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于绯想到此又撇了撇嘴,若是真念着当年的恩情,为什么这种事要找到他头上?满口假仁假义,到头来还不是觊觎上了凤氏商社的财力。

“好了好了,凤某讲了这么许多,沈小姐也该回答凤某之前的问题了吧?”凤于绯说到此,差点忘记初衷,在夜风中哆嗦了一下,抓了抓衣领道:“沈小姐倒是说说,为什么咱们活不到黔宁王来救咱们的时候?还是,沈小姐的意思是说,勐海将即刻要对咱们不利?”

一口一个“咱们”,凤于绯将厄运分摊到了每一个人身上,就以为轮到自己头上会轻些?朱明月有些失笑地低了低头,轻声道:“没猜错的话,最近会有大动作。”

“什么动作?”

“不知道,”朱明月道:“但是这动作一定是跟黔宁王府与勐海之间的这个密谋有关,而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筹码。”

“这话什么意思?”

“筹码是怎么回事?”

“那个密谋不是早就讲好的,现在要出尔反尔?”

“还是要突生变故?”

这个时候,三个大铁笼子里装睡的人,纷纷都起来了。

凤于绯呆愣地看着众人,“你、你们没睡着啊…”

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商贾捋着胡须,啧啧几声道:“凤老弟你该回炉炼炼了,还比不上一个小姑娘心明眼亮。”

另一个道:“是啊,这种时候,我们能睡得着才怪!”

原来都没睡,原来都在偷听。

凤于绯忿忿地扭过头去,一脸吃瘪的模样。那他刚才那些话,他们岂不是都听见了。

“小姑娘,你是不是知道什么?”这时,有商贾问朱明月。

“瞧她那样子,八成是知道些什么!”

“就是,人家可是沈当家的妹妹,听说,还是小沐王爷的红颜知己呢…”

“有这事?我怎么不知道?”

众人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开了,声音不高,但也没有太多避讳她的意思。先前叫她“妹妹”的那些商贾,都不太相信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女,能知道太多内情;年长的过来人却持保守态度,愿意听她怎么说。

就在这时,少女抬起头来,静静地说道:“诸位都是商道之泰斗人物,尽管被困勐海多时,但是外面的局势应该都装在各位的心中。无论这所谓的‘密谋’是不是真如表面所见一般,密谋内情毕竟过大,导致变故瞬息而至,诸位将要面对的遭遇,或许就会在那些变故中发生逆转。就如当下——”

“当下如何?”一个年长商贾扬眉问。

朱明月没有理会他有些刻意的、似乎是“老师考校弟子”的态度,直接说道:“大半年的宾至如归,怎么一转眼就天差地别?小女伤病未愈,正是修养的时候,黔宁王为何非要急着送小女离开?那九幽答应王爷在先,怎么后脚又让乌图赏管事截住了我们?这三件事累加起来,很容易猜测到,变故或许即在不久的将来,而逆转就在当下。”

“不错不错,继续说下去——”商贾们直点头。

“小女听闻朝廷的二十六卫羽林军不日即将抵达元江府,诸位都知道密谋的事,那么举事也就是这一时片刻的工夫,但是朝廷派来的这位奉旨钦差,地位有些重,是十二武勋中的右柱国、嗣位的曹国公,御前红得发紫的人物。这样的人到来,往往身边前呼后拥,侍卫心腹眼线无数,绝不可能让人轻而易举就伤害到他。黔宁王也就不能贸然对他下手了。所以,这场御前请旨的仗,恐怕还是要打。”

打谁?怎么打?

黔宁王在御前请旨剿袭元江那氏,如今朝廷的羽林军来了,双方必要摆开阵势,在奉旨钦差的面前演一演。奉旨钦差不知道黔宁王府与勐海之间的猫腻,上来一定是要猛打,但是黔宁王府与勐海只想拖延时间,寻找除掉奉旨钦差的机会,并不想自相残杀损兵折将。

怎么办?

为了防止打起来,那九幽只能用羁留在勐海的这些商贾作为人质,一天杀一个,一天杀两个?奉旨钦差拿着煌煌圣谕而来,一门心思迫切想赢;想赢,就会不择手段、不惜牺牲无辜,断是不会在乎商贾们的死活。但是黔宁王是西南边陲的封疆大吏,是地方父母官,怎么能如此草菅人命?

