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楚清本想叫住她,忽然又想到,她虽为新嫁妇,却也是这小院儿里的女主人,派丫鬟去过问一下,乃是分内之事,算不得甚么。

梅枝很快就回来,表情十分奇怪,明明是一脸愤慨,却又忍不住地笑。孟楚清奇道:“你这是怎么了?”

梅枝先是忿忿然:“奶奶,幸亏你叫我过去看看,海棠和石榴在那里呢。”

孟楚清道:“总要有人值夜,她们在那里也不出为奇。”她说是这样说,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值夜本没有甚么,关键在于,海棠和石榴那两个丫鬟,怎么看都不正常。

而梅枝则更为愤慨了:“只是值夜,需要争执不休?要说她们没怀别的心思,我可不信!”

“争执不休?”孟楚清有些不明白。

梅枝噗哧一声,突然笑起来:“奶奶,我去时,她们两个正在那里争吵呢,海棠说今儿轮到她值夜,石榴却偏说是自己,两人在那里争论不下,又不敢太大声,端的是好笑。”

孟楚清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好笑,沉下脸来道:“她们怎么这样没有规矩,万一吵着了大少爷,如何是好?”说着,就想爬起来,去履行女主人的职责。

然而梅枝却一把将她按了回去,道:“奶奶,你才嫁进来,一时想不起来理会这些事也正常,不会有人质疑的,你就趁着机会看看大少爷是个甚么秉性,岂不正好?”

梅枝到底也十六了,在这些事情上面,丝毫不比孟楚清差,孟楚清听得连连点头,对她赞许不已。

梅枝不好意思起来,扯着衣角道:“我这都是些愚见,具体怎样,还得奶奶定夺。”

“就照你说的办,不过也得盯着些,若是瞧见她们谁有逾矩的举动,立刻来报于我知晓。”孟楚清说着,缩进了被窝里。

甚么才叫是逾矩的举动,梅枝自然明白,马上去了外间,故意把门开了一道缝,留意外面的动静。

过了会子,她没听见海棠或是石榴落败出来,却听见韩宁带着怒气的声音在对面响起,似在斥责她们两个。她连忙跑回里间,告诉孟楚清,并道:“奶奶,大少爷生气呢了,咱们要不要过去瞧瞧?”

孟楚清支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却甚么也听不到,便道:“大少爷若是想让我知道,声音就不会这样小了,既然如此,我还是当作不知道罢。”

梅枝迅速点了点头,又朝外跑,道:“那我替奶奶盯着去。”

她重新跑到外间,这回不但竖着耳朵听,还特意凑到了门口,朝着对面看,正好瞧见海棠沮丧地低着头,从西边屋里出来了,但却并未看到石榴的身影。看来,今晚韩宁留了石榴值夜?

梅枝想了想,推开门走出去,装作要寻晚间用的热茶,问海棠道:“姐姐也是出来倒热水?”

海棠勉强扯起嘴角笑了笑,道:“今晚石榴值夜呢,要倒热水,也是她倒。”

“大少爷留了石榴值夜?我看你从里面出来,还道是你呢。”梅枝没有故作惊诧,而是语气十分平淡。

海棠也就没认为她是有意讥讽,在她面前狠狠说了一通石榴的坏话,方才离去。不过是一个值夜的机会而已,也值得争抢?要说她们不是为了进大少爷的屋,爬上大少爷的床,打死梅枝都不信。

她嘀咕着,朝西屋看了一眼,但碧纱厨的门已经关上了,甚么也看不见。她只得回到东屋,本想进去跟孟楚清禀报一声,但又觉得这没甚么好说的,总不能让韩宁那边无人值夜罢,反正不是海棠就是石榴,于是就没进去,免得孟楚清刚睡着,又把她给吵醒了。

一夜无事,梅枝每回起来瞧孟楚清的被子,也顺便朝西屋那边瞅瞅,见没有任何异常的响动传来,这才放心。然而到了第二天早上,她正同孟楚清汇报,说夜里西屋无事,就见海棠急冲冲地跑了进来,神色颇为怪异,口中还喊着石榴的名字。

梅枝一听石榴二字就头皮发麻,连忙拉住她问:“甚么事情,值得你这样慌张?”

