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世民一直以来的想法,几乎不用想都明白,李世民想要立的,自然是最肖似他,也最得他宠爱的魏王李泰了。

可是,现在李承乾还在病中,虽不知真病假病,但也没有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怎么李世民就这样迫不及待了?除非,将襄城宫一事抖露出来,可是那样,李承乾必定活不成了。

李世民只是想要废了李承乾这个太子,却没有杀意。否则,他早就动手了,哪里会等到如今。

几乎是下意识的,武明空就想到了李治。

如果现在要立李泰为太子,那李治呢?武明空迅速摇了摇头,强迫自己清醒下来,历史一定是向前行的,不可能发生历史扭转那种荒谬的事情。

饶是如此安慰自己,武明空到底还是觉得不安,又命墨雪出去打探,过得片刻,墨雪回来了,进门就笑道:“皇上带着大臣们去了三清殿,还有画师阎立德随行,据说是皇上感念旧臣,想要阎立德绘一幅图,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武明空微微一愣,随即又有些讪讪然。

原来是自己猜错了。

真是草木皆兵啊。

不过,这也怨不得自己,这种风口浪尖的当口,突然召集一大批臣子,任是谁,也会遐想翩翩吧。

武明空很能理解李世民的这种举动,他亦有年少轻狂的岁月,随着李渊一起打下了大唐的江山,到如今,他高坐在太极宫内,接受万臣朝拜,而那些一起陪着他度过风风雨雨的臣子们,却都凋落在天涯了,到如今,还陪伴在他身边的旧人,不过数人。

赵郡王李孝恭在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是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

郑公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可惜,这样一个被称为镜子的人,也在不久前过世了。

褒公段志玄是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峤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胡公秦琼第二十四。字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这些贞观年间的风云人物,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这一世,再如何伟大的人物,还是逃不过一个死字啊。

第一百四十二章 落定(五)

暗夜中,香烟袅袅,一阵雾气腾腾升起来,李承乾的面容在烟雾里渐渐看不真切,摆满了时鲜水果的桌案上,金光闪闪的四个字格外醒目:称心之位。

李承乾的声音低沉,似是从地底发出的一般:“称心,我就要成功了,到时候,我取了李泰的项上人头来祭拜你…”朦胧的月光中,李承乾的脸庞棱角分明,显得有些狰狞。

一只迷途的乌鸦聒噪的叫了几声,迅速消失在夜幕里。

明暗不定的内殿中,一座塑像的影子拉的长长的,显得有些寂寥。

这边魏王府中,也是朱门紧闭,木易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不为不知的喜悦:“主子,皇上真如此说?”李泰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几分志得意满的微笑:“父皇亲口对我说,废立之事指日可待,让我安心等待。”

木易闻言松了一口气,也大感欢欣:“皇上一言九鼎,既然做出了这等承诺,主子您就且,安心等着吧。”李泰微微一笑,眼里却显得有些暗淡:“旁人永不会知道,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木易听得不真切,问道:“主子说什么?”李泰摇了摇头,仰头望着窗外的明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木易看着魏王独立在窗前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方才的欢喜稍减了几分,突然觉得已经许久没有看到魏王真真切切的笑容了,就连王妃进府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劲的饮酒,有时候喝得醉了,嘴里便翻来覆去的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酒水洒落了满衣襟也不曾察觉。

就连长子李欣出世的时候,魏王也只是远远的站在门口,神情飘渺,嘴角含着一抹模糊的微笑,却并不见得有多高兴。木易在魏王身边服侍多年,此刻却不敢再深想下去,只是替魏王妃惋惜,那样娴静典雅的一个人,只是可惜没能得了魏王的欢心…

李泰对木易的心思毫无所觉,只是静静的凝望着宫城的方向,神情落寞。

武明空却在内室与壁仪低声细语:“纥干承基当真被抓住了?”壁仪郑重的点头:“千真万确,是我亲耳听见戴公公说的。说是纥干承基与齐王私交甚深,不知怎的被皇上知道了,就将他投入大理寺了。”