当双方起了激烈冲突的时候,也就是分道扬镳的时候,机会也就来了。

但是在那之前,注定要牺牲一些人——“在明面上,诸位都是元江府的俘虏、是人质,一旦兵临城下,作为谈判的筹码就会被推到两军的阵前。届时奉旨钦差愿意退,便罢;不退,元江府势必要先杀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作为下马威。”

奉旨钦差会退吗?

自然不会。

杀谁?

没有人愿意被白白牺牲。大家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走在谋反的路上,谁都只有一颗脑袋,凭什么到最后,你活着,而我死了?

朱明月的话就跟油锅里掉进了一滴水一样,引起了众人强烈的反应。这里的每一个都是商道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精,朱明月不用说多,里面的弯弯绕,众人一想也能明白。尤其,眼下像畜生一样被锁在大铁笼里,又是蛇群,又是地窖土坑,不正好说明了勐海要对他们不利的事实?

这可如何是好?跟着谋反,可能会死,不跟着,生不如死,眼下却又遇到了跟不跟,都可能会死的局面。局面已然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原本被捧在手心里的,一瞬间就成了被牺牲的踏脚石!

众人蹲坐在大铁笼子里,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这时,有人提议道:“要不然,咱们跑吧?”

众人骚动了一下,但很快这个提议就被否定了:怎么跑?这里是守卫森严的上城,就凭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商贾,没等跑出去几步,就都交代了。

又有人说:“跟勐海谈条件,要是不放我们,拼死也要推翻誓约!”

众人也纷纷摇头,被关在这种地方,连个能传信儿的守卫都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家摆明是要将他们困到奉旨钦差领着二十六卫羽林军到来,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

“还是等沐家军来救吧,说不定能来救咱们。”

会救吗?

跟大局比起来,恐怕不太可能。黔宁王府和勐海都需要这些商贾充当人质,为密谋的大事拖延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开锁的声音,哗啦啦地响起。

是朱明月。

她手腕上的镯子,簪发的钗,还有揣在香囊中的一些小物件,都可以用来解锁,何况还是这种年头很久的三簧锁。

不知何时,少女手上包扎的巾布已经被解开了,露出里面刚长好的皮肉,伤痕累累,沟壑纵横——这么精致清丽的少女,居然有这样一双不完美的手,众人一阵唏嘘,都不禁暗叹惋惜。然而少女低着头,神情专注在手中的铁锁,许是被包裹了很久,十根手指不太灵活,但她不慌不忙,从容沉稳,透着一股让人既羡且叹的惊艳劲儿。

两炷香的时间,锁开了。

“喀吧”一声,在万籁俱寂的时候格外清晰,也仿佛响在了每个人的心头,让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又为之一颤。

“我要跟着你,你得带着我一起!”这时,凤于绯扒着铁笼子,急吼吼地说道。

“逃跑可是九死一生,凤公子想清楚了?”

少女歪头睨着他,似是想拒绝。

此时此刻,凤于绯在心里笃定她肯定是有后招,或者黔宁王之前对她有过什么叮嘱,忙不迭地点头,道:“想清楚了,凤某跟沈小姐一起逃!”

少女想了一会,才颔首,表示勉强可以接受。于是又将头上的发簪拔下来,给凤于绯的铁笼子开锁。

朱明月的这根发簪,不是银不是金,因为质地很硬,但弯曲的角度刚刚好,尖头处包锡,可以折成任意形状。

朱明月的手很疼,每一次根据锁芯去改变撬锁的簪尾,都小心翼翼,有时还会用贝齿咬开。

其他三个笼子里的商贾们见状都开始骚动了,他们望眼欲穿地盯着朱明月开锁的动作,又面面相觑,想从彼此眼中得到一些拒绝或者鼓励的答复。然而谁都没说话,谁也没表态,这样一直到凤于绯所在的铁笼外锁被朱明月打开,终于有人绷不住了——

“敢问沈家妹子,可有逃离此处的万全之策?”

闻声朱明月抬起头,一双点漆似的眼睛,如夜的星辰,“万全之策不敢保证,但小女有办法尽量保全。”

“什么办法?”

朱明月唇角上翘,轻轻地吐出四个字:“里应外合。”

问话的那人眼睛里一瞬就燃起了亮光,他挺直了上半身,朝着她殷殷地道:“那…那沈家妹子可吝再带上一个累赘?”

