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瞬,巴图猛克便僵住了,旋即暴跳起来。“好啊,如果你答应就这样永远留在我身边,我就送他回去,不然我还把他扔去喂狗。”他阴森森地瞪着甄贤,咬牙切齿赌咒,不信这才与他肌肤相亲的人就能翻脸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个犹如野兽的小王子尚不懂得何为思慕何为相悦,只知道狩猎与占有。

甄贤看也不看他,冷淡反诘:“我以前以为你至少是个掷地有声说一不二的男人。”

“我说过的话,从来都做得到——我也说过无论如何都要把你变成我的,无论如何。”巴图猛克一把箍住甄贤,收紧双臂死死勒在怀里,不安分地在他颈项耳廓啃咬着,灼热吐息急促。

杀心既起的小王子暴躁而易怒,哪怕明知是被威胁,依然不敢违逆。把活人扔去喂狗这种事他真做得出。

“在七殿下平安归国以前,我要亲自照看他。”甄贤沉默良久,深吸一口气。

这句话,巴图猛克默认是讨价还价的交易。“那你告诉我,甄贤,你那个二皇子,我和他比,哪一个更好?”他像个已然得胜的猎手般笑着,双手又不安分地在他的猎物身上四处游走,黏腻着讨要认可。

恬不知耻,无异于羞辱。甄贤使尽全身气力将还喘着热气的小王子推开,挣扎着站起身穿戴齐整,摇晃了一下才迈得开步子。

他看了巴图猛克一眼。

那眼神分明在说:你永远也别想和他比。

然后,他在小王子愤怒地咆哮声中摔下了帐帘。

那还不是甄贤这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却是头一次品尝真正的屈辱与无助。

终于拿住软肋的巴图猛克逼迫他吃羊肉,把羊奶茶强行灌进他嘴里,不断地侵犯他。他多年茹素猛然间受不了这些大油大腻,被折腾得上吐下泻巴图猛克也不肯放过他。没有丝毫怜惜爱意,更无半分甜蜜愉悦,只是□□的强占,最原始的发泄与放纵,好像如此这般就能剥掉他南人的血肉,把他彻底变成自己的所有物。

巴图猛克外出游猎或是睡死过去的时候,甄贤会在关押七皇子的羊圈外守着,不让那些无聊的蒙族贵胄和他们的狗靠近,尽量找来些合乎中土饮食习惯的食物。

但他自己也不会靠近,帮他的是苏哥八剌。

唯一有一次,是七皇子先出声喊了他。

“先生…在外面吗?”

束发少年的嗓音还带着未完全蜕变的稚嫩,在异乡落难的恐惧中颤抖着,激起心底无限酸涩。

“我受臣民税贡,非但不能保护臣民,反而要臣民为我受苦。苟且偷生,实在愧对天地先祖。可是…我没有勇气真的去死…我怕死…”

从小受尽宠爱的少年一朝蒙难,带着哭腔,反反复复诉说着羞愧,还愤愤赌咒着发些狠话,“总有一天…我要把今日之耻还给这些鞑靼狗!”一点也不像个孩子,却又像得无以复加。

甄贤反而不由自主地微笑。

“七殿下请不要这么想。今日落魄受辱,来日发迹便去辱人,与那些欺辱你的人又有何分别?殿下若是有真抱负,当叫这天下人人有尊严。”

少年的抽泣戛然而止,静默许久,回话时带着困惑,“人人有尊严,这样的天下,真的能实现吗?”

