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红包如何包,她只给定了个标准。具体谁得什么标准的红包,荒地这边由张管事定,田庄这边由吴管事定。

荒地上干活儿的前身是乞丐的那部分人虽然没有工钱可领,但该犒劳的时候她不会小气。她给了三个标准,贰两银子、壹两银子和捌吊钱。干活儿最卖力且在同伴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得贰两银的红包;干活儿非常卖力的得壹两银的红包;除此之外的都得捌吊钱的红包。田庄里的人员又是另外的三个标准。至于荒地上的张管事、担任账房的古元宝和李铁,田庄上的吴管事,他们的新年红包青舒另有安排。

青舒安排着方方面面的事情之余,稍有闲暇还要拿了针线做女红。

府里,年前大扫除也开始了。内院的清扫工作由苏妈妈安排。二道院、前院的清扫工作由古管家安排。年的味道越来越近,大家忙碌之余脸上的笑容不曾断过。

郢(读ying)城,从康溪镇坐马车过去的话大概需要三日时间,骑马过去的话只需一日时间。

腊月廿四这天中午,三骑不紧不慢地自郢城的东城门进了城。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周伯彥与随行的顾石头和护卫长洪威。同一时间,六骑自西城门进了城,又有四骑自南城门进了城。不用说,这是锦衣护卫中的十人分开进城了。此刻,他们身上穿的不是锦衣护卫的统一服饰。

如此安排,自是为了掩人耳目。朝堂上风起云涌,盯着周伯彥的一举一动的人太多了。因此,他做事愈发的低调了,尤其在办不能宣扬开的事情时。

半个时辰后,这三方人先后出现在城中最大的“鹤来酒楼”之中。他们坐在酒楼一楼大堂内,三方各自占据一张桌子,点菜用饭。期间,三方人不曾有过任何交谈,亦不曾有过任何眼神交汇之举。

用罢热饭热菜,四人小队最先离开了“鹤来酒楼”。

相隔不到一刻钟,周伯彥带着顾石头和洪威也离开了“鹤来酒楼”。他们骑马不紧不慢地在城中走,最后停在了一处门匾上中规中矩地只书一个“乔”字的紧闭的大门前。

顾石头上前叩响门环。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佝偻着腰背打开旁边的小角门,眯着眼睛打量他们片刻,这才有气无力地问了一句,“你们找谁?”

顾石头笑咧了嘴,“老人家,我们是走亲戚的。我家公子姓乔,是府上老爷的远房晚辈。公子和你们老爷书信联系过了,你只管进去通报一声。”

老汉哦哦地应了两声,嘴里不知咕哝了一句什么,关了角门,不见了影儿。等了足有半柱香的时间,正门从里面打开。老汉佝偻着腰背退到一旁,有气无力地说道,“老爷有请。”

周伯彥下马,牵着马进了乔家。古怪的是,除了开门的老汉,竟是无人来迎客,进门后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不过,在老汉关上府门,闩好门的刹那,一群人突然现身。四人闪身立到周伯彥身后,其他人皆双膝跪地,无声地恭迎周伯彥。这四人不是别人,正是先一步离开“鹤来酒楼”的那四个锦衣护卫。而单膝跪地的这群人中,位于最前位置的是一名富贵老爷打扮的中年人,中年人身后则是分成四排的二十几名家丁打扮的青年或少年。

见到这样的场景,周伯彥没有一点意外之色。他坦然受了这一礼,并上前几步,一边搀富贵老爷打扮的中年人起身,一边声音不轻不重地说道,“乔叔伯请起。晚辈虽有官职在身,但此刻并未穿官服,您不必行礼。”

富贵老爷,即周伯彥口中的乔叔伯心下高兴。这声叔伯的称呼只是叫给旁人听的,他哪里不明白,这个话头他自然绕过。他虽是天子放在外边的人,但远不及天子亲卫锦衣护卫威风,更不及天子身边的密探牛气。现在,自己被天子面前的红人彥公子双手扶起,这是多大的礼遇!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他哪能不高兴!因此,他顺势起身时激动地说道,“不敢,不敢,多谢公子!”紧接着又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公子请。”并示意家丁们起来。

这时,那二十几个家丁站了起来。他们迅速左右分开,分成两列站好,中间形成一个通道。

乔大人引着周伯彥从中走过,来到会客正厅。他请周伯彥上座,然后单膝跪地,说道,“乔翰见过公子,恭迎公子。”他和家丁在院中无声迎接,这是保护彥公子、保护自己和手下的一种手段。他的那些家丁,可不是普通家丁。他是隐在民间的天子暗探,专为天子秘密收集情报的人。因而,府中人员自然是他网罗来的可用之人。不过,这些人虽可用,但他该防备的地方还是会防备的。如此,所有人才能安全。

周伯彥微抬了手,“乔大人快请起。本公子突兀来叨扰,乔大人能毫无芥蒂地请本公子入内,给本公子方便,本公子已是感激不尽。乔大人再如此多礼下去,本公子可是要坐不住了。”

乔翰忙起身,并说道,“公子是我等平日里请都请不来的人物,公子可不能进门就提离开。后边已经准备了清静的小院,公子一路劳顿,先去休息还是先用饭?”