海棠看了看孟楚清,欲言又止,最后却是凑到梅枝耳边,小声地道:“石榴一大早就拿了块白绸子来给我看,那上头有血!”

梅枝没听明白,问道:“她伤了哪里了?可要用药?”问完又奇:“虽说大喜的日子见红不好,可也不值得你这样慌张罢?”

“嗨哟!”海棠见她听不明白,急得直跺脚,但还是不好意思拿这事儿跟孟楚清讲,毕竟她还只有十岁,而且没有圆房。

正好这是戚妈妈进来,她就跟看到了救星似的,连忙扑过去,把刚才那话,同她也讲了一遍。

戚妈妈是过来人,自然是一听就明白了意思,当即大骇,反复问她:“此事当真?你没扯谎罢?”

第九十七章 新婚(三)

海棠一跺脚,道:“妈妈,她可是蔡姨娘的人,我巴不得这事儿不是真的,又岂会扯谎?”

戚妈妈心里一紧,又问:“那大少爷可有吩咐?”

海棠道:“这种事情,向来由奶奶太太们操心,大少爷又岂会说甚么,只是咱们奶奶…还没圆房呢…”

她这短短的一句话,含义可不止一层,从表面看,是担心孟楚清年纪太小,尚未圆房,同她讲些石榴落红的事,不太合适;但往深处看,却是在暗示戚妈妈,孟楚清这个正妻尚未圆房,石榴就先爬上了大少爷的床,这绝对是对正妻权威的一种挑战,姑息不得。

在她看来,戚妈妈等人,和她是一伙的,石榴乃是她们共同体的敌人,于是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带上了那么点自己人的意味。

但在戚妈妈看来,海棠也好,石榴也好,都算不得是自己人,惟有梅枝上位,才对孟楚清最为有利,因此对于海棠的撺掇,理也不理,脸上甚至带着笑容道:“若石榴当真成了大少爷的人,奶奶自会给她一个名分,我们奶奶,可不是那等小气的人。不过我们奶奶才进门,韩家规矩如何,并不怎么晓得,所以此事只怕还得先通禀过太太,才好定夺。”

这话合情合理,不过石榴乃是蔡姨娘的人,即便是通禀聂氏,聂氏又岂会绕过她?到时孟楚清落得个贤惠大度的名声,恶人却让聂氏做了。这一招,可真是高!海棠不由得暗自佩服。

她哪里又晓得,方才这话,只不过是戚妈妈拿出来搪塞她的,若聂氏真能为孟楚清作主。也就不会这么多年,被个妾压制着了。也许她人善心肠好,待儿媳也和蔼,但作为一个当家主母,手段无疑是不够的。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了。

戚妈妈的真实想法是。这事儿既然石榴自己没报上来,那大家就装作不知道好了,反正通房丫头也只是丫头,根本算不得有名分,多一个又何妨?只要不让她生下孩子,一切都好说。

话虽这样说,但她心里还是气。不但气石榴不知好歹,更气孟楚清顽固不化,若是她听从了她的建议,让梅枝来做通房,昨晚便可名正言顺地派梅枝去值夜,那样就甚么事也没有了。你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罢,这不就出事了?

戚妈妈拿聂氏打发走海棠,走回屋里来。孟楚清看着她笑道:“甚么要紧的话儿。竟跟梅枝说,跟妈妈说。却就是不让我知道?”

其实孟楚清已经嫁了人,有甚么话不好说的,刚才海棠那般作态,不过是想夸张行事,让她们更恐慌罢了。戚妈妈当即就走上前,把石榴昨晚爬上了大少爷的床,而且还留下了证据的事讲了。

孟楚清听后。面色平静,但却良久不语。

不管是谁,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都不会好过罢。戚妈妈见她如此,尽管心里还在怪她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但还是先安慰她道:“奶奶,她不过一个丫鬟,就算做下了这等事,也不过抬作通房,而通房和普通丫鬟,也没甚么分别,奶奶可别拿她当回事,不然还显得她有多重要似的。”

梅枝在一旁若有所思:“既然她昨晚才做这种事,那就说明,其实她并非是大少爷的通房,本来我们之前猜错,这会儿倒好,竟让猜测成了真了。”说完,又懊恼不已:“早知她这样不要脸,昨晚我就不该睡。”

孟楚清却道:“你不睡又能如何,过去盯着么?只要大少爷有心,你就算亲眼看见了,又还能上前拦着?”

