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伟一晚上几乎都坐着听妹妹和格雷进行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觉得比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还有意思,许多困扰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碰撞中也隐隐有了头绪。

同样是学经济,乔霏不过是在国内学了四年,而他前后学了近七年,其中的三年还是在美国最好的商学院里跟随最好的导师,但他心里却清楚,在思想的高度上乔霏已经远远胜过了他。

有这么一个优秀到令人只能仰望的妹妹,做哥哥的除了与有荣焉之外,难免也有些淡淡的失落。

第一百四十六章 涉足航空业

“不如我们来打个赌,我赌美国的经济照这样下去将会在三年之内崩盘。”乔霏语出惊人,连乔新伟都吓了一跳。

“好,我赌了。”格雷似乎丝毫不意外她会这么说,一下子就爽快地答应了。

“赌注是什么?”乔新伟望望格雷,又望了望妹妹,原以为自己来美国之后成长了不少,没想到乔霏成长得更快,她身上的锐气和朝气毫不掩饰,只是思想依旧深邃,观点依旧尖锐,不过一顿饭的时间,他就能感觉到这个外表憨厚,实际精明的格雷对她发自内心的尊重。

他自己心里清楚,若不是看在钱的份上,格雷不会与自己这般要好,两人虽是好友,但他能感觉得到格雷是个清高的人,他很少发自内心地尊重某一个人,乔霏却能轻易博得他的好感,当格雷欣然应允赌约时,他就知道格雷已经完全把她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

最难得的是她是个女人啊,华夏女人在男性社会一直都是失语沉默的,更不用说是在国际上了,乔霏在华夏已经是一枝独秀,但在国际上却还是默默无闻的。

在一般的人的眼中,女人是天生缺乏思想的,她们没有逻辑,空洞乏味,像格雷这样的人,虽不至于轻视她,但很有可能会无视她,敷衍地和她吃顿饭,就像是普通的社交应酬,而不是像现在这个态度,明明不赞同她的观点,却还跟着她一块儿胡闹。

“赌注?”格雷和乔霏面面相觑,都突然大笑了起来,两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不存在太多的功利色彩。

“不如就赌一顿饭吧?输的人请赢家在这里大吃一顿,二哥,你作为见证人也要出席啊。”乔霏十分淡然。

“就一顿饭?”这回轮到乔新伟哑然失笑了,“你们这赌的…,行,三年后,咱们三人还是这间饭店,还是这个位子!”

“对了,方才说到汽车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那航空业的情况又如何呢?”乔霏问道。

“航空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妙,有不少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倒闭了,剩下的几家也都在苦苦挣扎,航空业是要依靠战争拉动的。”格雷不以为然地说。

“我正有件事想要拜托格雷先生,”乔霏盈盈笑道,“不知道格雷先生是否有关注过一家叫作博音的航空公司?”

“我知道,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还算是一家中小型的飞机制造公司,虽然战后经济繁荣,可是因为战争结束了,对军用飞机的寻求量反而大大减少了,所以他们应该是陷入困境了,FIFI是从哪里听说的?”格雷十分好奇。

“之前在国内听说这家飞机制造公司的设计师是我们的华人同胞,心里好奇便有此一问。”乔霏笑了笑,“毕竟我们华夏科技落后,一个华人能够设计飞机,是很让人振奋的。”

“哦,那你的朋友恐怕不妙,像这样的公司大都发不出薪水来的,不过这家公司还是不断地发行新股票,来获取现金,可是股价不高,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那样的股价真是没什么前途可言。”格雷不是很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在他看来这家小公司离倒闭也不远了。

“我对这家公司倒是挺感兴趣的,既然他们遇到了困境,我也想帮忙,不知道格雷先生能不能帮我联系上那家公司创始人?”在美国没有什么人能比这些金融家更神通广大了,大小企业他们都能找得,而且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迅速取得这些公司的信任。

