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听到时当时就喷笑起来,瞧瞧自己这姓?‘菜’门出的九子,能有多大的出息?但她可不敢说出来,怕老爹打她。蔡邕虽然读书很好,很早就正订了经史,但本人其实更加推崇黄老之说,讲求自然。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子,于是竟然还学着儒家写起了《女训》,以教导女儿。让蔡琰很是不以为然,觉得他有些叶公好龙的意思。

好在等写完了,蔡琰看了还觉得不错,至少没太迂腐的烂词,他强调的是女子除了要注意容貌的姣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学识和修养,品德的修行对女子来说也是重要的事。蔡琰觉得这话古今亦然,可以接受。

蔡圭因为一直在外书房里跟九子读书,相对于蔡琰的淡漠,九子都很喜欢快乐、活泼的蔡圭,但又不得不承认,蔡门九子,谁也不如从不跟他们一起的蔡琰。

蔡邕这么说,蔡圭这也说,连同是九子之一与蔡琰最熟悉的董祀也这么说,其它八子也就不得不只好承认下来。其实蔡琰自己都不知道坊间这么流传自己,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抄书。

董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蔡琰打过,于是和其它八子不同,他喜欢活泼的蔡圭,但更喜欢冷漠的蔡琰,没事时就进来陪她录书,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几句。因为有董祀的帮忙,近五年蔡琰抄书的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在蔡琰十一岁这年,四千卷终于全部录完了。

蔡琰有自己的分类方法,珍本的书按现代的装订方法,缝成四大册,共四百卷,蔡琰收得最好,保证什么时候都能第一时间拿到,带走;其它的林林种种的三十多册装了满满一大箱子,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以后做什么?”董祀轻轻的吐了一口气,蔡琰收完最后一张羊皮,从认识她那天起,她就趴在桌子上不停的写,现在终于写完了,想想除了她第一次追打自己外,他就没看她站立过,她给他所有的形像就是趴在那儿,手里永远有一只笔。他知道,她其实在为这些古书做备份,心里也就更加佩服起来,谁家四、五岁的孩子知道书简的价值,知道要留存备份。就凭这份眼光也都比外面所谓的九子强得多了。

蔡琰也有些茫然,当全部抄完了,蔡琰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也许很无用的事。是啊,用六年时间来做一件未来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事。伸直腰,揉揉自己疲惫不堪的眼睛,才抬头看看熟悉又陌生的董祀,笑着拿他打趣起来。

“不知道,不过将来你有事时,即使你老婆不救你,我也会去救你的。”

她说的是真的,如果真如历史上说的,董祀将来的某一天真的要是被曹操扣下了,那么她会拿出几册书来救他的命。怎么说,他也帮自己抄了这么多年,这是他应得了。

“你还会笑?”

“说得我好像木头人一样,只是前几年没时间罢了。”蔡琰淡然的深呼吸了几下,起身伸伸懒腰,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

董祀当然不会把她的话放在心上,跟着甜笑起来。

“你要回洛阳吗?父亲说你们学业已成,曹先生也派人来说想接你回去?”她好像在饭桌上听蔡夫人说过,因为董祀一直生活在蔡家,跟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些舍不得。但当时她没往心里去,所以也没听清楚,于是现在问一声。

“我还是想跟老师再学习一下。”董祀脸红了一下,有些扭捏。蔡门九子里他年纪最小,才十二岁,所以他已经给曹操写了信,想再蔡家多学习几年,曹操想想也是,也就答应了。

“那个卫仲道怎么老在看书?”蔡琰却没看他,她眼睛看着窗外呢。她看到窗外院子里,卫家那位在廊下看书,每次蔡琰写累了起身活动时,抬起眼睛就看到他在看书。蔡琰因为好静,所以蔡夫人在买新房子时,在蔡邕的书房边上给蔡琰也做了一间单独的小书房,这样,蔡琰就可以和那些来读书的孩子们分开,做自己的事。

“先生的书就放在那儿让我们看,这些可都是买都买不来的,八师兄前儿跟老师说想抄录,老师也同意了,可能这些天就会让人来抄书。”董祀跳起来陪着蔡琰站着,伸头看了一眼解释道。卫仲道在九子里排行老八,这数字真好,不愧生意人家的儿子。

