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荣倒不像对别人那样疾言厉色了,只不过为了做给别人瞧,故意绷着脸道,“你别干那些杂活了,苓子四月份要放出去的,时候不多了,你得跟她好好学,到时候伺候好老佛爷才是正经,那些鸡零狗碎的让她们干去,你只管跟着苓子学手艺,过会子到太医院领了药交给司浴的绿芜就成了,回来就看着苓子怎么当差。”

  锦书曲腿道是,春荣看着她,眼里隐有温和的光,她知道春荣心眼是好的,便对她抿嘴一笑,两个梨涡深深的,透着恬淡的欢愉,春荣脸上的线条柔和起来,要笑又不太好意思,装模作样咳嗽一声,绕过她往偏殿指挥人收拾桌子底下的油布去了。

  交辰时,太皇太后回到偏殿里歇着,苓子伺候着吸了两锅烟,锦书在一旁随侍,看着容易的事,背后有那么多的辛酸啊,她还记得昨儿抓着水杯想扔又不能扔的处境,苓子的动作那么轻快利索,谁知道那两根手指头遭了多大的罪,其实这宫里的每个人都不易,做奴才不易,做主子也不易,里头的苦只有自己知道罢了。

  等敬完了烟就轮着敬茶的伺候了,苓子和锦书退了出来,苓子看左右无人,就拉她到廊子的滴水下嘱咐,“你抓的药是艾草和红花,艾草不打紧,红花可千万要仔细,从寿药房出来就好好看紧了,半点不能漏了,叫御医写方子按份量抓,回来送给绿芜时再过过称,宁可多费些手脚,比不明不白丢了小命好,这宫里…人心隔肚皮。”

  锦书应了记在心上,过去和崔贵祥告假,崔总管看了看天,“雪这么大!你得上乾清宫,御药房在乾清宫东南侧的庑房内。”又低声招呼小宫女,“大梅子,把后出廊上的伞拿来。”

  锦书忙道,“谢谢谙达,我自己去拿,不麻烦大梅了。”说完一溜烟就往廊子下去了。

  太皇太后倚着软垫看窗外,风雪满天,不知是雨还是雪珠子,落在瓦楞上噼啪作响。炕临着窗户,宫内的人事一览无余,她看着锦书往宫门上去,风大,吹起了袍子的下摆,露出里头夹裤的裤腿,人又瘦弱,撑着伞摇晃,像站不住了似的。

  塔嬷嬷顺着太皇太后的视线看过去,只见一个褐紫色的人影,一晃就往夹道里去了,太皇太后脸上淡淡的,看不出有什么情绪,塔嬷嬷把宫女们新打的络子给她瞧,一面道,“这帮子丫头的手真是巧,编什么就是什么。”

  太皇太后捡了个燕子香囊来,提着看了会儿道,“这傻燕子是谁做的?”

  塔嬷嬷道,“是锦书编的,老佛爷怎么知道这是伏地燕?”

  太皇太后笑道,“我原说怎么还有人编傻燕子呢,是她就不奇怪了。这傻燕子和巧燕子不一样,不会南北的飞,飞起来翅膀不打弯,也不会衔泥筑巢,春夏秋冬就住在城门楼子里,她见得多了就编这个。”

  塔嬷嬷道,“我看这孩子是个聪明人,也讨人喜欢,老佛爷瞧呢?”

  太皇太后把香囊放回去,慢慢道,“太聪明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你仔细留意她,要是安份,我也不是个不能容人的,可要是不安份,生出一点歹心来,那也不必顾念太子了,留着就是个祸害。”

  塔嬷嬷心里极明白,太子于她来说也是个心肝肉,她和太皇太后疼他的心是一样的,对锦书自然处处留意提防,不在话下。

  第十二章 做冷欺花

  出了永康左门,夹道里的风更大,锦书勉强撑着伞往乾清宫去,雪里夹着冰雹,簌簌的落到伞面上,又纷纷的弹落开去,等进了的乾清门,走到廊庑下熄了伞,往外一看,天阴沉得要压下来一般,雪停了,只下雹子,一个个雀儿蛋大小,密密的砸在台阶上,把坛子里栽的耐冬打得东倒西歪。

  她拍了拍身上的雪沫子往宫里去,上书房里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出来,她微有些恍惚,这个地方有好些年没来了,以前自己也和兄弟们在这里念书习字,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个,父亲也已不在了,她从主子沦为了奴才,再踏进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了。

