在那边辩解,自家祖母是甄家的老祖宗,她就算是九泉之下,也是想要看到甄家好的!

结果,老圣人这会儿竟是发了孩子脾气,有些耍赖地叫道:“胡说,乳母到最后惦记的还是朕,她从来只要朕高兴,她就高兴了!”

徒明昊在外面听得瞠目结舌,贵太妃也有些傻眼,老圣人这般形状,跟老小孩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小孩子在自个兄弟那里争辩,自家母亲最爱的是自己,不是他一样!

贵太妃最终也是无可奈何了,她柔顺了大半辈子,之前鼓起的勇气,这会儿也差不多用光了,最后只好有些伤怀地跟老圣人告了辞,出了垂拱殿,然后就看到徒明昊站在外头,看着儿子脸上的震惊之色,贵太妃脸上也露出了苦笑之色来。

垂拱殿那边的话传到了大明宫那边,圣人听着差点没笑岔了气,谁知道一向在自个面前总是一副高深莫测,从容自若的自家老爹,居然还有这般模样,圣人得了老圣人那边的准话,也是心中笃定了起来。

接下来的事情,那就顺理成章了。

甄家那边,甄应嘉快马加鞭回去,他本来也是一把老骨头了,到了金陵差点没送掉了半条命,回去之后主持了奉圣夫人的丧礼,请了九九八十一的高僧和有道的道士,给奉圣夫人做了足足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圣人和老圣人那边还传旨给了徒明昊,叫徒明昊去给奉圣夫人传旨追封,然后顺便致祭。

徒明昊到的时候,奉圣夫人差不多也要下葬了,徒明昊等了两日,却看到了另外一个京中过来的官员,却是刑部的侍郎,那位等着甄家吹吹打打,一路上不知道多少人路祭,等着奉圣夫人下葬,甄家族人回府之后,这才冒了出来,直接就在还没有拆掉的灵堂那边宣旨,诉说甄家诸多大罪,抄没甄家,男丁女眷,尽数押往京城问罪。

第95章

甄家彻底完蛋了,贾赦与林如海两人坐在酒楼上,看着楼下被一路押送到京城的甄家人,林如海眼中闪过了一丝快意。

甄家人这会儿再也看不出原本的模样来了,在林如海的记忆里头,甄家哪怕是个家奴,一个个都是一副鼻孔朝天的傲气模样,但是,这会儿,一群人一个个垂头丧气,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

甄家人刚刚没拿下的时候,一群人还有哭天喊地,有的在那里喊冤,有的在那里喊什么娘娘,王爷的,但是,从金陵到京城,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算是喊也喊不动了。

因为甄家牵扯到的事情太大了,自然不可能留在金陵问审,因此,甄家被拿下之后,直接装了几条船,一路往京城而来。甄家人口众多,牵扯到案子里头的人实在是不少,即便是甄家那些普通的族人,也多有不法之事。

之前刑部侍郎跑到甄家那边,直接宣布甄家的诸般罪状,拿下甄家之后,留在金陵查抄甄家的过程中,天天有苦主上门状告甄家,这个说甄家包揽诉讼,那个说甄家放印子钱,逼得他们家破人亡,有的说,甄家的豪奴抢走了他们家的女儿,说是让自家女儿给主子做妾,但是没几日,自家女儿就死了,也有的说,自家原本有着二十亩的良田,甄家却拿了十两银子,就强买了自家的地,自家老父不从,直接就被那些豪奴一通暴打,结果当天晚上就去了……

总之,甄家各种各样的罪状,几乎算得上是罄竹难书了,很多其实是甄家的奴仆打着甄家的名义做的,但是论起来,罪名还是得归到甄家头上。

还有的就是纯属诬告了,有些当地的地痞流氓,纯粹是想要来祸害一把甄家,然后随便捏造了几件事情出来,或者是干脆张冠李戴一番,在那里喊冤。

主持的官员也来不及甄别,何况甄家显然是彻底完了,墙倒众人推,大家都巴不得甄家一蹶不起,跟甄家有勾连的那些官员一个个都倒了,然后,自家的那些乡党,同窗,学生,子侄,才能有一个不错的前途。

因此,到了最后,除了原本一些甄家主支的族人,便是甄家许多旁支,哪怕是甄家祖宅那边一些关系都已经远了不少的族人,不管是他们的确是做了什么犯法的事情,还是纯粹是被人诬告,只要有人来上告,有了苦主,立马就命人拿下。

至于甄家的那些家奴更是如此,他们就算是没犯什么事,回头也是要发卖出去,给户部增加点收入,给过手的人添一点油水的。

一些不打紧的普通的奴婢,跟主子做出来的勾当并没有什么牵连,为了省事,直接就在金陵当地发卖了。但是,那些甄家那些主子的心腹陪房,在外头的管事什么的,一个个都被拿下,毕竟他们嘴里还是能挖出不少东西出来的。

除此之外,这些豪奴家中竟是有钱得很,有的人竟是私底下冒了良民的身份,住了大宅,置办了不知道多少田地,在自家也是自称老爷太太,呼奴使婢,一个个比一些不得宠的主子过得还要滋润。

这些豪奴自然再也别想威风起来了,奴才本来就是没有私产的,何况,从他们的家产里面查抄出来的东西,赫然还有些御赐之物,肯定也是从主家那里偷出来的。虽说过手的官员胥吏都很是赚了一笔,但是这些东西却是不能昧下的,甚至,这些同样是甄家的罪名,遗失御赐之物,若是上头不管,那是没什么,但要是追究起来,那就是大不敬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