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的治,但凭奶奶做主!”

顾卿点了点头。唔,小伙子有觉悟,她也要慎重对待才好。

她得好好回忆回忆,上次那小朋友的恐狗症,她那同事是怎么治好的。好像是天天带小孩去狗场,从小狗开始接触起?

哎哟,难道她要去找一群小姑娘给他适应?

呃…她不该动这恻隐之心的。

用完了家宴,顾卿回了持云院,李钧也和李铭、李锐一起回到了西园。

下午时,两个孩子已经带着李钧逛过了西园和北园,所以李钧也大致知道了两园的情况。他本来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别说信国公府里给他的安排的住处十分妥当,就算真把他丢到牛棚里,只要有顶淋不着雨,有光能看书,他都甘之如饴。

方氏给李钧安排的是独门独院的居舍,他长途跋涉了许久,早已经困顿的不行,匆匆洗漱后倒床就卧。

只是他这一天见了许多人,又见了许多事,他这个从未离过家的“乡下人”难免心中激动,虽然身体上累的不行,精神却极其亢奋。

他躺在松软温暖的大床上,想着自己以后会得个功名,哪怕是个芝麻大的小官,可以离开家里出去独立,也是好的,当然,如果能把亲母也接出去,那就最好了。只是怕母亲不愿意离家…

他想到慈善的堂祖母,和蔼可亲的叔父,以及两个优秀的堂弟,他们都是好人,并没有如同嫡母那样鄙薄自己,自己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报答…

他想到堂祖母的话,自己的病也许有的治,也可以娶妻生子,一家团圆。他一定像大堂叔和二堂叔那样,从一而终,只娶一个妻子,不让他这样的尴尬局面再出现…

他想了很多很多,但最后还是紧紧闭上了双眼。

‘即使你正在享受优待,也永远不要忘记你的身份。’他捏紧了拳头,劝服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忘记。’

他将心里的无限遐想统统压了下去,一直煎熬到夜深,才渐渐睡去。

西园,擎苍院里。

“哥哥,为什么大堂兄是庶长子?不是正妻没有娶进门之前,不许有孩子的吗?”李铭虽然年纪很小,可是对各种世俗人情并不陌生。他生于公府,规矩是从小就刻到骨子里的。

“我也不知。听说这个大堂兄是大堂伯的小妾所生,这小妾是大堂伯从小近身伺候的丫头,后来又做了通房。怕是大堂伯极喜欢她,所以孩子才留下来了吧。”

李锐和李铭一样,既是嫡子,又是独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在嫡妻生子之前生出别的男孩来。

“大堂兄口这么拙,我都替他着急,怕以后要是为官,得罪人还不自知。”李铭像是个大人那样叹了口气,“难怪他家嫡母不喜欢他,要不是我心胸豁达,我也不喜欢他。”

“哪有你这样自吹自擂的!”李锐敲了弟弟一个栗子。“那是兄长,我们不可在背后说他的不是。我看他的心是好的,只是缺乏与人正常的交往。不是说他那嫡母不待见他吗?那就不可能好好教导他了。”

李锐想到了自己,没有母亲,婶母不也是不肯好好教导他吗?

李钧是动不动就被打骂,自己是压根就不知道“被管教”是怎么回事。自己好歹还是锦衣玉食,千依百顺的教养长大,那李钧看起来不像是被妥善照顾的样子,外衣虽然鲜亮,可是露出来的领子却有些泛黄,显是旧衣。

贴身衣物最能看出照顾的人体不体贴,由小见大,这李钧在家中的日子过得恐怕不太好。

“他要不是庶长子就好了。不过,话说回来,他要是嫡长子,在家中一定很快活,恐怕也不会来京里投奔我们了。”李铭说完后,若有所思地顿了一会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

“身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心性和立身的根本。”李锐摸着弟弟的头。“像我们家这样的人家是极少的,大部分显贵人家的后院都极其复杂。就像我外祖父家,不也还有一个不是外祖母生的小舅吗?可是他也成了才,而且和我大舅感情很好,也很疼爱我。嫡母的态度有时候就能决定所有家中所有子嗣的生死和未来。所以说大丈夫娶妻最要慎重,就是如此。”

“我们平日里往来的那些太学生,有不少也是家中的庶子。因家里嫡母已经表明了态度不会给他们蒙荫,他们只得刻苦读书,想要凭自己的双手挣个前程。愿意上进,而不是好吃懒做,赖着不起的人,都值得尊敬。”

