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帕上水渍沾得伤口愈发疼痛,她迫切地想说些什么转移注意力。首当其冲,她咒骂起了阿瑶。

落到如此田地依旧死不悔改!鄙夷之心更盛,青玉不动声色地引导着:“姑娘向来是有主意的人,当初在沈家那般被夫人挤兑,您依旧掌控了沈家产业,正是这份本事让奴家钦佩不已、誓死追随。”

青玉极擅察言观色,这番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沈墨慈最喜欢的是什么?不是别人夸她容貌,自幼她便知自己长得好;更不是夸她仁善,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这两个字根本就同她不沾边。她最喜欢的,便是有人褒奖她才智。能从看大夫人脸色的怯懦庶女变为暗中掌控沈家生意的风光人物,她靠得便是自己的才智。

如今她正处于两世最大的低谷,青玉这番对她才智的肯定,于她而言不啻于久旱逢甘霖。

前面狗叫声传来,瞬间将她刚热乎的心打入谷底。

“方才进来时你也看到了…纵使有万千计谋又如何,终究比不得定北侯以势压人。落到这步田地,我只怕翻身无望。主仆一场,我却不忍让你同坠阿鼻地狱。趁入府时日尚短,你且早些出去吧。”

若是常人,听到这番话定会心软。可青玉早已不是昔日那个单纯的小姑娘,在经历爹娘毫不留情的抛弃后,她心智越发成熟,自然看出了沈墨慈眼底来不及掩去的试探。

曾经的自己竟会同情这样的人!

心下气闷,青玉演起来越发卖力,此刻的她显然是个恨不得代昔日主子受苦的忠仆。

“姑娘受这般委屈,看在奴婢心里疼得跟什么似得。可姑娘,日子还得往前看。在沈府时您曾讲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被挖髌骨忍辱负重,成大事者哪个又不是历经千锤百炼?虽然眼下境况堪忧,可姑娘人还在。以您的才智,日后定会东山再起。而奴婢也愿在旁,助您一臂之力。”

“青玉…你这又是何必。”

“姑娘…”

主仆二人执手相看泪眼。若是以往,沈墨慈早就透露自己计划。可她心知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饶是再感动,她也闭紧口风未曾透露分毫。

青玉也没着急,小侯爷的人手把她安排在犬房,每日只是做些饲养猎犬之事,活计不可谓不轻松。空闲时间,她便钻到后罩房,端茶倒水翻身擦背,无微不至地照顾沈墨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阿瑶向内务府递交今年进贡布料后,皇上传召胡九龄进京的圣旨也已出京。八百里加急到达青城时,胡九龄那颗担忧爱女的心早已忍耐到极点,行礼都打包好装船,几次欲走,皆被青城诸多杂事牵绊住了脚步。

往年哪有这么多事?初时他还不曾怀疑,几次三番他也回过味来。这事不一次来,了解完一桩,两天没事正打算入京时,又来件不得不他出面处理之事。

背后有人在干涉他入京。

这狼崽子!想明白后他气愤不已,正当此时,赴京旨意姗姗来迟。

行礼都是现成的,抛下句“一应事务照旧例”,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给舟车劳顿的钦差,他马不停蹄地登船。

小侯爷早知自己那点小动作瞒不了多久,为表悔意,他特意修书一封,告知胡九龄此次进京所要面临的考核。

男儿何不带吴钩,年少时胡九龄也曾幻想过驰骋官场,对于踏入官场的途径——科举,那也是下过苦功夫的。虽然未及弱冠而因家业生生折翼,可爱读书的习惯却留存下来,多年来未曾改变。他向来是识时务之人,与小侯爷怄气是真,可也不会错过这一展抱负、二又能替爱女撑脸面的两得之事。

知晓皇上用意,待船靠岸后他特命人买了些书,上京途中便温习起来。

与此同时皇上亦择早朝,提及吴有良谋逆案后朝堂人才匮乏之窘境,熟悉圣上心思之人当即提议从古制——举孝廉,任贤能。

此言一出,不仅在朝堂激起轩然大波,更在民间引起了不少反响。鉴于皇帝没有完全废除科举,而是提议两者并存,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反对。而发自内心反感此事的,也就是那些被动了直接利益——仰仗科举入仕的书生。

本来做官的路只有两条——荫封和科举。封妻荫子乃是圣贤书中的铁律,且日后读书好了亦可惠及他们妻儿,殊途同归,读书人自然不会反对。

可如今这条举孝廉又是何故?

“若从古例,张三大字不识一个,但卧冰求鲤,孝感动天,于是给他个官做?那咱们寒窗苦读又算什么!”