周伯彥站起来,“午饭已用过,休息要紧。有劳乔大人了。”

乔翰想多多和彥公子套近乎,但又碍于不太了解这位公子的真实性情,因而不敢造次。于是,他欣然在前引路,带彥公子过去安置。这处院子是他临时得信儿后让人火速归置出来的,也是府中最好、最大的院子。他一直担心彥公子不喜欢此院,会有不满来着。此刻见彥公子神色不错,便放心了。

乔翰顶着富商身份,实则是个做暗探的,自然懂得很多忌讳。因此,彥公子不提此来的目的,他也不多问,只想着尽心尽力地伺候好彥公子,对下边的人管束的也很严格。彥公子不叫人,他不允许任何人擅入彥公子居住的院子,更不允许任何人打探有关彥公子的事情。虽然彥公子的身份只他一人知晓,下边的人只知“公子”这个称谓,其它的一无所知。但他仍然小心再小心的,非常慎重。

他的暗探身份除了天子及接头之人,再无人知晓。天子能将他的身份告知彥公子,并让彥公子持“天子令”过来住到他的府上。由此可见,彥公子在天子面前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彥公子多得天子信任!他除了一心一意尽心伺候,不敢动任何小心思。

廿五,深夜子时刚过,周伯彥睁眼,推开身上的被子,摸黑穿戴起来。

睡在耳房的顾石头也起了。他推门进屋,来到床前,帮着递衣裳。

周伯彥用手指随便梳理了一下一头墨发,便由它披散着。他接过顾石头递来的帽子直接戴上,并低声问,“乔翰可准备好了?”

顾石头同样低声作答,“准备好了,正在廊檐下候着。”

周伯彥没说话,摸了摸左右两边的袖箭,这才接过皮毛大氅披上,系上带子便往外走。

黑暗中,廊檐下,乔翰站的笔直。见到周伯彥出来,他没有说话,只是在前带路。这府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的脑子里,黑夜里即便没有照明的光亮,他也能分辨方向、更不会被任何东西绊倒。乔翰走在最前,接着是一名锦衣护卫,再是周伯彥,再接着便是洪威、顾石头、另三名锦衣护卫。

他们在暗夜里走成一条线,步子都放的很轻。走了一段路,乔翰在一道门前停了下来,倾耳听周围的动静。除了细微的风声,没有其它声响。他拿出钥匙,开了门锁,慢慢推开门。而后,自己先走进去转了一圈儿,这才回到门口位置,作了个请的动作。

周伯彥迈步进门,只洪威和顾石头跟了进去。四名锦衣护卫留在了外边。

------题外话------

内个,掉链子的青弱弱地表示,被断更虐的死去活来的亲们,19或20号过来看结局好了。顶着锅盖爬走^_^

☆、No.372问明济

昏暗的书房中,乔翰摸黑鼓捣了一下什么,然后移开去不知道又动了什么东西一下。房中的书架发出轻响,移开。大家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周遭的昏暗,再加上夜视能力都不错,因而都看到了黑幽幽的一人来高的洞口出现。

乔翰走过去,率先走入洞口,默数着脚下的台阶数向下走。当数到十三的时候,脚下成了平地,台阶已走完。他往左手边的墙上随手一摸,手里多了一样东西。他一划,亮光起,原来是打着了打火镰。他用打火镰点亮悬在壁上的油灯,反身踩着台阶走出洞口。他立在洞口左侧,作了个请的动作,并以极低的声音说道,“每走一百五十步,便有一盏油灯,带好打火镰。”

洪威接过乔翰手中的打火镰,走第一个,身影立刻消失在洞口。周伯彥跟上,走中间。再之后是顾石头,由他断后。

这三人的身影消失在洞口的那一刻,乔翰触动机关,书架归位。他走至门口,示意把守在外边的四名锦衣护卫可以回去了。

四名锦衣护卫不声不响地原路返回,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护卫着院子。乔翰反身进书房,关门上闩,独自坐在黑暗中。

狭窄的秘道之中,打头阵的洪威每走一百五十步左右便打着打火镰,点亮墙上的油灯。周伯彥背着手,微低了头跟在后边。断后的顾石头竖起耳朵听着秘道中的响动,手按在腰间配挂的大刀刀柄之上。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左右,三个人自位于郢城外的一口井中先后爬了出来。

此处不是村子,离城墙不算远,附近只有散住的四五户人家。他们每日的饮用水都来自这口井,却不知这口井下另有乾坤,是个秘道口。

洪威收好绳索,三个人的身影很快自井边消失。走了三里多地,等在路边的六个黑影无声地单膝跪地,迎接他们。

周伯彥伸手,作了个起的动作,声音低沉地说道,“带路。”

