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上一章:第 98 章
  • 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下一章:第 100 章

池脩之挑挑眉:“娘子这是抱怨为夫?”其时只要是有条件的家庭,孩子都是放到自己家里养的。

“去!我是说,不跟外人接触,在家里他们最大,到时候…”

“长大了他们自然要外出求学,或入国子监,或投入名师门下,有的是机会学做人。”

“哈?”她还想集中亲朋好友,办个幼儿园学前班小学神马的呢,“那也不一样,生出来就知道自己万事不愁,到外头还不被人活吃了?就说朝廷上,哪一个又好相与了?咱们的儿女,未必就要走他们那些个路,德兴他们十岁出头没入团子监就做亲卫,到时候谁管你年纪大小!还是从小学着些好。”

池脩之支颐一笑:“娘子言之有理。”

窝勒个去,笑靥如花啊!郑琰神情恍惚了一下,才听池脩之道:“娘子要怎么样才能说服人家跟咱们家的孩子一起读书?都是家里的宝贝儿,能放心么?咱们闺女跟宫里两个长公主可是差不多大,你肯把女儿跟她们放一块儿?”

郑琰张口结舌,然后道:“那也要放!到了外面,谁肯让她!到了咱们这一步,她就活在这京城,就该从小磨炼。她总是要面对的,她三岁,萧二过了年也才三岁呢。现在就怕了人家,长大了难道能一辈子不见萧二?要是连这道坎儿都过不去,她趁早歇菜!”

第三百五十章 竞争的重要性

“我总在想徐九,少女天真,有些小脾气也是可爱,家里惯纵着,从小在齐国大长公主身边儿长大,有什么事儿都有家里人给她挡了。待到一出嫁,遇上了事情就慌了爪儿,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一步错步步错。又遇上了萧十七那个傻货。有几个丈夫有耐心教导妻子跟他一起成长的呢?这不就吃了亏了?徐四可不是看着徐九傻天真就让步的人,终于弄得要废后。这要不是萧十七短命早亡,徐九会有个什么下场,不用我说你也能看得出来了吧?”

池脩之惊讶地张张嘴,笑道:“说得也是。”

郑琰又叹气了:“其实二娘我见过,就是活泼了些,小小年纪,哪就能看得出有多凶恶来呢?怕只怕徐九再惯着她,小脾气惯成了骄横,怕不好相处。”

“那也不怕,”池脩之倒看开了,“又不是要上赶着送给徐九的闺女当同学。你说的也是,孩子没个伴儿,没有了磨练,长大以后外面的人可不会让着他们。”

池脩之野心勃勃,他心中有一个愿望:振兴家业。虽然不喜欢世家各种装,但是作为一个男人,雄性的天性总是促使着他努力壮大自己的家族——现在还只能算是家庭——并且希望世代香火不断。放到非洲草原这种天性尤其明显,雄性动物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维护、扩张自己的地盘。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天职使命。

是的,斗争,只有通过不断的斗争才能锻炼着儿女的能力!才能不被淘汰。作为一个很早就当家作主的人,作为一个敏锐察觉出世家腐朽倾向的人,池脩之更明白竞争的重要性。

真是的,郑琰对家人贤妻良母的样子扮得久了,自己都快要忘记了这是个嗜辣的小疯子。当年就是这样的干劲儿与活力让他心折,如今情景再现,池脩之尤其欣赏郑琰的眼光与果断,被她带起了兴致来,池脩之认真地帮忙完善计划:“宁可现在自己累一些,给孩子们早些发蒙,略大一些,不如…与岳父家里的小东西们凑作一处,小的时候,亲戚间互相照应也是好的。再大一点儿,他们六、七岁的样子,我要多游说些人…嗯,要有一处宅院,专供读书讲学,先生原来的宅子就不错,可以借用…延名师宿儒…可以带书僮,绝不许有乳母…每日辰时入学,未时散学…”

郑琰眼睁睁看着池脩之拖了张纸来写计划,从学校的师资到建设,到学生的招收标准,再到中午包饭的伙食标准,再到课程安排,再到男女学生都要招收一些但是男女分班,还有课堂纪律、期中期末考试、要学什么教材…

特么这个世界上第一所小学不会就这么诞生了吧?

就在郑琰还在为“第一所小学的诞生”惊呆的时候,池脩之已经用在太府锻炼出来的细致把建校的预算都给算出来了,又用之前在大理混过的缜密思维制定了校规,还把需要联系的老师、学生家长等等都列出了个大纲来。此情此景,令人无言以对。

池脩之自己列着计划,越写越开心,写得哈皮了还问郑琰:“你想的点子,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郑琰硬着头皮来看,小学什么的,她熟啊!在池脩之殷切的目光之下吱吱唔唔地道:“地方选得不错,闹中取静。这个,学生就二十个?咦?居然只分了男女班?”