武明空面色凝重了起来,纥干承基可算得上是李承乾的心腹了,之前刺杀于志宁,就是纥干承基奉李承乾之命前往的。

一夜无话,武明空倒也睡得安稳。

只是没有想到,事情爆发的这样快。

武明空明显觉察到了宫廷内的紧张气氛。

在御书房时,藏在宝蓝色广袖之下的五指紧紧握住了匕首,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太子东宫与皇宫不过一堵墙的距离,如果事先有所准备,几乎可以带着人马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

纥干承基下狱后的第二天,传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先是纥干承基为了自保,供出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后来又是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来李世民跟前告密,说侯君集与太子勾结,有反心。

据说侯君集就常常在夜间惊醒,出一身冷汗。他的妻子,劝他道:“你是国家的重臣,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如果真的做了,我劝你赶快去自首,或许还能保住项上人头和咱们的家产。”侯君集心高气傲,目空一切,哪里肯从?

李世民听完后大为震骇,苍老的面庞上写满了震惊和痛心,不管怎样,到底还是亲生儿子,如今却要兵戎相见…

李世民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绩,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李世民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认定谋反证据确凿。

隔着一道半透明屏风的武明空将这些臣子们的回奏听得一清二楚,一颗心更是高高悬起。

不是没有想过李承乾有异心,极有可能会谋反,只是心里有些失落,李承乾爆发的太早了,还没有等到李治羽翼丰满。潜意识里,武明空希望李治能登上皇位,继承大统,可是现在的形势看来,立李泰为太子的可能性最大。

不可否认,李世民为了立李泰,已经隐忍多年了,不可能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的。

一个谋反的太子,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李世民问侍从官员说:“怎么处置李承乾?”没有人敢回答,那些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

谁都知道,李世民是出名的慈父,他想改立太子不假,可没有杀李承乾的心思,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给李承乾一个好归宿的。只是,一个谋反的太子,谁又敢站出来为他说些什么

通事舍人来济却站了出来,建议道:“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李世民眼中闪过一道赞赏之色,颔首笑道:“来济言之有理。”那些大臣们有的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有的则非常镇定,譬如长孙无忌。

武明空就深深看了一眼来济,看来,也是一个聪明人

只是,枪打出头鸟…

那些老臣们还没有出言呢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君集:“我不想让那些办案的文吏来侮辱你,所以我亲自审问你。”侯君集无言答对,面露愧色。太宗对侯君集说:“和你永别了,从今以后,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因此哽咽落泪。

武明空在心里微微一笑,看来,君臣二人都是演戏的高手啊。

李世民于是在十字路口杀了侯君集,查抄了他的家产。侯君集临刑的时候,颜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我侯君集难道是反叛的人吗?只是失误受挫到了这个地步!然而,我曾经做过将领,灭了两个国家,也还有点小功劳。请替我向陛下求情,请陛下能为我留下一个儿子,将来能为我守孝扫扫墓,上上坟吧。”这话后来传入了李世民耳中,也为侯君集留下了一线血脉。她的妻子和一个儿子,都被流放到了岭南。

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

侯君集一生,起步平庸,但在争战年代,始终效命于唐太宗,所以能够,后来率军远征,克敌制胜,确实有功于国,然而他又弃前功而构后罪,贪赃任性,直至图谋造反。

这样的一生,也称得上是传奇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武明空唏嘘不已,侯君集也称得上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了,怎么会落到如斯田地

而李承乾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李世民,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长孙皇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

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身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然而到了几年后,就传出了李世民听说承乾“好嬉戏,颇亏礼法”的消息,于是赏赐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要他们对皇太子加强规划和劝谏,并说出了“我十八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宫不明世失,定会犯错。”这样一针见血的话。

