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后总在搞事情/昏君养成手册上一章:第 44 章
  • 皇后总在搞事情/昏君养成手册下一章:第 46 章

钱凤桐看到老爹这副颐指气使的模样,几乎能够想象到,等进入西宁国,老爹的尾巴,早晚得瞧到天上去!

父子两人懒洋洋下了马车,一前一后走进茶寮。

杜丹青把马车赶到草棚底下,喂两匹骏马吃了些草料,然后过来一起吃面。

他收拾出一个干净方桌,还用自己的袖子使劲擦店里乌黑油亮的条凳,直将条凳擦得光可鉴人,这才恭恭敬敬扶着钱老爹坐下。

然后拿起桌上的抹布,在另一条凳子上随意抹了几下,对钱凤桐道:“小公子,坐这边。”

钱凤桐:“……”

茶寮老板和老板娘端着几碗鸡丝面和切得薄薄的酱牛肉走过来,一见钱老爹清俊的样貌、通身的风流气派,老夫妻俩的眼睛都看直了。

呆立片刻,茶寮老板推了一把自家娘子,“婆娘,还不快煎茶去!”

北齐国一般的食肆、客栈、茶寮、酒肆,给客官上的凉茶都是一锅开水,随意扔几把酸浆叶子煮出来的,不值什么钱。

茶是贵族富户们才能随意享用的奢侈品,寻常人家偶尔也煮茶,但只有贵客来时,才会奉上茶汤。北齐国最常见的煎茶法,必须用木炭为燃料,取最好的山泉水,把茶饼碾成粉末,筛净后掺入沸水之中煎煮,一边搅拌,一边加入盐巴、葱、姜、松子、橘皮、杏仁等干果,也有加猪油的。

钱凤桐的嫡母郭氏喜欢在煎茶后,就着剩下半锅油花翻滚的热茶汤煮面条吃。

那布衣老妇架上炭炉、铜锅,翻出装茶饼的罐子、瓷盒、干果盒子和一枚细长汤匙,取来一瓮储存在柜台里的清甜泉水,特意洗净手后,在茶寮当中扇风炉煎起茶来。

钱凤桐细看老妇行事,注意到老妇并未筛茶粉,也没放猪油、葱姜和盐巴,而是在茶汤中掺了几匙子核桃、枇杷、茉莉和玫瑰花。

他暗暗道:利川是西宁国最东边的市镇,老妇的煮茶法,应该是按着西宁人平时吃茶的习惯来的,他和老爹到了西宁国以后,少不得把在北齐国的生活习惯一样一样改过来,免得在皇后表姐面前丢丑。

茶寮老板搓着双手,偷偷打量几眼钱老爹,谄笑道:“郎君好风采,老朽活这么大岁数,还从未见过郎君这般人品风度。乡野之地,没什么好招待的,请郎君喝碗婆娘的煎茶,还望郎君不要嫌弃。”

钱老爹长这么大,凭着天生一张人见人爱、我见犹怜的面孔,早已对旁人的奉承和追捧习以为常。见茶寮老板夫妇如此讨好,也只是淡淡笑了一下,并未动容,朱唇轻启,说了一句“多谢老伯好意”之后,便再没搭理茶寮老板,只自顾自吃他的鸡丝汤面。

茶寮老板并不觉得钱老爹冷淡,反而一副正当如此的神情,颤颤巍巍去拿蒸屉里的馍馍和糖糕蒸饼,送到他们桌上,又去盛了几盘他们不曾点过的笋干咸菜,送与他们吃。

杜丹青立刻把笋干盘子推到钱老爹跟前,好让他能挟得到菜。

并未继承老爹美貌的钱凤桐:“……”

他现在真想摔碗!

