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青缓缓的道:“小妇人的下联是门里及第福今生,亲家大哥,这下联对的可算工整?”

周老大愣愣瞅着碧青,半天没言语,这副祖上传下来的对联,他们几个兄弟自小就对,可这么多年过来,就没一个能对的如此好的,这岂是工整,简直妙极,就想不明白,这么个庄户人家的媳妇儿,怎么就有这样的本事,那自己苦读这些年诗书又算什么。

王兴娘兴奋的不行,心说,周家今儿这脸可打的啪啪的,这一长气都不觉着冷了,浑身热烘烘的,更烤着火似的。

周老大还在那儿愣着,周仁守却看不过去了,咳嗽一声道:“还不迎新媳妇儿进门。”

一句话周老大回过神,刚要让锣鼓手吹打起来,却听碧青道:“且慢。”

周老大几兄弟包括门里的周仁守,甚至杜子峰都盯着碧青,不明白她还要干什么,碧青扫了众人一眼笑道:“小妇人并无别的话说,只是觉着,亲家祖上这幅对子,或许可以再添两个字。”

周仁守脸上不大好看,祖上传下来的对子也能随意增减的不成,可逼到这份儿上,也只能道:“还请赐教。”

碧青指了指对联道:“上联添一个望字,下联添一个盼字。”

杜子峰忍不住笑了起来,侧头跟周仁守道:“望书中飘香泽后世,盼门里及第福今生,可称得上金玉良言啊,当自省之。”

周仁守忙道:“是是,学生受教了。”

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是秀才在县太爷跟前也得自称学生,后来,碧青每次听见周仁守在杜子峰跟前恭恭敬敬的自称学生,都忍不住想笑。

第29章

一早上起来又开始落雪,一开始雪粒子还是星星点点,不一会儿就大了起来,连成片的雪花,远远望去仿佛三月里漫天飞舞的柳絮,不一会儿功夫,地上就是厚厚的一层。

碧青喂了鸭子进来,跺了跺脚上的雪,就去了一趟灶房,脚下的棉鞋就湿了半截,回头非得研究双皮的出来,换下来放到炭火边儿上烤着,一边儿拿了针线笸箩出来做针线。

有时想想,碧青真觉逼到一定份上,人就没有不会干的,自己就是例子,以前哪干过这个啊,缝个扣子都不会,现在都会缝衣裳了。

只要看看手里快完工的棉袄,碧青就特有成就感,缝了一会儿往西屋看了看,二郎正在屋里写字,不舍得用笔墨,就在陶盆里装了沙子,用柴棍在上头练字。

碧青也是后来才知道,小五第一给自己拿来画花样子的纸笔砚台,竟使了足足一两银子,念书在古代就不是穷人能干的事儿,即便那样最平常的砚台笔墨,也价格不菲。

问 小五怎么舍得使那么多银子,就不怕回不了本吗,小五挠着脑袋嘿嘿直乐:“嫂子,兄弟在外头跑了这几年,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看准就不要错主意,给嫂子的笔 墨纸砚,虽使了一两银子,可嫂子画出的花样子,却比别人的都好,每张都能多卖几个钱,没多少日子,这一两银子就回来了,认真算算还有赚。”

碧 青当时就觉小五真是生不逢时,这样的人就是商业奇才,要是在现代,一定会缔造自己的商业王国,成为商场上绝对的成功人士,现在却只能当个走街串巷的货郎, 不过,相信以后会不一样,等坑里的莲藕种上,鱼苗长大,莲花山山脚下那一百多亩山桃林买在自己手里,相信小五的商业才能会得到充分表现,到那时,好日子就 来了。

忽的一阵风把门抽开,窜进来不少雪片子,碧青急忙站起来关门,茅草盖的屋顶,没有檐子,没法儿遮挡风雨,风大点儿,门都关不住。

碧青刚想插上门栓,忽见外头有个人跑了过来,进了院才看清是王家的小三儿,碧青开了门,让他进来,拿着门后的掸子给他掸了掸身上的雪:“你姐不是今儿回门吗,你不在家帮忙,怎么跑出来了?”

