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也不理他们,自己慢慢开始练字,别看他为人谦逊,平时处世也和善,但写的字却是大开大合,带着一股子的豪迈,就算是不懂字的人,看一眼也知道比俩孩子的好太多了。

写完之后,李玉山似乎也挺满意,自己看了一会儿,才说道:“如今你们的底已经打好,光是临帖就少了几分风骨,平时也得多用一些心思。”

一手好字对文人的好处是巨大的,在看不见考生姓名的情况下,字是最容易影响一个人喜恶的,若是写了一手狗爬字,别管你的文采多么出众,初试恐怕就过不了。

章元敬和李子俊也知道这点,齐声乖乖应是,李玉山又盯着他们练了一会儿,一直到县令前来才甩手出去,吩咐他们继续练字,不可懈怠。

李玉山前脚一走,后脚李子俊就大大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水,说道:“老师真的越来越严厉了,昨天我爹还夸我写得好呢。”

章元敬微微一笑,暗道自家那位大师兄看谁的字都觉得好,他没接口,继续练字。

李玉山走到厅堂,果然看见县令大人已经坐在那儿喝茶了,这几年的功夫青州县令未变,还是当初的赵大人,不过赵大人跟李玉山的交情倒是越来越好了。

看见李玉山进门,赵大人就起身说道:“玉山兄,这次我来,是要多谢你啊。”

李玉山哈哈一笑,只问道:“怎么,河道成了?”

赵大人脸上带着几分兴奋,点头说道:“多亏了玉山兄帮忙疏通,不然的话这个码头也落不到咱们青州县,哎,等码头建成,青州县的百姓可算是有福喽。”

这事儿还得从去年说起,朝廷有意发展河道运输,有意在明湖附近建立码头作为中转站,谁都知道码头的好处啊,为此明湖下头的县镇争破了头。

青州县能拔了个头筹,可不仅仅是有青河在的缘故,李玉山写出去的好几封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赵大人才会这般说。

李玉山倒是叹了口气,说道:“虽然是一件好事,但造码头的时候难免要征用劳役,赵大人,到时候你可别忘了答应过我的事情。”

赵大人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笑道:“这个自然,就算你不说,我也会善待劳役的。”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无非是为了码头建造的事情,赵大人一想到码头建好之后,青州能够顺带着发展起来,到时候自己怕是有不少的功绩,说不定还能往上动一动。一想到那个场景,他只觉得热血澎湃,恨不得码头立刻就造好了。

等一杯茶下肚,赵大人倒是想起了一件事,开口问道:“去年子俊已经成了童生,今年正好赶上府试,若是顺利的话,玉山兄就要有一个秀才孙子啦。”

李玉山听了,倒是淡淡一笑:“也不知道这小子学的够不够,不过他如今才十三,就算是下场练一练也是好的。”

赵大人一听,倒是笑着说道:“咱们青州县文风不兴,若是你的孙子都不行,还有谁人能行?玉山兄,你也太过自谦啦。”

说着,他倒是想到一事,又问道:“怎么不让元敬一起下场试试看,若是能过了县试,到时候跟着子俊一块儿去明湖府不是更好吗?”

李玉山皱了皱眉头,好一会儿才摇头说道:“元敬如今才八岁,年级太小了一些,若是真让他侥幸考中了,怕是会骄傲自满,将来反倒是带累了前程。”

伤仲永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八岁的孩子还没定性,成名太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尤其是这个孩子家中无男性长辈,也没有人能时时刻刻的劝道。

赵大人听了,却反驳道:“玉山兄,我倒是觉得你想太多了,元敬那孩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向来都是个稳妥人,说一句你不爱听的,比你亲孙子可稳重多了,成名要乘早,早一些考中又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拖到七老八十才好?”