  哀哀叹口气,这会儿不是感慨的时候,耽搁了差事回头不好交待,便绕过上书房往庑房里去,跨进南三所的门,只看见大堂正中间挂着很大的一个“寿药”的提匾,东边靠墙是一溜案几,西边是一个高至屋顶的大药柜子,柜台上的一盏灯摇摇曳曳照亮了大半个屋子。环顾整个寿药房,内外只有一个人,在药柜前站着,面前放着一个大臼,右手拿着戥,左手正捏着一张方子在灯下看,听见有人来,连头都没抬一下。

  锦书一时不知怎么开口,那人戴着貂鼠的暖帽,穿着深蓝色的琵琶襟马褂,一味低着头,也看不出是什么官职,她只得福了福道,“给大人请安了!我是慈宁宫的宫女,来给太皇太后抓两味药。”

  那人终于抬了眼皮看过来,目光冷冷的,比外头的雪还凛冽三分,拉着脸子面上无喜无悲,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却掩不住那堂堂的好相貌,眉含远山,目藏千秋,她这样美人窝里长大的都忍不住一叹,只觉满目的晃眼,什么宋玉、潘安、兰陵王,大概都不及他一半吧!这样的人怎么在这太医院里供职呢?锦书的天马行空又发作了,他应该抱着琴徜徉山水间才对,在这太医院里苦熬六年,白糟蹋了。

  那人见她只顾低头出神,便开口道,“太皇太后御体抱恙?”

  锦书听他鼻子齉着,似乎是染了风寒,果然是医者不能自医,也不甚在意,只道,“回大人,是腿上的毛病,这两日有些浮肿,前儿已经有太医请过脉了,今儿抓两味药泡足。”

  那人的视线又落在药方子上,悠悠然道,“没在慈宁宫见过你,你叫什么?”

  锦书微躬了躬身子道,“奴才是刚到慈宁宫当差的,叫锦书。”

  那人复抬头看她,紧抿着唇,眼里有探究之色,锦书被他这么一瞧顿觉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心里惶惶的跳,像被人捏着了什么把柄似的,这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叫她不安,她暗蹙了蹙眉,方道,“劳大人替奴才抓药,奴才好回去交差。”

  那人放下药方和戥子,又去杵臼里的药,因为没垫软垫子,把柜台杵得砰砰响,垂眼看着臼里,淡淡道,“要抓什么药?”

  锦书的火气有点往上拱,不明白太医院的医正怎么会傲慢得这样,转念一想,人家是带着病当值,就跟春荣似的,自己得体谅人家,再说人在屋檐下,他就是晾着你,你也得等着不是吗!就敛了神好声好气的回话,“奴才来配艾草和红花。”

  那人上扬着声调嗯了一声,“宫里的红花是禁药,怎么打发你来抓?崔贵祥呢?”

  锦书靠门口站着,门外的风吹进来,吹得背上凉飕飕的,一面歪着头心里咋舌,这个太医胆儿够大的,不论宫里的医正或侍卫,就连朝廷里的军机大臣,看见太皇太后宫里的总管也得客客气,服服帖帖的,这个人真是猖狂,敢直呼其名,这份胆色还真是值得佩服。

  “问你话呢,怎么不答应?”那人见锦书走神便催促。

  锦书忙道,“崔谙达节下忙,就让奴才来,大人把份量写在纸上,回了慈宁宫由姑姑再过称的,坏不了规矩。”

  那人杵得发了汗,顺手摘了头上的暖帽放在一旁,露出一头乌黑密实鬓角分明的发,愈加显得龙章凤质,眉眼如画。那五官虽美,却无半点女气,满满尽是昂扬之态,锦书又忍不住评头论足一番,套句戏文里说的:遥遥若高山之独立,巍峨如玉山之将崩。就是那种天下尽在我手的气概!

  长得是不错,就是脾气差了点儿,把她当摆设一样,都没空来搭理她,锦书耐着性子又给他道福,“大人,奴才急等着交差,请大人行个方便。”

  那人眼一横,“急什么,没见这儿正忙着吗?”

  锦书无奈,想了想道,“大人,您歇会儿,奴才来给您杵药吧!”