她这话里,怨气极重,但梅枝和戚妈妈都听出来了,她根本不是针对石榴,而是在抱怨大少爷韩宁。

可天下间的男人,哪个不是这样,戚妈妈和梅枝都不以为然,只是一个劲儿地劝孟楚清想开些,以后严加防范便是。

孟楚清非常不认同她们的观念,道:“即便男人三妻四妾乃是平常,也得敬重正室才是,他昨晚那样做,是打了我的脸,难道他会不知道?这样的男人,要他来何用,还不如和离回家去!”

才成亲,就要和离?!亏她怎么想得出来!戚妈妈和梅枝都吓了一跳,戚妈妈还道她是因为i太过生气,连忙上前去抚她的背,帮她顺气,道:“女人就该从一而终,更何况大少爷也没作出甚么过分的事来。”

“这还不过分?”孟楚清气道,“妈妈,我爹,我大伯,都是有妾的人,可是你可曾见过他们为了妾室,就不给正室太太脸面?”

这话,戚妈妈还真反驳不了,宠妾灭妻,即便是在韩家庄,也是要遭人耻笑的,你看孟振业,即便从来没有喜欢过浦氏,但每次回家,第一晚必定是留在浦氏房里的,这便是对正妻的尊重了。所以认真说来,昨晚的事若是属实,韩宁还是有一定的过错的,不过即便他有错,也不至于就要闹和离罢?孟楚清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

戚妈妈正不知如何劝服孟楚清,孟楚清却自己道:“妈妈,你放心,我不过是这里先跟你说说我的打算,但我不会贸然就去同韩家提和离的事的。”

“就知道五娘子不是那等莽撞的人!”戚妈妈大喜。

然而孟楚清话还没说完,又道:“我说暂时不提和离,乃是因为此事完全还只是海棠的一面之词,究竟是真是假,还有待证实,我可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

海棠刚才的举动,本来就极不合规矩,有了事情,不先向孟楚清禀报,却当着她的面先和梅枝和戚妈妈说,非要作出一副神神秘秘的姿态来,要说她没有私心,谁人能信?

虽说这样大的事,她不太可能撒谎,但孟楚清更不愿意让她觉得,是因为她告密,所以令得孟楚清方寸大乱。

戚妈妈显然也想到了,海棠不可能拿落红的事来说谎,因为这对她没有丝毫的好处,因而刚刚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了起来,小心翼翼地问孟楚清道:“五娘子,照你这样说,若昨晚的事属实,你还是要和离?”

孟楚清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道:“就算大少爷不能免俗,非要收通房,纳妾,那也得先知会我这个嫡妻罢,这是起码的尊重!我这才刚进门呢,他就这样,往后还怎么得了?与其以后活得跟太太一样窝囊,我还不如趁早求去呢。”

她这话把聂氏也给涵盖了进去,戚妈妈连忙警惕地左右看看,示意她噤声,不过其实她心里也有些瞧不起聂氏,堂堂的正室太太,有儿有女,竟还不如膝下空虚,只会耍泼胡闹的浦氏。

戚妈妈是怎么也不赞同孟楚清和离的,不过此时再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只得先住了口,打算等她气消些,再慢慢地开导她。

孟楚清主意已定,反倒平静下来,吩咐梅枝道:“我要梳头呢,叫石榴来伺候。”

梅枝吃了一惊,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直直地盯着她。孟楚清解释道:“这事儿闹将出来,丢脸的是咱们自己,所以须得防着她朝蔡姨娘那边去。此事若是让蔡姨娘知道,她能不嚷嚷地全世界都知道?”

