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银钩,暗藏锋芒。犹如一柄入鞘的名器,光芒内敛却依旧遮不住神华。

堂中悬挂两块鎏金木匾分别是“修身养德”、“传道百年”,皆是御赐。而两边的石壁上一边则刻着松江女学的校史和历代优秀毕业生,一边刻着松江女学的校规、校训。

等堂中的第一声钟声缓缓响起,沈采薇和所有入门的女学生都整好衣饰,敛容垂首,肃然一礼——这是对先贤和先辈的礼敬。

满堂寂寂,众人肃立,唯闻呼吸之声。

站在堂上穿着素色布衣的女先生扫了堂下诸位学生一眼,许久才缓缓开口道:“先阅校规。一刻钟后,可入内侯考。”不轻不重,却如金石之音,掷地有声。

众人依旧不敢多言,只是侧头去看校规,连挪动的脚步声都是轻轻的。等到一刻钟后,钟声再次响起,众人排好队,依着顺序跟着师长进入各个教舍。

沈采薇只觉得自己的心砰砰跳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期待和紧张。想她前世历经百考,就连传说中最可怕的高考都不再话下,如今和一众十岁女孩坐在一起却依旧有一种忐忑的紧张。

果然是越活越小吗?沈采薇心里有些哭笑不得却依然端正的坐好,等着第三声钟声响起,师长发卷子。

这一门笔试考的是四书五经,除了最后的几道大题之外都是死记硬背可以对上的,对混了多年应试教育的沈采薇来说并不是什么难点。反倒是最后的主观大题,倒是叫沈采薇不由得有些担心。

只是,想得再多,等第三声钟声响起的时候,沈采薇的脑子也一下子空白了起来。她正襟危坐的看着放在自己跟前的卷子,小心翼翼的翻了翻去看后面的大题题目,然后才极力忍住咬笔杆的欲望。

这一次的大题只有一道却占了一半的分数,可见是决定性的大题。题目是:先贤之智渊如海,吾等皆上下而求索。然先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后有‘女子重德亦重才’,吾辈何从?

“女子无才便是德”乃是前朝理学大师朱崇光之言,写有《理经》、《四书集注》等,哪怕是本朝亦有多人暗暗赞同,奉其为先师。“女子重德亦重才”则是本朝光烈皇后之语。

此二人一是理学大家,著作繁多,传道天下,拥护者众;一是开国皇后,女中楷模,功在千秋,不可诋毁。

这种题目,显然是让人选一个论点破题。当然,既然坐在女学考试学堂上,必是要感念光烈皇后之恩,赞同后者之言的。可是,如何有理有据的驳回朱崇光之言还需考量,不可光拿光烈皇后之言为据,要言之有物才行。当然,要是想要两不得罪,也行——只要你能自圆其说,但是估计也拿不到高分。

沈采薇一边想着这题,一边漫不经心的在宣纸裱成的题纸上填写着前面的答案。她写得是闺阁少女最常用的簪花小楷——这方面她不像沈采蘩一样志向高远倒也不需要刻意标新立异,字字皆是体雅骨清,整齐漂亮。

终于轮到大题了,沈采薇深深吸了口气,拿起笔沾了墨水,郑重写下自己的题目:匹夫安能为百世师,一言何以为天下法?

沈采薇咬咬唇——虽然说这卷子不会外传,可写这种叛逆之语还真有些考验人的心脏。

只是,笔为心声,安能违逆?大不了明年再考便是了。沈采薇很有几分豁达的想着。她定定神,干脆横了一条心,下笔接着写道:时迁世移,岂有百世不变之法?

沈采薇洋洋洒洒写了大半张纸,等卷子被收回去,还被收卷先生诧异的看了一眼。

因为沈采薇写得多,出门也晚,沈采蘅早就在外边等着无聊了。她见沈采薇出来,急忙上前去问:“你考得怎么样?”

沈采薇摊摊手,作无辜状:“不知道,最后大题写得有些糟。”

沈采蘅连忙安慰道:“我写得也很不顺呢,话说起来,今年的题目真怪,我写着也觉得挺难的。”说着她又打量了一下沈采薇的神情,很有义气的接口道,“要是你没过,大不了我也不去上了,明年陪你再考就是了。”

沈采薇忍俊不禁:“那倒不至于......”前面拿了五十分,就算大题有错,酌情给个卷面分什么的,应该也有六十吧?