蔡琰摇摇头,笑了一下,早干嘛去了?都快出师了,现在想起来了?还遣人来抄,真是大少爷。

“你中午想吃什么?今天我想下厨房。”蔡琰回头看着董祀,看他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决定给点好处给他,毕竟将来能不能救他的命还是后话,现在至少能给他点吃的。

“你会吗?”董祀笑了起来,他真的没想到蔡琰会说下厨房。

“没做过,试试吧!”蔡琰想了想又笑了起来,十年的焦虑现在终于完成了,蔡琰虽然小小的茫然了一下,但是还是觉得彻底放松了下来。

十一岁的小女孩子笑起来,最多只能用可爱来形容。离美丽或者倾城倾国什么的,其实远得很。但董祀却仍旧看傻了,半天没动地方。蔡琰顺手拿了只笔敲了他一下,也懒得看他了,收了东西去了厨房。

第12章 卤料与火花

手艺人已经是标准的大厨了,蔡圭也在那儿,指手划角的说什么,看到蔡琰过来,忙跳了过来,“怎么今天过来了。”

“今天有空,中午打算做什么?”蔡琰穿上素儿给她做的厨衣,当然也是她设计的,形式参考现代全包的反穿衣,汉代都是宽袍大袖,围上围裙也不顶事,所以即使蔡琰进厨房机会少,还是让素儿做了一件。当然,后来蔡圭觉得好,常借去穿,于是,素儿又做了三件,给偶尔进厨的蔡夫人和蔡琰各做一件,蔡圭则又多了一件换洗的。

“父亲让做点肉,师兄们喜欢吃,娘说你口味清淡,所以想分开了,父亲和师兄们在前院吃,咱们在后头吃。”蔡圭说得飞快,但看得出,已经弄得差不多了。

蔡圭读书是插花,她更喜欢在厨房里忙忙碌碌,这些年来倒也学了不少东西。九子每天中午都在蔡府吃饭,而董祀因为住在蔡府,所以晚饭也会跟蔡家一起吃。

蔡夫人可不是小器的女人,很舍得给他们吃的,更何况其中五人出身贫困,所以中午这顿反而在蔡府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餐,尽可能的做好,让五人能吃好吃饱,不会像颜回那样英年早逝。

“要帮忙吗?”

“不要,你有特别想吃的吗?今儿卫家派人送来了好些从天竺那儿带来的香料,大师傅很多都不认识,你来尝尝看,咱们怎么吃。”蔡圭拉着蔡琰去边上看,已经用小格子盒一样装出一些来,好分辨。卫家有商队,每每商队回来,卫家的老掌柜总会送些新鲜玩艺过来,在他们看来不值什么钱,但也是心意。

蔡琰细细的看了看,她除了认识胡椒、孜然外,也是一头雾水,还过看到孜然她还是感动了半天,她的羊肉串有指望了。

“中午给他们做烤肉吃吧!把这个磨下,过会烤肉时放进去。”她挑出了孜然,但还是没说名字,她不应该认识的,所以还是保持低调为好。

再看其它的,有看着像八角的,可是八角是从天竺传来的?她还以为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加上长得跟树皮一样的桂皮,那是不是说她也可以卤鸡蛋吃了?

其实来了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原以为中国人自古就知道用筷子,结果到了才知道,即使在东汉,筷子是用来分菜的,吃东西还是用手。当然,现在蔡府改了,桌上用铜打一双公筷,每人都用木筷吃饭了,为此蔡琰十分欣慰。

还有就是香料,原以为花椒出得较晚,到了厨房才知道,花椒就是川椒,《诗经》中就有,弄得蔡琰还乱激动了一把,以为辣椒早就出现了。让人去找,结果找来的是花椒,唉!不过也行,现在蔡府也能用花椒来烧川味红烧肉了。

蔡琰边拿起闻了又闻到,一边胡思乱想着,可是她真不认识这些东西,最多是在食堂吃饭时,食堂的大师傅没把这些东西挑干净于是烧熟了,她倒是见过一两次,生的什么样,她真不知道。放到嘴巴里尝尝,有点那个味道,吐出来,点点头,是八角。

拿了把小锅子,顺手抓了几颗八角和桂皮,冲洗了一下,泡在水里,看看边上有几个猪心,猪肚什么的,东汉贵族是不吃内脏的,这些下水是放到一边,给下人们吃的。后来有天蔡琰实在找不出菜吃了,看到猪肚了,于是让人洗了和云豆一起熬汤,蔡夫人很喜欢,听说外院的人也很爱吃,于是猪肚总算脱离了下水的待遇,上席了。

蔡琰自己也不怎么吃肉食,于是也一般不怎么在意这些,家里也不缺这点吃食,他们喜欢怎么弄由他们自己,不过现在想想,鲜的猪心怎么吃啊?真不敢想。拿一个,扔进水里,想了想,可能应该放点酱油,还要放什么?那时记得里面似乎很多香料的,还有像树叶一样的东西,在香料格子里,看了半天只多抓了一把花椒,其它的也不敢动手。尝了一下,她也迟疑不决,于是决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么着了吧!