“你不会是想要投资这家公司吧?”格雷呆住了,和乔新伟面面相觑。

“小五,别做傻事,你初来美国,很多情况不了解,不要凭冲动下决定。”乔新伟也劝道。

“我知道,但是我始终觉得飞机绝对不止拥有战争的用途,它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航空业绝对是有发展前景的。”乔霏坚定地说,“你们不用担心,我只是想看看美国的航空公司,多了解一些情况,毕竟我的国家还处在苦难之中,正需要这些飞机来帮助我们保家卫国。”

“原来如此,FIFI小姐是想买飞机啊。”格雷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他也听说华夏内战不断,虽然美国的飞机并不算很先进,但毕竟是促进自己国家的对外交易,他还是很热心的,“没有问题,我很快就帮你们约个时间见面。”

资金遇到困难的公司把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都看作自己的救命稻草,正处在困境中的博音公司创始人威廉一接到格雷释出的善意,立刻赶来赴约,本以为能得到华尔街金援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见到的只是一个要买飞机的东方少女。

虽然有些失望,但毕竟是重要客户,他知道华夏的空军装备只是纸糊的摆设,不过就算是摆设,他们也看不上美国的航空公司,毕竟此时的美国航空业并不发达,逊色于欧洲列强,华人要买飞机多是向欧洲购入,他们愿意向他们博音公司购买飞机,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如果能抓住这个长期客户,必然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经济陷入困境,难得接到一个订单的威廉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相比他的紧张谨慎,乔霏要显得镇定自若得多。

她饶有兴趣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近四十的男子,看上去严谨拘束,属于一板一眼的类型,明明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偏偏意志坚定地选择了成为一个飞机制造商。

她从格雷那里拿到了博音公司的资料,这个威廉原本是个从事木材生意的乡下土财主,三十多岁才突发奇想进入航空界,创立了博音飞机制造公司,创业之初,公司的员工只有十六人,全公司的资产仅有四百多美元。

这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可怜公司,创业之初所谓的飞机制造工厂,不过是岸边的一个船坞,机翼与浮筒就在这个船坞里制作,而飞机的机身却在岸边的一个破旧工棚里拼装,运输工具仅仅是一辆大货车,难怪无论是格雷还是乔新伟都不看好这家公司。

这样的简陋条件下,想要造出最好的飞机无异于痴人说梦。

博音公司能够成为上市公司,还是要感谢大战,海军和博音公司定了五十多万美元的合同,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有了这笔款项,博音公司才能够发展下去。

不过随着战争的结束,这家公司又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了,没有了订单,威廉甚至只能做起老本行生产家具,来贴补公司的开销,甚至还在工厂养了一群奶牛,以维持生计,这个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名存实亡了。

许多和博音公司相似的小型航空公司在经济大繁荣的态势下还是经不起风吹雨打垮台了,如今的博音公司也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乔霏选中这家公司,自然是因为今后的这家公司会成为全球航空航天业的领袖,她不趁着他们最低潮的时候打劫,那也太对不起自己重活这一遭了。

当然在那么多小型航空公司中这家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和它的决策人,眼前的这位威廉是绝对分不开的,决定投资一个公司、一个项目,很多时候更是因为它的负责人值得投资。

“威廉先生,比起购买飞机,我对您的公司更感兴趣。”乔霏笑了笑,知道美国人不比华人喜欢绕弯子,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说话。

威廉怔住了,“格雷先生不是说…”

不是说他们只是要买飞机的吗?难道她想要收购他的公司?威廉的心中又惊又喜又恐惧,他既希望他的公司能够继续下去,又生怕他的公司在这个风云飘摇的时候被收购,那种掺杂着绝望的喜悦,其中滋味真是难以言喻。

“我相信贵公司制造飞机的能力,你们目前造出的飞机并不是你们的最高水平,我的国家需要的是更好的飞机,我期待你们的新作品。”

乔霏的话让威廉刚燃起的希望又凉了下去,原来连这一笔订单都成不了,他灰心丧气。

“我知道贵公司如今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所以我愿意购买你们的大量股份,以资助你们度过难关。”乔霏的下一句话又再次燃起威廉的希望,何止是希望,简直是狂喜了。

这个年龄都可以做乔霏父亲的男子,心中的情绪完全被她牵着走。

“FIFI,你真是太草率了,太草率了!”格雷得知此事连连摇头,完全不顾一边威廉近乎惶恐的祈求神色。

不要再说了!我知道我的公司现在不值钱,但是我想将来一定可以的…

上帝啊!求求您让眼前这个东方人投资我们吧!