传说临安城北边和钱老爹齐名的美男子谢十三郎和左丞相谢十八郎同是河东谢家子弟,只不过谢十八是谢家嫡脉,而谢十三是远支旁系。

谢十三郎少年失怙,家徒四壁,一家十几口人,全靠寡母替人浆洗衣裳过活,连顿饱饭都吃不起,家中几个大孩子惯以偷鸡摸狗为生。但歹竹出好笋,谢十三郎越长越妖娆美丽,城北许多爱慕他美貌的老百姓不忍见他忍饥挨饿,天天往他家送米送粮,堆起来的米袋子有城楼那么高。

郭氏经常和仆人闲话,议论自家夫君钱老爹和城北谢十三郎到底谁更俊美。

钱凤桐每次听到妇人们议论城中美男子,都会嗤之以鼻,觉得婆子丫头们说的那些关于钱老爹和谢十三郎的趣事野闻都是好事之人胡乱瞎编的,不然郭氏最后怎么舍弃貌美如花的老爹,携款跑了?还有那院子的户主怎么没看在老爹的面子上,免掉他们的租钱?

现在钱凤桐总算信了:原来帅真的可以当饭吃!

他恨不能以头抢地:为啥啊,为啥老爹貌若潘安,人人追捧,他这个儿子却相貌平平,无人问津呢?

从杜丹青的态度来看,皇后表姐周氏也是个美人……

钱凤桐怀着一腔愤懑,哗啦啦几口吃完一碗鸡丝面:但愿他的这位表姐不会和北齐国那些闺秀们一样,喜欢娘娘腔似的病美人!

作者有话要说:最近越写越混乱,没写过长文,以为只要照着心里想的写就成,结果发现好难(⊙o⊙)啊!

可能要放缓脚步梳理一下大纲了,不过依旧会坚持日更哈~

另一篇文《明朝小官人》是穿越种田,心烦的时候就去存这篇的稿,比较省心,这个月中到月底应该要放出存稿了,在这里求个收藏4

第74章74

吃过汤面,钱凤桐又掏钱买了几个馒头。

两碗鸡丝面下肚,他吃得肚皮滚圆,并没打算买馒头。可看到茶寮老板夫妇对他们这般热情,又是煎好茶又是送小菜的,最后见钱老爹爱吃他们家的干笋,觉得格外骄傲,还硬往他们马车后面的行李箱里塞了好几把腌菜和酸笋,钱凤桐作为人子,免不了也要投桃报李,照顾一下老夫妻的生意。

虽然他早已知道,西宁国富得流油,开店、贩卖、甚或渡口码头上出卖体力的劳夫,在向地保和当地县衙缴纳部分捐税后,还能攒下不少余钱。能在官道岔路旁开茶寮的,肯定不是什么穷苦人家。

斧头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沿岸十几里,山上遍植香樟、翠竹、松柏、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岸边都是茂盛蓊郁的芦苇丛,浅水处则生长着大片大片的碧绿荷叶,绿盖如云,一片青翠。漫天翠色葱茏当中,绽开成千上万朵或粉、或白、或红的莲花,微风拂过,送来缕缕微带苦涩的清香。

钱老爹趴在车窗前,摇头晃脑,赞叹道:“到底是和咱们北齐国不一样呢,秋分已过,咱们那边秋风瑟瑟,寺里的树叶子都掉光了,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荷花还开得这么好!”

杜丹青朗声笑道:“我们西宁国气候温暖潮湿,荷花能一直开到冬月里,有时候直到落雪时节,荷叶还没有枯尽。”

钱老爹眼中露出向往之色:“常听人说南吴国的景致如何清幽秀美,没想到西宁国的风土也不逊色。”

“郎君谬赞,江南盛景,哪是我们这穷乡僻壤能比的!要不然,我们那位先帝当年就不会在南吴国流连忘返,玩得忘乎所以,连政事都顾不上了,还把当今圣上留在南吴国教养长大。”

“说起来,我那外甥女,也是南吴国人。”钱老爹一想起周瑛华,就乐得直拍大腿,仿佛荣华富贵已经近在眼前,“等到了西宁王城,凤桐可以让你表姐给你讲讲打听江南的美景。”

钱凤桐默默听着钱老爹和杜丹青的闲语,心中一哂:一路行来,他发现远离中原的西宁国虽然富裕安平,但民风并未开化,信仰杂乱,各地都奉行当地历史传说流传下来的神鬼,对佛道和儒家、理学似乎都不大热络。