  那人听了也不客气,直接将臼往前一推,“杵成沫子,不能有块儿。”

  锦书应个是,把臼往边上挪了挪,满以为他腾出手来了就能给她抓药了,谁知那人从柜台后头走出来,往旁边听差房的椅子里一坐,喝着暖壶里的茶,烤着炭盆里的火,悠闲的阖上眼打起盹来。

  锦书咬着嘴唇颇感委屈,他这一歇要歇多久?她还急着回慈宁宫,如今有的是眼睛盯着她,就是针鼻儿大的错处也够她受的,这太医是存心难为她吗?心里嘀咕着,手上就使了把劲,握着杵把铜臼捣得咣当乱响。

  那人半眯着眼恫吓,“这是给皇上的药,你使那么大的劲儿把臼捅破了,洒了一点儿药,杀你的头!”

  锦书脖子后头一凉,不由放轻了手脚,憋了一会儿想再求求,刚要开口,那位太医道,“你老家哪里的?”

  她愣了愣,像被揭了疮疤似的疼了一下,低头道,“京城的。”回了回味儿,是不是该和他套套近乎呢,幸许他一高兴就给她抓药了,便道,“大人是哪里人?”

  “我?”他琢磨了会儿,“我老家是南苑的。”

  锦书暗咂了咂嘴,原来是南苑人,难怪那么傲气!觍脸笑了笑,“大人进宫几年了?”

  他转着手上的虎骨扳指,微仰着头,视线落在屋顶正梁的花开富贵刻花上,沉吟片刻道,“到明年五月就满九年了。”

  想来承德皇帝改年号那会儿就做太医了,官职一定很高吧,难怪派头那么大呢!锦书道,“大人,奴才还有好些差事要当,求大人给奴才开方子抓药吧,御药房没别的太医,只好劳大人大驾了,奴才感激不尽。”

  那位却是个稳如泰山的人,凭你怎么说,只管喝茶翻医书,嘴里道,“把这罐药杵完了再说。”

  锦书急火攻心,心想傻等着也不是个事儿,这一耽搁得耽搁到多早晚去啊,就把铜臼一放,肃了肃道,“既然大人眼下忙,那奴才往储秀宫的御药房去,奴才告退了。”

  那人见她要走方直起了身子,微一哂,“回来,我说不给你抓了吗?脾气倒不小!”

  他笃悠悠离了椅子走过来,锦书这才看清他的袍子是开四叉的,心里倏然一跳,大英以开叉为贵,平民只许穿不开叉的“一裹圆”,官吏士庶开两叉,只有皇室宗亲才开四叉,他是宇文家的人啊,那长了这么张脸就不足为奇了。

  他提起笔在砚台里蘸了蘸,随手从左手边的一摞纸里扯过一张,铺平了拿镇纸压好,边写边道,“开五帖,艾草各二两,红花各八钱,使着好了再来。”

  锦书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还在思忖他到底是什么人,莫非宗亲里有人在太医院供职么,又不能问,只得曲了曲腿,“多谢…大人。”

  那双手保养得很好,白皙细腻,骨节修长有力,字也漂亮,是临的董其昌,出规入矩,放敛自如。锦书看着那手字,突然有个念头压抑不住的蹿上来,要想知道他是不是皇亲只有看他的眼睛,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打量他,只是他始终垂着眼,浓密的睫毛覆盖住了瞳仁,她壮着胆子试了几次无果,顿觉丧气。

  红花在药柜的最上层,那人拿着戥子爬上木梯,很熟练的称了四两下来,直接倒在纸上包好,缓缓道,“我这儿不分了,你拿回去过了称再说。”

  锦书应个是,又趁着行礼的当口躬身窥探。那人似乎察觉了,一敛眉,忽然抬头直视她,面上似有不耐,沉声道,“你瞧了我半天,到底在瞧什么?”

  果然有那金灿灿的一圈,昏暗的火光下流光溢彩,直照人心里去,锦书一惊,总觉哪里不对,也没多想便跪了下来,磕头道,“奴才该死。”

  一抬眼,竟见那皂靴上绣了花纹,分不清是龙是蟒,张牙舞爪的,再看那袍子下摆,横幅的八宝立水,上方居然有十二章祥纹里的宋彝和海藻,她大骇,方想起来,他虽然鼻音很重,可嗓音没变,为什么她先前没听出来,一根筋的以为凡是在太医院里的都是太医?早听说皇帝常自己给自己抓药,以前只当是谣传,谁知真有这样的事!怪道南三所里没人,想是都给他哄出去了,莫非他要学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么,为什么连个把门的太监都没有?