威廉不住地在心里祈祷着。

“没事儿,我始终觉得威廉先生是个可靠的人,他一定能够成功的。”乔霏朝威廉和善一笑,“威廉先生尽管放心,虽然我购买你们的股份,但是我绝对不会参与你们的经营,不干涉你们的决策,你尽管放手去做。”

第一百四十七章 顾虑

乔霏笑得威廉晕乎乎的,仿佛置身于梦中一样不真实,他对眼前的少女一无所知,只知道她来自华夏最神秘富有的家族,她身上那种贵族般的气质,让他这个从乡下来的暴发户更加忐忑,这个世界上虽然每天都产生新的富翁,但是他知道在真正的上流社会中他们是根本不被看得起的,就如无根的浮萍,毫无根基,出现得快,消失得也易如反掌。

只有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贵族才是真正掌握经济命脉的人,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隐形金矿一般,谁都不知道他们暗藏的能量,他们的国家再软弱可欺,也不能小觑他们在世界上的能量。

能够被百年传承的大家族看上,就等于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何等值得庆幸的事!

而她竟然只与自己见了一次面就答应和自己签约,这完全就是天上掉馅饼啊!

可是世上真有这么好的事么?威廉又喜又疑。

“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在合约上注明一条,每年对华夏航校的学生进行包括飞机制造和飞行技术方面的培训,这是我唯一的条件,威廉先生有什么意见吗?”。乔霏笑眯眯地问。

“华夏有航校吗?”。严谨的威廉一头雾水,据他的了解华夏的航空业几乎就是一片空白。

“有,不过目前还是形同虚设,没有什么飞机给他们试飞,也没有合格的教官。”乔霏坦诚地说,她一脸无奈,培养一个合格的战斗飞行员,是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的,以华夏的现状,航校完全就是个摆设,所以她才要千方百计和日后的航空巨头博音拉上关系,她要依靠它为华夏培养优秀的航空人才。

美国人的办事效率很高,双方一达成共识,便开始办理各项手续,但一直到最后正式签约入股,乔新伟和格雷还是秉持不赞同的态度。

就算博音公司的规模再怎么小,处境再怎么窘迫,乔霏所付出的这笔资金也绝不是几件华服几款珠宝那么简单,与其让她投到这样没有未来的公司,乔新伟还宁愿她多买几件珠宝古董,至少还能装扮她自己。

乔绍曾对几个子女很开明,每个人都有一笔不菲的零花钱,只要不是成日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都能够活得极潇洒。

乔氏四兄妹的家教还不错,他们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到他们成年之时已经是一笔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丰厚积蓄了。

除了乔新耀成日沉浸于家庭生活,不问世事之外,其他兄妹三人都开始用这些钱做一些小投资,彼此虽然有耳闻,但并没有交流,对彼此的投资方式、渠道、项目都互不干涉,乔新伟也是第一次见识乔霏的冲动。

她在对这家公司及这家公司的管理者完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竟然这么莫名其妙匆匆忙忙地决意投资,甚至不能用冲动来形容了,只能说她鲁莽。

不赞同归不赞同,但这是乔霏自己的投资,自己的选择,他这个做哥哥的只能做建议,而没有阻止的权力。

“威廉先生,在航空业中您是专家,我对此是一窍不通,但是我有几个大胆的想法,想和您探讨一下。”等到双方正式签约了,乔霏才吃下了定心丸。

“乔小姐尽管说。”话虽如此,可是威廉心底还是暗暗恐惧着,生怕她以股份想威胁,想要控制影响公司的经营。

“战争结束了,军用飞机的订单锐减,正因如此公司才会陷入险境,那么公司能不能考虑其他的生财之道,例如发展民用航邮?无论是在旧航线还是新航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可以尝试这种捎带信件的方式,方便又快捷,相信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您看,像我这样远渡重洋来美国读书,想要收到一封家信极不容易,若是有一天飞机能够横渡大洋为我捎来一封家信,我愿意付出比海运高处十倍的资费,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飞机上捎带信件应该也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不是么?”