放到灶上任它煮开,大家难得看到二小姐亲自做东西,都躲在一边偷看着,连大师傅也不时的瞟几眼,都知道二小姐会吃,可是她却绝少进来,只是让大小姐拿着菜单进来让他们照单子做就好了,当然也没人敢置疑二小姐设计的菜式不好吃,反正只要她喜欢就成。

大师傅个人还是比较服气蔡琰的。因为蔡琰开发了一系列的面食,包子、饺子、葱油饼,各式的面条,即使是面疙瘩也跟以前的死面团子不同了,现在府里上下都爱吃面食,他现在想想以前说自己会做饼,真是都觉得燥得慌。

卤东西是要时间的,饭菜都煮好了,蔡琰的猪心看上去似乎还没熟,蔡琰用筷子戳了半天,人动也不动,看来‘心’果然都是最硬的。于是让人看着火,自己回蔡夫人那儿吃饭去。

蔡夫人看桌上有一盘烤肉,还有点担心,看到蔡琰难得挟了一块,才放心下来。

蔡琰尝了尝,没辣椒粉口感真的差了好多,但总算跟现代的羊肉串差不多了。

“味道真不错,感觉很香了。”蔡夫人也吃了一块,跟着蔡琰吃了几年菜,口味也越来越清淡了,开始也觉得肉没那么好吃了,今天闻了一下,跟平时的感觉不太一样,试吃一下,外焦里嫩,新香料味倒遮掩了羊肉的膻味,配合得恰到好处。

“姐,你记一下,以后肉还是腌过再烤算了,用蛋清、大葱、酱油和胡椒一起腌几个时辰之后再烤,烤制时,再加孜然粉。”蔡琰觉得不够入味,肉汁的口感不够丰富。

蔡圭尝了一下,点点头,拿她的小本子记了下来,这点很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过现在蔡琰觉得他们不是在吃午饭了,而是在开试菜大会。

“对了,你刚刚煮的是什么?”蔡圭还在想砂锅里那颗可怜的猪心,再这么下去,估计下人们也就没什么可吃的了。

“用香料煮煮试试,看看能怎么吃。”蔡琰想想,糟了,她应该里面放一块五花肉的,用来炒回锅肉也好啊。算了,试验中,看看能煮成什么样,现在的配方也不确定。

“你又不爱吃,想那么多。”蔡夫人轻斥了她一下。

“你们爱吃就好。”蔡琰轻笑了一下,是啊,自己好像真不爱吃东西,即使现在厨房烧菜和现代差不多了,但还是觉得没吃的乐趣,似乎没什么期待一般。一定是陆判,害得她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快乐。她心里那个幽怨啊,不过再想想,不对啊,自己如果连吃都提不起兴趣了,那活着干啥?这么努力的想活着,总得有点什么期盼不是?唉,把书抄完了,人生的意义都没有了,什么世道?

“夫人不好了,老爷在前院生火,要烧了前日您用重金给老爷买来的那棵桐木!”管家冲了进来,急得不得了。

蔡夫人是谁啊?花钱买那棵桐木倒不是全是为了纵容蔡邕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如果蔡邕再制出一把名琴,也是无价之宝,比存同体积的黄金好多了。现在那败家老爷竟然要烧了它,真是要命。蔡夫人也不问为什么了,直接起来窜了出去,跟电影特技一般。

让蔡琰窃笑不已,这一世的父母怎么组合在一块的,缘妙不可言啊!但很快怔了一下,烧桐木?怎么这么耳熟?