只要有一个人跑,就会带动其他人。

留下来的人越多,跑的人就会越安全——每一个商贾对现在的勐海来说,都是宝贵的,就算被守城侍卫截住了,也不会对他们痛下杀手。

留下来的人越少,注定留下来的人要被牺牲——万一跑的人跑掉了呢?那么留下来的人即便心有侥幸,也不能生还了。因为数量太少,一定会被牺牲掉。

不跑,就等着被阵前祭旗。届时全部身家还是一样要贡献给黔宁王府。跑,哪怕再被抓回来,或许能争取到一线转机?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一咬牙,齐齐地道:“沈小姐,我们都跟你一起!”

这么多的人,怎么跑?

且不管最终能不能跑出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木板的情况下,从满是蛇的大坑上面过去,脱离这个露天地窖。跳过去?太远了,也没有用以助跑的条件。从土壁上踩过去?太窄,一个不慎,不是掉下万蛇坑喂了蛇,就是掉进绿矾油的浆液中,被活活腐蚀掉。

朱明月告诉众人,将关押他们的铁笼子一个个搬到蛇坑上面,搭起一座镂空的桥——蛇坑很大,但铁笼子也很大,两个铁笼子几乎足够了,余下的空隙,迈过去即可。朱明月还说,必须在蛇坑上面搭桥,不能往绿矾油里面搭,否则等不到所有人从上面走过,绿矾油就会把铁笼子给腐蚀化了。

说做就做。

土壁很高,商贾们撸起袖管、挽起裤腿,扶着土壁边缘叠罗汉,一个踩着一个。三个人叠成一摞,下面的人用身体顶着铁笼子往上递,上面的人小心再小心,将铁笼子搬上去,再往蛇坑里面放。

刚开始试了两次都没成功,要不就是商贾体力太弱,罗汉没叠起来,要不就是上面的人刚接住铁笼子,下面的人就倒了,有一次,险些没将最上面的人摔进蛇坑里。

这样一连摸索了几回,第一个铁笼子总算是放下去了。众人松了口气的同时,问题又来了,谁站在那个蛇坑上面的铁笼子上,去放第二个铁笼子?朱明月说,这是需要胆气的,于是一个中年力壮的商贾自告奋勇——镂空的铁笼子放在蛇群的身体上,随着蛇群的翻动,铁笼子也跟着摇晃。蛇会不会顺着铁笼子往上爬?蛇会不会从铁笼子的空隙中往里钻,使得笼身逐渐下沉?

众人群情紧张而忐忑,加快速度——蛇没有顺着往上爬,而铁笼子的确在下沉。但是时间足够了,当蛇群不堪负重,纷纷往铁笼子的空隙中钻,笼身越来越不稳、逐渐往坑里面坠时,最后一个中年商贾在铁笼上的人抓扶和帮助下,攀爬上了土壁,两人一前一后踩着摇摇晃晃的铁笼子,走过了土坑。

大家跌坐在生长着野蔷薇的花丛前,满身是汗,每个人的脸上却含着喜悦和骄傲,就像是刚刚打赢了一场胜仗。

这个时候,是卯时正,还有不到一个时辰,天就亮了。

众人擦了擦汗,稍作修整,就跟着朱明月,或者说是凤于绯,朝着上城西北面唯一一座小偏门走。

上城通往外面的出口只有两座城门,都开在北面。西北面的这个是很久以前建城时,特地留出来搬运砂石和木料的,很少有人知道。但是玉里知道。而在朱明月失踪之后的那天,玉里跟凤于绯耳鬓厮磨的时候,曾经跟他讨论过从这座小偏门出入的可能性。

结论是:可能性很大。

尤其有人帮他们撤掉了沿途看守的侍卫。

梨央站在小偏门前等着,直到远远瞧见了一群人的身影,松了口气的同时,转身使劲将封存已久的门扇推开。

那面皮黝黑、虎背熊腰的女人,生得一把男人力气,有些锈蚀的门扇在“嘎吱”一声后,缓缓开启。

众位商贾踩着小步子一个跟一个往偏门这边走,在见到梨央的时候,怯生生止步,脸上露出惊恐。这不是那九幽跟前的那个守卫勇士吗!她怎么会在这儿…

“别担心,她是来帮你们撤离的。”朱明月道。

商贾们回过头来,无不是惊愕地看向她,又看了看那笑意盈盈的粗壮女子——她,帮他们撤离?其中又有人听出了朱明月话里的歧义,道:“沈家妹子,你不一起走?”

