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PS:先更,明天再改错字,大家晚安~~~~~~~~~~~~~~~~~~~~~~继续受到晚更诅咒的石头。。。

第491章 帝都风云之四三

第491章

在太皇太后千秋节来临之时, 帝都格外热闹起来。

于江家, 也多了许多交际与八卦,不过,与出门参加宴会相比,何子衿更重视重阳即将参加的大理寺考试,虽然只是低品小官的考试, 却是重阳入仕的开端。

考中了,从此步入仕途。

考不中, 嗯, 再想别个法子。

重阳近来也颇是用功,宫媛还特意去庙里拜了文殊菩萨, 想着要不要丈夫考试那日做锅及第粥大家一道吃。重阳连声道, “我又不是去考状元, 喝什么及第粥啊。”坚决不喝。要是喝了及第粥还没考上,岂不丢脸。别看重阳在别个事情上很有信心, 唯独这考试上,他有那些一星点儿的不自信。

不想重阳考试那天, 何子衿特意下厨做了, 号召大家一起喝, 还给重阳做了面加持运势的金牌让重阳戴。重阳原本不大紧张的人, 给姨妈这样一庄重, 考前还真有些紧张。

好在,重阳到底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也不是科举, 重阳早上去的,傍晚就回来了。宫媛问他考的如何,重阳道,“反正都答上了,我觉着不错。”

宫媛担心哪,大理寺放榜之前又去西山寺烧了回香,光香油钱就添了五十两不止。

好在,宫媛这香油钱没白添,待大理寺的录取榜出来,重阳纵不是前三,也占了前五,很荣幸的进了大理寺成为一名整理卷宗的小官儿。

虽然品阶极低,却是仕途的开始,何况,重阳小两口都不是差钱的,并不指望俸禄过活。主要是,重阳这一步,正式将自己的小家带进了官宦门第的门槛,哪怕重阳不是科举晋身,不好说自家是,但在大理寺当差,也极是体面之事。

宫媛催着丈夫写信给公婆报喜,又给丈夫缝制新衣,这衣裳是大理寺小官儿的服饰,绣纺里多少好料子,此时却是不敢用,用何子衿的话说,“官场里讲究多,上官穿绸,下头人最好不要着锦。有的那没眼力的,上官艰苦朴素,他偏要一幅富贵奢侈样。上官讲究精细,他偏一幅粗糙糊涂样。这样的人,不要说升职了,能不能站住脚还得两说。咱们虽不需谄媚上官,也不要特立独行。给重阳里衣做几身好的,外头衣裳随大流就成。”

宫媛一面给丈夫缝着衣裳,一面同干娘打听,“我听说,二舅妈的父亲极有名声。”大理寺的头就是二舅妈杜氏的亲爹,这也是宫媛很放心丈夫当差的原因之一。

“是啊,杜大人清流出身,名声极好。”何子衿打发了丫环下去,与宫媛道,“还有一件事,我也是听人说的。说杜大人原是太宗皇帝年间一位李尚书的得意门生,那位李尚书,因欺君之罪满门抄斩。先时那些门下门生,杜大人官运最佳。”

宫媛面露惊讶,她虽有些见识,不过,乍听这种满门抄斩之事,难免有些惊惧。何子衿笑,“这种大罪,等闲人想犯也没机会。这也是帝都坊间传闻,因重阳就要去大理寺当差,与你提一句罢了。”

宫媛不禁道,“官场上的事我不大懂,可要是商场上,倘有哪家东家倒了霉,底下伙计大掌柜基本上也会比较艰难。”

这就是宫媛的聪明之处,这世间,许多人囿于出身,可能没有先天出身与见识,但聪明人是会类比的。何子衿道,“也不全都是会倒霉的,不是吗?”

宫媛若有所思,心下已知这位杜寺卿定是位极出众人物,不然,宫媛虽自家丈夫未曾科举,但婆家亲戚多有为官的,宫媛耳濡目染也知些官场上的规矩,官场特别讲究师生关系,座师与考生,这简直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像这种,座师都满门抄斩了,杜寺卿还能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绝对不是凡人哪。

宫媛在丈夫入职大理寺前听了一通关于杜寺卿的八卦,虽然这八卦有些血腥,宫媛还是说与丈夫听了。宫媛道,“我看这位杜大人很是不凡,你做事可得仔细着些。”

重阳笑,“放心吧,我不过是最低品的小官儿,离杜寺卿还有八百里远,不一定能见着呢。”又道,“能在帝都身居高位的,哪个是没本事的?没本事的早被人挤下去了。”

见丈夫心思开阔,宫媛也便放下心来。

小夫妻二人很是说了些私房话,重阳道,“自从有了咱闺女,我就干劲儿十足啊。”

宫媛好笑,“别人都是有了儿子干劲儿十足,你这倒反过来了。”

“此言差矣。”重阳喝两口温水,道,“儿子我是不担心的,小时候好生教导,以后有本事,自然有他的天地。要是个窝囊的,咱们再如何置下家业,将来两眼一闭,也挡不住他不败家。闺女不一样啊,闺女再有本事,这年头婚嫁,都要看门第的。不是说门第寻常的就没有好小伙,可那些好小伙,难道不想娶更出众的闺秀?所以,我这做老子得得努力啊,不能到时闺女出众,因咱们做父母的没给闺女一个好的出身,进而嫁不了好女婿,那这岂不是耽搁闺女一辈子么?再者,我也不是说非要闺女嫁得多好,但,不管嫁什么人家,没娘家做靠山难免被人轻视。那怎么行啊!我可舍不得!”重阳瞅着小闺女睡得香甜的小脸儿就满心爱怜,轻声道,“看咱闺女,生得多俊哪,我就没见过这样俊的女孩子。”