沈采薇被沈采蘅这么一逗,心情明朗许多,也把心事暂放。只是没想到,她们手牵手往门口走却见柳于蓝候在二门那里,面上带笑的看着她们。

既然认识,对方似乎又是在等她们的,沈采薇和沈采蘅只好上前见过。

柳于蓝看上去心情极好,微微含笑对着沈采薇道:“希望沈二小姐能够过笔试,与我琴试上见。”

“这种笔试又没什么难的,我二姐姐肯定能过的。”沈采蘅就像是被踩了尾巴似得,急忙出声道。

柳于蓝淡淡挑眉,眼中笑意淡淡,不动声色的应道:“既如此,再好不过,那就琴试上再见吧。”

沈采薇不禁苦笑:柳于蓝想来是考得极好的,专门来示威的。笔试虽只是入门第一考却也是众人瞩目的关键之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会参加加试的,很多人都只是参加笔试求个入门而已。

沈采蘅忧郁极了,忍不住道:“二姐姐,要不然咱们抽空去青山寺拜拜,求个好成绩?”

沈采薇被这天真的话逗得一笑,伸手揉揉她的头,认真应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扬扬下巴,露在阳光里的肌肤赛霜欺雪,容色夺人,“理她作甚?”

这时候,收了卷子的先生们都将卷子送去后山书舍给四位评卷先生——李大家、温大家、刘大家和许大家,分别阅卷。这四位先生都是名重一时的大家,德高望重,此时倒也端正了态度,认真的翻看着手中的卷子。

她们平时起居坐卧皆是如常,只是阅卷时入了改卷间,各自坐了东南西北四个角,认认真真的从后面的大题看起——前面那些题目早有答案,自是不用她们费心。因为经验丰富,看起来到也快。

一日午后,她们四人用过茶又开始翻看卷子。

翻着翻着,李先生忽而激动出声道:“字字珠玑,如此锦绣文章,此文当为第一。”她手中的卷子上端端正正的写着柳于蓝的名字。

温大家不理她,懒洋洋的翻开一张卷子,争锋相对的说道:“引经据典,风采飞扬,此文才当为第一。”那卷子字迹清美,上头落了个郑午娘的名字。

眼见着这两人要闹起来,刘大家只得起身劝道:“别急,后面还有许多。此届人才辈出,后面许还有更胜一筹的。”

那两人都冷哼了一声,彼此相对,依旧寸步不让——她们见多识广,都不认为后面还会有比手中更出众的。

刘大家只得转头求助一声不吭的许大家。可她抬眼望去,只见许大家神色激动,握着卷子的手微微颤抖。

许大家好不容易定了神,没理会刘大家求助的目光,反而抬高声音沉声道:“都别争了,我手中这张,当凭破题之句,便可夺魁。”她傲然一笑,顶着众人诧异惊疑的目光,断然而道,“有此文在,余者何足道哉?”

入学考(二)

许大家既然如此说,她手上的那份卷子便也被递给其余三人观看。

其他三位名重一时的大家此时不知怎的,就如初上学堂时候一样,好奇而急迫的翻看着手中的卷子,面上带着和许大家同出一辙的激动。

只见卷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一句话:匹夫安能为百世师,一言何以为天下法。

虽是簪花小楷清秀柔美,可其意却如出鞘神兵,锋芒毕露。便如公孙大娘的舞剑,至柔中蕴至刚,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皆叹服。

李大家性子急,最先看完,情不自禁的道:“当真是后生可畏!虽然文辞之上还有些许青涩之处,但其余诸文与之相较,便如萤火之于皓月,不值一提。”她语声微沉,颔首应和道,“此文不为第一,我亦是不服......”

