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太后点头,“我记得了,之前山东大灾,就是他主动减了例,说省下银子赈灾使。是不是这位?”

内务府总管笑道,“娘娘好记性。”

“好什么,我这才想起来。”

“娘娘每天多少大事要处置,这些小事能记着,已是难得。”

孔太后道,“这倒是个有孝心的。”

内务府总管叹道,“这位陈公子倒是有孝心,替父坐这五六年的牢,只是,他这在帝都坐牢,也没听说哪个父子兄弟的过来瞧一瞧他。”

孔太后心下一动。

作者有话要说:PS:有人说晚安的太早…于是,再更一章,晚安吧~~~~~~~~~~

第131章 新帝之三

第131章

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的莫测。

其实, 林靖一点儿不喜欢陈柒宝, 估计, 陈柒宝也不咋喜欢他。

但,当无可选择时, 只得选一个对家族最有利的。

好在, 他大哥这些年行善, 陈柒宝只要略有人性, 肯定能对他大哥好。他大哥是家族族长,以后家族如何,还是要看大哥哥的。

林靖是没有最恰当的人选,才选了陈柒宝。

林翊不一样,林翊早就觉着陈柒宝有情有义,人品不错。至于自家弟弟, 林靖性子不大好,这在帝都都不是什么秘密, 就是林翊这一向护短的,也不好在外说, 我弟弟性子多好多好, 这么假的话,林翊说不出来。

总而言之,林翊认为, 陈柒宝是极好的嗣君人选。

尤其,先襄阳王一脉已是落魄,与朝中牵连甚少。

说来, 孔太后能将目光自朝中大臣选出的侯选人身上移到陈柒宝身上,未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孔太后自己,也不喜欢背后有太多影子的嗣君。

孔太后先着心腹内侍打听陈柒宝近来境况,这内侍颇是得用,非但将陈柒宝的近况打听得清楚,便是将先时陈柒宝来帝都替父顶罪的来龙去脉皆打听得明明白白。内侍道,“当时老太妃的事,是林家帮的忙,那会先林娘娘尚在。陈公子后来来帝都走动,就求到林家,在林家住了些日子,就替前襄阳王坐牢去了。这些年,前襄阳王府一脉实在落魄了,也没人来瞧他,就是老太妃和林家,时不时的打发人送些东西过去。这陈公子是替父坐牢,宗人府的大人们也都不为难他,他是宗室,在宗人府有几间屋子。后来,求了宗人府的大人们购了瓜菜种子,就在院里种菜读书,陈公子还时常将吃不完的瓜菜送人呢。林家与老太妃打发人送东西时,陈公子也回赠过瓜菜,其他的,就没有了。”

孔太后道,“这些天,可有谁去过宗人府么。”

“那倒没有。往年节下都会送东西,可今年赶上疫病,帝都城戒严,两家都没送。”内侍恭谨答道。

孔太后是个细致人,还就陈柒宝的事问过林靖,林靖道,“他啊。娘娘怎么想起问他了。”

林靖在帝都很有些个滑头的名声,再者,林靖手段不凡,在帝都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林靖兴许是年纪小的缘故,他再有手段,与那些说话做事总是一幅表情的老大人们是不一样的。林靖向来喜怒随心,孔太后一见林靖这幅模样,便道,“怎么了?”

“这人哪,也就那样吧。”

孔太后笑,“有什么不好说的不成。”

“也没什么不好说的。”林靖道,“原本我家与他也没来往,就是那年谢太妃的事委实叫人气愤,还有是沈姐姐来帝都找的我大哥,只要略明是非的人都不能袖手。后来,德皇帝处置了先襄阳王。他就来了,一来就找上我家。原本我在家住得好好的,结果,他一来,大哥哥总是挑剔我,说我这里不如陈柒宝,那里不如陈柒宝。娘娘你说,我虽不算一等一,也不会叫人比得见不得人吧!我就不喜欢他这类人!”

