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了三天,众人回城。

姚燕语回国医馆之后,繁杂事情全都不问,关了门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天的奏折。

她先找了张白纸,从上面写下了‘医药司’这三个字,之后又写下了‘学院’两个字,之后,又‘医药司’下面写下了‘监督’两个字,再从‘学院’两个字下面写下了‘经济独立’这四个字。

然后她便以这两件事情为主线,像皇上写了一道奏折,主要阐明自己关于医药监督的观点和经济独立的想法。

在大云朝,太医院也好,国医馆也好,到目前为止都是为皇上服务的衙门,然后以皇上为中心向各大贵族辐射散开,对那些老百姓来说,想看病只能找民间的药店和郎中。

虽然民间医药也有药行行会什么的,但那毕竟是民间组织,那些医药基本没什么监督,若是药方药材出了质量问题而出了事故,一般都被药商花几个钱给压下去了,碰到难缠的百姓告到官府也基本没什么结果。

一来是药商总比老百姓有钱,再者,因为人家是专业的,你说药有问题,拿出证据来呀!你懂吗?你懂医懂药的话还用得着请医延药花那个冤枉钱?

当然,这不是重点。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来说,这些事情不足以撼动他的统治,所以也很难让皇上重视起来。所以姚燕语也不能拿着老百姓的这点事儿去烦皇上。

但灾情疫情就不一样了。疫情这种事情是一不小心就会传播到大云帝都并且威胁到皇室家族甚至皇帝老子本人的,所以等闲轻视不得。所以姚燕语便以‘防疫,控疫,治疫’这六个字为中心思想,展开了对在大云朝十七个大省依靠督抚衙门设立医药司的建议。

设立医药司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钱,二,是人。

说起来,人不算什么,太医院里吃闲饭的有的是,而且能进这地方混饭吃的总会有两把刷子,随便扒拉出十几二十个人来便都能够独当一面。最关键的还是钱。

虽然大云国库不算空虚,但若是凭空多出这一项开销,别说皇上他老人家会肝疼,就是户部的那些官员也绝不会同意。

所以姚燕语又顺带给了一个让国医馆经济独立的办法。

她想仿照现代的‘学院’制度扩大对医女的培训。当然,如果有男丁想来学医她也大大的欢迎。

收学费当然只是最基础的,学费作为国医馆本身的费用支出勉强能够,所以发不了财。

关键的是,她想用她手里这三十几张药方赚钱。

国医馆里配制出来的药品明码标价,不仅仅供应皇宫和贵族,而是要面向老百姓,面向大江南北所有的三教九流,只要有钱都可以买药治病。

也就是让国医馆站在神台上开创副业创收,然后再用这笔银子去全省各地开设医药司。

医药司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第一时间防疫,另外可以搜集民间古方,也可以设立医学讲堂,适当的收一点讲课费,医药司归当地的督府管辖,只对本地的医药行有监督权,但不能私自开方子卖药。这一点姚燕语只要是怕拍下去的医药司主官唯利是图,在下面搞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来。

另外还有许多环节的问题,姚燕语也都尽量的想到,如此她以自己的语言习惯,洋洋洒洒的写了万字左右,而这一万多字她写了一整天。连午饭都没吃。

下午的时候有医女进来收拾餐具,见饭菜完完整整的放在那里没动,一时不知所措,赶紧的跑去回了翠微。翠微还以为她家夫人身体不舒服,赶紧的跑过来询问。

姚燕语犹自趴在书案上一边看一遍修改,这里划一句,那里添一句,十分的专注。

“夫人?您忙什么呢这是,连午饭都不吃?”