“那是,不能白费了心力便宜了别人家的臭小子,咱们闺女给忘了啊。”池脩之理所当然地道。

郑琰把这个条款看了又看,提出了一些意见,就是按照她对穿越前的小学的记忆来说的:“要不要穿校服?再分个年级什么的?”师资啊、教室啊连校医、工友和停车场池脩之都想到了,郑琰能补充的也就是这些了。

不料池脩之惊愕了:“什么是校服?还有那个年级又是什么?唔,”开始猜测,“校服就是衣服?各家自有衣服,这个不用咱们操心的。年级?这本来就是只收六七岁到十来岁的孩子的地方啊。学得好了,早日出师,学得次些,就多学几年…”

弄了半天,这群“古人”的学习习惯跟所谓现代学校是不一样的,现在分年级,“古代”对于年级的区别不是那么严格的,有人智商高学得好,有人才智普通学得一般,还有一些冥顽不灵啥都学不好的,就不能一样待。比如国子监,虽然也有个入学年限,却是以最终考试为区分的,如果你惊才绝艳,就有可能及时被发掘,然后做官去了。如果你傻不愣登,几次考试不及格就要被赶出去。学校是按照治经、治史这样来分学生,即只分专业、分成绩。

池脩之的计划里,就是从小按专业来分,收学生的时候基本上各家都启蒙了,都基本认识几百上千个字了,接下来就是讲专业知识呗——年纪是比较模糊的。像萧复礼启蒙的时候都六岁了,池家姐弟一两岁就拿着识字卡片认识简单的字词,再不讲究一点的人家八九岁上才读书也是有的,也有惯孩子惯得历害、孩子又不乐意学的哪怕家里有钱也可能是个半文盲——这个时代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

此时之教育更多的是“师徒”式,老师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表示一种职业。郑琰本人就是这么长大的,只不过她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一点。

旧式的教育方法也好也不好,好的方面就在于它不强制学制,不限制学生的进度。坏的地方至少在郑琰看来是没有一个直观的标准来衡量,为此郑琰与池脩之展开了讨论:“照你这么说,六、七岁的孩子要是学得好了,可与十三、四岁的同班,年纪差这么大,除了学业,旁的时候能说到一块儿去么?”

“这有何难?能者无所不能,”池脩之认为这个不是大问题,“能学得好,必是心智过人的,就不会只有一样长处,哪怕只有这一项长处,也不该埋没了。你也说了,到了朝廷上,谁管你年纪大小?年轻了还是毛病呢,不知道哪位老夫子看你不顺眼就要来一句乳臭未干…”

郑琰本要说那是你不知道什么叫高分低能,听到最后又笑了:“你这是夹私货呢,谁笑话你年纪小啦?你这是炫耀自己年少有为么?”也把这一茬儿给丢开了,眼下不是讨论细分年级的时候,客观条件不允许嘛。这个时代讲究个“学而优则仕”读书出来最终的目的就是做官,甚至学而不优只要有背景也要仕那么一仕,又不是后世有更多的职业可以选择。管你是学写文章还是学判案子的,大家殊途而同归。

池脩之挤着郑琰的脸:“不许笑。”

郑琰挠了他两把,救回了自己的脸:“别闹,说正事儿——也不能差得太大了,还是分一分吧,不按年纪分,就按学业来分,如何?”

“这个你却是多虑了,真要到上学的时候,学得好的、学的差的自然而然就分了开来。”

至于校服,池脩之说得跟郑琰想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池脩之问得挺仔细。

郑琰有了分年级的教训,也不很坚持自己的看法了,随口道:“就是,大家都是同学嘛,穿一样的衣裳,像那么一回事儿。我就看宫里御林也好,亲卫也好,一溜儿的整齐,也不用攀比什么的。”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傻,这年头能读起书上得起书,还能跟他们家熟的人,有几个会在乎穿着上的这么点儿钱?

不料池脩之对这个说法非常感兴趣:“这个有意思!”

“哈?”

池脩之开心地抱着郑琰啃了一口:“我家娘子最英明了!”兴奋得两眼放光,“到时候,嗯,两三年后,咱们都来兼一课,如何?我自认熟读本朝律法,娘子书画双绝。”

郑琰似乎有些明白,又有些糊涂:“当然啦,若是找不到好老师,我宁可自己教一些呢。”

“来来来,咱们把计划拟了,明天下了朝,晚上去跟岳父、先生商量商量,这是个好事儿呢。”

“…”好像不太对劲的样子,哦漏!“我还要说呢,大郎过了年就七岁了,朝中也该定了太傅了,可他一个人在宫里连个伴儿都没有,是不是给他邀几个同学一道学?不是什么伴读啊,就是同学!”

“娘子的意思,就跟这办学校似的?”

“对啊。”郑琰眨眨眼。

池脩之开心得紧:“究竟选什么人,还要仔细斟酌呢。”

“对啊对啊。”

郑琰这时候还在傻赞成着,直到第二天被郑靖业大力夸奖了,她才知道她办了一件多么恐怖的事儿。

两人连夜商议出了学校的雏形,连地址都划好了,把学校的大概模样都有了腹稿,何处是琴室、何处是小校场、何处是教室、何处是医务室…池脩之最终同意把学生按照大致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让七岁的孩子跟十四岁的少年一起上课确实儿戏了一些,当然如果有神童,必须要特别对待。就等第二天向长辈汇报了。

次日,郑琰因为跟池脩之商议好了学校的事儿,心情特别好,上课时的态度也更好,让萧复礼跟着开心了大半天,又纳闷地问道:“先生什么事这么开心?”

