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郡王从没觉得这样疲惫过,伸手挡在他跟前:“不必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不说他知道自己绝对是太子的儿子没错,就算他真是韩正清儿子,他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也不容许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

他喘了一口气,梳理了一会儿思路,就朝钱应和黄翌青道:“请崔侍郎过来吧,如此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他父亲跟恭王斗了一辈子,现在却要他给恭王抬轿提鞋?

东平郡王是个听得进人劝的人,像这样立场坚定其实倒是难得,钱应就问他:“殿下不怕后果?”

他们还是怕,沾上这等皇家秘辛的,哪里有好下场的?就算是为了太子的名声,他们这些人恐怕也留不得了。

东平郡王苦笑了一声:“若是我走了,后果会怎么样?到时候你们的妻儿老小一个也不会剩。现如今虽然连累了你们,可到底,旁人是无碍的。是我对不住你们,不过你们也别怕,到时候反正一起死罢。”

话都已经说到了这里,没什么好再说的了,钱应抿了抿唇看着东平郡王,低声应了一声是,亲自去钦差住所找了崔应书。

崔应书来的也很是及时,东平郡王这副钦差向来就是叫他欲除之而后快的,同理,东平郡王对他也是如此,因此接到了线报说是东平郡王这里来了可疑人物,现在那边又派人来请,他还以为他们是要对他不利,做足了准备。

谁知他的这些准备全然没有用上,东平郡王根本不打草稿不卖关子,亲自把韩城的身份说明了,还把韩城来的目的也说了,然后看着没反应过来的崔应书道:“他口口声声说恭王要反,我们这里接到的却只是恭王被劫匪杀害的邸报,到底如何我也不甚清楚。劳烦崔侍郎审一审了。”

崔应书当然是要审的,这一审冷汗都下来了。

其实东平郡王的身份到底如何倒还是在其次,重要的是韩正清叫韩城现在来捅破这件事把东平郡王接走的目的-----他居然是联合了恭王要造反!

韩正清把守的可是大同要塞,崔应书立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根本不问韩城范良娣如何如何,拿了韩城去审。

审的结果倒是也的确跟东平郡王说的差不离,可其实韩城知道的也并不多,不过知道些皮毛而已,到底韩正清打算如何,韩城说的根本不清楚。

不过关于湖北的事,韩城受不住刑倒是给吐了个清楚-----他奉命来,除了接东平郡王之外,还要同江田平接头,联合江田平把湖北局势搅乱。

真是好大的一盘棋啊,崔应书连夜写了密折派了心腹送去京城,琢磨之后倒是还想到一件事。他以钦差的身份来的湖北,抚灾的事情倒是进展的很顺利,原先的流民也都被他妥善的安置了,可是就是这个江田平,简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到湖北第一天开始就跟他对着干,偏偏他手里软禁着都督有实权,又狡兔三窟,到现在都是个祸患。

可现在不同了,韩正清似乎是能联系上他的。

韩城倒是上天赐给他的一样,他想了想,连夜又召集了幕僚商议之后,逼着韩城写了一封信,以他跟江田平特有的联系渠道,换了个人按照韩城说的那样,去信给了江田平。

四天以后,崔应书等来了两个回应,一是京城的,驸马叶景宽来了湖北。二是送出去给江田平的信,也收到了回信。叶景宽来的太快,当然不是他送密折之后朝廷给的回应,可叶景宽来,目的也同东平郡王有关,崔应书先让他去换了衣裳:“巧了,我正有件同郡王有关的事要告诉你。”

第二十六章 抓人

叶景宽都没顾得上换衣裳,他接过了旁边崔星递过来的一盏茶一饮而尽,摆了摆手:“免了,现在哪里有心思喝茶,东平在哪里?”

崔应书见他一来就问东平郡王,就知道他是为了东平郡王来的,心念一动,问他:“你说说看,我这里也有一桩同郡王有关的事要告诉你。说不定咱们二人殊途同归。”

叶景宽凝眉,在崔应书面前也没什么不能说的,将自己来湖北的目的说了,又道:“虽知道皇室血脉错不了,可是难保东平不被人谗言所惑。何况把他握在手里,总也有些用处。”

具体的用处他没说的太明白,可是崔应书却已然想通了,他皱起了眉头:“你们京城也收到了消息?京城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崔应书竟然好像也知道了一般,叶景宽原先急躁的心瞬间安定了下来,有些疑惑的看向崔应书,想到他刚才说不要急,他也有一桩关于东平郡王的事要说,觉得颇有些心凉:“东平不是出了什么岔子了吧?”

别真跟之前来之前宋楚宜她们担心的那样,韩正清已经把东平郡王给带走了。

崔应书摇了摇头,吩咐崔星去找东平郡王过来,自己同叶景宽笑了笑:“原来真是为的同一件事,京城局势已经到如此地步了吗?”

