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只会读书的二小姐会突然这么能说?而用脚指甲想也知道,老夫人怎么会为了一个厨子而与长子嫡孙的蔡邕一家,死磕到底?原先不过是借此事而打压一下蔡夫人,顺便好安插自己人到蔡邕房里罢了,现在理不在她手里,活成精的老夫人怎么会再让自己没脸。

“婶娘,琰儿还小,胃口未开,于是想多试些口味给她,总不能让孩子饿死对不对!大师傅的手艺愚夫妇还是认可的,只是为了琰儿着想,还是换一个为好。”蔡邕陪着笑脸,就坡下驴,不能让老太太没脸,却也明确的表示了,他要换人。

“不管了,你要这么惯孩子将来到别人家里,难不成你们还要陪个厨子过去?”老夫人气极败坏。

“愚侄夫妇的意思是,想教琰儿自己学厨艺,怎么说也是女孩子,将来是要嫁出去的,这些羹汤饮食总是要学会的,您说是不是。”蔡邕一口一个您,笑得跟朵花一般,老太太真是有火发不出,只能咬牙切齿,却没一点办法。

从大院退出来,蔡邕才伸直了刚刚一直曲着的胖腰,苦笑的看着蔡夫人,“好了,以后没大师傅了,厨房的事你带着丫头们自己做吧!”

“哼,了不起了,我自己做就自己做。”蔡夫人赌气道。

“父亲没有别院吗?”蔡琰记起自己看过的一本小说之中有说过,虽然不能分家,可是却没说不许有别院,可以以度假的名义去别院住,逢年过节的时候再回来一家团聚。算是折中的办法。

“别胡说,夫人,我是对您一心一意,怎么敢另辟私宅,你…”蔡邕脸都白了。

“不,琰儿说得对,我们该有个别院。老爷,马上派人出去找,其实每天在这里接待客人真的很局促,也吵到婶娘他们休息;在城里找,正如婶娘说的,您年纪大了,这里交通也不方便来回,您走亲访友太过奔波了。”蔡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蔡琰的意思,眼睛一亮,边说边风风火火的遣人去寻找了,蔡邕就愣愣的看着夫人的样子,一时间没想明白。

找房子是后话了,目前的问题是,蔡夫人得在搬家之前的日子里带着小院的丫头们煮一家人的饭。蔡夫人是会管家,会调理的能干妇人,可是她真不会做饭,让她命令厨子做可以,安排菜单也行,可是真的动手,她就两眼一抹黑。

第8章 厨房杂事

厨房的帮工也是有人向灯,有人向火,原先跟以前大厨的,失了靠山,自然成了以前被打压人的靶子,什么都不做还怕出事呢,怎么会再多说一句,打定主意,装聋作哑;而以前因为被打压,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于是这些人就更没什么指望了;让丫环做,那些人平日做细活的,做补品炖品她们倒是有经验了,可是说到做菜,他们只怕连菜都认不全,还不如蔡夫人,所以下午蔡夫人到厨房是一筹莫展,都想偷偷的派人出去找人帮忙了,可是想到老夫人一定派人盯着呢,她丢不起这人,只能做罢。

到了快吃饭的点,蔡琰倒是准时出现在了厨房里,既然说了,要跟着学,怎么着也得装装样子,没想到和中午看到的不一样,这儿的人都呆呆的站在那儿,等着坐在中间的蔡夫人的指示。

“怎么啦?”蔡琰轻轻的问道。

“竟然都说什么都不会!”蔡夫人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蔡琰扫视了一群人之后,想了想,自己也不会,就算会,也不会用这里的灶火不是,想想。

“你以前做什么的?”她顺手指了自己面前的一个小厮。

“小人是摘菜的。”现在说话比蔡夫人还管用的就是蔡琰同学了,谁不知道大厨的位置是这位二小姐一句话弄没的。

“就你一个人摘菜?”蔡琰冷冷的看着他,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摘菜。

那小厮忙拉了一个,但已经不会说话了。

“去把菜摘了,洗干净。”蔡琰也不废话,看向了下一个,原来以前这些人干什么,现在她还是让他们去干以前他们干的活。当家的三把火让蔡夫人烧去,她才没力气管这事儿,先把这伙人嚣张气焰打下来,把晚饭先弄出来。