很快的,有人过去,自路边的树林中牵出六匹马来。周伯彥、顾石头和洪威各骑了一匹马。那六人默契地分配好了,两人骑乘一匹马。一行人疾驰离去,半个多时辰后出现在了一处隐在山林中的破旧的庙宇之内。

不必他们上前叩门,吱嘎吱嘎几声响,已有腐朽之状的木门由内打开。

周伯彥翻身下马,把缰绳丢给身后的人,抬步进门。

看不清样貌的青年一边引路,一边恭敬地低声禀报,“这里很安全,请公子放心。客人白天到的,很有礼,也不多话。我们待客也很周到,客人没有任何不满。”

周伯彥语气低缓地问道,“客人此刻可醒着?”

青年想答客人在睡觉,不过立刻反应过来了,“属下这就请客人起床梳洗。”公子这是要立刻问话。客人此刻无论睡与不睡,都得立刻、马上接受公子的问话。客人衣衫不整当然不行,因而他才说让客人起床梳洗。他说这话的时候,跟在他身后的人退下去准备了。他满意手下有眼力见儿,自己把周伯彥请到一个房间,亲自沏茶倒水的,恭敬无比。

桌上的油灯亮着,屋子不是很大,里面简陋的摆设一览无余,没什么可看的。

周伯彥神情莫测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发。

青年感觉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他心中忐忑,却不敢将自己的忐忑显露出来,力持镇定地垂手立在一旁。他心下着急,怎么还不来消息?他暗骂属下是饭桶,动作如此之慢,让公子等太久不是找死吗?

这时,有人自门外禀报,“回大人,客人准备好了。”

青年明显松了口气,看向周伯彥。

周伯彥站了起来,神情莫测地说道,“冷强,带路。”

青年的名字便是冷强。他忙应“是”,在前带路,从这间屋子到了另外一间屋子。

进了这间门,周伯彥扫视一周。屋子也不大,同样摆设简陋。不过,靠墙站着四个面色冷凝的樵夫打扮的青年。他们当然不是真的樵夫,都是手里有两下的人物。

冷强作了个打开的手势。

四个樵夫打扮的青年中的其中二人上前。一人将床搬起挪开。另一人弯腰并稳住下盘,将移开床后露出来的方形石板抓住,闷哼一声,搬开了石板。这时又有一人上前,拉住露出来的木板上的铁环,轻松拉起木板,将木板靠放到墙上。

冷强对周伯彥说道,“客人就在下边,公子请。”

周伯彥走上前,低头看去。下边因为点着油灯,光线不错,能够看到有下去的梯子,还能看到简陋的桌椅及椅子上所坐之人膝盖以下。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语气也很平淡,“除了客人,可还有其他人在下边?”

冷强答没有其他人。

周伯彥颔首,回头看了顾石头和洪威一眼,“你们守着门口,其他人出去。”说罢,脱下身上的大氅随手丢给顾石头,转过脸,顺着梯子下去了。等双脚落地,他抬头看到欲言又止模样的顾石头,说道,“木板门合上。”

顾石头不敢有意见,看向洪威。洪威二话不说,把木板门合上。公子有令,他们自是不敢再停留。冷强的人全部退了出去。洪威和顾石头带着六名锦衣护卫也退了出去,不过他们守住了门窗的位置,还有一人爬上了屋顶,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周伯彥背着手,盯着坐在椅子上的人,“明济道长,别来无恙!”

没错,椅子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济道长,太后口中的国师。他身穿道袍,手持拂尘,头发花白不说又满脸的褶子。他耷拉着眼皮子,听到周伯彥出声,勉强睁开眼,呵呵一笑,“可是彥公子?”声音透着苍老。

此刻若是洛三和杜仲夏在场,一定会惊讶无比。因为这老道不是别人,正是青舒一行人回康溪镇时跟了他们一路、被青舒骂为玩儿尾行的变态老道的那位道长。

周伯彥颔首,“不才正是周伯彥。”说话的工夫,他扫了眼明济道长身后的简陋木板床一眼。床上有被褥,有一个包袱,再无其他。

明济道长笑呵呵地打量周伯彥十几秒钟之久,说道,“贫道与彥公子第一次相见,何来别来无恙之说?难道公子以前见过贫道?也是,贫道上了岁数,记性差了,说不定见过也忘了,呵呵……”

周伯彥无意和明济绕弯子,但明济不会那么合作,绕弯子是肯定的。无论如何,先礼后兵是必要的。而且他必须想办法尽量不给明济绕弯子的机会。“道长可知本公子为何请您来此作客?”