他在湖北这边抚灾,又有江田平掣肘,消息渠道并不通畅,如今对于京城的消息仅限于知道恭王死了-----自然,明面上是死了,崔应书是决计不信什么马圆通余党的鬼话的。

可是只知道恭王那里出了岔子,却没料到是这样大一盘棋。

叶景宽冷哼了一声:“我来之前,内阁已经草拟圣旨急召锦乡侯回京。”

“韩正清不会奉诏的。”崔应书面色平静的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抬头看着叶景宽:“我要与你说的就是这件事,我们这里,因为东平郡王殿下,捉了个要紧的人。”

叶景宽这才知道韩正清居然真的派了人来湖北,欲要接东平郡王走的事,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韩正清究竟想做什么?”

想做什么,其实在他们心里都已经有了定论,根本说不上疑惑了,他这么一问,只是觉得韩正清委实疯了而已。

一个堂堂的锦乡侯,把持着大同,算的上是北方的门户,却非得一步步把祖上累积的家业和名声一朝败光。

图的什么?叶景宽觉得韩正清可笑至极,可是可笑归可笑,现在并不是感叹人可笑的时候,他片刻都不耽误,先见了东平郡王,彻彻底底把韩城跟东平郡王所说的事问的事无巨细,然后才拍了拍东平郡王的肩膀:“东平,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他从前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侄子,荣成公主也不是很喜欢这个侄子,他的母亲,实在不是让人喜欢的人,对待卢太子妃的过于咄咄逼人的态度,也实在让人厌恶。

可是到现在,他忽然发现,其实东平郡王同他母亲,也不是很像的,甚至同他父亲也不是很像,明知道拒绝韩正清意味着什么,他却仍旧是做了。

东平郡王苦笑了一声:“姑父不必夸我,倒不是为的什么大义。只是我若真的跟着他去了,我母亲的名声倒是无所谓,早已经不怎么好了。可我父亲如何自处呢?何况要我同恭王叔摇尾乞怜求一口饭吃,我做不到。”

他觉得此生做的唯一一件绝顶聪明的事,莫过于这件-----就如同陈德忠和钱应他们后来商量的那般,他的身份不可能跟韩正清说的那样不堪,既然不是,那他就是建章帝的亲孙子。

而他并没有被奸人迷惑,还主动把奸人供了出来,在建章帝那里,总是一份面子情。

要他去韩正清和恭王那里求一条生路,从此老鼠过街,他宁愿堂堂正正的给自己谋一线生机,如果不成,如果周唯昭他们决意要靠此事弄死他,那他也死的其所。

他死也要死在东平郡王的位子上。

他这话说的倒是实诚,叶景宽没什么好再说的,回头去问崔应书:“韩城呢?”

他来湖北,就是为的防止韩正清捷足先登,也幸好东平郡王居然难得的耳清目明,倒是便宜了他。

崔应书把自己利用韩城引出江田平的事说了:“说来湖北这乱局大多都是这个祸害跳起来的,只是可恶他会藏,想尽了法子,总是在快摸到他边角的时候棋差一招。现在有了韩城这个桥在,大约会有些消息了。”

崔应书已经来了湖北半年,襄樊这边的抚灾进度倒是进行的顺利,可是江田平等人纠结的地方就成了顽固了,长久拖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朝中颇多御史上书弹劾崔应书办事不力,现在若是能借着韩城韩正清把江田平拿下,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江田平送来给韩城的回信上说七天之后在沛城碰头,他就等足了七天,化身成个侍卫跟着韩城一起去了沛城。

江田平这个老狐狸别的不说,警惕心是一等一的高,他足足陪着韩城又等了几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终于在沛城以南的一处民宅里见到了真人。

就算是在民宅里见面,江田平也没放松警惕,周围布满了人手,幸好他跟着韩城转的这阵子,已经把崔应书那边给的人也都七七八八的布置的差不多了。

等外头来了信号,这里江田平跟韩城也已经说到了如何对付崔应书,如何搅乱湖北的水,叶景宽丝毫没有犹豫,先行掐住了江田平的脖子。

他是武官家中出身,自幼就开始练习刀枪,这些年也从未疏于训练,这一出手的速度迅捷如豹,准确的抓住了江田平,外头他的人也几乎同时破门而入,一拥而上,把江田平带来的几个心腹和韩城一起重新绑了。

虽然江田平那边的反应也快,发现了江田平这边有异动之后就立即封了城,可是叶景宽早就已经收买劝降了沛城知县,费了一番周折还是顺利把江田平一行人带回了襄樊。

第二十七章 圣意

叶景宽先行写了密折送回京城,然后才自己带着东平郡王和韩城一行人回京。

崔应书的密折又较叶景宽的先到,建章帝召内阁成员和皇太孙周唯昭一同于御书房议事。

常首辅皱着眉头觉得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乎想像:“如今一下子,倒是来了两边消息。”不来就不来,一来,湖北和晋地都来了消息。

可惜的是,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晋地的镇南王如今生死不明让人担忧,而湖北那边,足以说明韩正清的狼子野心了。

岑必梁神情激动,胡子乱颤:“大同乃是西北门户,绝不容许有失。若是锦乡侯拒不奉诏,当杀!”

现如今已经撕破脸了,面上那层粉饰太平的皮还要来做什么?