王小三道:“娘让我过来跟大郎嫂子要点儿番薯藤,说大冬天的没什么好东西,倒是嫂子家的番薯藤是个稀罕菜,想必大姐夫没吃过。”

碧青点点头:“成,你等着,我去地窖给你拿去。”刚说着,二郎一掀帘子出来了:“嫂子我去吧。”撂下话就跑了出去,小三儿说了声我也去,随后跟着去了。碧青摇摇头,这俩小子就乐意往地窖里头钻。

王小三跟着二郎到地窖边儿上,拿墙根儿的扫帚把上头的雪扫了,掀开盖着的麦草垫子,一前一后钻了进去。

二郎拿了两把番薯藤,砖头见王小三刨地窖里的沙土,就知道这小子又馋了,想找番薯吃呢,忙拦着他:“今年的番薯可不能吃了,剩下的这些要做种呢。”

见小三那个馋样儿,凑到他耳边小声道:“我屋里藏着麦芽糖呢,一会儿多给你几块,嫂子说,明年咱们两家都种番薯,这东西收成多,一颗下头少说也能结七八颗番薯,到明年可劲儿吃也没人管你,今年就忍着吧。”说着把番薯藤塞给他。

王小三道:“二郎,这几天怎不见你找我玩儿去,躲在家里有什么意思,今儿雪大,等我姐夫走了,咱们叫上二嘎子,去炕边儿打雪仗去?”

二郎摇摇头:“你们去吧,嫂子给我留了作业,让我把学过的字再写几遍,说这样才能记住,嫂子说这叫温故而知新,是孔圣人说的。”

小三看着王二郎的目光充满羡慕,半天才说:“二郎,我要是也有你这样的嫂子就好了,那天我姐出嫁,我跟去送亲,不是大郎嫂子,我姐就得抬回来了,我姐在轿子里呜呜的哭,去送亲的人也都怕了,我娘说要是轿子抬回来,我大姐可就活不成了。”

二郎道:“为什么要抬回来?”

小三脸色有些暗:“我大姐夫家是读书人,说是什么书香门第,姐的轿子到了他家大门口,不让进,说他家祖上的规矩,对上对子才让进门,不然就抬回来。”

二郎道:“哪有这样的?”

小 三道:“青山婶子说,那家一家子都不是好东西,就喜欢欺负老实人,不过遇上你嫂子,那家子也只能吃哑巴亏,大郎嫂子可厉害了,不仅对上了对子,还给周家的 对子上添了俩字,就连县太爷都说添的好,周家那老头子点头哈腰的应着,一句话不敢说,青山婶子说,大郎嫂子这一回,不光给我们家长了气,给咱们村都争了 脸,往后一提咱王家村,谁也不敢小瞧了,咱村也出了个识文断字的女秀才。”

二郎摇摇头:“我嫂子不是秀才,嫂子说,秀才得考三回才成,而且,考上了也没什么用。”

王小三摇摇头道:“才不是呢,我爹说,考上秀才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两人正说着,忽听碧青喊他们,忙爬了上去。

碧青捞了几颗咸鸭蛋上来,装在篮子里,跟番薯藤一起递给小三嘱咐:“跟你娘说,这番薯藤晾干了放的,炒菜是不成了,倒是可以做馅儿,剁碎了多掺点儿肥肉,包饺子最好,鸭蛋煮了,一切两半就成,想来你姐这会儿该家来了,快着去吧,别耽搁了正事。”

王小三撅撅嘴道:“就饿着他才好,那天他家为难我姐,也不见他吭一声。”

碧青摸了摸他的头:“咱不为他,就为了你姐,你姐得在他家过日子呢,咱对他好也是指望你姐的日子好过,乖,别耍脾气,好好回去看看你姐,这嫁了人,以后可就不常见了。”

王小三点着头回去了,碧青望着他没了影儿才关上门,暗叹一声,也不知自己的爹娘弟妹怎么样了,那些粮食应该够吃吧,就算不够,小五留下的钱,也能把这一冬熬过去。这会儿道儿不好走,又临近过年,不好再让小五跑,明年开春吧。

开 了春抽空再让小五去瞧瞧,要是实在不能过,就把人接过来,小五说他哪儿还空着两间屋,若是没地儿住,就先安置在他哪儿,如今分了家,他爹娘哥嫂也说不出啥 来,再不成,王富贵家的老宅还空着呢,虽说房子有些破,收拾收拾也能住人,回头得空跟婆婆说说,她婆婆这个人心眼好,估摸能答应。