人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几位就是二厨了,蔡琰真没想到这么点小院子竟然还有二厨?真是奢侈得可以了。喝了一口水,蔡琰觉得累得快死了,她似乎来到这一世后第一次,一天说这么多话,她讨厌这样,可却又没有办法看着这些人骑在自己头上。

三位二厨看二小姐不说话话了,心里直打鼓,常常听说二小姐怪,后来又听说二小姐是少有的才女,今天看来,其它的都是假的,这位二小姐是百分之一百的严厉主子。

蔡夫人从开始的一筹莫展到看到蔡琰先安排下人做该做的事后,马上明白了蔡琰的用心,也就理出了头绪,想想也是,她也是管家多年的,可能开始时一心想着自己不会厨艺而慌了手脚,现在明白了,会不会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让下人们瞧不起。现在她也悠然自得起来,而且也一心一意的想看看蔡琰小小年纪的手段到底到哪一步了。

“二小姐,小人是烧饭的。”终于一位忍不住自己跳了出来。

“烧饭?”蔡琰没想到煮个饭还要有一位专门的人,反问了一声。

“是,小人会煮各式的粥,煮粟饭,黍饭…”那厨子说了一串,听得蔡琰头昏眼花,想起中午蔡夫人有说,吃不同的肉食,配的主食也是不同的,而且在汉朝,豆子也是主食的一种,也是可以当饭来吃的。

“今天煮大米饭。”蔡琰想想,看看那些,她也只认识大米,指了一下。

“这是稻!”专煮饭的二厨纠正了她一下,但看蔡琰不耐烦了,马上禁声的去淘米去了。

“小人是做饼的。”第二位嗡声嗡气的站了出来。蔡琰就烦吃这里所谓的饼!在汉时,面食统称为饼,早上她吃的那碗疙瘩不像疙瘩,面汤不像面汤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汤饼。不过蔡琰想想也是,好像在现代的陕北某些地方也还这么叫。

“今天晚上不用做饼,你识字吗?”蔡琰现在想的是,如果实字的话,她倒是可以写些菜单拿过来,让他们照做,省得自己每天还得浪费时间过来看。

“俺是手艺人!”那个似乎觉得受到了污辱,嚷了起来。

“嚷什么?手艺人就不该识字?”蔡琰喝了一声,又喝了一大口水,脸色就更差了,看他不作声了,想想挥挥手,看向了下一位。

“小人是配菜的,按大师傅的吩咐把各式食材分切装好待用。”

“会炒吗?”

他拼命的摇头。

蔡琰很郁闷,原来大师傅当得这么容易,他就最后动动锅铲子就能做这些人的头,目光又在三位二厨身上转了一圈,最后指向了做饼的那位。

“你,你会炒饼对不对?”炒饼有点像是现在的炒面,或者说是炒面片。

“是!”那手艺人迟疑了一下,但还是不得不点头,这是荣誉问题,不容有失。

“以后你炒菜。”蔡琰口吻不容改变,炒饼也是炒,差不太多。

“小姐…”手艺人又叫了起来。

“叫什么?我会告诉你怎么炒,你只动锅铲,有事我担着。”蔡琰反吼了他一声,现在蔡琰有点喜欢这个老粗的手艺人了,除了轴了点。

手艺人蔫了,看来二小姐不是不会,只是年龄小,拿不动,于是会在边上动嘴,那的确是不用大师傅了。

其它人看这情况也就不敢做声了,本来蔡夫人还带了一票丫头过来帮忙的,看来也用不上了,丫头们也高兴,谁愿意做这种粗活。

菜蔬都洗净分类放好,蔡琰其实大多都不认识,只好挑自己认识的先拿出来。

“黄瓜炒鸡蛋;波菜凉拌;豆腐切小块煎到两面黄,用酱红烧,可以加点肉末;干肉…”

“这叫脯!”有气节的手艺人小声的纠正了一下,得到的是蔡琰的一个白眼,只好收声。

“好吧,这东西先蒸,蒸完了,切小块,用酒糟,酱还有笋干和肥肉来烧制,难吗?”记忆中她吃的腊肉其实洗干净了炒蒜苗或者大蒜,但蔡琰本人是挺不爱蒜苗味的,后来在餐馆里吃过几种腊味一起干烧的锅仔,倒是很好吃,当时问了做法,现在也记不太清,只记得要先蒸一下,把腊味什么的蒸软了,再烧入味。关键点在于里面要放几块新鲜的肥猪肉,肉油能让腊肉更加绵软喷香。

手艺人想了想,摇摇头,“不难。”

“做吧!”蔡琰吐了一口气,这是她今天听到最好的话了。

“那羹呢?”