岑尚书慷慨激昂,激动得咳嗽了几声方才又急哄哄的道:“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时他们几个知道恭王原是自己出逃的之后就觉得这事儿要糟,这不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么?直截了当的下旨把恭王废成庶人,叫锦衣卫刑部张贴文榜通缉,光明正大把事抬到明面上来说多好,非得废这样大的力气兜这么大一个圈子。

可是岑尚书私底下一想,又觉得建章帝这样做也情有可原,毕竟眼下正是是非多的时候,湖北出事,九江前年大水,出了杨云勇这样的巨贪,后来又出了太子中风、太孙遇刺一事,要是再出恭王逃跑,大张旗鼓通缉,就等于变相告诉天下人,皇室乱成了一团。

可当时是当时,当时情况下,恭王势单力薄,锦衣卫暗中追杀或可解决,可现在又不同了,现在恭王勾结边境大臣,俨然已经快成气候,绝不能再为了面上的好看而姑息纵容了。

建章帝远比岑必梁要焦躁愤怒的多,他强撑着定了再发圣旨召韩正清回京的决定,吩咐内阁拟旨,又道:“恭王那里......”

起先已经说恭王死了,现在要是再发明旨讨伐,岂不是说圣谕如同儿戏?建章帝一时很是为难,偏头去看周唯昭:“唯昭怎么看?”

周唯昭之前其实已经同宋楚宜商量过这个问题许多次,早有准备,听建章帝这样问就道:“就算皇祖父不发圣旨晓喻天下,到时候恭王作乱,照样要举起龙子龙孙的旗子。一味捂着也不是办法。”

宋程濡之前一直眼观鼻鼻观心,如今听周唯昭表态,建章帝犹豫,方才附议:“臣也如此以为,自古以来,凡是犯上作乱的,皆要有个由头。恭王最大的倚仗,也就是龙子的身份了,他不会舍得不用。到时候肯定还要把矛头指向东宫和太孙殿下。”

肯定要把太子那些丑事拿出来说,作为攻讦太子的由头,肯定还要说东宫诛锄异己,蛊惑圣心什么的,宋程濡都不必清风先生提醒,自己也能猜得到恭王会怎么给自己洗白。

常首辅沉默半响也点头:“圣上,事关皇室秘辛,之前老臣也是想着能不给您面上抹黑就不抹黑,可如今情势已经不能控制,早下决断的好。”

建章帝并没犹豫,他忍着胸口一阵一阵的疼痛,缓了口气:“你们商议出个章程给朕瞧。召韩正清回京的圣旨,用八百里加急送去。”

又单独留下周唯昭,沉默一回方道:“朕叫钦天监和礼部准备册封皇太孙的章程。”

他又有些感慨,看着自己的孙子叹口气:“从前没想过会走到这一步,是朕误了你父亲和叔叔们。”

他自诩是个极好的父亲,虽对每一个孩子都不错,可也早早的就册立了太子,就是为了防止孩子们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世事难料,事情就是走到了这一步。

恭王和太子的事对建章帝影响太大,他直接老了十岁,而恭王出逃皇陵的事,更是叫建章帝更加心力交瘁,周唯昭叹口气,亲自给建章帝倒茶:“皇祖父当心龙体。”

建章帝虽憔悴,精神却还不错,摆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放心,这点风浪,还打不倒朕。”只是难受罢了,当父亲的被自己儿子们背叛,心里总是过不去的。

周唯昭先去了詹事府处理政事,然后才回东宫,宋楚宜正陪卢太子妃下棋,下棋并不是她的强项,她愁眉苦脸凝眉思索的模样实在是有趣,周唯昭只觉得方才还沉甸甸的心登时落回了原位,笑着在她旁边坐了下来:“走这里。”

卢太子妃就瞪他一眼:“观棋不语真君子。”

周唯昭在母亲和妻子面前从不端着,莞尔一笑:“母亲饶了她罢,她下棋还不如明惠,再不放些水,瞧她可怜的,小脸都皱在一起啦。”

卢太子妃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

连宋楚宜也忍不住羞红了脸,又有些恼羞成怒,碍着卢太子妃在跟前又不好生气,到底瞪了他一眼。

卢太子妃就叫人撤了棋盘,拉了宋楚宜的手:“不过唯昭说的也有些道理,亏的你还天天特意来陪着我......其实,咱们赏花煮茶也是趣事......”

宋楚宜的脸就羞得更红了,周唯昭和卢太子妃都相视一笑。

外头的事,周唯昭并不想拿来叫卢太子妃心烦,尤其是事关恭王的,他更不想拿来恶心自己母亲,因此之前在御书房的一应事宜,他一个字也没提。陪着卢太子妃说了会儿话,再笑着说了说当差的趣事,等到了晚饭时分,哄着自己母亲高高兴兴吃了饭,他方才牵着宋楚宜的手一同告辞。

卢太子妃叫人多准备了几盏灯笼,又执意叫了鸣翠宫的宫人送他们回去。

已经是十一月中了,京城的雪少见的来的迟,这两天才开始飘薄薄的雪花,内侍撑了伞出来罩着他们,周唯昭把宋楚宜往自己怀里揽了揽,轻轻问她:“冷不冷?”