甄贤久久无言。

无以作答。

谁知道呢,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吧。

曾几何时,他也万念俱灰,以为一切期望终将绝望,一切光芒都会湮灭在权与利的暗影之中。但即便真是如此,也只有朝着那个方向走下去,每走一步,靠进一步,哪怕只有一步也是好的。

除此之外,他无路可走。

那天,甄贤对苏哥八剌说:“你兄长不会好好放七殿下回去。他年年袭扰边城,皇帝一定早有心驱鞑虏靖边关,只苦于同那些保守反战的朝臣斡旋。他不放七殿下回去,反而正是给了陛下挥师北伐的机会。他也许早就想打这一仗,还做些入主中国复兴霸业的美梦。但今日之圣朝,不是孱弱羔羊,战火燃起,最终烧成灰烬的只会是他的金帐狼旗。他必不会得胜。”

“甄大哥,你对我哥哥,已经——”苏哥八剌满脸忧愁,话到一半,怎样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

身体的痛楚很快会麻木,心神反而愈发明晰得可怕。

此时此刻,甄贤已经很难去细细分辨所谓的感觉,唯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七殿下送回去。

“王女,你是草原上的云和花,是圣洁的白鹿,甄贤感激你的仁慈善良。”

草原上有不少从榆林边城掳来的奴隶,多是青壮男子,亦不乏从小被抓来的孩子如今长成了少年郎。

在这里四年,每每看着他们甄贤总不由唏嘘。

人是何其弱小,卑躬屈膝奴颜谄媚也只是为了活下去…若没有振臂一呼率先揭竿的那一个,就永远只是一盘散沙。

但甄贤不想做“率先”的那一个,除非逼不得已。

逼不得已。

他知道自己其实不是这块料。他的个性里有太多方直棱角太多短板,自幼时起便不断有人对他说这要命的性子总有一天要害死自己,包括祖父、父亲,包括娘亲。可他就是改不掉。

他让苏哥八剌寻了个借口把被掳来的边民聚集一处。

他站在那些年轻面孔之前,嗓音里没有丝毫热血冲动,只有平静陈述,“七皇子必须平安回去。你们也不能一辈子在此为奴。”

立时有人嗤笑反问:“我们被鞑子抓来也没人管,为啥要管这小子死活?”

亦有人冷嘲热讽:“开战不开战我们也都是被鞑子抢杀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甄贤说不出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义,更没法鼓舞眼前这些鲜活生命如何舍生忘死。

他知道他们说的都是事实。

巴图猛克年年袭扰边镇,朝廷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管。至少暂时还不愿管。如此装聋作哑,或许上位者自有考量,却苦了这些边民。

有些人,生来呼风唤雨,而另一些人,却是打从一出生便不能为自己做主的。

所以甄贤也只能静静抽出腰间那柄已略有些钝锈的文剑。

“我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高尚大义之事,也不想劝你们大局为重兼济天下,更不敢保证此举必能带大家得胜入关,但我非这么做不可。想回去的,不甘心一生在这里被奴役的,到我这里来。”

苏哥八剌守在不远处,从围栏外注目着他,抿唇蹙眉,双手紧紧抓着衣襟。

起初所有人都犹犹豫豫地看着他,谁也不肯往前走。

然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弟兄们,咱们也都是有手有脚的七尺男儿,咱们也是有血性的!难道真的要一辈子给鞑子当狗吗?”

这才是真正的煽动性。

人群里终于渐渐有了呼应之声。

最终大家还是都过去了。毕竟没有人会真心甘愿在异乡为奴,大家都想回去。

众人聚到一处,甄贤简单划分了三组,定下时间,教他们一组故意寻衅引起事端,一组趁机放火焚烧蒙人粮草制造混乱,一组则趁乱打散马匹叫蒙人无法顺利追击,他自己与苏哥八剌负责解救七皇子。三组人马互相呼应突围出去以后,前去延绥会合,以七皇子身份向驻守延绥的圣朝戍军求援。

那些边民原本就星星点点听说过甄贤“探花郎”的名头,又听蒙人讲他给朔州白总兵做过几年“军师”,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便都振奋起来,俨然大事已成了,雀跃溢于言表,任甄贤再如何叮嘱他们千万小心谨慎不可事先漏了马脚也都听不进去了。

只有那头一个站出来振臂高呼的人,反而一直闷声从旁看着他。

“甄公子为何不早这么做?”

