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现实这样的考试说白了其实不过是一种淘汰的方式,从万千的学子中,把那些假读书人分离出来的一个程序而已,左右的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必读科目的知识点考核,只要是个真心读过书的人,大半都能顺当的通过,唯一区别的就是,读懂,读好的人能名次靠前一些罢了。

也正是以为内这样,只要是考过县试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童生。和过了府试是一样的称呼,这是对于学子们认真读书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告诉学子们,只要你能努力读书,你就能获得身份上的提高。即使这所谓的童生不是秀才那种能获得见官不跪特权的身份,可是在这个时代里,只要你是童生,那么就没有人会怀疑你学子的身份,若是去给寻常人家当个给孩子开蒙的先生,也能获得认可,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这样的童生已经能在一些村落,镇子上当一个私塾的夫子了。

当然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和信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时候的考试审核制度,能成为童生,那么就代表你参加过县试,而参加过县试,那么也就证明你身家清白,有人作保,而有人作保自然是身世来历清楚的很了,如此一来,自然没有人会怀疑这样的人会作奸犯科什么的,自然信任度也就上去了。

也正是这份信任,所以每一个县衙在做第一次身份验证的时候那是最最严格的,甄回能去考试,他的族人们真的是算帮了很多的忙,先是保长的证明文书,上头有确认甄回户籍的内容,其次是五个保人,这都是需要秀才及以上的人作保的,这也是没有享受朝廷优惠政策的秀才们最正大光明的一份权利和福利了,因为这请人作保可是要送上礼物的,绝对不会空手而去,在这一方面,族长都没有让甄回出面,亲自带着甄家的管事上门,把这事儿就给办妥当了。最后是拿着这保书,文书,加上户籍去衙门给甄回登记报名,领取考试具体时间的通知。可以说所有费时费工夫的事儿这甄家的族长全给包了。

甄回拎着自己的篮子去考试的时候,族长更是亲自过来相送,看着他走进考场,就凭着这一份关心,甄回就觉得自己将来要是出息了,不好生回报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从中甄回也算是看出了这个时代的家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谓的家族凝聚力又是怎么来的!知道了什么是家族荣誉高于一切!所谓的家国天下就是家在前头,国在后头,这原本是甄回感觉这封建社会毒瘤一样的存在,可是如今呢!不得不说,实际情况就已经让人不得不这么选择了,你说是族人对你好,还是皇家对你好?人心都是肉长的。

县试难不倒甄回,不过是一日的功夫,甄回的身份就有了变化,在第三天县衙门口的榜单上,甄回轻易的在第二张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七名,不算是最好,可却绝对是个不错的名次。说起来要不是这一次因为甄回参加县试的事儿,让苏州很多和他要好的孩子们一同也凑了热闹,或者他的名次还能上前一些,像是第一名的林洵,那就是他带回来的,可是这能和好友交情更上一层楼,成为同窗,也一样让人很是愉快。

县试顺利那么也就代表着,四月中旬的府试也要准备起来了,当然在这之前,甄回做戏做全套的去了隔壁的葫芦庙,先捐了整整五十两银子,算是还愿,顺带还告诉了庙祝,只要他能顺利成为秀才,这银子还有。

这让庙祝很是高兴,觉得隔壁这个甄家的娃娃实在是他的小财神,这样的感觉在之后的三天里越发的明显,因为其他孩子知道了甄回这做法之后还没有说什么,可各家的大人却都行动起来了,纷纷在这庙里添了香油钱。他们的心思也很好理解,那就是生怕菩萨们关顾着甄回,忘了自家的孩子,或者直接以为自家不肯还愿,坏了自家孩子的仕途运气。虽然他们觉得这神灵应该不至于这样的小气,可是以防万一的事儿,这些大人还是要做的,毕竟这关系到自家孩子的前途。在这前途面前,这银子就成了小事儿了。

如此一来,算上这考试之前收到的好处,庙祝点算着庙中的银子,那真的是乐开了花,他真的是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家的小庙也能有这么兴旺的时候,前前后后,居然已经收到了不下五百两银子。若是一切顺利,这些孩子们能再接再厉的考上秀才,岂不是说,自家的香油钱能直接凑到一千两?这可真是个大数字了!他这一辈子都没有过这么多的钱。

一时之间庙祝整个人都有些恍惚起来,穷人炸富大半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那就是突然不知道钱怎么花!而这个时候,甄回的小厮就起作用了,这个小厮那是甄回精心安排好的,是他身边最伶牙俐齿的一个,在甄回回家之后,就开始在甄回的支持下常来这庙中寻庙祝说话,一来二去,时间一长就成了不错的朋友,这一次在得知各家都给了香油钱之后,立马闻着腥味就过来了。

“你这庙这么小,也就是托了我家大爷的福,才带来了这么多有钱人家的大爷,一下子倒是让你得了大便宜。”

看看,这说话的水平,一下子就直接指到了关键处,这葫芦庙那小是真小,你想想凑在居民区,着火都能烧到隔壁的庙能有多大?比甄家都小,就是个三进的院子罢了,要不是门口还有匾额,里头还有泥塑雕像,人家说是一户人家都是有人信的。和别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建造在山上的庙宇那真是不能比了。

而这样的庙宇又能有什么人气?做不过是附近的居民过来参拜,还是没钱全靠自己走着来的那种,因为有钱的都有车马,一户人家中,最是信奉这些神神叨叨事儿的基本全是妇孺,而有钱人家的妇孺,那多半都是直接坐着车,去了那些有名的,或者是风景好的庙宇了,烧香拜佛还能顺带当散心旅游什么的,这一举两得多好,怎么可能来这里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庙?所以这葫芦庙的收入实在是微博的很,也就是勉强能维持着而已。

所以在这庙里,除了庙祝,也就是几个小沙弥,连个挂单的和尚都没有,想要有个讲经说法的都找不到,你说说这恶性循环之下,还能有什么发展?所以人家小厮说这庙祝这一次是运气好,沾了甄回的光,这庙祝那是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全是事实。