宋楚宜摇头,就听见周唯昭道:“皇祖父说,叫礼部和钦天监准备册封皇太孙的章程。钦天监已经去选吉日了。”

总算是赶得及了,我要去医院守夜啦,大家早点睡,不要熬夜,我连着熬了两个月,现在已经快要油尽灯枯了。不是开玩笑,是真的不要熬夜,胸口会发疼的。晚安啦,爱你们,么么哒。

第二十八章 蹊跷

山间岁月长,他在龙虎山上七八年,旁的或许并不多精通,可是耐心这两个字,他恐怕是修炼的到家了,而一个有耐心的人,只要事情围成定局,就不会放松心防的,他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他说起这等要紧的事来,语气也仍旧平平淡淡。

宋楚宜的手有些冷,周唯昭把她的手攥在手里努力温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永安宫,阶前的一对黄花梨满雕宝塔宫灯在夜色里散着暖暖的光,有雪花飘在了周唯昭长长的睫毛上,宋楚宜回头看见,轻轻替他擦干净。

周唯昭于是握住她的手,轻轻把她带进怀里长长的叹息一声:“小宜,我总算等到了这一天。”

从这以后,他再不必陪着母亲在父亲的阴影里活的小心翼翼,再不必为了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殚精竭虑,除了这些,他还有心爱的人相伴,他终于发现这世上除了叫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心计,原来还有这样令人热爱生命的感情。

宋楚宜微微笑了笑,眼睛笑成天上的月牙,她替周唯昭去了身上大氅,看着青莺青桃放下了帐幔,把一切枫雪都挡在外头,轻声道:“是啊,恭喜你啦十五。”

想起这个十五的小名,宋楚宜漂亮的眼睛里笑意愈深,忍不住弯了弯嘴角:“看来师傅说得对,他就是你的福星。”

建章帝能这样顺利的下决定,受了恭王的刺激自然是一方面,可是中间周唯昭的师傅张天师,是出了大力气的,他向来受建章帝信任,且同元慧的那种信任不是同一等级,他的话,建章帝自来是听得进去的。

周唯昭的小名是天师夫人取的,听她说,周唯昭刚去龙虎山时才五岁,荣成公主走了,他就天天一人跑到山脚下去等,是个很固执的孩子。后来有一次,上山的路上碰见了狼群,险些没了性命,要不是他师兄弟们发现的快,皇孙殿下恐怕就没了。

天师夫人就劝他,哄他说,等八月十五了,中秋了,公主殿下就会来的,最不济,太子妃殿下也会派人送信来的。

那时候周唯昭还小,远没有修炼成如今这副腹黑的模样,天真的信了,日复一日的念叨着十五十五,后来天师夫人索性就喊他十五了。

如今宋楚宜念起来,只觉得满腹心酸和心疼。

她看着周唯昭的眼睛,好似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小时候的那个自己,远远的看着宋楚宁亲昵的被宋毅揽进怀里举在肩上,明明很羡慕,明明很嫉妒,可却又知道永不可能得到。

她把头埋进周唯昭怀里,一瞬间有泪意涌上,却很快又被自己压了下去。

“陛下好端端的,为什么忽然提起册封皇太孙的事?”她很快就察觉到了其中不对劲之处,建章帝经过恭王和太子的事大伤元气,原先礼部等上书以太子身体不妥当不能堪配储君为由请立太孙,建章帝的态度还在模棱两可之间,怎么忽然就改了心意想到册立皇太孙的事?

原本已经出了门的青莺又去而复返,轻轻敲响了门得到允准之后进来,拿着一摞书信朝宋楚宜笑:“就您今天去陪太子妃娘娘的功夫,来了这么许多信......”

她自从嫁入东宫以后,通信的渠道都是由罗贵负责,由他把信带回来再传递进永安宫给徐嬷嬷和许妈妈两个人。

她要看信,周唯昭就先进净室去梳洗了,留她同青莺说话。

青莺捡出两封来递给她:“这一封是湖北舅老爷寄来的,另一封......是卢姑娘寄来的。”

卢重华已经许久没消息了,她成了亲之后,卢重华派人从漳州赶回来给她送过一次礼,就没了消息,卢大奶奶还担心的了不得,连宋楚宜也特意拜托了周唯昭去信福建,问一问卢重华的下落,福建那边传回信来说卢重华是出海了,四月多都没消息了,崔华蓥都打算亲自动身去一趟福建寻她,现在见来了信,宋楚宜稍稍松了口气。

可卢重华的信,还是六月之前往回寄的,不过是在中途耽搁了,才会到如今才送进来。宋楚宜看一眼就放下,心中担忧更甚。

青莺见她担忧,虽说也觉得出海了这么久没有消息恐怕不详,仍旧还是劝她:“卢姑娘吉人自有天相,不会出什么事的。何况她毕竟是卢家的姑娘,就是漳州知府也不敢怠慢她,又有殿下派了人去找,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的。”

可就算卢重华身边带的人再多再稳妥,架不住她是出海去了,本身福建沿海如今就不太平....若是遇上了海寇,那才真是要命。

她想了想,吩咐青莺:“我总觉得有些不对,明天你叫卢大奶奶进宫一趟。”