正想着,蔡圭早就笑嘻嘻的拉着她起来跟着蔡夫人冲了出去,她可不是像蔡夫人那样想阻止,而是高兴又有热闹看了。

“听声音,听到没,这个是桐木燃后的声音,是不是跟…”远远的就传来蔡邕中气十足的声音在院里回荡。

“老爷!”蔡夫人凄厉的声音划破长空。

蔡圭加快脚步,拉着蔡琰钻入了人群中,小院的中间起了个火堆,蔡邕本来一手扶着一大块木头正和九子说得神采飞扬,但看到夫人就吓得把手里的木料掉在了地上,整个人呆在那儿。

边上卫仲道很机灵,伸手一下子接过并拉出了火堆。不顾火星,就用手拍。

古代的院子为了防止火灾,每个院落里都会放一只大水缸,看来卫仲道小朋友是知道,做琴的木头不能沾水,否则会影响音质。所以笨得只知道用手来拍。真笨!脱了衣服来打也好过用手拍啊!蔡琰摇摇头,看看周围有个大花盆,目测也知道自己拿不动,招过看热闹的佣人,拉出花草,两人一起使劲把一盆子湿土倒在了桐木上,火灭了。而蔡琰一边让人快拨开湿土,一边拉开用手去扑火星的笨蛋,到一边的大水缸里把他两只满是水泡的小手按了下去。

水缸的水一般是井水,但是天上有时下点小雨也能接着,至于是不是天天换,就不是蔡琰能管得了的了。所以卫生的问题也不在蔡琰的考虑范围内,反正她只是在采取应急的措施罢了,再说,她又不是护校毕业的。

第13章 历史不可信

“琰儿!”董祀看蔡琰拉着卫仲道离开,忙跟了过来。如果不是看蔡琰拉着八师兄的手,他其实更想看师傅和师娘吵架的。边追过来,他的小脑袋还不时的回头去看看那边的战况。

卫仲道看董祀追过来,有点不好意思,想抽回自己的手,但蔡琰按得死死的,转头看着董祀。

“爹在干嘛?”

“哦,吃饭时大师兄问先生为何桐木比其它木料更适于做琴,先生就让人生火,烧了几种木材之后,然后把桐木放进去,让我们辨别燃起后的爆裂声的不同。”董祀随意说道。

中午大家吃饭吃得好好的,董祀还记着蔡琰答应要给他做点好吃的,心思就全用在仔细的分辨菜肴的滋味上了,觉得每样菜都好吃,特别是烤肉,和平时格外的不同,让董祀乐开了花,就差没跳起来跟大家说,这是蔡琰为了他而做的。结果因为最近大师兄家的娘子因为难产死了,心情不好,于是他没心情吃饭,让大家都跟着倒霉。想到这儿董祀还轻轻的叹息了一声,算了,大师兄家的新嫂嫂人还不错,原谅大师兄好了。

蔡琰明白了,老爹那种好为人师的性子什么时候能改?当然,他本就是师傅,可是如果每个学生都要听,他们家哪有那么多桐木来烧?不就是木质的细密程度和含水量的不同吗?真是不是够给老爹显白的。

董祀习惯了蔡琰的不回答,伸头看看卫仲道被压下的手,“琰儿,你干嘛呢?”

“他受伤了。”蔡琰淡淡的说道,现在有目击者了,好像就不能用这脏水了,万一真的感染了,人家家里只怕会找来的。再说记忆中应该是用流水和冰块的,现在又没水龙头,也没有冰箱,算了,还是找找最近的那个水井在哪吧?她能想得起的就是厨房门外的那口,应该还有其它的吧?

“最近的井在哪?”

“琰儿,这是你家!”董祀真是服了她了,指指边上的小院,蔡琰一手拉卫仲道,一手拉蔡祀一起到了侧边的院子,拉董祀的用意很明显,打水去。

蔡琰就用小瓢不停的舀清水浇在卫仲道的手上,一直到红色退去,水泡变得起蔫了。

“好了,去找娘要点药膏。”蔡琰才松开了卫仲道的手腕。

“琰儿,烤肉是你做的吗?真好吃。”董祀看不用再打水了,忙过来找蔡琰说话。虽然习惯了蔡琰冷淡,但却不喜欢蔡琰对另一个人这么亲密,他此时的用意很明显,要让卫仲道知道他和蔡琰是不同的。

