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那热水烫了脚,一会儿又冰凉了,夜里都是大郎给她捂着,碧青不禁想起她娘那天说的,月子里的病还得月子里养,叫她再生一个。

碧青也有这个打算,儿子虽可爱,到底不是女儿,女儿才是娘的小棉袄呢,儿子养大了,一娶媳妇儿就把娘忘到脖子后头去了,总不如女儿贴心,以后大些,小子不定疯跑到哪儿去了,女儿却可以留在自己跟前儿。

燕子虽乖巧,毕竟大了,东篱先生给她找了个先生教她识字念书,如今住在武陵源,虽说隔几天就过来跟自己住一天,到底不是天天在一起,要是自己能生一个就不一样了。

这么想着,不禁看了大郎一眼,琢磨要不今儿早睡会儿吧!想着,脚丫子在他怀里磨蹭了几下,眼看着蛮牛的气都粗了,这男人太好勾。

大郎看向碧青,灯光下,小媳妇儿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冲他一眨一眨,勾人非常,哪还会惯着她,伸手一捞把小媳妇儿抄在怀里,抱进屋压在炕上就折腾起来了…

如今两口子天天在一块儿,也不跟过去似的轻易见不着,一见着媳妇儿,大郎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心里知道疼媳妇儿了,折腾了两回就打算起来,去外屋打热水。

小媳妇儿爱干净,每次折腾完了收拾干净才能睡觉,可今儿不知怎么了 ,大郎刚想退出来,小媳妇儿的胳膊却缠了上来,身子贴在他怀里,软着声音儿咕哝了一句:“别动。”

大郎搂着小媳妇儿低声道:“不洗了啊…”

小媳妇儿眼睛都没睁开,只是嘴里咕哝了一句:“都叫你别动了,不许再动…”

大郎巴不得呢,这么着多舒坦啊,心满意足的搂着小媳妇儿睡了…

第87章

没过几天儿,小五跟小海来了,正赶上小三家来,就叫了过来吃饭,说起如意楼的东家袁六在冀州府开铺子的事儿,小三就气的不行:“什么东西啊,瞅见 咱家的买卖红火了,就学着样儿来,嫂子是没去瞧,那铺子跟咱王记一模一样儿,连门前的招牌都不带换的,就是把王记换成了袁记,里头的摆设也跟咱家的铺子 学,咱卖啥他卖啥,却不卖好货,专进便宜的次品,老百姓图便宜,好些去他哪儿的,让袁记这么一闹,这个月冀州府几个铺子的利润,少了足足一成呢,我正想找 小五哥商量呢,要不咱也把价儿落下去吧。”

小五摇摇头:“落价可不成,咱家铺子里卖的都是好货,进价本身就比袁记高,咱们再落 价,也不可能赔钱卖,袁记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冲咱们来的,想用次货抢咱们的主顾,咱们一落价儿正好中了袁记的圈套,咱们也不可能落的跟袁记一样低,同样的 价,咱们已经赔钱了,袁记没准还有的赚呢。”

小三皱着眉:“不能落价,要不咱也进点儿次货?”

碧青看想弟弟:“小海你觉得呢?”

小海摇摇头:“不妥,要是咱们也进了次货,到时候袁记肯定大肆宣扬,说咱们的货跟他家一样等等,当初我去铺子里的时候,大姐就跟我说过,做买卖首要一样儿就是讲诚信,不能以次充好,要是没了诚信,咱这铺子早晚得关门,所以,哪怕赚的钱少些,也不能卖次货。”

碧青欣慰的点点头,到底这两年没白历练,知道怎么做买卖了。

小 五:“嫂子,这么由着袁记闹下去可不妙啊,袁六儿是冀州知府闫子明的小舅子,一贯霸道,当初开如意楼的时候,可是挤兑的好几家饭馆子关了张,不是嫂子时常 照应着 ,柳泉居早开不下去了,不对啊,袁六之前都不敢跟咱家抢买卖,如今大郎哥都封了将军,他倒上赶着开了个铺子,是为了什么?前几天我去冀州府碰上他,眼睛长 在头顶上,装没看见就过去了,那样儿趾高气昂的。”

小海点头:“是跟以前不一样了,莫不是靠上了什么了不得靠山?”