姚燕语头都没抬,只给了翠微一句话:“先别打扰我,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上。”

翠微愣了一下,但还是依言悄悄地退了出去并关上了房门。

冬天黑的早,刚过申时天色就暗了下来,饶是姚燕语的书案靠近窗户,光线也有些模糊了。姚燕语便抬手扣了扣窗户上的玻璃,喊了一声:“来人,掌灯。”

有人应声而入,把烛台上的几只蜡烛都点上,放到了书案上,并低声劝道:“夫人,该回去了。”医女把烛台放好后,开始替姚燕语收拾书案。

“你们该干嘛干嘛,不用管我。我今晚忙完再说。”姚燕语想着趁热打铁,赶紧的把这份东西给弄出来,不然一丢恐怕就断了思路。

“那您晚上在这里用饭么?”医女又问。

“再说吧。哎——那个别动。好了,这里不需要收拾,你先下去吧。”姚燕语有些不耐烦了。

医女没敢再问,悄悄地退了下去。

姚燕语这一忙起来便忘了时间,外边漆黑一片,何时飘起了雪花她都不知道。

却说卫将军今天正好不忙,早早的从兵部回来,想着冬天天冷正好吃汤锅,便吩咐厨房新宰了一只肥羊,切了薄薄的肉片,炖了浓浓的鸡汤等着夫人回来一起吃。

熟料他家夫人却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三等还是不来。

“怎么回事儿?!”卫将军不耐烦的问:“夫人怎么还不回来?”

香薷忙道:“已经叫人去国医馆瞧了,应该很快就回来了。”

“再叫人去催!”卫章说完站起身来,围着饭桌转了半圈儿,又问:“派了谁去?再叫人去瞧瞧,是不是宫里有事?”

香薷答应着刚要下去,恰好半夏从外边进来,有些着急的回道:“将军,田螺回来说夫人今日忙了一天了,午饭都没吃,这会儿还在忙。翠微姐姐她们劝也不听,说还得将军过去瞧瞧。”

“真是不叫人省心!”卫将军叹了口气走到门口又站住脚,转身吩咐两个丫鬟:“把这些吃的都装上,叫人备车你们都跟着去。”

香薷赶紧的答应着把羊肉片,冬菇,冬笋,冻豆腐,大白菜等装了食盒。半夏则把那一锅香浓的鸡汤装进了一只大汤盅里,乌梅和麦冬则收拾好了铜锅和银丝雪碳等,一并装了盒子台上,跟着卫将军出府上了马车直奔国医馆。

姚燕语终于把能想的都写上,觉得不合适的都划掉,如此折腾了两遍,看着雪浪纸上写写画画乱七八糟的样子,长长的出了口气。刚坐下,便觉得腹内空空,竟咕咕的叫起来。

“唔——有没有吃的?”姚夫人疲倦的靠在高背交椅上,无力的问了一声。

“有。”卫将军恰好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四个提着抱着抬着的丫鬟。

“啊!你们怎么来了?”真是意外的惊喜,姚夫人立刻不觉得累了,一摁桌子站了起来——她闻见香喷喷的鸡汤味了。

“你不回去,我不就来了嘛。”卫章说着,回头吩咐丫鬟们:“摆上来吧。”

翠微和翠萍两个人担心了一天了,因见将军来了,自然赶紧的进来伺候。

姚燕语这屋子平日以公事为主,还真是没准备饭桌。翠微便叫人现抬了一张桌子进来,把铜锅拿出来,银丝雪碳点上,鸡汤用保温筐捂着,倒进去的时候还是热热的。各种汤锅食材一样一样的摆上来,姚燕语在旁边看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卫章看着汤咕咕的开起来了,方拿了筷子夹了羊肉放进去煮,旁边翠微要上前来服侍,姚燕语便道:“坐下一起吃吧。”

翠微笑道:“这都什么时辰了?奴才们都已经用过饭了。”

“真的?”姚燕语不怎么相信,自己都还没吃,翠微和翠萍她们两个会去吃饭?

“真的。”翠微是还没吃,但这也不代表她就敢真的坐下来跟姚燕语一起吃饭。其实夫人倒是没什么,平日里极其和蔼的人。但将军那双杀人的眼神着实让人受不了。

跟着姚燕语的这些都是明眼人,见将军无微不至的样子,小的那几个早就悄悄地退了。翠微和翠萍不好悄悄地走,只得福身道:“奴婢不打扰将军和夫人用餐,先下去了。”

姚燕语还要挽留,卫将军已经摆摆手:“我叫人带了羊骨汤来,你们都下去用点吧。”

翠微和翠萍赶紧的道谢,心想这真是太阳打四面八方出来了,真是太惊悚了——将军居然会关心人!