李玉山笑了起来,摇头说道:“七老八十自然不行,只想着等他满了十岁,再去考试也更加稳妥一些,那时候年纪也不算大,若是顺利,也算是少年才俊,若是不顺利,多熬几年也不怕太迟,那时候他的性子也该定下来了,刚刚好。”

赵大人又问道:“你怎么就这么不放心元敬,我看着他稳重的很。”

李玉山却说道:“元敬确实是自小懂事乖巧,但正因为如此,有些时候反倒是容易钻牛角尖,聪明的孩子,就怕误入歧途。”

赵大人还是觉得他想太多了,摇头说道:“有你看着,他想要误入歧途也难。”

李玉山听着倒是笑了,指着他说道:“你这么急着让元敬考试,是想着县里头再出一个神童,好让你的考评好一些吧。”

赵大人也是跟着笑,说道:“这个我也不否认,主要是您教出来的徒弟一个比一个出色,哈哈哈,若不是老夫还在当官儿,恨不得抢一个过来。”

李玉山也跟着笑道:“那你可出手太迟喽,就算是羡慕也没有用。”

另一头,其实原本章元敬也有些跃跃欲试的,但听了李玉山的一番话,也知道他是真心为了自己好,想了想还是把去科举的心思压了下来,主要是他年纪太小了,这时候考中了秀才除了出风头之外,没啥大用处。

放学回到家中,吃饭的时候章元敬依旧是最受照顾的,虽然他已经八岁大,但不管是姜氏还是孙氏,甚至是已经长成小少女模样的章铃兰,都还是把他当孩子照顾。

章元敬无法拒绝他们的好意,只好也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些菜,迎着几人慈爱的眼神把一碗饭吃的干干净净这才作罢。

吃完了饭自然有李婶和小翠收拾,章元敬想起一事,开口对姜氏说道:“奶奶,现在咱家还有余钱吗?”

姜氏一听,还以为他缺钱花了,说道:“还有还有,待会儿你跟奶奶来。”

章元敬一听就知道她误会了,这是要给他私房钱呢,他连忙拦住,说道:“奶,我不缺钱花,只是这俩天听老师说,咱们青州的码头要建起来了,若是还有余钱的话,在那附近买两个铺子,过一段时间那边肯定猛涨。”

姜氏听了这话先是高兴,随即皱眉说道:“要是真的,那地方估计早就被官老爷分光了,哪儿还等着我们去呢?”

章元敬自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他早有准备:“所以咱们不买在码头,买那附近的,到时候虽然不如码头的位置好,但也差不离了。”

炒房向来赚钱,趁着码头的消息还没传出去,他们家还能分一杯羹,这也是靠着老师那棵大树的便利,不然就算是吃下去了,别人也能想办法让她们吐出来。

姜氏果然盘算起来,算了好半天却皱着眉头说道:“家里头倒是还有一些银子,但最多也只能买一个铺子,到底是要留一些做防备。”

章元敬倒是也没反对,说完了这事儿顺口问了一句:“奶,刚才我姐怎么了,眼圈儿红彤彤的,不会是你又骂她了吧?”

姜氏翻了个白眼,点了点他的额头说道:“我什么时候骂过她了?我还指望她嫁出去还能帮衬帮衬家里,对她好的都没边儿了。”

这话是夸张了,但姜氏确实是个明白了,自从有了孙子,对孙女和媳妇的态度也好了许多,虽然主要目的还是想着她们能为了孙子卖命,但结果还是好的。

章元敬哈哈一笑,搂住老太太撒娇道:“这我当然知道,这世上的老太太都不及我家奶奶,这不是怕我姐犯了什么错,气坏了您老人家吗?”

姜氏虽然知道他故意哄着自己呢,但也觉得开心,不过想到孙女那事儿,她脸色也暗淡下来,看了看外头没人,才偷摸着对孙子说道:“还不是那些不长眼睛的,之前你娘帮她相看的那户人家,没成!”

第40章 嫁娶

章元敬没料到是这事儿,心中冷不丁咯噔了一下。如今他刚巧八岁, 章铃兰比他大七岁, 下半年就该及笄了。虽然章元敬觉得自家姐姐还是个萝莉, 但在姜氏和孙氏看来, 她们家这都是大姑娘了,姑娘家的时间可是耽误不起。

大兴王朝的姑娘家,大多都是十五六岁成家,及笄前后是最吃香的,但一般而言,都会在及笄之前就先把婚事定下,及笄之后再教个一年半载的, 这时候出嫁刚刚好。

章铃兰模样端正, 性格也好, 女红也没话说的,但挡不住一个四角不全,没有亲爹。

这时候娶媳妇,谁家不希望娘家能够得力一些, 章铃兰虽有个弟弟, 年纪却也太小了一些,就算现在跟着李老先生读书,但谁知道能不能读出来呢,毕竟李老先生的亲儿子一辈子才考了个秀才,谁能保证他就能考中呢?