她们都是松江女学的先生,得见如此后进晚生,便如见芝兰玉树生于庭阶,心中自然是喜不自胜。

一向冷面的温大家此时也不免露出一丝笑容,但随即她又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收敛了面上神色,伸手压住手上那张卷子。她沉思片刻,轻声打断李大家的话,一字一句的道:“正因如此,此文才不能为第一。”

众人皆是愕然,转头去看她。

温大家端正的坐在位置上,背往后面的椅背上靠了靠,抬头迎上众人疑惑的目光,语气沉静如水的道,“虽然按照规定卷子不可外传,但历来四大女学笔试第一的卷子都是要送京经由圣人御批,由此选出本年笔试魁首。此文若是被送上去,恐怕是要被流传开来,而朝中如今是理学大盛,风尖浪口之上,如此芝兰玉树反要被狂风催折。再者,此等人才,更应多加打磨。别忘了,即便是张江陵也有落榜一日,也曾有‘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之语。”

张江陵乃是前朝名相,他少时就有神童之名,偏偏十三岁乡试之时落榜了。后来他才知道,当时是有人知他是国器,赏识于他,刻意让他落榜,想要让他经历挫折去掉浮气。所以张江陵登阁拜相之后也忍不住和友人说一句:“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意思就是:我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前程,但是我心中却明白那位先生是我的知音,我觉得哪怕是以死相报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至今铭记在心,不敢或忘。

真正的人才有时候并不需要扬而需要抑。就如一块好铁,只有不断的打磨,去掉杂质,然后才能成为名器。

温大家素来少言,今日竟然说了这么许多话显然都是真心之言,众人皆是沉默了下去,心中默默考量。

许久,刘大家才开口道:“既如此,你意如何?”她这话下之意乃是赞同温大家之言。

“此文可为第二,”温大家沉思片刻,接着斟字酌句的说道,“郑午娘乃是郑家女,她的卷子评了第一,圣人那里亦是好交代。至于柳于蓝,便排第三好了。”

许大家只是拿眼看着其余三人,炎炎夏日她的眉间却仿佛堆砌了一层薄薄的冰雪,冷而寒。她冷哼了一声:“哈,我倒不知我们松江书院也是这般取才。所谓的‘唯才是举’岂不都是笑话?”

刘大家的话便如同冰渣子似的丢到所有人的面上,好不难受,可她自己却也不好过,只说了一句便抿着唇不再开口。因为她口中虽是如此道,心里却也知道这文有些剑走偏锋,虽可称得上是传世之作但若流传出去,叫那些酸腐或是自命道德之士看见了,反而是叫这学生为难。如此良才美玉,尚且年幼,还需好好护着、慢慢打磨。温大家的安排乃是最妥当不过。

李大家叹了口气:“重新抄一张来,先收入库中吧。如此人才,必不会默默无闻,等她闻名天下之时,我们亦可拿出这文,好叫它传之天下。”

此言可算是结尾,众人皆是不再说话。

前三虽然都已经选出,评卷的四人心中却还是有些不好过。她们低头翻卷,静然无语。房间一时间都静了下来。

只有青翠的绿竹在窗口摇曳着,在窗边的书案上投下一点点的绿影,窗台上的插着一束玉兰花,花瓣洁白,香远益清。

这样的夏日,除了四位阅卷大家之外也有人正在窗边的书案前练字。那盈盈而立的少女生就皓肤如玉,一双乌黑的眼眸仿若落了星子,顾盼之间,明光灼灼,无声胜有声。年纪尚小,已显出几分美人之仪。

沈采蘅就站在她的身后,手里拿着一卷书踱步走着,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好一会儿才道:“二姐姐,后日应该就是笔试成绩公布的日子了吧?”

沈采薇握着笔的手一动也不动,手腕极稳,慢悠悠的写下一个字。那手指纤长白皙犹如美玉雕成,在阳光下面几乎要如美玉一般莹然生辉,只听她漫不经心的应道:“是啊。”

沈采蘅见她这般不温不火的模样心里的火气不知不觉的也没了,只得小大人似的有气无力的叹了口气,寻了个绣墩坐下了,托着腮自个儿继续发愁。

沈采薇认真的看了看自己写的这幅字,颇感满意,于是搁下笔转头去看沈采蘅,“怎么了?”

沈采蘅嘟着嘴瞪了她一眼,问道:“你怎么一点也不紧张?”她丢开手上的书卷,用双手捂着自己的脸焦虑的道,“我昨晚都做噩梦了,梦见我没过笔试,被我娘狠揍了一顿。”

沈采薇闻言抿唇一笑,一双仿佛会说话的乌黑眸子静静的看着沈采蘅,带着几许促狭:“哦?这可算不上噩梦。”沈采蘅有时惹裴氏生气了,也是要叫打手板的,这算是家常便饭,压根够不上噩梦的标准。

沈采蘅脸一红,低下头,做出不在意的模样用脚尖画了个圈:“我还梦到自己被关到黑屋子里饿了三天。”她说起昨晚的噩梦,简直是有些后怕,情不自禁的加重声音强调道,“真的是太惨太惨了,连点心都没有......”