孔太后笑道,“你这也是想多了,林尚书是你亲哥哥,自然会对自家人要求更多些。”

林靖道,“我哥那人,心肠软得不得了。其实,陈柒宝坐牢也是自愿的,我大哥不知道是过意不去还是怎地,过年过节的都会打发人给他送东西哪。”

许多事,哪怕惹人心疑,可你大大方方说出来,反是释了这嫌疑。

孔太后几方要听后,亲自微服去宗人府瞧了一回陈柒宝,陈柒宝坐牢的时候十五六岁,如今六年过去,也是弱冠之年了。他生得身量高挑,不说多么英俊,也眉清目秀,一身简单的细棉布衣,正在收拾院子。见着一位贵妇站在院门口,陈柒宝有些手足无措,连忙放下手里的家什,拍一拍身上尘土,其实,陈柒宝爱洁,身上也并不脏,他解了外头的罩衣,露出青布衣衫。过去拱手一礼,“夫人有礼了。”虽尚不知孔太后的身份,但只瞧宗正那谄媚模样,陈柒宝也知这位妇人身份必定不凡。

宗正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道,“陈公子,赶紧请贵人进去吧。”

不知道当年霍光迎回汉宣帝是不是一样的场景,孔太后进得屋去,宗正殷勤的端上茶来。孔太后并不是来吃茶的,她看这屋舍颇是简陋,却收拾的颇是齐整,今花木皆凋,案上养着两盆冬青,绿油油的长势颇好。

许多时候,就是眼缘。

孔太后打发了宗正下去,与陈柒宝说了几句话,陈柒宝对答皆合孔太后之心。孔太后道,“你在宗人府这几年,你的孝心,大家都看得到。你正当盛年,又是孝子,正当为国效力。待你出去后,可有什么打算?”

陈柒宝听此人一言便可放自己出去,便对孔太后的身份愈发有猜度了。陈柒宝道,“倘能出去,还是要先着人回襄阳捎信给父亲,告知父亲大人一声我的境况。再者,现在宗室每年也有考较,考得好的,可在朝领差使。这几年,我也时常念书,虽读得不大想,想着参加宗室考较。”

孔太后问,“你不回襄阳么?”

陈柒宝叹道,“不瞒贵人,现在回襄阳,纵是能筹到路上花用,待到了襄阳,我也得想法子谋生计。”

孔太后继续问,“你不思念父母么?”

陈柒宝面色不变,心下微震 ,他蓦然想到月前一次早饭,在盛放早饭的食盒里,曾夹有张小小字条,那上面只有两个字“覆辙”。陈柒宝不是没有心机的人,这两字,他翻来覆去研究许久,陈柒宝不过二十来岁,他这一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唯一一件,就是替父坐牢。可这“覆辙”二字是何意,陈柒宝从自身想来从家族想,思量许久,亦未有定论。今见此贵妇人提及他父母,陈柒宝立刻警醒,心下酙酌着用词,如实道,“家母在我小时候就已过逝,家父,哎,家父那里,我还是先赚些生计,带些银钱回去,也好供家父养老花用。”

就前襄阳王干的那事儿,人皆鄙之。孔太后问,“当初,你为何会替父坐牢,万一没得时机放出去,岂不是一辈子就在这宗人府过了。”

陈柒宝坦诚道,“当初府中遭事,家里无人来帝都为父亲奔走,我亦知父亲有德亏之处。只是,父亲数子,怎能一子皆不来帝都?我便来了。我知道父亲做了错事,对老太妃不起,只是,不能叫人提起襄阳王府,就是鄙薄之意。我过来,替父亲坐牢。外人提起来,总得说,尽管父亲做错了事,家里孩子还是有孝心的。这样,家中兄弟们再寻生计,也能好些。”

要说孔太后,对陈柒宝是比较满意的,唯一不大满意的就是,担心陈柒宝以后偏颇先襄阳王府之人。只是,倘不是陈柒宝有这番孝心,又如何能入孔太后眼呢。

一个孝子,你既取他这个“孝”字,就不能嫌他这个“孝”字。

孔太后自己看过,对陈柒宝比较满意。

不过,嗣君之事非同小可,孔太后又令自己的父亲孔国公过去见一见陈柒宝。陈柒宝此人,倒也并非无能之人。林家给他铺路铺的小心翼翼啊,明着是一点儿不敢点拨,此人偏生有这份儿悟性,竟把孔国公搞定了。

孔国公看过后,也说好。

孔太后道,“只是一样,要做嗣君,必要认在德皇帝膝下,就是不知他愿不愿意?”