她会这么焦虑担忧,还是因为卢大奶奶的害怕实在是太过叫人不安了-----虽然如今海上很不太平或许有事,可是卢重华身边的确有许多人手,不说别的,保证自己性命的能力还是有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卢大奶奶却好似认定了卢重华一定遭遇了什么不测一般,整天心神不宁,前些天来太子妃宫里拜见太子妃的时候,谈起这事儿,眼里的绝望和惊恐绝不是只是单纯的担忧所能致。

母亲担忧女儿,自然是人之常情,可是,从前卢重华亦有出海的打算,卢大奶奶自始至终都算得上镇定豁达,只是从前阵子开始,才异常的担心。

要说这里头没有什么事发生,就实在太奇怪了,偏偏卢大奶奶又不肯说,只是说担心罢了。

青莺俯身应了是,又把崔应书的信拿出来给她。

崔应书的信就比卢重华的那封信叫人好受多了,因为没什么悬念,他在信里极清楚的把韩城去湖北的目的说了,还说了韩城去湖北不仅是为了撺掇东平郡王跟着逃亡去晋地,竟还打算奉韩正清的命令联络江田平,趁机杀了崔应书,搅乱湖北局势。

第二十九章 跳墙

正好周唯昭已经从净室出来,见她坐在玻璃窗前低头看信,昏黄的光给她周围都笼上一层光晕,脸上忍不住先带了微笑,上前坐在她旁边,见落款是崔应书,道:“方才你还问我为什么皇祖父忽然变了心意,现在不用我说了。”

是啊,宋楚宜目光有些复杂,恭王来这么一招,建章帝之前那点子介意肯定早就已经飞到天外了-----相较于恭王和太子,周唯昭实在是一个再完美忠厚不过的储君了。

只是虽然料到恭王大胆,却也没想到大胆到这个地步,竟真的是要联合韩正清造反。自然,这原本就已经是预料当中的事了,也没什么好稀奇的,可是镇南王那边,却着实令人担心。宋楚宜许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冷笑了一声:“西北昨天不是刚送了八百里加急的急报回来,说是边关有些不稳,鞑靼屡屡犯关惹事么?看来韩正清这是要走一个拖字诀了。”

而他拖下去的理由,自然是因为不放心东平郡王。在他的计划里,肯定是东平郡王一脱离湖北到了晋地,就立即帮助恭王举起反旗造反的。

“第二封圣旨已经发下去了,若是他拒不奉诏,立斩。”周唯昭眉间冷意顿生,向来俊朗的脸上带了一丝讥讽的笑:“就叫他自己选吧。”

韩正清自然是绝不可能奉诏的,他接了圣旨,转头就烦躁的将圣旨掷在了地上,整个人如同暴怒的狮子,一脚又踹翻了旁边的木桌。

心腹知道他愤怒的是什么,他愤怒的根本不是圣旨不圣旨,他愤怒的是到现在东平郡王那边还没有消息传过来,若是韩城顺利的话,此时应该已经带着东平郡王回程了------这一路上韩正清都安排了妥当的人接应,可是到现在他布置下的人手都还没有动静。

“再派人去!”韩正清发完脾气,仍旧不忘正事,忍着头疼吩咐人:“再派人去湖北。已经去了二月有余,怎么还没消息?!”

韩城平时办事绝不是这么不靠谱的人啊,怎么这趟差事却迟迟没有动静?

心腹犹豫一瞬,还是没忍住问出了心里的疑惑:“侯爷,或许未必是二爷他办事不利呢......”他见韩正清猛地朝他看过来,忍不住抖了抖,可还是大着胆子道:“郡王殿下或许一时接受不了,也是有的......”

他说的还是比较委婉,其实要是依他看来,东平郡王毕竟是被太子手把手养大的,父子情分摆在那里,太子为了东平郡王都舍得对太孙下毒手,不说是个人,就算是个石头,被这么捂着也该焐热了,相比起来,韩正清这个突如其来冒出的‘父亲’,哪里有那么容易被东平郡王接受?

韩正清就硬生生的捏断了手边的笔,碰上跟大范氏有关的事,他总是难以保持绝对的理智,尤其是这种关乎他跟大范氏血脉的事,更是叫他有些激愤,他呵了一声,面上带着阴冷的笑:“不能接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他就是我的儿子!”

太子那个蠢货有什么好?除了身份高,到底哪里比他强?当年大范氏为了太子的身份权势拼了命的要当太子妃,现在东平郡王又为了太子不想认他这个亲生父亲!

心腹低头不敢再说了,良久重重的呼出一口气:“侯爷,咱们没时间了。”

是啊,没时间了,恭王那里之前说什么名分不名分的由头恐怕用不过去了,最近总是着人来催,而朝廷就更不用说,这是第二道圣旨,明天若是再不奉诏......

韩正清自己也知道,因此就显得更加烦躁:“可湖北那边迟迟没有消息......”他一面说,一面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好几圈,觉得心里恼怒的厉害。

可恼怒归恼怒,再恼怒他也舍不得东平郡王,那是他儿子!是他豁出去了一切,用一生的前程换来的儿子!