碧青看了大郎一眼,大郎正抱着儿子逗着玩儿呢,见小媳妇儿看他,忙摇头:“买卖上的事儿俺可不懂,您看俺也没用。”

碧青好笑的道:“谁问你买卖上的事儿了,儿子尿了都不知道,你瞅瞅你的衣裳。”

大郎低头,果见自己怀里湿了一大片,却不恼,笑着顶了儿子的脑门一下:“行,俺家虎子厉害,这一泡尿跟发大水似的,俺刚还觉得有些冷呢,正好给你爹热乎热乎。”小家伙发了坏,咧开嘴笑了起来。

碧青把儿子接了儿子,江婆婆抱出去换衣裳,不仅把他爹的衣裳尿了,他自己的裤子也湿了,天冷湿着裤子怕着了凉。

大 郎却不换衣裳,接着喝酒,碧青摇头失笑,跟小三接着道:“别管靠上谁,买卖还是买卖,咱家也不是做几天就关张了,图的是个长久,就拿柳泉居来说,如意楼那 么挤兑都没关门,买卖一样红火,依仗的可不是什么靠山,是人家柳泉居的金字招牌,公平买卖,童叟无欺生意才能长久,不管袁记怎么落价,咱还本着自己原则做 买卖就是了,不过可以适当变通,这眼瞅就是年根儿底下了,咱那些老主顾也得适当回馈一下,例如可以赠送春联,福字,上头标注上咱们王记的印章,人家一看就 是咱们王记送出去的,既回馈了老主顾,还给咱们王记扬了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小五一拍巴掌,这个主意好,年根儿底下正是铺子里最卖货的时候,这么一来肯定更红火,小海小三也说好。

碧青笑道:“我就是举个例子,具体如何你们再好好研究。”

小三道:“也不一定非得这时候,更不一定非送春联福字,别的时候也成,五月节可以送些粽子,中秋的时候就送月饼,不是年节的时候,咱就送鸡蛋,鸭蛋,灰包蛋等等,总,之有什么送什么,多买多送,老百姓哪有不贪便宜的,虽说送了小钱儿,可咱的营业额肯定能翻一翻。”

碧青真有些怀疑小三也是穿过来的了,这法子简直跟现代超市的促销手段一模一样,有这么几个能干的管事,看来自己不用再操心铺子里的事儿了,谁说庄稼人傻来着,眼前这几个,一个比一个精。

正说着,忽听外头狗娃子的声儿传了进来:“杏果姑姑你进来吗,我爹来了,上回的事儿我爹还没谢杏果姑姑呢,我姑姑给我爹捎了信,叫他来好好谢谢杏果姑姑。”

饶是杏果儿有心思也不好意思往里进,可拗不过狗娃子,生生的让他拽了进去,一见自己三哥也在炕上坐着呢,顿时小脸通红,挣开狗娃子的小手转身跑了。

狗娃子刚要追出去,让碧青一把拽住,抱到炕上,点了点他的鼻子:“刚下了雪,外头冷呢,不许出去瞎跑了,眼瞅就是年根底下了,回头病了,可再别想吃肉。”叫冬月从锅里拿一块刚正好的枣糕来递到他手里,这才老实了。

小五看着儿子胖乎乎的脸,眼眶有些热,张张嘴刚要说什么,就被碧青拦住:“当着孩子不许说没用的。”

小五把儿子搂在怀里道:“狗娃子能长这么大,多亏了嫂子。”

碧青道:“说这个可远了,就不看着你,瞧着秀娘,这也是应该的。”

大郎点点头,拍了小五一下:“男子汉大丈夫,婆婆妈妈的干啥,这些年咱早成一家子了,在俺眼里,你跟二郎是一样的兄弟。”