“卫家送的香料,想试试。”蔡琰自然知道董祀的小心眼儿,白了他一眼,和卫仲道默默的一颔首,回了前院。

蔡邕已经回复了正常,那棵桐木重新回到了案台上,一头被烧圆了,黑漆漆的。蔡夫人心疼的就差没抱着那块木头哭了,九子其它七子老实的跪坐在下首,卫仲道和董祀忙回到自己的位置。蔡圭则一直笑嘻嘻撑头的看着父母的笑话。

“削掉这块还能做把琴吗?”蔡夫人比着长度,大琴和小琴的价钱可不同。

“可以做小点,给琰儿弹。琰儿,你不是总想要把好琴吗?”蔡邕给蔡琰打着眼色,夫人发起飙来是任谁也撑不住的,蔡邕只不过在学生面前强撑着尊严罢了。

“为什么要削掉,就做把焦尾琴就好了。”蔡琰有些奇怪,父亲又不是没做过焦尾琴,现在为什么想到要切去焦尾的部分,难道这次烧坏了?

蔡邕夫妇对视一眼,同时从眼睛里迸发热切的光芒,当然蔡夫人眼睛瞪得更圆一点,很像五株钱。

“您从没做过焦尾琴?”蔡琰现在脑子里有了一丝不确定来,看蔡家夫妇的表情好像听都没听过焦尾琴。如果说蔡邕从没做过焦尾琴,那故事怎么来的?

“这么珍贵的木料谁敢放到火里烧?”蔡夫人喝了一声,眼光不时的瞟了蔡邕一眼,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蔡琰那个晕啊,是啊,自己真傻,蔡夫人有说过,这块桐木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古人又不是傻子,即使商人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都不高,可是却一直贯穿着历史的始终。蔡邕都写了专著了,就表示古琴在此时已经是成熟的产品了,那么成熟产品的原材料自然早就被人控制住了。怎么可能被人乱砍滥伐,当柴烧?唉!果然历史不能信啊。

蔡琰心中那个懊恼哦,想当年她也是读了一肚子书的,现在才知道,读进去的都是糟粕,这不是跟买了加了三氯轻安的奶粉一样糟心吗?懒得再说什么了,默默的行了一礼,黯然退了出去。

猪心晚上煮好了,味道淡了一些,蔡琰忘记放盐了,也是在东汉实行盐铁专营制,价钱有些贵,于是大家口味都被迫清淡起来,好在蔡琰自己本就口淡,也就常常放了酱油就忘记放盐。她让人切成薄片,自己调了酱汁浇在上面,倒是和现代时吃的卤菜差不多的味道,请手艺人试吃,手艺人和蔡琰合作倒是越来越愉快了,自己也有了自信心,加了一些别的调味料,放入一些其它的内脏,蔡琰想想让他可以把猪皮什么的放进去,猪油会让没什么油的内脏好吃一点。

晚饭因为有了下酒菜和焦尾琴的创意,蔡邕很高兴的喝了几杯,对于卤猪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蔡琰没说话,默默的低头吃自己的。在蔡琰看来,此时的酒就跟自己小时候家里做的糯米酒一样,如果不是太贵,她都想用来煮鸡蛋花吃了,再加点炸油条…唉,现在植物油比动物油贵,更何况,油条还是宋时的产物,估计她也活不到那会了。

“琰儿,董祀说你书已经抄完了?”蔡邕看向小女儿。

“是!”

“全部?”蔡圭吸了一口冷气。眼睛瞪得溜圆。

“那当然,我都有陪着。”董祀忙强调自己有帮忙。

“是,董祀有帮忙。”

“能送给卫家吗?仲道跟为父说想要来抄录,为父已经答应了,只是这么多,你从四岁起抄,到今日才完…”蔡邕轻轻的叹了一口了气。

“老爷还知道女儿是从四岁起抄的!”不用蔡琰反对,蔡夫人拍的一声拍下了筷子,“到今日,不眠不休,人家都在玩时,她一直趴在桌前写字。老爷一句话就要送人,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卫家有的是钱,找十几二十个笔贴士来帮忙即可,干嘛要女儿的?我还想着那是给女儿的嫁妆呢!”