想着拨了拨炭火,朝西屋看了一眼,见二郎还在陶盆里写字,遂站起来,去东屋把笔墨砚台拿了过去,又把前些日子换下来的旧窗户纸,寻出来裁好,放到炕桌上:“别总在陶盆里练了,在纸上写写。”

二郎摇头:“笔墨太贵,我在陶盆里写就成。”

碧青眼睛一瞪:“难道一辈子在陶盆里写不成,就听嫂子的,在纸上写,这是正经事儿,使点儿钱也应该,而且,笔跟你手里的柴火棍可不一样,握笔,运笔,都是有讲究的,姿势也很重要,你瞧着,嫂子给你写个样儿,你比着写。”

说着,提笔沾了墨,想了想,在纸上写了一个永字,一个永字写完,碧青忍不住想起爷爷,爷爷虽不是书法名家,却写的一手好字,自己的字就是爷爷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的第一个子就是永。

爷爷总说永字八法,把永字写好了,别的就都能写好,在爷爷的督促下,自己足练了八年的书法,上学的时候还得过市里的书法奖,后来爷爷去了,自己也上大学学了设计,书法就撂下了。

想着,不禁又写了一个,眼眶有些酸,忽想起二郎在一边儿,忙抹了抹眼角,侧身把笔递给他,见他握笔的姿势不对,把他的手指调正:“这样握笔才对,写吧,今天就写着一个字,写好了才能吃饭,写不好今儿晌午就饿一顿。”

二郎点点头,低着头开始写,碧青看了一会儿,大概不习惯毛笔,一开始写的乱七八糟,写了几个之后,就好多了,一篇过来,再写出来,已经颇有样儿。

说真的,二郎是自己见过最聪明的孩子,基本上,自己教过一遍的字都能记住,现在已经能认不少字了,碧青琢磨,自己是不是该找本书来教他,这么西一榔头,东一棒槌的,终归不是法子,学习还是要系统一些的好。

有时碧青觉得,二郎就像一块海绵,自己教多少吸收多少,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这样的天才如果有幸得到明师的指导,将来的成就真难说有多高,或许以后有机会,如今自己先充当一下吧,启蒙应该还可以应付。

正想着,忽外头桃花娘的声儿:“大郎媳妇儿在家不?”

碧青忙开门让她进来:“今儿桃花回门,新姑爷可是座上客,婶子怎么有空过来?”

桃花娘搓了搓手在炭火上烤了烤,就瞧她的脸色碧青也能猜到,桃花在周家的日子应该过得去。

桃花娘笑道:“送亲那天多亏了你,没让那对子难住,如今咱桃花在周家可长脸了,从公婆哥嫂兄弟到大姑子小姑子,谁不高看一眼,这刚进门,屁股还坐稳呢,就让我来请她大郎嫂子。”

碧青忙道:“桃花回门,你们娘倆正好说说梯己话儿,我去做什么?”

桃花娘拉着她的手道:“咱们不是外人,什么梯己话儿你都听得,快着跟我去,桃花还等着谢她大郎嫂子呢。”说着,生拽着碧青就往外走。

婆婆一早去了王青山家串门,这会儿家里就自己跟二郎,见推辞不过,也只得嘱咐二郎看家,跟着桃花娘去了。

乡下女人不上席,堂屋一桌,陪着新姑爷坐的除了王富贵这个老丈人,就是桃花的两个兄弟,小三儿还小,嫌在外头拘的慌,点个卯,一脑袋扎小屋来了。

小屋是桃花姐俩住的屋子,这会儿就剩下杏果儿一个人住了,杏果今年才八岁,年纪虽不大,却是个天生的利落孩子,屋子给她收拾的极干净,炕上放了炕桌,摆上几个菜,就是一个桌小席。

碧青自然不能进堂屋,给桃花娘拽到了院西的小屋,刚一进来就给桃花让到了炕里头坐,碧青忙道:“可不成,婶子在呢,哪有我这个小辈儿坐炕头的理儿。”说着把桃花娘推了上去,自己坐在炕沿儿边儿上。

还没等说话呢,桃花就出去了,不大会儿功夫,就见两口子一块儿进来,新姑爷见了碧青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叫了声大郎嫂子。