倒是也有上门来的人家,但姜氏和孙氏左看右看, 都觉得不太满意,要么就是家里头太穷,兄弟姐妹太多,将来不知道有多少糟心事儿,要么就是孩子自己没出息,是个不上进的浪荡子,嫁过去将来也得跟着吃苦。

左看右看,孙氏倒是看中了一户人家,是县城里头一户布庄的独生子,姓周。周家布庄虽然不大,但也是县城里头的老字号了,这些年也算稳当。

最重要的是,周小老板的亲爹也早早的去了,算不上四角周全,两人谁也别嫌弃谁。

也是巧合,一次孙氏带着章铃兰出门买布,好不好撞见了这位小老板,周小老板便有些上心,求了寡母前来提亲,这可不是一拍即合。

章元敬皱了皱眉头,姐姐的婚事,别说是他了,就是章铃兰自己也知道的不多,这事儿不是姜氏说起,他也就知道一个大概:“之前不是说快要定了吗,怎么回事儿?”

之前听到风声,他还想着等到休沐的时候去看看那个男人好不好,谁知道还没等到那天就除了变故。姜氏叹了口气,带着几分愤愤:“也不知道攀了什么高枝儿,原本已经递了八字过来,打算去青云禅寺合一合,谁知道今日就急匆匆的过来,把庚帖要走了。”

章元敬也皱了眉头,问道:“可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姜氏叹了口气,说道:“还没打听出来,不过向来也不外乎那几个。”

都到了交换庚帖的时候,一般来说就等于是定下来了,除非发现对方家的大毛病,或者合八字的时候大不好,否则就不会反悔了。

周家这事儿做的不地道,但好在两家的亲事还没宣扬出去,就算是不成了,到时候对章铃兰的影响也不算很大,否则的话姜氏哪儿那么容易让周家走人。

姜氏也知道自家的情况,叹了口气说道:“丫头是个好的,可惜她爹死得早。”

姜氏心中还是来气,若不是自家是女儿,她非得闹出去不可,女儿家就这点儿吃亏,“等你考中了秀才,举人,到时候他们家后悔都来不及,哼,到那个时候,我还看不上他们家呢。”

话虽如此,姜氏心中却也明白,她家乖孙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考中,但丫头的时间却等不起,女子十八不嫁,家里头就得挨罚,到时候可坏了名声更加不好嫁人了。

姜氏越想越觉得亏大了,叹了口气,偷偷对章元敬说:“原本还想着,你姐姐嫁个好人家,还能帮衬帮衬你,现在看来,能安安稳稳的嫁出去,别拖累了你的名声就不错了。”

这话不难看出,姜氏老太太心中还是偏心的不得了,全是为了孙子着想。

章元敬十分无语,也不知道该感谢老太太的维护之情,还是怪她不把孙女当人看了。想到自家乖巧懂事,从小就分外照顾他的姐姐,会因为家庭原因嫁不出去,或者随随便便嫁一个人,章元敬心底就过不去。

蓦地,他忽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开口问道:“奶奶,如果我考中了秀才呢?”

姜氏眼睛先是一亮,随即又皱了皱眉头,摸着他的头发说道:“哎呦喂,我的乖孙,考秀才哪儿是那么容易的,你看隔壁孙秀才,也是快三十的时候才考中的。”

章元敬却固执的问道:“要是我考中了,姐姐的婚事是不是就好谈了?”

姜氏虽然不信他能考中,但还是笑道:“那可不是,秀才的亲姐姐,到时候上门来提亲的人,肯定能把门槛儿都踩烂了。”

章元敬眼神微微一动,慢慢变得坚定起来,他没办法让家里头一下子变得富裕起来,却可以尽自己努力拼一把,章铃兰的年龄放在那里,时代注定了局限性,他是不介意养着姐姐一辈子,但真等到他出人头地的那一日再出嫁,恐怕章铃兰自己个儿都不乐意。

打定了主意,章元敬就琢磨着怎么对老师开口,原本老师提出晚几年科考,章元敬也是赞同的,但是现在看来,什么打磨,什么藏拙,对他来说都太不实在了。

若他是李子俊,打磨打磨,一朝成名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但他不是,他姐姐正是豆蔻年华,等不起那么多年。