“什么羹?”

“就是肉汤,不打算做汤吗?”蔡夫人终于说话了。

“现在做只怕也来不及了,拿白菜和肉片氽个汤就算了。”蔡琰心目中的汤还是现代式的南方做汤的方式,是要时间来熬炖的。

看到大家都看着她,蔡琰叹了一口气,看到切好的瘦肉片,打了一个鸡蛋,把蛋清分出来,倒在肉片上,想想加了一点酱油,用手抓了一下,并把手指放到舌头上试试味,想想又加了一点饴糖,再试试,看了半天,最后滴了两滴麻油,放到边上,“过会把白菜炒一下,放水煮,水开了,放肉片,再调味。这个最后做,最后上。”

大家愣愣的看着她,她懒得看他们,洗了手,回书房了。

晚饭时,她回到饭厅,桌上就是她定的菜单,父母和蔡圭都坐得好好的,等她吃饭。

“今天是你定的菜单,要多吃一点啊!”蔡邕柔声对蔡琰说道。

蔡琰答应了一声,默默的坐回自己的位置,米饭很干,看来不是焖的,而是有点像是她小时候邻居家做饭的方法,先像煮粥一样,把米煮开,再捞出米饭,放在蒸锅里蒸熟,这样其实是没有营养的但米饭倒会显得甘香。只是蔡琰想的是,米汤去哪了?她特喜欢喝米汤,放点糖比牛奶好喝。而且书上说了,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

菜炒得一般,就像是一般的家常做法,而且这些菜是不用放辣椒的,而且是零基础也能做的菜,不会失手。

蔡琰默默的吃了小半碗,每样菜尝了几口,想到以后如果每天都要这么跟厨子解释她觉得自己会疯掉,陆判真的要改掉她所有的恶习吗?油嘴滑舌,她已经不说话了;‘不学无术’,现在也被逼得成了神童了;最后一项‘好吃懒做’了,也不肯放过,没好东西吃不说,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教人做,其实说话是件很累人的事儿,而且最重要的是,会浪费时间,她今天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了。

“琰儿!”蔡邕发现蔡琰又在发呆,轻轻的敲敲桌子,他当然知道这不合规矩,但明明是她自己让人做的,她却还是吃得极少,也吃得心不在焉。

“是!”蔡琰忙抬起了头。

“还是觉得不好吃?”

“不。”对于蔡邕的问话,她觉得不能不回,可是今天她已经说了太多的话了,实在是没力气再说什么。瞟了一眼蔡圭,她吃得很多,可能小孩子更喜欢吃肉,她正费力的用筷子在捞汤里的肉片。

蔡琰才发现,桌上有汤匙,但蔡圭怎么说都还小,让她拿那个漆器的大汤匙可能是有些费力,瞟了边上的丫头一眼,丫头倒是会看眼色了,忙过来帮忙,蔡琰才把目光重新放回了自己的碗里。

“这些菜式你怎么知道的?”蔡邕问了第二个问题。

蔡琰想想,这还用知道?可是看着中午的厨师表演,其实这应该是成熟的技法才是啊?并没有难度可言的。可是又不能不回答蔡邕,思虑了半天才抬头,“不能这么做吗?”

第9章 烦恼

“当然不是,只是想知道你怎么知道的?”蔡邕刚刚都试过菜了,他并不很喜欢,并不如大师傅做得好,刚刚听夫人说起蔡琰在厨房的表现,他更多的是担心,和大两岁的蔡圭相比,这个小女儿就根本不像是孩子了,平日不出去淘气也就算了,除了看书就是写字,现在好了,去厨房竟然表现得像是管了三十年厨房一样,这让蔡邕又担心又害怕。

“想的。”

“可是你如何知道用蛋清可以让肉更嫩滑,书里会有这些吗?”蔡邕并没有放松,如果说菜式的搭配可以用想,可做法上哪想去?