“这能不愿意?”这简直就是陈柒宝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运。

孔太后道,“我,既是盼他愿意,也盼他不愿意。”

“娘娘这话何讲?”

“陈柒宝这人,我亲自见过了,人品不错。难得的是,襄阳王府早便夺爵,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关系。这是我看中他的地方。”孔太后顿一顿,道,“只是啊,他能为父坐牢,可见是个孝子。他若是一口应下嗣君之事,那他先时的孝,是真孝,还是假孝呢?”

孔国公这时候倒灵光了,叹道,“娘娘啊,不说陈柒宝,就是琅琊王之子,楚王之孙,谁又会说自己不孝呢?这是帝位,凡人在帝位面前动心,这才是凡人,谁还能真成了神仙不成?倘他不愿,那也只能说是个愚人,不配帝位罢了。”

孔太后叹,“父亲的话,也在理。”

孔太后将此事交给孔国公来做,自然是想让陈柒宝承孔家人情。

做嗣君,这样的事,没有不顺利的。

陈柒宝没几天就被孔太后接进宫中,继而,孔太后召来辅政与内阁,同议嗣君之事!

不论内阁如何讨论,朝中如何议论,孔太后做为慈恩宫之人,她对于嗣君之事,具有极大的发方权。孔太后一句,“国朝以孝治天下,就是国朝用人,也是求忠臣于孝子之人。孝,是立世之本。柒宝之孝,便是哀家不说,想来你们也都听说过。”

孔太后就瞅准了陈柒宝,大臣们虽觉着太后娘娘你这神来之笔,闹得咱们一点儿准备没有,先时在琅琊王之子、楚王之孙身上下的筹码可是全没啦!可转念一想,这位新君出身破败的前襄阳王府,人脉根基全无,诸大臣自然另有一番计较!

于是,历时半年之久的嗣君之争,便因陈柒宝的横空出世,提前结束了。

作者有话要说:PS:秋老虎第一更~~~~~~~~都立秋了,还是热啊!!!!!

第132章 新帝之四

第132章

陈柒宝是不是最好的嗣君人选不好说, 但, 他一定是现阶段最合适的人选。

前襄阳王府早已破败, 势力十不存一。陈柒宝自己在宗人府坐牢坐了五六年,他对朝中形势一无所知。除了同谢家林家的关系有些微妙外, 陈柒宝跟帝都城里九成九的人都是无仇无怨, 大家完全可以重新开始培养感情。

但其实, 就是谢林两家, 对于陈柒宝做嗣君,自始至终亦从未表示出明显的反对来。

林家当然不可能反对,陈柒宝之事,就是林家暗中一手推动。至于谢家,当年,襄阳王府倒台, 的确是谢家主导,但, 此事论及根本,襄阳王府当真是半点不占理。不过, 此一时彼一时的, 陈柒宝眼瞅大位有望,谁知道他登基后会不会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呢。

只是吧, 当年是林谢两家把襄阳王府除的爵,可大家一打听,陈柒宝这些年在宗人府坐牢, 一直打发人往里头送东西的,也是林谢两家。

嘿!

这可真是——

反正,陈柒宝就这么入了宫,孔太后先命礼部、内务府准备过继之事,是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陈柒宝登基,第一件要务是,将陈柒宝过继于德皇帝与孔太后膝下,先得换爹换娘。陈柒宝其实是替父坐牢得的名声,眼下要换爹换娘,其实,他,他也没咱啥意见。主要是,亲娘已逝,至于亲爹么,陈柒宝虽然替爹坐牢,但对他爹的感情么,他坐牢这几年,就没见过自己爹一面儿,更甭提说家里给捎东西探监啥的,啥都没有。

所以,换个爹能做皇帝,只要不傻的,都不会拒绝。

过继之事十分顺利,待过继之后,方是新君登基的典礼。陈柒宝虽出身襄阳王府,不过,便是他爹还是襄阳王的时候,他也不是很得他爹青眼。后事,王府倒灶,坐这好几年牢。陈柒宝自身资质自然不差,但,他缺失的功课太多,于这些皇家大典,并不是很了解。