这次驳了老师的意思,恐怕他心中会有气。章元敬微微叹了口气,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意,第二日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李玉山。

如他所料,李玉山皱了皱眉头,开口就问:“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可是家里头发生了什么事情,若是银钱的话,你不需为此担心。”

章元敬摇了摇头,若只是缺钱,他倒是还可以跟李玉山开口,但姐姐的婚事却不成。

李玉山对他确实是没话说,话里头甚至有资助他科考的意思,章元敬也知道隐瞒最容易出误会,原本没啥事情,瞒着瞒着就成了疙瘩:“老师,家姐快要及笄了。”

李玉山一开始没明白,还问道:“这跟你考试有什么关系,难道是嫁妆不够?”

但很快的,李玉山就反应过来,他好歹也是两个孩子的爷爷了,男婚女嫁的事情也知道一些,想到章元敬的家庭情况,忍不住叹了口气。

章元敬笑了笑,又说道:“老师,科考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今我年岁是小,但考一个秀才已经很了不得了,有了这个功名,我姐姐也能找一户好人家。”

“考完之后,我定然回来寒窗苦读,不会再因为家事分心。”

这要是章元敬的心里话,他是穿越了一辈子,但他上辈子也不是什么文豪大学者,读书到现在全靠着一腔努力和好记性,能考中秀才就不错了,想要考举人和进士的话还差得远了。

听他这么说,李玉山反倒是说道:“怎么,我的徒弟,难道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章元敬听了,忍不住笑起来:“老师,您可真看得起学生,我连策论都没怎么写过呢。”

李玉山也是个多变的,听了之后哼哼一笑,骂道:“你知道就好,策论都没写过几篇,你哪儿来的自信就能考中秀才?万一不中呢,不是白白让家里人失望吗?”

章元敬摸了摸鼻子,暗道老师也太善变了,说不定他家师兄有时候阴阳怪气的样子就是跟他学的,但腹诽归腹诽,他还是厚着脸皮说道:“去年师兄考试的时候,老师不是说过,我要是去的话铁定能中吗?再说了,就算是没中秀才,能中一个童生也是好的。”

童生虽然不算功名,但好歹也有一些地位,能让人看到他的学习成果。

李玉山听了,却带着几分不悦,伸手敲了一下他的额头,骂道:“我李玉山的弟子,怎么可以这般没有志气,你若是只考了个童生回来,到时候也别叫我师傅。”

得了,好话坏话都让他说完了,章元敬还只有乖乖听着的份儿。

虽然心底还是不希望这孩子走的太快,但李玉山到底是个开明之人,也没有狠拦着,反倒是对他抓的更紧了,针对县试来了个考前培训。

背地里,李玉山把这事儿告诉了章氏,还感叹了一声:“平安这孩子从小心思就重,只希望他这次能够顺顺利利的,让那章家姑娘顺利出嫁。”

章氏翻了个白眼,说道:“重情重义还不好,我最是看不惯那些个读书人,连兄弟姐妹的死活都不顾,只一门心思读死书,这种狼心狗肺的,读出来又有什么用?”

李玉山觉得自家媳妇脾气越来越大了,摸了摸胡子说道:“我又不是说平安不好,只是太过于重情义,将来怕他因此误事。”

章氏却觉得自家老爷才想太多:“你就是想太多,平安心思明白着呢,之前也是,他能考中为啥不让去,难道一定要等到七老八十才好?”

李玉山瞪了她一眼,没好气的说道:“晚几年,到时候考试也更有把握,说不定能中一个小三元呢,到时候对平安也有好处。”

章氏却道:“还不是为了你自己的颜面,哼,你怎么知道平安现在就考不中?”

李玉山无法,只好摆了摆手说道:“得得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不跟你争。”

章氏也不想理他,自己靠在床头琢磨起来,章铃兰那姑娘她也是见过的,虽然内向腼腆了一些,也不失为一个好姑娘,只可惜亲爹去得早,家里头能给的嫁妆估计也不多。可胜在亲弟弟眼看着要出息了,她盘算着家里头的亲戚,想找找有没有合适的人。

第41章 县试

天蒙蒙亮的时候,章家几个女人便早早的起来了, 该收拾的东西昨日已经收拾好了, 她们看了看还静悄悄的房间, 对视了一眼不敢发出丝毫的声音, 耳朵却忍不住听着外头的打更声,生怕万一错过了时辰。

等章元敬一觉睡饱起来的时候,出门就瞧见三双亮堂堂的眼睛,如果不是他心理素质好真得吓一大跳,“奶奶,娘,大姐, 你们怎么这么早?”