能让孟楚清丢脸的事,蔡姨娘怎会放过,梅枝马上紧张起来,忙不迭送地跑了出去。此时离海棠来告密,已过了一段时间,梅枝生怕石榴已经朝蔡姨娘那边去了,脚步放得飞快。好在石榴惦记着还要服侍韩宁穿衣梳洗,所以仍留在西边屋子里,正同海棠两个明争暗斗打擂台。

梅枝心内焦急,也不顾不得韩宁就在里面,走进去给他行礼,笑着道:“奶奶听说石榴姐姐梳头的手艺好,特遣我过来问大少爷借人呢。奶奶说了,本来她也不讲究这些,只是怕梳得不好,唐突了太太。”

聂氏才不讲究这些,不然也会惹得韩半城不喜了。韩宁默默感叹一句,不疑有他,笑道:“石榴是这屋里的丫鬟,奶奶要使唤,叫一声便得,说甚么借不借的。”

石榴心中警铃大作,因为她根本不会梳甚么头,不由自主地朝海棠望过去——一定是她早上瞧见了那块白绸,所以向孟楚清告了密;她本想先瞒着,等告诉了蔡姨娘再说的。她心下暗恨,脸上还得挂着笑,道:“我哪里会梳甚么头,奶奶一定是打听错了,我手艺差不要紧,别梳坏了奶奶的头,累得奶奶丢人,可就是我的罪过了。”

海棠巴不得石榴赶紧从韩宁面前消失,忙道:“石榴你谦虚甚么,奶奶肯叫你过去梳头,乃是看得起你,怎容你推三阻四的?”

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有命不从,乃是极大的过错,石榴到底不敢强拗,只得随着梅枝去了。

等她踏进了东屋的门槛,梅枝总算松了口气,为了防止她逃脱,还特意碧纱橱的门给关上了。

第九十八章 新婚(四)

石榴猜到孟楚清用了这个借口找她来,肯定没甚么好事,不过哪怕她心里再清楚,脸上也得装作甚么都不知道;所以即便她不会梳头,也还是把心一横,待行过礼,就先发制人道:“承蒙奶奶瞧得起我的手艺,我便来替奶奶梳个咱们兴平县现下最时兴的雾鬓。”

其实她哪里会梳甚么雾鬓,不过作出个样子而已,心想孟楚清叫来她,肯定是为了责难,怎会真让她近身。可谁知孟楚清却甚么也没说,就走到妆台前坐下,让梅枝开了妆盒。

石榴当即愣住了,难不成孟楚清叫她来,真是为了梳头?那她岂不是要出丑了?

孟楚清端端正正地坐在妆台前,等着她去。石榴观察了好半晌,也没瞧出异常来,只得慢吞吞地挪过去,从妆盒里挑出一把梳子来。

梅枝站在旁边,一副极感兴趣的模样,道:“雾鬓是甚么样子的,我还没见过哩。”

孟楚清也露出期待的表情来,道:“快些梳罢,不能让太太久等。”

石榴的心,跳得呯呯直响,竟比受责难还要紧张,等到梳子挨上孟楚清的头皮时,手都是抖的。她只好一面梳,一面拍孟楚清的马屁,以期能转移她的注意力:“奶奶的头发可真好,又黑又亮又浓密…”

孟楚清也不作声,不管她说甚么,都只微微笑着。

石榴自己每天的头发,都是小丫鬟帮她梳的,连个最基本的发式都不会,此刻想要梳个最简单的来充数,都办不到,于是只好把孟楚清的头发全梳得蓬蓬松松。然后胡乱挽了个髻。

梅枝在旁冷眼瞧去,这髻好似一窝丝,但却又过于蓬松,仿佛一碰就要掉下来似的。关键是,一窝丝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梳,孟楚清只有十岁,给她梳这个?

石榴自己心里也直敲鼓。捧了靶镜来给孟楚清照后脑勺时,双手还颤巍巍的。

孟楚清不过是想留住石榴罢了,自然不会在意她梳了个甚么头,反正时间还早,待会儿让梅枝另给她梳一个就是了。只是此时还不能放石榴走,于是装出一副十分满意的样子,道:“这就是雾鬓?我还当真没见过。不如等大少爷来瞧瞧。”

这几日韩家的女眷们。个个都爱梳雾鬓呢,就算韩宁再粗心,也该见过不少,怎会瞧不出真假,石榴一听,紧张得连额头上汗都冒出来了。

偏梅枝还故意取了条手巾来,递给她擦汗,道:“石榴姐姐辛苦了,快些来擦擦。”

她们主仆这样一言语,石榴哪还敢告退。只得留了下来。帮着梅枝和戚妈妈服侍孟楚清梳妆打扮。好在在此期间,不管是孟楚清。还是戚妈妈和梅枝,对她都是和颜悦色,这多少让她放轻松了些,甚至生出些轻蔑的心来,暗道,到底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居然真相信了这就是雾鬓。