武明空回想着李承乾由养尊处优的太子一步步走至谋反这样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只能说,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与李泰没有一点关系。李世民或许的确是宠爱李泰这个四儿子,可是一开始,他并没有丝毫反感李承乾的意思,只是李承乾,从最初就选错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说的残酷一点,李世民可以不要李承乾这个儿子,可是李承乾却不能失去李世民这个父亲。

有时候,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君臣关系。

随着李承乾的被废,重立太子也被提上朝纲,宰相岑文本公然站在了李泰这一边,这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岑文本之所以敢这么大胆,身后必定站在李世民。

纵然是名臣,也得会揣摩圣意,才能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武明空却想到了长孙无忌,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很感念旧情的人,对于旧人,一般抱有极大的宽容,尤其是在光阴一点点流逝之后,李世民经常想起以前的人事,也不免发出一些感慨。

长孙无忌从李世民十几岁时就跟着他一起打下这个天下,他的话,在李世民心中一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稀记得那日,李治提起过长孙无忌…

第一百四十三章 落定(六)

“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玄武门血迹未干,李世民已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宣布,长孙无忌就是他的姜子牙、管仲。

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大军渡过黄河后,无忌前去谒见,得到了一个掌办军中文书的职位,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不离左右。李世民军功显赫,长孙无忌也跟着水涨船高,封上党县公。

骄人的战绩为李世民赢得夺取天下的资本,也带来了功高震主之危。随着李唐统一战争的结束,李家兄弟的夺嫡之战逐步升级。长孙无忌竭尽全力为李世民奔走筹谋,在关键性的最后一战中,长孙无忌随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妹妹长孙王妃亲自出面慰勉军士,舅舅高士廉坚守秦王府,连囚犯都放出来组织作战,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站到了斗争的第一线。政变成功后,长孙无忌功居第一,拜为尚书右仆射。当时的左仆射是位不掌权的高祖旧臣,因此长孙无忌可说是贞观朝的第一宰相。

长孙无忌对太宗的助益并不仅仅在于出谋出力。在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双方各出奇谋收买对方手下,父子兄弟的骨肉亲情,沙场生死与共的同袍之谊,都面临着终极考验。长孙无忌身份特殊,绝不可能背叛秦王,成为李世民心理上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年以后,太宗作《威凤赋》以赠无忌,以威凤自比,自陈当时已有求死之心,在无忌的勉励下才重新振作,表达出对这段患难真情的珍惜与感激。

这么多年以来,太宗对无忌的信任与看重冠绝群臣,常将他比作管仲、姜尚,不避嫌疑地让他自由地出入皇帝卧室。太宗希望能重用他可以绝对信任又有能力的无忌,但外戚参政容易招人话柄,也让长孙皇后感觉不安,屡屡要求无忌辞官远祸。于是无忌的官位总是浮浮沉沉,落不到实处。

长孙无忌缺少魏征的耿骨直谏,也不象房玄龄视同僚为朋友,长孙无忌似乎和各贞观重臣都保持着一定距离,和军方高层更从无交道,但这也是出于“高处不胜寒”的心态使然吧。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的背后,是身为天子宠臣的孤独与悲哀吧。

不过,武明空却从其中看出了别的含义。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均知道外戚参政的不利,长孙皇后也屡屡劝导长孙无忌要远离朝政,以避免引起李世民的嫌隙。

可是,长孙无忌虽然偶有对李世民提起要辞官养老,却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手中的权力,由此可见,他对权势太过贪恋,明知道外戚身份敏感,也无法罢手。

更何况,现在又是正得李世民重用的时候,他又如何舍得放手?许多时候,旁观者清,可是一旦置身那个位置,眼睛就会被许多东西蒙蔽,权势带来的荣耀与满足感,令人难以抽身。

现如今,长孙无忌要做的,不是保持在李世民心目中得地位,因为很明显,至始至终,李世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

长孙无忌现在要做的,是筹谋在李世民死后,如何保证自己现有的地位和权势,甚至,能更上一层楼。

旁人或许不清楚,武明空与李世民朝夕相处,看得很明白,如今李世民的身体已经是大不如前,时常面露倦容,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充沛精力。