郑琰拍拍额头:“光顾着高兴了,忘了拿出来了。”把画好的连环画给拿了出来。

萧复礼没见过画得这么逼真的铅笔画,惊讶地张开了小嘴,眼睛看得有点儿直:“这是给我的?真好看。”可怜的孩子有个苦逼的童年,就算他的童年不苦逼,铅笔画自从常弼死了之后也有十来年不曾流行在这世间了。

郑琰拍拍他的脑袋:“往哪儿看呢?让你看底下的字儿,你盯着画儿干什么?”

第三百五十一章 我们是一伙的

萧复礼吐吐舌头:“我知道先生心疼我的,画的就是给我看的。”

郑琰戳戳他的额头:“收起来慢慢看,不要扯坏了。”

萧复礼用力地点头:“嗯嗯。”眼睛仔细不要往画上瞄。

郑琰看天色不早了,又叮嘱一句:“想看就看,给你了就是你的了。功课必得完成了才好!明天我来检查功课,要是写得不好,我还收回来!”又让怀恩监督,“老翁提醒阿元。”萧复礼要是因为这个“玩物丧志”了,她就成千古罪人了。

怀恩笑眯眯地道:“您就放心吧。”

萧复礼也保证:“先生放心,我会用心写功课的。”

郑琰从大正宫出来,回到家里继续督导一双儿女的功课,池春华已经开始握笔,每日功课与萧复礼一样,小丫头开蒙更早,识的字比萧复礼还多。池长生小朋友就凄凉一点,有点像“乳母的孩子”亲妈给别人当储备粮,自己在家喝稀粥。两人只有在下午的时候才能被郑琰教导识字背书、背儿歌、背诗词。

以致于让郑琰有了一种“即使不办小学也要先办幼儿园托儿所”的感觉。

这一天是池氏小夫妻往郑府里跑,顾益纯是个能不上朝就不上朝的人,闲得很,也不在乎跑这几步路锻炼一下身体,也跟庆林大长公主过来了。杜氏与儿媳妇、孙媳妇们忙了一顿丰盛的晚盛,因先帝之丧,并没有歌舞,却也其乐融融。

郑琬摔坏的腿已经好了,因为伤停职也恢复了,他的事儿这回都没用郑靖业多操心,宜和大长公主一炸毛,气场全开地给女婿讨了许多福利回来。如今郑五身上几乎看不出受过伤害的痕迹来了,笑嘻嘻的模样儿,一副纨绔相。席间,郑琬夫妇对郑琰分外热情,弄得郑琰以为郑琬吃错了药,念在他曾经瘸过的份儿上,郑琰忍了。

吃过饭,郑靖业很无奈地再次召开了个小会,郑琛参加了、郑德兴、郑德平、郑德谦也在。池脩之评估了一下与会人员,很痛快地道:“先生、岳父,阿琰与我商议,想开一所学院。我们家孩子少,怕孤单,也是怕拘束着不会与人相处。想择一地,邀名师,再邀些年纪差不多的孩子过来,自家亲朋的孩子愿意来更好,为的就是从小相处。”

学院这个事物并不新奇,不但有国家开办的如国子监这样的官方学校,还有私学。比如顾、郑二人就曾在季繁门下求学,季繁因为名声大,学生多,也形成了学生过百、年龄跨越二、三十年的一年私立学院。

顾益纯首先提出了疑问:“各家差不多的都有家学,再不成也有族学,何必舍近而求远?只怕肯来的人少,纵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有人愿意附学,也多不了几个人。孩子小,怕孤单,”看看郑靖业,“送到你岳父这里来,在亲外祖父家里,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郑靖业也微微点头,时代嘛,民情嘛。

池脩之笑道:“我们办的这个学院不太一样,不似一般私学,”掏出一叠纸来解说,“阿琰想,他们穿一样的‘院服’,读一样的书,有一样的老师,前消而后继…”

三个“一样”下来,郑靖业两眼放光,顾益纯面露疑惑:“别的都好说,为什么要穿得一样?”

郑靖业压抑着兴奋,绷着声音问池脩之:“这是阿琰的主意?”

池脩之认真地点点头:“是,小婿一开始还不曾想到这些呢。”

郑靖业开心地捶桌:“甚好!甚好!”

顾益纯道:“你们翁婿穷开心什么?有什么好的?这与家学、族学有什么不同么?除了衣服什么的…”

郑靖业道:“可见你是个世家子,你们家,几百年下来,宗族上百,我们这等贫寒人家,这才几个人?如何比得?单请先生太浪费啦!人少,认识的人就少,眼界也不开阔呢,”奸笑,笑得好奸诈,“自家人少,就要多交些朋友嘛,有不趁手的事情也有个帮衬的。”

池脩之道:“天下多少军镇,服色大致一样,又各有不同,一见到服色一致的,就知是同袍…”

说穿了,就是一种归属感,“我们是一伙的”,现在是同学,哪怕小有不摩擦,出去了还是一个团体,到了朝廷上互相扶持成为一方恶霸。朝廷上的结党就够让人吐血了,更何况这是真真正正的从小结成的情份?

