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大太太根本不领她这个情。刚才钟氏跟失心疯一样,把大太太给气得都说不出话来,现在再来讨好,晚了!

如果她不说这话,大太太可能还不见得非得坐这个软兜,可是钟氏这么一说,大太太脾气上来了,还非要坐不可了。

钟氏惊得差点儿魂飞魄散,抓着软兜的抬杆儿不松手:“太太,太太!请太太先等等,我还有话要对太太说。”

要是把大太太摔出个好歹来,事情性质就变了。再被查出来是她做的手脚,朱家肯定容不了她。

大太太不耐烦的一抬手,钟氏就是不撒手。

大太太也疑心起来:“你到底怎么了?”

钟氏哪敢说她让人在软兜上动了手脚?刚坐下是不会有事儿,可是只要一抬起来再走个不远,非出事不可。

她花大力气才从桃缘居一个扫地的粗使婆子嘴里撬出又林可能又怀孕的秘密。平常人被软兜这么摔一下,大概也就是皮肉伤,再狠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有身子的人最娇贵,再加上李氏现在又病弱,这一摔会如何,一般人都能想到。

可是朱慕贤竟然今天没有出门,这一下子把她的计划全打乱了。更要命的是李氏没坐,大太太却坐上去了。

朱慕贤和又林在一旁冷眼看着,钟氏急得一头是汗,把脂粉都冲花了。一张脸有粉的地方显得白,没粉的地方露出了原来腊黄腊黄的脸色,粉糊在一起,和着胭脂,简直象是红泥,一张脸红黄白斑驳,别提多难看了。

——就象刚才的韩氏一样。

以朱慕贤的目光来看,大嫂也好,堂嫂也好,她们这些算计都十分拙劣。既没有周密的筹划,也没有想过一旦事败她们会有什么后果。但是和外面的政敌不同的是,她们是家人,不是可以肆无忌惮置其于死地的。即使知道她们居心叵测,甚至已经拿到了她们的把柄,也不能彻底把她们从朱家清出去,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再说,象钟氏已经生儿育女,掌理家务,在朱家地位十分稳固,朱正铭是不可能休妻的。

但是这不代表他就会任她们搓扁捏圆,放任她们伤害自己的妻儿。

又林今天早上劝他,说他不必留在家里,既然已经知道有人在算计,她也有了防备,断不会让她们得逞的,他也不必过份担心。

可是朱慕贤没答应。在他看来,一个男人要不能顶门立户保护妻儿,那他还能干什么?若他不知道就算了,可是明明知道,他怎么能放任不管呢。

又林是拗不过他的,虽然嘴上说他这样做不必要,心里却觉得甜丝丝的。

“哎呀,大少奶奶。”一旁的仆妇抢上去扶住了钟氏,看她双目紧闭,身子烂泥一样直往下坠,倒把身旁的人都吓着了。

朱慕贤冷眼看着,并没上前去替钟氏把脉。照他看钟氏这真晕假晕还说不准呢,说不定又是一个花招。

众人扶着钟氏忙着掐人中,也没有见钟氏要醒转。

大太太烦得要命,又不能说让人把她扔这儿不管她。

“这儿现成一架软兜,把你们奶奶抬回去,赶紧请个郎中给她看看。”

底下人应了一声,七手八脚把钟氏架到了软兜上,急慌慌的抬起来就走。又林半张着嘴,指着那软兜,没等她说话,朱慕贤把她的手拉住了,示意她别出声。

她真晕假晕还没人知道呢,这会儿贸然开口,钟氏只怕会抓住机会再生事端。

眼见前头那些人已经走远了,朱慕贤扶着大太太:“我送娘回去吧。”

大太太让钟氏闹得头疼,看着小儿媳妇脸色也差,摇头说:“我这儿有的是人,你倒是陪你媳妇回去吧,也找郎中看看。可怜见儿的,今天这么一通折腾。”

虽然刘姨娘的事儿牵扯到她,不过大太太这会儿看小儿媳妇可比大儿媳妇顺眼多了,难得宽大明理了一回:“今儿这事儿不怨你,谁家没有几门远亲,都多少年不见面了谁认得出来?你放心回去歇着,要是二房的再找事儿,我跟他们说。”

又林忙说:“多谢太太体恤。”

朱慕贤还是坚持送大太太回去,说是天气闷热,怕大太太身子不爽快。说实在的,天气着实是闷热,昨天的雨并没有带走暑气,今天天气依旧是那样混沌沌的,让人觉得胸口憋闷。

大太太说着不让儿子送,可是儿子真送了,她当然心情大好。还想着嘱咐儿子:“今天这事儿不是你媳妇的错,你回去不要和她闹别扭。她祖母刚过世,身子又不好。”