乔霏温言说道,却极具有说服力,威廉茅塞顿开,他一直在寻找飞机的新用途和新市场,民用航邮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积少成多,却是一块很大、很有潜力的市场。

当然民用航邮的想法本就是由威廉想出来的,只不过乔霏将这个想法稍稍提早了一小段时间,对这个原本属于自己的想法,威廉没有任何排斥的感觉,轻而易举地接受了。

“乔小姐,您真是远见卓识,您方才说还有其他的想法…”威廉迫不及待地问。

“我只是觉得发展军用飞机固然重要,但在和平时期发展民用商用飞机,更能够为公司赚取利润,才能让大多数普通人尝到航空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在将来某个适当的时候,技术发展成熟了,可以考虑客运飞机,飞机的速度要远远高于汽车、火车,对那些有急事的人来说,飞机是最好的便捷的出行工具。不过这只是我对今后的构想,我想以目前的飞机建造水平,还是不大可能的事,客运飞机最重要的是安全,如果不能保证客人的安全,飞机飞得再快也不会有人坐的。这些想法也是我胡思乱想的,没太大的根据,只是仅供参考而已。”

她的确是个门外汉,只是提个大致的想法,所有的一切还是需要威廉这样的专业人士自己去探索。

“华人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威廉敬服地说,“你所说的都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我们公司的总工程师也是一位华人,他也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设计的飞机是我们公司第一种量产的飞机,靠着那一笔订单我们公司才能撑到今天,你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人才!”

乔霏微微一笑,却不敢居功,她所说的不过是威廉不久之后自己想出来的,威廉说华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让她极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华人总算得到了洋人的赞美和肯定,失落的是,如此聪明的华人又怎会让自己的国家衰弱到了如此地步?

飞机投入航空邮件运输,宣告了商用飞机时代的诞生,博音公司由此开始了蓬勃的发展,而威廉的矢志不渝和远见卓识使他成为了美国民用航空业的奠基人。

在资助了博音公司之后,她再次大手笔地入股了约瑟夫家的理莱公司,就算她多年来投资稳赚不亏,又有变卖珠宝古董和老太爷给的巨款,还是在两家公司最低谷的时候进行的抄底,但个人的资金毕竟还是有限,看着钱包迅速瘪下去,心里开始有了危机感,她不能把宝只押在这两家公司上。

在美国还有太多的机会,太多有潜力的企业值得投资,她的计划太过庞大,非倾一家族之力不能完成。

她开始写信游说父亲和老太爷,劝他们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与时局不稳的华夏相比,在国外的投资反而更易被保护,外国人尊重契约精神,一旦订立契约,便不会轻易背弃,政府更不会做出强行征收这样的事来。

原以为和保守的老太爷相比,在国外留学过作风西式洋派的乔绍曾会更加支持她的想法,却没想到结果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乔绍曾认为向来只有洋人赚华人的钱,或是华人和洋人合伙赚钱,在金融市场上华人还是初学者,根本斗不过以资本起家,在金融市场上打滚积累经验多年的精明洋人,哪里有实力去赚洋人的钱,乔霏的想法太过于天真了。

何况乔霏虽然是个政治理论家,也学过经济,但是毕竟没有实际操作过,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看得并不准,他根本无法相信她说的,所以他对乔霏所勾勒出来的前景完全不看好。