“是了,是了,是甄家大爷的善心,这才让小庙能有如此兴旺的气象,佛祖保佑,甄家大爷万事顺畅。”

宗教人士总是占便宜的,这给了银子,也不过是说几句好听的,也就算是回礼了,这便宜占得,都能让人妒忌的眼红,好在这小厮也不是为了这个来的,听着庙祝的话,也没什么不高兴的意思,只是慢慢的顺着话头往下说:

“要我说,你也该上进些,这好事儿能有这么一次,那是你的福分,可是这福分也不可能一直都跟着你,就像是我家大爷,也不会一直在苏州,等科考完了也就回京城了。即使我家大爷在苏州时间长,也不可能一直关照你这里,要不是咱们是邻居,大爷也不至于往你这里跑,这不和身份,好歹甄家也是官宦。所以要我说,趁着这个机会你也要争气些,好好的想个法子,让这庙正经的兴旺起来才是正理,不然过上一段时间,岂不是又回到了以前的老样子?”

句句都是贴心话,都是硬道理,你说这庙祝听了是个什么反应?不用想也知道,那妥妥的感动外加上赶着问计。

“是啊,我也知道这好事儿就是财神上门,难得的机缘,只是这兴旺什么的我是真不懂,这庙我也看了十几年了,一直都是这么过的,要是我有这本事,这里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对了,兄弟你跟着你家大爷那也是读过书,识得字的人,你给我说说,有什么好法子吗?”

这小厮一听说他读过书,识得字,脸上立马有些害羞的意思了,就他这认识的字不到一箩筐,居然也能得了这么一个好话,怎么能不让他脸红,当然不排斥自己心里还有小小的骄傲,自己居然也当了这么一回军师了,虽然这里头倒是自家大爷的主意多些,可是这也是军师不是!和说书的嘴里那种大人物也算是沾了一点的边了,真是感觉良好呢。

收敛一下心神,这小厮微微皱眉,想了想自家大爷的吩咐,在妆模作样的走上一圈,随即把眼神往隔壁那商户人家看了一眼,然后有坐到了这庙祝的身边,一本正紧的说道:

“要说办法,还真是有,甚至可以说,这是明摆着的事儿,你看看啊,你这里来的人少,连挂单的和尚都不过来这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以为你这里小?前后三进,正房全成了大殿,厢房也各有用处,连多住几个人的地方都没有,你说说,那个和尚会过来?所以扩大这地方就是关键。”

一听扩大地方,这庙祝眼睛也是一亮。别以为庙祝就没有追求,要知道这庙里的收入可是关系到他的钱袋子的,这就和做生意其实没什么两样。而这和尚庙生意的本钱就是这庙本身,其他的除了卖香什么的,全是没本钱的事儿,全等人自己送上门。

想要让更多的人送上门,自然这门脸很是重要这一点即使是在没有脑子的人也能想的明白。庙祝都不用过脑子,就直接点头了。

“不错,确实需要扩大,要是地方在多上一进,我这就能收拾出一个院落安置那些挂单的大师傅们,到时候庙里也算是有正经的和尚了,来的人自然多些,要是能多上两进,那么就能在修一个大殿,多些香火,也能多增加一个功德箱。即使再少,也能一个月多上一二两的香油钱。”

“可不是吗,所以啊,这增加地盘是迫在眉睫了,比如说,要是隔壁这一户,呶,就是这边的人家,他们家的宅子给了你,这可是三进,那多好,不说别的,你这里多年没有修缮了吧,把那里买下来,把宅子弄好,正房都改成大殿,把这神像都请过去,然后再把这边原来的屋子重新修缮,甚至把后面这一进该成一个小花园,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估计这附近有钱些的人家也会过来了,权当是游览,你这边也能多出不少的出息吧!”

这样一说,这庙祝是真心的心动了,他又不是傻子,有个小花园的好处怎么不知道,不说别的,从后面引上一点活水,弄出个小池塘来,那就能变成放生池了,这一来,放生些鱼啊,乌龟啊什么的,庙里还能卖些鱼食什么的,真是能挣不少呢,他听说,西园寺就是这么搞的,哪一个大鼋可是为寺里挣了不少钱,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游人特意去看那东西,花费了不少银钱呢。甚至还有书生作诗什么的,引了多少读书人去?这年头读书人还是富人多,自然收入也多。

“还有这大殿的地方多了,搞个送子观音什么的,这最是受欢迎,你算算如此一来,你这里能不兴旺?”

小厮一词一句没有说半句自己的意思,全是引导的话,用了假设,用了未来的好处吸引,让这庙祝自己去想,这一手那真是很高明,那庙祝已经被这未来的画卷给迷住了,忍不住自己就开始做梦起来。

不知道是谁说的,这人啊,只有两样东西那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个是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一个就是白日梦,这会儿庙祝就在做自己的白日梦,只是这个白日梦是被人引导的,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他这会儿脑子里想的就是,有了隔壁的三进的宅子,然后他把那第一进直接做成四大天王殿,这是原本自己这里没有的,没有这样的大殿其实说起来,那真是算不得是完整的庙宇了,因为缺少了迎客的笑弥勒,也没有了护寺的韦陀,就是缺少了看守进出的神灵。要是添上这么一处,自家的庙才算是让人看着就正规的庙。第一进的厢房做买卖,卖些香烛,鱼食这个当然不能变,还有一边还能做素斋什么的,既能解决食堂问题,还能把业务扩大。

第二进自然就是大雄宝殿,两边的厢房他也想好了,一边当做解签的地方,另一边供上十八罗汉,如此一来,有多一个功德箱,挣钱啊!至于第三进,这妥妥就是观音殿,就像是小厮说的,弄个送子观音,这绝对不会比扬州的千手观音差,谁让隔壁出过龙凤胎呢,即使到时候自己不多嘴说些什么,也自会有人牵强附会一下,如此一来,这里必定香火很旺。恩这厢房还能放上文珠,普贤菩萨的泥塑雕像,如此一来,必定能引来不少的香客。想要保出入平安的,想要求功名的,哪一个不会来拜一拜?

