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马车里的两姐妹却在一路上也保持了沉默,他们的眼中也有着真正的担忧。

“别担心,娘和姐姐不会有事的。”不知是安慰一旁的青穗鱼,还是安慰自己,君悦说道。

“嗯。”似乎是相信了君悦的安慰,也似乎是为了给君悦同样的鼓励和安慰,青穗鱼给出了答复。

伸出手,紧紧相握,他们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

虽然,他们知道路途遥远危险,虽然他们预料到会遇到危险和苦难,但是,他们却并未真正的想到过死亡,但是他们却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们都会共进退。

一路沉默,虽然没有在言语,但是他们的脑子却再也没有消停过,他们在思索,他们既然来了,就不会轻而易举的放弃他们原本的计划和目的。

比起冰箱彩电,小家电的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飞利浦就是做小家电起家的大公司之一。其实,1800元的刮胡刀制造成本往往只比180元的刮胡刀高1.5-2倍,但在零售时却可以卖到10倍价钱。谁用飞利浦刮胡刀举手:您好几百的高科技产品其实也就值20块钱。

第231章

“皇上,奉天已经出兵了,理由是大同士兵无敌屠杀奉天子民。”获悉的青峰第一时间就向墨良禀报,对此,他们并不感到意外,让他们神情凝生的是,失去了音讯的两个孩子。

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能够摆脱那么多暗卫的保护,还能不留痕迹的混出了大同都城。

当他们一同发现异样的时候,他们都已经离开了。

对于他们的离开,他们除了有种为人父的骄傲,更多的却是担忧,毕竟从这一刻起,大同和奉天之间将再无宁日。

他们两个孩子,又该怎么在战火纷飞的世道求生?

可是,想要寻找,谈何容易,既然他们有能力避开暗卫的视线,就有能力回避他们的找寻。

“此刻到了大同臣子为国家出力的时候了,胜者为王败者寇,他们应该知道,一旦战败,他们面临的将是什么。”墨良并没有下达什么旨令,反而很平静,可是这种平静,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张力,一种蓄势待发的暗涌。

“皇子殿下哪儿?”青峰看着平静的墨良,还是忍不住开口了。

岂不说君悦本人就让人牵肠挂肚,更何况,那还有他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是一个父亲。

“先放着吧。”久久,墨良这才开口了,不是他不担心,不挂念,只是此刻,若是在冒然寻找,不但找不到他们,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不但保证不了他们的安全,反而会把他们置身于险境。

“皇上,这次奉天派出的人是......卫国王独孤云峥。”最后也是最沉重的话题,青峰不免有些担忧的看着墨良,虽然知道,不管谁来都不会影响到皇上,但是他还是有些担心。

毕竟,真正战场上兵刃相见的是同胞兄弟,这搁谁身上,都不会好受。

即便是和这些人没有多少感情,但是毕竟是血脉相连的弟兄。

闻言,墨良微微一怔,没有作答,低敛的双眸中看不出什么情绪,可是青峰却知道,他的情绪并不寻常。

“传朕口谕,奉天一战,朕迎战卫国王。”就在空气凝滞到感觉不到呼吸的时候,墨良终于张开眼帘,平稳的话语中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决绝。

“皇上三思。”青峰闻言,马上出言相劝,从跟着墨良开始,青峰还从未违背过墨良的任何决定,更不会对他的决定有何异议,而这次,却不同。

战场相见,必然要一决雌雄,两国开战,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是谁有所伤亡,对于另一个人也并不是幸事。

只因为,手刃同胞兄弟的罪行会一直伴随着存活的那个人,终生不得安宁。

他们不止要承受自己内心的煎熬,还要承受天下人的指责和唾骂。

“青峰,朕心意已决,退下吧。”看着青峰,墨良自然知道青峰在担心,可是,这种时候,他更不能退缩。

独孤韵之所以派独孤云峥首战的目的不就是在这里吗?