宫媛哭笑不得,轻咳一声,板着脸道,“这话,我怎么这样耳熟,记得以前哄我时你可没少说。”

重阳伸手揽住妻子的肩,笑,“咱闺女这么俊,还不是生得像你,夸闺女就是夸你了。”

小夫妻说笑着,早些安歇了去。

何子衿与阿念说起重阳考上大理寺的事儿也很高兴,道,“重阳可是没白用功,这孩子,就是科举文章不大会写,要论起办实事,阿晔他们都不及重阳老练周全。”

阿念道,“重阳年长,历练这些年,庶务上的确较阿晔他们强些的。”

何子衿笑,“重阳有了差使,三姐姐和阿文哥也就能放心了。”

“是啊。”阿念也觉着重阳争气,知道上进,家里现在形势不错,阿念也是希望趁自己年轻,孩子们的前程能拉一把的都拉一把,但这前提是,孩子得自己争气啊。像重阳,自己考进大理寺去,历练几年,就好谋外官了。这个前提是,他得能考进去。重阳今进了大理寺,只要认真上进,家里再帮衬指点着些,过几年便能自立。阿念看重阳长大,亦为他高兴。

只是,夫妻二人还没高兴几日,麻烦便来了。

倒不是重阳在大理寺的差使有什么不顺当,重阳一向会做人,纵是新进当差,与上下关系也搞得不错。让重阳有些糟心的是,他祖父母和大伯一家来帝都了。

重阳并不是不孝的性子,也不是说不想见祖父母和大伯一家,关键是,大伯到帝都的方式,有些个…不好启齿。

那啥,胡大伯是被押解来帝都的!

说来,重阳这都做爹的人了,对祖父母与大伯家的记忆反是不深,他自小就跟着父母来了帝都,这些年一直与外家关系更近。祖父母、大伯一家忽然来了帝都,重阳初闻有些惊讶。只是,他也没多少时间表示长辈突然来帝都的惊讶,就得去刑部打点了,无他,大伯是被押解帝都问罪的。祖父母跟来,是来捞人的。

哪怕江何两家与胡家长房一向不大亲近,胡大老爷胡大太太带着胡大奶奶与孩子们求上门来,也不好袖手。

重阳素来机伶,在附近租了处三进小院,先安排祖父母、大伯娘和堂哥堂弟堂妹们住下,再细问大伯的事。重阳真觉着给姨丈添了麻烦,阿念道,“都是亲戚,就是没你,看着你爹、你曾祖父的面子上,这事儿也不能不管。只是,一时间不晓得案情如何,我得先去打听一二,你也不要急,到刑部虽说会受些苦,案子还没审,性命是无碍的。你暂不要去贸然打点,我弄清楚案子再说。”

重阳连忙应了。

江家新娶的儿媳妇,苏冰的祖父便是刑部苏尚书。但,倘是因冤案,找苏尚书打听还罢。胡大爷这案子,还真不好说冤是不冤。阿念其实不大想理,却又不能不理。

阿念没亲自去,先让阿晔找苏二郎打听一二,看这案子到底是个什么情形。

苏二郎很快就打听出来,与阿晔道,“胡知县收人银子判案,苦主拦了御史台左都御史的轿子告状,这事儿由御史台经了刑部,左侍郎亲自审的,内阁下的文书,免职来都受审。”又说,“自来这贪银子的罪责,要是往深里查,怕不只这一桩罪过。好在先时胡知县判案没出人命,不然,他自身难保。”

阿晔谢了二舅子一回,回家与他爹说了此案。

阿念听了没有不生气,道,“胡家也是世宦之家,哪里就缺银子到收受贿赂的地步,真真是辱没胡山长的人品。”胡太爷一手主持建立芙蓉书院,做过山长,阿念现在还时常称呼其为山长。

阿晔劝他爹,“为这事,爹也不值当生气,我听二郎哥的意思,倒还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倘到事关性命的地步,咱家怕也是有心无力。”阿念道,“我是可惜了的胡山长那样的人品,长孙如此,要是让老人家知晓,没有不伤感的。”

见胡大爷不是要命的官司,阿念这才让重阳去牢里打点,送些衣食衾褥,也不必送太好的,再疏通了牢里狱卒,不至令胡大爷吃太多苦楚,同时让重阳问一问胡大爷此事来龙去脉。

重阳给大伯送东西,兼着打听案情,,却是什么都没打听出来,胡大爷闭口不言,重阳倒是有法子,坐在大伯身畔,道,“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大伯,说大伯是兄弟里最用功上进之人,时常让我们兄弟以大伯为榜样。不论别人怎么说,我相信以大伯人品,此事定是冤枉。我不担心别个,可大伯的事,要是给曾祖父知晓,要如何是好?”