国子监的茶楼旁,一袭青色绸衫袍的俊雅书生慷慨陈词。见众人纷纷点头,他又说道:“卧冰求鲤尚且彰显一人品德,有德者为官亦是应有之义。怕只怕此举一开,那等富商巨贾使了银子,为自己造个声势,爬上官位趁机后滥用职权,变本加厉鱼肉乡民。我辈读书人当以匡扶天下正义为己任,自当抛头颅洒热血,阻止此类荒诞行径。”

书生热血而单纯,很容易便被蛊惑。胡九龄入京当日,便有国子监出声穿着统一袍服,盘腿端坐于神武门前开阔之处,齐声哀求宫墙内天子收回成命。

第144章

广平侯府锦鲤池旁的沧浪亭,陆继祖正在与靖王对弈。

两人旗鼓相当,黑白双子在棋盘上展开激烈的厮杀。几经厮杀,眼见白子逐渐蚕食掉黑子,黑子后方命门处突然出现一枚白子,落实后竟是杀得黑子七零八落、丢盔弃甲。

“几年不见,陆兄棋艺竟是大有进径,此局是本王输了。”

靖王拱手认输,陆继祖未发一言,而是捏起黑子命门处的白子,思索片刻后将它落在另一处。而后棋局彻底逆转,原本呈弱势的黑子悉数盘活,乍看上去像条搅动天地的黑龙。

“陆兄这是…”靖王眼中闪过狂喜。

“靖王殿下之担忧,陆某感同身受。吴有良谋逆案后,皇上浑水摸鱼大肆清缴,你我势力皆大不如前。可吾等手下不缺世家大族,族中子弟亦是苦学多年,于科举一途多有心得。休养生息几年,暗中经营,自可弥补今日损失。”

靖王点头,他当然也想到了这点。

笔墨纸砚皆是昂贵之物,珍本更是有价无市,读书本就是富家子弟的专利。广平侯府立足几朝几代,太上皇更是对世家贵族多番礼遇,两者手中掌握着科举绝大多数的人才。只要开科取士,肯定是他们的人中举概率更大。

龙椅上那位凭借谋逆之事大肆发作,可过后总得填补空缺。若按以往官员皆是科举出身,那必须得用他们的人。

然而避开科举举贤任能的举措,却打破了这一切,这是真正伤及他们元气的大事。

看着他手中的白子,靖王问道:“陆兄可有法子破解此局?”

“举孝廉本是古制,缘何被科举所取代。此法必有其弊端!”

“愿闻其详。”

“殿下派去国子监的那书生不已经说得很明白?”

靖王神情微微凝滞,当初他救下沈墨慈时,连带着还捞了个宋钦文。本来他不想带这个累赘,没想到他肚子里还有些墨水,一张嘴皮子也利索,做起某些事来也很适合。王府不少那一碗饭,他便顺道将他捞下来,就当日行一善。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用上他的时候,当“举孝廉”之说传来,头一个反对的竟然是他,而他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蛊惑人心。

靖王就把他放了出去,他手上捏着沈墨慈,不愁对方不卖力。而结果却给了他大大的惊喜,没想到才这么两天,国子监的书生已被他鼓动到神武门外静坐。

“这些个书生,只怕难成大事。世子向来不说无谓之言,提及这些书生,可是有什么后手?”

这次陆继祖没有卖关子,“皇上要任的贤能殿下也曾见过,就是青城那位皇商。”

“胡九龄?他的确是有些本事,且几次出银两…”

说到这靖王突然卡壳了,“我明白了。”

陆继祖给了他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眼神,点头,他从石凳上起来。

“时不我待,殿下还得早些做准备。”

靖王的动作很迅速,从角门离开陆府后,他没有去找宋钦文,而是拜访了几位忠于太上皇的老大臣。

待第二日早朝,大臣们车马依次路过在神武门前静坐的国子监书生。众目睽睽之下总不能彻底忽略此事,于是朝堂上便有人提及此事。

“皇上,书生们此举虽然太过冲动,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皇上提议拔擢贤能,本意是为大夏遴选栋梁之才,可此举一开,难免有小人投机取巧、浑水摸鱼。”

谏言的是位耿直的老翰林,一片丹心照汗青。他本意只是劝谏帝王审慎地考虑此举,并非一帮子打死。

可在他开口后,太上皇的亲信却把话题完全扯偏:“钱翰林所言有理,士农工商,唯属商人最为狡诈。低买高卖,不事生产却窃取着大夏财富。此例一开,难免他们不会施手段蒙蔽朝廷命官,进而谋取官职。”

在他之后又有人发言,虽然言及农工二阶层,可大致的意思却是炮轰商人。

能立足于乾清宫的朝臣无不是有两把刷子的,此刻群策群力抹黑商贾,似乎是要将这事钉死了。越来越多的罪名罗织出来,渐渐地,除去坚定的保皇派外,不少朝中大臣也被洗脑,加入了反对的声浪。

本来大家都是寒窗苦读多年才能做官,凭什么有些人就能省去这过程,听起来就不爽。

必须反对!