屋子里没了外人,卫章也不用端着了,捞了嫩嫩的羊肉沾了酱料便往夫人的嘴里喂。

“我自己来就好了。”姚燕语忙抓起筷子夹了肉往嘴里送。

卫章皱眉道:“听他们说你连午饭都没用?”

“唔唔…”姚燕语一边吃一边点头,羊肉鲜美无比,汤料也是自己最喜欢的口味,她又饿极了,这会儿哪里还顾得上说话?

“慢点!”卫章一边劝,一边往她的面前捞羊肉,又低声埋怨:“你这是何苦?当个院判就如此卖命,若是给你个院令,你不得把家门口朝哪边开都忘了?”

“嗯嗯~”姚夫人一边吃一边摇头,待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之后,方笑道:“哪能呢。这不是还有将军你在呢吗?就算是我忘了,你也会把我带回家的嘛。”

卫章无奈的笑了笑,又抬手弹了一下她的脑门,叹了口气:“你呀!”

一声叹息里是满满的宠溺,万般不舍,又无可奈何,只是一味的迁就,只图她此时的展颜一笑。

这两天卫章时常在想,他从没想到自己竟然也可以这样。他自幼失怙,祖父对自己教导极其严格,后来十四岁入了军营,几乎是从最底层做起,训练,剿匪,杀敌。

在他的生命里不能说都是腥风血雨,但却跟卿卿我我柔情蜜意之类毫不相干。

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变成这样的人,对着一个女子,心里只有扯不尽的柔情,诉不完的爱意,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来捧在她的面前,只愿她能开心快乐。

“慢点吃。”看着她自己捞了一块豆腐,斯哈斯哈的吹热气,卫将军又忍不住皱眉,“你都忙什么了?连饭都顾不上吃?”

姚燕语神秘一笑,端起旁边的菊花茶喝了一口,低声说道:“大事。”

“大事?你这能有什么大事?”在卫将军看来,除非敌国来犯边境战乱,天下就没什么大事儿。

“一件做成之后,可以名垂青史,功在千秋的大事。”

卫章认真的看着姚燕语,半晌方问:“你这能跟我细说说吗?”怎么听着这么没底呢?当然,后面这句卫将军不敢正面质疑,只能从肚子里腹诽了一下。

姚燕语又吃了两片白菜,喝了两口茶,然后拿过帕子抹了下嘴巴,起身去拿过自己死忙活了一天的那几张纸过来,卫将军很配合的把面前的杯盘都推到一边。

“喏,你看。”姚燕语指着纸上乱七八糟的鬼画符,对卫将军侃侃而谈。

卫章一开始看着那些乱七八糟的缺胳膊少腿的字只觉得头疼,但听姚燕语有条有理的一番神侃下来,忽然觉得他的夫人正在想的这件事没准儿真的可以名垂千古功在千秋!

姚燕语说完之后,看着卫章一言不发只盯着自己写的那几张纸看,一时间便有些心虚,忙把她的劳动成果收起来,笑道:“你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了些?皇上怕也不会准。不过我还是想去做。”

卫章抬头看着她,烛光朦胧,给她清丽端方的面容笼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越发显得眉目如画。

“算了,不说了。”姚燕语看他这样,一时间心里的那股豪气也散了几分,把那几张纸收起来,重新坐回来吃东西。

“我觉得你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乃是福泽万千子民的事情。做好了真的是功在千秋。只是…这有多难,你想过没?”