官道两旁,常常是寺庙、道观、土地庙、龙神庙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祠堂并肩而立,杂乱无章,完全不似北齐国庄严厚重,条理分明。

他身为土生土长的北齐国人,心里难免向着母国,根本不赞同钱老爹的话,不过并未反驳,而是暗暗道:虽说北齐国每况愈下,老百姓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而西宁国拥有数不清的良田矿产,随随便便一个亲王就比他们的北齐皇帝还富有,可再有钱又能怎样?到底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论起传统和文化,哪能和深处中原腹地的北齐国比呢?

正自洋洋自得,马车陡然一停,原来是钱老爹说话间瞥见湖里的莲叶长势喜人,忽然兴致上来,闹着要吃新鲜莲子。

钱凤桐连忙拦着,不让钱老爹作妖,这么一大片的肥沃荷田,肯定是属于当地乡绅私有的,不好随意采摘。

莲蓬不止能熬粥煮茶,铁莲子还可以制成僧尼常用的手串、佛珠。北齐国盛行佛道,北方几个繁华都城的贵族尤其尊崇佛道,城里常有游僧传道讲经,世家中甚至不乏带发修行的比丘尼。

因为佛道地位高,好事者附庸风雅,养莲赏莲一时蔚然成风,用莲子制成的各种串缀也供不应求,栽种品种优良的莲花,在北齐国,不仅是一件积功德的美事,还能为家中添一笔进益。

荷田和河中的莲蓬不一样,江河湖泊的莲蓬,或许是野生野长的,但荷田,都是农人们自己培植的,哪能想摘就摘。

钱老爹不听劝,掀了车帘,非要自己亲自去采莲蓬吃。

钱凤桐忍不住扶额。

果然不出他所料,在杜丹青停下马车,钱老爹卷着宽袍大袖,兴冲冲跃下河岸时,忽然有一个头顶莲叶、手持竹竿、光着膀子的瘦黑小子钻出芦苇丛,站在水里高声喝骂起来,不许他们私自摘莲蓬。

钱老爹自忖美貌,压根没把黑小子的叫骂听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够着离岸边最近的莲蓬,一连撇下七八根翠绿杆子。

眼看黑小子一张黧黑的圆脸涨得通红——被钱老爹气的,钱凤桐连忙叫杜丹青揣上一把铜钱,前去交涉。

黑小子见偷莲蓬的人出手阔绰,脸色好看了些——虽然还是黑得看不清眉目,但至少他说话的口气软和了几分,还自告奋勇潜入水中,亲自摘了一大捧鲜嫩的小莲蓬,兜在怀里,送到岸上来。

荷花虽香,荷叶虽美,那莲池底下的淤泥却是黑乎乎的又脏又臭。水深的地方适合赏花,但莲杆长得不密,莲蓬养不大,赚不来钱。水浅的湿泥地最适合栽种莲蓬,每枚都能结几十颗莲子,等到秋冬,还可以收获肥白润泽的鲜藕。所以,为了多生莲蓬、莲藕拿来换钱,农人会将自家发酵好的粪便投入莲池肥地。