姜氏哪里敢说她们心里头记挂着不放心, 只是说道:“也不早啦, 可要吃点什么?”

章元敬自然明白她们为什么起得早,跟着去吃了顿干饭,看着时间差不多就出门了,这次姜氏怎么都不放心他一个人去, 阖家坐上了马车。

章铃兰坐在弟弟身边, 看着他稚嫩的模样百感交集,她是知道的,弟弟因为自己才想要去搏一搏,甚至为此让他师傅都不开心了。

考场外头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搜身,章元敬跳下马车,拎着自己的考篮, 劝道:“奶奶,等我进去你们就回家休息吧,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如今虽然不冷,但您年级大了,可千万别在外头等着,不然孙子在里头考试也不安心。”

姜氏原本是打算守着呢,听见这话倒是不敢了,忙说道:“好好好,奶奶看着你进门就回家去,你可千万别分心,不过咱们尽力就好,可别太在意了。”

旁边的章铃兰也说道:“弟弟,注意身体,我们在家里头等你回去。”

章元敬摆了摆手,走到考场外排队,因为只是县试,搜身的倒是不太严格,至少他带着的烤饼还是完完整整的带进去了,只是被戳了好几个洞。

科考的棚子大小均同,坐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章元敬上辈子曾看过一本小说,里头身穿的人还能参加科举,放到大兴王朝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履历要写明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还得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往上三代都得查明,但凡有一点不对就进不了考场的大门,比现代的公务员审核还要严格。查明之后,也不是你就有资格报名了,考试之前还得找一位禀生来为你担保,保证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

就像章元敬,他找到就是前几科的一位禀生,为此还给了五两银子的认保费,不得不说,秀才是穷秀才,但禀生可不穷,不但能拿到朝廷的粮食,还能赚外快。

当然,这个外快的风险也是极大的,万一出事的话担保的禀生也会被连带,轻则革去功名,重则丧命,若不是知根知底的人,一般还不乐意担保。

坐在上头的县官正是熟人赵大人,唱保到章元敬的时候,这位大人还抬头看了一眼,眼中多是善意,只是考场之上,他也不好有任何的亲近之意。

等唱保完毕,确定人员无误,考生们才可入座。章元敬没有立刻坐下,而是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考棚,确定没有太过漏风的地方才放心了一些。

坐下之后,他拿出热茶先喝了一口暖暖身子,现在才是二月,真实寒风刺骨的时候,应该感激赵大人还算仁慈,考棚至少是能够遮风挡雨的。

等身体暖和了一些,章元敬才把自己的笔墨纸砚取出来,县试考场是不给准备这些的。

一切准备就绪,等看到试卷的那一刻,章元敬倒是放松下来,县试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考验考生的背诵能力和书法基础,基本上只要是扎扎实实读过几年的都不用太担心,毕竟这只是秀才试的第一场。

仔细看过考题之后,章元敬拿出草稿纸开始写起来,大概是太投入了,以至于衙役在前面来回巡逻了三遍他也没发现。

写完之后,他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忌讳,没有失误,才开始誊抄起来,尽量让自己的字体显得干净利落,字的间距几乎无差。

中间啃了一顿干粮,誊抄完毕又检查了一遍,交卷的时间也差不离了。县试的时候是不给蜡烛的,必须在日落之前交卷。

被分批放出考场的时候,章元敬倒是觉得自己的状态还好,只是坐了一天有些疲倦,其他一切正常,不像有些个考生脸色都白了,一看就知道没考好。

“平安。”一个声音响起来,章元敬还没反应过来,整个人就被抱了起来,很快就走出了一圈儿考生的范围,被稳稳当当的放到了马车上。

章元敬抬头一看就乐了,笑道:“林二叔,你怎么来啦?”