小五眼泪都下来了,哽咽的叫了声:“大郎哥。”就再说不出话了。

吃了饭,惦记着冀州府的铺子,小海跟小三先走了,碧青留下了小五,狗娃子跑累了,吃了晌午饭就困的没魂儿了,小五难得来一趟,孩子粘着爹,就在小五怀里睡着了。大郎知道媳妇儿有话跟小五说,抱着儿子去西屋玩去了。

碧 青看了小五怀里的狗娃子一会儿道:“你别瞧狗娃子还是个孩子,心里什么都有,当初在武陵源的时候,杨喜妹还是他亲姨呢,啥时候见他近乎过,家里的小厮逗着 他玩,说杨喜妹是他后娘,他恼恨上来,说才不是我娘,一溜烟跑没影儿了,如今对杏果儿却完全变了样儿,本来我也没往这上头想,总觉着杏果儿年纪小,怕不妥 当,可这些日子看下来,觉着狗娃子跟她还真是有缘分,前头救了狗娃子的命,后来对狗娃子也很是上心,你瞅瞅狗娃子身上的衣裳,脚下的鞋,破的口子都是杏果 儿一针一线缝的,孩子最知道谁对他好,把你从雁门叫回来,也是想让你早些成个家,不为了你自己也得为了狗娃子想想,秀娘走好几年了,你们爷俩也该有个家 了。”

小五沉默半晌儿道:“前些日子俺梦见了秀娘,她问俺还记得她不?留着眼泪儿嘱咐俺别把她忘了,嫂子,俺这辈子已经对不住秀娘了,要是再给狗娃子找个娘,俺怕秀娘在地下都要怨俺。”

小五走了,江婆婆叹口气道:“要是这世上的男人都跟狗娃子爹这般就好了。”

碧青点点头:“秀娘这辈子虽苦,能嫁这么个男人也不屈了。”

冬月道:“可是杏果儿咋办?”

碧青:“这事儿还得看狗娃子的,这小子灵着呢,认准了后娘,他爹不娶也得娶,瞧着吧。”

冬月扑哧一声笑了:“可不是,前儿奴婢还说,吃了那么多肉也不见长个头,都长心眼子了 。”

江 婆婆:“这事儿成不成的不着急,哥儿可快周岁了,满月的时候正打仗呢,也没怎么办,如今可的好好给哥儿过过周岁,咱们冀州府有抓周的习俗,到时候不定就有 来添喜的客人,姑娘,咱还是早些回武陵源吧,过了哥儿的周岁就是年了,总在王家村住着也不成,那边儿还有一家子人呢。”

碧青看了眼西屋,隔着厚厚的门帘子都能听见儿子咯咯的笑声,甚为清脆,这些日子过来,小家伙终于不再抵触大郎这个爹了,缺点是爷俩一玩起来就没个节制,有时候老晚该睡觉了,为了跟他爹玩,小家伙也强撑着。

爷俩感情越来越好,自己都有些嫉妒了,碧青看得出来,蛮牛很喜欢过现在的日子,哪怕得他自己动手干活,也乐此不疲,可家里也不能不顾。

这天夜里,碧青趴在大郎怀里试着道:“大郎,虎子快满周岁了?”

大郎闭着眼嗯了一声,简单的一个字便透出了快意后的慵懒,粗劣的大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抚着小媳妇儿的脊背,稀罕死了小媳妇儿这身细皮嫩肉了,怎么摸都摸不够。

碧青见他没下文了,只得又说了一句:“虎子过了周岁就是小年了呢。”

大郎这回睁开眼了,低头看了小媳妇儿一眼:“媳妇儿,你是不是想跟俺说,该回武陵源了。”

碧青眨眨眼道:“你要是不想回去,咱们再住些日子也成。”

大郎忽的低头亲了碧青一下:“你是俺媳妇儿,知道不,啥都不用藏着掖着。”