“他们做得太复杂、太难吃,女儿会想很多能把食物做得好吃的方法,只是没有机会去实践,今天只是试试,以后女儿会写些菜谱出来让师傅试制。”蔡琰沉默了一会儿,给了个模凌两可的答案。

蔡邕想想点点头,好像夫人刚有提过,她是边试味边调味的,算她过了,但那份担心却仍旧存在。今天一天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有些出格的。中午得罪了大师傅,继而得罪了叔母,不过那倒是小孩子的表达式,他倒是可以理解,现在呢?安排着准备了晚饭,传出去,只怕又是事了。

“妹妹做的好吃。”蔡圭最给蔡琰面子,对她灿烂的笑着。蔡琰回了她一个微笑,蔡圭常常让蔡琰很羡慕,人家前世说不定也是大人物,可是在今世,她仍旧能快乐的经历一次生老病死,多么幸福的人生啊。

“琰儿是能干!看来将来也是持家有道的好主母。”蔡夫人喜滋滋的,现在她觉得看书就是好,会看书、懂得多、性子沉稳,比天天傻玩的大女儿果真强得多。

“是!虽然菜式简单,但倒是体会到了圣人之言,没有本末倒置。”蔡邕点点头,笑了一下。他能想到的可能是蔡琰读了《菜羹谭》后有所领悟,书卷之中,圣人也会用食物来做深刻的比喻,也许女儿并没体会其中深意?再想也是,毕竟才五岁,已经很刻苦了,再说小孩口味清淡,于是以自己的口味来改变家人。他并不在意跟着女儿的习惯来改变,但他在意女儿的教育。

蔡琰想了一下,哦,蔡邕想说《菜羹谭》,原来自己所做的竟然被他看成了简朴?也是,此时的贵族无一不以食不厌精而体现自己的富贵,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就没有他们不敢吃的,做法也是千奇百怪,其实想想倒是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发展到后世之后,大家反而反朴归真了。

蔡邕看蔡琰在认真的思索又笑了笑,“不是什么都要想的,最近读书可有心得?”

蔡琰怔了一下,她哪有读书,不过是拼命的抄书罢了,说到心得,就是时间不够。但这话怎么说?想想,“父亲认为藏书之中最贵重的是哪些?”

“在为父看来,每卷都那么的贵重,当然,你初涉其中,自是求好心切,但不可急功近利。”

“女儿还是希望父亲能为女儿开一书单,把最珍贵的典籍挑出,女儿好通读通背。”蔡琰越来越觉得把四千卷全部抄录完成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更何况,在蔡夫人看来也许过几天还得让自己学女工,这些都是生存的技能,不学不成的,所以能用在录书的时间也就会越来越少,这让她必须走捷径。

蔡邕笑了起来,点点头,他其实有时也会觉得没有儿子是件很无奈的事,现在他却有一丝遗憾了,不是遗憾没有儿子,而是遗憾蔡琰为什么不是儿子。

第二天,蔡邕就到书房和蔡琰一起挑书,并且说每册书的来历,这让蔡琰很感动,就像后世时她上天入地的找到一本书心仪以久的好书时的兴奋,之后每每拿起都想向人叙说一番。现在她很理解蔡邕为什么说,每一本都那么珍贵的话了。但蔡邕还是挑出了一百卷存世孤本出来,告诉蔡琰,这一百卷书,是蔡家六世以来最珍贵的收藏,世上已无第二家了。这让蔡琰心都颤了,孤本,就是钱啊!

蔡琰把这一百卷全部送入了自己的房间,现在只有用晚上的时间了。而且既然是孤本,自然得更加注意保存了,她录完一卷,便让人用牛皮做上封套,小心的放回书房。有了这一百卷的珍本打底,蔡琰心里多少松了一口气,她现在手上有近六百卷的羊皮书,其中有一百卷是世间珍本,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因为没时间,蔡琰每日早上就写上菜单给蔡圭,由蔡圭去厨房指示,实在想不出菜了,她才会进厨房看有什么,再想搭配,说白了也就是家常菜。蔡圭倒是有心人,把蔡琰说的也会记下来,一段日子下来,竟然也有了厚厚的一册食谱,蔡邕也一时淘气,让人订上牛皮面子,工整的写上《蔡府宴》三个大字。引得蔡圭得意洋洋,就好像真的是她的杰作一般。蔡琰也懒得管,这种东西真传到后世只会笑掉人大牙,只怕还会说,怎么有这么不开眼的,这也配叫宴!