或许,只有时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是再如何伟大的帝王,也逃不过年华老去这一关。

又是一夜无眠,武明空思绪纷纷,满腹心事的起身,眼眶有一圈掩饰不住的淤黑,急得壁仪立刻打了井水替她敷眼睛:“如今夜里本来就短,娘娘也不仔细着点儿,天天这么熬,就是铁打的人也熬不住,这要是闹出病来可怎么好”

武明空苦涩的笑了笑,“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哪里睡得着。”

壁仪无奈的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千言万语最后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墨雪用***粉替她遮住了淤黑,武明空看着铜镜中自己的面容,满脸的神情憔悴,忍不住暗自苦笑,这太子之位一日不定,自己的心思就一日不能安稳,再这样下去,精力很可能不济,说不定还没有等到新立太子,自己的身子就被拖垮了。

武明空强打起精神去了御书房,李世民看起来精神头不错,神情愉悦的批阅奏折,看见她进来,细细瞧了一眼,道:“怎么这样恹恹的?是不是身子不爽利?”语气里竟带了几分关切。

武明空笑道:“就是晚上贪玩,少睡了一会。”李世民又看了她一眼,笑道:“你精神头这样不好,朕许你休息几日,可好?”

这要是以前,武明空自然求之不得,可是现在,自己在御书房,好歹能随时窥见朝堂的形势,心里也安稳些。就笑着拒绝了:“皇上一片好意,臣妾自然求之不得,只是这夏日白日时间长,臣妾也无别事可做,承晖殿又热,皇上好歹容我在御书房散散暑气。”

李世民笑了起来,笑容十分爽朗:“合计着你每日来这里就是纳暑的,我命人送些冰块去承晖殿就是了…”

话音刚落,就见戴公公急匆匆走了进来,李世民收敛了笑意,问道:“晋王在做什么?”戴公公面有不豫,犹犹豫豫的说道:“奴才去的时候,晋王正看着长孙皇后的画像暗自垂泪,奴才心有不解,就暗地里问了晋王贴身服侍的人,说是魏王刚刚来过了…”

李世民脸色一凛,斥道:“吞吞吐吐作甚?难道还想瞒着朕?”

戴公公脸色发白,战战兢兢的答道:“说是魏王威胁晋王,让他不许觊觎太子之位,否则就给晋王几分颜色看。晋王性子绵和,克己守礼,想到兄弟之义,悲伤不已,这才暗自垂泪。”

话一说完,李世民已经是面沉如水。

武明空心里更是咯噔一跳,她从来没有想到,李泰是这样得意忘形的人。记忆中的那个青年,终于变得面目全非了么?

不过,武明空转念一想,李治身边服侍的人,自然是听他的吩咐,至于对外说些什么,也必然经过他的授意了…

一时间,武明空心乱如麻,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李世民却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了那日李承乾在被囚禁与右将军府之前对自己说过的话:“本来儿臣已经是太子,夫复何求?可是魏王觊觎储位,儿臣最初也是为了自保,谁料到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才闯了大祸。如果现在父皇要立魏王当太子,那正好合了他的意,落到他的圈套里。”

那时,李世民听后只是在心里荡起了一圈涟漪,现在,却是掀起了轩然大*,心里不是个滋味。

李世民立刻下诏在御书房面见了群臣。

“昨日魏王对朕说,愿意死后杀掉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众卿家以为如何?”李世民淡淡说完这一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荡起了层层波浪。

武明空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互相看了一眼,褚遂良站出来说道:“陛下此言差矣请您仔细想想魏王的话,不要铸下大错。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据有天下,肯杀子传于晋王,这怎么可能呢?此非人之常情。陛下当日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才导致了今天的大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日若打算立魏王,请先处理好晋王,这才能永保安全。”