碧青小声道:“我不是怕你不想回去吗。”

大郎:“俺娘跟丈人丈母娘都想虎子了,前些日子三位老人来了,抱着虎子不撒手,俺在一边儿瞅着心里都过不去,再说,家里头一大摊子事等着你呢。”

碧 青撑起身子来看着他:“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咱们带着虎子去深州住些日子,那边儿桃树种的比武陵源还多,春天开花的时候,漫天遍野望都望不到边儿,我家那个 院子王兴叫人修好了,我没让他重盖,就是想着留点儿念想,我还记得家门口那颗歪脖子树呢,娘说那是颗柳树,可我就没见它长出过柳叶来,王兴儿上回来说,是 柳树,今年开春的时候翻了绿,垂下一树柳条子,翠绿翠绿的,咱们就在我家住着,这次不让冬月跟江婆婆跟着,就咱们三口,你说好不好?”

大郎怕她冻着,把她搂在怀里点点头:“嗯,就咱们三口。”两口子说着话儿就睡着了。转过天碧青叫江婆婆跟冬月收拾了东西,抱着虎子牵着狗娃子回武陵源了。

狗娃子一步三回头,上了车还往杏果儿家望呢,嘴里一个劲儿的问碧青:“姑姑,咱们啥时候还来啊?”

冬月逗他:“瞧你这难分难舍的样儿,是舍不得什么人不成。”

狗娃子撅撅嘴:“俺舍不得杏果儿姑姑,俺想让她当俺娘。”

冬月笑的不行:“你想让人家当娘,得你爹答应才成,你爹答应了,找个媒人去说媒,杏果儿姑姑就成你娘了。”

狗娃子眨眨眼:“那回去就让俺爹找媒人来 。”

碧青问他:“为什么喜欢杏果儿当你娘?”

狗娃子认真想了想:“她跟小姨不一样,是真心对俺好,还有,她给俺缝衣裳的时候,像俺娘。”

碧青一愣:“所以,你故意把你的衣裳扯破了,让杏果给你缝是不是?”狗娃子低下头不吭声了。

碧青摸了摸他的头,或许这就是缘分,当初怎么也想不到,杏果儿能跟小五成两口子,瞧她的意思,自己一度还以为她看上二郎了呢。

说起二郎,也不知在太学里怎么样了?崔九走了,会不会挨欺负,应该不会吧,大郎虽说卸甲归田,却仍顶着定远将军的名儿,如今骁骑营的两个副统领,是一个是安大牛,一个是常六,这俩说白了都是大郎的人。

皇上如此安排就是给大郎留着空呢,一旦南蛮有异动,大郎披上战甲就是主帅,无论大郎愿不愿意,他都接替赫连家成了军中的新势力,也成了朝堂上的新贵,哪怕他远在武陵源也一样,王家再也不可能回归到过去了,或许真正的桃源只会存在人心里…

第88章

孩子过周岁,碧青本不想大办,可架不住家里三位老人的热情,尤其婆婆,说虎子是王家的长孙,这周岁是大事可不能草草过去。

婆婆的年纪大了,倒越发开始讲究这些有的没的俗礼儿了,好在冀州的习俗不用摆酒,就是晌午一顿长寿面,重头戏是晌午后的抓周礼,还算简单。即便如此,因为虎子周岁,武陵源也热闹了起来。

进了腊月,一天比一天冷,昨儿天一擦黑就开始落雪珠子,雪不大却下了一宿,早上起来才停了,风不大可也有些冻得慌。

一大早家里就忙活起来了,院里院外都打扫的一干二净,地上有些湿,天又冷,北风一过,不大会儿功夫就冻上了。

怕地上滑摔着人,撒了炭渣子,上头铺又铺了一层麦草扎的帘子,踩上去软绵绵的,狗娃子一早就跑到院里去了,在麦草帘子上又蹦又跑,别提多欢实了。

笑声传到屋里,刚吃饱了奶的虎子听见,立马兴奋起来,在碧青怀里小身子一劲儿往门边儿上够,嘴里含含糊糊的叫着:“娘,出出,哥,玩…”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嘣,急的小脸儿通红,小手不住往外指。

