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楚清见他们都是一脸好奇,韩淑芝甚至还露出了鄙夷神色。就干脆大大方方地道:“我不会女工,所以只好抄了两本佛经,做了几张书签送给娘,让大家见笑了。”

聂氏长年礼佛,见了这样工整的佛经,倒也欢喜,说实话。就算不高兴,为了给自家媳妇脸面,也得硬装出欢喜的模样来,笑着道:“这样的一手好字,可不是人人都写得来的。”

“连女工都不会呀…”韩淑芝拖了长长的尾音,拿两根手指头夹着那张书签,朝匣子里一扔。谁知书签很轻,没有投中,直飘向匣子的另一侧,落到了地上。

韩宁下意识地就要去捡。孟楚清却抢先他一步。把书签捡了起来,笑吟吟地对韩淑芝道:“妹妹当心些!这些书签。乃是我用亲手所种的花做的,虽然不值钱,却是我对太太的一片心。”

这是在指责她糟蹋了她对聂氏的一番孝心?韩淑芝的脸上,顿时青一块,白一块的。

眼见得韩淑芝落了下风,蔡姨娘马上责备她道:“你道庄户人家都和咱们一样,学完了写字学女工?像你大嫂这样。生在乡间,却能写一笔好字,已属难得了。”

她这话,心思细腻的人听,便会觉得她是在暗讽孟楚清出身低微;但换个神经大条的,大概又甚么也听不出来。孟楚清想了想,决定做个后者——她初来乍到,同韩淑芝拌拌嘴也就算了,怎好同风头正劲的蔡姨娘对着干。连聂氏都不是她的对手呢。

说到同韩淑芝拌嘴,可真是件好事情,因为她才只有十岁,要是太沉得住气,反倒让人生疑,这样热血方刚,才是小姑娘的正常表现嘛。说不准,还能降低蔡姨娘的警惕心呢。

孟楚清以为,今日请安,这样就算过去了,可谁知才从地上起来,小丫鬟却又在蔡姨娘面前摆上了两个蒲团。

这是要作甚么?!

她惊诧地朝韩宁看去,发现他也是满脸惊讶。

聂氏神色黯然,极为不情愿地开口道:“你爹说了,咱们家,多亏有了蔡姨娘,才能有今日的兴旺,所以叫你们俩,给蔡姨娘也磕个头。”

给一个妾室磕头?!孟楚清当即就僵住了。她晓得宠妾灭妻的人家,不会有甚么太讲究的规矩,却还是没想到,竟会乱到这种地步,居然让嫡出的长子长媳,给一个妾室磕头请安,这要是传出去,别说聂氏和韩宁没脸,只怕连孟家的脸面,都要丢光了。

孟楚清站在那里,看着蔡姨娘那张得意的脸,突然就觉得,他们孟家的杨姨娘,实在是太守规矩了。这个头,反正她是不会去磕的,只是不知韩宁会如何行事。

她侧头朝韩宁看去,只见他神色如常,竟甚么心思都看不出来,只是也没挪脚朝蔡姨娘那边去就是了。

她正观察韩宁的神色,却冷不防见他也侧过头来,小声地问她道:“你舍不舍得离开故土?”

虽然不知道他为何有此一问,孟楚清还是忍不住哑然失笑:“哪里是故土?”

是了,他们孟家,和韩家一样,都是外来户,故土根本就不在此处,又何来舍不得一说?

韩宁忍不住也笑了,道:“你放心,不管多难,我也不会让你受苦的。”

这话没头没尾,孟楚清莫名其妙。

但还没等她想明白,就被韩宁拽了一下,不由自主地随着他跪了下去。不过,是跪在聂氏的面前,而非蔡姨娘。

韩宁重重地给聂氏磕了三个头,闷声道:“请娘恕孩儿不孝!”

孟楚清完全不明白他这是要作甚么,只得跟着他也磕了三个头。

韩宁磕完头,搀着孟楚清站起身来,带着她朝外走。至始至终,都没有看蔡姨娘一眼。

“阿宁!”聂氏在后面焦急叫喊。更有韩淑芝不满的声音传来:“不就是给我姨娘磕个头么,这都不愿意?”