朱明月道:“小女要回去找黔宁王。”

众人顿时唏嘘不已,有年长的商贾劝道:“小姑娘别犯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凤于绯也道:“王爷之前就让人安排你出城,没成功而已,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出去,你怎么还要往回走?”

朱明月没有再解释,只是跟众人告别。

大家见状也知道多说无益,抹了抹头上的汗,望着近在眼前的小城门一时喜悦,又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刚刚闯过一道难关,越往后岂不是越困难、越危险?而他们这些平素养尊处优的人,连兵器都不会使,要怎样穿过后面的层层布防,最终逃离曼景兰?逃离勐海?

这时,就听朱明月道:“放心吧,土司夫人会在外面接应你们。”

土司夫人——哪个土司夫人?刀曼罗?

朱明月接连不断抛出的惊喜,让商贾们在震惊之余,都不胜惊喜喟叹。这时候,就见一只手从外面扒住门环,然后一点点地将门扇掰开——但见是个精瘦矮小的男子,面容阴柔,一身粗布短打,力气也大得很,与梨央的长相刚好相反。

“哪位是沈小姐?”

来人探头问道。

朱明月走上前:“我是。”

那精瘦矮小的男子朝着她行了个礼,“奴才穆迩昙,奉了夫人之命在此接应沈小姐,酡筝管事已经准备好了两拨油桶车和水车,一切就绪。”

朱明月与他道了谢,然后就朝着商贾们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诸位多保重。”

此时此刻,众人已经听出来了,这是让他们藏身在往庖厨运菜的车上,跟着土司府的人混出去。梨央、土司夫人、还有那个澜沧土司府里的大管事酡筝…果真是里应外合,早有准备!

商贾们对朱明月千恩万谢,就跟着穆迩昙走了。

这时,梨央再次将小偏门关上,又将遮掩的草堆扒拉过来,盖在门槛下面,回过头来,笑盈盈地看着朱明月道:“咱们也走吧。”

“辛苦你了。”

五大三粗的女人捂住唇,娇里娇气地说道:“不妨事,土司夫人交代过,让奴婢要好生担待沈小姐。奴婢襄助沈小姐做事是应该的。”

梨央是那九幽的十二守卫勇士之一,在修勉殿前伺候多年,深得其信任,比乌图赏都更近着一层,也比乌图赏知道得更多。但梨央是刀曼罗的人。

朱明月在神祭堂里,用一枚青铜环和刀依兰两个孩儿的下落,哄骗得刀曼罗领着人离开土司府,这让土司老爷争取到了掌控神祭堂、辅助弥陀莎坐上大巫师之位的机会。可刀曼罗最终又回来了。土司老爷怎么会给她这样的机会?土司老爷心软了,还是太无能?

不,那荣对刀曼罗下了死手。

但是土司夫人根本没去碧罗雪山,那荣派人在临沧除掉的,只是土司夫人的替身。真正的土司夫人一直在澜沧十三寨中的某一处,等着祭神侍女出使曼景兰,土司夫人再携势归来——这是朱明月与刀曼罗之间的约定,随后,刀曼罗为她在曼景兰的行动提供帮助,而朱明月则许诺,事成之后,给出刀依兰的两个孩子的下落,以及给刀曼罗一个额外的,却相当对等的好处。

“他们不会有问题吧。”

朱明月问。

梨央道:“沈小姐安心,这个时辰刚好是两寨的村民往上城送菜的时间,今日又比较特殊,稍后会有一场大筵席,灶房里所需的食材、水、油料更多,混进混出一些人最是容易。”说到此,她又歪着头道:“沈小姐也真是挺厉害的,你究竟怎么说动那些商贾跟着你一起逃跑?”