而这原本的大殿,自然就成为了和尚沙弥的住所了,正房厢房加在一处,总计有十来间房子,能住下多少人啊!他如今可是全加在一起不过是五个人,有了这房子,过来三五个大师傅都不在话下了。

第二进直接变成客院,或者整修一下,隔上一隔,两边的厢房中间加上一堵墙,直接弄成两个小小的院落,如此一来,即使有外人借宿,或者是有女眷需要回避,也算是有了一个场所,能增加不少的便利。而正房直接反一反,门往后面开,如此一来,还能扩大后面第三进的地盘,弄一个观景避雨的所在。

而第三进的地方,就把后头的房子拆了,反正也都已经破败的不成样子了,拆了不可惜,全部的地盘弄成一个小花园,就像是刚才想的那样,放生池,隔壁甄家不是就有个池子吗,借了他家引水的渠道,自己可是很方便就能弄上水池的。这是最是让他眼红的一项,最是上心了。恩,地方估计有空余,在弄个小亭子,边上加上长廊,用各种佛家壁画装饰,有简单,又有禅意,还别有一番景色,想来能吸引不少的学子过来。

想到这里,庙祝觉得,他要是不这么干,那简直就是没法子活了,忍不住巴拉起手上的银子,想算计一下是不是能完美的实现他的想法,可是这一算他立马又丧气了。

“如今就是加上积年的老底,也不过是六百两银子,这买下那宅子倒是可能,可是这修缮重建的怎么可能够?最起码还需要近千两呢。”

听到他这么说,小厮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好家伙,这家伙这是一下子就想着直接从贫困户跨越到小康之家了,连个中间过渡都不想有了?这心也太大了吧!不过只要他有了这个心思就好,就能说动了,也算是能完成大爷的任务了,所以那小厮不过是眼珠子一转,立马跟着说道:

“这有什么难得?如今是只有这些,可是等到我家大爷府试,院试之后呢?到时候成了秀才,我家大爷是一定会来还愿的,到时候只怕银子绝对不少,还有其他那些人家的大爷们,一样也是大户,绝对不会吝啬,到时候,你算算能有多少?估计不会比这一次差吧,如此一来岂不是又有了五百两?那就是有了近总额七成的银子了。在一个,要我说,如今可正是你大展拳脚的机会才是,这会儿你先把那宅子买下来,然后放出风声去,就说你要给这庙宇重新修缮,给这神明菩萨重塑金身,到时候,哪怕是为了你这一份心,这些中了秀才的大爷们,心情正好,给出的银钱也只有多的,那里会亏了你去,只怕这不够的一千两能筹来七八成呢,要知道这可是功德。即使再不够,你还能再去各处化缘,只要能在庙里建立一个功德碑,把这些出了善款的人都一一记下,那些想要积德行善的人会不给?我估摸着,到时候只有比你预计的更多呢。”

小厮自己能想到的也不过是先把这庙祝引上套,让他买下那宅子,然后动心修庙的本事,而这所谓的功德碑,所谓的化缘,这全是甄回的主意,说起来也是他以前的见识,就他以前去过的那些名山大川的庙宇,别说是功德碑了,那什么庙宇上的瓦片,门口的石头都能直接卖出去给那些善男信女,美其名曰功德瓦,功德石,到最后,那修庙修的庙里一分钱不出不说,还能挣上一大笔,这就是本事啊!不得不服,这会儿为了让这庙宇扩大,把火灾的源头搬离自己附近,他是什么都不管了,把这个大杀招也给祭了出来。

当然你也别说这甄回不地道,把这火源放到了另一边人家的头顶上,一来,这人总是自私的,能顾上自己就不错了,二来,这也是甄回左思右想后,避免火灾的最大的本事了,不说别的,单单是这庙里要是人多了,和尚多了,这能防止火灾的人也一样多了,这火灾还能不能起得来很成问题,就是真的起来了,这庙里和尚都是壮劳力,有这么些人,有了水池子,这扑灭火灾的速度那也绝对是一等一的,还会不会给邻居造成损失都不一定呢。所以这事儿吧,这甄回干的那真是不觉得亏心。

而庙祝听到这小厮给他出的主意之后,那眼睛都亮的像是个灯泡一样了,好吧,这时候没有灯泡,那就是和太阳一样耀眼了。只觉得这生命中有一扇门就这么打开了,他好像看到了这庙里财源滚滚的日子。

“功德碑?对,对,对,就是功德碑,这是大善事,大功德,怎么能没有功德碑!就立在第一进,对就是第一进,在,在,在,啊,对了就在照壁之后,让所有人都能看的见。就这么办!对了,还有你家大爷,你家大爷就是第一个,想想这些日子你家大爷对庙宇的帮助,想想这对神明的虔诚,怎么也不能少了他,我一定要写单子,先做一本功德簿,修庙专用的功德簿,把你家大爷写上,写在这第一位,如此功德,如此善事,怎么也不能让你家大爷吃亏,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也要让菩萨们知道,让菩萨保佑,保佑你家大爷科场平顺,将来仕途顺畅,还有你家老爷,你家老爷也是步步青云。二爷,大姑娘都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对,就是这样。”

看看,一说到钱财,就是这最没什么生意脑子的庙祝,这会儿也精明了起来,连代言人的概念都有了,把甄回直接就扯了上去,他可是知道的,这甄家大爷有学问,则秀才必中,那么这样自己要是把这人写上了功德碑,然后在这甄家大爷中了秀才之后,说是菩萨慈悲,见他心诚,这才会如此顺利,想来这到时候捐款的人必定不在少数了。银子!我来了!