不管是谁,说甚么,韩宁都一概不理,拉着孟楚清迅速地离开了福禄堂。

一路上,韩宁都是沉默不语。孟楚清十分能体谅他的心情,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这些年,她太明白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在家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权威。韩半城宠妾灭妻,不待见嫡出长子,无论韩宁的能力多么突出,他在这个家里,也是举步维艰,处处受欺负。

也许,他在外漂泊时,日子还快活些罢,只少不用被逼着给一个妾磕头。

两人默默回到自己的院子,却隔着院墙,都能听见里头的吵闹声。孟楚清一听,脚步马上慢了半拍——刚才因为事发突然,就忘了跟聂氏悄悄禀报石榴的事了,不过刚才那个情景,也没机会去说其他的事。

韩宁心情正是不好的时候,虽然并没有把烦闷写在脸上,但也瞧不见甚么笑意,可谓是面无表情。他当先一步跨进院子,问道:“何事喧哗?”

石榴马上扑了上来,率先告状:“大少爷,戚妈妈和海棠居然不许我出去,这是甚么规矩?”

戚妈妈没有见过那张落了红的白绸,自然不敢接话;而海棠虽然见过了,但当着韩宁的面,也不敢说甚么,因此两人都僵住了。

石榴见状愈发得意,扒着韩宁的胳膊舍不得放手。

孟楚清跟了进来,不说为甚么不让她出去,反去问石榴道:“甚么急事,令你非出去不可?”

这下轮到石榴张口结舌,孟楚清接着又道:“我信任你,留你看守院子,你却要玩忽职守,不等我回来就溜,戚妈妈和海棠当然要拦着你了,难道这还有错?”

她的语气中,有着毫不掩饰的火气,戚妈妈觉得有些过了,生怕韩宁生气——若昨晚的事属实,韩宁难免会偏帮着新人儿,难保不会怪孟楚清太过于严厉。

她紧张地观察韩宁的表情,却甚么也看不出来,不由得暗暗吃惊,这韩宁年纪不大,难道就已经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还是说,他已经生气到了极点,所以反而面无表情了?

梅枝注意到了戚妈妈的紧张,却觉得她太多虑了,不管在谁家,都有这样的规矩,下人若无主人差遣,不得随意离岗,韩宁和孟楚清都不在,石榴本来就不能随意出门,就算孟楚清生气,也理所当然,任谁都挑不出毛病来,除非——除非韩宁袒护她。

石榴的一双大眼睛,眼泪汪汪地望着韩宁,真可谓是我见犹怜。孟楚清在一旁冷眼旁观,心想,刚才才在福禄堂受了那样大的侮辱,若韩宁还护着蔡姨娘所送的丫鬟,那他未免也太会忍了。

然而韩宁既没有大发脾气,责骂石榴,也没有袒护于她,只是示意海棠上前将她拉开,然后对孟楚清道:“些许小事,就由奶奶处理罢。”说完,就进屋去了。

他叫海棠来拉石榴,海棠自然是不遗余力,将她箍得死死的,恨不能就此将她箍死才好。石榴拼命挣扎,大声呼救,孟楚清担心引来蔡姨娘,连忙朝海棠使了个眼色,海棠这人看起来心机不深,在对付石榴上,倒是机灵劲儿十足,马上会意,腾出一只手掏出帕子,塞进了石榴的嘴里。

第一百章 求证(一)

因为韩宁亲自发话,让孟楚清处置石榴,因而围观的丫鬟婆子,都不敢替她求情,任由海棠把她押走,关进房里去了。

孟楚清琢磨,若论大小,自然是被逼跪拜蔡姨娘事大,但正因为这是大事,所以轮不到她这个才进门的新媳妇操心——就算她想操心,也没那个能力,所以还是留给韩宁烦心去罢。

石榴的事,才真正关乎她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她还要不要留在韩家,所以,还是赶紧解决了罢。