明济只是呵呵笑,眼皮子耷拉了下来。心道:明明是绑来的,却说是请来作客的。不过,能怨谁?若他不对古青舒的身份好奇,也不会被绑。说白了,他这是自动送上门来的,彥公子岂能错过大好良机!

周伯彥的神情淡漠,但眼中透着冷意,“听闻道长很会批命,一批一个准。本公子慕名而来,烦请道长出手,为本公子批上一命。”

明济道长没有一点反应。

“据闻,道长曾为长公主批过命,曾为未封后前的钟小姐批过命,曾为大安忠烈封为忠武将军的古将军批过命,曾为满门抄斩的楚相府上的大公子批过命……”周伯彥不紧不慢地说着,一下列了十几个人出来。

明济道长神态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握着拂尘的手指僵了一下。也只是一下,若不仔细注意,别人根本发现不了。

周伯彥注意到了,不紧不慢地说着,“道长本事通天,这批命一批一个准。我娘……”他顿了顿,生硬地改口,“长公主,就如道长所言,果然是富贵却不长命。钟家小姐,果然如道长所言封了后,成为大安最尊贵的女人。忠武将军古将军果然如道长所言,英年早逝,战死边关。还有楚相……”

明济道长的呼吸变重,整个人喘了起来,“别说了,不要说了。”

周伯彥虽然被打断了一下,但没有停下来的打算,继续说道,“还有楚相府中的大公子,道长为他批命:克爹娘、克妻克子,克身边所有人。果然,楚大公子克的楚氏一族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真正是克尽了身边所有人。”

吧嗒一声,明济手中的拂尘落地,滚了几下停了下来。他睁开眼,手抖,嘴唇也抖。他的情绪反应很大,似是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模样。

周伯彥并不可怜他,只当他在作戏,“据闻,道长不仅批命厉害,还有医治怪病的通天本事。我娘在十一二岁年纪的时候,得了一场怪病,整日昏迷不醒。太医也好,民间名医也罢,对此怪病均是束手无策。拖了一个来月,眼看我娘快不行了,当时身为皇贵妃的太后娘娘从阳明观请来了道长。道长本领通天,只用三张符纸、三碗香灰水,三天就让昏迷一个多月的我娘醒了过来。”

明济道长抖着手,伸向周伯彥,眼中透着祈求之意。

周伯彥对此视而不见,“不仅如此,道长还有卜算国家祸福的本事,得国师尊号。国师,国师,古往今来天下能有几人得国师的尊号?道长果然不是凡夫俗子,乃是天人下凡!”他这话里满满的都是藏不住的讽刺之意。明济道长算什么国师?国师是由天子封的,而明济的这个国师却是太后一个人认可的。若真要追究起来,太后都得获罪,明济直接砍头。

明济道长抚着胸口,“公子误会了。贫道没有通天的本事,贫道怎敢污了国师这一尊号?咳咳咳……”他咳嗽了一会儿,满面通红地说道,“当年长公主能够痊愈,不是贫道的本事,是天意,是苍天保佑长公主。”

周伯彥淡漠在盯着一脸痛苦状的明济道长,“听闻,道长算出了神女,统一大安王朝的神女。不知此项传闻是真是假?”

明济身上再无世外高人的半分气质,急急澄清,“绝无此事,绝无此事。”

周伯彥笑了,但眼中没有一丝笑意。“道长,我不管你为何要助纣为虐,我也不管你害死了多少人,我只问你两件事。第一件,我娘病愈后,你到底给我娘批了什么命?”就因为这个狗屁的批命,太后终究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了手。虽然人不是死在太后手上的,但选择跳崖绝对是被太后逼到了绝境。他怀疑,他娘即便没有跳崖也活不了,因为太后不允许娘活下去。

突然之间,明济道长手不抖了,人也不咳嗽了,整个人安静了下来,耷拉下眼皮子。

周伯彥将他的这一变化看在眼里,冷笑一声,“第二件,谁让你为忠武将军古将军批命的?”他查的很清楚,古将军并没有找明济批过命。是明济主动找上门给批的命,之后古将军死在了边关。他不得不怀疑,有人想要古将军的命,又想让古将军的死归到天命上,因而才作了这样的准备。

世人信命,信佛、信道。明济道长给古将军批了个英年早逝出来,古将军的死便成了明济道长的批命应验了,却没人怀疑到别处,往谋害上想。古将军对他有救命之恩,也是爹的至交好友,又是他喜欢的女子的亲爹。报仇与否暂且不提,他总要先弄清楚仇人是谁吧!若不查出计划谋害古将军的是谁,他如何保护喜欢的女子?