朱慕贤当然满口应是。

“说起来,那个刘姨娘真是她表妹?那亲家老太太死,也没见她有什么表示啊?还穿着大红大绿的,哪有点孝子贤孙的样儿?实在不象话,这品性…”

朱慕贤陪大太太说了会儿话,又到老太太那儿去了一趟,才回了桃缘居。

回来路上,书墨一溜小跑的来了,一边走一边轻声回话:“大少奶奶不是真晕,说她根本不敢坐软兜上,睁开眼没等软兜落地,一骨碌自己就从上头跳下来了。”

朱慕贤嘴角露出丝冷笑。

他就料着钟氏不是真晕,只是当时那情势不好下台,才装晕过去。反正她是不敢让大太太坐上那软兜的。

“还有,二太太把三少爷院子里上上下下所有人全都让人看起来了,跪了一院子。二太太说,她可没多少耐心,反正那勾结着买药下药的不会只有一个人,剩下的同伙肯定就在这些人里头。要是谁知道了,揭出来,二太太重重有赏。要是都不说,等到天黑就把他们全卖去盐井做苦力去。”

果然是二太太的作风。

这种让人互相揭发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再机密的事儿也会有人暗暗留意。再说,一院子的下人未必就是一条心。眼下二太太给了两条路,一条是揭发有功,一条则是死路——谁不知道去盐井做苦力那根本就是条死路?累死累活,吃不饱更穿不暖,壮年汉了都熬不过三五年的命,更不要说他们了。

这么两条路摆在眼前,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又林听说了也为二太太的辣手而心惊。怪不得大太太不是二太太对手,这心计手段差得太多了。

不过又林关心的是:“怎么今天没见三少爷露面?”

翠玉说:“听说三少爷一早去庙里了。丹菊没了孩子,听说出血又厉害,到现在人还没有醒,不知道她自己的命保不保得住呢。好象还是三少奶奶劝三少爷去庙里的,说是去卜卦问凶吉,顺便也给丹菊,还有那个没福见天日的孩子祈个福。”

韩氏有那么好心吗?八成她是想支开朱长安好顺利处置刘姨娘。

“还有大少奶奶,回去以后听说关起门来摔东西呢。”翠玉冷笑:“今天真便宜她了。要我说,就不该这么轻松放过她。”

“她毕竟是嫂子。”又林说:“反正知道她不安好心,以后她再要出什么阴招儿,肯定不会象今天这么便宜了她。”

中午饭送来了,又林的饭依旧是小厨房单做的。管着小厨房的婆子一早就让人来过,问四少奶奶想吃些什么。小英估摸着今天闷热,事情也多,让做些清淡开胃的来。现在送来的四菜一汤果然都极清淡,其中一道笋丝特别的鲜嫩。挑起来仔细看,都是笋尖。

又林有些不安,这个季节,这样的嫩笋可不多,笋尖都在她这儿了,想必朱老太太的菜里只剩下切剩的中段和末段了,口感自然不如这个。

朱慕贤笑着说:“祖母这可不是心疼你,是心疼她老人家的重孙子呢。你要是过意不去,就正该多吃些。”他舀了半碗汤递过来:“来来来,冬瓜汤清火的,你多喝点。”

“你更该多喝,火气比我还大呢。”

朱慕贤笑着,从乳娘手里把原哥儿接过来,用调羹给他喂汤。虽然他动作不太熟练,不过原哥儿还挺给他爹面子的,一勺一勺的,把半碗汤都喝了。

朱慕贤怕儿子吵着妻子午睡,吃过午饭把他抱出去。原哥儿平时都是跟乳娘和丫头们在一起,现在跟他爹在一起玩儿,顿时觉得新奇刺激。乳娘可不会把他举到头顶上还转圈儿,也不会让他骑在脖子上到处溜达。玩了快一个时辰,终究还是小,体力精神都跟不上了,在朱慕贤怀里头呼呼大睡,口水把朱慕贤衣裳的前襟都沾湿了。

朱慕贤把儿子交给乳娘抱去安置,自己回房来换衣裳。早起刚穿的一件新衫子,前襟上沾了一大块口水渍。在这种丝罗料子上看起来特别明显。

朱慕贤把衣裳搭在屏风上,看着上面的一摊口水渍,忍不住微笑。

又林睡得不太踏实,朱慕贤进来的时候她模模糊糊已经听到了。

“醒了?”朱慕贤在床边坐下来。

“原哥儿呢?”

“玩累了,也睡去了。”

“二太太那儿…有动静了吗?”