郑琰的脑袋里划过了四个大字“伊顿公学”。据说,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腐国,除了黑暗料理哈利波特黑心裁判还有一所可与霍格沃茨媲美的学校。霍格沃茨是腐国魔法界的唯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巫师。而伊顿公学,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全都混政坛去了,不从这个学校里出来,根本就在政坛高层混不下去!

她好像无意中又干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

顾益纯略一想,也明白了:“这样好是好,可,岂不是有党争之兆?别说你们不知道,世家虽然势衰根基仍在,新兴之族又起,你们这一弄,不是又要闹起来了?眼下国家多事,正要安定,怎么能再乱?”

他毕竟见识过人,除了郑靖业说的表面原因,很快领悟到了郑琰能想到的内容,看向郑同学的目光也带上了复杂。他是不喜欢世家,可看着世家被这样生机勃勃的力量冲击着,心里的滋味啊,简直是甭提了。

郑琰莫名其妙道:“世家为何不可来嘛?兼容并包可也。”小孩子是最容易被影响的,尤其是被老师影响。

郑靖业看向郑琰的目光又是欣慰又是鄙视,池脩之无奈地提醒他老婆:“娘子,士庶有别!”

顾益纯恨恨地道:“就是这个士庶有别!别看你们现在在朝中得意,可不是所有人都服你们的,”略过郑靖业这个名声洗不白的奸臣师弟不提,数落起学生来,“你,”指池脩之,“挨的骂还少吗?与你交心的人多吗?你,”指郑琰,“背后说你骄纵的也不少,盖因你敢直言极谏,又有文名,这才逃过一劫。不然就凭你私下里受皇太后所托给圣人启蒙,你看弹章是不是要淹了御史台!”

日子真是过得太顺了,以至于忘了什么是世家了!也是因为京城地方特殊,与权利的联系更深一点,郑家又是站在金字塔顶峰的那一群人里的一员,郑琰的感悟才不深。在鄢郡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征兆了,却被她强力碾力了。

郑琰想了想,一昂头:“凡事总要有个开始的!如果是这样,这个学院就要开得大一些,学生要招得广一些,我不在乎一开始没有世家子肯入学,只要学院办得好,自然有人哭着喊着要过来。我想办这个学院,固是想到了春华姐弟,还是因为大郎…我看着他一个人在大正宫里坐着,那么孤零零的,孤家寡人的滋味一点儿也不好受!那么大的屋子,我坐在里面都觉得冷,何况他一个小孩子?”

顾益纯变色道:“胡闹!大郎是圣人,怎么能到宫外就学?”

“没说让他出宫啊,我当时就是想,他得有几个同学,不是侍候笔墨的小厮奴婢,不是必须学得比他差的陪衬,就是同学!接着我又想到了自家孩子,在家里,他们就是主子,如何能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算师生一场,我可不想大郎最后变得不伦不类不着个调儿。且,天子与重臣平辈论交又怎么样了?不可以吗?三公尚可坐而论政,谁说天子不能有益友?”

顾益纯被惊呆了一下,接受得倒也快,他老人家好歹曾是放涎狂傲的名士一枚,逃过婚、逃过家、发掘了奸相、勾搭了公主,出身世家的他对于皇室的敬意也就是那么多了,对于皇帝也可以有相对平等的朋友这种说法,一惊之后也点头:“人不好找,宫不好出。若是外臣入宫,臣矣!若是天子出宫,既要求学,就要频繁出入,难!”

郑靖业眯起了眼睛:“也不是不行,太傅照找,其他的…”微微一笑,“今天的事情,先都不要说出去,先把地方选好、房子盖好,不惜工本,务要舒适大方,”点点学校计划书,“我不想被人抢了先机去。”

众人应声。

郑琰心说,就算学校开不大,成不了伊顿公学式的学霸,退一步留下来当家学也是可以的嘛。

郑琰回去就看帐本儿,筹划着建校资金,又想把教室的窗户全给镶上玻璃——反正是自家土特产——忙得不亦乐乎。

池脩之看着她的样子不由取笑道:“你这么着急做什么?快过年了,哪里适宜破土了?”且不说黄历的问题,就是人工,一时半会也请不来呀。还有土石木材,一时半儿到哪里弄去?天寒地冻的,连地基都不好整平。

郑琰怏怏地停下算盘:“怎么就过年了呢?”

池脩之笑道:“可不就过年了吗?新年新气象,又要改元啦~”

鉴于萧复礼小朋友是在年中登基的,这一年还是延用的萧令先的年号“应天”,要到过了新年,才会通告天下:新皇帝登基,改元了,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纪元!这一年的春节,因为是改元,虽然有先帝之丧期未满,依旧很是隆重。

经过磋商讨论,新君年号为“兴平”,这一年就是兴平元年。

这一年,可以视为许多事情的开端。

过年的时候郑琰尤其忙,宫中大典她要操持,家中过年她要关心,幸尔萧复礼是皇帝,他也需要假期参加一系列活动,郑琰才少了一份兼职。而兴建学院的事儿,自从郑靖业嘱咐了要悄悄的进行,又因为冬天不好破土动工,连生源问题都被郑靖业暂时制止了,郑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她闺女虐得哇哇叫:“过年还要加倍写功课!”