胡大伯纵是修闭口禅的人,闻此言也蓦然动容,看向重阳的眼中似有泪光,良久方哽咽道,“此事断不能给太爷和老太太知晓,他们两位老人家,都上了年岁,要是因我这不孝子孙气伤了身子,就是我一辈子的罪过。”

重阳望向大伯鬓边花白发丝,眉宇间的疲惫,重阳也不禁有些动情,道,“既是如此,大伯有什么苦衷,只管告知小侄。倘有回旋余地,也好为大伯洗脱罪名,不然,大伯纵不为自己想,也当为堂兄堂弟们想一想啊。”

胡大爷面露犹豫,最终还是摇摇头,闭上眼睛,不肯再言。

重阳费尽唇舌,啥都没打听出来,回家很是气恼,道,“大伯的样子,似是有隐情,偏生不说。眼下不趁着咱家与苏家的关系把事弄清楚,案子一旦判了,大伯这辈子仕途算是完了。”哪怕与大伯家不大亲近,身为伯侄,重阳也是盼着大伯一家好的。

宫媛到底心细,道,“听你的话,我也觉着,大伯似有什么难言的苦衷。”

重阳叹,“大伯什么都不肯说,岂不叫人着急。眼下大伯的案子因不是要案,还能拖一拖,可也拖不了多久,他不开口,待得开堂审理,一旦判了,再翻案可就不易了。”重阳虽是初进大理寺,也颇有些见识了。

宫媛道,“不如我去大伯娘那里打听一二。”

“也好。”

宫媛去胡大奶奶那里说话,不同于胡大伯的闭口不言,胡大奶奶没几句就将事情说了出来,胡大奶奶未开口已是泪流满面,待拭了拭泪,方开口道,“侄媳妇没见过你大伯,重阳是知道他的,他岂是贪恋钱财之人。我们这些年,虽则不算富裕,吃穿也不愁。我们夫妻连带孩子们,都不是奢侈之人。今日这话,我说了,怕以后家里也再没有我的立锥之地,只是,我不能不说,我要不说,他有个好歹,难道叫孩子们背着犯官之子的名声过日子吗?”

胡大奶奶说着,眼泪流的更凶。还是宫媛劝了又劝,胡大奶奶方稍稍止住眼泪,说出事情经过。

事情并不复杂离奇,宫媛却是听得目瞪口呆。

要宫媛说,胡大伯的确有些冤枉,不为别个,银子不是胡大伯收的,不过,案子的确是胡大伯判的。但这案子之所以判错,虽有胡大伯失察之过,论最大过错,倒不是胡大伯,而是胡大伯的亲娘胡大太太。胡大太太收了人家的银子,里里外外的帮着那家人说好话,胡大伯断案也有些疏忽,就此错判。苦主一家不罢休,遂告上帝都,胡大伯就此吃了官司。

宫媛听了此中内情,不由有几分为难,怪道胡大伯闭口不言,身为人子,纵知是母亲糊涂,除了替母亲顶下这过错,实在是没有第二种选择。不然,倘胡大伯出告母亲,这就是大不孝。

宫媛深知此事难办,还是先缓声劝好胡大奶奶,这才起身告辞。

宫媛虽打听出内情,其实于案子无甚帮助,亲娘收银子,错判的是胡大伯,如今是不顶缸也得顶缸了。

阿念知此事后,私下大骂胡大太太,道,“真个败家婆娘,不指望她给儿孙帮忙还罢了,如今还连累儿孙前程。”

何子衿道,“生气无益,这事到底得有个了局。我只怕苏尚书那里不好走关系。”

阿念道,“不说苏尚书是不是会徇私之人,就是我,也不好开这个口。这怎么说呢,我家亲戚犯了事儿,您轻判些则个?哪里张得开这个嘴。”阿念也是要脸面之人,为这样的事求人,尤其姻亲之间,特别的跌面子。

阿念不想求人,就有不求人的法子,他的法子是,推动此案尽快审理,尤其是在太皇太后千秋节前最好不过。另则就是,让重阳去寻那告状的苦主,必要想法子得到苦主的谅解。这事儿,能有转机就在于,案子虽是错断,好在苦主家没出人命,跟人赔礼道歉,物质补偿,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只要苦主愿意网开一面,这事儿就好说了。

阿念还是去苏家拜访了一趟,他委实不好直说,转着弯儿的给苏尚书讲了个故事,就讲这孝子的故事,阿念道,“母亲有过错,做儿子的岂能不替母亲担着呢。这孝虽是愚孝,也是没法子。”

苏尚书道,“要不说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亲娘都不了解,也不怪庸碌昏馈,断错案子,断送前程。”

“是啊,我家内子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念道,“我家内子,一向比我有见识。”

苏尚书似笑非笑看阿念一眼,阿念厚着脸皮赔笑,给苏尚书递茶,反正苏尚书官职辈份都比他高,阿念很有些做小伏低的本事。

苏尚书自然不会允诺什么,阿念也不会没眼力的直言相求,还没到那要命的时候。

事实也证明,阿念的安排极有道理,首先苦主这里愿意谅解,胡大伯认罪也认得干脆,因着太皇太后千秋将至,此事最终以胡大伯罢官告终,其他并未再行追究。

胡家上下纷纷念佛,独胡大太太嘟囔一句,“江家既与苏尚书家有亲,如何还把咱大郎罢了官,大郎这事,本就冤枉。”话未说完,胡大老爷一记嘴巴抽过去,胡大太太愣怔片刻,扑过去便与胡大老爷扭打起来。

重阳与宫媛回家后,很是语重心长的说了句,“以后就是让儿子打光棍,也不能娶个糊涂人哪。”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