她正准备进屋去,韩宁却出来了,告诉她,他要重回福禄堂一趟,让她安心在屋里待着,哪里也不要去。

才从福禄堂出来,又要回去?是担心蔡姨娘没有如愿,就欺负聂氏么?孟楚清点了点头,由戚妈妈和梅枝陪着,回房坐下,准备等福禄堂没了旁人时,再悄悄去找聂氏说石榴的事。

过了一会儿,海棠进来回话,道:“奶奶,我把石榴关在柴房了,手脚捆了麻绳,嘴里塞了帕子,保准既跑不了,也喊不出声。”

关在柴房?孟楚清突然生出一计, 故意对海棠道:“你说石榴有块落了红的白绸布,可我等到现在,也没见她呈上来,可见是你扯谎了。”

海棠见她不信,急道:“我怎敢欺骗奶奶,她确是将一块白绸布收了起来,上头清清楚楚有落红,不信,奶奶到她房里去搜,肯定还在!”

她怎么这么确定,那就是落红?难不成她自己也曾爬上过韩宁的床?孟楚清突然想到这一层,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她,只得先解决石榴的事。故意道:“无缘无故的,你叫我去搜她的屋?要是搜得出来还好,搜不出来,岂不是让人嚼舌头?我才进韩家的门,正愁公婆挑错呢,才不上你的当。”

海棠见她越说越不信,愈发着急。想也不想就道:“奶奶不肯去,我去!您就在这里坐着,等我把那块白绸子,找出来给您看!”

孟楚清怕她耍huā招,想了想,问道:“你同她住一个屋?”如果不是住在一起,应该也没机会看到石榴收落了红的白绸布。

果然。海棠点头称是。

孟楚清就对梅枝道:“你跟了海棠一起去,就说是去她那里寻个huā样子,也好掩人耳目,不然正当着差,却跑回自己屋里去,像甚么样子。”

海棠连称孟楚清谨慎,带着梅枝去了,不一时,当真翻了一块沾血的白绸布出来,交到了戚妈妈手里。戚妈妈皱着眉头。捧来给孟楚清看。孟楚清却道:“谁晓得这是哪个的肮脏物事,还不赶紧拿走。”

不就是石榴的么?孟楚清怎么还不信?海棠愣住了。

孟楚清瞧着她一副怔怔的模样。却有些生气,这个丫头,真是白生了一副风流模样,脑袋却跟榆木似的,若机灵些,就该赶紧把话接过去,认定这块白绸布不是石榴的。然后毁灭证据,烧了它。

那样石榴没了凭证,拿甚么来证明自己和韩宁上过床?俗话说得好,口说无凭,在大户人家,本来就是这样,勾引少爷,是要担风险的,万一少爷或奶奶承认还好,要是不承认,你就得大落牙齿朝肚子里咽,吃个哑巴亏,无名无份地过着,等到年纪到了,拉出去配人。

梅枝也觉得海棠笨,只得上前,悄声提点了她几句,海棠这才恍然大悟,露出对孟楚清无限崇拜的表情来,连声道:“奶奶恕罪,都怪我眼神不好,竟拿了块抹布来给奶奶瞧,真是罪该万死。”说着,赶紧接过戚妈妈手里的白绸布,拿到小厨房,丢到炉子上,亲眼看着烧成了灰,方才回来禀报。

既然白绸布已毁,石榴就不足为惧了,孟楚清便让海棠把她放了出来,罚了她半个月的月钱了事。海棠认为处罚太轻,但却也不敢反驳,忿忿然地去了。

原来身为上位者,办起事情来竟这样的顺当,孟楚清突然有些明白,为甚么蔡姨娘这么不安分,非要争这争那了。

证据已毁,再不怕蔡姨娘借机生事,但孟楚清的心情仍不轻松,连戚妈妈和梅枝都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一个不留神,又让孟楚清说出要和离的话来——毕竟落了红的白绸布刚才就摆在眼前,任谁都要怀疑韩宁真和石榴有一腿了。

孟楚清坐了半晌,叹道:“要不是怕蔡姨娘借机生事,我就把那块白绸布留着,让石榴把事情嚷嚷出来的,这样起码就能知道事情是真是假了。而今证据已毁,倒不好知道真相了。”

如此不是更好?戚妈妈心中暗喜,忙劝她道:“成亲本来就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奶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反正石榴也掀不起甚么大浪来了。”

孟楚清却不作声,良久,突然抬头道:“夫妻之间,本来就该坦诚相待,等我直接问大少爷去。”

戚妈妈吃了一惊,急道:“奶奶,你才和大少爷成亲,怎好直接去问他?万一他恼了,怎办?”