武明空自己也觉得可笑不已,只是可惜,现在的李世民年事不济,虽然老辣精练的手段还在,却少了几分机敏,考虑事情,也渐渐开始浮于表面了,尤其是涉及太子之事的时候,更是考虑的十分不周全。

杀子传弟,这话说出去,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吧。

偏生李世民信了。

好在这个时候还有褚遂良这些老臣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仔细想想,褚遂良也是代表了一班老臣的利益。

世人皆知晋王李治仁厚孝顺,性子懦弱,若没有见识过他的手段,很有可能真的会被这种表象蒙蔽。在那些老臣眼中,现在不需要一个打江山的强势帝王,而需要一个手段温和的君王来将贞观之治延续下去。这一点,李治非常符合,在旁人眼中,晋王没有主见,没有性子,自然任由老臣们拿捏。

而魏王李泰则不同,从小聪明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舆地之学,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置文学馆收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投门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员不放在眼里不说,连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也不放在眼里。

另外,因为有李世民的偏爱,在李泰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文武官员,可以说,李泰早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一个有了自己的政治党羽的人,是不会重用那些老臣的。

就如同李世民登基以后,那些李渊的旧臣,也纷纷失势,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的秘密。

第一百四十四章 落定(七)

众人都没有说话。李世民知道,不把自己和他们都逼到非决定不可的份儿上,此事就不会有答案。可是时至今日,又非有答案不可。

太子之位悬而不决,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不止朝堂不稳,也会造成众皇子离心,开始你争我夺,就为坐上太子之位。

李世民深深叹了口气,语气很萧索,看着底下一班大臣们叹息:“朕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此作为,朕的心里实在是苦闷、百无聊赖,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于是将身体向一旁的柱子撞去,武明空立在他身旁,手疾眼快,不敢拉住李世民,只得自己一个箭步靠上了柱子,李世民的头就撞上了她的肚子。

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疼痛,武明空心念一动,知道李世民不过是做戏罢了,若真的想寻死,哪里会使出这么点力气。提起的心也放下了一般,还是暗自觉得可笑,一个帝王,竟然使出这种招数来逼自己的臣子妥协。真真是令人又好气又好笑。

底下的长孙无忌等人此刻也顾不得许多,直接冲了上来,争抢着上前抱住李世民。李世民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一把夺下刀交给了身旁的武明空。

长孙无忌一个手势,站在角落里的小太监看见了,机灵的跑了过来,笑问:“国舅爷可有什么吩咐?”长孙无忌压低了声音说道:“你去把晋王叫过来。”那小太监看着情形不好,也是暗自焦急,只当是长孙无忌叫晋王来劝劝皇上,兴冲冲的跑出去了。

长孙无忌一抬头,目光就与武明空相撞,看着她平静无波却又似乎洞悉一切的眼眸,若有所思。

这么多年,李世民身边美丽的女人不知凡几,前前后后服侍过的才人也不少,却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在御书房服侍这么久,不是信任是什么?

念头闪过,就想起了儿媳安乐公主的话:“我看着御书房的武才人,胸有丘壑,不是媳妇说句大话,这宫中美人不少,有大局头脑的可没有几个…”

一般人面对这种混乱的场景都会手足无措,可是她却镇定自若,似乎胸有成竹一般,皇上刚刚想要撞柱子,她就立刻反应过来了,几乎没有片刻犹豫,这不是事先商议好的是什么?

长孙无忌这样想着,忍不住又瞟了武明空一眼,面如白玉,眼如秋水,安静恬和,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韵,的确是倾国倾城的美人。想不到,就这样得到了皇上的信赖,连这样机密的大事也与她商议。

武明空却并不知道长孙无忌的心思,只是见着众人都在劝解李世民,唯有长孙无忌立在原地不动,脸上呈现若有所思的神色,只以为他想到了什么,一抬眼,就瞥见李治急匆匆小跑了进来,一身常服,显然是未来得及换衣服。

“父皇”随着李治的一声叫唤,御书房猛的安静下来,李治就满脸是泪的拉住了李世民的衣襟:“父皇,您这是要做什么?”