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师

过完年,郑琰继续当她的小学老师,与萧复礼的师生感情越来越好,到暮春时节,萧复礼已经学会了几百个字,背了一整本课本,还被灌了半脑袋的名言警句。朝廷上终于确定了萧复礼正式老师的名单,由于秦越死活不肯再出任帝师,郑靖业也不好继续担任帝师,这回的皇帝老师是国内知名学者:楚椿、赵静。

两人都是治学大家,之前没有提及,乃是因为与郑琰的联系也不大,且郑琰接触的都是季繁、顾益纯、郑靖业这一系的,称得上是全国最尖尖的人。楚椿、赵静虽有名,比起前面三个,还是要略次一等,于郑琰来说,乃是“有一百分的干嘛理九十五分的”。

大家一定注意到这两位的姓氏了,没错,这是两个世家出身的人,年纪都在五十开外,成熟稳重,熟得都快烂透了!

谁都知道,皇帝身边的位置意味着什么,前途无量、简在帝心…这还是个小皇帝,现在施加影响,足以影响他的一生。楚、赵二人卯足了劲儿,要给萧复礼讲学问。

萧复礼是个什么情况呢?他是一个六岁半的小男孩儿,刚刚学习半年,小学一年级。

小学老师这个职业,女人比男人合适,半调子的儿童心理学女研究者郑琰已经教了萧复礼半年多了,让他再接受俩半老大伯,从形象上看,就有些不能接受。楚、赵二人长相比不上郑靖业吧,也是风度翩翩的老帅两枚,但是一不肯给萧复礼讲睡前故事,二不会摸他的脑袋给安慰。

态度又过于严肃认真,授课内容讲得又太深。萧复礼固然感觉到这两位没有恶意,且很想把他教好,奈何能当好大学教授的人不一定能当好小学老师。萧复礼很痛苦,尼玛讲的内容他都听不懂啊!字都不认识!可这两位真是严肃认真,不学又对不起别人也对不起自己。

两位老师也很着急:这皇帝好学啊,可他听不懂,他识字都是现教的!

两位世家出身,亲友们正式上学也是在萧复礼这个年纪,可在这之前,各人的爹妈文化水平高,从一两岁开始说话开始就教了许多知识,上学的时候谁都不是一张白纸过来的!

最坑爹的是,萧复礼同学写字,只肯照着郑琰给他的描红纸来描。纸上的楷书比他们写得还好!

你妹!郑靖业你太凶残了!知道你字写得好,也不带这么寒碜咱们的!先帝你都没教好,你还要横插一杠子来影响今上打我们的脸。

两位老师很坚决地抗议了:你郑靖业可以教皇帝写字,但是,你多少跟咱们招呼一声啊,这样闷声不响地就让我们成了对照组,这情何以堪啊!咱们要罢工了啊!

事情被韦知勉知道了,扣下了这两位的上书——反正皇帝不能理政,有事都是丞相在批——语重心长地跟这两位谈话:“你们有没有看过韩国夫人的书法?拟诏书那会儿,我亲眼所见,文不加点,落笔成书,”弹弹桌面,“书兼郑、顾之长,近闻她又受皇太后所托为圣人启蒙,你们看到的,多半是出自她的手笔。”

李神策更绝:“都别丢人了,只在这一条上,无人能出其右。还是禀了皇太后,就请韩国夫人正式教了圣人的书法吧!我说郑安民怎么这么痛快就答应不再强争圣人师傅之事了呢——你们真要不干了?因为圣人照着一个字比你们好的人学书法?丢人不丢人啊?”

郑琰就这样成了萧复礼的老师,比起有正式师傅之号的楚、赵二人,她似乎更符合“师傅”的定义——授一门绝技,不领薪水、不接额外之官号,寻常得犹如民间一对师徒。

郑靖业捻须而笑,笑完了就板着脸问郑琰:“学校建得怎么样了?”当初纵容庆林大长公主把郑琰推荐给徐莹,让郑琰给萧复礼启蒙的时候,郑靖业就留了这么一手。当时是为了让萧复礼在未来几年里能与郑琰多接触,也就是与郑党有所亲近,现在看来,还有额外的收获哩。

皇家对老师也是有讲究的,为显尊师重道,皇帝的师傅日常见皇帝礼仪比丞相还要高那么一点儿,是师生互相揖礼——相抗礼。拜师的时候,也不是师傅诚惶诚恐地跪接圣旨什么的。萧复礼拜师,是徐莹作为家长“遣使”诚邀——如果小皇帝很可怜地木有家长,那么这个角色就要由当朝丞相以皇帝的名义来扮演——还要给象征性的“束修”。把老师迎到大正宫里,师生见面。平时讲课,师生对坐。这些都是当老师的优待。

楚椿与赵静享受的就是这样的待遇,如此待遇之下,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暴棚,誓要教出一个君子来。

萧复礼是个好孩子,搁后世就是那种能上希望工程宣传画的瞪大了渴求知识的大眼睛的大山里的纯朴好孩子。虽然基础略差一点——楚、赵二人讲课的时候尽量迁就他的水平,但是偶尔带出来的比较高水平的话他还是听不太懂——但是萧复礼小朋友有决心有毅力,听不懂的他就死记硬背,把课本记得牢牢的争取“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如果意思不自现,那也好办,还有一个先生可以请教嘛!