  她脑子里刹时乱哄哄绞作一团,就像被满盆冰雪兜头浇下,五脏六腑瞬间冷了个透骨。

  第十三章 梅厅雪在

  皇帝见她趴着,耳垂上的珍珠耳坠子微微摆动,头深深低着,紫褐色的衣领下露出的一片颈子,白若凝脂,磕了头道,“奴才唐突,惊扰了圣驾,请万岁爷恕罪。”

  皇帝把剩下的药馃子包好,淡漠道,“起来吧,你是第一个敢催朕的人。”

  锦书站起身退到一旁,听了这话打了个噤,斟酌了才道,“奴才不知万岁爷在此。”

  皇帝将五包药用细麻绳捆扎好,一举一动像模像样的,自己也不禁失笑,如果不做皇帝,说不定能成个好大夫,想起她前头的不恭,便故意道,“照你这么说,倒是朕的不是了?”

  锦书窒了窒,心道一口一个“我”,又亲自在这里椿药,当年自己虽见过他,到底离了十来丈远,看了个大概,只记得身量很高,身姿也挺拔,脸却没看清,这回算是头一趟见,认不出也在情理之中不是吗?遂躬了身道,“奴才万万不敢,奴才原在掖庭当差,是昨儿才到慈宁宫的,头里没有福气得见天颜,请主子恕奴才有眼无珠。”

  皇帝背手站着,瞥了她一眼道,“你叫锦书?朕记得你,你是那个会写字的宫女。”

  锦书心头抖了抖,他的言下之意是:朕都记得你,你有什么理由不记得朕?她不明白,这人有这样强悍的气势,为什么在她父亲脚下三跪九拜的时候,也能做到从容而卑微?这就是帝王心么?真是个深不可测的人!她恨自己,明明仇人就在面前,她却连一点底气都提不起来,只消他一个眼神,自己就丢盔弃甲了,似乎不光是害怕,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敬畏,多么的可悲,敬畏自己的仇人,她应该是最没出息的亡国帝姬了吧!

  想着想着有些恼羞成怒,什么叫“朕记得你”?她是插在宇文家心上的一根刺,他怎么可能忘了呢?偏要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分明践踏她的尊严,虽然她早就没什么尊严可言了,却也不愿被他这样戏弄,于是她昂起了头,意气的说,“万岁爷好记性,我是锦书,慕容锦书!”

  皇帝明显一怔,眯起了眼睛,“慕容…锦书?”

  锦书勾唇笑了笑,“奴才是大邺明治皇帝的女儿,封号是太常,万岁爷应该听说过吧!”

  皇帝哦了声,抚着右手上的琥珀佛珠道,“慕容高巩的女儿,太常帝姬,慕容十五…朕攻进紫禁城时你才七岁,如今长得这么大了。”

  他的语气淡淡的,没有仇恨,没有怜悯,不带任何感情,就像是路上错身而过的陌生人,他们的人生从来没有过交集似的。

  锦书有些出乎预料,她原以为他会发怒,或者直接命人把她拖到菜市口去杀头,贴个告示诏告天下,顺便看看能不能把慕容十六引出来劫法场…谁知他竟没有,让人觉得很诡异。

  顿了顿,皇帝道,“那么依你看,朕和你父亲,谁更适合做皇帝?朕是顺应天命,韬光养晦,十年砺一剑,你父亲为帝时,志、谋、术、决、学,他占了几条?”

  锦书原本还是气焰高涨的,被他这一问,刹时蔫了一大半,她父亲在位时,风花雪占据了他所有的思维,他可以写一手气势恢宏的书法长卷,却治理不了江南扰民的匪寇,大邺时的确国运衰弱,宇文澜舟的能力不可否认,经他这几年整顿,与民修养生息,老百姓的日子比他父亲当政时强了许多,谁还在意他的皇位来得光不光彩,若随便拉个人来问,定会说承德帝更适合,可自己是明治皇帝的女儿,哪里有说自己父亲不好的道理,想了想,只得道,“我父亲他,是个仁君。”

  皇帝嗤地一笑,“果然是仁君,仁得连北方疆土都可以拱手让人!听说处理朝政时他拿不定主意,便让后/宫的妃子抓阄,你是帝姬,你一定知道,这不荒唐吗?你父亲不是个好皇帝,书画造诣再高,不过不务正业罢了。”

  锦书语塞,气得瑟瑟发抖,若论动武定是打不过他的,剩下动嘴皮子,她本来嘴就笨,万万不是他的对手,只有憋得面红耳赤,使劲绞自己的手指头。

  皇帝拿眼乜她,看她鼓着两腮,双眼含泪的样子只觉好笑,暗自盘算着,不知再说上几句才能叫她哭出来呢,就接着道,“单说志,何为志?上及天,下通地,气魂寰宇,刚柔并济,渡众生,平天下,方为志。无志,不君。无志而位极,家国大祸!你说,朕的话对不对?”