他如今也只剩了这么一个嫡出的儿子-----在他心里,范良娣永远是他的妻子。

“侯爷何必自欺欺人?二爷不是没本事的人,若是事情顺利,此刻东平郡王早就站在您面前了,既然这么久都没有消息,定然是出了事了。”心腹横下了心:“再不做决定,恐怕咱们自己性命也难保,又说什么给郡王挣前程的话呢?侯爷,一旦咱们真的得了势,还怕......”

韩正猛地挥手打断他的话:“不必再说了!”

他看着心腹欲言又止的模样,片刻后就下定了决心:“你亲自去一趟湖北,打听打听消息。现在朝廷已经对我起疑,湖北那边又有崔应书那个狐狸在,消息肯定是递不到我这里的。你亲自去一趟,不管东平是自愿也好,不自愿也罢,尽可能的保证他的安全。若是朝廷想对他动手......”他沉默片刻抬起头来:“告诉他,他父亲才是真正能给他想要的一切的人,劝他回来。”

眼下这个节骨眼了......心腹万分不愿意,可抬头看见韩正清眼睛,又知道此事定然没有转圜的余地,心里对于东平郡王的存在始终隐隐不安,想了想,只好答应-----东平郡王对于韩正清来说这么要紧,留在朝廷也的确是个隐患,倒不如要回来。

他答应了,又劝诫他:“属下自然是肝脑涂地的,可您这边也该下决断了,不可久拖。”

韩正清压根就不想拖,如果不是顾忌东平郡王的安危,他早就已经动了手。他面色沉沉的点头:“我自有打算。”

是,他自有打算,他当天夜里就连夜找了范家人,第二天鞑靼就兵临城下,掳走百姓三百余人。

韩正清面对前来催促启程的定远侯和太监冷笑:“本侯走了,这些百姓怎么办?被掳走的百姓怎么办?!就任由鞑子凌辱吗?!”

大同监察御史和副将等人通通替韩正清求情,宣旨的太监跟定远侯竟然无能为力。

到最后,定远侯忍无可忍:“本侯一力承担!若是侯爷不服,尽可回京上折参我!也可请三边总制作主!”

第三十章 人心

韩正清既然要做,自然就早做足了准备,他早料到太监来传旨不可能毫无准备-----就如同他的心腹幕僚们说的那样,朝廷既对他起了疑心,就一定会有两手准备。

他若是屈从了朝廷决意回京,绝对是不能全须全尾的回去的,而要是不会去,朝廷自然也有朝廷的应对方法,他们之前就商量过,最后发现朝廷能用的招数其实也并不多,无非是两样,一是定远侯联合监察御史定他的罪,二是去找三边总制崔绍庭做主。

第一项,他昨晚就已经把副将等人召到了一起,定远侯初来乍到,根本不是他对手,第二项,还是那句话,大同是他的地盘,他祖祖辈辈在这里镇守了几十年,他对大同的掌控,就是崔绍庭在西北这几年钻营,也动摇不了。

因此现在定远侯说这话,韩正清就噗哧一声笑了,他虽是笑着的,眼神却发冷,嘴角的弧度叫人看着就心下发慌,传旨的太监已经有些不大好的预感了,瞪大了眼睛刚要说话,就听见韩正清又笑了一声。

“本侯已经说过了,不是本侯不肯奉旨,实在是情势所逼。自古以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现如今鞑靼犯关,百姓遭掳,变下若是知情,定然不忍心......”

定远侯懒得同他废话,他背着双手冷冷的瞧他一眼:“你这话说的,好似大同是你的一般,本侯虽不曾镇守大同,可是祖上一样军功起家,一样在云南镇守多年。侯爷若是担心百姓安危,若是担心大同城,那大可不必。”他环顾了一圈对韩正清忠心耿耿的大小将领,饶有深意的道:“本侯把话撂这,只要本侯在,定然不叫鞑子进我关内一步!”

他是得了密令前来的,根本不会被韩正清这番花言巧语蒙了去,见诸人一时都不说话,他就看着韩正清:“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同样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太监终于也反应过来,颤巍巍的跟着喊了一嗓子:“锦乡侯,你难道想抗旨么!”

韩正清还就是想抗旨,他立即吩咐左右:“关门闭户!天使远道而来,咱们自该好好款待的!”

自此,面上的那层皮也不要了。

定远侯武功着实不错,他在云南那么多年也不是白待的,连韩正清在他手里都很是吃了一回亏,被刺伤了左肩。

可是双拳难敌四手,韩正清捂着肩膀退在自己私兵后头,看着定远侯招架私兵,脸上溢出一丝冷笑。

变故来的有些突然,那些不是韩正清心腹的没提早得到消息的尽皆呆立当场,反应过来韩正清这是在做什么之后,更是都白了脸。

韩正清也着实没给他们留后路,他今天借着鞑靼叩关把这些人全都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清除异己的,有了准备的副将等人又把这些底下将领们通通绑了。

韩正清豢养的大夫很快上来替他止血敷药,韩正清目不转睛的只看着定远侯方向,他倒是没料到,老定远侯虽说军略上厉害,可是武功上去差些,没想到他的儿子现任定远侯却是个练家子,怪道说同镇南王是自小的兄弟。

想到镇南王,韩正清眸色微沉,就是这一闪神的时候,屋外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他耳朵都险些被震聋,正要起身,一股劲风已经袭来。

幸而他常年在兵刃底下讨生活,下意识侧头一偏,险险的躲过了这一击,再立定了定神去看,才看出来者是谁。

不是旁人,是原先杨玄死后,他安插去了崔绍庭身边的卧底路然。

韩正清原先受了伤也不曾变过的面色终于变了,他显而易见的恼怒起来-----他生平最恨的就是人背叛他,眼前这人还是他培养了多年的心腹!