但是作为一个开明的父亲,他还是鼓励乔霏用自己的钱在金融市场上多多尝试,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有亏钱就当做付学费,尽管放手去做。

接到信的乔霏一脸苦恼,她的确没有太好的理由来说服父亲,这些企业在众人眼中本来也就是不被看好的,否则早就有美国人捧着大把钞票过去了,要不是她有着这段历史的记忆,她也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时候捡漏的。

乔绍曾的顾虑很具有代表性,这个时代的华人在洋人眼中属于蒙昧初开的物种,在那些华尔街金融家眼里也是最好戏弄的,如果他们敢涉足金融领域,绝对会被他们啃得体无完肤,与其这样,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乔绍曾们采取的策略就是绝不奉陪他们过招。

虽然乔绍曾是华夏首屈一指的银行家,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绝对是个小学生,乔家之所以能成为华夏最富有的家族,并不是他们资本运作的手段有多高明,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华夏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人脉资源和垄断。

第一百四十八章财团

乔家在大华王朝倾覆之前,世代在朝内为官,当时国内兴办西洋商业、工业,朝廷也投入了大笔资金,作为朝廷之中最为坚定的自强派官员,乔家两代人始终不懈推进西式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工商业几乎都是官办产业,而主持这些官办产业的就是乔家。

换句话说,整个国家的垄断国企全都在乔家掌控之中,当年重农轻商,从商被认为是贱业,正统官员根本不屑为之,因此并未出现能与乔家抗衡的竞争对手。

大华王朝被推翻后,这些国有资产一夜之间转为私有,而几乎所有的新式工商业都成为了乔家的私产,毫不客气地说,乔家是把大半个国库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

虽说国人爱用洋货,但并不代表国货就毫无竞争力,国货价格低廉,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人的需求,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乔家在全国的工商业中处于首屈一指的垄断地位。

无论一个国家是贫是富,只要有垄断就必定是绝对赚钱的生意,乔家多年的财富就是靠这样积累下来的。

乔老太爷的几个儿子除了长房乔伊这一支之外,个个都是不争气的,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一个个好吃懒做地使劲儿花钱败家,自他老人家不管事以来,偌大一个乔家竟渐渐败了下去,若不是老太爷还在这个家恐怕就要散了。

好在乔绍曾还算是个精明能干的,虽然和乔老太爷关系不睦,也没有太多往来,但那些被他叔叔们败掉的家产,还是一点一点地落入他的掌控,虽然不复当年乔家的盛况,但好歹还是维护了名门大族的脸面。

而最厉害的是如今戴国瑛已经统一了最富庶的江南一代,作为大舅子,又是戴国瑛当初去的好友,别的好处暂且不说,华夏联合政府辖内多项产业的垄断权又重新到了乔绍曾的手里,再加上他手上那个让人眼红的大华银行,的的确确可以算得上是富可敌国了。

所以乔家人和国际银行家们不同,他们靠的不是自己的商业嗅觉发家,而是靠着祖荫,靠着人脉关系,含着金汤匙出生,温室里的花朵自然不可能和荒野上的狼匹敌。

乔霏失望的同时,也能理解乔绍曾。

不过她却万万没有料到,那个做派老旧的保皇党乔老太爷,竟然爽快地听从了她的意见,给了她可以随意动用一百万美元资金的权力。

接到信的那一瞬间,乔霏简直傻眼了,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要知道当时她根本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给老太爷的家信中随意提及的,完全就没指望他会答应,可是他竟然一句也没多问,就爽快地拨给了她这么一大笔资金。

看来乔家本家并没有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渐渐衰落,又或者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是至少让她看清一点,乔老太爷并非真正的不管事,整个乔家的核心权力始终紧紧被他握在手心之中,所以他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任那些子孙胡闹,却丝毫不着急上火。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一百万美元绝对是一笔让人震惊的巨款啊,只因为她信笔一提,他便大笔一挥爽快地给了她这么一笔钱,实在让她琢磨不透。