当年的栖霞关一战,他们一家三口逃到那里看似是巧合,古将军出兵救援看似是巧合,古将军的死看似也是个巧合。可巧合太多了,不由让人多想。

以前他从未怀疑过古将军的死。直到在京城时,青舒在景阳公主府遇上了麻烦,然后无意中听到了紫衣和平伯侯的对话。平伯侯死前断续地说了忠武将军的女儿会报杀父之仇,但具体的是怎样一个杀父之仇却是不得而知。

青舒很害怕,将听来的这些告诉他时,他面上不显,但心中起了波澜。他虽然拿话安抚住了青舒,但怀疑的种子却是种下了。因此,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查起了古将军生前的事。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手下查到了明济道长曾替古将军批命之事来。

古将军此人不信命,绝对不会找人批命,即便是声名在外的明济道长,他也不会找。

明济道长无缘无故地追着不信命的人给批命,如此蹊跷之事,怎能不引起周伯彥的注意!

不仅如此,周伯彥在与古管家的交谈中,意外获得了一些讯息。古管家或许说者无心,但周伯彥听者有心。在栖霞关事件爆发前的一年时间里,古将军做了一系列的安排。这些安排若仔细琢磨的话,就像是古将军在不动声色地、为以防万一在安排后事一样。

古将军的想法是好的。让妻儿衣食无忧;解散追随自己的亲信及原虎狼卫兄弟保全他们的性命。只是,有再好的安排也没用。最终因碰上古叶氏这个废物妻子和没良心的兄长古云福,再好的安排都泡了汤。说白了,古将军是碰上了猪一样的队友。

周伯彥的两个问题甩出去,明济道长一点反应都不给。周伯彥冷笑一声,“礼”若是不好使,那就别怪他用“兵”了。“道长,何必呢!总共你也没几年活头儿了。安逸地过完剩下的日子多好,何必还要拖着将死之身在红尘中苦苦挣扎?金钱、权势、声誉,对如今行将就木的你而言还有何用处?想想因你而死的那些人,想想你犯下的作孽,再想想你不合作本公子会采取的手段。”

明济道长一动不动的。

“回答本公子的问题,本公子绕你一命,给你争取些时间,给你逃命的机会。若敢不从,本公子不会杀你,会放你走。”周伯彥突然压低了声音,“因为,不用本公子脏了自己的手,太后娘娘第一个会杀了你。太后最狠背叛,疑心也最重。”

☆、No.373可悲又可笑(上)

“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是的,这就是野心勃勃的太后信奉的人生信条。太后多疑,手段又狠辣,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一旦让她起了怀疑之心,她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会下令除掉。平伯侯就是个例子,紫衣也是个例子。

平伯侯追随太后多年,可以说是太后的左膀右臂。钟鹂(即鹂妃)一事既出,太后就对平伯侯起了疑心,继而起了杀心。

钟鹂(鹂妃)身为后宫嫔妃,又是钟皇后的亲妹妹,居然在平伯侯的掩护下诈死逃出宫去。之后,钟鹂暗地里培养了一批死士,效忠于皇后一人。不仅如此,平伯侯居然成了钟鹂的入幕之宾,暗地里没少帮钟鹂的忙。

钟皇后是太后捏在手心里的一枚棋子,是用来控制后宫的傀儡。平伯侯胆敢暗助钟鹂,那便是在帮助皇后,坏太后的棋局。不仅如此,太后即便在和皇帝儿子玩儿争权夺势的阴谋诡计,那也不能容忍有人给她的皇帝儿子戴绿帽子。这是藐视皇权、挑战皇家威严的大逆不道之举,是控制欲极强又野心勃勃的太后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当本应死去好几年的钟鹂的尸体诡异而突然地出现在钟太师府府门外时,即便皇帝对下边的人下了封口令,太后还是得了消息。太后大怒,派人查了一下,只查出个大概来。当下,太后便觉得平伯侯不再可靠,起了杀念。

很快,皇帝下令封了平伯侯府。太后阻止不了皇帝,又担心平伯侯会在关键时刻反水,便有了杀平伯侯灭口的准备。这件事,她交给了紫衣。她一向多疑,这时候既表现出对紫衣的看重,同时也在试探紫衣。

当年,紫衣对大驸马周桥有爱慕之心,太后心知肚明,只是从未挑破。大驸马死后紫衣表现出心如死灰的模样,太后也看在了眼里。太后一直放心地重用紫衣,是因为紫衣误认为周桥是死在前皇后武后的死士手上,从未怀疑过太后。

没想到,事情过去多年,周伯彥突然有一天对紫衣说出了真相,并当着紫衣的面亲手杀了冰。冰、雪二人,原是先帝在长公主十三岁生辰时送给长公主的护卫。冰是少年,雪是少女,二人武艺超群,此后一直跟随长公主,成年后二人结为夫妻。

栖霞关事件时,冰、雪二卫作为长公主最为信任的护卫,自然是随侍在长公主左右。战事混乱中,冰突然叛变,一剑刺向长公主。那一刻,大驸马周桥挡在了长公主身前,替长公主挡下了致命的一剑。当时的场面混乱,近身保护长公主和驸马的其他几个护卫愣住了,而长公主抱住胸口血流不止的大驸马哭的凄厉无比,十四岁的周伯彥拼命挥着手中的剑喊着爹努力要冲过来。

在所有人反应不及的那一刻,冰刺出了第二剑,目标依然是长公主。

愣在当场,面如死灰的雪护卫突然动了,以己之身迎上那一剑。她低头,看着穿胸而过的剑,然后慢慢抬头,盯着同样面如死灰的冰质问,“为什么?”