第492章 帝都风云之四四

第492章

胡大爷之事, 江家出手相帮, 实是江家看在胡文和胡山长的面子上,而且,胡大爷最终只是罢官,就是苏尚书看在江家面子上未对胡大爷任上之事多有追究了。不然,不说苏尚书这办案办老的, 便是苏二郎都晓得,这种贪贿案件, 绝不可能是只贪贿一次便事发的。就如胡大太太收人银子, 难道这是头一遭?此事未往深究,以罢官而终, 实是幸事。

江家以为, 官司了了, 胡家长房估计会很快回老家的,因眼下就是太皇太后千秋节, 江家何家沈家都是五品或五品以上官阶,在帝都, 官职到了五品, 就有资格为太皇太后的千秋献上一份千秋礼了。何子衿一直忙这事儿, 也没顾得上胡家, 反正有重阳宫媛小夫妻, 依何子衿忖度,后续无非就是胡家长房回老家里送些盘缠仪程之类,何子衿还让苏冰提前预备出一份仪程, 待胡家回老家时送上,算是自家心意。

只是,一直待太皇太后千秋节结束,何子衿也没听闻胡家要回老家的消息。倒是胡大太太,带着儿媳孙媳的过来说话,人家主动上门儿,何子衿也是笑脸相迎,说些久别重逢的话,见了苏冰,知道这是阿晔媳妇,胡大太太是夸了又夸,赞了又赞,褪下腕间一对羊脂白玉镯给苏冰做见面礼。这镯子通体羊脂洁白,无半分瑕疵,纵苏冰这样的出身,见惯好东西的,也知这镯子珍贵,不好轻易就接。

奈何胡大太太一意要给,何子衿便让儿媳妇接了。

苏冰谢过胡大太太,胡大太太接着就说到家里摆酒宴客之事,想邀请何子衿一家过去吃酒。

何子衿看胡家特意将日子放在休沐日,实在推托不得,只得应下。

把帖子放下之后,胡大太太满脸慈爱的看向宫媛,笑道,“阿文那孩子,也是多年不见了,如今见着重阳与他媳妇,我这心里委实欢喜。家里设宴,不瞒你们,我们也是久不来帝都,对帝都流行的厨子菜色都不大了解。要是重阳媳妇无事,不若帮衬你大伯娘和大嫂子一把,也教一教她们。”

宫媛给这话说的都坐不住了,连忙起身道,“祖母看得上我,我就去给大伯娘和大嫂子打个下手。我才几岁,若有幸听得长辈教导,也是我的福气。”

何子衿听胡大太太的话就不大高兴,原本胡文就不是胡大太太亲生,胡大太太当年对胡文和三姑娘可是极一般的,如今又说这些阴阳怪气的话,要是刁钻的就得说是挤兑孙媳妇呢。何子衿笑与宫媛道,“你们太太就是爱说笑,她呀,是头一回见你,心里喜欢。难得祖孙在帝都相见,这样的喜事,可得写信与你家老太太、太爷说一声才是。”与胡大太太道,“先时我们在北昌府,老太太时常说起大太太,很是想你哪。”

何子衿较胡大太太原是小一辈的,但,不要说胡大太太做的那些事,就是这话说的也叫人听着不大中听。何子衿什么人哪,她笑吟吟的,一句话直中胡大太太的心里要害。胡大太太面儿上的亲热甚至都有几分不自在,她连忙道,“是啊,我们在外头,无一日不记挂老太太和太爷。”忙又问老太太、太爷身体可好。

何子衿笑,“两位老人家都很硬郎,就是念着几位太太老爷。”

何子衿问宫媛,“大太太、大老爷来的匆忙,先时事务又多,你是做孙媳妇的,这头一遭见,可有给大太太、大老爷见礼?”

宫媛道,“像干娘说的,先时太太、老爷都在忙,倒没顾得上。”

“这怎么行呢。”何子衿叹道,“你年纪小不懂这个还罢了,大太太最是讲规矩的,以往离得远,见不着,今儿这正经见了,赶紧拿出给大太太、大老爷做的针线来,给大太太见礼奉茶。”

宫媛与重阳成亲时,虽然太婆婆不在跟前,这针线,宫媛可是早就预备下了。听干娘这样说,宫媛便回房里取针线去了。何子衿命丫环准备新茶,一面与大太太道,“阿媛这孩子,我看着长大的,她极懂事,我实在爱她这人品性情,就收她做了个干闺女。以后,还得请大太太多疼她才好。”

胡大太太甭看有些刁,一辈子也就是这些粗浅路数,当年她就连刚进门儿的三姑娘都治不住,如今更不必提已是诰命的何子衿了。何子衿瞧着胡大太太一身金玉浑身绫罗,纵有过来亲戚家的刻意打扮,想来这些年的确没少捞。胡大爷官司虽了,但因是贪污之事,朝廷很是罚了一笔银子,如今看胡家长房出门这排场,可见颇有积蓄底蕴。

宫媛取来针线,何子衿笑道,“阿媛极孝顺,当初与重阳成亲,你们不在眼前,她也都打听着做了针线。一晃好几年过去,瞧瞧,这针线,还是那样的细致。就是放了这几年,料子不比先时光鲜了,大太太可别嫌弃。”

胡大太太忙道,“孩子的一片孝心,我怎能嫌弃。”

宫媛上前给太婆婆见了礼,胡大太太收了针线,便取下身上佩的一块羊脂佩给了宫媛,笑道,“与重阳好生过日子,要是他敢欺负你,只管与我说。”