路然且顾不上韩正清,见定远侯机灵的趁着他闹出来的动静而飞身出了窗户,也一跃而起从窗户里翻身飞了出去。

得益于韩正清的信任,他对大同极是梳洗,对韩正清的住所更是熟悉之至,此刻他领着定远侯并自己领来的一众人,很快便躲过了巡查的护卫,从侧门逃出。

韩正清的恼怒不过一瞬间的事,反应过来之后他就吩咐人全城搜捕定远侯和路然,自己却立即召来庶子韩阳。

“你往太原去一趟。”韩正清肩膀上的血迹犹在,衣裳都没换一身就先跟儿子下令:“不用带信物也不必带收信。你就是我的信物。”

韩阳是在大同出生的,也一直是养在韩正清身边,比韩止还小一岁,可是因为是在军中长大,很是沾染了些兵痞做派,先问了父亲的伤:“哪个不长眼的敢对父亲动手?!老子宰了他!”

他爹在大同就是土霸王,他自然是小霸王,谁敢在他们的地盘上动手,就是不想活了。

韩正清咳嗽了一声,双目看向他,他立即就又老实了,垂眉敛目的站在原地垂手侍立、

“此事事关重大,我交代你的每一个字你都要给我记清楚,记得清清楚楚。否则,不要活着回来见我。”韩正清见吊儿郎当的儿子终于正色起来,方才道:“我要杀了定远侯。”

定远侯是朝廷派来接管他父亲兵权的,他知道,可是正因为知道,韩阳眉毛抖了抖。

“朝廷不会容我活命,所以我要是想活命,唯有这么做。其中是非曲直,同你说不清楚。你只需明白,你是我的儿子,我若是死了,你也必受株连。可同样的,我若是事成了,你日后封王拜爵,不在话下。”

韩阳总算确认了,他父亲竟真的是想谋反,不由有些结巴:“可.......可.......”

可他父亲手里充其量也就是驻守大同的十几万兵马而已,这些人,怎么同朝廷抗衡......

韩正清嘴角噙着一抹志在必得的笑:“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不必担心,我早已经想好了。所以你才要去太原一趟。”

第三十一章 杀招

韩阳并不是纨绔,他虽仗着韩正清大同总兵的面子在大同横冲直撞无所不至,可是那只是因为他爹姓韩而已,他父亲对他们这些儿子,是没什么父子情分的,这一点他深知。

他原本还有四个庶兄,可是到了如今,只剩一个了,其他三个通通都是在关外杀敌时死的,有一个三哥哥最倒霉,他因为好奇鞑靼风景,硬是缠着范家的商队出了关,然后不慎被鞑靼一个领捉了,他自陈是大同守将之子,那领就用他来威胁韩正清,可韩正清二话不说,连虚已委蛇都没,直接就把领派来谈条件的来使斩了。

他三哥哥从此就没回来,韩阳想到这里,心里五味杂陈。

他父亲做这样的决定,也从未考虑过他们兄弟的前程,他原本以为是因为父亲重视嫡子而轻视庶子的原因,可是京城的嫡兄死了,他也没见父亲有多伤心。

现在,他父亲准备造反,可是他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还要替父亲去送信。

成了,以他父亲的性子,他未必就真的能封王拜相,可是输了,他因为姓韩,就要同父亲一起共赴九泉,他垂下头,眼里有一闪而逝的复杂,半响才沉声道:“请父亲吩咐。”

韩正清没注意到儿子的情绪,在他看来,他的儿子也不应该有什么情绪,他是他们的老子,是他给了他们性命,何况他若是成功了,日后他的儿子们也会跟着鸡犬升天。现在付出一些代价和冒一些风险,都是该当的。

当然,东平郡王那是例外,那是他最珍爱的人生的孩子,自然该最稳妥的被保护起来,半点伤害都不能受的。

韩阳换了最不起眼的衣服,化装成收皮子的商户,带着十几人上了路,直到不眠不休的走了几个昼夜后,终于摸到了太原边上,在茶寮听旁人闲谈,才听说,朝廷已经了圣旨,说韩正清狼子野心,擅自杀害朝廷钦差和宣旨天使,图谋不轨,并着三边总制崔绍庭处置他。

他心下紧,连茶也顾不得再吃了,按照父亲的指示先找到了邹言征。

邹言征等他等头都快白了,恭王这边一切齐备,就差东风了,可是韩正清自从让人送了封屁用没有的信之后,就什么表示也没了。

恭王这些日子看他的眼神简直都好像要吃人一样,他实在是快支撑不住了,好在,如今总算是等到人来了,来的人还是韩阳,是韩正清的亲生儿子,他敏锐的察觉到韩阳来的目的,根本不敢耽误,立即叫他先去洗漱了,然后径直领着他去了藩王府。