“恼了就和离!”孟楚清一想到那块白绸布,就有些烦乱。

这回,梅枝却站在了孟楚清这边,反去劝戚妈妈道:“妈妈,你就让奶奶去问罢,不然奶奶郁结于心,也不是甚么好事。”她劝完戚妈妈,又给孟楚清出主意:“奶奶,你也别直接问,就说是听闻石榴是通房,问大少爷要不要将她抬为姨娘,这样不但不会惹恼大少爷,还能彰显您的贤惠。”

通房和妾室不同,妾室还有可能空有身份,而无夫妻之实,但成为通房的唯一标准,就是和男主人上过床,所以孟楚清这样问,就等于在间接问韩宁,有没有收用过石榴了。但这样的问法,显得多么的艺术,就像梅枝说的,不但不会惹恼韩宁,还能显得孟楚清十分贤惠,竟主动要求给他的通房一个名分。

孟楚清因此对梅枝刮目相看,啧啧赞叹了好几句。

戚妈妈却在一旁痛心疾首,瞧瞧,多好的通房人选,这就会为主母出谋划策了,可惜孟楚清却不要,真真是浪费人才!

戚妈妈毫不掩饰地把表情都挂在脸上,孟楚清如何看不出来,只装作没看见,不去理她。

一时韩宁回来,脸色却很难看,孟楚清跟着他去了西屋,倒茶给他,但却觉得此时问通房的事,很有些不合时宜,于是踌躇起来。

韩宁将茶一饮而尽,主动跟她说起了话,但讲的却是修渠的事,道:“明儿咱们回门后,就直接住下罢,把渠修好再回来。争取在明年开春前通水,这样就不耽误春播了。”

回门后,就不回来了?!就算修渠的工期再赶,也不至于连走完回门程序的时间都没有罢?孟楚清惊讶不已,第一个反应就是——刚才他重回福禄堂的时候,出事了。

是蔡姨娘一状告到了韩半城跟前,韩半城逼着他们走么?还是韩宁自己担心韩半城责罚,所以不等韩半城知道,就先自己开溜?

孟楚清猜测着,但却不敢开口去问,因为韩宁的脸色很是难看。她还记得,先前在福禄堂,他是多么的喜怒不形于色,这会儿却把所有的情绪都写在了脸上,是因为太过于生气,还是因为这里没有外人,所以不需要掩饰?

韩宁见孟楚清迟迟没有说话,心内愧疚愈盛。回门后,却不再回婆家,而是直接在娘家住下,的确是有些不合规矩,若让些有心诋毁她的人知道,一定不会说出甚么好听的话来。他在心里想了又想,终于想出个能稍微顾全些孟楚清脸面的方案来,道:“要不我在城里租个房子,每晚我们还是回来。”

孟楚清想了想,道:“不必了,这也是事出有因,修渠要紧嘛。”对于孟楚清来说,会不会被逐出韩家,远没有韩宁究竟有没有收用石榴来得重要,所以并不怎么在意。

韩宁不晓得她的心思,见她如此大度,很是感激,道:“那咱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各人的礼物,我会命人备下,你不用操心了。”

回门的礼物,本来就该婆家准备,想必就算韩宁不操心,聂氏也不会怠慢,孟楚清放心地点点头,站起身来,准备回东屋。但心里的那句话,还没有问出口,怎么也放心不下,以至于已经走到了门口,还是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犹犹豫豫地回头问韩宁道:“回门后还能不能回韩家,我并不怎么在意,你到哪里,我就跟去哪里,只是有一句话问你——”