宫媛收了玉佩,给太婆婆磕了头,之后又见过大伯娘,胡大太太一行来前也没准备,胡大奶奶便效仿婆婆,取了腕间一对金嵌宝镯给宫媛做了见面礼。然后就是堂妯娌间厮见过,宫媛的丫环极机伶,见有晚辈,算来是自家奶奶侄子侄女一辈的,回房时顺便取了几个荷包,每个荷包里放了两个小金锞子,宫媛就拿这个给的堂侄堂侄女们。

当然,囡囡和已去上学的小郎也都得了长辈给的东西。

宫媛看太婆婆一行随手也都是金珠玉宝的拿出来,想着,太婆婆手里银钱也是充足的。她坐在一畔听着干娘和太婆婆说话,心下万分庆幸当初她爹让她认下干娘之事。就太婆婆这说话,也知这不是个好缠的,宫媛倒不是没遇到难缠的人,就是太婆婆这毕竟是长辈,她是孙媳妇,辈份上就有天然劣势。不到万不得已,宫媛不愿意与太婆婆翻脸。

幸而有干娘出面,宫媛的心也就渐渐安稳下来。

何子衿与胡大太太说着话,待中午留饭招待了胡家一行,饭后,胡大太太起身告辞,何子衿让宫媛出去相送,自己并未起身。胡大太太既恼于何子衿托大,心下却也无甚法子。何子衿现在是四品恭人诰命,她不过一白身,如今江家坐着高官,她儿子却功名被夺,胡大太太哪怕是个刁钻人,也晓得在帝都怕是有不少仰仗江家的地方,对何子衿不但毫无法子,更是要客客气气的才好。

宫媛送了太婆婆,往干娘那里说话,见房里并无外人,就私下说了,“我看,大太太不似喜欢我的样子。”

何子衿道,“不用理她,就她连累得胡大爷丢了官儿,这事胡山长和老太太还不晓得,要是他们晓得,饶不了她。”

宫媛道,“相公给家里写了信,还说让父亲母亲斟酌着,看是否告诉老太太和太爷。”

“两位老人家上了年纪,这事是得斟酌。”何子衿叹道,“真是财白儿女争不得气,你家老太太、太爷,都是难得一见的明白人。就是胡大爷,先时在老家时,也是个本分人。考功名多么不容易,寒窗十年,从县城考到府城,从府城考到帝都,这才得了官儿。好生经营个几十年,纵不得高官显位,也能有立身之地。如今一朝尽毁,大太太大老爷不思过错,如今倒想这些妇人手段。哎,要是叫你家老太太、太爷知晓他们这事,还不知要如何生气呢。”

何子衿不喜胡家长房,胡家大太太回家亦很是气恼,直说何子衿狂妄,胡大奶奶站在一畔,只做个木头状,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讲。

胡大太太这会儿说何子衿狂妄,待到何家,她就不这样认为了。因为,相对于何老娘,何子衿简直就是何家的文雅人哪。胡家的事,何老娘沈氏还特意问过何子衿。何子衿哪里会为胡大太太瞒着,早一五一十的与娘家人说了。何老娘沈氏都说胡大太太是昏了头,沈氏一向委婉,也就自家人跟前儿说一说,胡大太太亲自到访,她自然不会这样说。

何老娘不一样,何老娘与胡老太太一个辈份,她又是个心里存不住事的,一向有啥说啥,见胡大太太就忍不住了,何老娘道,“这话按理不当我说,可你婆婆不在这儿,我就替她多说几句。你呀,往时见你也精明伶俐,又是大家主出身,如何这般眼皮子浅。我们这样寒门出身的,阿冽他爹在外做官,俸禄也不多,我也不敢收别人一钱银子。你收人家银子,能不替人家办事?你家也不是缺钱的,诶,你到底收了多少银子啊?”何老娘好奇死了。

胡大太太窘的脸上通红,连忙道,“大郎实是冤枉,亲家老太太哪里听得这些话,做不得准做不得准。”

“行啦!你就别瞒着啦!谁不知道呀!大家都知道啦~”何老娘一幅天下人尽知的神色,说胡大太太,“你以后可别这样儿了,要说阿文不是你亲生的,你不疼他也便罢了。你家大爷,可是你嫡嫡亲的儿子,天下哪有你这样坑儿子的亲娘啊!要不是咱们知根知底的老亲家,我都不能信这是亲娘做出来的事儿。你说说,你干的这事儿,原本你家大爷再熬些年,上了五品,你也能有个诰命,如今就因着你,你家大爷前程也没了。原本孩子们都是官宦门第,就因着你,成了平民百姓。男孩子还略好些,只要会念书,总有一门好亲事。可女孩子不行呀,眼下说亲,都讲究门当户对,你家大爷罢了官,岂不耽搁女孩子们的前程。你呀你,要是我,就是有人给我一百万两,我也不能葬送儿子前程,你呀,你糊涂呀~”

何老娘这一席话,把胡大太太说的眼眶都有些泛红,一则是窘迫所致,二则就是纵然这罪名是长子顶下来了,可到底怎么回事,胡大太太难道自己不晓得?何老娘这一通话,别个还好,有一句话是直戳胡大太太的心肝儿,那就是“这可是你嫡嫡亲的儿子,天下哪有你这样坑儿子的亲娘啊!’,胡大太太哪里能不悔,就是因着后悔,方想着借几家的势,看能不能再为儿子谋个官职。