第75章

就在甄回府试顺利通过,得到第九名的成绩的时候,隔壁的葫芦庙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改天换地一般的变化。

即使是在老实的人,在被打开了一扇门之后,也会爆发出不一样的战斗力,这庙祝就是这样,他充分的理解了所谓的功德碑的含义和作用,所以在和隔壁的商户谈起买房子的买卖的时候,就开始运作了起来,价值四百两的宅子,愣是让他用三百五十两就买了下来,付出的不过是在功德碑上给这商户记上一百两银子的捐款。回扣,红果果的回扣,还是个让人有些看不清楚内涵的回扣。可就是这样,那个商户也是乐的眉眼都舒展开了,不为别的,就为了这能和这苏州城里一大帮子学子们跻身在一个碑牌上,就足够他嘚瑟的了,更不用说还是这么一个超过了回扣价值一倍的数字。

要说这五十两银子对这商户不重要,那是玩笑,这商户一年的家中开销也不超过一百两,这五十两那就是他将近半年的花销数字,他也一样心疼了很久的,可是商人的思维是只要付出能得到超过付出的回报,那么他就是赚了的。而这一次他感觉就是赚了。所以他付出的即使肉疼也一样的开心。

等着这宅子到手,庙祝立马就请了人来做工,而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准备刻功德碑,顺带放出了风声,先把名字写在红纸上贴在一边的墙壁上,让所有进出的人都能看到,而这上头,甄回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关注着他这边变化的甄回在知道这事儿之后,又给送来了一百两银子,要求写上他家甄老爷的名字,算是他家老爹的捐献,而其他附近的百姓们在知道是修庙之后,也有人过来捐献,虽然不多,每一个人也不过是些小钱,甚至贫寒人家,有的只是出了十文,二十文的,意思一下,可是积少成多,在甄回还没有参加院试,没有成为秀才之前,这庙祝已经凑了将近三百多两银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后头甄回和那些学子们不再继续出手,他这边紧巴紧巴的,估计也能够使唤了。

当然这庙祝是不满意的,他还想着做的更好,更强,所以他一边对着那些个准备作为大殿的宅子休整,恭请神位,一边还不断在各家大户走动,想要再说动上些什么人,再多弄点钱出来,他的努力是有效果的,这个年头,对于神明,所有人都很是敬畏,即使是在混账恶毒的人,遇上这样的事儿,也不可能一毛不拔,所以庙祝的收获那真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因为他鼓起勇气,豁出了脸皮,连附近的混子,开赌坊的都给了一点好处,五两十两的,慢慢凑出来了五百多两,让得到小厮汇报的甄回都吃了一惊,果然老实人有时候也能做出不老实的事儿呢。

那些工匠们对于给庙宇做工也特别的尽心,虔诚,连着工钱都只收了八成,如此一来,倒是又让庙祝省下了不少的钱,等到甄回终于顺利的成为了秀才的那一天,给庙祝再一次送来五十两还愿香火钱的时候,这葫芦庙已经修好了大半了,整个庙宇再也看不到往日那有些破败的迹象,各处都是崭新的样子。就是庙里头的佛像,也都是色彩鲜明,精致庄重。

根据当细作的小厮说起,这庙祝还特意去了几处附近不远处山上的大庙里头请了人,等到这里全部收拾妥当,就会有大和尚过来做主持了。就是所谓的素斋,也是请了寒山寺里一个大师傅过来掌厨,如此一来,甄回觉得,这葫芦庙若是不兴旺,那真是都没了天理了,就在城内,人烟密集的地方,又是这样的齐整,干净,吃住都妥当,还能没有香火?

最最要紧的是,那庙祝为了打开这庙宇的影响力,已经另外存下了足足一百两的银子,准备在入冬之后,在寺庙门口设立粥棚,救济百姓,还给慈济院送了一车的米粮,行善积德的工作做的妥妥的。只要是个有耳朵,有眼睛的就能知道这葫芦庙的慈善事迹,如此一来,那些一天到晚念着佛号,喊着慈悲的太太们,哪一个不会多看顾这里几眼?有了这些大户人家的女眷走动,这庙里还能少了香油钱?

还有那个小花园,特立独行的壁画已经在画了,虽然不是什么名家手笔,可是这又是省事儿,又是绚烂的壁画,已经让不少在苏州的学子们心动了,还有不少自诩学问不错的,还想着去写上几首诗什么的,因为人家庙祝说了,到时候会专门有一面墙壁空出来,悬挂题诗。这对于学子们来说,绝对是有着绝大的吸引力的,这名声什么的,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另一张脸,他们怎么可能不重视?

对于这葫芦庙的变化,甄回是真的很高兴,高兴的在离开苏州,准备回京的时候,这脸上的笑容都没有断过,他已经去拿葫芦庙里头看过了,靠近自家的地方那妥妥的没有问题,不是住人的地方,就是花园,这样的地方能引来火灾,说出去都没人相信,太不可能了,而那新建好的三进的大殿也不怎么可能了,毕竟是新宅子,就是和尚们也一定会小心的看护。即使在几十年后,变大了的葫芦庙,有了银子的葫芦庙也必定时不时的修缮,维护,好保持这光鲜亮丽的样子,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无故失火?

还有那每一个院子中的大缸,那是甄回捐赠的,里头专门种上莲花,这可是佛家的专用花卉,放在这里又是那么的雅致,由不得这些和尚们不尽心,而只要他们尽心了,那么甄回可以肯定,这东西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成为这葫芦庙的一个传统。而只要这传统保持的好,有了这大缸中的水,火什么的,他还需要担心嘛?