李铭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唯一有立场批评大堂兄身份的,只有他的嫡母,因为他的存在对她的地位和尊严都造成了伤害。但即使是这样,有罪的也不是大堂兄,因为人不能选择自己从谁的肚子里出来。

李锐也挺可惜李钧的,可是身份立场决定了他对这位大堂兄也只能亲近,却不能太过亲近,不然以后大堂伯家的嫡子就更难自处了。那样只会给这位大堂兄找麻烦。

“吾日三省吾身。弟弟,你要在心中牢记,我们有时候随便一下,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有时候甚至是几代人的悲剧。凡是三思而后行,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才是啊。”

李锐的声音嘶哑,喉咙瘙痒,说完这番话后,呼吸又开始急促起来。他连忙从随身的荷包里取出一枚润嗓药丸吞下,又喝了些温水,这才舒服许多。

“哥哥…”

“嗯?”

“你每天就是在思考这些东西,所以活活把自己的脑袋想瘦了吗?”李铭淘气地揪了揪哥哥的辫子,“奶奶说我老是摆出‘少年老成’的样子,真应该让奶奶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这才叫‘少年老成’呢。”

李锐的脸不自然地抽了一下。

‘小笨蛋,对着自己奶奶,当然要表现的越年幼可爱,越招人疼啊!’

西园的偏院里,李钧已经起了身。

他已经习惯了早起,即使昨日非常劳累,睡得也晚,可还是天刚刚亮就自然醒来了。

他起了床,想要拿起自己的衣服穿上,却发现床尾的衣格上已经放了一件新的锦缎厚棉袍和一件毛皮裘衣。显然是信国公府里担心李钧的衣服不够御寒,派人送了过来的。

李钧再一看样式,像是叔父李茂的衣裳,怕是新作的没那么快,先拿了叔父的新衣送过来让他用着。

李钧下了床,自己穿了衣。外面的人听见内卧有动静,连忙敲了敲门,进了房里。

两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一个捧着水盆,一个拿着毛巾面脂等物进了屋。

“堂少爷已经起了?下次堂少爷醒了只要喊一声就行,我们就在屋外的角房里候着。”捧着水盆的叫小六,性格活泼,他笑吟吟地说:“堂少爷的书童还在隔壁屋睡着,我叫小虎去叫醒他?”

“不用了,他也辛苦,让他再睡睡吧。”李钧用青盐揩了齿,又洗了脸,坐在铜镜前自己把头梳好了,这才扭头问道:“这锦衣和裘服是哪位长辈早上送来的?”

“是老爷昨晚派人送来的,只是堂少爷睡下了,就没叫人叫醒您,早上我给放在床边的。夫人派人吩咐过了,针线房的下人早上稍晚点会过来给少爷量体裁衣,今年冬天这么冷,少爷只穿着一件棉袄,怕是会着凉。”

李钧摇了摇头,“我从小不怕冷,一件夹袄就能过冬。倒是今年大雪,京里居然…”

他的话头突然一顿。

李钧转头问两个小厮,“堂叔一般什么时候下朝?”

现在天已经亮了,堂叔已经早朝去了吧。

“今日老爷应该是休沐吧?”小六问小虎,“我们老爷五天一休沐,上次老爷休沐的时候好像是小叶回家那天?”

拿着毛巾的小虎点了点头。

小六心里算了一会儿,“嗯,没错,今天老爷休沐,应该是在府里。”

“那你二人陪我去给堂祖母与叔父请个安。”李钧推开门,“我这人不大记路,你们上前带路吧。”

“堂少爷,你难道不先用饭吗?”

“不用了,我怕耽搁正事。”李钧一边说着一边往外走。

小六和小虎对视一眼,小六摇了摇头,莫名其妙地耸了耸肩。

“少爷!你还是穿个狐裘吧!外面可冷了!”两人见这堂少爷明明叫他们带路,自己却走得老远了,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

小六拿起床尾的裘衣就往外奔。

这少爷,可真是个急性子!