胡大太太到底有些年纪,很能憋着,硬是将眼泪憋了回去,重新恢复平静。胡大奶奶不一样,胡大奶奶的眼泪如断线珠子一般滚了下来,既是心疼丈夫,又是心疼儿孙。

胡大太太一咬后槽牙,道,“看亲家老太太说的,我一样疼阿文的,我疼阿文更胜大郎几个。”

何老娘将嘴一撇,将手一摆,手上三个金戒子闪闪发亮,“行啦,这谎话你也就糊弄糊弄外人。咱们多少年的交情,就别说这些不实诚的了。你以后可改改好吧,就你办的这事儿,你婆婆慈悲,估计也就自己个儿生气,要换了我家,有你这样的媳妇,我早休了她!”说着,就夸起自家媳妇来,夸沈氏,“别看我家媳妇不比你出身大家主,生是旺家旺夫旺子孙,我家阿恭还有他爹他爷爷,都是单传,到阿冽他们这一辈,小子有四个,闺女你见过的,就是我家那丫头,也是一身的福气,旺的不行,把阿念旺成四品官儿!”

何老娘这说话,也就遇着胡大太太这窝里横的,拿何老娘没法子,不然,人家正倒霉,听你这臭显摆的话,心胸狭窄的该报复社会了!

好在,何老娘也不尽是显摆自家,她虽看不上胡大太太这败家婆娘,看胡大奶奶还不错。与胡大奶奶道,“你婆婆糊涂,你就得多操心。这男人哪,忙外头的事,女人,就得管好家里。日子还长呢,只要将心放正,教导好子孙,有是后福等着你哪。”

胡大奶奶哽咽道,“我就盼着应了老太太的话才好。”

何老娘安慰她道,“你可不能灰心,你想想,就算官儿没了,你家大爷还是正经进士出身,你家也是。我家以前,多难哪,家里往上数十辈人没出过一个秀才老爷。祖上十辈子传下来的田地不过百亩,这还得精打细算,一个月吃不了两回肉,我自从嫁了老何家,好几十年没穿过绸,如今,日子也好了。你要是觉着难,就想想我家以前,再难,也难不过我家了。何况,还有子孙呢。孩子哪,就是家族的希望。你婆婆干的这昏头的事儿,以后你也要引以为鉴,咱们都是本分人家,宁可穷些,再不能收那昧心钱的。”

看别人家的长辈这般明事理,再想想自己这祸家婆婆,胡大奶奶深觉自己命苦。

何老娘正看胡大太太不顺眼,可想而知胡大太太说请何家过去吃酒,会得到何老娘怎样的答复,何老娘说她道,“你这还有心思吃酒呢?我都替你愁的了不得,你还是赶紧去庙里念几天去恶业的经文吧。我就不去吃酒了。”

胡大奶奶心中虽对这个婆婆怨念极深,不过,婆媳俩的利益是一致的。胡大奶奶也知道江何两家如今过得不错,何家官职还低些,江家却已是正四品官阶,何况,这两家联姻的都是帝都大户人家,胡大奶奶也是想着,能不能借助两家之力,给丈夫再谋新缺。就与婆婆一并劝道,“家里遭了这些事,全赖亲戚们相助,我家大爷方得平安。如今诚心诚意的摆两席薄酒,请亲家老太太、太太、奶奶们过去坐坐。”

何老娘道,“有这个心就好,咱们又不是外人,哪里还用你家摆酒了?不必如此外道。”她平生最瞧不上胡大太太这样的败家媳妇,哪里愿意去她家吃酒!

胡大太太、胡大奶奶婆媳一意相邀,何老娘看不上胡大太太,再不肯去的!她老人家十分机伶,拿孙媳妇当挡箭牌,道,“阿冽媳妇身子笨了,兴哥儿媳妇刚有了身孕,还有俊哥儿媳妇这刚出了月子,身子正虚着,我也得照看她们,家里可是离不得人。实在去不得。”

胡家婆媳俩见何老娘是铁了心的不去,便邀沈氏过去,沈氏想着,毕竟姻亲之家,家里一个人都不去,这也不好,遂道,“家里事多,母亲实在离不得,要是亲家太太不弃,我过去拜访。”

胡家婆媳虽只请动一个沈氏,虽有些遗憾,但人家都给女眷寻了各种不便,胡家婆媳也只得作罢。胡大太太笑道,“咱们也有二十几年不见了,正该好生亲近一二。”

沈氏笑,“是啊。”

胡家一行又去沈家拜访,江氏接了帖子,答应过去吃席。

何老娘还特意问了自家丫头一回,何子衿道,“没见胡大太太那样儿,还在阿媛跟前摆起太婆婆的谱来,说话不阴不阳的,我刺了她几句。”

“她那人,早就瞧不起咱家,当初你三姐姐嫁了阿文,可是没得过她什么好儿。”说一回旧怨,何老娘道,“要不是看在胡家老太太和胡老山长的面子上,我就得与你说,不要理她家的事儿。”

“何尝不是如此。”可毕竟阿念阿冽小时候,都在芙蓉书院念过书的,也多承胡山长照顾。何况,胡大爷不过是被胡大太太坑了,这是胡山长的嫡长孙,实在不忍胡大爷落得这般田地。

沈氏趁机教导三个媳妇与闺女,道,“胡大太太糊涂,把全家都坑惨了。可要我说,胡大奶奶也不过是个假明白,又不是新进门儿的媳妇,她也是做婆婆的人了,眼瞅着就要娶孙媳妇。家里的事,如何就这样不留心,倘胡大奶奶略留心则个,不至于此。”

何子衿道,“胡大奶奶以前就是个柔和性子,哪里像能管住胡大太太的?”