碧青忙站了起来:“可当不得姑爷的礼儿。”说着侧着身子回了礼。

周 叔文这回可再不敢托大,也不再觉着娶了桃花这样的媳妇儿丢脸,反而因为桃花这个媳妇儿,自己在家里也长了脸,以往有大哥二哥在,谁拿他这个老三当回事儿 啊,那天难为桃花的时候,他可看见两个嫂子的表情了,虽说也不乐意娶桃花这样庄户人家的闺女,可到底是娶到家的媳妇儿,两个嫂子那样儿,自己心里也不舒 坦。

本说要丢脸的事,谁知媳妇儿家送亲的嫂子,竟有个真人不露相的,把自己祖上留下的对子对的精妙绝伦,连县太爷都连着说好,亲 自题写了,爹叫人刻在木头上,现如今就挂在自家的大门上,谁见了不眼热。这次陪着媳妇儿回门,他爹还特意交代,给送亲的嫂子行个礼儿,故此心甘情愿给碧青 行了礼。

等周叔文出去,碧青不禁暗暗点头,还说周家一家子都是混账王八蛋呢,瞧这小子倒还有点儿救,拉着桃花问:“在婆家可还好?”

桃花脸点点头:“多亏了嫂子,现如今,婆家的人都高看我一眼,公婆也没难为,他,对我也好…”说着忍不住脸红,。

碧青松了口气,只桃花的日子能过去,自己那天就没白显摆,冀州的风俗,新人得就早回去,不能等日头落下,今儿虽没日头,也不能太晚,雪这么大,道上不好走呢,吃了饭,就忙打点着小两口回去了。

望着牛车没了影儿,碧青才家来,明儿可是小年,过了这一天,就数着日子过年了。小年也是祭灶节,得给灶王爷上供,得扫房子,预备年货,剪春花,贴春联…数这一天最忙活。

民间的规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按理儿说,该大郎上供,可大郎不在家,就落到了二郎头上。

天刚亮,三口就起来了,婆婆何氏拿着把扫除把屋角的蛛网扫下来,碧青收拾给灶王爷上供的贡品,收拾好了,叫二郎摆在灶王爷跟前拜了拜,就开始写春联。

红纸是王富贵家的,桃花成亲,家里买了一刀红纸,今儿一早就让小三儿送了过来,碧青说要不收,小三不干,碧青说给钱,小三嘿嘿一乐:“俺娘说,让嫂子帮俺家把春联写了就成。”

碧青笑了,这不叫事儿,让二郎把红纸裁成条,研好墨开始写,先给王富贵家写,写完了晾在一边儿,才给自家写。

正写着,小五三口子就来了,手里提着一快肥膘子肉,说分了家三口子过小年冷清,索性跑了来,两家在一起包顿肉饺子,好好过个小年,也热闹些…

第30章

四指头宽的肥膘子肉连着皮五花三层,足有三四斤,瞧着就叫人喜欢,切了一半让大郎剁成肉馅,剩下的碧青打算做扣肉。

切成一厘米厚的肉片,开水里滚两个开儿,洗了浮沫,放了毛酱汁儿点些浑酒,搁在大锅里蒸着,这边儿小五媳妇儿已经和好了面。

小五家的小子才两岁,说话有些晚,这会儿还不大会说,在婆婆怀里手舞足蹈,盯着婆婆手里那双虎头鞋咿咿呀呀着急的嚷着,白等婆婆给他套在脚上,才咯咯的笑了起来。

小五撂下老婆孩子,就把二郎拽走了,两人拿着扁担水桶,往坑边儿的地上挑雪,两人这一干,不大会儿功夫,王兴也跑了来,王富贵家的三个小子也拿着自家的扁担水桶,跟着一起干。

这边儿碧青跟秀娘两人包饺子,见干活的人多,又从地窖里拿了几把番薯藤剁碎了,掺在肉馅儿里,重新活了面,包了足足五盖板饺子。

碧青招呼干活的几个人回来吃饺子,王兴儿给自己家干活,不算外人,也就跟着过来了,王富贵家三个小子就小三被二郎扯了来,他两个哥哥,客气了两句,就回去了。

碧青把先煮的一锅,捞在陶盆里,让二郎给王家端过去,这才煮剩下的,小五跟王兴儿是大小伙子,二郎跟小三儿也正是能吃的时候,几盆肉饺子,刚端上来就没了,馒头夹着刚熟的扣肉,一人又吃了俩,才算饱了。