姚燕语满不在乎的笑了笑:“这世上有什么事情不难?捧着个诰命夫人的封号在家混吃等死也不容易啊!还得整天跟内宅的那些女人勾心斗角,担心生不出儿子,生出儿子又怕养不活。实在不行还得给丈夫纳妾,还得替妾氏养儿子!一个不小心小命儿都得丢了。”

“我不是苏玉平。”卫章苦笑着摸了摸下巴,“绝不会让你过那种日子。”

“其实都一样,定北侯府还算是好的呢。我敢说,在这云都城里,还有比他们更不堪的事情。只是我们不知道,也懒得去打听罢了。”姚燕语嘴上这样说,心里想的却是姚凤歌。那么聪明美丽的一个人,出身也不差,如今怎样?若不是娘家的兄弟姐妹扶持着,再有个能干的老爹给撑腰,早就化成灰了。

像这些女子,一生碌碌无为,也不一定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日子。而自己,如今什么都有,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再说,这些事情虽然难做,总也还是行善积德的事情,不至于丢了性命吧?

其实姚燕语想的跟卫章还真的不一样。卫章所谓的不好做,是真的担心姚燕语的安危。

她要在各省设立医药司,以朝廷的名义对药行进行监督,那就摆明了跟天下药行过不去。若是那些凭着良心做买卖的药商还好说,他们不至于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也就不怕什么监督。但所谓无商不奸,凭谁好好地做着生意,也不愿有人给自己套个紧箍咒。

当然,如果这医药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还好说。可以姚燕语的性子,那种事情又绝对不会容忍。如此就很难说那些人不会狗急跳墙,使出一些极端手段。

他卫章自然不怕那些蝇营狗苟之辈,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让他的小心肝去冒天下之大风险的事情,卫将军想都不敢想。

一时间,两人各怀心事,屋子里安静下来。蜡烛安静的燃烧着,一滴滴烛泪缓缓的留下来,在黄铜铸就的莲花式烛台上结出累累的珊瑚珠子。

最终还是姚燕语打破了沉静:“这事儿我还没计划好呢。等回头再理一理,弄出个章程来你再帮我参详参详。”

卫章始终是说不出阻止她的话来,他知道不让她去做这件事情就跟不让自己上战场一样,她会抑郁成病,一蹶不振。他不要她那样,那不是真正的她,也不是他喜欢的她。

于是,卫章微笑着伸出手去握住她的手,鼓励道:“好,我会尽全力帮你的。”

“嗯,只要你不怪我不够贤良淑德,不怪我不顾家,就好了。”

“怎么会?”卫章微笑着伸手扣住她的后脑,手指在她的脖颈上轻轻地揉捏,“现在可以安心吃饭了吗?”

“饱了。”姚燕语坐直了身子揉了揉肚子,一张清秀的脸庞皱成了包子:“好像吃撑了。”

“外边下雪了,我们早些回去吧?”

“下雪了?!”姚燕语惊讶的问。

卫章无奈的笑了笑:“你看你都忙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

雪在卫章来的时候才刚开始下,这会儿已经有二指厚了。风不知何时已经停了,窸窸窣窣的雪粒子细碎又密实,在廊檐下安静的站着,果然能听见簌簌的落雪之声。

宛如春蚕吐丝,又宛如麦田抽穗。姚燕语看着被灯光照凉的一片雪色,心里生出无限的希望。

晚上回去的时候两个人不做马车也不骑马,而是手牵着手踏雪而行。

姚燕语说传说中有一种功夫叫踏雪无痕,不知道将军会不会?

卫章轻笑,牵着姚燕语的手奔跑,几十步之后他的身体便离开了地面,辗转在街道两边,借力使力,偶尔以足尖点一下旁边的墙壁便可除去一丈有余,地面上的雪却没碰到一下,是真正的踏雪无痕。

从国医馆一直跑回去,姚燕语不但没觉得冷,身上反而微微出了点汗。

三日后,姚燕语把那份乱糟糟的思路整理成章,又细细的斟酌着措辞,写了一份五千多字的奏折,在给皇上请平安脉的时候递了上去。

恰好当时皇上没有要紧的事情,便随手打开看了一遍。看完后皇上微微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