年末时节,城内的房子也终于买好,装饰一新。因为快过年了,各府庆宴极多,蔡邕也就显得更加的忙碌起来,蔡夫人借势闹了一闹,最后由蔡邕去跟蔡质说往来辛苦,夫人不放心云云,于是举家随他入城暂住,等过些日子轻闲了再回来。

蔡质自然知道他们的用意何在,可是想想能找借口也就是尊重自己了,总好过其它人明里暗里的吃公攒私,还闹着要分家好。也就点了头,蔡邕也识趣,并没搬多少东西,除了那些书之外,只带了训练好的厨房下人,和三两丫环、嬷嬷就完了。充分的表明他们只是出去暂住。

蔡琰懒得管那些事,她抄书都抄不完,哪还有功夫管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儿,但架不住人家要往耳朵里送,蔡邕此次买房,族中便有了新的问题。要知道,不分家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大家住在一起,而是指,即使只有一个人赚钱,赚的钱也是家族的,属于共有财产,再由族长分配到各家各户。谁家都有私房钱,可是却见不得别人好。

蔡邕原先在朝为官时,俸禄本就交给家里,再由家里给他们零用,当然日常的食材和下人的薪水也是由家族来负责。现在隐居期间,蔡邕也就给人写写字,收些润笔之资,蔡质遥控指挥着老家的产业,每年也会收取一些田租补贴一下。因为不知道在这儿住多久,蔡家老家的最亲的几支也就跟着搬了过来,蔡质还想着要不要在这儿也真的置产,就此安居下来。正商量间,蔡邕自己先置产了,其它的族兄弟们自然心有不甘了,流言也就在蔡家暗暗地流传开来。

蔡邕父母早逝,父母手中的私产就交给了蔡夫人,蔡夫人本就出身高贵,当时的陪嫁也都够丰富,加上她持家有道,所以蔡邕小日子过得一直很滋润,但也心安理得,但现在自己出去买房,就触动了其它人的神精,觉得他才是那个吃公攒私的那位,又有人说他仗着是长子嫡孙多吃多占,反正蔡质很是头痛,管理着一个大家族本就不是什么好事。

蔡邕与蔡质一直亲如父子,看到蔡质头痛,也觉得心里不太好过了,觉得夫人这般嫌弃家里很有些过份,整日里唉声叹气起来。

蔡夫人当然知道他的,蔡家这一脉其实只有蔡邕一人而已,叔伯兄弟他看得很重;可是却觉得此风不能长,上次因故削了他们房里的大厨,已经替族里省了不少钱了。更何况,现在他们搬出去,光是每日的供奉就能省不少,他们还想如何?总不能让她贴出陪嫁吧!所以想都不想的严厉打击了蔡邕还没开口的妄想,打击完了,其实她心里也不落忍。

但蔡夫人却不得不想其它,她是没有儿子的,族产将来本就落不到她们的头上,万一蔡邕走在他们母女的前面,她都不敢想将来怎么办。这些年,她也风光过,也落魄过,其实很多事她也看开了。怀着大肚子跟着蔡质叔侄躲到这小地方来,心里的委曲向谁说?可是住久了,她倒喜欢上这儿了,清清静静的,也不用再为蔡邕那狗脾气而担惊受怕了,多好的日子。便有了想长住下的打算,这才与羊夫人把关系打得火热。

她自然知道,蔡邕是嫡长子,要回乡守业的,真的回老家做长媳当然好,可那是她有儿子的前提下的,现在自己生儿子看来是没什么指望了,于是她决定就在这儿终老,买房子其实是第一步,慢慢的把小家从蔡氏独立出来才是最重要的,我不要你们的,你们也别来烦我。在这关键时候,她当然不能服软了,所以一时间家里的气氛颇为紧张起来。

蔡琰怎么说也是家里的一份子,更何况搬家是她的主意,她总不能放了火就不管灭吧?看看他们俩那样子,其实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本就是千古的命题,而且千百年都没人解答得出。

第10章 蔡家三产

“父亲,姐姐和琰的嫁妆是由家族供给吗?”吃完饭,蔡琰放下筷子,看着蔡邕。

“家族会负担一部分,因为你们是蔡家的女儿,会有礼节性的比如六牲六畜什么的,问这个做什么?”蔡邕这些时日正在和夫人怄气,但还是不忍拂了女儿的面子。

“若是琰出嫁后不如意,能回归家族吗?”蔡琰是记得卓文君成了寡妇之后回的家,还跟人私奔了,让老爹出了两份嫁妆。但没听过家族会给嫁妆,也没过有成功离婚的案例。

“当然不成!要学会忍耐,当然,为父会为你挑一温良君子。”蔡邕微笑着。

“若父母不在了呢?姐姐与琰并无兄弟可依靠,将来即便夫家不容,父母若也不在,姐姐与琰将所靠何人?”蔡琰想了一下继续问道。

蔡邕怔住了,是啊,他和夫人若是不在了,女儿的夫家有什么事,家族怎么可能会帮到她们?也许只有钱才是最重要的,多给女儿置产。将来即使不靠夫家,也能把像自己和夫人一样独立出去,不看夫家的脸色。