好在,陈柒宝是个肯学习的人,他有不懂的,就去请教孔太后。这也是陈柒宝的聪明之处,眼下他进宫,当真是无可依持,除了刚认的亲妈孔太后。陈柒宝与孔太后并不大熟,但他知道,以后在宫里,要仰仗孔太后的地方多的很。他得与孔太后搞好关系,而搞好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多接触。

孔太后为人,果然亦如陈柒宝所想那般,很愿意指点他。

而新君典礼的册封使,正使为孔国公,两位副使,一为白相,另一为林翊。孔太后与他大致说了说这三位册封使,孔国公,陈柒宝是见过的。白相,内阁首辅,陈柒宝是听说过的。至于林翊,陈柒宝道,“与林国公上次见面还是好几年前呢。”

孔太后道,“说来,你们也算有些渊源。”

“是啊,当初我来帝都,就是厚着脸皮去了林国公府上打扰。”陈柒宝道,“母后,将另一副使换为谢国公可好?”

孔太后已隐隐猜到缘故,却是不说,只问,“这是为何?”

陈柒宝如实道,“当年之事,都是前襄阳王之过,这个,我最清楚。我想着,因母后另眼相待,我方能登基为帝。我担心往年之事倘为人利用就不好了,再者有人说,我会记恨当年什么的,岂不是平白生出风波来。这几年,我在宗人府,其实没吃什么苦,老太妃和林国公,每逢年节都会打发人给我送东西。我想着,请谢国公林国公做副使,以示我不会计较当年襄阳王府之事。那事,早就结了,也别让百官多心。”

孔太后道,“这也好。只是,白相那里还要说一声。”

陈柒宝道,“这事,我与白相说吧。我还未见过白相,咱们母子居于深居,以后朝中的事,还得要白相辅佐。”

孔太后颌首。

陈柒宝明明白白直接说了这事,白相便让出副使之位给谢国公。谢国公知晓后又惊又喜,特意到妹妹谢太妃谈及此事,谢太妃道,“嗣君一向是个有心人,这自然是好事。”

谢国公道,“这位嗣君,倒也颇有些不凡之处。”

谢太妃道,“我就盼着朝廷平平安安的,皇室几番动荡,终非好事。”

“是啊。”谢国公道,“嗣君有此心胸,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起码,现阶段,陈柒宝表现出来的心胸气度,令满朝文武眼前一亮。

唯有林靖,心下暗想,这还没登基呢,自然要做好人。真正如何,还得看陈柒宝真正掌权后的人品,不说别个,就是当年昭德帝,还没亲政时,瞧着也是个好人呢。

这人哪,再不能看一时的。

陈柒宝这事儿一定,眼瞅就是年了。

登基大典啥的,林翊是副使,自然要忙上一忙。林靖无官无职的,宫宴都没他的份儿。林靖在家带着小侄儿们去二老太爷那里说话,说来,今年疫病,国公府没什么事,倒是二老太爷给传上了。当时都以为老太爷这把年岁,估计熬不过来呢,家里寿材寿衣都预备下了。结果,有二老太太悉心照料,二老太爷大概命不该绝,硬是捡回一条命。

林靖刚回帝都时过来瞧过一回,都知道林靖也不是什么结实人,他来了也没叫他去看望二老太爷。如今二老太爷大安了,林靖过来给二老太爷问安。

二老太爷带挺关心时事,知道将来的陛下是前襄阳王府的陈柒宝,二老太爷先是私下问林靖,“当年襄阳王府那事儿,咱家可是经过手的,新君不会记恨这事儿吧?”

“不会的,大哥还是新君登基大典的副使呢。”

二老太爷此方放下心来,又起了新主意,与林靖道,“要不要在族中选几个出众水灵的女孩子?”

“做什么?”林靖一时没明白?