独孤韵出后的那一刻,就已经代表着他们之间本就若有似无的兄弟情消失殆尽。

当独孤云峥奉旨出征的那一刻,他不再单单是奉天的卫田王,他的身份是奉天的将军,他的使命是打败敌人,保卫奉天疆域。

这次他的敌人是大同,而巧合只在于,大同的皇帝是墨良,是一个曾经名叫独孤绝殇的男子,而这个人恰好是之前的奉天太子。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战场之下,他们或许是兄弟,或许还有些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然而战场上,他们是敌人,是同样有着血性,有着坚定决心的将领。

尽力,即使血洒沙场,他们死而无憾,因为这样才是他们最正确的选择,他们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对方。

“臣告退。”知道墨良心意已决,再说什么已是枉然,青峰领命而去,徒留墨良独自看着荏苒的烛光,冥思出神。

就在蜡烛燃尽最后一滴蜡泪,眼看就要湮灭的时刻,墨良终于回过神来了。

怅然换过蜡烛,拿过一旁的画卷,展开,看着画卷上栩栩如生的三人,墨良的唇角缓缓浮上笑颜,温馨而满足。

脂腹温柔怜惜的滑过画卷中那熟悉的容颜,没有见过她双目失明后的样子,记忆中的青青总是这么的静怡沉稳,好似没有任何事情能让她乱了分寸。

画卷中的青青闲逸的坐在一张圆形的石桌旁,眼神温柔的看着面前的两个孩子。

两个一模一样,却又明显能见性别的一对儿女。

静雅,这个从君悦口中描绘了不知多少次,虽然从未蒙面的女孩,一个鲜活的形象瞬间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和青青一样的性格,不同于君悦的活泼,属于静雅的是女孩的端庄和内敛。

一静一动,却同样出色的一对儿女。

如果君悦真能幸运的找到他们母女,他们就该享有这一份......幸福。

平凡但是却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大战在即,墨良即便再有自信,却也有顾虑的一面,君悦无疑是他目前最在乎的,而今,君悦离开了,虽然前途渺茫,吉凶未卜,但是却也算是给他解了后顾之忧,让他毫无牵挂的上战场,应对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青青,好好保重自己。

静雅,我的乖女儿,等爹爹打了胜仗,这天下再无人能威胁到娘的时候,爹爹亲自来接你和娘。

君悦,爹的儿子,爹以你为傲,爹相信你能找到娘,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娘和姐姐,等着爹爹。

心绪万千,满腹话语,却凝滞在了提起又放下的笔尖,千言万语最后却化为了无声。

放下笔,只是怔怔的看着画卷,墨良的脸上不时的闪现着不同的表情,多了常人的神态,少了帝王的威仪,但是却更让人觉得真实。

还没开战,但是大战的气氛已经蔓延了整个天下,大同和奉天相邻的地上,已经有村民携家带口的逃难而去,只留下部分体弱不便的老者和孩童坚守村寨。

每天都靠着家中仅有的食物赖以生存,若非必要,要不不会轻易走出屋子。

当双方军队就在安营扎寨的时候,原本死寂的村寨多了身影,只不过却是将士,村里的滞留村民只是从门窗口往外探视,并不会冒然接近。

好在,双方的军士都不会骚扰老百姓,甚至于,他们都会不时的对有人在的人家门口放上不定量的干粮。

这就是本国的将士,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将军所带出的士兵,这才是真正的军纪严明,爱民如子。

虽然并未正式开战,但是紧张的氛围并没有因此消失,村民的恐惧也并没有因此而散去,只是随着对将士们的了解,村民们也试探性的打开门,直至走出了屋子。

“王爷,大同驻扎的军队里,没有看见青峰丞相以及尚武将军。”一所空宅院里,独孤云峥刚回来,就接到了派出去打探得来的消息。

这并不是什么好预兆,在独孤云峥的带领下,他们知道,越是摸不清状况的敌情越是难对付。

毕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教训。

“大同可还有任何后起之秀?”独孤云峥眉头紧厝,在他的印象中好像也没有谁的能力能够超越尚武将军,即使有后起之秀,但是各方面却都还不足以和张武相提并论,此等重大战事,大同应不至于任用新将。