那人在众人散去以后才走到甄贤身边,沉声如是问。

而甄贤也早注意到了他。

这人年纪约摸三十上下,身形魁梧卓拔,站如松柏,总习惯性负手挺立,不像是被掳来的榆林百姓,倒像个训练有素的军士。且不是寻常小卒。寻常小卒没有这等一呼百应的魄力。这些边民足有三十数之众,这人号令起来轻车熟路,至少是个尉官。那么这人是潜伏进来的榆林戍军,还是从应州来的…?可听他说话的口音,倒像是京城人士,至少在京城已待了多年…

“你是——”

甄贤陡然心头一震,下意识后撤。

那人却已抱拳逼近前来,将所有退路掌控在一步之遥。

“靖王府卫左都尉,童前。”

有那么一瞬间,甄贤脑海里是彻底空白的。

到底还是来了。

那个人,他自以为相知于少小的那个人,他曾立誓要用一生追随辅佐的那个人,今上的次子,靖王嘉斐。

甄贤尝在心底、在梦里描绘过无数次,嘉斐再次找到他时可能的情景,却没有一个能比此情此景更叫他难堪绝望。

“我不想见他。”甄贤下意识握紧了拳。

“那你想怎样?”童前挑起眉,“留在这里做那野蛮鞑子的——”他似在脱口而出以后才意识到这话里带刺,忙把后半句咽了回去。

甄贤面色惨白。

他知道此刻正上演的是什么戏码。

这位童都尉必不是自愿来的,但也还是勉为其难地来了,因为靖王殿下坚持。

然而,坚持要将他找回去的,恐怕也只有靖王殿下一个罢了。

童前一定打心眼里厌恶他,因为是他让靖王殿下做下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是他让靖王殿下偏离了正道在如此可笑的闹剧里弥足深陷。

七年了。明明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那人为什么还不死心?还要这样紧追不舍地来抓住他…

而他自己,明明该为此惶恐惊惧,该义正词严地从速避退,为什么…在心底,在那无人可以触碰的深渊里,竟还有一丝不曾死去的欢喜,如久旱逢甘霖的植物一般,雀跃地舒展了饥渴的枝桠?

心情如此微妙而复杂,惊涛骇浪地卷涌,面上却不得不依旧静若平湖。

甄贤觉得,他果然还是无法骗自己的。但他不可放纵。

“我…不能见他。”

他暗自握紧了腰间佩剑的剑柄。

“这种事你没有决定权。”童前嘲弄地扯扯唇,“你就老老实实跟着王爷不好么?何苦折腾。”

甄贤垂着眼,“甄贤并非适合留在殿下身边之人。”

童前怔了一瞬,讪讪冷笑,“这种事是个正常人都明白。但又如何呢?王爷找了你七年。他要你回去。”

甄贤紧紧蹙起眉,“他不该找我。我和他原本就不该活在一个世界里。”

“既然如此,打从一开始你就不该去招惹了殿下。”童前截口反驳,“你当初为何要从岭南回京城?明明惹了人心,又这样任性地一走了之,好还都让你占了?”

甄贤遽然一怔。

当年他从岭南一路回京,满心里全是意气风发的欢喜,自以为天宽地广从此再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伴随那人凌风展翅扶摇九重,却怎么也没想到,这世间最大的阻碍原是他自己。

或许,皇帝当年不杀他,只是早已看透了他罢。

“是啊,你就当作是我对不起他吧…”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肩头的颤抖。

但童都尉显然是不买这个帐的。

“你没这个资格!甄贤,打从你招上殿下那一刻起,你就没得选了。”童前轻蔑地瞥了他一眼,冷硬低语:“明晚起事,我趁乱带你走。你不要做多余的事。”

甄贤不由皱起眉。

童前这是打算将那些边民当作弃子,用完即抛。的确,以童前的立场而言,利用那些边民瞒天过海是捷径。可那些被裹挟至此的边民呢?又有谁人曾真心替他们着想?