李钧脚步如飞,随意朝后摆了摆手。

“不用了,我穿那个反倒热。”

李钧在两个小厮的指引下先去持云院请了安。顾卿此时刚刚起床不久,早饭还没有端上,见李钧过来请安,连忙招呼他一起吃早饭。

呜呜呜,自从两个小家伙忙起来以后,早上都只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了。

顾卿盛情邀请,李钧作为晚辈,当然不能推辞。

只是他心中有事,吃饭的时候未免神思恍惚,和昨日吃的香甜的样子截然不同。

“怎么了?是不是我强人所难了?”顾卿看见李钧的样子,觉得他现在的表现和那些小朋友们急着要出去玩的表情很像。“你是不是有什么事?”

“咦,奶奶看出来了吗?”李钧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我想早点去找叔父,所以有些食不下咽。”

“什么事能让你食不下咽?被下人刁难了?还是受了什么委屈?”

顾卿话一问完,李钧连忙猛摇着头。

她心里纳闷,追问道:“那是怎么了?”

“其实也是孙儿的猜测,但是孙儿就是没有办法安心。”李钧放下了碗筷,“孙儿上京之时,途中突逢通州、汾州两地降下大雪,和孙儿一起上京的车马全部陷入雪中,雪天路滑,马匹也不能疾奔,没法子,孙儿只好弃车乘驴,和书童二人先行上京。”

“下了这么大雪?可这段时间除了觉得冷一点,京里并没有要下雪啊。”顾卿大部分时间呆在屋子里,屋子里有地龙,又有炭盆,倒真感觉不到冷热。

“奶奶,那是因为京城在南边。”李钧面色严肃,“孙儿从荆南刚到通州之时,雪深才数尺,可到了汾州时,汾州的雪已至四五尺,禽鸟冻死无数。再一算,从孙儿遭遇大雪,到孙儿离开汾州,下了足有五天。”

“过了汾州,往南再行一点,雪是小了,到了京城范围,更是没见雪天。可是这边天气却一点也没比晋州时暖和,理应一样下雪才对。我从进入京畿地界开始,这么多天一直都是阴天,这京城上空的云都是黑中带红…”

李钧见顾卿听得认真,说的也就更流畅了。

“孙儿在老家时,也曾经历过这种情况,等周边的地方不下雪了,天气也渐渐回暖的时候,突然就下了冰雹。雹灾之害,更大于雪灾,牲畜死伤无数,行人也常常受伤。”

“孙儿想,往年在家时,庄上的人为了能安心过个好年,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报喜不报忧,一切等瞒到过完年再说。孙儿怕这当官的也一样,若是年底报喜不报忧,官员瞒住雪灾,怕不知要冻死多少人家…”

李钧说到这里时,顾卿已经站起身来了。

“二来孙儿担心京城周边会下冰雹,若屋顶没有加固,怕是要伤到人命。孙儿反应慢,昨日里还没想到这么多,可是早上小厮伺候我穿衣,我才发觉在京城和汾州感觉到的寒冷相差无几,一下子就联系了起来。孙儿一想到这天灾人祸,不由得心惊肉跳,就想去拜见叔父,所以刚才食不知味…”

“那你还愣着干什么!”顾卿急道,“这才是大事,吃饭请安什么的等你和你叔父商量完正事再说!”

就古代这些官儿的尿性,真的可能做出知情不报的事情来的!

再过两天就二十三了,这个时候谁会触霉头啊!若不是李钧上京来了信函,她都不知道外面还下了这么大的雪!

“此事也只是孙儿一时臆测,孙儿毕竟不是钦天监的官员,只能凭经验往坏处想。再说现在天下太平,百姓衣食有着,不比以前,雪灾时也不会冻死那么多人。奶奶你可别急坏了身子…”李钧见堂祖母一脸焦急,心中有些不安。老人家就爱操心,若是一时急上了头,倒是他的不孝。“孙儿这就去找叔父!”

“我觉得你的猜测挺像是那么回事。快走快走,没有最好,要是有,你耽搁一下子,就是好多条人命啊!”