朱明月苦笑道:“其实我也捏了把汗,如果他们不能跟我一起,我自己是没有办法出那个蛇坑的。”

一则,朱明月营造出的气氛实在太好,每一步都很紧凑、精准,从抛出疑问到释疑,再到危言耸听,而后是开锁——开了锁,人就要跑,商贾们心弦紧绷,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二则,朱明月的身份注定了她是特殊的,那一句“里应外合”,也就不会有人去怀疑。

游说众人这种事,宜早不宜迟,迟了,等大家纷纷想明白过来,就不会这么积极了。

梨央笑道:“这就是你们汉人所谓的‘交相利’。而那些商贾也应该万分庆幸,要不是刚好跟沈小姐在一处,他们真是要遭大殃的。”

梨央是少数知道内情的人之一。她没听见朱明月跟商贾们说的会被当成人质、两军阵前祭旗的话,但是如果黔宁王府有心谋反,那些捏造的言辞就会成为现实。而眼前的情况是,黔宁王府没有谋反,商贾们也要遭殃了。

今天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黔宁王府要在今日对勐海动手。

朱明月在昨晚才听沐晟提起李景隆,又听他提起那九幽想要李景隆的人头,她忽然就想起了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在碧罗雪山遇到萧颜。

萧颜说,他在争取红河彝族、纳楼普氏土司府。

纳楼是昔日叱咤风云的大土府,固守红河,本身就有不可估量的势力;唇亡齿寒的关系,又使得普氏与那氏同气连枝,百年来坚守同盟,荣辱与共。而萧颜提到,在纳楼的前任土司普少之后,除了现任嗣位的普琪东,其中落败的嫡系子孙之一普绍堂,藏匿在永德县,一直贼心不死。于是萧颜选择从纳楼的内部下手,意图辅佐一个落败的弃子,夺回土司之位,目的是让普绍堂感恩戴德,统领普氏土府改旗易帜,转而投靠黔宁王府。若是夺权不成,也希望利用普绍堂在纳楼内部搅乱一池春水,在沐家军与元江交战之时,纳楼茶甸普氏土府陷入内斗,再无暇他顾。

算算时日,离她在临沧跟萧颜道别,至今已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萧颜成功了。

今日,就是普氏土府的新土司普绍堂来元江府拜见那九幽的大日子,而李景隆的“人头”,也会在今日由沐王府的人亲自送来。

别问朱明月是如何确定前者的,她有梨央这个内线,第一手的消息远比沐晟知晓得要早。

而沐晟非要昨晚趁夜送她离开,让她一下子猜出了后者。

像沐晟这样深入敌营,跟他们的秘密渗透大同小异,彼此间消息的传递往往是单线、单程——如果萧颜是在昨日晨曦发出的消息,沐晟大概会在晌午收到,但是萧颜不会在傍晚收到沐晟的回信。因为这是单程的通知,不是商量。他们也没法商量。于是沐晟仓促地决定让朱明月趁夜撤离。

萧颜发出了什么消息?

普绍堂来上城拜见那九幽的时候,李景隆的“人头”被送来,一旦城门大开,即刻动手。

一箭双雕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有利的战机更是稍纵即逝,包括沐晟在内,上城的这些关键人物几乎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获知了反攻倒算的到来,勐海一定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但那九幽是个很有城府的人,他也留了一手,将散落在中城的商贾们秘密集齐到一处,囚禁在荒芜人际的万蛇坑。他还将朱明月抓来了。

可惜,他不知道“沈小姐”不是沈小姐。

眼下这个时辰,来自红河回新村的普氏土府队伍也快到了,而沐晟、萧颜、李景隆他们,也该在准备秘密攻城。

为了迎接普氏的新土司,还有二十六卫羽林军的“尸首”,眼下所有巡守的侍卫都集结到了城门那边,这也给朱明月领着商贾们逃跑、土司夫人在外接应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此时此刻,朱明月要做的,就是趁着上城最空虚的时候,找到建文帝。

梨央从澜沧来勐海十二年,熟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可以说是闭着眼睛都能背出上城的路线。两人此时走到曲水阁的抄手游廊里,雕栏斜角的对面,就是堂皇富丽的修勉殿,红毯铺地,锦绸飘荡,绛红色的走马灯在殿前廊中挂了两排。五丈多高的丹陛上,十几个红裙侍婢手执团扇,亭亭玉立,入眼之处,无不是一派隆重而热闹的场景。

那九幽似乎格外喜欢用红,这与太祖爷的喜好一致,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连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从瓷器的釉色看,洪武二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禁止民间使用。其中,釉里红,更是宫中才能见得到。

玉里来小楼看她的那一日,偏偏给她拿来了一个铜红色缠枝牡丹釉里红瓷瓶。

朱明月很确定这不是官窑,是私窑仿的,但那瓷瓶的下面却刻着一个记号: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