“所以才说她无能。谁家娶媳妇不是为了把家管好的,胡大太太讨人嫌,胡大爷瞧着就像个愚孝的,我知不是胡大奶奶一人的缘故。可这人家过日子,婆媳之间,便有些个不对付,这是自家的事。胡大太太在外收银子,这就是关乎一大家子的事。眼下胡大爷只是丢了官儿,这还算是运道好的。性子软不软的,得心性明白。不然,男人丢官弃职,想东山再起,可就难了。”

何子衿道,“娘你哪里晓得,我听说,胡大太太有绝招,一旦胡大奶奶哪里不合她的意,立刻就给胡大爷添通房丫头。”不得不说,何子衿这八卦性子,简直与何老娘一脉相承,特别爱打听。

何老娘一听这事儿就瞪圆了眼,神秘兮兮道,“胡大爷真是胡大太太亲生的?这不是亲娘吧?亲娘哪里有这样害自己儿子的?”

沈氏哭笑不得,“母亲莫说笑,血脉之事怎能有假。”

“不是说这个,要是亲娘,怎么能左一个通房右一个通房的给儿子房里塞啊?”何老娘道,“我可是听说,那通房就是没正名的姨娘。姨娘是啥?那就是小老婆。这胡大太太是不是脑子有病啊,我这没什么学问的都晓得不能叫孩子耽于美色。她这总给儿子塞小老婆,岂不是引着儿子学坏?”

何老娘感慨,“要不是眼见,我都不能信世上有这样的亲娘。”

余幸道,“世上可有多少人像祖母这样明白呢?”

“是啊,祖母您是写过好几本书的人,您这样的见识,可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杜氏也拍太婆婆马屁,主要是,太婆婆这话,不论儿媳妇、孙媳妇,没一个不爱听的啊。不得不说,阿冽这一辈能娶到好媳妇,与何家的家风也是悉悉相关的。真正疼闺女的人家,纵女婿家门第略低些,也愿意闺女嫁过来过清净痛快日子。

李三娘也说,“祖母那书,我都读了好几遍,还在铺子里买好几套给了我母亲,让她回去时带着,给我娘家兄弟们读一读。”

何老娘呵呵直乐,与三孙媳妇道,“你这孩子,怎么不早说,哪里用买的,沈家小舅爷的书铺子里就有,拿几套就是,省得花钱了。”

何老娘又道,“你进门儿晚,不然,原来我手上有几套,这些年,有人来求,就都送人啦。”那自豪得意的模样哟,简直叫人无可形容~

何子衿笑道,“说来,这都多少年了,祖母您那书再版的次数比阿念那书都高。”

何老娘道,“阿念写的东西,之乎者也,都是给有学问人看的。我的书,通透易懂,谁都能看。你想想,这世上,还是学问浅的人多些。”

何子衿哄老太太高兴,“主要是您老人家书写得好。”

何老娘假假谦道,“一般一般啦,也就比阿念写得稍微好那些三五分罢了。”

大家说说笑笑,十分愉快。

何子衿在娘家吃过午饭,下晌方回了家。

作者有话要说:PS:作息要调节回来啦~~~~~大家晚安~~~~~~都早些睡,石头也早些睡~~~~~~~~~~~~~~

第493章 帝都风云之四五

第493章

胡家虽然张罗着请客, 最终也只摆了两席酒, 倒不是胡家小气,舍不得宴席,实在是,来的人少,无需大肆排场。女眷那里, 沈氏何子衿母女,再者就是江氏带着阿丹媳妇过来。官客那边, 阿念、何恭、沈素倒是都到了, 不过因胡家刚经官司,即便热闹也有限。

要依沈素说, 实无需设宴, 大家都是同乡, 还沾着亲,能帮的自然会帮。如今官司了了, 胡家还是想想接下来的日子比较好。

大家吃过酒,便也各回各家了。

至于胡大老爷胡大太太想的胡大爷起复之事, 官司刚了, 沈江何三家虽都在帝都为官, 但官高不过正四品, 哪里有这样的本事给胡大爷起复。三家都未应承此事, 胡家也只得作罢。

重阳回家都与妻子道,“真是羞死我了,祖父当真说得出口, 大伯刚罢了官儿,怎么起复啊?你不晓得,祖父一说这话,我脸都觉着辣辣的。”

宫媛跟着太婆婆忙了两天,正坐妆台前拆头上钗环呢,闻言手一滞,慢慢的取下一支金钗,道,“还有这事?”