李钧被顾卿说的心里也发慌,被顾卿一说一赶,连忙拔腿就走。

李钧风风火火的往东园里奔,去求见叔父。

还在三门外,就已经有腿快的门子去主房禀报了。

李茂难得休沐,起的晚了点,这时候刚刚准备用饭。方氏已经吃过,但丈夫用饭,她也在旁边陪着,再进一点。

门子来报,道是李钧求见,李茂夫妻都诧异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这么早,李钧就来问安了?”李茂笑着说,“倒是个懂规矩的孩子。”

方氏放下碗,叹了口气。“就是来的太早,老爷你还没有用完饭呢。”

“没事,我去前面一趟。要是他还没有吃,你就让下人把饭摆到前面去。”

李钧已经十九岁了,到后院来拜见叔父,必然要碰到诸多女眷,他还是到前面去见他比较合适。

“我看老爷你是难得见老家亲戚上门,好的让我都嫉妒了。”方氏笑骂了一句,伺候丈夫换下屋里穿的衣裳,换上常服,又吩咐厨房把粥食和小菜再做一份,随时准备摆到前面去。

此时李钧已经在小厅里等得非常心焦了,见到李茂出来,急忙迎上前去。

李茂面露微笑:“都是自家人,日日请安问好就不必了,我平日里上朝早,你白日里也碰不到我,以后就改成晚上吧。”

“叔父,侄儿不是来请安的!”李钧话一出口,李茂一呆。

李钧拍了拍嘴,语无伦次地说:“不不不,侄儿不是专门来请安的。不对,侄儿是来请安的,但是还有其他事…”

李茂如今也是官威日盛,见李钧急的话都说不好的样子,皱了皱眉,打断了李钧的话。

“慢慢说,什么请安不请安,还有其他事?”他在堂厅的主座上坐了下来,又示意侄儿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下。

“你先静下来,把要说的话想上一遍,想好了再与我说。毛毛躁躁,像什么样子!”

李茂这一声训斥,倒真是有效,李钧立刻就冷静了下来。

他先前并没有这么着急,一切都还只是他的猜测,是与不是,他也无从分辨,本来就准备和李茂禀报过后,再等着叔父处理的。

只是在持云院里,顾卿像是撵鸡一样催着他走,又表现出极为关切的样子,带的他也急躁了起来。此时李茂从容不迫,李钧受他感染,渐渐就定了定心神。

他沉吟了一会儿,在腹中打好腹稿,这才开了口。

“叔父,通州、汾州大雪,雪深四五尺,侄儿一路上却没有见得一个赈灾的官员,心中委实难安。此外,京城内外阴云密布,黑中带红,侄儿怕有雹灾…”

“什么?雪深四五尺?”李茂失态地站起身,“不是说两尺吗?”

李钧听得李茂的言语,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猜的没错。

有人瞒报雪灾了。

第49章 因势利利导

按《大楚律》,瞒报灾情,情节严重的,主官罢免官职,充没家产,属官降两级调用。情节并不严重的,大多是罚俸三年,官降一级。

朝廷明文规定了知情不报的后果,可是这究竟什么才算是“情节严重”,什么是“情节不严重”,这就无非是上官定夺的事情了。

好在老天长眼,这几年都没有什么大灾大难,因此事丢官的,还没有几个。

前朝时,中原大旱,胡人横征暴敛,致使民乱,荆南民众揭竿而起,这才成就了大楚的基业。大旱持续了三四年,直到大楚建立后的第二年才结束。而后这十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灾情,就连黄河都没有决过堤,越发让人相信大“楚”才是天定的正统,有苍天护庇。

十年了,这最大的灾也不过是某个小县地动,压塌了一些房子。朝廷连派专人赈灾都不用,当地开仓放粮,再以修补房屋代替徭役,就能解决自行解决灾情。

歌功颂德的人多了,就连楚睿也觉得自己真是天命所归,每年祭天祭地,都越发虔诚。

马上就要过年,各地恨不得报上个“瑞雪兆丰年”才好,此时发生雪灾,怕是两地的百姓连年都过不好了。

李茂听得堂侄的话,再算算受灾的时间,心中暗骂了一声,即刻就进了书房,匆匆写了一折,揣着就走。

“你和我去趟‘微霜堂’。”

李茂心中也满是焦急,若真有瞒报,那就不止是冻死牛羊的事情了!通州人口不少,位置重要;汾州有不少马场,大楚产马的地方本就不多,这些马场里的多是各地遴选出的优异马种,在汾州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的,此时大雪…

他可是管着兵部的,这战马也算是武备的一种!

李钧满心以为叔父得到消息,应该是立即进宫才对,谁知道李茂揣着折子,带着他绕过游廊,穿过几道门,去了西园。

绕一圈,又回来了。

“微霜堂”里,杜进和齐耀正在看着两个孩子的功课,最近天冷,天亮的也晚,他们便把两个孩子上午上课的时间改的晚了一些。

“李锐最近的功课写的越发有深意,真不敢想象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写出来的话。可惜他进学的时候晚了点,要是我们二人早一点进府,说不定大楚第一个十四岁的状元…”

“先生!先生!”