沈采薇‘扑哧’一声笑出来,直到沈采蘅面上羞恼,她才勉强收起笑容,安慰着开口道:“怕什么?今年考不上那就明年,明年考不上那就不上了。”她很认真的看着沈采蘅,“能进女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就算进不了女学,难道你就不学习了吗?”

沈采蘅听得有些愣愣的,好一会儿才开口问道:“那是二姐姐你喜欢读书啊,喜欢读书的人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她嘟着嘴小声抱怨了一句,然后又转口问道,“二姐姐,你也打算像是大姐姐一样,做一辈子学问吗?”

沈采蘩的亲事这些日子才从宋氏口中漏出一些端倪来。原来宋氏有意将沈采蘩嫁给娘家侄子宋习文,只是宋家离松江有些远,许多事还未定好,故而才没说什么。宋习文是沈大伯沈既明的学生,加上和沈采蘩颇有些知趣相得,日后必能夫妻恩爱。从家世上看,宋家亦是,最重才德,只有嫁到这样的人家,沈采蘩那样的性子才可得一辈子的清净,做一辈子的学问。

沈采薇想了想,摇摇头:“我没有大姐姐那样高的心气,并没有想要在上面做出什么成绩来。我读书、练字或是弹琴都是因为我喜欢。我这一辈子,只是想要自由自在的去做我喜欢的事。”她看着外边,心中思绪翻腾,知道自己这愿望怕是比沈采蘩的还要难上十倍。忽然想起前世不知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没有一种爱,没有一种情,可以在自由之上。

爱与自由,许多女子都会被迫或是自愿的选择前者,困居后院,甚至还有许多人连其一都不能得到。可是,沈采薇却希望能够遇上可以将这两者都给予她的人。或许这在古代会很艰难,但事在人为。她已然见过天地的广阔与美丽,又怎么能够愿意用布绑住眼睛不去看?

沈采薇心中思绪一掠而过,稍稍怔神,随即便低头打趣道,“或许,以后我还会去松江书院教书呢。”

沈采蘅面上梨涡浅浅,实在忍不住凑上去扯扯沈采薇的袖子:“二姐姐,你的志向还真大......”她笑声欢快,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哈哈,说不准以后还要叫你‘沈先生’呢。”

沈采薇佯怒道:“说不准以后我还做了松江女学的院长呢,到时候啊,你可别来求我......”

“谁要求你?就算你做了院长,我都早就结业了......”沈采蘅瞪了她一眼,随即又像是明白了沈采薇话中之意,红了红脸,不再理她。

古代女子大多早熟,沈采薇和沈采蘅如今都已十岁,即便是从来不太管事的裴氏都要抽空教她们一些家事,传授一些管家、看账和御下的法子。

毕竟,对于大部分的古代女子来说,相夫教子才是第一事业。

入学考(三)

松江女学公布成绩的时候,柳家早早就派了人去看。

柳于蓝早上和老太太以及母亲请安,因她一贯嘴甜受宠,陪着说了好些话才按照惯例回房看书去了。一贯疼她的柳夫人和柳老夫人打趣道:“要我说啊,还是我们家的蓝姐儿最是刻苦,怪道几个女儿里面老爷最疼她。眼瞧着成绩都要出来了,还一点也不松懈。”

柳老太太眯着眼,点了点头:“她确是懂事。咱们这样的人家,女孩课业上要是学得不好,才是叫人笑话。”她摸了摸自己手上的玉扳指,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笑痕来,冷淡得毫无人气,“等上了女学,蓝姐儿的婚事就可以提起来了。女孩家的,模样好,有了才有了名,找起来人家也容易,还能帮衬着家里的兄弟。去年病了一场,已经耽搁了一年了。”