韩宁听到这里,已是十分感激,想也不想就道:“甚么话,你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一定不会含糊。”

敢情他还以为是她有所求呢,孟楚清期期艾艾地,筹措着语句——别看她在戚妈妈面前,豪情万丈地说要直接去问韩宁,还说甚么父亲之间本来就该坦诚相待,可关键是,她和韩宁虽然是夫妻不假,可彼此之间一点儿也不熟,要论起彼此之间说过的话,恐怕还没哄韩迁时说得多,所以话到嘴边,就是不好意思开口,倒把自己闹了个大红脸。

韩宁瞧着奇怪,问道:“究竟是甚么事?”

第一百零一章 求证(二)

“我是想问问你…”孟楚清正欲问他,却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个陌生的声音,连忙住了嘴,她可不愿让人听见她直问韩宁有没有收用石榴之类的话题。

刚住声,就听见梅枝隔着门帘道:“奶奶,是太太屋里的喜鹊姐姐来了,说太太请奶奶过去呢。”

请她过去?韩宁可是才去过,与此有关么?孟楚清的眼神,不由自主地朝韩宁那边望去,但韩宁神色自如,甚么端倪也瞧不出来。

她只得独自出去,随了喜鹊一起,朝福禄堂那边去。

梅枝并不知韩宁刚才去福禄堂,发生了甚么事,但却本能的觉得,婆婆突然传唤,肯定没好事,她有心跟喜鹊套套近乎,问问聂氏叫孟楚清去的目的,但却又碍着孟楚清在跟前,不好逾越,只得忍着。

那喜鹊不过是聂氏跟前的二等丫鬟,却极会察言观色,见梅枝一脸急切的模样,竟主动对孟楚清道:“奶奶不必担心,我们太太最是个和善人。”

聂氏体贴又和蔼,孟楚清早就感觉出来了,只是凡事都有双面性,正因为聂氏对谁都是体贴又和蔼,所以才会被蔡姨娘压得死死的,也正因为这样,孟楚清才更加忧心,因为她保护不了儿女呀。

所以她是半点舒心的笑容都露不出来,只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喜鹊还道她是新媳妇,本能的害怕婆婆,便又提示她道:“太太才刚叫人开了仓库挑衣料,又让人去请裁缝来家呢。”

挑衣料,请裁缝,这是要量身裁衣?只是量身裁衣而已?同韩宁刚才说的事没有甚么关系?孟楚清略感惊讶,朝喜鹊看去。喜鹊肯定地冲她点了点头。孟楚清稍稍放下心来,梅枝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孟楚清是聂氏唯一的儿媳妇。在蔡姨娘虎视眈眈的后宅中,乃是她标准的“自己人”,因此喜鹊见她放下了心,自己也高兴,笑吟吟地领着她们上了福禄堂的台阶,连通传都不用,就直接让大丫鬟黄鹂带孟楚清进了厅里。

厅中果然有裁缝模样的人在。手里拿着软尺,只是坐在上首的聂氏,脸上的笑意并不怎么深,而且韩敏芝也不在。既然是做衣裳,怎么只叫了她?只怕不仅是做衣裳这样简单罢。孟楚清心里咯噔一下,才放松的心情又一下子紧张起来。

聂氏待人的态度,的确是和蔼无比。面对她这个新媳妇,又更带有三分亲切与怜惜,招手叫她上前,道:“我们家前几日才刚都做了新衣,因你还没过门,所以没有算上你,这会儿给你补上。”

说着,就让裁缝上前,给孟楚清量尺寸,又嘱咐裁缝道:“做合身些。不必放大。明年穿不得了,再叫你来做。”孟楚清是正在长身高的年纪。所以一般人家做衣裳,都会稍微做大些,好使得明年还能将就着穿一季,是以聂氏会有此嘱咐。

听见这话,孟楚清忍不住地感慨,当年他们孟家,也是这样做衣裳的。只管合身好看,不管明年还穿不穿得,甚至一季叫裁缝来做两回,都是有的,但如今家道中落,就只能朝大的买了,好就着明年还穿一季。