把萧复礼弄得这样乱七八糟坟香眼,徐莹也是功不可没。

看楚、赵二人姓氏与经历就知道,这两人是世家价值观的,徐莹呢是土鳖价值观的,而且徐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寡妇、一个没有亲生儿子的寡妇,她是有一定私心的。比如,她的娘家,她就希望萧复礼能记得照顾她娘家。这与楚赵二人所灌输的什么君子端方、铁面无私、不要纵容后戚一类是相矛盾的。萧复礼的小脑袋里对徐莹的偏心有意见,却也知道徐莹不算不疼他,徐莹还是他的母亲,可楚赵二人是他老师。双方意见相左,萧复礼一个头两个大。

这要向郑琰请教的问题就更多了。

郑琰与楚椿、赵静享受的是同等的待遇,除了没个太傅的名头。因为没有这个名头,连萧复礼都为她鸣不平,更在徐莹的教唆之下,对郑琰直呼“先生”,以子侄自居。

别说徐莹傻,人家还真没蠢到那个份儿上。她知道后宫在很多事情上很难争得过大臣,尤其是在朝廷的政事上面。而她的娘家人都在守着孝,等从孝期里出来了,想要有个好职位就难了。在听说楚、赵二人给萧复礼的功课很多都是与抑制外戚、杜绝裙带、发扬姓氏歧视有关的时候,徐莹果断地要打击这两位的气焰。

她自己的文化水平在倒退,又把很大的心思扑在了儿女上,吵也吵不过大臣们——朝臣们据理力争的时候是很恐怖的——就有意抬高郑琰来削弱楚、赵等人对萧复礼的影响力。她就不信了,这两个半老头子有什么强的!这一刻,徐莹自己都没有发现,她对郑琰的战斗力有着非同寻常的信任。她一点也不相信郑琰会支持楚、赵二人的论调,郑家也是土鳖啊,池家从世家也落成土鳖了!

郑琰果然也不负她的期望,让萧复礼没有对楚、赵二人有过多的亲近。

萧复礼拜师,郑琰给了见面礼——一套文房四宝。萧复礼挺开心的,小孩子收到喜欢的礼物都很开心,旁边还有一个捧哏儿的。怀恩眯起眼睛打量了一下,略带惊奇地道:“这是老圣人的遗物罢?啧啧,夫人对大郎可真实在啊。”

萧复礼眼中划过好奇,仰起头来看看怀恩又看看郑琰,再看向学生家长——徐莹。徐莹也不负所望地叹道:“可真是物在人亡了。大郎,这是你祖父临终前分赠下来的遗物,这些文具别人都没有的,你祖父是个好皇帝,名垂青史的,你先生给了你这个,是对你的期望啊。”

萧复礼不知道这个典故,更不知前因后果,还是乖乖地点头,暗暗记下,等会儿回去要问问怀恩。

要不怎么说小孩子单纯呢?他很用力地向郑琰保证:“我会用心读书,好好做人,做个好皇帝,不负先生期望的。”

郑琰笑道:“老圣人御极四十年,寿过七旬,再好不过的兆头。”

萧复礼压根儿就没见这位祖父,仪式结束之后不免再问怀恩一回。

怀恩知无不言又带上了艺术夸张地形容了一番老皇帝的丰功传绩,什么文治武功啦、什么关爱家人啦、什么睿智英明啦,最后含着眼泪诉说老皇帝的人情味儿:“凡是为老圣人效过力的,老圣人都没忘记,甭管外头说谁好谁不好,老圣人心里自有一本账,都不让人白辛苦了。升仙之前,老圣人把自己的东西分作几份儿,留了遗诏,各人各有金钱,老奴也因一点儿小辛苦分得了些,此后衣食无忧,全赖此。韩国夫人得的就是老圣人的文具,一应笔墨朱砂都在。圣人翻翻看,有专用来批字的朱砂锭吧?这是老圣人当年批奏折的时候用的,夫人对您期待大哩。”

萧复礼并不能明白怀恩话里的深意,潜意识里却记住了他祖父这个“宽和仁爱的好人”的所作所为,当然也深化了怀恩在他祖父面前比较有面子的印象,也记住了郑琰对他很看重。所以说,皇帝身边有一个自己人真是太重要了——不能是猪队友。

单凭这一优势,郑琰就显得比楚、赵二人高出一截儿来。更不要说她还是萧复礼的启蒙老师,萧复礼现在跟着她学书法,那是一边儿写字一边儿学生字的。白天上朝,朝后议事,郑琰都在萧复礼身边坐着,有什么能解释给他听的,当场解释。无形中两人之间的气场就显得很亲密。

就说嘛,小学老师什么的,还是女性来做比较有优势。

楚、赵二人对这种情况还是一无所觉,皇帝的老师是都是轮职的,三人没有太多碰面的机会。楚、赵二人还能在工作之余相约喝个小酒,聊聊人生哲学。郑琰跟他们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两位也不好意思邀一个年轻女子怎么怎么样。萧复礼上课对他们又有足够的尊敬,学习也有足够的认真。进度略不如人,也是之前没有基础的缘故。老师之间没有交流,宫中宦官也没有向他们通风报信的好习惯,学生也没有表现出排斥他们来。真不是他们迟钝。