“据属下查证,目前大同的副将不下十名,都是历年来选拔的武举,年纪不大,也算是少年英雄,可是却很少上过战场,因而作战能力如何,实难查证,只能说,他们的个人能力都不容小觑,实力也相当,实难分出轩轾。”对于此,他们已经尽了全力,想要查到更多,已是无能为力。

“尚武将军呢?”独孤云峥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

如果面对其他的敌人,或许他会胸有成竹,可是他的敌人是墨良,这个从小就让他一再钦叹的男子。

就算他并不了解墨良,可是却也知道,墨良绝不会轻率为之,更何况,他相信,在墨良那里,对于自己,墨良知道的远比自己知道墨良的要多的多。

这就是差别和悬殊。

战场之上,敌对双方,彼此的了解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成了间接的决定胜负的因素。

“尚武将军奉旨平定内乱,肃清各方前朝势力。”这在大同并非什么秘密,更何况,大同的状况,这也是保密不了的。

大同上下,或许算来最闲的就是当今的大同帝墨良,除了选秀就是为宠妃修葺宫阁,朝堂内有青峰丞相辅佐执政,朝堂外有尚武将军安邦平乱。

真不知这大同昏庸帝有什么好的,居然能让这两个得力臣子忠心效力,以至于就算是此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同局势依旧是稳若金汤。

“目前状况如何?”独孤云峥听进了这番话,可是却想到了别的。

大同境内,异军突起,大同朝堂派系复杂,正是政局不稳的时刻,可是为何,当他真正的驻守在距离到大同不远的地方的时候,他却感受不到一点传闻中的状况。

传闻中,齐国以及楚国的军队就快攻进大同都城,大有雨后春笋般,大有敌不可挡的架势,可是为何不说都城,就是边境,也感受不到叛军占据的情形?

再者,传闻大同朝堂之上派系矛盾尖锐,可是为何却打探不到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对峙情景,所见所闻都是团结一心的忠诚。

话说大同帝色令智昏,可是在他看来,他却觉得这纯属谣言,如果一个帝王真的昏庸的话,即便有再忠臣得力的大臣辅佐那也是白搭,毕竟,一个昏庸的帝王,他的喜恶,都不免会成为朝廷上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症状,可是,大同上下,除了选秀女以及休憩宫阁之外,并无任何的不良风气。

就算大同皇帝疏于朝政,但是却也没有发生任何的重大的荒唐之举。

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假象,一个迷惑世人,迷惑天下的假象。

“启禀王爷,原本听闻萧一寒已经举兵围困都城,可是属下却没有见到一个楚国军士的身影,更别提大军进犯;还有就是齐国的皇族余脉,总听说在大同境内伺机反扑,意图复辟,可是属下却从未真正的见过楚国和齐国的残余势力。”这是打探之人的疑惑,也是真正的靠近了大同的军士的疑惑。

在卫国王的带领下成长的将士们,不止有匹夫之勇,还有着一定的鉴别能力。

或者说,最基础的战场直觉他们还是有的。

越接近战场,越靠近敌人,他们就越发现他们之前所掌握的信息越不可靠。

而这却也给他们原本澎湃的信心注入了不确定。

不可否认,对于战场上的将士来说,这无疑是最有力的挫败。

虽然明显表现出来,但是将士那种信心遭到动摇的士气已经慢慢的显现。

“不管虚实,绝不能在军中透露半句,动摇军心者,军法处置。”当前之际,独孤云峥只能稳定军心,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到了此刻,他必须得加急呈书轩辕皇,暂缓出兵。

如果他的猜测和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他们冒然出兵,必然就中了墨良诱兵之计,到时候,想要明哲保生却已晚了。

卫国王奉旨出征,身负保家卫国的重则,一旦黯然撤兵,或许会让天下人耻笑,更会让有心之人有机可趁,但是就算他颜面扫地,被天下人耻笑,他也不愿看着生死与共的弟兄们,冒然出战,死而后已是小事,就怕引火烧身,悔不当初。

第232章

然而,独孤云峥的急函还没来的及送出营区,就接到了前来的访客。

岁月给来者的脸上并未增添痕迹,但是那稳健的步伐,经过磨砺之后的沉淀,以及更加自信的眼神,却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成熟男人的风采。