感觉自己一切搞定,感觉危机解除的甄回终于能安心的回竟成了,他的家如今在京城,他的天地也在那里,未来也在那里。

只是这一次他是一个人回去的,坐着用甄老爷的名义从驿馆借来的船只,一路向着北方行驶。林洵一样中了秀才,他不回去是因为他需要参加明年的乡试,所以要在这老家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甚至还要被家族送去附近的书院,进行进修,争取一次性就在这江南科场挣出一个举人名次来。

说来这也是他们这样世家子弟,官宦人家的无奈,他马上就要十六岁了,已经到了娶亲的年纪,为了能结上一门好亲,让家里人满意,让自己满意,他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价,只要他能成为举人,那么他家给他挑选妻子的时候,就能有更大的余地,甚至有可能结上一门比他爹官位高上一二级的人家。世家大族最是讲究门当户对,也讲究媳妇的品行素养,他哪怕是为了自己这一支将来在家中的地位,也不能不努力。竞争,压力,拼搏,有时候这看着荣华的家世也是一种无声的重压。

倒是甄回,因为年纪尚小,所以还能轻省一些,能无拘无束的在船上,看着江面的白帆点点,权当观景,只是这即使是观景,有时候也能看出一点不一样来,像是现在,那不远处,让无数船只避让的船队,就很有意思。那大大的薛字,那比寻常船只大上一倍的体积,实在是有些震撼。

“大爷,咱们不上去吗?这不是薛家的船嘛,只要咱们报上贾家几位爷的名字,这一次咱们就能做他们的大船回去了,又快,又平稳,比这船可好多了。”

小厮不明白,自家大爷能厚着脸皮蹭林家的船,怎么就不知道占这一家子的便宜?他可是很清楚自家大爷和贾家几位爷的关系的,说是亲兄弟都有人信,而这薛家那不是和贾家一样,并列在什么四大家族之列的嘛?那一样也能扯上关系的,有这关系怎么就不用呢?

甄回听了这话,只是笑了笑,眼神有些诡异的又一次看了那船队一眼,随即转头开始往船舱里走,嘴上小声的说了一句话:

“薛家是皇商!士农工商,你可明白?”

即使是皇商,即使加了一个皇家的名号,商依然还是商,他要想在文人的世界混,那么对于这区别就不得不重视。除非他不想在文人圈子里混了。至于其他的理由?这个只能说,不能说,不可说!

小厮能明白什么?他觉得自己好像听懂了,却依然觉得有些迷糊。

“啊,大爷,慢些走!小心脚下。”

伺候人的人,能懂多少呢?反正看着自家大爷好像不想和他们有关系,那么他权当刚才什么都没说好了。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不该知道的不知道,不该懂的不懂。

第76章

不和薛家有什么牵扯,除了身份上的问题,圈子的问题,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那就是他清楚的记得为了买下甄英莲而打死人的那个家伙叫做薛蟠,那个和林妹妹抢男人的女人叫做薛宝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一家子会抛下了金陵祖业,到京城投奔贾家,这已经很说明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薛家败了,是四大家族中第一个败落的人家,这样的人家他怎么可能去费心结交?

倒不是他势利什么的,而是对于这所谓的四大家族真的不怎么看好,就是贾家当初要不是因为林家的关系,他都不会有太过亲近的动作。当然,如今的贾家和原本不一样了,这也是他如今和贾家关系不错的缘由之一,至于其他人家?

这么说吧,一个皇权社会里的臣子,一个不过是因为皇朝更替才有机会上位的暴发户人家,居然敢把自己当成土皇帝,这绝对是属于没有脑子的人,而这个薛家更是没脑子到了极点,或许他们做生意有一手,相继薛蟠的老爹什么的,就听说很有本事,不然也不至于大家都说他们是百万之富什么的。可是这能挣钱有能怎么样?人家沈万三更能挣钱,最后是个什么结果?不懂政治最终还是会吃亏的,还是吃大亏。

这样一个卷缩在金陵,自高自大的家族甄回感觉实在是没脑子到了极点,就说这一次的船队好了,他们薛家是什么身份?原本的什么紫薇舍人的身份已经都没有了,一个皇商,居然这船队摆出来的姿态比那些什么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排场,这不是招人恨是什么?更不用说上一次,因为皇帝清理自家内务府的时候,已经收拾过一堆人了,就是薛家也受到了不小的波及,要不是其他几家帮着说了情,让他们补足了银钱,这会儿有没有薛家都不一定,可是在这样已经被罚了不少银子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还能如此的摆阔,这不是告诉人家自己人傻钱多速来吗!这样的智商,让甄回感觉,那什么薛蟠蠢笨绝对是遗传。

其实不仅仅是薛家,除了贾家,其他几家人甄回都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意思,史家,说起来算是这四大家族中还算是不错的,毕竟后来这一家子能出现一门双侯,就能知道他们家的本事了,按照他的记忆看来,这整个红楼梦里头,薛家贾家,甚至是王家都玩完了之后,都没有说到这史家最后如何了,可想而知,想必不是太好,却也能比这几家好上许多,除了史湘云那个没脑子的最终下落不明,史家彻底的淡出了勋贵的圈子,却保全了全族。

可是谁让这一家除了史氏那个奇葩呢!所以即使是贾家如今和史家关系也不怎么的了,甚至为了维护这两家的关系,听贾赦说,他们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让贾政娶一个史家的女子来解决这联盟分裂的情况,同时也是彻底把史氏抛开,重新建立新的关系的意思。这也是贾家两兄弟心下有些不安的事儿。

还有一个王家,王子腾确实是个人物,就是这回也感觉很欣赏他,能玩到一处去,只是他很清楚,这一家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从这薛家和贾家的败落中去看那几个王家出嫁女的所作所为就知道,这几个比史氏其实都厉害,不是厉害在手段上,而是厉害在心性上,人命什么的在他们的眼里那是什么都不是,这样的家教,让他对于王家的男人本能的就有一些想要避开的意思。所以他和王家也保持这一定的距离,即使在贾家遇上了,也从不多嘴说话。

史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什么开国功臣,什么武将世家,十个里头有七八个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即使一代人两代人能顺利的维持下来,也不能保证三代,四代,而那些本身屁股就不怎么干净的,做事儿没什么成算,嚣张的那更是只能做那杀鸡骇猴中的鸡。

如今这个皇家已经算是宽厚了,什么四大家族,什么四王八公,一个个都活的好好的,即使慢慢的有着削弱兵权的举动,也做的和风细雨,不至于让整个朝堂都侧目。可是即使皇家好说话,你当臣子的也不能不知道好歹,像是贾家这样,放下兵权,做出姿态,然后尽力的转型,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而史家,紧紧的抓住兵权,那已经是落了下乘,即使你家中的子弟在出息,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也就是闲散的命,这一点从后来史家的没落就能看出一二,一门双侯听着荣耀,可是兵权呢?没看到吧,甚至是实权都没有了吧!