  锦书满心的悲苦,对不对又有什么关系,天下都到他手上了,他的话谁敢反驳,便躬身道,“皇上说得是。”

  皇帝在屋内踱步,幽暗的火光照着袖口的掐丝襕纹,一圈一圈,泛出微微的光晕,她凝目看着,心里寒意更甚。皇帝突然回身道,“朕问你,你可知道慕容永昼现在哪里?”

  锦书的心忽悠一坠,忙低眉敛神道,“奴才不知,奴才深居宫中,同宫外没有任何联系,并不知道十六弟的去向。”

  皇帝在她面前不觉得有什么可避讳的,直言道,“这九年来他下落不明,朕心甚忧,慕容家只剩你们姐弟了,为免生出纰漏,倘若他哪天找到你,你同他说,朕不伤他性命,只要他驯服,朕赐他锦衣玉食,让他做个闲散王爷,也好叫你们姐弟团聚。”

  先封个王,然后圈禁起来,再寻错处,或定个莫须有的罪名堂而皇之的加害,帝王铲除异己不都是这样的吗,要是信了他的话才会大祸临头,此时虽不知永昼的去向,只要他还活着,不论在哪里,都比回到京城好,在外头至少还有自由,若听信了他的话到了他眼皮子底下,要保住性命,恐怕还得花上大力气。

  皇帝嘴角紧抿,见她只低着头默不作声,也知道她在想什么,行至门前往外看,风停了,雪愈加绵密,纷纷扬扬如扯絮一般,远处的屋宇已覆上一层厚厚的白,天地间茫茫一片,寂静无声。

  啪的一声爆炭,亏得炭盆用铜丝罩子罩住了,火星子倒未溅出,锦书却唬了一跳,慌忙抬眼,正对上皇帝的视线,只见他面沉似水,慢慢道,“大英的元气才刚恢复,若有战事,百姓受苦,朕既然答应,你就不必有别的顾虑。”稍一顿,指了指柜台上扎成一串的药道,“你去吧,太皇太后跟前紧着心当差,若叫朕看出你有歪的斜的,必不饶你。”

  锦书将药抱在胸前,肃了肃,却行退至门外,到廊子下找了伞沿甬道出乾清宫,皇帝站在门前,只见那紫褐色身影逶迤而去,渐行渐远看不清了,唯见漫天飞雪。

  锦书怔怔的回到慈宁宫,还在为宇文澜舟的话心里打鼓,崔贵祥迎上来,脸上大大的不悦,沉声问道,“怎么去了这么久?路上风雪再大也不至走上一个时辰,你瞧瞧都什么时候了!”

  锦书垂手道,“谙达别恼,只因为在寿药房遇着了万岁爷,万岁爷问话,所以耽搁了一些时候。”

  崔贵祥这才哦了声,左右看了看方道,“老佛爷要是问起,别说在寿药房碰上了皇上,只说我吩咐你到库里取烟丝去了。”

  锦书应了,又问,“谙达,我把药给绿芜送去就成了吗?”

  崔贵祥压低了嗓门道,“可别,要想留着脑袋吃饭,最好是把药给塔嬷嬷,让她过称,小心使得万年船。你让太医开方子了吗?”

  锦书从袖里掏出一张纸来,恭恭敬敬呈上去,“五帖药,每帖艾草二两,红花八钱。”

  崔贵祥接过一看不由吃惊,方子上分明是皇帝的字迹,便问,“万岁爷给你抓的药?你怎么敢叫万岁爷给你抓药?你好大的胆子!”

  锦书嗫嚅道,“谙达别嚷,我不知道那是皇上,皇上穿着常服,一个人在寿药房里,左右没有御前的人在,我只当他是当值的太医,就糊里糊涂请他抓药了。”

  崔贵祥叹了口气,“万岁爷没恼,算你命大罢!塔嬷嬷在东偏殿里,正张罗给太皇太后沐浴的事儿呢,你把药连方子给她,她就什么都知道了。”

  锦书赶紧给崔总管道福,多谢他的提点,崔贵祥摆了摆手道,“多大点儿事,谢什么,赶紧把药送去吧,迟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