蔡夫人喜形于色,蔡琰所说就是她所想的,可如果自己跟蔡邕说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女儿可是他亲生的,他总能好好想想了吧!是女儿重要,还是那些叔伯兄弟们重要。

蔡邕当然不会说听女儿的话,但行动表明了一切,搬家的事空前顺利起来,到新家之后,他再得的润笔费就直接给夫人了,至于夫人怎么用,他也不过问。

蔡夫人也是聪明之极的女人,隔个十天半月的总会带着孩子们给蔡质夫妇请安,也顺便拉些自己织的布匹什么的,虽不值钱,但是也表明了态度,她们还是这家的一份子。让蔡邕脸上好看。

蔡琰就默默的看着,心里不得不服,蔡夫人真的把现代人用无数的宝贵经验凝结的婆媳相处八字箴言,根本不用人教就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服不行啊!哪八字,‘保持距离,常来常往!’当然,这也得老公听话、支持,不然,不问青红皂白,大耳刮子就招呼上来,再聪明都没用,所以,最聪明的还是得眼睛放亮点,挑个听话的老公。

蔡夫人除了回去请安示好之外,就开始了她的女强人大计,光指着老公那点给人做琴,写字的钱,还不够请人吃饭的呢!现在她最相信的人就是蔡琰了,于是没事就坐在蔡琰的书房里,也不管蔡琰忙不忙,就开说,即使是自言自语,她也不介意,反正蔡琰不说话她也习惯了,总能听几句进去,即使没好主意出来,也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蔡邕也就够了。

“羊夫人的意思还是让咱们买地,可是土地早就买空了,就算有些零星的小块出来,买下来也没多大的用处对不?对了,前些日子羊夫人介绍我认识了卫夫人,卫夫人家是河东买卖人,家里很是富有,这次过来吴地钻了羊家的门子,在城里开了好大的商栈,买卖极大,什么好东西他们那儿都有。羊夫人挺看不上卫夫人的,我听说因为羊大人在那商栈里实际上是参了一股的,所以羊夫人不得不应酬卫夫人,你说我们要不要也跟着参一股,不过似乎不太好意思…”

“娘!”蔡琰真的听得快烦死了,她已经翻来覆去的讲了好多次了,什么羊夫人,卫夫人,还有其它的什么门路,反正就是一句话,她要赚钱。问题是,蔡琰要会赚钱还在这儿拼命的抄书?不是开玩笑吗?

“你说…”蔡夫人一脸惊喜,女儿终于有反应了。

“别买地,万一打仗就白瞎了。”蔡琰本想赶她走,可是看到她一眼希冀的目光又不落忍,只好把赶她的话咽了回去,无力的说道。

“傻话,打什么仗啊,天下太平的。”蔡夫人摆摆手,不当一回事,马上又瞪了女儿一眼,“唉,我倒是想买,也得有不是!你又没认真听我说话。”

蔡琰怎么跟她说三国打起来就没完?说了也得有人信不是!想想,“让爹教书好不好,爹学问这么好,不教育英才太可惜了,咱们开个书院,让爹只教有钱人家的孩子,也费不了什么事,收束修也不错。”

“算了,当个私塾先生束修少得可怜,年终也就两块腊肉,不合算。收多了,人家说咱们敛财,你爹那么好面子,肯定不肯的。”

蔡琰没法了,她能说什么?人家穿越了,物理、化学一把罩,她一窍不通,就是真办一个工厂,也就勤等着倒闭吧!就说造纸一项,她真想造出后世的宣纸出来,可是她也得会不是!好吧,就算是会,起作坊,再招工人,再研制,前期的投入就不老少。要知道人家蔡伦可是宫里专门管进纸的太监,人手里有现成的工厂、工人,还有数之不尽的资源,做成了封侯;做不成,没人能再阉他一次,他当然能做。自己凭什么?蔡夫人手里的那点私房钱,想利生利,还万无一失,除了买地之外,在蔡琰看来就只有利用文坛领袖的蔡邕一途了。结果蔡夫人还不答应。

蔡琰只好低头写字,继续当听众。

“你说,办个私塾真的能行?”蔡夫人想来想去,也觉得对他们来说投入最少的似乎只有这个主意了。

蔡琰不做声,她也不知道现在的行情怎么样,但在现代,补习老师可是高高收入人群。学校都没几个正经上课的,全攒着力气回家带班呢!可是现在也没中高考,谁补习啊?还不能让老爹的面子难看,又得让那些有钱人比着花钱,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你说话啊!”蔡夫人推着蔡琰,蔡琰忙拿开笔,生怕把羊皮弄脏了。

想了想侧着看着蔡夫人,“城里穷人多吗?”