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很快大越的诸位商贾,成为了手段比传说中的九尾狐狸还要狡诈,心肝比李逵还要黑的那类恶鬼。若是举贤任能,他们定会想方设法蒙混过关,立足朝堂霍乱天下。

不仅是在朝堂上,随着国子监书生的静坐,此事在民间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有本事的人做官也没什么,就算他是个商贾,可前面不还有商贾给穷苦老百姓发良种么?”

不同于大夏其它地方,京城的百姓很多都是铺子里的伙计,直接受商户管束。大夏民风淳朴,多数商户都是良善之人,平日对伙计也是照顾有加。说商贾坏话,多数人都不会信。

“你要说别人还好,那送粮种的胡家老爷,据说就是想图个官做。江南多富裕的地儿,做了官刮层地皮,今日花得这些银子不就成倍赚回来了?”

“做官?你听谁说的?”

“我小舅子的奶兄在宫里当值,据他说,胡老爷进京就为混个官做。刚才那浩浩荡荡过去的车队就是他们家的,进贡的绸缎之事半个月前就已结束,他这时候来干嘛?我看,保不齐拉着些宝贝上下活动的。”

来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虽然如今还不能完全取信于人,最起码在京城百姓心里留下了个痕迹。

一旦胡九龄被授官,那就坐实了传闻。

民间传闻根本没有任何遮掩,没等下早朝便已经传到宫内。当大内总管附耳将此事告知龙椅上的皇上时,乾清宫内已经是一边倒戈的局势。大殿内跪满了老少大臣,齐声喊着此例不可开。

“哦~”

沉默半个早朝的皇帝终于开口,揉揉太阳穴,驱赶走被呱噪声弄得有些头疼的耳朵,他阴沉地开口:“朕尤记得开春时命钦差南下,前往淮南盐市与青城绸市征募军饷,后来西北军服亦是江南商户提供,就连近日北方受寒的良种都多靠商贾襄助。诸位爱卿似乎对朕此举很是不满?”

“臣不敢。”

“你们还有什么不敢的!”

皇帝声音中满是愤怒。他并非窃位登基,皇位来得名正言顺,这些年登基后也是励精图治,堪称明君。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为帝水准上,他都占据上风,为何却要忍着太上皇与广平候?

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够!

乍看起来他大权在握,可坐在他这个位置才知道,天下不是百姓的、更不是他这个皇帝的,而是世家大族的。

这些世代富贵之人也曾向他伸出过橄榄枝,承诺襄助他开创太平盛世,可他不愿!

他不愿做大族的管家,呕心沥血治下万里河山,所出华美物产皆进这些人口袋!

眼见他不合作,这些人家便转而投奔太上皇与广平候,借力打力让三方互相掣肘。先前他根基未稳投鼠忌器,近年来他已经尽力调动,培植自己心腹。

而景渊为婚事所行任性之举,却让他看到了希望。世家大族的人才他要,地方举荐上来的贤能又能平衡前者势力。而两者为了向上爬,皆会竭尽全力,到时他只需稳坐钓鱼台,便可治好大夏。

从没有一刻,皇帝的脑子里如此清晰疏朗过。方才听到诸位臣子谏言时,他脑子里已经想出好多应对之方。譬如遴选能工巧匠入工部,只要避开商贾就是。可民间流言却让他勃然大怒,竟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操纵人心,是该好好给这些人松松皮。

“你们口口声声说着商贾如何黑心,难道家中就没有开铺子供应开支?”

自龙椅上起身,走下御阶,他来到为首的老大臣跟前。

“父皇在位时,吴大人便是他头号心腹。朕记得当时父皇感念大人鞠躬尽瘁,曾钦赐京中铺子三间,供应府中开支。”

“还有你,据说尊夫人乃是经商能手,家中后花园之豪奢,不比朕的御花园差。”

一个个走过去,他点到的全是太上皇与广平候的心腹。且不说他对众人把柄的掌握程度,单是点名的准确,就已经让这些人提心吊胆。

走完一圈后,皇上回到龙椅上,感慨道:“莫说是你们,就连朕手下亦有皇庄。若按诸卿所言,莫非这满朝上下皆是黑心肝。”

“臣不敢。”比之上一句,这次的请罪,满朝文武声音中多出了些诚意。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这几届科举,三甲中十之**皆是官宦子弟。莫非出身当真有这般重要?朕看未必。”

被道破心思,乾清宫内鸦雀无声。

半晌过后,终于有坚定的保皇党看时机成熟,起身谏言:“陛下提及举贤任能,并未说要完全废除科举,双法并用可最大可能遴选天下英才。不过诸位大臣所言也不无道理,举贤任能是得有个章程。依臣浅见,不若仿效科举,当殿考核。”

“准!”皇帝当场拍板!