一旦他们抛下边民们自顾自逃走,那些从未受过训练亦不曾经过大事的可怜人定会阵脚大乱,或许根本逃不到延绥就全完了,即便有人侥幸到了延绥,没有七皇子这块保命符,他们也敲不开戍军的辕门。

人命,原来当真是贱如草芥的。

“…你站出来的时候就已做好打算了么?”甄贤沉声问。

“我是领了王爷的令来救你的,不能让你跟他们一起死在这儿。”童前冷冷一咧嘴,想了想,“最多再带上七殿下。”

甄贤原本想反驳些什么,却听见苏哥八剌压低嗓音的疾呼。

“甄大哥!哥哥他们跑马回来啦!”

童前扫一眼一溜小跑奔来的蒙族少女,低头转身就走,犹如入夜黑狸。

甄贤黯然静默一瞬,缓缓阖目,再睁眼,眸色如火。

第10章 十、问罪

朔州总兵白皓仁是连滚带爬从他那个新讨的小妾床上爬下来的,连鞋袜也没来得及穿好,只匆忙披了衣袍就往议事正堂上跑。

没多久前,当值的戍卫来报,说今上的二皇子靖王殿下突然来了朔州总兵府,点名要见他白皓仁。

白总兵起初睡得迷迷糊糊,心道这靖王殿下不是奉旨往江南去游山玩水去了,怎可能突然在这北疆边陲冒出来,定是有人假冒诚心戏弄他,还不耐烦地让人将之乱棍打出门去,待亲眼见着戍卫送上面前的名帖印信,才吓得彻底醒过来,顿时汗流如注。

这位靖王殿下可是了不得的厉害人物。

数年前京中曾有一桩震动天阙的大案,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惊愕惶恐,靖王殿下可是在其中唱了主角儿的。

当时京中有皇亲国戚私贩军马中饱私囊,种种矛头直指中宫外戚和郑皇后所出的五皇子。

皇帝震怒无比,要责罚五皇子,不料五皇子却大呼冤枉,反称说这是二皇子的党羽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故意设下陷阱拉他和皇后下水,企图以此动摇与他一母同胞的长皇子在朝中的根基。五皇子还口口声声指称他二哥因为当年元皇后王氏亡故之事记恨他们母子久已,甚至连父皇也是一并记恨在心的,早就存了杀父亲杀兄弟自尊九五的念头,又说早先皇帝大寿时二皇子进献的西域异香其实有毒,长期焚之便能叫人缓慢中毒死得无知无觉。皇帝便命人将香取来察验,不料查出虽然香本身确实无毒但放置在那鎏金香炉里焚香以后就的确有毒了,皇帝接连数月时常头疼也正是因为这香的缘故。

原本皇后与皇子卷入这天大的贪腐之案已是丢人至极,不料却又拉扯出兄弟阋墙弑父篡位的夺嫡闹剧,皇帝龙颜大怒把除了体弱多病的四子与尚幼小的七子以外的另五位皇子连夜全召至面前,叫他们互相检举当面对质,如有坦白或可从宽,如不坦白次日统统交大理寺由三司严加彻查。

众皇子各个吓得犹如惊兽,竟真就争相谢罪互相攀咬起来,连某年某月某日谁的妻舅酒后失言曾经冒犯了天颜、谁谁府上的奴仆又大约说过怎样大逆不道的胡话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全兜出来,哪还有半点手足之情,当真难看至极。

反倒是二皇子一个人,既不谢罪也不攀咬,就安安静静跪在那里,除了五皇子所举西域香这一件事,竟也没人再说得上他什么别的,说来说去,无非也都是诛心。

皇帝命二皇子开□□待。

二皇子便说了三点:

其一,没做过的事,不认。

其二,既然五弟向父皇出首他,而那西域香又确实查出不妥,依法应该将他立刻押送大理寺,会同刑部、督察院三司审理,查清真相。

其三,相信父皇英明。

于是皇帝当即就把人扔去了大理寺,又命另外四个儿子全跪在跟前等着,不查明白了谁也不许起来。

三司接了这烫手山芋不敢怠慢,不眠不休查了三天,回报皇帝,因为这香本身是没有毒的,实在查不到这香中毒与二皇子有所关联的证据,反倒是那焚香的香炉是郑皇后亲自敦促置办的,每日焚香的宫人也全是郑皇后跟前的人。