“娘。”十三岁的少女凄厉地喊出声来,并一脸不敢置信地盯着爹的剑穿过了娘的身体。下一刻,噗的一声,一柄剑自少女背后刺入,穿胸而过。少女瞪大了眼,在背后的敌人抽出剑的那一刻扑倒在地,当场毙命,死不瞑目。

冰一下发狂,抽剑,弃了娘子雪护卫,冲过去将杀死他女儿的死士斩杀,然后癫狂地冲出战场,失了踪迹。

栖霞关事件过去多年,周伯彥一直在寻找杀父仇人冰。后来,他查到疑似冰的人在紫衣身边出现过。他找到紫衣,果然看到了冰。他用藏在袖子里的匕首当场刺进了冰的胸口,并告诉紫衣说冰就是杀他爹的人。

紫衣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信。因为冰没有否认。冰是太后的人,那么她忠心多年的太后才是那个杀她爱慕一生的男人的罪魁祸首。紫衣哭了一场,失魂落魄了几天,而后依然替太后卖命,绝口不提大驸马,同样不提冰。

紫衣的表现如常,但太后却心里有了刺。太后觉得紫衣不再百分百的可信。但紫衣的能力摆在眼前,太后一时没动杀念,但处处存了试探之心。

平伯侯这边一出事,太后便派了紫衣去盯着平伯侯府,让紫衣见机行事。她下达了指令:平伯侯但凡有异心,那便除掉。

紫衣和平伯侯在景阳公主府秘密相见。谈崩了,紫衣当场杀了平伯侯。紫衣是按太后的指令来的,但太后却怒极。

紫衣竟敢把景阳公主牵扯进来,该死。紫衣与平伯侯见面的地方不对,紫衣杀平伯侯的时机也不对。一切都不对。太后觉得,紫衣这是故意的,紫衣这是叛主了。因而,太后立马下令诛杀紫衣。

平伯侯也好,紫衣也罢,都是跟随太后多年的人,算得上是忠心不二的。只要有怀疑的种子埋下,不需要确切的证据,太后便说弃就弃,说杀就杀。太后对追随自己二三十年的人都如此,何况是别的部下。有了怀疑,便除掉。这么多年来,太后没少干这种事。

“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太后的疑心病与铁血手段,明济道长哪能不知!抛开平伯侯与紫衣的事不说,每每想到长公主的死,明济道长就觉得浑身冰冷。长公主可是太后的亲生女儿!常言道虎毒尚且不食子,太后却因错乱而荒唐的一则预言逼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可以说,周伯彥的话没有白说,周伯彥对明济道长说的话都说在了点儿上。

这么多年,明济道长忌惮疯魔的太后之余,又怀着对长公主的愧疚之心,夜夜不能安眠。他还不到花甲之年,却苍老得似*旬的老翁。他盼着自己早死,却又不敢了断自己的性命。他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他罪孽深重,他不得不日日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痛苦地活着,等待自然死亡的那一天。

明济道长强咽下涌到嗓子眼儿的苦水,慢慢睁眼,眼中透着悲凉之色。他看着背手立在面前的彥公子,久久,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彥公子,往事不可追。过去的事情,随它去吧!莫问,莫查,莫想,只管看前路,莫回头。”他不想彥公子死,他希望彥公子好好活着。这是他出于赎罪心态的私心。

周伯彥冷嗤一声,“好一个莫回头。”

明济道长一时无言。他是神棍,也不完全是神棍,他多少有些本事,卜卦便是他的本事之一。出于愧疚之心也好,出于好奇心也罢,每年的正月初一他都要为彥公子卜一卦,即卜凶吉。前些年卦象没什么异样,能够正常卜算出彥公子一年当中的凶吉来。但从去年正月初一开始有了异样,卜算的结果竟然是空卦。他察觉有异,后来又试了几次,结果相同,依然是空卦。

今年的正月初一他沐浴焚香卜算,结果还是空卦。他不死心,接下来每月都要试三次,可次次是空卦。他百思不得其解。前段时间突然听有人在私下议论,说是彥公子喜欢上了一位姑娘,正在和太后较劲儿。

他不由好奇,一留意便得知了彥公子喜欢的姑娘姓古、闺名青舒,乃是故去的忠武将军古云虎的长女。他派人弄到了古青舒的生辰八字,想看看彥公子能否得偿所愿娶到这位古小姐,便又卜了一卦,结果是空卦。他一惊,依着生辰八字替这位古小姐卜凶吉,却又出来一个空卦。