第145章

乾清宫内的声音阿瑶不知道,可市井的议论声却传到了她耳朵里。

本来欢喜的父女相逢染上了薄薄的哀愁。

当然这只是单方面的,胡九龄早已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知道是有人在故意坑他。洗漱的功夫,他已经派跟阿瑶同来的胡贵带领胡家在京城的人手暗中盘查,打算摸清楚情况后想方设法坑回去。

表面上满脸慈祥的胡老爷从来都不是什么善茬!

所有的安排都已做好,只需静待佳音,他终于可以聚精会神处理最重要的事——哄女儿开心。

“这是阿爹新给你打得首饰,马上入秋,今夏那些旧样式也该换换了。”

阿瑶抿抿头上簇新的、才带过一次的步摇,再看妆匣中截然不用但同样精美的首饰,奇差无比的心情好了些。

见此胡九龄献宝起来越发卖力,从精美的绸缎、到古董算盘,再到名家所制文房四宝,每一样都需要花好些银子。虽然乍看起来豪奢,可自阿瑶呱呱落地后,他就已经习惯了准备最好的一切。反正胡家最不缺的就是银子,置办起来毫无压力。

“本想着再给你做些新衣裳,可这些年尽穿江南绣娘的手工,想必也是厌倦了。正好入京,咱们淘换些京城的款式,给阿瑶做些新的。”

边说着,胡九龄边心疼地看着她。这才入京几日那,人瘦了也黑了,皮肤也比在青城时糙了。早知如此他就该多准备些,最好把那张拔步床也拉过来。

“阿爹准备这么多,女儿一个人怎么用得完。”在他毫不掩饰的溺爱下,阿瑶眉头终于舒展,可她也没忘记正事。

“外面的流言蜚语俱是冲阿爹来的,这可怎么办?”

“用不完总比短了吃穿用度的好,不过是费些银子,家中有的是。至于外面那些捕风捉影之事,阿瑶放心,阿爹已经命人去查,查清楚后定会想出对策。这么多年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点子虚乌有之事,还不足以动摇胡家根基。”

笃定的声音让阿瑶心安,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完全放下心。

这里是京城,人生地不熟,万事小心为上。若是景哥哥在这自可垂问一二,可自昨日流言四起到现在,往日恨不得赖在锦缎胡同不走的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是不是有什么要事?

或者…被长公主扣下了?在公主府时宁安大长公主那般试探,阿瑶铭记在心。虽然过后公主解释清楚了,可对于她的出身,想必她心里也不是全然舒服。

当日长公主便说过,两人若是成婚,阿爹最好有个入流的官职。可如今流言甚嚣尘上,那本就是镜花水月的为官之事,更是被波涛汹涌的水面晃荡得连个影都巧不清楚。

景哥哥不是那样的人…

这样劝说着自己,她再次振作起来,协助阿爹打理胡家生意。

没有了前世的窘迫和仇怨,再次来到京城,她更能静下心来、无忧无虑地去感受此间的不同。北地与江南截然不用的风土人情给予她无限灵感,前几日她已经画了几个样子寄回青城,苏小乔那边比着做些新的绢帕。

她的铺子规模小,改进之处也不多。可胡家做丝绸买卖多年,早已渗透入行业的方方面面,可进益之处不知凡几。

“女儿瞧着这条街上各家商号皆有可取之处,比如隔壁在腰带中加个暗扣、转角那家绣花更是美极…”

能有点事牵扯精力也好,胡九龄乐呵呵地听着,偶尔也会点拨他两句,不过大多数事上他都以鼓励为主。即便女儿的想法不全对,可他依旧愿意让她去试。费点银子没关系,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又过去两日,宫中旨意已然颁布,可民间的讨论声并未因此而平寂,反而是越发激烈。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流言,让百姓们认定了这是皇上为奸诈商贾所蒙蔽,为其买官大开方便之门。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日一早,锦缎胡同胡家商铺开门之时,发现门外不知被谁贴上了黄裱纸,街上更有黄口小儿说着什么绝户人家。