当年的冷千羽已经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更经历了磨难的落寞和绝望,此刻的他更似一块经过了打磨的坚石,没有了棱角,没有了斑驳的石纹,剩下的只有圆润的外壳和更加坚实的内核。

“冷千羽见过卫国王。”冷千羽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独孤云峥的赞许。

“国舅爷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请坐。”看着踏着夜色而来的冷千羽,独孤云峥不用说,其实已经明白了他的来意。

“多谢卫国王,这是吾皇呈递王爷的密函,还请王爷过目。”冷千羽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双手送到了独孤云峥面前。

独孤云峥不动声色的接过信函,拆开,并未及时的给出答复。

这信里的内容,并不出他的意料之外,但是他现在却不想发兵。

虽然知道和萧一寒联手本是事实,但是就目前的情形看来,发兵并不利于奉天。

及时出兵是轩辕皇独孤韵的本意,但是如果不利于奉天,他相信,独孤韵也会斟酌的。

“卫国王此次出兵,也该有轩辕皇的旨意,此时是卫国王最佳出兵的时机,一旦错过了,形势如何,在下不必言明,想必卫国王自有考量。”冷千羽看着神情不变的独孤云峥,也明白想要说服独孤云峥出兵并不是一个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目前的形势,独孤云峥并不会听风就是雨,他所看到的想到的,并非外界所传开的那样。

“本王奉旨带兵压境,为的只不过是保卫我奉天国土,守护我奉天百姓,不受大同战乱的荼毒,至于出兵大同,本王并没有接到吾皇旨意,国舅爷是否有些地方搞混了?”独孤云峥微微沉思之后,沉声答道。

“吾皇举兵反同之际,就是奉天出兵之时,这可是吾皇和轩辕皇立下的契约,难道轩辕皇想要违背契约吗?”对于独孤云峥的答复,冷千羽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如果是他处于独孤云峥的角度和立场,他也不会贸然出兵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他此行目的还是要让独孤云峥马上出兵,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萧一寒等最后的一批楚国势力被围剿的绝境,也才能让整个形势发生逆转性变化。

“契约?本王好似从未听说过我奉天和贵国何时何地定下了契约。”独孤云峥眼中闪过冷芒,冷声问道。

可是此刻的独孤云峥心绪翻飞,百转难平。

虽然已经猜到了此行的目的,可是,当他真正的听到这个事实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心寒和无奈。

虽然明知道轩辕皇不会那么的相信自己,但是却也万万没有想到,此等重大的事情,轩辕皇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于他。

契约?

何时?

何地?

什么人签订的契约?

奉天境内究竟能有多少人知悉这事?

攻打大同,这并不是轩辕皇的一时兴起,而是轩辕皇早有预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举动。

“王爷不知,可这并不代表说,契约不存在,如果在下没有猜错的话,轩辕皇的旨意也该快到了。”冷千羽之所以能如此坦然的说出这事来,为的就是让独孤云峥明白,出兵大同一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眼看独孤云峥率兵而来,却久久未见发兵迹象,萧一寒早就料到独孤云峥不会随意出兵,密函早就传到了轩辕皇手中,描述了当前的战局形式,以及再不发兵,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然,信函中所说的都是如传闻一般的,战局一边倒的,胜券在握的情景,而非真正的,他们面临绝境,四面楚歌的情景。

“难道国舅爷不知道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独孤云峥看着冷千羽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很是不爽,如果他不想出兵,即便是圣旨下来,那又如何?