李世民显然刚才与大臣们拉扯用力过大,不住的喘着粗气,侧过脸并没有说话,只是胸口一起一伏的。

武明空飞快的扫了一眼众臣,见他们都保持了沉默,心知李治此来必有理由,就是拼着自己冒犯了,失了规矩,也要助他一臂之力,就拿出帕子拭泪,抽噎着说道:“晋王,您可算来了,您自幼在皇上膝下长大,最是仁孝,您劝劝皇上吧。”说罢,跪倒在李世民面前,泣不成声。

长孙无忌看着武明空不落痕迹的作为,目露赞许之色,心里暗赞此女的玲珑剔透,应变之快。皇上不说话,这帮子大臣自然更不好说些什么了,自然私下里叫了晋王来,本来就是另有打算的,只是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李治闻言哭的更是伤心:“父皇,儿臣与晋阳自幼失母,在您膝下长大,如今晋阳去了,儿臣孤苦伶仃,痛不欲生,若您再有个好歹,儿臣又将何以自托?”一字一句都是凄凉意,李世民想到早逝的长孙皇后和**,又想到嫡长子李承乾的谋反,嫡次子李泰对兄弟的薄情,一时间悲从中来,抱住李治老泪纵横。

正如那日李承乾对自己所说,若李泰即位,李承乾与李治都没有活路了。若仁厚的李治即位,几位皇子都可平安富贵。

两子争立,一边是才华出众的李泰,一边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说,立李泰是自然的,李泰最肖李世民自己,但他不能。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绩、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自己的佐命大臣,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

自己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为此,自己不得不舍李泰立李治为太子。

自己原本是一片苦心,打算立李泰为太子的,哪知他如此薄情,在长兄李承乾事情败露之际,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手段,这可是亲兄弟,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而且,后来他还威胁李治…

不知为甚,想到这通关节,李世民心里就一阵寒意。

想了想,李世民下定了决心,抹干了眼泪,斩钉截铁的说道:“朕想要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心中一喜,立刻说道:“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说这话时,与身边的褚遂良,房玄龄对视了一眼,都是心中会意的一笑,听着李世民做出了这等决定,大家都是心里一松,李世民就转头对李治说道:“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

李治显得有些诚惶诚恐,一副受之有愧的模样,跪着颗了三个响头来拜谢长孙无忌。李世民见了满意一笑,长孙无忌想到李泰的狂傲,对李治的谦卑十分满意。

从私意来讲,整个太宗朝,长孙无忌在朝臣中都荣宠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应该由一个非常倚重自己的外甥来当,而只有让离太子之位较远者得到太子之位,自己才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乃至感恩,自己的尊崇地位才会有保障。

晋王李治生性仁弱,自然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而魏王李泰则不同,他聪明绝伦,善于以才学取悦太宗,并招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纷投其门下。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绝不是他这个元勋舅父,所以不愿将李泰立为太子。从公心来讲,长孙无忌熟读经史,经历隋亡的乱世,深知守成之君若多智多欲、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不仅群臣难以辅佐,也容易成为国家民生之蠹害,隋炀帝就是一例。若李泰得立,他很可能会改弦更张,但其才器和君德又远不如太宗,结局极有可能危及“贞观之治”的成果。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等人说道:“你们已经与朕的意见相同,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众臣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试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

李世民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众位皇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为太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说道:“晋王仁义孝顺,应当做太子。”李世民十分高兴。

武明空心里松了一口气,暗自想着,与李泰不同,李治能得到这许多大臣的支持,恐怕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仁孝就能说明了的罢。就连一向明察秋毫的李世民,也未必了解自己膝下的幼子啊。

至始至终,李治一直如履薄冰,始终保持这谦卑的姿态,长孙无忌等一众老臣均想起李承乾的顽劣不堪,前后有了对比,觉得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