乔霏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位老太爷了,他看似思想老旧,可是有的时候又似乎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无论怎么说,最让她感动的就是他对自己的纵容。

对于这件事,他老人家轻描淡写地只用了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放手一试”轻轻带过,仿佛毫不在意这笔巨款会莫名其妙地打了水漂。

没有得到父亲和乔老太爷对于美国市场的任何允诺,他们也明确表示了对此丝毫不感兴趣,除了老太爷给的她一大笔钱,她几乎没有争取到其他任何家族对她的支持。

但无论如何手里毕竟有了大笔资金,虽然此时她也找不到太多可以投资的公司和产业,目前是美国经济的上升期,大多数公司的股票都被高估了,这个时候不可能大量入手,于是她将余钱全都交托给了格雷,由这位天才型的专业人士负责帮她投资管理,只要在经济大崩盘前将资金尽数撤回,那这样的投资就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接下来的她只需要坐等美国经济崩盘即刻,她这才将注意力放在了校园生活之中,哈佛大学是常春藤名校,她的同学有不少都是来自各国的上流社会,更不乏什么王公贵族这样眼高于顶的人物。

初到一个新鲜的环境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大家更喜欢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以此联络感情,拓展人脉。

乔新伟对这个妹妹还是看得很准的,她根本不可能老老实实在学校做个书呆子,她对这种社交活动更感兴趣,因此迅速融入了这些小团体中。

除了美国的政商大亨之外,英法德意俄日各国也有许多贵族成为她的同学,这些人对待她的态度并不因为她的国家孱弱而有任何轻视,在这些团体中就算是一个流亡公主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反倒是那些根基浅薄的暴发户是无论如何也融不进来的,这就是贵族们身上的劣根性,有的时候他们更看重的是血缘和祖谱。

她需要一个庞大的,覆盖全美甚至欧洲的社交网络,而根据前世的“六度分隔理论”,陌生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只隔着六个人,所以她在学校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为她带来出乎意料的人脉资源财富。

尤其是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学生几乎是拥有了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他们不似理工科的学生必须终日埋首于实验室之中才能出成就,他们对社会关系更加渴望。

乔霏身上没有高人一等的盛气凌人,因此在任何一个小圈子里都混得如鱼得水,很少人会抗拒一个活泼漂亮又温柔亲切的女孩儿,尤其当她精通各国语言,擅长乐器、舞蹈这些社交必备基本技能的时候,她很快成为学校的社交女王,是男人们梦想约会的对象。

通过宴会、派对她结识了不少美国军、政两界和商界的人物,只可惜她对历史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除了少数名人和公司,大部分人今后的成就她都无法准确估计。

不过好在她不需要给他们算命,只需要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即可,比起政界她对军界的动向更为关心,包括美国军队的一些武器制造商。

可是随着几次接触,她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这些武器制造商的身后几乎都有一个华尔街财团,可以说美国的华尔街不仅控制了总统还控制了武器和军队,简而言之就是资本为王。

无论是美国参加战争,还是买卖军火,这幕后的影子绝对是那些财团,这一项认知更加坚定了乔霏通过资本运作分一杯羹的决心。

虽然远隔大洋,隔着战争的硝烟和战火,却丝毫没有阻断乔霏与沈绍隽的联系,不过除了儿女情长之外,乔霏同样关注着国内的时局战况和国内的军火配备,落后的武器是不可能在接下来与倭国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她知道就在此时此刻倭国也在不断地向美国购买着军工设备、钢铁、石油和枪炮弹药。

而华夏国内的形势却逐渐好转了,在胡杰的支持下,戴国瑛迅速扩张**军的势力,如今几乎已经平定了国内的大半江山,没有了军阀残酷的剥削和连年战争的动荡破坏,人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国内呈现出难得的安定发展,尤其是江南一带,本就经济富庶,工商业发达,在平稳的政局下发展得更加迅速,经济发展,国库也更加充盈,**军的军费也宽裕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乔霏向乔星诃和戴国瑛去信向他们游说发展航空业,就她的观察来看,如今华夏的军队装备中最薄弱的就是航空业,而航空业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向美国买点枪炮就能解决的。