朱慕贤点了下头。

第二百九十一章

二太太的办法相当有效。

有效得让人觉得――也许那跪在一处的人,不是被二太太的重赏所诱惑,也不是被二太太的重罚吓倒,是他们本来就在等着这么一个机会,把别人踩下去,让自己爬上去的机会。可能等的太久了,所以一有机会,一个一个就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

韩氏本来就压服不住朱家的下人,头一个吃亏在出身上头,娘家既没钱,也没势,朱家上上下下的人,多长着一双势力眼。更要紧的是,她进门几年了都没生孩子。这院子里的人没几个是和她一条心的。

所以当头一个人开口之后,其他本来还在犹豫、观望、掂量轻重的人也忙不迭的抢着告密。没人出头的时候怕当那个出头的,有人先出头了,又唯恐功劳全让人抢去,自己连口汤都分不着。

事情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丹菊吃了晚饭之后出的事,郎中也确定了问题就出在了她吃的饭菜上头。那么除了刘姨娘,还有多少人经手过丹菊的饭菜?

第一个人开口是送饭的小丫鬟青儿。她岁数小,才进来伺候刚一年年,胆子也小,哪经过这样的阵仗。二太太问昨天谁送的饭,还没打器,她先吓瘫了,完事儿一骨脑的就把知道的全说了。

她说昨天在刘姨娘之后,还有人动过那个食盒了。那人是三少奶奶身边的陪房文妈妈,青儿把食盒拎来之后,先是被刘姨娘拦了一下,刘姨娘一脸不忿,掀开盒盖看了还说:“她也配吃这么些好东西。”

青儿知道刘姨娘脾气可不好,也不敢顶嘴。等刘姨娘扔下盒盖走过去了,她要进屋门的时候又遇着了文妈妈。文妈妈端着茶盘过来,问了她一声:“这是给丹菊姑娘的饭?”

青儿停下脚步应了声是。

文妈妈还揭开盖子看了看,说了句:“丹菊姑娘有身子。厨房也不说给多做两个好吃的,净拿这种大锅菜来充数。”

在青儿看来,这饭菜已经够好的了。以前丹菊没身子的时候,虽然说是通房,可是待遇不比丫鬟高多少。月钱差不多,吃穿衣裳也差不多。现在有了身孕,马上单给她两间屋住,不用干活儿。还有人伺候她,这一天三顿饭都快赶上少奶奶的份例了。

二太太再问文妈妈是不是对饭菜还动了手脚,青儿却说不上来了:“我…我没看清。”

文妈妈也跪着,听了这小丫鬟的话立刻大声喊冤。又尖声怒骂那小丫鬟想往她身上泼脏水。二太太面前哪容得她撒泼,让人按住了把嘴堵住,拉到一边的空屋子去了。

有了第一个开口的,马上就有人跟着开了口。是一个扫地的粗使婆子,说的和小丫鬟青儿一样,说她当时在院门边,也看见文妈妈动那个食盒了。而且比青儿还多说了件事。文妈妈不但看了了菜,还把手里的茶盘递给了青儿,让她把茶盘送到东屋里去。青儿只能放下食盒去送茶盘。

青儿刚才没敢说出来的话。别人替她说了。

只要破开了一个口子,后面的人立刻踊跃跟上。就在又林睡午觉的功夫,事情差不多已经水落石出了。文妈妈倒是硬气,恫吓拷打她都不怕。可是二太太根本不跟她费事,直接把文妈妈家里的孙子孙女儿一起让人带了来,往她面前一放,文妈妈当时就软了。

其实这件事如果换个地方。换个时候,二太太不会如此震怒,这样雷厉风行的把这件事当成大事来办。可是眼下不一样,二太太盼孙子盼得眼都红了,她对韩氏的容忍也快到头了!自己生不出来,还把丹菊的孩子给算计没了。要是可能,二太太真想让她给自己孙子偿命!那流掉的可是个男胎啊,都已经有鼻子有眼手脚俱全了。在丹菊肚子里都已经会动弹了。

昨天夜里二太太也赶过去了,看着那端出去一盆盆血水,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恍惚间,好象几年前那一幕又回来了――就在她面前死去的儿媳和孙子,还有当时差点变得疯颠的儿子。

韩氏也绝没有想到二太太会如此较真,在她想来。谁家没有这样的事儿,往刘姨娘头上一推,一下子铲除了两个心腹大患。

说到底还是韩氏出身寒微。她把那些听说来的消息全当了真――再说,她前头还有个榜样。钟氏不是一样弄掉了锦珠肚子里的孩子吗?还把锦珠放逐到了庄子上,这辈子没什么指望再回来了。

钟氏既然能做,她为什么不能做?她也没打算要丹菊和刘姨娘的命,只是不想让她们坐大成为自己的威胁。

“现在她人呢?”