第三百五十三章 得了便宜还卖乖

这两人还在用力地向皇帝灌输着“亲贤臣、远小人”的主题思想,说起来这个思想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就有待商榷了。听得萧复礼一脑袋的星星。两位说,当皇帝不能偏向外戚、宦官等人,不要玩物丧志,不要宠信优伶,这些还算勉强有理。但是,当他们两位拼命灌输一下姓氏门第的时候,萧复礼就理解不能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位是想教好皇帝的,是拿小皇帝当自家子侄那样亲近的关系来教的,连谱系都拿来教导了。

很明显的,郑靖业肯定不在这上面。

萧复礼极度疑惑地道:“郑相公并不在这里面,可他做到了首相,难道不是有大本事的人吗?先生姓亦不在册,大家不是都说她是当世之书法大家吗?这人有没有能力跟姓氏有关系吗?我难道不能信任他们吗?”说到最后,小朋友略愤怒。明明郑老师很和气很有爱哒!

当时上课的是楚椿,这倒霉蛋被噎到了。坏了,说得太得意,忘了有个例了。

郑琰这女人虽然在政治上嚣张了一点,但是做事在世家看来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在攻击萧令先这件事情上,写出来的作文更是说到了世家的心坎儿上。楚椿再怎么样,也还要些脸面,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有一套的。至于郑靖业,那个家伙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好吗?他的出现就是来刷大家这些凡人的,完全不应该在考查范围啊!

楚椿只得又解释:“也有例外,也有例外。但是圣人不要因为一二例外,就忘掉了所有的正理啊!人是要吃饭才能活下去的,夏天多吃瓜果会舒服,可瓜果当不了饭。”

萧复礼更加听不懂,硬记了下来,转过头来就问郑琰。

郑琰听了也不惊讶,楚、赵二人这么说也完全符合他们的立场,而且他们说的很多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当下和气地问:“大郎还记得太师教的谱系吗?”

“只会背前面一点儿。”那么复杂的谱系,让他全背了也不现实,郑琰当年可是学了好几年呢。

“记得第一等华族之姓么?”

萧复礼点头道:“记得。”

“里面有楚氏吗?有赵氏吗?”

萧复礼继续点头:“有,”作恍然大悟状,“他们是在为自己家说好话,说不是自家人的坏话。”

看他的反应,郑琰大概能知道,除了自己、除了楚赵二人,萧复礼平日也没少被其他人教一些东西。这种感觉真是略微妙啊!一是欣喜学生的成长,二是觉得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对他施加了影响,略有些小醋呢。

萧复礼嘟囔一声:“原来太师太傅也不好。”

郑琰严肃地道:“话不能这么说,二娘不喜欢吃青菜,就说青菜不好吃。大娘不喜欢吃肉食,就说肉食不好吃。见解不同罢了。不是说世家就全部都很坏,太师和太傅教的道理,也有对的地方。至于外戚之家、贫寒之士亦有出彩者。世家里也有坏人,贫寒人家也有恶棍。凡事没有绝对的。做圣人,要学会平衡。”

“平衡是什么?”

郑琰拿起一杆笔来,骈起二指,把笔杆儿放到指腹上:“看到了吗?放到中间儿,这笔就稳了,这就是平衡,”把笔头的那一端抽了一点儿,笔杆儿摇摇欲附,再抽一点儿,笔杆儿掉到了桌子上,“这就是不平衡。”

萧复礼认真地看着,用心揣摩。郑琰又把笔杆儿放在指腹上,把毛笔末端抽了一点儿:“不管往哪一头侧重,都会不平衡。偏一点儿还能勉强维持,偏多了,就只好翻掉了。”

萧复礼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先生,我明白了!不能偏心,实在不得不偏,也不能偏得过了。”

郑琰摸摸他的头,收回一根手指:“你再看,用一根手指去维持平衡比用两根可要难多了。”再加两根指头,用三根指头,就更容易一点。

萧复礼看得很入神,不由自由地抽了一支毛笔攥在了手里。

郑琰还没停:“这只是一枝笔,只有两头,如果是本书呢?”抽出课本一合,竖起食指,一个指尖儿保持一本书的平衡,比毛笔难应付多了,两个指尖儿也不行,郑琰出了三个指尖儿,“看,一个国家,不止有两端,朝廷、民间,也不止有士庶。”

左手张开五指,稳稳地撑着课本,右手点着指头、课本慢慢地对萧复礼道:“这个,”指课本,“是国家,”在课本朝上的面儿上划来划去,“什么样的事儿都有,什么地方都有,要让他平衡,不能太偏了,这个,”挨个儿指着手指头,“是各色的大臣,单凭一个,不一定能治得好国家,人多好办事。”

萧复礼认真地琢磨着,却看到郑琰的中指与食指铰在一块儿乱动,手上的课本也快要掉下来了。萧复礼期待地看着郑琰,只听郑琰道:“大臣可以不是一伙儿的,但是不能窝里斗,党争误国!”