虽然航空业起步得晚,但是这十几年来发展极其迅速,华夏在这一块几乎是完全缺失,在将来的战争中,轰炸机、战斗机都是战场上的主角,只是恐怕现在的戴国瑛还未认识到这一点。

当年卢林还在的时候,有一个留美学生回国创立了华夏航校,并为航校制造了华夏的第一架飞机,但那位留美学生因飞行事故去世后,华夏航校便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个谁也看不清前景价值的学校。

但不可否认,乔霏的信的确说到了戴国瑛的痒处,虽然她的信中还有些孩子气,对飞机的关注也是由于美国的一次飞行表演,但是戴国瑛作为一个行军打仗的军人,从她在国外带回的讯息中感觉到了列强对于这种新式武器的重视,他自然也开始认真对待起来。

尤其是乔霏提到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非战时投递邮包,战时则应征入伍,不占用太多的军费资源,还因为平日投邮训练,导致在战争时投掷炸弹的准度更加精确,这一点让戴国瑛格外动心。

第一百四十九章 女佣

华夏航校的架子原本就在那儿了,戴国瑛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和财富,只要请几个教官回来,再选送一批学生到美国受训即可,比起华夏军校,他所要付出的太少了。

重新启动华夏航校迅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乔星诃热心地接受了这项工作,这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乔霏松了一口气。

她将博音公司的资料寄给乔星诃,并提起她与博音公司的主事者是好友,对方愿意无偿帮助他们华夏训练飞行员和技师,这样优厚的条件乔星诃不可能不动心,全身心扑到了重启华夏航校,组建华夏空军的工作上去。

其实在原本的时空里,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及早训练华夏空军,却一直未被官方采纳,每当后人提起这段历史时,总是扼腕不已,如果几年后的那场大战,有成熟的空军参与,那么华夏绝不需要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追寻正确意见无法被采纳的根由,乔霏只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总是会下意识地采纳身边亲近人的意见,哪怕坐上了最高位子的人也不意外,掌权者身边的人,哪怕人微言轻,也常常会影响掌权者的最终决策。

当初那些提出训练空军的人,大都是一些国外军校毕业的学生,满腔抱负,战略思想先进,在国内却始终不得志,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只被当做书生意气,当权者根本不会去考虑他们所思所想。

乔霏其实还算不上戴国瑛身边的亲近人,但是乔星诃却是戴国瑛最看重最亲近的人,在戴国瑛眼里乔星诃本就是一个西式的先进的现代的象征,对她所提的任何意见都会慎重地考虑和斟酌,所以通过乔星诃,哪怕乔霏远在大洋彼岸,却一样可以影响到戴国瑛。

其实在哈佛大学读法学,乔霏的压力依旧很大,这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竞争意识,因为这个国家是移民国家,同学们不会因为乔霏是华人而对她有所轻视,却会因为她是女子而质疑她的能力,不仅是同学如此,连教授也不例外,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在华夏存在,在开放的美国依然也深入骨髓。

越是如此乔霏越对自己要求严苛,就算忙于应酬,却不肯丝毫放松自己的学业,迅速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

这里的教授们大都标榜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喜欢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诘问辩难,小班讨论课发言压力自然不在话下,就算是一两百人的大班必修课程,教授们或者随堂随机抽问,或者排定轮值依序抽问,通常每门课都会有一两次机会要在全班面前与教授对答,有时问答往返十数分钟。

好在乔霏的英文基础打得好,又曾在外交部工作过,一口英文说得十分流利,还学过法文和拉丁文,基础远比一般学生扎实,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在没事儿的时候整个人扎进图书馆中,大量地阅读思考写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被乔新伟请来照顾她的女佣觉得十分轻松,这位大小姐在吃喝上从不挑剔,还经常不在家,有的时候一个礼拜家里也是干干净净的,丝毫没有小姐的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