姚燕语立在一侧也不好说告退,只得安下心来等着。

倒是旁边侍立的恒郡王悄悄地看了一眼面色略带紧张的姚燕语,又看一眼沉默不语的皇上,上前一步躬身问:“父皇若是没什么吩咐,儿臣先请告退。”

皇上却举起手来,把姚燕语的奏折递给了恒郡王:“你看看。”

恒郡王颇为诧异的看了一眼姚燕语,上前去双手将奏折接过,展开后从头到尾细致的看了一遍。之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叹道:“姚院判的思路可谓妙不可言,而这番事业若真的要做又可谓繁琐冗杂,且一不小心便会把药行的人都得罪尽了!实在是…太大胆了。”

皇上便问姚燕语:“连恒郡王都说你这想法太大胆了。姚燕语,你就不怕把天下药商都得罪了?”

“回皇上,若说得罪,也只是得罪那些黑心药商。至于有仁善之举的药商,应该是巴不得朝廷能这样。”姚燕语躬身回道。

皇上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说得轻巧,俗话说无商不奸,那些药商若是无利可图,又怎么存活于世?”

“回皇上,臣并没有挤兑他们的利益和利润。臣只是想让他们对得起赚的那些钱,不要弄些假药滥药来糊弄百姓草菅人命而已。”

恒郡王又回头看了一眼姚燕语,躬身回道:“父皇,臣以为,姚院判说的城里医药司一事尚可等以后再议,倒是国医馆要独立经营,不需国库出银子的事儿倒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姚燕语感激的看了一眼恒郡王,知道他其实是变相的为自己说话。也就是说,医药司的事情不管怎样,将来反正不要国库出钱,而且听姚燕语的意思,国医馆还可以每年向国库缴纳一些管理费。如此一来,可不就是利国利民么?

大云朝立国至今,经历了四代君主,开国时期的艰难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奢华靡费之风。

但前几年西征,后来又是北胡,算起来也打了五六年的仗了。打仗就是打银子,这几年的国家收入有将近一半儿都送去了边疆。

另外加上皇家园林的修缮,以及六部各处的必要费用之外,剩下的也没多少了。

说到底,国库还是缺钱的。恒郡王自然知道朝廷现在最迫切的是什么。

第四十六章 二更,求月票!

恒郡王自然知道朝廷现在最迫切的是什么,所以才会从皇上最感兴趣的地方切题,从侧面为给姚燕语架起了一道上梁梯。

果然,皇上听了这话,轻轻地叹了口气,问姚燕语:“朕也知道,凭着你的医术,配制出来的药品若是往大云各地卖的话,肯定能积累巨额财富,可如果那样的话…你又怎么能顾得上朕呢?”说到底,皇上不是嫌钱多,而是他自己长命百岁才是最重要的。

姚燕语微微笑了笑,说道:“臣自然不会离开国医馆,这么大的事情,臣当然不能亲力亲为。”

“嗯。是得需要些帮手。”皇上点了点头,思量了片刻后又问恒郡王:“你觉得此事可行?”

恒郡王躬身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此事可先试行。其实一直以来国医馆就在招收医女,研制新药。只是那些药材的来源是太医院,而制出来的新药也大部分都送去了太医院。当初父皇曾说过,国医馆只管研制新药,不管看病诊脉。只是如今看来,这医和药分开是有利于各持所长,但姚院判却有更远大的志向为我大云子民造福。俗话说,匹夫之志尚不可夺,何况我大云的女神医呼?”

皇上听完之后,忍不住笑了:“好,不过这事儿急不来,让朕再好好地考虑一下。就算是要做,也要过了这个冬天了。下个月各国的使臣也该到了,这些人远道而来,奔波劳碌,气候也不适应,难免会有个头疼脑热的。姚院判你协助恒郡王好好地料理此事,要做到有备无患。”

姚燕语忙躬身应道:“是,臣领旨。”

“好了,朕累了,你们退下吧。”皇上说着,把手里姚燕语的奏折递给了旁边的怀恩,怀恩双手捧着这奏折转身放在了旁边专放奏折的案子上。

姚燕语和恒郡王齐声告退,从紫宸殿里出来之后,恒郡王微笑道:“姚大人心系我大云百姓,小王先替百姓们说一声谢谢了。”