郑琰用一只手、一支笔、一本书,给萧复礼上了一堂再生动不过的政治课。

这是第一次,郑琰明明白白地用萧复礼能够懂的方式向他讲解朝廷、讲解国家。这样的教学便于记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每当遇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萧复礼就会忍不住去想那只托起课本的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于小小年纪的萧复礼来说,哪个先生好那个先生不好,不只在于他们讲的内容哪个更简单直接容易懂,也让他隐约觉出了谁更有私心,谁更无私。纵使郑琰再说,楚赵二人学问好,萧复礼对他们也难以再亲近了。

“楚椿、赵静,也是顶尖的人物了,官场不如意,教学生也是有一套的,我就奇了怪了,他们怎么就教不出圣人来呢?要我说,带圣人看一圈儿世家光鲜亮丽的样子,勾得圣人向往了,还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郑琰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完全是不解。早在定下帝师是这两位的时候,池脩之就说过,他曾经蹭过这两位的课听,起因经过结果已经不可考了,只有一个评价——虽然不如顾益纯,但也是要内涵有内涵要启发有启发。须知当时的池脩之对世家的装X那是深恶痛绝的,他那时候还略有一点中二,激愤之下还能有这样的评价,是相当不容易的。

郑靖业扔了个杏子到郑琰的头上:“得了便宜还卖乖!”

郑琰接过来啃了:“阿爹这儿杏子味儿真不坏。”

“吃多了当心倒牙!”

“没事儿,我喜欢,这皮儿味道好。”杏皮略酸,非常可口。

“他们也算是一时俊彦了,只可惜看不透,圣人是皇帝也是孩子,从来皇帝都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你还真是…”走了狗屎运了。

“阿爹,春华这都快四岁了,我那里房子都起了一半儿了,现在能找先生了么?”

“你急什么?房子盖一半儿了?再过几天就要到熙山去了,你想没想过,要是只有城中这一处房舍,夏天你到熙山了,孩子怎么办?是扔在城里啊还是天天奔波?”

郑琰一口杏肉卡在喉咙里——忘了这事儿了:“还要在熙山选址吗?”

“当然,”郑靖业才不要说他也是这两天才想到的呢,就让闺女再崇拜他一点好了,“择一处地势平坦的地方,再建一处呗。”

郑靖业自从知道了这个学校的设想之后,就进一步细化了各种事项,这位老奸的水平比郑琰和池脩之高了不止一点两点。这个学校必须与国子监不同,与乡间私塾也不同,它是一个贵族学院,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们有归属感。不是靠一两个老师形成的同门关系,而是应该靠一种精神,一种团结!哪怕老师更新换代了,学校还在,学校的精神还在,就行!

这是一所从小就开始培养根苗的学校,它只招收幼儿,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朝廷结党不同,朝廷结党是利益,还要靠一党之党魁的个人能力。学院不同,他甚至可以没有党魁!就像现在的世家那样,看起来各行其是,但实际上却有一套相同或相似的行事法则与利益取舍。

它要长长久久地办下去,如果能办上三十年、四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不比那些只靠自己的学问支撑的名士们收徒强百倍吗?名士开山门,等名士死后,就师门流散了。学院不会,或许没有一个全能的名士,但是!可以聘在各专业领域最强而在其他领域不那么强的人来当老师,取各教师之长,组成一个教师班子!顾益纯书法好,就不要他教唱歌——这位师兄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琴弹得不错,唱歌却要跑调!

不怕花钱!郑靖业非常乐意自家掏了全部的腰包,这样即使子孙中有政治无能者,也不妨碍郑氏在朝廷中的影响。这是人脉!从这里出来的学生,谁都要给他们家面子,到时候自家人不入政坛都没关系。

呃,不对,这个学校他闺女肯定要有份儿的,那也挺好,就算他闺女出资兴办,那样更好。

郑靖业实不愧阴险之名:“用心建,既打算孩子们都去,我也出一份儿。放心,纯办学。人再多了就不好了,最后闹不清谁拿主意了——这个学院,你作主!这些日子,李呆子还上你那门上么?”

李呆子说的就是李俊,大家都上了年纪了,又有池氏夫妇、顾益纯从中说和,郑靖业与李俊也不像年轻时候那样针锋相对了,背后起个绰号而已。郑靖业管李俊叫李呆子,李俊管郑靖业叫郑狐狸。

“朝廷禁酒,可苦了他了。”

“哼!活该!告诉他喝酒可以,可他得到学院里教书,不用天天到,心情好了来晃一晃——他可不止草书写得好,让小孩子写草书并不合适——他的琴技非止一般。天下也只有呆子傻子癫子才能弹得一手好琴!”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大团圆结局?

艺术家都是沉浸在个人世界里的怪人。

“哎~”

“季师当年还有几个学生,入京之后都没走,我也给安顿了下来…你怎么啃个没完了?”郑靖业觉得不太对劲儿,一盘杏子都让郑琰给啃光了!凡事要有节制,这是很多人信奉的养生观点。

这盘杏儿略酸,郑相完全可以看在自己又要做外祖父的份儿上,允许孩子妈多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