恰逢阿瑶早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想着仍未出现的小侯爷,她一颗心止不住往下沉。

“别看了。”

胡九龄把她拉回来,在他吩咐下去的当天下午,胡贵已经查出散播流言之人。在他调动胡家势力往下查时,查出来的消息让他心惊。

天老爷,他不过是个卖布的,怎会招惹那些大人物。

“阿爹,我去求景哥哥。”

在阿瑶提议后,胡九龄所做的便是将她拉到后面,关紧房门。

“这么大的事他又怎会不知道?既然他没出手,你去求他也没用。”

阿爹说得有道理,以前哪次有事景哥哥不是自动站在她这边。如今他一反常态地不闻不问,是不是已经放弃她了…阿瑶自问了解景哥哥脾气,他对不重视的人向来弃如敝履,上门去求只会自取其辱。

颓然地倚在罗汉床上,阿瑶心乱如麻。

日子一天天过去,久到京城的暑热有消失的迹象,胡九龄从青城带来的料子已经仿照京城流行的样式制成成衣,小侯爷依旧音讯全无。阿瑶心中的信赖和期待,渐渐在流言蜚语的煎熬中一点点被磨平。

这些时日她也曾作过努力,派人前去定北侯府和公主府打探消息。可还没等走到府门口,就被隐藏在四周的侍卫拦住。报上名号后,更是遭遇了毫不留情的奚落。

“不过是个商户女,给我家侯爷暖床都不配,简直是癞□□想吃天鹅肉。”

再强的信念、再坚定的情谊,也被这毒液腐蚀得千疮百孔。

或许他终于发现了她麻烦精的本质,然后放弃她了。

半个月后,看着阿爹鬓角斗升的华发,阿瑶终于下定决心:“阿爹,绸缎已然进贡。此间事已了,阿娘还在青城等我们回去。”

纵然心如刀割,她也忍住即将要盈出眼眶的热泪,快步回房收拾细软。很快所有东西便已收拾好,装车时妆匣突然散开,各色名贵首饰落了一地。见此她非但没有责怪笨手笨脚的青霜,心下反而隐隐升起窃喜。

又能再多留些时间,或许就这一会儿,景哥哥回心转意来找她?

察觉到自己的心思,阿瑶愣在马车里。此时此刻她终于意识到,原来不知不觉间景哥哥在她心里已经如此重要。纵使在最危机的时候他躲避不见,纵使他口出狂言,她依旧放不下。

“阿爹…”一直忍住的泪水落下来。

“既然放不下,那便去找他。有些事当面说清楚,总好过日后后悔。”

亲自扶女儿下马车,胡九龄领着泪眼婆娑的她来到早已准备好的马车旁。目送马车驶出宅院,从不信神佛的他双手合十,慈眉善目的脸上满是再真诚不过的虔诚。

满天神佛啊,保佑我的女儿吧。

可神佛忙得很,又怎会保佑临时抱佛脚之人。马车刚驶入朱雀大街,还没到临近公主府的国公府,便已被躲在暗处的侍卫拦下。

“这里是达官贵人住得地方,怎容陌生马车通行。若是里面窝藏个刺客什么的,贵人下朝时岂不危险?速速离开!”

眼看着再次功败垂成,迎面出现位少年,见到这边的动静打马过来,冷声问道:“何事?”

侍卫认出了自家世子,心下长舒一口气。堵在入侯府和公主府的道上已有半个月,天天跟临近府中护院躲猫猫,还要在胡家马车跟前演戏,他早已筋疲力尽。今日见到这般清丽又可怜的胡家姑娘,他那点可怜的演技快要撑不住了。

当即他便把管事嘱咐好的言辞说一遍,话语中既有对世子的阿谀奉承,又有对胡家的不屑。

“哦?我看姑娘也不是什么坏人,”陆继祖凑上前,一副温文尔雅的书生样,垂手问道:“不知姑娘要找哪家,在下对这一片还算熟悉。”

见惯了前世宋钦文的表里不一,阿瑶本能地感觉来人危险。可这是她最后的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民女在此先行谢过公子。民女家中姓胡,此次前来,是找定北侯陆景渊。”

“定北侯?”

原本温文尔雅的少年脸色微变,有些可怜地看着阿瑶:“想必姑娘便是那皇商胡家的千金,若是你找定北侯,在下劝你还是回去吧。实不相瞒,在下自幼与定北侯相识,方才也是从他府中出来。”

此人认识景哥哥,可景哥哥自幼离京,好像在此没什么相熟的至交好友?

阿瑶心下疑惑更重,可寻求答案的渴望让她强行压下这些思绪,“那他可否提到过我…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