黑小子拨开荷叶丛,把衣兜里的莲蓬送到岸边时,也顺便将一股混合着湿臭的腥气带到钱老爹身旁。

钱老爹风流不羁,年少时常常载着歌姬没人泛舟采莲。但那些莲花都是长在水里的,隔着几丈深的碧绿湖水,谁知道底下的淤泥有多脏有多臭?反正只要荷叶娇嫩、荷花漂亮就够了。

直到今天,钱老爹才算是明白,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意味。

离得远时,只能闻到清苦的荷花香气,离得近了,荷田里的各种腐臭夹杂在一块,让他不由得泛起一阵恶心,直欲作呕,在茶寮吃过的酱菜似乎也被臭味影响,开始在腹中闹腾起来。

钱老爹连忙丢下莲蓬,跑回马车上,翻出黑漆嵌螺脂粉盒子,猛力嗅了几口,总算把萦绕在鼻端的恶臭味给逼走了。

杜丹青将莲蓬送到马车上,甩了下鞭子,接着赶路。

钱凤桐低着头,跪坐在车厢角落里剥莲蓬,他剥一颗,侧躺在车窗前的钱老爹便吃一颗。

一连吃了七八颗,钱老爹想起宝贝儿子,问他自己吃不吃。

钱凤桐崔素节对着眼前这个貌美如花、懦弱娇气的老爹摇了摇头,愤愤咬破一颗青莲子:要不是因为你是我老子,儿子我早把你丢到路边让您老人家自生自灭去了,我咬,我咬,我继续咬!

对钱老爹恨也不是、爱也不是的钱小郎一边任劳任怨地伺候着钱老爹,一边默默想着心事,不知不觉间杜丹青已经看到不远处小山包上果然有座尖顶石塔,山下有房屋人家的地方,便是宣恩县城外的村郭了。

“郎君,我们先去前面的村子里歇歇脚,过几日县城会有人过来接应咱们。”

钱老爹浑浑噩噩,全听杜丹青安排,闻言立即道:“都听杜小哥的,嘿嘿,不知我什么时候能见到我那外甥女?”

杜丹青轻甩马鞭:“郎君暂且耐心在村子里住下,皇后娘娘传信给小人,说她会让人预备下迎接贵重宾客的仪仗,亲自来接您进宫。”

钱老爹听说周瑛华竟然纡尊降贵,亲自迎接自己,当下喜不自胜,高兴了没半天,忽然又沉下脸,唉声叹气道:“哎,可怜我姨娘和姐姐没有这个福气,她们要是知道外甥女成了西宁国的皇后,不知会多么欣慰。”

钱凤桐不由挑眉:您伤感的时候,能不能放慢吃莲子的速度?你儿子我的指头都剥得麻木了!

钱老爹没注意到儿子的古怪脸色,两指夹起一枚莲子,咔嚓咔嚓,依旧吃得香甜。

马车顺着竹林间的宽阔土路一路驶进去,路边玩耍的顽童看到一辆好阔气的马车,都牵着手跟在后面看热闹,还有在村头水塘边洗菜、磨锄头、喂牛的妇女,一边猜马车上是谁家的阔亲戚,一边躲在角落交头接耳、分享八卦。

几个听到风声的村民很快跑进村去,转眼间便簇拥着一个老汉走来迎接。那老汉略见过些世面,一见拉车的两匹宝马,便知来客出身不凡,说话也愈发客气,口中自称是宣恩县宝塔村的里正。

钱老爹牵着钱凤桐走下马车,杜丹青把马车赶到村口榕树下,和里正寒暄。

一村子的妇女村汉看清钱老爹的面容,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再看他通身的风流气派,又吸一口气,然后跟看天上仙女似的,把他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来来回回瞅了不下几十遍。

里正和杜丹青说完话,脸色变了又变,忙将钱老爹父子二人往村西头引,嘴上道:“原来是钱郎君,原先听几位官爷说起过,说您生得一表人才,器宇不凡,我们还不信,眼下瞧见您,才知道往日他们还夸得少了!”

然后只说些乡间务农的闲话,绝口不提钱老爹他们几人的真实身份。

钱老爹常常被人夸赞美貌,早已经练就一副最温柔最可亲的应对仪态,凤眼微弯,笑得春风满面,又不失矜持,“老伯过奖,此地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真是让我心醉不已啊!”

里正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匆匆道:“哪里哪里,郎君喜欢就好。”

钱凤桐皱起眉头:“官爷?”他拉拉钱老爹的衣袖,悄声道,“爹,你什么时候见过西宁国的什么官爷?”

钱老爹一脸茫然,一边和路上碰到的村人打招呼啊,一边道:“没啊,我只见过小杜子。”

钱凤桐瞥一眼在榕树下安顿马车的杜丹青,隐隐有些不安,趁里正和钱老爹说话的功夫,叫住村口几个光着脚丫的小丫头,一人塞了一块雪白饴糖:“你们村子里是不是住着什么官爷?”