“是吗?可是奉天的百姓可都在看着王爷呢,一旦王爷抗旨不尊,不知轩辕皇会怎么想王爷?不知这奉天百姓会怎么认为?王爷拥兵自重还是意图谋反?”冷千羽这话一出,独孤云峥的脸瞬间变了颜色,看向冷千羽的目光也是如箭般冷厉。

“就凭这句话,本王就可以把你营前问斩,以儆效尤。”独孤云峥怒极反而平静的说道,只不过这略显轻柔的话语中却有着让人胆寒的阴柔。

“冷某此次奉吾皇旨意前来觐见王爷,就没有想过能够活着走出去,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轩辕皇失信于吾皇,失信于天下,那就不是冷某能够控制的了。”说这话的时候,冷千羽仿佛放下了身上的所有重担一样,轻松而坦然。

他们都是才智不俗的人中龙凤,只可惜世事多舛,他们也只能在风云变化的历史潮流中,艰难行进。

胜者为王败者寇,要么千古留名,要么曝尸荒野,这是他们逃脱不了的宿命,也是他们挣脱不开的枷锁。

“既然如此,如若本王不让国舅爷达成心愿,那么是否也太不近人情了。”闻言,独孤云峥居然笑开了。

“来人,拿下叛贼,斩首于营场,宣告天下,楚国余臣冷千羽利用身份之便,进入营帐,不言私情,只谈国事,出言不逊,意图挑拨奉天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此心不善,此行该诛。”独孤云峥的话语一出,冷千羽心中黯然一叹,虽然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但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面临死亡的恐惧。

只不过,他没能完成萧一寒给他的使命,他愧对朝阳帝,愧对正满怀希望等着他回去的同胞们。

但是,即便能够活着回去,他又能活多久?这种颠沛流离,四处奔波躲藏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

天下已定,复辟已经是不可能之事,只不过身为人臣,他能做的就是忠于君王,别无选择。

而今,这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任务,总算可以卸下了。

这一回,是死亡也是解脱。

没有了之前的彷徨和恐惧,冷千羽看着正看向他的独孤云峥,没有怨恨,没有不甘,有的反而是一种坦然。

冷千羽的死,在奉天和大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冷千羽,这个在楚国有着盛名的青年才俊,即使在楚国灭亡之后,却也不时有着他的踪迹和传闻,而这次却也是关于他的最后一次传闻,或许这是最轰动,也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但是这只预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楚国真的完了。

毕竟是顾及冷千羽身为奉天国舅的身份,独孤云峥还是给他殓尸入棺,立碑安葬了。

当这一切引起天下哗然的同时,轩辕皇的圣旨到了,命令卫国王独孤云峥即刻进兵大同,配合楚国余众,里应外合,攻打大同。

如若卫国王抗旨不尊,临阵换将,凡属于卫国王的亲信和部署一律换下。

而这却也成了卫国王一道无法抗拒的紧箍咒,只因为,换将就意味着他们将会不战而亡。

作为战士,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却会成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批人,不但命保不住,还要担负抗旨不尊的骂名。

对于他们来说,死不可怕,可是名誉却是不能受辱的,一旦罪名成立,不止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就是他们的家人,族群都会因为他们而受到牵连。

无奈之下的独孤云峥,在处决了冷千羽之后,急速派兵进发,而这又让天下惊讶一片。

但是,就是在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氛围下,大同和奉天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作为先锋军的卫国王,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即使并不完全明了敌方状况,但是作为一个常年带兵的将领来说,独孤云峥有着军人经过长期实战积累下来的战争直觉和敏锐度。

“王爷,前方就是大同的桂安城了,只要过了这里,那么方圆百里内的数百个城镇就没有固守的可能。”一路疾行,并未让一干将士显露疲态,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军人的坚毅和耐力。

“保持前进,时刻留意先锋军发出的信号。”独孤云峥审视着周围的环境,冷声命令道。

看着渺无人烟的茂密山林,蜿蜒无际的林间通道,不知为何,独孤云峥居然感到不安。

一种从未有过的不详预感。

这一种本该是敌军埋伏的最佳场所,战场上,设伏不断也是扰乱敌人及至于歼灭敌人的最有利的方法之一,可是这一路上,他们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前行,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和袭击。

即便如此,独孤云峥也从未松懈过,他的双眸总是警戒环视着四周的环境,查看着周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路下来,虽然没有任何的伤亡,但是却也耗去了他们不少的精力和体力。

这看似是有利于他们的,但是独孤云峥却总觉得哪儿不对。

总觉得大同的这第一战有违常规,首战的将领会是谁?他又擅长于什么样的战术?

这无疑成了独孤云峥心中最大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