秀娘笑道:“到底是嫂子的手艺好,小五在家可吃不了这么多。”收拾好碗筷,王兴儿家去了,小五领着二郎去外头贴对子,秀娘在炕上剪春花。

秀娘身子弱,手却巧,一张红纸,一把剪子,在她手里一转,一个漂亮的窗花就成了,贴在窗户上,映着外头的雪光,格外好看。

何氏赞了两句,秀娘脸都红了低声道:“这叫什么本事,跟嫂子比可差远了。”

碧青道:“除了有点儿歪主意,别的我可不如你。”

何氏点头:“就是说,你嫂子是瞧着灵,手脚却笨,做口吃食还过得去,针线活计可是拿不出手的,一件袄做了一个月,还剩两个袖儿没上呢,这么下去,也不知过年穿不穿的上。”

秀娘笑了一声,伸手从炕上的笸箩里,把碧青做了一半的袄拿过来,瞧了瞧道:“这个边儿得包上才好看,这会儿横竖没事儿,我给嫂子上了袖子就是。”说着认了针线,不一会儿就把两个袖子上齐全了。

碧青拿过来对着窗外的亮儿仔细瞧了瞧,包了一层边儿,密实又好看,倒是比自己做的强多了,笑道:“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儿我也不做了,都让秀娘替我做了才好。”

何氏呸一声:“亏了你是当嫂子的,这样没脸没皮的话,也说得出口,让兄弟媳妇替你做针线,我都替你害臊。”

秀 娘却道:“ 这样的活儿多少我都不怕,嫂子只管给我就是,倒是有一件糟心事儿,要问问嫂子,狗娃子说话儿就两岁了,却连句整话儿都说不出,村里跟他一样大的孩子,早会 说了,我这急的什么似的,我婆婆前儿也不知听谁说的,说是我身子弱,孩子在我肚子里没长齐全,所以生出来才不会说话,赶明儿要是成了哑巴,谁也怨不得,只 怨我这个娘。”说着,眼泪啪嚓啪嚓的往下掉,可怜的不行。

外头小五听见喝了一声:“大过年的,说这些做什么,没得让婶子嫂子跟着糟心。”一句话说的秀娘不敢言声了。

碧 青道:“这有什么,一家人在一处儿,连句家常话儿都不能说了不成。”说着,拍了拍秀娘的手:“你婆婆的话不可信,要真是哑巴,连点儿声儿都发不出的,你听 狗子这大嗓门,哇啦哇啦的多脆声,怎会是哑巴,说话迟些罢了,不是什么大事,不是说贵人语话迟吗,你平常没事儿的时候,多跟孩子说说话儿,小五不在家,就 你一个人,孩子这是听得少,所以不会说,你别以为狗娃子还小听不懂,其实孩子什么都懂,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能记住。”

秀娘道:“那,那我跟狗子说啥?”

碧青笑了:“啥都成。”说着,把狗子接过来,指着进来的小五说:“这是爹,狗娃子这是你爹,这是二郎叔,这是娘,这是阿奶…”

狗娃子异常兴奋,张着嘴啊啊的嚷了半天,碧青不厌其烦的指给他认,几遍过来,别的不会,爹这个字模糊能听出来了。

小五欢喜的不行,把孩子抱过去,急急的道:“狗娃子,再喊一声,再喊一声。”谁知狗娃子就是不给面子,大概被他爹的表情吓住,小嘴一瞥哇的哭了。

何氏忙把孩子抱回来,一边儿哄一边儿道:“这当爹的没正形,看吓着孩子。”

小五蔫了,碧青看着好笑:“这事儿可急不来,得慢慢的教。”

小五想起什么道:“我竟不知嫂子还写的一手好字,今年分了家,我家的院子还没贴对子呢,嫂子也给我写一副吧,回去贴在大门口,也像个过年的样儿。”

碧青点点头,不光写了对子,还写了不少福字,叫小五拿回去,贴在门上也好,放在盖板儿上也成,讨个好彩头,把剩下的扣肉用油纸包了些,又给狗娃子拿了块甜发糕,这才送着三口子走了。

眼 看着小五牵着驴远了 ,何氏才叹了口气道:“秀娘婆婆那个人也是,不知咋想的,死活瞧不上秀娘,嫌秀娘身子弱干不得活儿,就不想想,秀娘刚嫁过时,可不是这样的身子骨,还不是 生狗娃子时落下的病,小两口过日子,本来就不易了,这当婆婆的也不知道体谅着些,我瞧秀娘这个身子,有一半是因为心气不顺闹得,常话说心病难治,要是真有 个好歹,丢下狗娃子爷俩,这日子怎么过啊。”说着摇摇头进去了。