“你怎么倒笨了,我听说新君都二十了,以前坐牢,身边无妻无妾的,咱家世代忠臣,就当给新君分忧,娶媳妇。”二老太爷感慨,“经这一病,我算是明白了,什么都没老妻好啊。就说你二婶,别看平日里不给我个好脸儿,她的心哪,我知道。这有个好媳妇,比什么儿孙都可靠。”

林靖笑,“唉哟,真难得二叔你说句明白话。”

“我这话明白,你这话可是混帐!”二老太爷问林靖,“你觉着我这法子如何?”

林靖道,“这新君认在德皇帝的膝下,论辈份,是姑母的孙辈,咱们近支哪里有合适的女孩儿。再者说了,要是贤明君主,有没有秀女入宫,都亏待不了咱家。倘是当真有成见的,把个好好儿的女孩子送进宫去,岂不耽搁了一辈子。”

“这个时候,不能往宫里塞人。”林靖道。

“为何?就你说的那个什么贤明不贤明的话,也太清高了。我跟你说,这世上,越是关关联联,这关系才能越好哪。”

“不是,现在想在新君身边塞人的人家,太多了,咱家先不凑这个热闹。”

连二老太爷都能想到新君的枕边事,可想而知这帝都城有多少人在为新君的枕边事操心。林靖不打算凑这个热闹,他觉着,怪没意思的。

是的,这么宫里、朝中的算计,多少人一辈子乐彼不疲之事,林靖却是已生无趣之感。

作者有话要说:PS:傍晚第二更~~~~

第133章 新帝之五

第133章

林靖这种想法, 要是叫人知道, 必得说他矫情。

不为别个, 什么宫里朝中各种算计啥的,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啊。何况, 你林家身处高位, 难道还算的比别人少了?如今又说什么无趣, 无趣怎么也没见你少算计个一星半点儿呢?你林小四折腾的比谁都邪乎!

但, 这真的是林靖此时此刻的想法。

他帮着大哥把新任皇帝运作到龙椅上去了,然后,他觉着,成天勾心斗角没意思了。

觉着没意思的林靖,打算把精力投身到学术界与医术界,是的, 林靖曾在这两方面得到过不少人的敬仰,用林靖与关小二吹牛的话, “我刷刷刷,三副方子就把一个重风寒的病人给治好了。”

关小二悄声问林靖, “是治好, 不是治死吧?”

把林靖气的,揪着关小二的耳朵大吼,“当然是治好啦!”

关小二给林靖嗓门儿震得耳朵嗡嗡响, 关小二禁不住揉揉耳朵,道,“看你瘦了巴唧得, 嗓门儿真不小。”

林靖道,“没事儿长得肥头大耳好?”

“不好不好,就你这样儿好,刚刚好。”关小二道,“你医术这么好啊?”

“那是。”林靖道,“以前听人说,不为良医,便为良相。我还不大明白,想着,大夫做得虽是行善积德之事,可论起来,哪里有做官威风。不过,近来我不这样想了,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诈,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何尝有一日安稳。做大夫不一样,做大夫,你医好了人,人家是真的感激你。”

关小二道,“也不能这样说,做大夫,医一人救一人活一人,自是功德。可做官,把地方治理好了,保卫一方平安,那护卫的就不是一人两人了。要说做官不安稳,行医就安稳了,你看咱们帝都这几个大药堂,个顶个儿的也较着劲儿呢。”

林靖道,“要是我做大夫,有人敢跟我较劲儿?”

“那真没人敢。”林靖名声在外,不要说大夫,这帝都怵他的人不少。

林靖感慨,“你说,这世上怎么就没块净土了?”

关小二道,“你这发什么颠呢,林小四,你以前可不是这样发颠的人哪?”

“什么叫发颠哪?我这是认识到人生真谛了。”

“那你还考不考举人啊?”

“当然考,非但要考举人,还得考进士呢。咱们出身虽是有了,按理说,有没有功名,也无大碍。但,这有了功名,出身就硬,省得叫那些眼皮子浅的说咱们只靠家里。”然后,林靖又长篇大论的论述了一翻,考功名的重要性。

关小二一听,得,还是那个林小四。

林靖近来正指导着林腾冲刺明年的秀才试呢,用林靖的话说,“下场就得奔着案首去,考不得案首,不如不考!”