书里说这史家后来,女眷还要自己做衣裳鞋袜什么的,何至于此?什么事儿开销如此之大?让他们入不敷出?有人说是他们家大业大,又不懂得经营的关系,要甄回说,必定是他们拿出了太多的银钱去走门路,想要重新得到重用,却不想最终人财两空,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才有了这么一个结果。或许也正是最后他们看清楚了现实,所以他们后来在整个红楼梦的原著中和贾家往来开始变少,开始慢慢的沉寂,因为他们很可能看懂了皇家的意思,为了保全全族,他们选择了沉默而已。

用一个史湘云,保持着面子上的往来,私下里,直接谋求外放,连京城也直接放弃,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想想王家,除了王子腾一个人出息,其他一个个不是没用的纨绔,就是狠心毒肠的家伙,和王家比,史家即使笨了些,那也绝对是属于识趣的人,像是薛蟠打死人这样的事儿,王子腾会插手保,可是史家却能权当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分出了差别了。

做在船上的甄回,手里那着书,脑子里却不断的在分析着京城的那些世家们,顺带慢慢的考虑着自家的未来。他可以看到这些世家的未来,那么甄家又该怎么做呢?三代为官,换一个世宦之家的名头,这是肯定的,可是这以后呢?要是他们甄家永远都是在做底层的官员,四品以下的,那么只要低调些,即使五六代的维持下去,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甄家人少,不显眼,也不会有人刻意的为难他们,可是要是他们家的人发力,做到了什么一品,二品之类的大官,那么就很需要小心了,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或许他以后也该学会藏拙?

想到甄家,自然也会想到林家,林家族人开始出仕,这对于林家整个族群来说是好事儿,让他们社会地位也好,家族的底蕴也罢,都增加了不止一个档次,可是对于林侯爷来说却很有些压力。毕竟他是世勋。是历代王朝中最容易引起皇家忌讳的一群人中的一个。

唯一能比其他人家好些的地方就是,他们家是文官,而且这林侯爷这一房,人丁太少,更要紧的是,到了林海这一代,已经没有了爵位,也从没有插手军中的意思,在不涉及皇权争夺的情况下,相对还是安全的。

复杂,整个朝廷的事儿越想越是复杂,甄回感觉自己都有些头疼了,好在他自己的计划中,明年的乡试他不回去参加,如此一来,四年后他十六岁再开始往这浑水里趟的话,自己还算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更加用喜得琢磨这生存之道。

“还有几日到京城?”

甄回放下了书,头也不回的问道。

“三日,大爷,天又该开始凉了,这都快一年了,老爷太太还不知道怎么想您呢,还有二爷,大姑娘,和您最是亲近,知道您回去,也一定高兴的很。”

看到自家大爷不在发呆,小厮也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心里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大爷就是大爷,自打开始科举,这威严是越发的重了,果然秀才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明儿就开始收拾东西吧,对了,一路上别忘了多买些东西带回去,咱们走了这么一趟,要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只怕你家大爷我日子可不好过。”

甄回嘴角牵着笑意,他既然还有三年的时间,既然想通了一些自己要走的路,那么自然也就能恢复往日的样子了,一天到晚板着脸,别人不难受,他自己也难受,只是他自己有一点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他到了这个世界足足有六年了,这六年里,越来越像是土生土长的样子,越来越少想起以前的那个时代了,果然这世间最最厉害的就是时间,他能让你不知不觉中就完成转变。

“知道了,大爷。早就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箱子,装这些物件呢。都是些稀奇的东西。”

小厮凑到了甄回的身边,开始讲述这一路的收获,合着外头的船工号子,让整个船舱都多了好些的生气。

第77章

甄回回京的时候京城已经开始进入深秋了,甄老爷看着这个一年没见的儿子,满脸的欣慰,他是真的没有想到儿子真的能在这三次考试中取得这样的成绩,第十名,虽然不是什么案首之类光宗耀祖一样的成绩,可是他才十二岁,就能三战三胜,已经很不容易了,每一次都在前十名之内,那更是绝对让家人欣喜的成绩,虽然说他自信,依着自家如今的身份,头两次考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也相信自家儿子学识确实不错,能和寻常十四五岁的孩子比拟,可是真能在考场上也能发挥的这么好,那只能说是这个儿子心态不是一般的好了,他记得,当初考试的时候,见过多少一进考场就紧张的忘了书本的学子,能发挥出七八成水平的已经是很不错了,而初次考试一笔都写不出来的都有不少,可这样的担心到了自家儿子这里,似乎全不见了。

“你得了秀才的功名这事儿,京城已经有不少的人知道了,如今到了外头,只怕有不少人会喊一声神童什么的,你切记要戒骄戒操,不可太过骄傲,不过是一个秀才,不值得你太过重视,倒是四年后的乡试,才是你要下苦功夫的时候。”

作为父亲,即使对儿子的成就再高兴,他也不能不维护一下自己的严父形象,在一个也生怕儿子被这么一点点的成就迷住了眼,无意中被捧杀,所以虽然心中乐呵的不行,嘴上却依然说着训诫的话。

他这里说的高兴了,另一边的甄太太却不满意了,一把扯过了甄回,一脸不满的对着甄老爷说道:

“孩子才回来,你就不知道说些好听的,看看,儿子都瘦了,一个人在老家住了这么久,也没有个人关心,还不知道受了多少的罪呢。你这个当爹的,也不知道好生的关心一二,真是的。”

她是真心疼,虽然这孩子打小就不怎么让人操心,也很是有主见,有本事,可是这毕竟是个孩子,当娘的自然心疼的紧。

“说起来,这一次多亏了族长,帮着做了许多的事儿,父亲,临走我给族中捐了二百两银子,让族长置办族田,族长说等年前家中管事儿来的时候,会让人送信来的。对了,去年老家田产的出息我截下的那五百两,另外做了一个账本,这里头是我花销的清单,给父亲过目。”

甄回见着父母因为自己的事儿,很有些要吵嘴的样子,忙扯开了话题,说起来,去年甄回回家之后,清理了家中很多的事务,顺带还亲自查看了好些的田产之类的,等到了年尾收账的时候,更是亲自一个个过问,在清理了一次自家的所有产业之后,做主将这一年出息的三千五百两银子重新分配了一下,其中一千两送往京城给甄老爷,二千两又置办了300亩良田,如今他们家是官宦人家了,在这苏州城想要买良田已经有了资格,这会儿不赶紧的增加田产,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至于京城的花销?那京城每年足足有一千五百两的出息,加上送过去的一千两,还有这几年家中存银,那绝对是足够的,即使遇上什么大事儿也绝对周转的开。要不是因为每年要还户部欠银,他连这一千两都不准备送的。

剩下的五百两那就是他扣下的一年开销了,原本是准备给他各处送礼或者结交友人用的,只是甄回从来就不是个只出不进的人,所以这五百两在他的手里那几乎没有什么花出去的机会,甚至因为他从京城运来了好些的皮子,还没有关卡税赋,好生的挣了一笔。而这一笔钱,在给葫芦庙扩建,在回京准备礼物中也不过是用去了大半而已。真要查账的话,你会发现,总数上居然还能剩下四百两。由此可见这甄回倒腾东西的厉害了。

“孩儿记得母亲最喜笋子,这一次回来,特意带了好些的笋干,笋尖,都是天目山的好笋子,还有父亲最爱的绍兴花雕,甚至还有镇江的醋,南京的板鸭,慈溪的炝蟹,好多好多,都是能当成土产送礼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是这京城孩儿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对了,父亲,还有这个。”

甄回一边说话,一边讲那些刚抬进来的箱子一个个打开,其中一个箱子里有好几个大布袋,解开那袋口的绳子,看到的是深褐色的菜干。

“梅干菜,看看,在家也能吃上梅菜扣肉了。”

甄回这会儿的笑容那绝对是天真无邪到了极点,天知道其实他不喜欢吃这个东西,或者说前世并不喜欢,可是谁让这个时代他是苏州人呢,这江浙一带的口味就是这样的,不吃也得吃,所以慢慢的好像也成了习惯,就是给人带东西,也不忘带着这些。虽然他更想要的是辣椒,是朝天椒,是麻辣之类的食物。

甄老爷看到这个眼睛都亮了一下,这梅菜扣肉可是他的最爱呢,想着儿子居然能这样的想着自己,又是酒,又是菜的,那心里美的,只觉得心都要化了,哪里还能说出什么硬话来。

转头想要在说点什么,正好又看到了在一边已经眼巴巴的看着大儿子的小儿子,大闺女,他一下子真的什么都没法说了,只是挥了挥手。

“好了,你有心了,你们兄弟也长时间不见了,去,和弟弟妹妹们说说话,一会儿晚饭早些过来就是。”

这就算是放风了,他这话音才落,一边的甄吉就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下来,猛地往甄回身上扑。

“大哥,大哥。”

他才五岁,不是六岁了,已经是个大孩子,自然是要讲究虚岁的,整整一年没有看到自家最亲近的大哥,没有了大哥在一边给他说故事,讲学,他真的是很想念,或者这也是甄老爷教育方法不得当的缘故,这么长的时间,居然还是没能把小儿子从大儿子的手上抢过来,真是够没用的。

倒是甄杏,还有些扭捏,她一来是女孩子,常年跟在甄太太身边,和甄回即使亲近也不如甄吉,二来那真是个小孩子,没有这两兄弟的际遇,小孩子忘性大,一年不见,已然有些陌生了,自然有些放不开。只是跟在甄吉后头,被甄吉扯着一同去了甄回的书房。

“大哥,大哥,你可有带给我的礼物?”

“大哥,大哥,苏州好玩吗?”

“大哥,大哥,老家是什么样?听父亲说我一岁咱们家就来京城了,我都没有去过,下次带我也去吧。”

小喇叭一开始广播,那基本就全是废话,除了要礼物还算是靠谱些,后头的就没有几句是正紧的事儿。不过即使是这样,甄回依然一一的回答,而且回答的很是认真,他是真的很想这两个和他血脉相连的弟妹。礼物更是不少,一些江南孩子的玩具,娃娃,甚至是一些泥人,都准备了一些,足足一个箱子全是给他们的。这让甄杏都欢呼了起来,抛却了刚才那淑女的样子,眼睛发着光一样开始挑挑拣拣。

“这个,大哥,这个好,哎呀,这个娃娃,我要做礼物,过年的时候用,这都给我可好?”