碧青有些发愣,秀娘的身子好一阵歹一阵的,这次来虽说精神瞧着还好,却越发的瘦,说话都有些没气力,如今听了婆婆的话,碧青心头忽有些不详的感觉。

想着急忙摇摇头,自己这是怎么了,莫非在这个世界待的日子长了,也开始信这些没影儿的事儿了。

过了小年就算年了,家里人口少,也不用备什么年货,腊月二十六是间河县大集,桃花娘,叫她家大小子套了牛车,呼喝了村里几个妇人去间河县赶集。

碧青本说让她婆婆去,何氏却说,这一路得走一个时辰怕冷,就让碧青去了,临走,杏果儿还窜了上来,给她娘拧了两下子,就是不下去,白等跟着去了。

不大的牛车坐了七八个人,满满当当的,杏果儿挨着碧青坐着,碧青旁边儿是王兴娘,两人一左一右把碧青夹在中间,两人都是话篓子,这一道儿嘴就没闲着,牛车进了间河县停下,两人才住了嘴,眼睛又开始不够使唤了。

王家老大在原地看着牛车,碧青寻了人问卖书的铺子在哪儿,想去给二郎找本启蒙的书,王兴儿娘跟桃花娘几个都想去逛布铺子,只有杏果儿非要跟着碧青,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后,就分开了。

碧青领着杏果儿,一路奔着书铺子去了,书铺子在市集街角儿,比起别家很是冷清,就碧青跟杏果两个顾客。

那掌柜一见有客上门,忙堆起笑脸打算迎客,一见碧青跟杏果两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半晌才道:“隔壁铺子卖糊窗户纸。”

杏果儿一叉腰:“我们不买糊窗户纸,我嫂子要买书。”

那掌柜的愣了一下,打量碧青两眼,忽重新堆起个笑道:“哎呦,瞧我这眼拙的。”说着,目光在碧青的头上扫过,略意外了一下,才道:“这位小娘子,要买什么书?我这铺子里别的没有,书可是有的是,四书五经都有。”

碧青问:“有没有蒙学书?”

掌柜的脸都笑成了花,一叠声道:“有,有,三字经,百家姓,小店都有。”

碧青皱了皱眉,这些上头的字,二郎已经认的差不多了,买回去也没多大用:“还有没有别的?”

掌柜的还说话,就听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道:“若三字经上的字都认全了,可念幼学琼林。”

碧青回头见杜子峰一身书生打扮走了进来,不好揭破他的身份,便蹲身行礼称呼了一声:“杜先生。”

杜子峰略愣了一下,称呼他公子的有,少爷的也有,先生倒是头一回,却也极顺耳,记得,曾经自己也想过做一个教书先生,跟他娘两人,安居一隅,即便日子清贫,母子相守在一起也别无所求,好过现在这般,在官场里蝇营狗苟,算计来算计去的。

每次见这丫头都让他意外,这次依然如此,杜子峰没想到会在这里看见她,她是来买蒙学书的,教谁吗?她丈夫王大郎如今在京城,想起她有个不大的小叔,莫非是他?脑子里划过那个憨笑的黑小子,就是个最平常的乡下娃儿,难道三字经跟百家姓的字都认全了?

杜子峰回礼,掌柜的急忙从靠墙的大书架子上拿下幼学琼林来,大约有些急,把旁边一摞新书碰倒在地上, 碧青看到一本熟悉的书名,弯腰捡了起来,翻着看了看,跟掌柜的道:“这本多少钱?”

掌柜目光闪了闪:“这本书可是宝贝,需得一百文。”

碧青不免有些犹豫,一百文可不是个小数目,正想讲讲价儿,旁边儿杜子峰却开口了:“这本齐民要术,上回我问你,你说五十文,这会儿怎又变成一百文了,做生意诚信第一,你这掌柜的好不厚道。”

被人当面识破,掌柜的脸色有些尴尬:“那个,小的说个笑话儿,五十文,五十文卖给这位小娘子。”

杜子峰却道:“三十文,不然,我就叫我家管家,四处说你是奸商,顾客临门,坐地起价。”