碧青安抓住他扭成麻花的小身子,叫冬月去拿身厚衣裳来,冬月去把虎子外婆给做的百家衣拿了过来。

知道虎子落生那天,碧青娘就顶着北风去武陵源的村子里,挨家挨户的要了碎布,一针一线缝起了百家衣,生怕孩子冻着,絮了厚厚一层棉花,屋里头炕烧的热,根本用不着穿这么厚的衣裳,今儿倒是正好。

碧青给儿子套上百家衣,扣上虎头帽,虎头帽边儿上镶了一圈雪白的兔子毛,映着胖嘟嘟一张小脸儿,可爱的不行,婆婆做的虎头棉鞋也套在脚上,穿戴齐全,小家伙圆滚滚的像个皮球。碧青披上斗篷抱着儿子出了屋。

一出来,虎子就疯了,踢蹬着要下地,自己险些抱不住,大郎从她手里接过去放到地上的麦草帘子上,扶着让他走。

小家伙却嫌他爹碍事,小手一个劲儿推大郎的胳膊,意思让他放开,大郎真撒手了,小家伙晃晃悠悠往前走了两步,一个屁股蹲就坐地上了,眨眨眼,咧开嘴哭了起来。

江婆婆过去要抱,给碧青扯住:“不摔几次,一辈子也学不会走。”

江婆婆埋怨的絮叨着:“哥儿才多大,不到一岁呢,哪有这时候就会走的,还小呢,胳膊腿儿上的骨头还没长硬朗,回头摔坏了怎么好…”

碧青道:“婆婆放心吧,摔不坏地上铺着麦草帘子呢,您瞧,村里里哪家的娃子学走的时候不得摔几下子,咱庄户人的小子怕摔还成啊。”

江婆婆却不听,嘴里一个劲儿的嘟囔:“小呢,还小呢…”

碧 青摇摇头,过去总听人说,老人宠孩子能把孩子宠坏了,自己还不大信,如今真信了,不说婆婆跟她爹娘就是江婆婆,简直把虎子看成了宝贝疙瘩,摔一下,哭一 声,都跟摘了心似的,碧青琢磨着,等孩子大些得找个厉害的先生,要不然,这么多人惯着,将来说不定就是个酒囊饭袋的败家子,这不是宠,这是害,看来这带孩 子还真不能轻忽。

正想着怎么教育自己儿子呢,顺和从外头跑了进来:“姑娘,姑爷,外头杜大人跟咱们冀州府的知府大人来了,沈管家正在前头招呼着待茶呢。”

“杜大人?那个杜大人?”

顺和道:“就是原先咱们间河县的县太爷,如今深州的知府大人,说是来给咱们家小少爷添喜的。”

碧青愣了愣,杜子峰怎么来了,还偏偏赶在今天来,莫非是特意来给自己儿子过周岁的,不能吧,还有闫子明。

虽说闫子明是冀州知府,自己跟他倒没怎么打过交道,闫子明这个人官声不算太佳,举凡冀州府做买卖的,谁没给知府送过礼啊,也就自己,不仅没送礼,还卖给了他一套武陵源的宅子,而且一文钱都没少要。

之前不给闫子明送礼是没必要,就算他是冀州知府,自己的武陵源在间河县呢,那时候知县大人是杜子峰,县官不如现管,自己走杜子峰的门路,比给闫子明送礼强多了。

后 来把崔九拉进来合伙,估摸就算自己给闫子明送礼,他也不敢收,不过,最近倒是有些不对劲儿,袁六是闫子明的小舅子,碧青真不信,袁六在如意楼旁边儿开铺子 的事儿,闫子明这个姐夫会不知道,纵容袁六跟自己唱对台戏,这后头肯定有事儿。不过,上门既是客,好歹人家是冀州知府,不能怠慢。