“废话!”哪朝哪代都是穷人比富人多,蔡琰承认自己问了一句废话,于是坦然接受,想了一下。

“找几个特别特别聪明,但又特别穷的,别找多了,五个就成。”蔡琰权衡了一下,看着母亲的眼睛。

“五个穷孩子?”

“孔子才教七十二个,真穷的就一个颜回,还给他当车夫,所以让爹收五个,造造势就成了,反正传出去就是爹要收徒了,而且只收最聪明的,有教无类。让有钱人着急,拼了命的也要把儿子送过来,爹不答应不是还有您吗?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怎么做的。”蔡琰喘了一口气才把话一气说完。累个半死。到这一世,她总算也知道,说话也是件挺累人的事。上辈子怎么就油嘴滑舌了?那是能力,不是缺点好不好!她心里腹诽了陆判一下,但这世让她滑也滑不起来了,她没时间。

蔡夫人多聪明,已经明白了蔡琰的意思,反正找五个聪明的穷孩子是讨蔡邕开心,当然也顺便造势,蔡邕当教书先生就好,其它的事由她来办。伸手捏捏蔡琰的小脸,咯咯的笑了起来,“小人精,看来多读书是好,脑子就是比一般人好使,我这就让人把你姐抓进来读书。”

说完咯咯的笑着出去了,在院子里还传来找大小姐的声音,看来在蔡夫人的心目中,蔡琰这么聪明就是读书之用,蔡琰想想也是,是啊,这几年,她可不就只干了这么点事吗?

穷孩子找到了,蔡邕没想到蔡夫人这么有爱心,竟然还会想到穷孩子读不起书可惜,感动得不行,亲自测试了一下,觉得真是聪明,不读可惜,于是也就正式的行了拜师之礼,想正儿八经的开班授课,反正他闲着也闲着,只当找点事做。

曹操听说蔡邕收徒了,马上快马加鞭的赶来,把董祀留下,还留下一大笔钱,当然董祀就得住在蔡家,这是生活费。董祀就成了第一个收费的学生了,因为曹操的关系摆在那儿,所以蔡邕没废话就收了,钱还推辞了一番,曹操又不差那两钱,扔下就走了,把蔡邕还弄了个大红脸。

有一就有二,羊家也听说了,忙把羊家的两位少爷送来了,大少爷都十五了,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蔡邕本不想收,但他们到吴地是羊家帮的忙,多少也是这一方的地头蛇,地方上的地也得人家照顾着,但看看羊家两孩子其实资质是一般的,正在犹豫不决间,羊夫人可是利索人,早就直接登堂入室找了蔡夫人,几十匹上好的宫帛和绸缎送进来,顺便送了蔡家姐妹一人一套上好的玉石首饰,于是蔡夫人只好隔帘咳嗽了一声,蔡邕吓得忙不迭的点头了。他当然不知道是因为蔡夫人收了人家的东西,只以为是因为和羊夫人交好了。

和羊家交好的卫氏听说了,也把儿子送了过来,卫氏从羊家知道是走了蔡夫人的门子才进的,想想人家羊大人家都要走夫人路线,他们这样商贾之家只怕连门都进不去,于是仗着卫夫人和蔡夫人有一面之缘,直接由夫人领着少爷进了内宅。

卫家有的是钱,可是就是没地位,于是这一代嫡出的就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寄于厚望,礼物更是丰厚得吓死人,蔡夫人都不敢收,被逼着收了,蔡夫人亲自领着卫仲道到了蔡邕面前。还别说,卫仲道倒很让蔡邕喜欢,和蔡圭一样大,但和蔡琰一样少言寡语,读书过目不忘,倒是目前所有学生之中除了蔡琰之外,资质最好的一个,收得欣喜若狂。这让蔡夫人一下子就没了负担了,高高兴兴的回去数钱了。