他思虑良久,离京。此次出行,他名义上是替太后寻找神女的下落,实际上是想见一见这位古小姐。他探听的很清楚,去年和今年的正月初一,彥公子都是留在古小姐的府上过的年。他不由猜测,或许是古小姐身上有什么奇特之处,从而影响了彥公子,从而有了卜算不出的卦相。哪曾想,他还没见到古小姐的人,却先被人给绑了。

周伯彥哪里知道明济道长在辉州出现的理由,一心想要答案,“本公子没有为难道长的意思。只要道长回答了本公子提的那两个问题,本公子立刻放道长自由。”

明济道长眼中的悲凉之色渐浓,“彥公子,很多时候,不明真相也是一种福气。不明真相的人,才能活得轻松。”随即,他喃喃自语了起来,“真相伤人,往往让人身不由己。我想糊涂地活着,终究做不到,一辈子寝食难安地承受煎熬……”

周伯彥慢慢转过身,“道长,得罪了。既然说不通,本公子只能动刑了。”他说罢,走过去准备顺梯子上去,“什么时候道长想说了,本公子再来。”

“慢着。”明济道长出声留人。

周伯彥没有回头,“我只听答案,其他的话,没兴趣听。”和预计的一样,想听答案果然没那么容易。

明济道长叹了口气,“彥公子,贫道有个条件。”

☆、No.374可悲又可笑(下)

明济道长说有个条件。

周伯彥立时蹙眉,显然是耐心告罄,“道长,在本公子面前,你没有提条件的资格。”不用明济开口,他就表明不接受任何交换条件。笑话,明济已经在他手上了,他有的是办法让明济开口,自然不必接受任何的交换条件。

明济道长似是没听见一般,自顾自地说道,“彥公子若能安排贫道与古青舒小姐见上一面,贫道便将当年之事和盘托出。”他一定要见到古青舒。他迫切地想知道古青舒是否如他猜测的那般能够影响卦象。据上古术士秘文记载,本身能够影响卦象结果的奇人百年不出一人。面对这样的奇人,再高超的卜算者卜算出来的结果不是空卦、就是错卦。而这样的奇人,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身边人,让卜算者束手无策。他此生唯一的乐趣各剩卜卦一项。如今很可能遇到了记载中的奇人,他自然激动无比,迫切地想要了解、研究一番。

听到青舒的名字被提及,周伯彥吃了一惊,紧接着是愤怒。他霍地转过身来,紧紧盯住明济道长,眼神能冻死个人。青舒是他的弱点,眼前的杂毛老道敢拿青舒出来说事,找死。世人都拿明济道长是世外高人,他却一直当明济道长是害人性命的神棍、恶棍。此时此刻,他恨不能一掌将其拍死。

明济道长心生畏惧,脸上却不显,“贫道的要求只这一个。只要彥公子肯成全贫道,只要是公子想知道的事,贫道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一刻,周伯彥用行动告诉明济道长自己的答案。他顺着木梯上去,一把掀翻了头顶上的木板出去,独留明济道长在下面。

很快的,收到周伯彥的指示,冷强带着两名樵夫打扮的青年来到地下室。

两名青年眼睛盯着明济道长,慢条斯理地挽起了各自的袖子。他们的脚边摆着打开盖子的木头箱子,形状方方正正的、大小大概有三尺左右长。箱子里装的,俱是沾了血迹的各种各样的小东西,似是刑具。

冷强以看待死人的目光盯着明济道长,语气却是温和的,“下手要有分寸,别弄死了。要让他痛到极致,感受一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滋味。”

明济道长瞬间变色,“你们……你们……”除开三两件不如意的事,他一生算得上平顺,从未受过皮肉之苦。他以为彥公子只是在拿话吓他,可是看眼前的情况,似乎不是吓他那么简单。他力持镇定,努力不让自己在人前示弱,同时心里存了侥幸心理。他是太后手中的一把特殊的利器,是太后最为倚重的人。他不认为彥公子敢对他动刑,让他受皮肉之苦。

再者,世人敬畏神佛,在世人眼中道士是道家在人世间的使者,他又是太后尊崇的“国师”,他在大安王朝的地位超然。从皇亲贵戚到王侯将相、从高门权贵到平民百姓,哪个不将他视为神使!就是皇家寺院德高望重的主持和*师见到他,也要对他礼让三分。最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皇帝恨他入骨却不敢动他一根手指头。彥公子难道还能大过皇帝不成!想到此处,他心中大定。