这下事情反而又转回了中宫这里。

郑皇后所出的长子生性懦弱,早就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倒是那伶牙俐齿的五皇子十分不服,仍旧嘴硬得很,说这都是二哥设下的局,诚心要害他们母子,要皇帝务必再深入彻查个明白,又还东扯西拉,把些平日里与二皇子走得近的朝臣都牵扯进来,其中不乏老臣肱骨。

到了这个地步,皇帝其实已经不想再查下去了,只是苦于事情必须有个交待。

而就在这个时候,二皇子却在大理寺上表求见父皇,请父皇罚他前往皇陵替元皇后守孝,对外称说是他未查明那西域香的用法禁忌就随便进献才引发祸端,就此将事情推在他身上做个了结,不要再深究下去,免得父皇为难。

于是皇帝就顺水推舟了了此事让二皇子去了皇陵,但盛怒之下仍然重罚了其余皇子一年的食邑,还特意将五皇子禁足。

然而五皇子仍旧一口咬定自己受了冤屈,说这桩桩件件都是二哥设计好的,非但不好好禁足思过,还擅自带着娘舅家的家仆和卫士跑去皇陵找二皇子的麻烦,结果被皇帝知晓了动向,派出锦衣卫去拿他回来。五皇子不肯就范,与锦衣卫撕打起来不慎受了重伤,回了禁城没几个月竟然就这么死了。

皇帝虽然嫌弃这个不省心的儿子闹事捅娄子,却又哪里会真想要他的命,又是伤心又是暴怒,要那些伤了五皇子的锦衣卫抵命。

谁料想那些倒霉催的锦衣卫们为了自保却供出来,说是临去皇陵以前长皇子特意召见他们要他们务必要将五皇子尽快抓回来,“手段强硬些也没关系,让五弟受点教训也好”…锦衣卫们喊冤说都是从命于长皇子才失了分寸。而那个多嘴多事愚不可及的长皇子听说胞弟就这么一命呜呼,早就在自己府上哆哆嗦嗦了好几天,实在忍不住,竟然还跑进宫来抱着父皇的腿痛哭流涕,把锦衣卫们供出来的那点破事全认了,求父皇宽宏。当场把皇帝气得一口老血呕出来,从此给他圈禁在京郊,再不许他踏进京城一步。

经此一案,郑皇后折了幼子,长子却也再也不能见了,就变得有点痴痴呆呆的,每天抱着两个布偶,面无表情端端正正坐在坤宁宫里,不吃不喝也不说话。皇帝不想再提伤心事,更不想看到这样的皇后,这坤宁宫就更不去了,后宫诸事全都交由四皇子的生母万贵妃主持,只当这中宫是个摆设便罢。

三年以后,皇帝把二皇子从皇陵召回京中,就封了靖王,开了王府,还赐了许多封赏,比之其余众子,青眼有加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人都说,靖王殿下孝贤,又是元皇后独子,苦尽甘来是福报。

但也另有人说,五皇子当年所说的句句都是实话,从头至尾都是二皇子设局,皆因为当年元皇后王氏之死与郑后脱不开关系,要至郑后母子于死地为亡母报仇。

还有人言之凿凿说是宫里传出的消息,靖王殿下回京受封当日,便去拜谒了中宫,当着面儿问郑皇后:“当年你害死我母亲,可曾想过今日会害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九重之内究竟都发生过些什么,白皓仁自认一介边关武夫他根本闹不明白也不想闹明白,然而,单看这一场大戏从始到末,死了一个皇子,废了一个皇子,连皇后也废了半个,竟就只有靖王殿下和抚养其长大的万贵妃得了好处,白皓仁就觉得,这个靖王殿下一定很可怕。

如今这个可怕的靖王殿下也不知为什么忽然就冒出来,正坐在他这朔州总兵府的议事堂上,还差点被他命人乱棍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