朱慕贤知道妻子问的是谁。

“关在屋里,有人守着。她身边的人全被看起来了,那个文妈妈是肯定不会留的…其他的人,我看也悬得很。刚才老太太打发人过去了一趟,这事儿不会对外张扬,如果老太太过问,三嫂活罪也难免。”

即使不打骂她,不休妻,韩氏的惩处也不会轻。比如就此把她送进佛堂,或是说她生了病,送到庄子上去软禁起来,都是有可能的。她既没有孩子,又没有得力的娘家做靠山。这件事一揭出来,朱长安和她本就很单薄的夫妻情份也荡然无存了,没有一个人会维护她,替她说话。

看妻子的表情也有些黯然,朱慕贤其实心情也不好。没的毕竟是三哥期盼的孩子,而动手的人就是他的妻子,这让朱长安情何以堪。

还是又林把话岔开了:“大哥那边呢?”

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中午大嫂和大哥又吵了一架,大嫂又晕了一回。”

也不知道这一回是真晕假晕。

可是良哥儿还病着,当爹娘的却都顾不上他。钟氏忙着算计,朱正铭关心的是丫鬟的肚子。

就没有一件让人顺心点的事情。又林倒不是什么圣母情怀发作,她只是同情孩子。大人作孽,与孩子总没有关系。

傍晚时分朱长安才到家,二太太关起门来和他说了好久的话,朱长安从二奶奶屋里出来时眼睛红红的。

这件事情已经有了定论,韩氏不会再留在朱府,天亮就送她到庄子上去“养病”。她陪嫁过来的人一个不留,全都一起赶到庄子上去。与这件事情有关的,象文妈妈,那就是另外一种处置了。

这一晚没有谁有胃口吃饭,老爷子知道家里头这件事情的始末,摇头叹气。外头的事情多难难都没让他觉得畏怯,可是家里人勾心斗角相互倾轧陷害却令老爷子觉得灰心。

朱慕贤劝慰了祖父几句,祖孙俩下了一盘棋,老爷子打起精神来说:“你媳妇身子也不好,你快回去瞧瞧她吧。得了空把原哥儿抱来,我看这孩子一股聪明劲儿,将来一准儿也是个有出息的。”

外头淅淅沥沥又下起雨来,书墨撑着伞打着灯笼,主仆二人往桃缘居走。雨夜里灯笼的光亮显得摇摆不定,朱慕贤看着有人迎面走过来,身形摇摇晃晃的很不稳当,停住脚仔细看一眼,原来是朱长安。

“三哥。”

“哦…四弟。”朱长安身上一股酒气,朱慕贤想安慰他几句,可是看着他显得颓废的脸色,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种时候,安慰显得那样无力且多余。

朱长安也不用人安慰――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样的安慰,这会儿听起来都象是往伤口上戳刀子,拼命的提醒他这两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长安拍拍朱慕贤的肩膀,摇摇晃晃的又朝前走。

他不愿意回院子里。刚才去了一趟,韩氏听到了动静,在屋里喊叫哀求。而对面的屋里,丹菊还昏迷不醒。院子里空荡荡的,好些面孔不见了,剩下的人也都象惊弓之鸟一样魂不守舍的。

他觉得在那里待不住。

那儿离前院儿很远,又下着雨,感觉这院子象个孤岛,与世隔绝。这儿一点生机也没有,只有死亡、怨恨和恐惧。

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上哪儿去,深一脚浅一脚的只顾向前走。

书墨有些担心地说:“三少爷没打伞,又喝了酒,这…怕是会淋出病来的。”

朱慕贤嗯了一声。

也许朱长安觉得这么着,他心里会好受一些。

从冰凉的雨夜一下子走进明亮的屋里,感觉门里门外就象是两个世界。

原哥儿跌跌撞撞的走过来,一把抱住了他的腿。

他刚才肯定吃过糕点,手上身上都是一股甜蜜蜜的桂花糖味儿。

朱慕贤把他抱了起来走进屋去。

这些天里头发生了这么多事,生老病死,人世无常。

又林说:“徐妈妈刚走。”

“说了什么?”

“也没说什么。”

就是为了这两天的事儿来安抚开解她,怕她因为这些事儿心情更坏。也是,在老太太看,现在没什么比她的身子更重要了。尤其是出了丹菊小产的事儿,这时候的人总视妇人小产为不吉不净的事,老太太和徐妈妈生怕这些事儿冲了她。

第二百九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