大郎虽不大耐烦官场的事儿,也知道,这时候得自己出面,正好二郎进来,就把虎子交给二郎看着,自己到前头待客去了。

二郎把侄子从麦草帘子上扶起来,哄的不哭了,在前头拽着他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小家伙走不稳当,两步就摔一下,狗娃子一开始还在旁边给小家伙鼓劲儿,过了会儿见虎子还在一步一步往前挪动,就有些不耐了,找了个由头,跑出去玩了,院子里就剩下二郎扶着虎子学走路。

叔侄俩一个在前头扶着,一个在后头走,虽说一大一小,可都是浓密大眼的,一看就是亲叔侄,长得没这么像的了。

江婆婆担心了一会儿,见二郎扶着没怎么摔,终于放了心,低声道:“咱们二爷倒是个难得的好性儿,赶明儿谁家姑娘嫁给咱们家二爷,可算落着了。”

碧青笑道:“这倒是,二郎自来就是个稳重的性子,不过,如今还小呢,才十六,怎么也得再过几年。”

江婆婆:“十六可不小了,狗娃子的爹这么大的时候,都有狗娃子了吧,找个年龄相当的合适,找个大些的更好,二爷有大出息,姑爷又封了大将军,姑娘瞧着吧,不定哪天就有人上门说亲了。”

碧青道:“哪有女家上赶着说亲事的?”

江婆婆笑道:“这男女都一样,谁不想嫁个好人家,咱家哥儿这是太小,等以后,不定多少人家惦记着呢。”

碧青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看向院子里走的摇摇晃晃的儿子,心说,这小子毛还没长齐全呢,娶媳妇儿早着呢。

小家伙毕竟小,刚走的时候新鲜,走一会儿就觉着累了,一步都不想走,身子往前一扑,二郎吓了一跳,忙接着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侄子,柔声问:“咋了,不走了啊?”

小家伙不说话,憋着小嘴趴在二郎怀里不动,碧青笑道:“这是累了,不想动了呢。”过去点了点儿子的额头:“叫二叔。”

小家伙眼珠子转了转,盯着二郎看了一会儿,张嘴叫了声:“爹。”周围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碧青道:“这可不是爹,是二叔,叫二叔。”

小家伙瘪瘪嘴仍是叫爹,江婆婆见虎子直揉眼,知道玩困了接在怀里道:“怨不得哥儿,二爷跟姑爷是亲兄弟,长得又像,哥儿才多大,哪能分得清。”把虎子抱在怀里拍了几下,小家伙就闭上眼了,怕外头冷冻着,抱屋里睡去了,等睡醒了养足精神还的抓周呢。

叔嫂二人这才得空说句话,日头出来了,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也不觉着冷了,难得一个好天气,碧青不想进屋,叫冬月搬了两个凳子出来,叔嫂俩坐在日头下边晒太阳边说话儿。

碧 青看着眼前的二郎,不由自主就想起自己刚来王家村的时候,现在想想真有些后怕,也不知道二郎是什么病呢,就胡乱揪了坑边儿的蒿草放到药里,后来问过李神 医,李神医说坑边儿上的那些的确是青蒿,也能治疟疾,但不能熬,得生着碾出汁儿来喝才有用,也就是说,自己把青蒿放到药里根本没用。

对于二郎的病为什么好了,李神医也不知道,当初的药方子早不知丢哪儿去了,没有方子,根本不可能找出原因。

有时碧青想想,要是当时二郎没好,估计就没后来的事儿了,更没有如今的日子,好在自己有些歪运气,混了个否极泰来。

这么看着二郎,总觉着那个憨笑着叫自己嫂子的二郎还是个孩子呢,谁知一转眼就大了,自己从雁门回来的时候,就高出自己一个头还多,这才几个月又窜了个高,刚大郎出去的时候,兄弟俩一擦肩儿,竟差不多了。