小丫头吮着饴糖,含含糊糊道:“什么官爷?我们这里是永宁侯府的庄田,只有崔大爷家的亲戚是当官的。”

作者有话要说:回老家了,用手机发的更新,钻研老半天了😭(>_<)

如果排版啥的有问题亲们可以直接留言哈,不然我都看不出来o>_

然后这两章细节看起来废话多,那是为以后平定天下作准备的哈

第75章75

永宁侯府,东院。

元英轻轻叩响书房的门,吱呀一声,一张胖乎乎的圆脸探出槅窗,趴在窗沿道:“谁在外面?“

元英略一躬身,抱拳道:“冯大人。“

冯尧略打量了元英几眼,朝他挥挥手,脑袋复又伸进去,不一会儿房门大开,冯尧站在门后,笑嘻嘻道:“噢,原来是元英啊!“

元英面无表情,直接看向站在书案前的崔泠:“侯爷,人接到了。“

崔泠头也没抬,淡淡道:“几时接到的?”

“昨天。“元英压低声音道:“按照您的吩咐,没让他们立即进城,暂时把他们安置在宣恩县外的田庄上。”

“嗯。“崔泠微微颔首,“派几个妥帖人过去,把人看好。“

元英应了一声,悄然退下。

冯尧端起一只青花小盖碗,掀开碗盖,茶水还冒着丝丝热气,“我都坐了快半个时辰了,侯爷,你替我拿个主意吧。“

崔泠低着头,纤长的手指间握着一把银剪刀,正专注地剪裁着一幅素纹鹅溪绢,银剪交错间,在绢帛边沿留下一道整齐平直的线条,“我管不了你府上的后宅事。“

冯尧摸摸后脑勺,厚着脸皮道:“那几个美人可是周皇后赏的,哪能算是我自己的后宅事呢?明明是大事!“

崔泠手上的动作一顿,“既然知道是陷阱,全杀了便是,何必自取烦恼?“

冯尧嘿嘿一笑,“侯爷,我只是个凡人,凡人喜欢的东西,我都抗拒不了。陷阱之所以能成为陷阱,就是因为它实在太诱人了啊!“他眼珠一转,摸着下巴道,“您要是尝到其中的妙处,就会明白我为什么左右为难了。“

崔泠冷笑一声,“我从不会让自己左右为难。“

他只会选择一条最便捷的路,一直走到底,不管路上出现什么变故,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冯尧围着崔泠转了个圈,求恳道:“那两个美人可都是绝色,不仅模样生得好,性子也没得说,体贴温顺,万里挑一,简直就像是特特为我生的,真杀了她们,我可舍不得,而且……她们这不是怀上了嘛……“

崔泠脸色一沉。

冯尧连忙跳开几步,求饶道:“侯爷,我知错了,都怪我把持不住!“

他作势抽了自己两巴掌,接着道:“我想过了,既然已经有了我的骨血,总不能说杀就杀,等她们生下孩子,再送她们上路,侯爷你看如何?“

“你已经拿定主意了,何必多问。“崔泠一语戳破冯尧的心思,“你来找我,只是想逼我答应而已。“

冯尧嘿嘿一笑,没有被说破心事的尴尬,坦然道:“那侯爷的意思,你是准了?“

“记得你今天说过的话,胎儿一落地,就送那两个美人上路。“

冯尧犹豫了片刻,脸上的神情有些挣扎。

“你不是第一个心软的。“崔泠放下银剪子,翻出一张雪白锦帕,仔仔细细擦拭着枯瘦的手指,“看来周皇后不仅熟知我朝的官员和世家派系,甚至连你们喜好什么样的女人都一清二楚。随意赏下的女人,全都是按着你们的口味挑选好的。“

看崔泠的意思,大有立刻灭口的意思,冯尧悄悄抹了把汗:“几个女人罢了,不过打探些消息而已,往后宅一扔,关起来谁都不让见,她们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我府上那几个,一开始也会装模作样套我的话,现在有了身孕,消停多了,女人嘛!“

崔泠看着窗外枝叶稀疏的梅树,嗤笑一声,“不要小瞧女人。丞相府现在就因为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如果前些时日传回来的消息属实的话,那个女人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丞相夫人。

仿佛是觉得自己说了个笑话,崔泠脸上现出一丝讥诮,“我舅舅精明了一辈子,临到老来,竟然看不透美色。“

冯尧站在崔泠背后,偷偷翻了个白眼,悄悄道:丞相再精明,那也是男人,是男人就离不开那几样七情六欲,不像您,清心寡欲,比和尚还素净,自然不明白我们正常男人的纠结!