“书就在家里,大可把书都给她做嫁妆好了,再说…”蔡邕根本就不觉得这是问题,他又没儿子,他的书就是女儿的,蔡圭摆明了不会要,自然全是蔡琰的,所以他自然而然觉得,那些草稿可以转赠他人。

“父亲知道女儿为何录书?”蔡琰懒得看父母吵架,再说也没意义。

“不是练字吗?”蔡邕有时很单纯。

“如果只是练字,女儿就不用六年来不眠不休了!”蔡琰轻叹了一口气,蔡邕想想也是,想练字什么不行啊,用得着她这么多年持之以恒?蔡琰不想说天下会太乱,这不该是足不出户的女孩子该说的话,想了下,“竹柬保存不易,所录量少,女儿一册羊皮能收录一百卷竹柬,分量也轻得多,更适合女子阅读。”

“是啊,那好吧,我让他们派人来抄。”蔡邕从善如流。

事情告一段落,蔡琰也没当一回事,这对她来说本就是身外之事,她书抄完了,时间一下子就富余出来了,除了跟素儿学习针线和纺织之外,还会准时去厨房帮忙,晚饭后才练习一下琴艺和书法。她尽量的把时间安排得更加紧凑一点。

那种对未来不安全感时刻压迫着可怜的小蔡琰同学,现在的她,有种去踹极时,大头朝下被人吊在半空的感觉。在剧烈的上下起浮之后,热血上涌,可是一切归于了平静,等着人来把自己放去的孤独与彷徨,如果不找点事做她都不知道该怎么活着。

其实穿越不可怕,可怕的是,穿越了,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她现代是可看了无数的穿越小说,现在她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归结于穿越一类里,可是她觉得自己的情况有些纠结。基本上是属于十三不靠。

如果说真穿到异世界里也好啊,什么也不知道,大家平等,背点小诗,搞点小发明创造什么的,当个富家翁也不错。她不成,她到东汉了!好吧,到了东汉真的把她弄到名人家去也成啊,比如蔡文姬他们家,比如小乔她们家,好歹历史知道那么一点点,能逃逃,能躲躲,就算不能逃不能躲,至少知道结果,咬牙也能硬挺不是。再不济,让她干脆投到赤贫的小户里,一穷二白的,天天为生存而奋斗,让她也种点小田,不用担心历史进程,谁听过升斗小民穿越了能成大神的?

现在倒好,一知半解,知道外面的大势会发生什么,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而小家里又不是一般的平民小户,谁知道自己将来能遭遇什么人?会生什么变故?一切就更是一头雾水了,蔡邕同志晚景如何?自己将来谁知道能不能活着看到三国群侠?唉,早知道穿三国时的书应该多看几本的,自己那会怎么就没事看清穿了?自己就跟没头的苍蝇一样,乱准备,什么都得学一点,就怕跟蔡文姬一样,万一真的被抢到匈奴,不是也得给自己找点能活下去的技能不是。

第14章 天降英才

这边蔡琰正跟自己较劲呢,坊间蔡邕的声望又攀上新的历史高度,不知道故事怎么传的,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就成了后世蔡琰听到的差不多的版本。大意是蔡邕在邻家借水喝时,听到厨下木柴烧裂的声音,便寻声而去,一眼识木,重金收购,欲造一把千古罕有的焦尾琴。

蔡琰听董祀说完了,倒是没笑,只是佩服,这么多人看到的事,竟然还能传得荒腔走板,真是不服不行。唉,历史这个东西看来真不能信啊。这故事编的其实还不如后世蔡琰听到的那个,人家好歹还有时代背景,增加了可信性。

蔡邕干嘛要去邻家借水喝?不是说蔡夫人不贤吗?再就是,蔡家虽然不大,可是客厅跟厨房还隔着几百米地呢?蔡家这一片都是小康之家,大家的隔局都差不多,蔡邕是千里耳?能得到厨房的柴火爆裂声?就种没大脑的传言竟然还有人信?还越传越烈?

“爹怎么说?”蔡琰更关心父亲的态度。

“先生说不出话来了,倒是师娘很高兴,说等琴做出来了,要办个赏琴大会,让大家伙都看看。”董祀挠头,有些困惑,怎么会想到办赏琴大会。

现在蔡琰有点明白了,蔡夫人不去现代做营销可惜了,多好的创意,愣是能把烧琴事件弄成救琴事件,一边把蔡邕的声望推高,一边把还没做出的焦尾琴推到天价的位置,红果果的炒作啊!