只是,当尖细的木楔子被敲入手指头的时候,明济道长的自以为是、以及所认定的一切,瞬间灰飞烟灭,只剩老态而痛苦的惨叫声。

旭日东升,无尽的黑暗被光明驱散。东升的太阳慢慢偏移,再到缓缓西落。最后一丝光亮消失在地平线上,黑暗再次吞没了世间万物。

在这一天一夜里,隐在山林中的破旧的庙宇之中,每隔一个时辰便会从一处地下室内准时准点地传出苍老而凄厉的叫喊声。只不过,一声比一声凄惶,一声比一声虚弱。

不得不说,冷强的手下很有手段,也很会把握分寸。他们根本没有动用大刑,也没有长时间用刑。他们遵循冷强交待的,不会把人弄死,却只用最简单、造成的伤口最小、又不会危机生命的刑罚手段,让明济痛到了极致,痛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他们的刑罚不是连续性的,每隔一个时辰实施一次,每次用时绝对不超过一刻钟。这样一来,明济道长没有昏迷不醒的机会,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清醒的状态,感受那创伤不大却疼到骨子里的痛。那种痛到极致,却不得解脱的痛苦,才是对人*上及精神上的最大折磨。

为了让明济道长保存体力,他们还按时给明济吃饭,不时给明济喝水。即便中间明济不肯合作,曾拒绝用饭、拒绝用水过。可他们岂能让明济如愿,饭强喂、水强灌。不仅如此,行刑者中的一人似懂医术,还不时为明济把脉,从而调整行刑的时间长短,还会看情况给明济灌不知明的汤药。期间,明济道长曾几次表示将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彥公子,但行刑者不为所动,继续折磨他。

到了夜里戊时时分,明济道长再次受不了地喊什么都招认时,行刑者才满意地停手。

这时,有人给明济道长又灌了一碗黑漆漆看不出什么名堂的药,有人给明济道长包扎双手,再为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裳。而后,这些人刑具一收,再稍微收拾了一下地面,取来薰香点上。至此,一干人等退下,独留喘着粗气的明济道长委顿在椅子上。

得讯而来的周伯彥一撩袍角,坐到了冷强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他面无表情地看着对面的明济、委顿在椅子上喘着粗气的明济,一言不发。

此刻,明济道长的两只手耷拉在椅子的两侧,双手都缠着白布,没有血迹渗出。他身上的衣裳没什么不对,还算干净,穿的也很齐整。从头到脚,他的身上不见半点的血迹。空气中薰香的味道四处飘散,掩盖了一切可能有的异味。

周伯彥还是不说话,似乎并不急于知道答案一样。

过了一会儿,明济道长终于调整好了自己,也不再喘粗气了。他开口了,因为人比较虚弱,声音小了很多。“贫道此生罪孽深重,虽有不得以的苦衷,可……罪孽深重……”他痛苦地又喘了起来,闭上眼睛缓了缓。

周伯彥冷冷地看着他,没有半分的同情。

须臾,明济道长似乎是好受点儿了。他睁开眼睛,满面悲凉之色地盯着周伯彥,“一切孽缘的开端,是从贫道不自量力地进宫医治你娘开始的。你娘得的不是怪病,不是病,而是毒,你娘当时是中毒了。”

周伯彥面上不显,却是心生波澜。不是生了怪病,而是中毒了?

明济道长接着说道,“姚贵妃不知从何处听说了贫道有起死回生能力的谣言,求得了仁怡太后的懿旨,宣贫道进宫。贫道惶惶然不知所措,因不敢抗懿旨,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忐忑地入宫。”他嘴里的姚贵妃,是指现今的太后。他嘴中的仁怡太后,是指先帝的亲娘,也就是当今皇帝的亲奶奶。先帝驾崩时,仁怡太后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很快便辞世了。

“对于治病救人之术,贫道只知皮毛,哪里能够医治长公主的病症。当时,贫道不知生病者为何人,被人领到床榻前,战战兢兢地隔着床幔为患者把脉。旁边有宫人问贫道能否医治,贫道惶然不敢作答。宫人不知怎么想的,没有再追问,只将贫道带下去休息。”

“因不知自己的境况,贫道坐立难安。用午饭时,送饭的宫女没有退下,反倒与贫道说话。宫女说,要想活着出宫,贫道必须对她的主子言听计从。”他顿了顿,吸了口气,“宫女告诉贫道,病榻上躺着的是圣上和太后最为宠爱的长公主。长公主没有生病,只是中毒了而已。此毒名为红尘眠,无色无味,是异族不外传的毒药圣品。除了异族族人,没人知道此毒。放眼天下,没有医者认得此毒。再高明的医者,均当长公主得了怪病,无论如何也查不出长公主的病因。”

“那是一个阴谋,可怕的阴谋。贫道试过争脱,却发现没有争脱的可能,惶恐之余只能受人摆布。有人拿了解药给贫道,贫道自不敢说自己会治病救人,因为这个谎贫道根本圆不下去。贫道无法,只能装神弄鬼地施法,画了三张符纸,再给长公主服用了三碗加了解药的香灰水。三日后,长公主醒了过来。圣上和太后赐下许多东西,放贫道出宫并修缮了贫道所在的阳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