“是啊。”重阳道,“我想着,要不去劝劝大伯。”

宫媛把金钗放回妆匣,道,“要怎么劝呢?我看大伯娘准备宴席时极是用心,想来也是一样想让大伯起复的心,你去劝,怕就要讨人嫌了。只是大老爷大爷也不想想,就是你去大理寺,都是正经要考进去的。何况,几位长辈多是翰林这上头的官儿,又没有在吏部当差。”

重阳见家族长辈见得也比较少,再加上家族长辈与他三观不大相合,重阳对长辈也有些个意见,觉着长辈这事儿做得不大对。可听妻子这样说,重阳又有些犹豫,担心劝解不成反被长辈嫌弃。

宫媛道,“还是等一等父亲母亲那里的信儿,看父亲母亲怎么说吧。”

重阳只得如此。

重阳到底私下同阿晔念叨了一回,还说了些如果叫胡大太太知道包管要活剥了他的话。重阳道,“这不是我说,别说没这个能为。就大爷这刚革了职,要是转眼再谋了缺,大太太还只当官儿是好当的,去了别处,还不一样要收银子。谁家也禁不住这样儿,可千万别叫姨丈管这事儿。大爷那里也不只是大太太一人的事儿,就说大太太收钱,我就不信大太太能做得这般机密,难道就无人能察?无非就是都装做不知道,反正好处是进了自家,如今出了事,大太太这收银子的自然是众矢之地,可那些先时察觉没阻止的人,比大太太又强到哪儿去。”

就是因重阳看事情看得透,阿念才愿意指点他入仕。

其实,就重阳不说这话,阿念也不可能为胡大爷的差使出力。倒是重阳这样明白,阿念很是欣慰。

去胡家吃过酒后,何子衿就没再与胡家来往,重阳宫媛这是没法子,正经孙子孙媳妇。何子衿不一样,何子衿正经与胡家不过是有三姑娘那些么关联,如今她忙的很,哪里有空应酬胡家。

何子衿自宫里教学归来,苏冰过去服侍,何子衿笑,“虽说进了八月,这帝都天儿热,秋老虎也厉害着呢。以后不用过来,待凉快些再过来,咱们娘们儿说说话是一样的。”

苏冰笑道,“四时节气,各有不同,也不能总在屋里养着。母亲放心,我过来时有丫环撑伞,咱们院子离得近,也不觉着热。”看婆婆回家的时辰,想着婆婆定未用午膳,苏冰先命人上了盏酸梅汤,何子衿一口饮尽,道,“好生痛快。”

苏冰道,“这天儿,就喝酸梅汤最开胃了。”命厨下端上饭菜,服侍婆婆吃饭。

何子衿从来不必儿媳妇服侍,苏冰现在有身孕,饭也没准儿,说不得哪会儿就想吃了,故而,厨下一天十二个时辰有人当值。有一回苏冰硬是半宿饿的睡不着,阿晔还起来让丫环给煮了杏仁茶。因着天热,家里做的多是素菜,就一道汤是冬瓜火腿汤算是荤的,何子衿见桌间青菜碧绿,茄瓜紫红,莲藕洁白,再加上一丝淡淡醋香,不禁胃口大开。苏冰闻着那丝醋味儿,也有些想吃了,索性让丫环多摆幅碗筷,又陪着婆婆吃了半碗饭。苏冰还说呢,“我这午饭才吃了没一会儿,怎么又饿了。”

何子衿笑,“有身子就是这样,说要吃立刻就得吃,我那会儿怀着阿晔阿曦时,一开始就是饭量大增,每天吃不饱似的。别人一天三顿,我得五顿。”

苏冰道,“我也是,口味儿还变得厉害,先时像妹妹一样,偏爱甜的,这两天,又闻着酸的开胃。”

婆媳俩说着话,待吃过饭,何子衿打发了丫环,方与苏冰道,“有件事,原不当说,只是你娘家与太后娘娘是至亲,我既知道,也不好瞒着。”

苏冰一听,心就提起来了,生怕苏太后是有什么事。何子衿见她脸色都变了,连忙道,“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以往进宫去慈恩宫请安,都能见着苏太后。这回竟没见着,听大公主说,我才知道,苏太后有些身体不适。不过,我想着并不严重,不然,大公主就该去侍疾了。但既知道,要不,你打发个人回家说一声吧。”

苏冰道,“是啊,母亲与我都这般担心娘娘的病情,要是叫伯娘知道,更不知如何记挂。虽不是大病,也当进宫请安探望。”

苏冰打发陪嫁的嬷嬷回家说了一声,祖母苏夫人却是个见多识广的,私下忖度一番,去承恩公府找了侄媳妇承恩公夫人说话。苏夫人道,“我家那位亲家太太,素来不是个多嘴的人,认识她这许多,从未听她说过宫里半个字,如今特意让阿冰送信回来,想是娘娘那边有事。要不,你明儿就递牌去,进宫给娘娘请安。”

苏承恩公夫人一听说闺女病了,就有些坐不住,恨不能立刻进宫去。只是诰命进宫自然有规矩,得提前递牌子申请。苏承恩公夫人道,“娘娘一向体格儿好,千秋节见她还好着呢,如何突然病了?”

苏夫人连忙安慰她道,“你也莫要太急,倘真是急事,阿冰她婆婆没有不直说的。想虽有事,却也不是太要紧的事。她又是个好心的,就让阿冰给咱们送个信儿。”

“是啊。”苏承恩公夫人道,“我以往进宫,娘娘也夸江太太为人好,正经的太太,为人有风骨。”只看江家与曹家不对付,苏承恩公夫人就看何子衿很顺眼了,何况江苏两家亦是姻亲。如今看苏太后有事,还特意令苏冰打发人来说一声,要不说是正经姻亲呢。不然,换个冷心肠的,哪里会多说一句。

苏承恩公夫人与婶子苏夫人商量一二,第二天递牌子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