碧青有些楞了楞,怎么也没想到杜子峰这样的人,会说出这些话帮自己,以她看,杜子峰这人极清高,即便那天在周家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骨子那种骄傲,依然不知不觉透了出来,现在却这般,碧青都怀疑之前是不是自己看错了。

手里拿着齐民要术跟幼学琼林从书铺子出来,还有种做梦的感觉呢,两本书最后只花了五十文,就算碧青都觉得便宜,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书是最贵的。

不过,杜子峰怎么也跟着自己出来了,碧青刚想告辞,却给杜子峰叫住:“姑娘,且慢走一步。”

姑 娘碧青愣了一下,没想到嫁了人的自己,还有人叫自己姑娘,大概也觉得自己的称呼不大妥当,杜子峰的脸色有些不自然,也不过一瞬就恢复了自然,继续道:“番 薯之事在下已上奏,皇上发下谕旨,叫在间河县先种,若果真收成好,再逐步推广,在下找了几个村子的里长,他们嘴里应着,却说,地里早种了麦苗,没有闲地种 番薯,倒叫在下不知怎么办好,姑娘可有法子吗?”

碧青眨了眨眼:“我一个妇人种出番薯,纯属侥幸,至于旁的却不懂,先生问我,可是问差了人,刚多谢先生帮忙还价,小妇人告辞了。”撂下话牵着杏果儿走了。

走了几步,听见杏果道:“大郎嫂子,那个人还在书铺子门口站着呢。”

碧青停住往后看了一眼,在杏果儿耳边嘀咕了几句,杏果点点头跑了回去,到杜子峰跟前道:“我大郎嫂子说了,只朝廷说种番薯可免田税,就种了,还有,番薯可以晚些种,割了麦子以后种也不晚。”说完就跑了。

杜 子峰愣了愣,忽的眼睛一亮,是啊,大齐的农税规定五谷,可没说种番薯交税的,冀州府的老百姓一年两岔儿庄稼,大都是一茬麦子,一茬黍米,有些地富裕的人家 种不过来,才中些豆子芝麻的,豆子芝麻收成少,易招虫害,老百姓多不喜欢种,宁可一年交两回田税,也种黍米,若是番薯收成好,又可免甜税,何乐而不为,况 且,皇上的谕旨里说了,如果番薯种成了,这头一年的收成,官中可收上来做种署,分给各地府衙县乡,才能在大齐推广。

自己原先以为收成如此好的东西,老百姓知道之后,一定巴不得种,却忘了,番薯是新鲜物种,老百姓光听自己说收成高,不曾亲眼见过,哪会冒险在自家的地种,一旦收成不好,或者不能当粮食,可连哭都找不着地儿,倒是该说清楚才是,想着快步往县衙走。

进了县衙差人把县丞,主薄,司农司的主事都叫来,研究在间河县种植番薯,这过年可就开春了,此事耽搁不得。

碧青不止买了书,还买了两块棉布,婆婆交代的,说大郎在兵营里头费衣裳,眼看天热了,得做两身里衣叫人捎去,也好有个替换的。

碧青记得,当兵的衣裳从里到外都是国家管的,可自己这么说,婆婆只是不信,碧青也只能买回来,大郎穿不穿的,也是婆婆的一番心意。

回来的一道杏果儿都在问自己:“大郎嫂子的书是不是给二郎哥买的?二郎哥也认字吗?这么多字,二郎哥都认识?”叽叽喳喳没个完。

到了家,她娘戳了她脑袋一下道:“这么个话篓子丫头,看赶明儿谁家娶你这样的。”杏果却不跟她姐似的害臊,脖子一梗道:“没人娶才好呢。”一溜烟跑了,惹的几个妇人大笑起来…

第31章

大年二十八,大郎的信到了,是个大郎的战友叫姜山的捎回来的,姜山是豫州人氏,为了捎信儿特意从冀州拐了个弯,三十上下的年纪,是个挺壮实的黑脸汉子,一身风尘,眼角一道斜斜的刀疤,添了几分令人惧怕的凶相。

致使他一进院,二郎就下意识上前一步,把碧青跟何氏护在身后,身子虽有些颤抖,可嘴里依然极力镇定的道:“你找谁?”说着伸腿踹了王小三一脚。

小三会意,不等大汉反应过来,嗖一下就跳过旁边的矮篱笆跑了,一边儿跑还一边儿嚷嚷:“来人啊,快来人啊,强盗来了大郎嫂子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