柳夫人深以为然,连忙点头称是。

柳于蓝自然是不知道柳老夫人和柳夫人的对话,可她却猜得到她们会说什么。她一出院子,面上的笑容就没了,只是沉着一张脸往自己那个院子走,身后跟着的丫头也都噤声跟着。

柳家人多,女儿也多,索性也就不分院子,几个女儿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柳夫人倒颇有些贤惠的名气,无论庶女嫡女皆是一样的教养,都请了先生来教琴棋书画,日日考校。只盼着把几个女儿好好的都嫁出去了,即能帮衬自己儿子又能捞个够本。

柳于蓝边上住着的便是柳于蓝的庶妹柳湘君,凑巧就撞见了。

柳湘君生的模样娇艳,笑起来便和朵花似的,见了她便笑道:“哎呦,七姐姐回来了啊?”她掩唇一笑,“我还以为你要在老太太哪儿等着成绩出来呢。刚刚还和香草说了,咱们七姐姐这回儿必能得个魁首回来,这运气便是大姐姐都及不上呢。”

柳于蓝拿眼轻飘飘的上下瞥了她一眼,就和没看见人似的,抬步径直就进了自己的屋子。可是即便关了房门,她还是听到了柳湘君在外边对着丫头指桑骂槐的叫骂声:“我刚刚不是叫你去给我摘花吗,怎么还站在这儿?你是聋了还是瞎了,我待你稍好一些,你就真拿自己当回事了......”

柳于蓝恨得咬牙却还是强自咽下气,坐在琴案前用力抚了抚琴,琴声幽幽响起,掩去了柳湘君的叫骂声。

柳家几个老爷都讲究风流名士的做派,女人一个一个的往里边抬,庶子庶女一个一个的往外生,还偏要摆些排场,再丰厚的家业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柳于蓝她娘指望不上丈夫,一门心思只往儿子身上用,因为儿子、丈夫进学应酬皆是要钱,她便也只好拨弄着算盘使劲的想着生钱的法子。所以,柳家养女儿便和养物件一样,一个个学文识字,走出去时也穿戴整齐,只等着卖个好价钱。

柳于蓝和大姐柳生香还算好,至少是嫡女,她娘为了面子也会寻个面上好看的人家。可底下的庶女,眼下瞧着还算得意,哪里又能得到好亲事?前年有个庶姐就是被嫁去一个外地了,对外只说是书香人家,不求富贵,只求女儿过得好。可柳于蓝却从上房那里听过一耳朵——那人家确实是书香人家人家,家中也算得上是豪富,只是那人年过五十,膝下早有儿女,寻的乃是续弦,背地里的污糟事就更不要说了,哪天儿听到庶姐的死讯怕是都不意外。可柳夫人收彩礼却收的极高兴,兴头上还送了柳于蓝红玉镯子。柳于蓝瞧着那镯子,跟染了血似的红,转头还要装作不知道的模样去哄那不知情的庶姐。

所以柳于蓝少时便憋着一口气,与她那大姐姐自小便狠了心去念书,只盼着能改变命运,只盼着能早些离了柳家这个火坑。哪里知道柳生香运气不好遇上了沈采蘩,生生叫压下去了,心里越是不甘心背后就越是狠了心去念书,结果到了后面竟是得了头疼症,一见着书本就头疼。柳夫人初时还要寻个医问个药,后来见不管用便沉了脸,一边说晦气一边寻了个人家随随便便的把长女给嫁了出去。

柳于蓝去年见了长姐一面,见她神色憔悴,显然是过得很不好。所以,她心里憋了口气,也狠了心想要踩着沈家女儿的名头扬名,等到时候还怕寻不到好亲事?怕是整个柳家都要奇货可居的供着她。

柳于蓝弹了一会琴,好一会儿才把眼睛抬起去看那立在外边似有话说的丫头,问道:“成绩出来了?”

那丫头叫柳于蓝调/教的有些胆小却还是认真的回话道:“回小姐的话,已经出来了,老太太那边打发了人来和您说一声。”

柳于蓝伸手抚了抚琴弦,漫不经心的道:“我得了第几名?”她这次答得好,心里很有信心能得个前三。

丫头面上有些喜气:“第三呢,老夫人那边叫小姐多休息几日,好好备考。”这成绩听上去还好,可却也比不上柳生香,毕竟柳生香还得了个第二。想来沈老夫人也不满意,这才叫她“好好备考”。

柳于蓝面色微沉,想了片刻,才缓缓问道:“那沈二小姐第几?”