“今日之事,下官还要多谢王爷从旁相助。”姚燕语赶紧朝着恒郡王拱手。

“本王也是为了朝廷和百姓着想,再说,姚大人说的事情对你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处,父皇若是准了,姚大人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好处么,除了招人记恨之外,似乎也没什么。所以本王刚说的那些话,也算不上是帮大人你。”恒郡王微笑着说道。

姚燕语刚要说什么,身后便传来一声呼唤:“三哥!”

二人忙回头,恒郡王微微一笑:“五弟。”

姚燕语忙躬身行礼:“臣姚燕语参见五殿下。”

“免礼。”五皇子云琦随便抬了抬手,却朝着恒郡王笑道:“五哥今日怎么出来的这么早?父皇说公务繁忙,免了兄弟们每日的请安,兄弟也不好去紫宸宫走动,不知父皇近日身体可好?”

恒郡王笑着看了看姚燕语,说道:“姚院判刚给父皇请了平安脉,父皇的身体如何她是最有话语权的。”

云琦这才侧脸看姚燕语,却也只是淡淡一笑:“姚大人,请问我父皇的身体今日如何?”

姚燕语也是淡淡一笑:“圣上龙体甚安,五殿下大可放心。”

云琦又笑着点头:“听了姚大人的话,我便安心了。回头去跟母后说一声,也让母后安心。”说着,云琦又似是不在意的问了恒郡王一句:“三哥不去给母后请安?”

恒郡王抬头看了看天色,笑道:“这个时间,母后应该要午睡了吧?我这会子就不去打扰了。等晚饭时再来给母后定省。”

“还是三哥细心,怪不得父皇喜欢三哥在身旁服侍。”云琦的话说的有些酸,但脸上的笑意却风轻云淡,一点也不像是吃味的样子,好像只是兄弟间无伤大雅的玩笑话。

恒郡王自然不能因为这样的话就怎么样,所以也只是微微笑着。

姚燕语便趁机道:“而且殿下若是没什么事的话,下官先请告退了。”

云琦轻笑道:“我还要去上书院听太傅讲书,三哥,改天兄弟再找你闲话。”

恒郡王微笑点头:“功课是最重要的,你且去吧。替本王向太傅问一声好。”

“好,兄弟记下了。”云琦朝着恒郡王拱了拱手,又看了姚燕语一眼,率先转身离去。

姚燕语很久没尝过这种被无视的滋味了,一时间心里自然有些不快。

恒郡王看了一眼那张清丽冷漠的脸,微微一笑:“姚大人,咱们也走吧。”

姚燕语躬了躬身:“是,王爷先请。”

恒郡王便转身往宫门的方向走着,姚燕语蹙着眉头随后跟着。出宫门后,恒郡王在上车之前回头叫了一声姚大人,姚燕语只得上前去,躬了躬身问:“请问王爷有何吩咐。”

“父皇说请姚大人帮忙准备些防风寒的药,请问姚大人,本王何时派人去国医馆取药?”

姚燕语略一沉吟,便道:“不敢劳烦王爷,下官回去后安排一下,叫人把药品送到馆驿去,请王爷示下,该交给何人?”

“别交到馆驿去了,这几日馆驿里正在收拾房屋,乱的很,你叫人把药品直接送到礼部,交给靖海侯便是。”其实恒郡王是想说让姚燕语派人把药品送到自己府上的,却又觉得自己该避避嫌,因为刚刚遇见五皇子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一种很怪的感觉,说不出来怎么样,但总是隐约觉得事情不会那么顺利。

姚燕语倒是没想那么多,只拱手应了。在她看来,靖海侯自然比恒郡王可靠多了。药品交给他自然是很放心的。殊不知也正是恒郡王的一念之间,为姚燕语撇开了一场官司,也悄无声息的挑开了一场不见刀枪却更加血雨腥风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