“琰儿,卫家来人了,你知道吗?”董祀看蔡琰发呆,拉拉她的袖子,蔡琰怔了一下,卫家不是经常来人吗?二少爷在这儿念书,自然要常常过来送礼,有什么问题?看着他,董祀自然知道蔡琰不管家事,迟疑了一下,“我好像听说卫家派人来求亲了。”

卫家来求亲?蔡圭才十三?现在就有人来求亲,真好玩,古代人也太搞笑了。十三岁还是孩子呢,在现代还是初一学生,发育慢点的,只怕初潮都没来,成亲?!亏他们敢想。想想,晚饭时也要跟父母说说,同不同意是他们的事,可是什么时候成亲一定要有主心骨,没有十七不要谈了。

她专心的看着手里的羊毛,她在想怎么把它纺成线,她以为纺线在古代是人都会,可是没想到满不是那么回事,东汉没有棉花,于是纺车自然也以纺丝、麻为主,蔡家的就以丝为主,蔡夫人也是会的,看蔡琰想学还挺高兴,于是把自己的那个给她,认真的教了她,丝本就细韧,只要把丝拉出就好了。可是蔡琰更想纺羊毛,可是怎么纺,一手要搓丝,一手摇动手柄?怎么才能拉得又细又匀?

“你帮我摇,我来拉丝。”蔡琰干脆先把车给董祀,她去一边看羊毛。

“琰儿,你一点也不关心?”董祀也不会这人,他好歹也是男人,没事谁也不会让他来学这个。但蔡琰的话又不敢不听,只好老实的坐在小凳子上,撑着脑袋看她。

“你不是该去问我姐吗?行了,我会跟娘说,等她十七再嫁,还早得很。”蔡琰懒得理,研究着纺车。她看到一个小孔,那是走丝的,那么羊毛应该也要从这里进来,先搓个线穿进去?羊毛显得有些板结,也许应该像弹棉毛一样把它弹松?

“问她做什么,他们求的是你!”董祀着急了,急急的说道。蔡琰手里的羊毛掉地上了,什么?卫家来向她求亲?有病吧!恋童癖吗?不过,卫家的小子不是也才十三吗,当时好像有听过,他是和蔡圭同岁的,是啊,同岁,所以他们应该会想着来求自己了。

董祀看到这种反应心情大好,看来蔡琰没那心思,马上过来安慰她,“放心,放心,师娘不会答应,卫家商贾之家,没有资格向你求亲的,大师兄说了,卫家是失心疯了。”

“为什么?”蔡琰的脑子还没有转过来,商人不受尊重她明白,可是现在蔡家是倒霉时呢。而卫家除了本身有钱之外,老二本人可是有孝廉的功名在,此消彼长,蔡卫两家算是半斤八两,不存在谁比谁高贵的问题了。

“说了,他们家是商人,除了仲道,一家布衣。”其实董祀自己都不怎么明白,不过是学着羊家的两兄弟的口吻说道。刚刚听说卫家来人求亲,师傅让他们自习后,课堂里便只有议论之声,也不管卫仲道在不在。董祀一听就急了,便匆忙的过来找蔡琰。

“求亲的不是仲道吗?”蔡琰越听越糊涂,她当然知道良贱不婚,可是仲道已经举了孝廉了,为什么还要受人歧视。

“是,可是…”董祀急了,为什么看上去,蔡琰只有在刚刚的惊异之后就表现得很平静了,她不会是愿意吧,他为自己的猜想而害怕,于是越急越说不清。

“小心眼儿,英雄莫问出处!”蔡琰敲敲他的额头,可能是董祀一直跟自己在一起,感觉上他就像自己的小弟弟,于是多了一分亲昵起来,也不在意之间的尺度,“才多大就一脑子的高低贵贱?”

敲打后,蔡琰的目光还是看着自己手上的羊毛,如果一直要用手来搓绳子,那还要这个机器有什么用?指指小凳子,示意董祀坐下,“帮我摇摇,我试试看。”

“你不担心?”董祀还是一脸惊异,女孩子家怎么这么没心没肺?他一听到这个就冲过来找蔡琰了,心里还打鼓,要不要快点派人回去找曹操,让他来给自己做主?想着又有点不好意思,大丈夫功不成、名不就,就想这儿女私情,不是让曹大哥笑话吗?曹大哥可是耳提命令的说让自己好好学习,心无旁骛。可是大师兄都有宝宝了呢!当然,大师兄有二十一岁了。董祀很纠结啊!

“你不是说了,我娘不会答应的吗?那还有什么可问的?”蔡琰顺口说道,她的心思还在纺车上,她快要放弃了,这个东西这么难吗?为什么电视里农村老太太都会?不禁把羊毛一扔,她真的快疯了,“这个怎么纺啊!”