齐耀皱起眉头,这书童好生吵闹,就算是国子监的学生,进“微霜堂”也不敢如此大呼小叫。看样子最近一段时间他管的太松,倒让他这书童越发没规矩了。

“先生!国公老爷来了!还带着李府的堂少爷!”书童跑的飞快,刚刚声音还在老远的地方,瞬间就已经近在耳畔了。

“这位信国公,不会真把我们当成那种私塾先生了吧?先是李锐,后又来了李铭,再后来无数国子监学生也来讨教,现在可好,连个堂侄都要带过来见见,说不定又是要我们照拂一二的。”齐耀笑着摇头,“不成,不成,我可不想累死。我得找个地方躲躲。”

昨日李锐和李铭都因这侄少爷告了假,他自然是知道什么人进了府。

他和杜进原本就不是为了谋生而选择教导李锐的,这杂务一多,难免不悦。

杜进笑着齐耀的惫懒:“你那书童那么大声的叫‘先生’,怕是整个西园都听见了。此时明辉兄想装不在,也得要信国公相信才行。那位李钧是进京赶考的,学问应该不差,我们提点一二,替他看看题卷就是,哪里要我们费多少神,明辉兄你也太夸张了。”

“自是不能和东升兄比,东升兄原本就做惯了先生,我在家连自己子侄都不耐烦教,若不是看李锐资质不错,李铭也天生聪慧,怕是早就萌生了去意。”齐耀把暖炉往怀里再塞了塞,“哎,这位国公一来,我的手炉就要放下来啰。”

抱着手炉和别人说话,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是很失礼的。这大冷天,不能抱着暖炉,可真是遗憾。

说话间,李茂的身影已经出现在院门前。齐耀和杜进站起身,走出堂屋去迎接信国公。

只见信国公李茂身后跟着一个黑皮方脸的魁梧书生,长得浓眉大眼,倒是精神。只是那书生穿着一身靛蓝色的锦缎棉袍,倒越发显得黑了。

齐耀看着可乐,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李茂见两位先生出门迎接,赶紧连声道:“两位先生无须多礼,外面天冷,我们进屋说话。”说完就继续往里走。

齐耀和杜进一看,这李茂看起来挺急,似乎不是来介绍侄子的?两人心中疑惑,脚下却不停,跟着李茂,也不紧不慢地进了屋。

李茂进了李锐和李铭上课的屋子,从怀中掏出折子,递给杜进。

“先生是通州人士,应该比较了解通州的情况。我这堂侄在年前进京,遇见通州、汾州大雪成灾,疑惑京中无人知晓,遂问询与我…”

杜进听到“下雪”,心里就咯噔一声响。

杜进年少的时候,通州也曾下过大雪,那场雪冻死了不少人。而后牛棚压倒,牛羊被压死,这时都是一家有牛十家租借,那么多耕牛被冻死或压死,导致第二年春种之时无牛可用,只好用人耕种。

人力不足之时,有壮丁的人家还好,壮丁少的人家只有看着田地荒废,或多花费些钱粮请人来种,第二年过的极苦。

待他看过帖子,脸色越来越阴沉,齐耀不知帖子里写的是什么,不免露出好奇的神色。

李茂到“微霜堂”来,正是因为这位杜进先生原是通州人士。

通州靠北,位在要冲之地,一直是京城连接北面和西面的重要州府。而汾州地广人稀,若是受灾,反倒没有通州的情况危急。可是汾州有马,又产铁,若是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他管着朝廷的武备,日子也不会好过。

杜进看完帖子,把帖子递给了齐耀,对李茂正色说道:

“通州府原本管着全州上下总务的,正是贵府的姻亲,现任吏部尚书的张宁张大人。”

李茂点头,“这事我自然知道。”

“只是张大人考核为上上,提调回京以后,接任张大人的,乃是通州原右参政的袁班。此人熬了十余年,方才升任通州主官,掌得一地之权,怕是担心年底报灾,倒丢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便想等上一等,看看雪灾情况如何。只是后来雪越下越大,道路被封,他不想瞒报,也只能瞒了。毕竟这雪灾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倒是没有地动或者蝗灾来的严重。”