“丞相的事,我们需要插手吗?“

崔泠没回头,目光依旧落在院子里簌簌摇动的梅树枝叶间,“随舅舅去吧,他老了,早该回家颐养天年的。“

冯尧知道崔泠一直在暗中削弱孟家的势力,看他似乎想隔岸观火,便不再问。正要告辞离开,崔泠忽然回过头,“崔滟就要回来了。“

冯尧愣了片刻,笑了一声,“侯爷放心,我和五娘和睦得很,我府里那么多庶子,她从来没多问过一句,如今也是一样的。“

崔泠摇摇头,“那两个美人是周皇后赏的,和你之前的侍妾不一样。“

冯尧有些讶异:“五娘不至于吧?她只见过周皇后一面……“

“一面就够了。“

微风从菱形窗格漏进书房,吹动桌案上平铺的鹅溪绢,轻柔的窸窣声响中,崔泠的声音里带了几分萧瑟之意:“如果你真的很看重那两个未出世的胎儿,就别让她听见风声。“

冯尧心神一凛,“我明白了。“

出了东院,正一心盘算着该把两个美人藏到哪里才不会被崔滟发现,斜刺里突然钻出一个头戴金簪、身穿翠蓝夹袄的中年妇人:“冯将军,侯夫人有请,请将军随奴婢来。“

冯尧止住步子,笑呵呵道:“不知侯夫人有什么要紧事?天色不早,我急着回府办事呢!“

妇人道:“将军去了便知。“

冯尧脸上的笑容愈发和蔼:“求侯夫人恕罪,夫人出门在外,冯某是外男,不便入内和夫人相见,夫人有什么事,托人给冯某传个口信便是,用不着如此客气。“

夫人张望了一阵,只得道:“侯夫人十分想念宝晴小姐,想问问将军大人,宝晴小姐怎么许久不来我们侯府了?“

冯尧神色骤变,笑容凝滞在层层叠叠的下巴上,“多劳侯夫人惦记,宝晴前些时入宫觐见皇后,回来时在路上吹了冷风,风邪入体,病倒在床,天天请医用药的,这段时间都不能来探望侯夫人了。“

言罢,冷笑一声,“还请转告侯夫人,宝晴年纪小,不懂事,冲撞了贵人,我已经给她请了一位女先生,等她养好病,我就让她在家好好学学规矩,让侯夫人不必惦记了。等宝晴什么时候学好规矩,我亲自带着她拜见侯夫人,也好叫侯夫人欢喜欢喜。“

妇人看冯尧气色不对,不敢吱声。回到西跨院,把冯尧说的话一字一句转述给孟巧曼听。

孟巧曼脸色一白,差点打翻小几上的一盅虾仁螃蟹清汤:“冯尧是什么意思?“

嬷嬷们对视一眼,笑道:“夫人,冯将军的意思是说,宝晴小姐病了,这几天不能来府上陪您了。“

“不!“孟巧曼放下筷子,咬牙道,“冯尧话里有话,宝晴没有生病,是他把宝晴关起来了,他不许宝晴来见我!“

嬷嬷们忙道:“夫人,您多想了,宝晴小姐是您的外甥女,您待宝晴小姐就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冯将军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让宝晴小姐和您亲近呢?“

孟巧曼急喘几声,一把掀了小几,茶碗汤羹摔在地上,发出一连串尖锐的响声。

然而她嘶哑的叫声比瓷碗碎裂的声音更加刺耳:“侯爷呢?来人,为我梳妆,我要去见侯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