男人穿衣打扮。永远比女人要快,更何况韩宁一向是个衣着朴素的人。孟楚清才刚描完眉,他就过来了,石榴连忙闪避到一旁,躲到了戚妈妈身后。她连昨晚值夜,都要同海棠争抢,这会儿有了接近韩宁的机会,怎么还躲起来了?戚妈妈暗自奇怪。

孟楚清搁下眉笔,笑着对韩宁道:“在家从不描眉涂脂的,手生的很,所以还没妥当,得劳烦大少爷等一等了。”

韩宁毫不介意地摆了摆手,就要在桌边坐下,孟楚清却又笑道:“大少爷来瞧瞧我这头发,好看不好看?”

韩宁才进来时,就已经觉得孟楚清的头发怪异了,只是以为她这是因为尚未梳好,所以就没有发表意见,此时听她问起,这知道是已经完成的发式,就忍不住反问道:“这是谁给你梳的?”

孟楚清故意装作听不出他语气中的不喜,伸手把躲在戚妈妈背后的石榴一指,道:“就是石榴梳的,怎样,好看么?”

石榴已经明显感觉到了韩宁不喜的眼神,登时连头都不敢抬。偏孟楚清还在一个劲儿地夸她,更是感觉如坐针毡。

好在韩宁顾及孟楚清的面子,没有直接点明真相,只是道:“娘喜欢同心髻,叫她们给你梳一个罢。”

孟楚清本来就没真想顶着个鸡窝头去拜见婆婆,自是欣然应允,叫了梅枝来梳头。这同心髻在湖北某些地方,只有未婚女子才梳,但在陕北,却没这个讲究,这便是各地风俗不同了。

石榴此时已是面红耳赤,再没勇气上前另给孟楚清梳头发,于是梅枝上前,拿起梳子给孟楚清梳了个韩宁所说的同心髻,然后从妆盒里取出大大小小六把巴掌大小的玉梳子,插到发髻上。

韩宁瞧着这发式,比刚才那个顺眼多了,满意点点头,到一旁坐着吃茶去了。

孟楚清怕石榴趁她不注意偷溜出去,便示意梅枝指使她做事,要么递个粉扑,要么递个胭脂,使唤得她团团转。

石榴见她们并未因此就冷落她,倒是大大松了口气。

孟楚清很快打扮停当,可以朝聂氏那边去了,但她担心石榴会趁此机会跑去找蔡姨娘,于是只带梅枝在跟前,将戚妈妈留下,名为守屋,实为看守石榴,不许她抢在孟楚清禀报聂氏前,去见蔡姨娘。

梅枝将送给聂氏等人的见面礼翻出来,拿只匣子装着,捧在手里,跟在了孟楚清后面。孟楚清则紧跟着韩宁,时时保持落后他半步的距离,这是听从了戚妈妈的吩咐。

因她稍稍落后,倒是能很方便地打量韩宁,只见他穿了件很普通的直裰,但却绣了很多繁复的花纹,而且微微泛着珠宝的光泽,大概是因为今日新婚,所以特意穿了一件比平日稍显华丽的衣裳。不过比起韩迁来,就差得远了,只怕朝他旁边一站,还是会被衬托得朴素无比。

不过孟楚清自己穿的,更是不如,虽说样式是时下最流行的,但布料和裁剪,都是大路货——浦氏匆忙间从外面买回的成衣,能好到哪里去,她能听从店主的建议,买了最流行的款式,就已经很难得了。

好在孟楚清早就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孟家没落,她本来就是个穷人家的孩子,这样穿着才是最正常的,又何必去打肿脸充胖子。不过一路上,她总能感觉到韩宁眼角的余光,不住地朝她这边瞟,这倒是让她微感窘迫——听说韩宁在外面打理韩家的产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衣料生意,他一定是一眼就看出她穿的是次等的衣裳了。

昨日坐着花轿从大门口进来,便知韩家宅院极大,今日实地一走,果真如此,仅从他们所住的小院到聂氏所住的福禄堂,就绕了足足一刻钟。

两人才走到福禄堂的台阶下,便有一群穿着浅灰色比甲的丫鬟围了上来,引路的引路,打帘子的打帘子,显得十分热情。显见得这就是亲娘的住处了,虽说看起来聂氏母子在韩家过得并不如意,但这份亲热劲,却让自幼失母的孟楚清十分羡慕。