杜进在通州时正任的是张宁的幕僚,自是对张宁的属官都十分熟悉。

“此人性格刚愎,才干虽有,却听不得人劝,又喜爱结交世族。若瞒报,倒真是像他会做出的事。”

“通州记录在册的有六万三千户,口二十万有余,若是算上隐户,怕是更多。”杜进说道:“若贵府侄少爷所言无误,那灾情一定很严重。因为通州不比其他地方,乃是北方通往京城的要道,如今竟没有人知晓,肯定是道路受阻,禽鸟不飞,讯息不通的缘故。”

“依两位先生之见,我该如何做呢?”李茂诚恳求教。

“如今,国公大人最好及早上报,同时再派人先去通州、汾州等地查探一番,弄清受灾的程度和范围。此事必须趁早,真要拖到除夕以后,不知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再也无法过年了。”

“小生有一事不知,不知几位先生可否解答?”李钧一脸迷茫,心中有惑,不由得问出口来。照理说他的叔父向他人问策,他最好是不要插嘴的,可是他心中藏不住事,有话就说,倒将所有人注意吸引到身上来。

此事正是李钧发现并报与李茂的,杜进和李茂自然是随他提问。

“我上京时,也见过不少京中为官的世族家人运送年货上京,那应该是北方庄子里出产的毛皮山珍等野物,照理说,若路中受阻,京中应该有不少人家得知大雪之事,为何竟没有一人通报?”

“这…”杜进看了一眼齐耀,“齐兄…”

“你不必避讳我,我家虽是荆南大族,可是我家的庄子都在南面,年货和孝敬两个月前就已经入了京,自是不知。”齐耀把折子放在桌上,收起一贯的嬉笑表情。

“你这书生心善,我便答你的疑惑。”

“这其一,受灾的多是贫苦百姓,达官贵族、世族大家的府邸乃是砖石土木筑成,不易被雪压坏,就算死了一些牲畜,也算不上伤筋动骨;”

“这其二,世族庇护的隐户众多,这原本只是先皇安抚世族的做法,却已经成了大楚最大的危机。这些隐户平日里将田地归于世族中有爵位功名之人的名下,躲避田税,在丰收之年自是有许多好处,可一旦受灾,朝廷必要彻查受灾人口,按户赈灾,这些隐户虽也受灾,却不在平民的户籍之中,当然得不到救济。”

“世族只管收租收税,自然是不会管救济的事情的,这些隐户若心中不平,难免生事。大族还好,为了产生事端,怕是会拿出钱粮来安抚,可是一些小的世族为了化解矛盾,恐怕巴不得统统都不要赈灾为好…”

齐耀见李钧脸色铁青,心中叹了句年轻气盛,继续说道:“这就是其三了,通州世族林立,却都算不得大族,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这世上的事,通常都是声音一多,反而什么都做不成的。”

“那新上任的州官在通州熬了那么多年,和许多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倒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耽搁,延误了上报的时机,局面变得更加厉害,索性当成道路受阻,无法上报,说不定反而能逃过丢官的一劫…”

“说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二字罢了。”李茂收起折子。

他正了正衣冠,向齐耀慎重说道:“此事,还望先生相助。”

齐耀挑了挑眉,“我一介白衣,有什么可襄助的地方?”

“先生的兄长乃是国子监祭酒,侄儿又是国子监掌议。国子监学生众多,必有留在京中没有归家之人。这其中若有通州或汾州的,家乡受灾,一定是极为担心。此时通、汾两州想要瞒着灾情,但纸包不住火,一定有漏出去的地方,我想要先生做的,就是让火烧的更旺些。”

李茂拱了拱手,“自古士林掌握着舆论的喉舌,若民情激愤,朝廷就不得不做出表示。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可要是再派人查看,现在河流结冰,大雪封路,必定耗时漫长,若再在朝堂上扯皮,一来二去,还不知道要拖多久。”

李钧听得叔父的话,惊讶地合不拢嘴。

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吗?这这这这这…这些大人们的脑子究竟都是怎么长的?

“一到天灾之时,隐户之事就会暴露出来。圣上担心隐户的问题已久,此事正是发动的最好时机。只是我一人毕竟力量薄弱,思虑不周,还望两位先生教我。”

李茂虽然才能平庸,却不会因为自己不聪明而故作聪明。

这几个月来,他也渐渐想明白了,他是信国公,有些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他只要做好皇帝手中的剑,剑指何处,他便指向何处就是。如何荡平忧患,自然有许多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