丫头低了头,小声应道:“第二。”

柳于蓝手指一用力,手下琴弦被拨动,琴声凄厉的响了一下,就如凤凰泣鸣一般。

柳于蓝眉目冷然,似乎笑了一下,一点也不在意被琴弦勒红的手指:“倒是好演技。”她咬着牙说了这话,心中却飞快的下了一个决定。

她本是想要好好的和沈采薇比上一场琴,但现在这般情况,这笔试已经叫人压下了,再不动手,怕是也要走大姐的旧路了。这也是沈采薇逼她的。

柳家这里得了消息,沈家自然也是得了。

裴氏忍不住在房里和沈三爷偷笑:“二娘得了第二我这心里头倒也有些准备,只是没想到咱们家的三娘竟也得了个三十二名,真真是佛祖保佑,过些日子必是要去添些香油钱才好。”裴氏以前还只当自己女儿脑子不好使,没成想竟然也多少算是个小才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沈三爷倒还真不太看重这些名次,只是叮嘱裴氏:“二娘一贯心气高,这回儿忽然叫京里来的人压了一头,你要多开导开导。三娘那里,也别叫她太得意,需得要好好的压一压她,叫她继续用功才是。”

“我知道,我知道。”裴氏说着说着便想笑,眉眼弯弯,还理直气壮的指使起沈三爷来,“你今日也无事,干脆去给三娘教教画,叫她临考前练练笔。她笔试上运气就好,说不准还作画那一门里运气好还能拿个名儿,叫谷先生看中收了做学生呢呢。”

谷先生乃是画坛大师,若沈采蘅能拜到她的名下,日后真真是前程可期了。

美得你!沈三爷真是不忍心打击自家妻子的信心,只得起了身:“那行,我去寻三娘说会儿话。她自小就对颜色敏感,这方面倒真有几分天赋。”

裴氏用帕子掩着嘴笑,眼睛亮亮的看着沈三爷,真心实意的接口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呵呵呵,真是高兴傻了。沈三爷一时接不上话,只好装作没听到,端着一张风轻云淡的面去寻女儿开小灶。

裴氏一个人笑了一会儿,总算是想起正事,叫了身边的丫头夏莲过来:“二娘得了第二,很该好好鼓励鼓励。你替我送些东西去,就说叫她放宽心好好休息,不必太紧张比琴的事,胜负都是常事,不必看得太重。”

裴氏心情好,拿出的东西也都是好东西。其中最珍贵的却是她特意从箱底下拿出了一只碧玉簪,簪子的上面顺着纹理雕出花萼的模样,里头镶嵌着一块极大的红宝,珠光灼灼,当真是价值连/城的好宝贝。即使是裴氏这般的身家,这样的东西也是少有的。只是她养了沈采薇许多年,心里边早把她当做女儿看,想着这侄女马上就要上女学、论婚事了,很需要些好东西傍身。再者,沈采薇孤苦无依的,看着也很是可怜——沈二爷做爹的远在京里一贯都是不怎么管女儿的事,便是林氏那些嫁妆早年大半都已经被沈二爷用在官场应酬交际上了,余下的还要分一半给三郎,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如此一来,沈采薇手头上也只得了些沈老夫人暗地里塞的珍宝,虽然平日里看着没什么,但和沈采蘅以及沈采蘩比起来还是不如。

裴氏的心意,沈采薇自然是领会的。她接了东西,压了眼中的酸涩,叫人给夏莲赏钱,含笑道:“我适才叫人做了些燕窝粥,亲自在边上看得火儿。夏莲姐姐不如替我带些给婶婶,也算是我的孝心了。”

夏莲连忙笑着应了:“还是二小姐有心呢。太太指不定要如何高兴呢。”

沈采薇把事情吩咐了,又叫人把裴氏送的东西登记入册。一个人坐到琴案边上,发了会儿呆,眼眶微红却是露出一丝笑来。

她想:她的运气一贯是好的。总是可以遇上好人。

入学考(四)

琴技考试的上台顺序都是抽签的,沈采薇运气不知道是算好还是不好,抽了个最后的位置,柳于蓝就在她前面。

因为有个传说中被周大家称赞的柳于蓝和和据说连柳于蓝都自叹不如的沈采薇,这一门琴艺上没有多少人报名——会参加加考的都是自负才华或是有野心夺魁的人,要是只求进女学何必再来?所以,她们索性就报了其他几门,也算是避开风头,由着柳于蓝和沈采薇两强相争。