江婆婆说兄弟俩长得像,是像,可同样的浓眉大眼,二郎比蛮牛生生多出了几分书卷气,一身儒生袍,更是让这个十六的少年郎颇有些卓然之姿,很是出色。

碧 青看了他一会儿笑道:“听师傅说,你们太学也没有一定之规,更何况,你一进太学就是上舍的监生,不用再熬年头,也可以出仕,前些日子听说你想去司农寺,要 知道六部九卿,司农却最是个受累不讨好的衙门,升迁最慢,事儿缺最多,别管是旱涝灾害,司农寺都是首当其冲的,跟嫂子说说,怎么想起去司农寺了?”

二 郎道:“农为国本,我大齐连年征战,咱们冀州还算富足,可别的州县吃不上饭饿肚子的不知凡几,想让老百姓不再受饥馁之苦,就得种地,收成多了,才能吃饱 饭,嫂子,咱家是地道的庄稼人,我又眼看着嫂子一点点儿把咱家的日子过起来的,不说别的,就说咱家那五亩地,以前再下辛苦种,能有多少收成,可在嫂子手里 收成却翻了一番,即便不种番薯,麦子也一样,咱们王家村的乡亲们照着嫂子的法子种麦子,种番薯,收成就是比别村的好,由此可知,种地也不能默守陈规一成不 变,即便种了几辈子地,却不一定就会种地了,收成就是最好的证明。”

碧青愣了楞:“你去司农寺是想教大齐的百姓种地?”

二郎:“不是教,我也在学。”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递给碧青:“我想过了,除了种地的法子,农具也很重要,这个是我想了很久才想出来的,如果能做出来,以后扬谷子就简单多了。”

纸上是一个类似车的东西,有车架子,有外壳,二郎生怕别人看不懂,还画上了倒谷子,摇风扇的人,从上头的口倒入,旁边的人摇动风扇,利用风力把谷壳跟杂物吹出去,轻易就把谷粒跟糠秕分开了。

碧青忽然想起,当年二郎有事儿没事儿就在地上画来画去的,一开始什么都画,后来大多画的都是车,莫非从那时起就再想这些了。

碧青:“古籍上有记载,古人曾发明扇车,用来分离谷物,后来却不知怎么失传了,嫂子瞧着你画的这个,莫非是扇车。”

二 郎眼睛一亮:“嫂子说的是,弘文馆里有许多农书,我翻遍了,也只找到了扇车的记载,却并没有图,开春的时候王兴回来,跟我说嫂子正叫人在深州的桃林边儿上 安装翻车,用来灌溉咱家的桃园,回京的时候,我特意饶了个弯跟着王兴去瞧了,回太学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个来,就是不知道对不对,这次家来就是想问问嫂 子。”

碧青点点头:“我瞧着成,具体如何还得等做出来,试过之后才知道,这么着,你把这个图给陆超,让他瞧着找人做出来,咱们先试试。”碧青话音刚落,二郎撂下句:“我现在就去找陆超。”站起来就跑了。

碧青不禁摇头失笑,这么看倒还没长大呢,仔细想了想,司农寺倒是最适合二郎的,不过自己愿不愿意,大郎如今也是定远将军了,手里的兵权既是荣耀,也是块烫手山芋,大郎已经军功赫赫,要是二郎再进六部的要害部门,王家可就悬了,崔家跟赫连一族的下场,在前头摆着呢。

司农寺就不一样了,说是九卿之一,其实就是个管种地的,虽说是个受累不讨好的衙门,可二郎有兴趣,庄户人出身,这点儿累也不算什么,至于俸禄,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银子,只要二郎喜欢,想怎么着都成。

不过,京城可不是人待的地儿,尤其官场,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光想想都叫人不寒而栗,还是地方上自在,再说,二郎想干的事儿,也得到地方上才能干成,而且,上司还得支持,要是遇上个闫子明这种上司也没用。