甄杏感觉从来没有这样的喜欢过大哥,大哥带来了太多她喜欢的东西,果然弟弟说的是对的,大哥就是最好的。

这样眨巴着眼睛,一脸萌样的妹妹,哪一个兄长都没法子拒绝,所以最后甄回带来的东西大半都进了甄杏的屋子,即使是甄吉也没有办法抢回来,谁让这甄家只有这么一个闺女,儿子却有两个呢,物以稀为贵从来都是这样的。

“大哥,林家的弟弟很可爱,百天的时候我去看了,比贾家的小侄子还小些,可是很爱笑的,最厉害的是,如今还不满一岁,已经能说好些话了,倒是贾家的那个小侄子,还不成,说不上几个字。海哥哥可得意了,把赦哥哥气的,好些日子都不理人。”

送走了甄杏,这两兄弟自然就开始说悄悄话,而甄吉从来都是个聪明孩子,知道这会儿自家大哥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就把这甄回不在的一年里自己能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事儿都说给了自家大哥听。

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来说,能知道的自然也不过就是这一个小圈子里的事儿,虽然不多,可是却也足够了,最起码能让甄回知道一些人情世故上的事儿,并且从这些小事儿中看到些别的东西。

比如甄吉说起这贾政的婚事,已经有了章程,确定了会娶史家的姑娘,而王家的大姑娘,则是会嫁给史家二爷。甄回掰算了一下,这个将来可能成为双侯之一的史家老二娶的人,很可能就是贾政原定的老婆,那个假石头的老娘。也不知道换了一个男人,这胆大包天的事儿还会不会做,只是想来这有了铁定的侯爷夫人的身份,什么霸占家主正堂,什么打压长房的事儿应该是不会做了的。

倒是有一样婚事很让人意外,那就是贾家二姑娘,一个贾赦的庶妹居然给许给了薛家的庶子,这让甄回很是诧异,因为这个庶子,是薛家嫡长子的亲弟弟,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什么所谓的薛蝌的老爹。甄回猛地就是一个激灵,难道说,这将来贾赦还要成为薛蝌的舅舅?对了,那个薛家嫡子的媳妇是谁?怎么没听说他们?难道不是王家的闺女了?那薛蟠还会出现吗?

还有那个王子腾,定下的亲事更离谱,居然是北静王的侄女?这算是什么关系?那王熙凤怎么办?好吧,等等,还有个问题,这王熙凤是王子腾的侄女还是闺女?这个甄回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太清楚!那么那个王仁呢?

甄回感觉如今这几家的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乱了,好像和原本他所知道的婚配全都不相干了,如此一来,他已经能感觉的到,这以后的故事怕是和他所知道的已经完全的不一样了。最让他有些好奇的是,这林妹妹将来会是哪一个当娘?贾宝玉还会是贾家的娃吗?这两个还能凑到一处不?

真要是这两个凑不到一处了,那还有什么红楼梦嘛?甄回感觉很迷茫!感觉好像一切都有些不对劲了,甚至感觉自己也许,应该是处在所谓的红楼的平行空间?这怎么就没人出来折腾?警幻仙子呢?一僧一道呢?他们失踪了?不用还泪了?

他脑子再乱,那也是其他人家的事儿,这会儿他已经没有功夫考虑这些了,因为回来没有多久。

他自己的亲事也开始被提上了日程,一个十二岁的秀才,在京城,即使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也一样很让人瞩目,所以有人说亲真心不奇怪!并不是每一个男子都是在十五岁之后才开始议亲的,这年头连娃娃亲都常见,这十二岁开始寻摸亲事,并不算是早的。只是这人选。。。甄回感觉很诡异,倒不是那人家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姓氏:牛氏。

这要是嫁过来,岂不是成了甄牛氏?他能说一句,真牛吗?

第78章

说道甄回的这个媳妇人选,那就不得不让我们把镜头往回拉一下,看一下四十七章了,那个里头就有一个女娃娃,是镇国公牛家的旁支嫡女,外祖家是理国公柳家的旁支,父亲还是朝廷官员,对了,没错,就是那个被甄回看到的被拐子拐走的女娃娃了。如今说的这个很可能成为甄牛氏的就是这个孩子。

按说到了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那小姑娘也已经七岁了,虚岁将近八岁,实在是不可能再有什么牵扯了,该感谢的当年已经谢过,两家也没有什么交情在,更不用说则会孩子比甄回小了四岁的样子,在说亲的对象中,不算是最合适的年纪配比。另外甄回家的老爹倒了现在也不过是正六品,而人家的老爹如今已经是正五品了,这身份上也有些不合适。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窍需要联姻,实在是不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儿发生。

可是万事就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时候,谁让甄回自己争气呢!这才几岁就有了如今的出息,成为了秀才,还和各家的孩子关系都不错,还受到过皇帝的召见,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那都是个优秀的孩子,甚至有人说这孩子未来前程可期,做官什么的,那更是妥妥的没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甄回又怎么可能不引人注意,被人看做是好女婿人选?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都在考虑甄回,想着是不是提前下注呢,只是甄回自己不知道而已。

而另一方面,那个娃娃虽然被拐走没有多久就立马被救了回来,可是这毕竟是曾经被拐的孩子,一些相信命理的人家就容易产生些膈应,觉得这样的孩子命不够好,或者是命中多劫难什么的,在说亲的时候就容易有些犯难,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儿了,这一点牛家的那位老爷心里很清楚,所以为了能不至于在未来闺女到了年纪的时候一时半刻嫁不出去,损伤了信心,也损了家族名声,早早就开始考虑这闺女的亲事,也算是早做预防和打算了。甚至为了能让闺女嫁人之后,日子过得更舒坦些,不至于让孩子将来因为这孩提时候的一桩意外而受到委屈,受到非议,特意放宽了条件,只求人好,不求身份怎么高贵。

在这样的情况下,甄回会入了他们的眼,那也绝对是正常的,在他们看来,甄回人不错,最起码对牛家人来说,那绝对是能称得上是那孩子的救命恩人也不为过了,这样的情分在那里摆着,想来他们也不至于看轻了自家的孩子,甚至还能称得上一句有缘什么的。

第二个就是这甄回的身份问题了,牛家,即使是旁支,那好歹也是国公人家,底气上比甄家要硬气不知道多少去,这牛老爷的身份官职又比甄老爷高上一品两级,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是闺女嫁过去,那绝对就是低嫁,到时候不怕这甄家对自家的闺女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