再来人,蔡琰就不让蔡夫人收了,送多少钱也不收。蔡夫人一边心疼钱,一边又觉得如果收多了让蔡家的人知道了来分钱就麻烦了,于是忍痛拒绝,却不想,越是这样,蔡家学堂的名声也就更响了,羊家和卫家心里那个感激涕零呢,逢年过节的束修更是丰厚无比,远在北方的曹操也是常常差人送来厚礼,蔡夫人这才明白,蔡琰不让她多收学生是为了让这几家更要比着花钱了。

第11章 成功备份

蔡琰并没进父亲的书馆里读书,她的书还没抄完,没时间。而且蔡邕也不认为,蔡琰的程度能跟这些人在一起读书。蔡夫人一看九个学生不够完满,摆桌子都不对称,于是毫不犹豫把蔡圭安插进去,让她跟着一起念,正好凑个十全十美,当然也是为了省得让蔡圭一天到晚傻玩。

蔡夫人有钱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么多钱怎么办,这会可没有钱庄,能兑换银票,而且此时除了五株钱之外,就是帛和金(这是铜)来做计量单位的。帛就是绸缎等织品,在汉唐,织品、钱,粮食都是主要流通手段,官员的俸禄也是由这三样组合而来。

蔡琰随着蔡夫人去库房看时,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的房子都动不动弄几进院子了。这些东西全是大体积,得找多少房子来装这些东西?在蔡琰看来,谁能带着这么些重金属、绸缎来逃命?倒是个问题。

当然蔡夫人想的不是逃命,也不仅仅是收藏困难,而是这么多钱,怎么瞒得过蔡邕的法眼,如果说真的让他知道,只怕他的爱心又会泛滥成灾的。于是她又开始了,天天在蔡琰书房里念叨的日子。

这次蔡琰很合作,一听明白来意,就马上提出建议,钱和金全部小额小额的兑成黄金,要知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什么时候黄金都是硬通货。当然得不着痕迹的去换,隔一段时间换一些,别一换就一大块,要小块、小块的,用小盒子收好,将来什么时候都能用来消费;再就是那些贵妇人们送的首饰,有珍贵宝石的才留下,比如说指头大小的珍珠和一些从波斯那边传入的各色珠宝都可以保存,平时也要注意收集;大块的玉壁碰都不要碰,太珍贵会引人觊觎的,当然蔡琰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不易保存,也不好携带。

蔡夫人就笑蔡琰总想着逃命,但想想也是,他们在吴地可以说是客居,终归不是自己的地方,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带着随身携带最好。于是也就听从了蔡琰的建议,不着痕迹的化整为零,家里只留下日常生活用的少量现金,其余的都会及时兑换成黄金。

有空时也会跟羊夫人一起去逛珠宝店,但并没下手。卫家的管事是聪明人,私下跟蔡夫人交谈之后,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也会送一些宝石进来让蔡夫人挑选,因为不是首饰,价钱比较合理。珠宝比黄金要轻多了,这样,蔡夫人也觉得比黄金更易收藏。而且想到女儿将来是要嫁人的,嫁妆其实都是父母从女儿小时候就开始攒的。现在收些珠宝,等到时,再打些首饰,一是能减轻那时的经济负担,二也是准备得更加充裕一些。

当然,蔡氏家族那边也跟着受了惠,总不能全部都拿出去换钱,门面总得装一下,隔些日子,蔡夫人也会装些布匹、绸缎回去给蔡质夫人,当是他们给的家用;蔡邕看到夫人这么做了,心里也更是感激,外人一看也夸奖蔡夫人孝顺,蔡琰看来就是刀切豆腐两面光。

蔡琰考虑到师兄之中有五人出身贫困,于是建议蔡夫人让他们九人统一服装,算是校服了。蔡夫人一想也是啊,穿着一出去就知道这是蔡家的学生,多么有面子。于是会用一些上好的帛去换成普通的麻和粗绸,带着家里的女眷给学生们做衣裳。这倒不是蔡夫人小器,而是身为布衣的学生,是不能穿丝绸的。蔡琰看到母亲所做的一切,心里暗暗地的佩服,古代当家果然不易,但也明白她做不来,只好保持沉默。

时光如梭,转眼蔡邕在吴地已经住了十个年头,九个学生全部都举了孝廉,而且个个都有才子的称号,因为都是蔡邕的学生,于是号称蔡门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