“方法错了。”门口一个声音淡淡的说道,董祀和蔡琰抬起头,卫仲道不知何时站在门口了。

“什么方法?”蔡琰招招手请他进来,一点也没去想刚刚他们在谈的对象在面前。

蔡琰的书房是不许人进的,董祀因为从小就在蔡家,算是特例。卫仲道进来默默的把刚刚蔡琰搓的小线头放到了小孔里,一手拿手摇柄,一手把羊毛细绒用通过小孔拉伸。细羊毛绒通过纺车的旋转拉伸,形成了细线。

卫仲道这些天就发现蔡琰没有看书了,却在书房里摆弄纺车,就回去也找了一架,让人教会了,特意来找蔡琰搭话的。只是没想到,父母也在今天闯了来提亲,让他在同窗面前抬不起头来,大家一起念书多年,并称九子,没想到,还是淡化不了自己门第上的差异。这让他有些失落。

在门口他也听了一会了,蔡琰似乎并没有把门第放在心上,虽然不见得是同意,可是却没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来,这是有门吗?迟疑了半晌,他还是鼓起勇气站出来跟蔡琰搭腔,可是怎么看上去,蔡琰还是更关心纺车?

蔡琰可没想那么多,她全部的心思都在纺车上,原来是通过旋转来让纤维纠缠在一起。但是她还是觉得太粗了,如果想织成羊毛布,似乎这就太粗了。

“还能再细一些吗?”

“你想做什么?”

“织布。”总不能说,她想织羊毛尼,而不是羊毛地毯吧!

“那得在织厂去纺,他们三锭细车能把线拉细。我家有,改明儿给你拿些细线就是了。”卫仲道脸红红的说道,其实他也是听说而已,根本也没见过。

“不,我只是想知道原理,至于说能不能成功再说,谢谢。”蔡琰认真的谢了一下,又专心的去看纺车了,开玩笑,她要线做什么?她要的是自己能动手,自己可以纺、织、裁剪,在这乱世里,这是生存必须的技能,必须掌握的。

卫仲道看蔡琰的心思又投向了纺车,不再把在坐的两人放在眼里了,把诧异的目光投向了董祀。蔡二小姐总这么旁若无人吗?董祀不是一向自诩跟二小姐很熟吗?

董祀正气着呢,蔡琰怎么可以让卫仲道也进小书房,这是自己的平日骄傲的本钱呢?他也是凭着这个在师兄弟中有骄傲的本钱的,蔡琰谁都不理,只跟自己说话呢!可是现在她也跟卫仲道说话了,万一真的答应了亲事…小董同学有点想哭,看仲道看自己,头一抬,跑了出去,怎么着也不能让卫仲道看到自己哭。

仲道有些无奈,回头再看蔡琰。看来她已经能掌握纺线的要领了,虽略显得有些生涩,但看得出她并不是想要纺线,而是在研究纺车。

第十五章 可怜的仲道

那日蔡琰帮他治疗烧伤时,并没有跟他说过话,仲道其实是想找她说几句的,他知道蔡家最最得意的便是这位二小姐,在蔡府读书的这几年里,蔡琰就是老师用来鞭策师兄弟们的鞭子,老师常说的一句就是,在同一时期,年纪如何幼小的蔡琰是怎么做到的,自己这些师兄们应该做得更好。可是当他们做到时,新的标高又出现了。

于是他也学着蔡琰手不释卷,时常也感到疲倦,会想,那个整天趴在桌上学习的师妹真的是神童吗?但马上又想,是啊,自己只是手不释卷,可是人家从身心的投入其中,自然高自己好几个等级了。于是会心灰意冷,可是每每抬头看到一脸肃然,潜心抄书的小女孩,他都只好再拿起书本。他觉得自己似乎一直在追随着蔡琰的脚步,只是似乎没法与他一起并驾齐驱。

听说蔡琰生性冷淡,她从四岁起就开始持之有恒的抄录着家里的藏书。四岁,什么让四岁的孩子去想着要去抄录珍贵的典藉,并且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直坚持到最后?她传言很多,五岁便能听琴辩音倍受赞誉,而且最近听说厨艺惊人,蔡圭就说自己手上的《蔡家宴》大部分都她想出来的,虽然她并不常在厨房里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