聂氏嘱咐完裁缝,又让人把衣料都抱了来,供孟楚清挑选,道:“好孩子,你喜欢甚么颜色花样,尽管挑,喜欢甚么式样,也尽管跟裁缝说,这里就是你的家,千万别客气。”

还没量完尺寸呢,就让她挑起衣料来,是甚么事,让她这样的赶?孟楚清疑惑不解,抬头朝聂氏看去,却惊讶地发现,她的眼中居然有水光点点。难道是因为她和韩宁要变相被逐了么?这其中,到底有些甚么隐情?她这样一想,也急切起来,随便挑了几匹颜色鲜亮些的衣料,让裁缝做成时下最流行的款式。

聂氏显然也是有话对她讲,甚么意见都没提,就让裁缝下去了,并把孟楚清带进了她西次间的宴息处。孟楚清瞧那陈设器具,应是聂氏平常起卧之处,这样看来,是要同她讲讲知心话了。

谁知聂氏,却是一进屋里,就抹着眼泪哭了起来。孟楚清想去劝,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因为聂氏还没提他们被逐的事,她不好主动说,只得拿眼去看侍立一旁的大丫鬟黄鹂。

黄鹂连忙上前,低声劝聂氏道:“太太,明日一早,大少爷和大奶奶就要动身了,您有甚么话要嘱咐,得赶紧才是。”

聂氏一听这话,竟哭得更伤心了,黄鹂尴尬不已,冲着孟楚清红了脸。孟楚清没办法,只得道:“太太为何事伤心?是因为我和大少爷明天就要去韩家庄了么?太太放心,那渠年前就能修完,我们一准儿能赶回来过年。再说韩家庄离兴平县虽远,但半天时间也就到了,太太要是想我们了,遣个人去说一声,我们就回来瞧您。”

她只字未提被逐的话,只道他们是要去修渠,但聂氏听了,还是伤心不已,竟有嚎啕大哭的架势。她便也与黄鹂一样尴尬起来,同她相视苦笑。

这究竟是怎么了?就算被逐不是甚么好事,也不至于这样难过罢?孟楚清实在摸不清聂氏的想法,不敢再轻易开口,一时之间,屋内只闻聂氏的哭声。

她们谁都没再开口劝,聂氏反倒渐渐平静下来,最后终于止住了哭声,淌着眼泪对孟楚清道:“我的儿!只怕你们不能回来过年了!”一语说完,又痛哭起来。

不能回来过年?!这是为甚么?孟楚清惊讶地朝黄鹂看去,后者却冲她摇了摇头,表示她也不知情。

孟楚清愈发着急知道详情,遂不管不顾地猜测道:“太太,是老爷不许我们回来过年么?”

聂氏虽然泣不成声,不过倒也点了点头。

孟楚清便继续发问:“是因为我们不肯叩拜蔡姨娘?”

聂氏又点了点头。

孟楚清又问:“不许我们回来过年,那是要让我们去哪里过年呢?”在这个时代,可没有回娘家过年的习俗,想也不要想。

聂氏没有回答,却是一面哭,一面摇头。

孟楚清揣度其意,试探着问道:“您也不知道?老爷只说不许我们回来,但却没指明去处?”

这回,聂氏点头了。

孟楚清无语半晌,见她越哭越伤心,只得先安慰她道:“太太,若老爷真是这样说的,我看一多半是气话,不然怎会不指明去处。太太且放宽心,等老爷过了气头,就好了。”

聂氏却一个劲儿地摇头,最后抽抽泣泣地道:“以前他赶阿宁出门,也没指个去处,还是他自己做生意混出些名堂,才叫他去负责家里的生意。”

原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韩半城一贯作风如此,怪不得聂氏如此难过了。孟楚清又是无语半晌,只得道:“既然上回是因为大少爷立了功,才饶过了他,那这回想必也错不了,只要水渠修成,也是功劳一件,兴许老爷因此一高兴,就许我们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