二老太爷自己就是打年轻时一路混哒下来的,对自身要求不高,对孙子高求也不高。二老太爷生怕孙子有压力,打圆场道,“哎,阿腾还小,能中就行,案首不案首的,都无妨。”

林靖很讨厌二老太爷扯自己后腿,林靖道,“我去岁只得第三,终身憾事,到阿腾这儿,就得给咱家争口气!听二叔你这话,怪道你连个秀才都考不出来!行啦,你别在这儿给阿腾扯后腿儿了。”把二老太爷给撵走了。

二老太爷与二老太太嘟囔,“我还不是好心,本来就是,小小年纪,能中我就高兴。”

二老太太道,“阿靖一向好强,他也是好心,你就随孩子们去吧。”

“这也忒好强。”二老太爷道,“当年大哥可不是这样的人。”

二老太太感叹,“阿靖这性子,有些像大姐。”二老太太嘴里的大姐,说的自然是林太后。

林太后过逝好几年,二老太爷提起来伤感也淡了,道,“是啊,大姐年轻时候,可不就是阿靖这样,什么都是,不要是不要,要就是最好的。”

二老太太吩咐厨下,“孩子们这样用功。”叫厨下做些滋补汤水给孩子们吃,林腾爱吃肉,冬天,炖个金银肘子,林靖是素食主义者,便给他做山菌盅。

林靖这里正帮着林腾冲刺明年秀才试呢,陈柒宝的登基典礼也结束了,而且,陈柒宝的年纪,现在也不必孔太后摄政,更无须单独再设辅政大臣。陈柒宝直接亲政,这位年轻的帝王,书念的并不多,还做了好几年牢,但,初掌政务,就不是个糊涂人,自陈柒宝点名谢国公做为他登基大典的副使起,便无人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帝王。

只是,陈柒宝这里刚登基,帝都这里便出了件荒唐事。

荒唐的倒不是别人,正是陈柒宝的亲爹,前襄阳王。按理,有藩王不得擅离封地的铁律。奈何,襄阳王府的王爵早被削了,襄阳王一脉已无官爵在身,便是平头百姓,也没有不能擅离封地的约束了。听说陈柒宝登基做了皇帝,嗬,前襄阳王便带着自己长子一家次子一家来了帝都。

而且,前襄阳王还不是打秋风的,他们还带来了陈柒宝亲舅舅一家,以及舅家表妹,说是给陈柒宝做媳妇的。

这个局,不晓得是谁设的。

当真是扫了新君的颜面。

林靖听闻此事都说,“简直荒唐!”

舒静韵道,“何尝不是如此。”

林靖想了想,道,“陛下并不是没主意的人,总得有个料理。”依陈柒宝的性子,不见得愿意见到亲爹亲哥亲舅家这样扶老携幼的来帝都。陈柒宝并不是太没良心的人,赏赐血亲是迟早的事,可这些人没有招呼一声就这样来了,简直丢脸。

舒静韵笑,“陛下也是个妙人,陛下说了,前襄阳王府一行既然是来给老太妃请安的,就请谢国公府看着安排。”

“谢国公府可有的烦恼了。”林靖一乐。

舒静韵叹道,“终非长久之计,这襄阳王府一脉,委实是提不起来。”

“陛下刚登基,手里没人,且,还需搏个好名声。不然,多少手段用不得。”林靖摇摇头,推给谢国公府和谢太妃只是一时之策,现在,没人会冒着得罪新君的危险对襄阳王府一脉下手,要解决此事,必然是新君自己来。只是看陈柒宝,这人不是没拿定主意,就是未下定决心。

襄阳王一脉来了帝都,嗬,这帝都可算是热闹了,多了多少乐子看。

谢太妃只是见了前襄阳王一脉一面,就打发他们去了,并不需这些便宜儿孙到膝下尽孝。且,当初前襄阳王一脉之所以除爵,与谢太妃莫大关系。如今陈柒宝当了皇帝,前襄阳王更不把这位嫡母放在眼里。

谢太妃谢国公府不兜揽,这一家人倒也少不了小人献媚,如今在城里,是宅子有了,还有人送吃送喝送美人,日子过得颇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