说起闫子明,碧青倒想到了一个地儿,深州,深州如今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二郎这种菜鸟去了没人乐意去的深州方能大显身手,最妙的是,深州的知府是杜子峰,就凭杜子峰跟王家掰扯不开的关系,对二郎怎么也得照顾照顾,杜子峰是个颇有能力的人,也不会嫉贤妒能打压二郎。

加 上深州也算自家的大本营,有桃林,有良田,等明年一开春,深州城外的普惠寺就开始动工了,王兴是深州的管事,性子机灵,二郎要是有个什么难事儿,不用二郎 说出来,王兴就能给解决了,往哪儿找这么合适的地儿去,回头就给东篱先生写信,让先生垫句话儿把二郎安置到深州去。

想好了,也就不愁二郎的出路了,在深州自己眼皮子底下,怎么折腾都出不了事儿,抬头看看天,快晌午了,站起来往大门外头去了。

如 今的武陵源可不是当初就那百十来个深州灾民了,不说里头这些宅子,就是牌楼外头的村子里,也有几百户了,如今的武陵源是间河县乃至冀州府都数得着的大村 子,村子虽大,可都是朴实的庄稼人,大都是深州逃荒的灾民,心里念着碧青的活命之恩,举凡王家有点儿事儿比自家的事还上心。

当初碧青跟大郎圆房如此,如今虎子过周岁也一样,还没到晌午呢,三三两两的就都来了,要说现如今的武陵源是有名儿的富裕村子,谁家还缺这碗面吃不成,就是为了给小家伙添添喜儿,吃碗面讨个长寿的吉利儿罢了。

家里的人如今早都习惯了,从昨儿就开始和面擀面条,面和的硬,擀出的面条就能放的住,长寿面讲究的是不能断,每一根儿面条都长长的才吉利。

大门外搭了几个大棚子,里头炭火盆子烧的正旺,坐在里头一点儿不觉着冷,摆着好几张长桌,大板凳,桌面擦得锃亮,旁边单独一个棚子里垒了两盘大灶,灶上从昨儿晚上就熬在上头的大骨烫,已经熬的奶白奶白,离着老远就闻见一股浓浓的香味。

家里的小厮,丫头,婆子,有一个算一个,都出来帮忙,今儿晌午武陵源的人家没有做饭的,都会来王家吃长寿面。

这边面条刚煮好,乡亲们就来了,一筷子面条,半碗大骨汤,小白菜过了水,湛清碧绿的横在上头,再搁上一个摊好的荷包蛋,光瞧这鲜亮的颜色,就勾的人忍不住咽口水,吃上一口能直接暖到心里去。

不 想在这儿吃的,拿回去也成,旁边有现成预备好的空陶罐,舀上一罐子大骨汤,那边儿长案上的篮子里是擀好的面条,只要吃的了,多少随便拿,不管您是武陵源里 住的贵人,还是村子里的乡亲,谁来了都一视同仁,哪怕杜子峰跟闫子明也一样,坐在大棚子里,跟大家伙儿一块儿吃面。

杜子峰倒是没什么,以前在间河县当知县的时候,在王家吃饭,也不是一两回了,王家的饭就这么个吃法儿。

不过那时候王家还有些穷,如今的王家什么体面的席面摆不出来啊,可仍然跟过去穷的时候一样,这让杜子峰颇为意外,看看周围来来去去一脸真诚笑容的乡亲们,再抬头看了看王家门楼子上的积善人家四个大字,忽然觉得,或许有王家这样的人家,这里才称得上武陵源吧…

第89章

杜子峰习惯,闫子明可不习惯,想他一个堂堂的知府大人,竟然跟这些穷百姓坐在一起吃面,怎么想怎么不舒坦,而且,吃的面也都一样儿。

虽说冀州府的习俗如此,可只要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周岁,就算不大肆操办,也得摆上几桌体面的上席,招待上门的贵客吧。

王家倒好,一人一碗面就打发了,到底是个庄稼汉出身,封了将军,这穷气也脱不了,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