章明林笑了笑,见他脸色还好才放心的驾车往回去,一边说道:“就你奶奶那身板,过来哪能接你,别到时候自己弄出个好歹来。下次你考试就喊我一声,你林二叔别的没有,一把子力气还是有的。”

章元敬笑了笑,也没推脱他的好意。回到家中,孙氏刚要问他考的好不好,姜氏已经截住了话茬,对孙氏使了个眼色,心肝宝贝的搂着乖孙说道:“累了吧,累了就先去歇一歇。”

章元敬点了点头,又说了一句:“今日这场应该考过了,后日还得再去。”

考试的成绩明日才能出来,第一场过了才能参加第二场第三场,不过章元敬对自己倒是有信心,所以才说了这话。

姜氏点了点头,似乎并不关心成绩的样子,哄着他吃了东西快去歇一歇,等他走了之后,姜氏才瞪了一眼孙氏,骂道:“有什么好问的,若是考得好,还得接着考,若是考得不好,你问了不是让咱们平安心里头难过吗?”

孙氏刚才也是一时口快,这时候也说道:“我这不是没想到吗,哎,李老先生都说咱们平安学得好,说不定这次真能考中呢?”

姜氏自然也希望孙子能够考中,不过还是说道:“满天下也没听说过八岁的秀才,平安为了什么要考试你这个当娘的还不知道吗,别问别说,别让孩子到时候伤了心。”

孙氏点了点头,也把这话听进去了,姜氏满意了,又看了眼章铃兰,敲打了一句:“铃兰丫头,你可得记得你弟弟这般辛苦是为了谁,将来可不能忘了他。”

章铃兰也连忙说道:“奶奶,我都记在心里头呢,弟弟待我好,我从小就知道。”

章元敬睡了一觉,神清气爽的起床,果然就接到了第一场的结果,他不出意料的通过了。

姜氏和孙氏却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似得,原本她们并不认为自家孙子儿子能够中,谁知道第一场顺利的通过了,还是第二名,顿时兴奋起来。

一开始有多么不相信,现在就要多么的坚信,姜氏和孙氏的状态完全翻转了个身。幸好她们不肯影响到了孩子,压抑着自己的激动之情,章元敬一时半会儿竟然不知。

除了第一场,后面两场章元敬没让家里头的老人再送,倒是章明林自告奋勇,成了专业的陪考人员,别说,身强体壮的男人在科举的时候十分得用。

相比于第一场,后头的两场就要难一些,第二场要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第三场则试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虽然还没有摆脱背诵的范围,但要求却高了许多。第一场的时候就刷下去一批人,第二场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场,考生已经是首场的三分之一,可见童生考试虽然不难,但如果基础不扎实,想要糊弄过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科举是个体力活,就算章元敬向来身体好,鲜少生病,第三场结束的时候出来,也只觉得有些头重脚轻。实在是天气有些冷,里头又没有炉子,带进去的热水也早就冰凉,还得在一个地方窝着不能运动。

一看见章元敬的脸色不大好,章明林连忙把他抱上了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热水喂他喝下。暖呼呼的热水下肚,章元敬果然觉得好受了一下,原本冻得有些发僵的身体也开始复苏了:“林二叔,谢谢你,在外头也冻着了吧。”

章明林哈哈一笑,说道:“我哪儿怕这点冷,走吧,你奶奶你娘估计该等急了。”

说完他一驾牛车,想了想又回头说了一句:“要是觉得冷的话,你把手伸到我衣服里头去,你林二叔身体壮实着呢,能帮你暖暖手。”

章元敬微微一愣,实在是两辈子都没享受过这种待遇,他忍不住勾了勾嘴角,但最后也没把手伸过去,只是靠在章明林身边暖和一下。

温暖的感觉穿透衣服传来,章元敬闭目假寐,心中却记下来这份情义。

第42章 名次

“这是怎么啦!”虽然不能去考场门口等着,但姜氏三人哪里睡得着, 这会儿正在门口守着呢, 一看见章明林抱着自家孩子下来, 顿时紧张起来。

章明林比了个手势, 压低声音说道:“大概是累了,睡了,我摸过额头没发热,让他睡一会儿吧,你们看着一些,若是发热的话就去喊大夫。”

章明林也没让她们接手,自己抱着孩子走进房间, 小心翼翼的把人放到了被窝里头, 想了想又嘱咐了一句:“别让他睡太久, 待会儿起来喝点热乎乎的再睡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