昨日在婚礼上见着聂氏,就看出她的打扮,同韩宁和韩敏芝一样,都是走的朴素路线,反衬得蔡姨娘三人华丽无比,今日一见,果然还是一样的风格,一眼看去,就能分出双方的阵营来。

因是头一回请安,韩半城也在,他个字极高,但却并不魁梧,由于长年养尊处优,保养得很好,尽管已经年过五十,还是能算作个美男子,倒是旁边坐着的聂氏相貌普通,看上去同他不怎么相配。

在聂氏左手边的角上,竟还设了把椅子,上面坐着盛装打扮的蔡姨娘,这让孟楚清大大吃了一惊。见过受宠的,却没见过这样受宠的,仅凭着妾室的身份,居然能同主母平起平坐,怪不得外面的酸文里,要写韩家宠妾灭妻了。

下首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着韩迁,右边则依次坐着韩敏芝和韩淑芝。韩迁和韩淑芝都生得像蔡姨娘,容貌极佳,若不考虑他们的性格,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

相较之下,韩敏芝因生得像聂氏,就显得暗淡无光了,不过她好像也很习惯于衬托旁人的光芒,不光打扮得很朴素,就连头都微微垂着,不似一旁的韩淑芝,下巴永远是朝上扬着的。

孟楚清又忍不住偷偷打量韩宁,他的身上,倒是韩半城的影子多些,浓眉大眼,鼻子高挺,算得上是相貌堂堂。

她跟着韩宁,走到韩半城和聂氏面前,早有丫鬟放好了蒲团,两人跪下磕头,给韩半城和聂氏请安。韩半城神色淡淡的,吃了孟楚清敬上的茶,送上的礼,然后朝托盘里搁下个红包,就起身离去了,看起来一点儿都不给韩宁这个长子面子。

看得出来,韩宁有些窘迫,还不时地朝孟楚清这边看。想来也是,头一回请安,就在新媳妇面前跌了脸面,不管哪个男人都会觉得难堪罢。

孟楚清觉得,此时她若表现得过于关注,反倒会更让韩宁自尊心受挫,于是干脆仗着年幼,装出一副懵懂无知的模样来。而韩宁见她根本就没瞧明白似的,也就很快神色如常了。

第九十九章 新婚(五)

聂氏对于韩半城的态度,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并未流露出不满来。孟楚清早猜到她是这样性格的人,并不觉得奇怪,倒是蔡姨娘的表现,让她大为惊讶,她原本以为,蔡姨娘会逮住机会,狠狠讥讽聂氏和韩宁一顿,谁曾想她不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一脸关切地劝慰聂氏道:“老爷今日事多,能来就很难得了,姐姐千万莫要朝心里去。”

她语气轻柔,似十分关心聂氏,但却有意无意中,将聂氏视为了外人,好像只有她才和韩半城是一家人似的。孟楚清突然就觉得,蔡姨娘能在韩家如此得宠,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她的心思,可比她的女儿韩淑芝深多了。

聂氏勉强笑了笑,吃过孟楚清敬上的茶,又接过她捧上来的一只小匣子。方才她送给韩半城的,也是一只小匣子,众人都很是好奇,只是不敢相问,此时韩半城不在,就都活泛了不少,纷纷朝前凑,韩淑芝更是喊了出来:“大嫂这是送的甚么好物事,太太也拿出来给我们瞧瞧,开开眼界。”

孟家是甚么光景,聂氏清楚得很,也知道孟楚清不会女红,闻言担忧地看了孟楚清一眼。但韩淑芝不是个善人,若不当众打开看看,难保她出去后不会乱说。所以聂氏犹豫再三,还是把盖子给打开了。

盖子一掀开,众人都愣住了。寻常给婆母送见面礼,不是鞋袜就是衣衫,总之是展现自己女工的活计,但这只小匣子里,却是两本线装的簿子,及一摞用干花瓣制成的书签。

聂氏大概也没想到这匣子里装的是这些东西。愣了一愣,方才拿起一本簿子来翻,却发现这是一本手抄的佛经,一水儿的簪花小楷,字迹娟秀工整,看得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