恭王最近已经顺利把白鹳和林冲手底下的护卫也通通收在了手里,还特意把吴峰提上去顶了原先白鹳的位子,晋中那边也围的死死的,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说一声造反,立即就能先把晋中那帮人拿下。

可饶是他最近过的这样忙碌,心里也是片刻都没有着落,一颗心晃荡的厉害,实在是,他不过才六万人,要是少了韩正清的支撑,他就算是造反,那也是死路一条,根本起不了什么大的水花,而韩正清偏偏又一直没消息送过来,他都担心韩正清要反悔了。

好在,韩正清还是派人来了,来人还是他的儿子,恭王松了一口气,连饭也顾不得吃了,先叫人领着韩阳去了书房,自己也急匆匆的换了衣服赶过去。

韩阳先说了他父亲围捕定远侯的事:“我来之前,朝廷已经往大同派了两拨天使宣旨,前一次我父亲使了拖字诀,后一回逼得急了,我父亲动了杀心。”

动了杀心反倒是叫恭王松了口气,他已经等的喉咙都快冒烟了。

韩阳咽了一口口水,又道:“定远侯当众说我父亲若是抗命便是要谋反,我父亲承认了。可纵然是早有准备,定远侯仍旧没能立即抓住。”

恭王不大在乎这些人生死,说真的,一旦决定造反,死谁都无所谓,哪怕是崔绍庭呢,头一个要死的就是他和他的家族。

因此他有些听不下去了,双眼紧盯着韩阳咳嗽了一声:“贤侄只说,你父亲预备如何便是。”

韩阳恭声应是,就道:“我父亲的意思,反旗可举了,至于兴师的理由,可定为清君侧。”

清君侧!恭王眉间的结稍解,有些迫不及待的问:“何解?”

邹言征已经琢磨过其中的味道来,其实造反是必然的,可是到底以什么由头来造反,着实叫人为难,如同令长史说的那样,只要建章帝活着一天,那恭王就是乱臣贼子不忠不孝,注定得不到民心的。

之前他来之前,韩正清说已经有了法子,现在看来,是叫韩阳来说这话了。

果然,韩阳看了邹言征一眼,就道:“邹大人应该知道,之前咱们炮制京城皇陵石碑一事。”

这自然是知道的,收买的还是太孙跟太孙妃身边的人,还是从龙虎山上下来的。邹言征知道肯定是要从太孙和太孙妃身上入手,因此点了点头:“是,可不知这跟清君侧有何关系?”

韩阳道行还是有些不够,面上露出几许困惑茫然,想了想,才把父亲的话和盘托出:“父亲说,妖女祸主,妖女原本是天煞孤星,是星照命。自从她这颗灾星横空出世之后,京城甚是不平静,端王、贤妃相继身亡,太子太孙也多有祸事,而王爷和王妃也因为她谗言惑主而见罪于圣上,并且被她捏造罪名,派人假借劫匪之名暗害......”

原来当初埋下那个什么天煞孤星的石碑的作用是在这里!

“妖女的罪行还远不止这些。”韩阳再次吞了一口口水,有些紧张:“妖女还暗害了太子,扶持被迷惑了的太孙上位,并且还联合宋崔两家人对朝中大臣多有祸害......”

将这一切的切入口放在了已经成为太孙妃的宋楚宜身上!

知道啦,我会保重身体的,同时也一定会说到做到在十天内爆更,大家放心吧。现在基本上是后半夜在医院守夜,中午回家到晚上后半夜继续去医院。我其实也熬不住,可看我爸那么可怜又不忍心,反正真的很难说的清楚。大家早点睡吧,多谢大家的不离不弃,爱你们,么么哒。

第三十二章 吐血

韩正清拘禁钦差的信传到京城时,已经年关将至。

到处都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开始除旧迎新,在这样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里迎来这样的消息,却着实无法令人安心过年。

真正的较量,已然到来。

年关将至,照例建章帝是要祭天和祭太庙和皇陵的,今年也不例外,等内阁拟旨由兵部侍郎李凤如前往三边总制开府处固原配合崔绍庭处置佞臣韩正清后,建章帝着太孙周唯昭替他祭天以及祭太庙皇陵。

原本三边总制就可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在西北权力极大,如今又有圣旨加持,更是方便调度兵力,建章帝前脚吩咐李凤如去帮崔绍庭处置抗旨的韩正清,后脚就加恩周唯昭,为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卢皇后是知道这其中深意的人之一,韩正清明着反了之后,就是恭王了。想到恭王,她面色有些发白,看着周唯昀和周唯阳的脸,轻轻叹了一声。

自从恭王从皇陵逃走,建章帝宣布恭王死讯之后,卢皇后时常要独自一人发许久的呆,身子也日渐的差了下去,较之从前似乎一两年之间就老了十多岁,连脸颊都凹陷进去,露出高高的颧骨,衬着头上那只硕大的凤钗越发的有些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