于是,现在的沈采薇就站在台下听着柳于蓝的弹奏。

柳于蓝的琴声的确非常的美,弹琴的姿态也妙曼迷人。只见她拨弹抑按间指法变动娴熟,一曲之间连换好几个指法,那些围在边上的外行人看着都觉得她技艺高超。只是沈采薇倒觉得她过于注重技艺,反倒忽略了情感。

忽然有微风拂过,栽在台边的梨花树那最后一点花瓣被吹落下来,漫天花雨随风洒落下来,将台上的柳于蓝衬得宛若花海之中的姑射仙人一般的动人。一曲终了,掌声如雷,只有上首的周大家神色淡淡。

沈采薇不由笑了笑,也没理会身边那些人的话语,径直起身去后台准备。

柳于蓝正好从台上下来,轻轻颔首对着沈采薇一笑:“静候佳音。”语声不紧不慢,姿态端得极好。

沈采薇看了她一眼,争锋相对的回了一句:“柳小姐在梨树下面摇树撒花的丫头还没回来?”她才不相信这么巧——风一吹就有花瓣下来呢,柳于蓝放在现代,那还真是个造势宣传的好手。

柳于蓝看了沈采薇一眼,眼中有异样神色一掠而过,很快便勾起唇轻描淡写的道:“我不知道沈小姐在说什么。”她抿抿唇垂头掩了面上的神色,领了丫头直接便走了。

沈采薇也不想和人胡搅蛮缠,马上就要轮到她了,她是进去取自己的琴的——这次的比琴都是自备古琴。一般为了方便起见都是把琴和看琴的丫头留在后台等着,参考的学生可以比较从容的在台下听其他学生的弹奏。

沈采薇一进后台,却见看琴的绿菊几乎要哭出来的模样,哆嗦着声音道:“小姐,琴,琴坏了......”

即便是沈采薇都忍不住面色一变,她抬眼看着绿菊,冷静的问道:“怎么回事?”

绿菊面色发白,一下子就跪了下来,极力想要维持平稳的声音听上去也有些颤颤的:“适才台下有几个丫头起了争执,乱成一团。奴婢被人挤了一下,回头去看的时候有根琴弦断了。”

这时候责备绿菊的不小心已经是来不及了,沈采薇甚至也没功夫去想这是不是柳于蓝下的手。她现在要想的是如何去弄一架琴来。难不成是向别的考生去借?别说琴艺这一门的人本就少,因为她是最后一个,其他学生早就走的差不多了。就算还有学生带着琴留下,她这跑出去借琴肯定又要浪费一段时间,迟迟不上台必是要给台上的周大家和台下的人留下坏印象的。

沈采薇的念头一掠而过,就听到外边沈采蘅的声音传来:“二姐姐......”

沈采薇转头去看,只见沈采蘅抱着一架琴快步跑了过来,差点要被下面的裙摆给绊倒:“二姐姐,给。”她仰头一笑,颊边酒窝浅浅,把琴塞过来,“裴表哥专程送过来的。”

沈采薇不禁诧异,随即便脱口问道:“他怎么知道我的琴坏了?”

“你的琴真坏了?”沈采蘅也有些讶然,无辜的眨了眨眼小声道,“我听说是他那师弟掐指一算,算出你今日有难,特地送了琴来救急的。”

这种掐指一算的本事,沈采薇满头雾水的同时也情不自禁的想起当初青山寺遇上的那个容貌过人的小骗子。

不过这时候自然是来不及计较这个,沈采薇抬手接过琴,摸了摸琴弦——琴弦贴在指尖,她本就有些急乱的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既然有琴,她自不必去怕其他的。

沈采薇也来不及和沈采蘅细说,只是接口道:“我先上台,等会儿再说。”她抱着琴往台上走,天水碧的裙裾拖曳在地上,仿佛是夏日里原野上草尖滑落的露水,清透至极,正应了那一句“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沈采蘅只好咽下话,往台下去——她还要去听二姐姐弹琴呢。

沈采薇报上去的曲目乃是落雁平沙,当初祁先生在她面前弹了这一曲,叫她知道了什么是琴为心声,这一琴艺考试上,她亦是想要用这一曲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