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不是特别心疼那几样卤菜,他是心疼那拿着二百两银子还没处买的贡酒青花酿。

一行人刚出门,就碰到了黄万春,他后面还跟着芳姨娘及黄月仙。

黄万春上前抱拳问好,又把自己的女儿黄月仙招过来,对梁、宋二人道,“这是小女月仙。”

黄月仙袅袅婷婷万福道,“小女子月仙见过梁公子,宋公子。”

声音清脆悦耳,如林中黄莺。

看到这样一面的黄月仙,钱亦绣有些好笑。心道,千万别搞什么一见钟情,第一眼见到的,很有可能是假象。

梁锦昭和宋怀瑾也礼貌地点头叫道,“黄姑娘。”

他们并没有对黄月仙多看几眼,这让黄月仙有些小小的失望。

黄万春又没话找话同他们说了几句,梁、宋二人才脱身率先向楼梯口走去。

钱亦绣走在最后,她回头看了一眼,见黄月仙的盈盈秋波正追随着梁大叔的背影,向前,向前,向前…

在钱亦绣看来,张央才是最佳老公人选,本人温和,家里简单,家底丰富。梁大叔是世家贵公子,身份自是高贵许多。但一入侯门深似海,大家庭里哪是那么好混的,更何况还门不当户不对。

脑袋进水的小姑娘,完全没遗传到她爹的精明。

梁锦昭几人刚走下楼梯,迎面便碰上几个官员模样的中年人。哪怕他们未着官服,也能看出官威。

走在中间的中年人丰姿卓越,仪态端方,穿着禇色圆领长袍,头带四角方巾。此人正是钱亦锦等广大农民子弟的偶像,翟树翟大人,钱亦绣当鬼时曾经见过。

翟树难得来酒楼吃饭,今天是因为他与几个同僚特地宴请京城来的官员。

梁锦昭和宋怀瑾见了赶紧站定,躬身抱拳道,“翟伯父。”

翟树也认识这两个公子,知道他们是宋老大人的重孙子和重外孙,宋二老爷还领着他们专门去翟府拜访过。便笑道,“两位贤侄也来用饭?”

这两人还没回答,只见钱亦锦从后面走上前去,先用手掸了掸身上的灰,作了个长揖道,“小子钱亦锦参见翟大人。”抬起头又激动地说,“小子日里梦里都想着能见大人一面,没想到,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说到后面都有了些哭音。

钱亦锦虽然没有见过翟树,但是张先生见过他一次,不止一次给他们形容过。所以一听梁锦昭二人叫他翟大人,直觉这个人就是自己和同窗们的偶像翟树翟大人。

偶像近在咫尺,钱亦锦当然要抓住机会说说心里话了。

为了郑重起见,他也没有说平时说的乡音,说的是张先生教的不标准的官话。

连钱亦绣都是第一次听小正太讲官话,梁锦昭和宋怀瑾也愣在那里。

翟树一愣,问道,“你是…”

钱亦锦定了定心神,又朗声道,“小子钱亦锦,乃溪山县花溪村人,极其仰慕大人之才华和风骨,从小立志要以大人为榜样,刻苦功读,克己复礼,争取长大后走科举之路,做个好官,为皇上分忧,为朝庭效力,为民作主…”

小正太的一通长遍吹捧,让本不喜拍马屁的翟大人有些愣住了。虽然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那么好,但一个几岁孩子能发自内心这么说,还是让他高兴不已。

钱亦绣听小哥哥这马屁拍的,太肉麻了。但看到小哥哥激动的样子,也想帮帮他。便也走上前去开口道,“我哥哥一上学,就听他们先生讲了翟大人的奋斗之路,不仅我哥哥,我哥哥的所有同窗都极其崇拜翟大人,他们对您的敬仰之情,就如那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钱亦绣会说一口纯正的官话,但还是跟小哥哥一样,说着南腔北调。

这小兄妹的话不仅把那几个官员逗笑了,连梁锦昭和宋怀瑾及一群看热闹的人都笑了起来,有些人还笑得直捶胸口。

端方的翟大人难得朗声大笑了几声,感慨地说道,“本官只不过做了份内之事,就得百姓们如此赞誉,惭愧啊。你们的这些话,本官就当成是百姓对我的勉励。定会时时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做个好官,为皇上分忧,为朝庭效力,为民作主…”又对钱亦锦说,“你叫钱亦锦是吧?我就当你是我的小友,以后若有学问上的问题,可随时来府上找我。”

自己这就是贴上了偶像翟大人?钱亦锦激动不已,又赶紧作揖道,“小子有不通之处,定当前去请教大人。”

都上了驴车,钱亦锦的小脸还是红通通的,感觉梦还没有醒。

万大中疼惜地看着他说,“锦哥儿,那翟大人虽然是个好官,但还当不起你如此对他。”

钱亦锦摇头道,“万大叔说错了,那翟大人能从一个农家子弟做到三品大员,靠的全是自身的努力。我佩服他的不只因为他考了探花,或是当了大官,我佩服的是他既端方守礼,又能灵活便通…只有当了更大的官,才能为民做更多的事。”

说到最后,还捏了捏拳头,一脸的踌躇满志。

万大中听了,眼眶里竟然有了些泪水,马上把头转过去,不让人看到。

沉默了一会儿,万大中又道,“锦哥儿,万大叔在北边出生长大,学问虽然不行,但官话还勉强标准。以后,万大叔不只教你武艺,还教你说官话,怎样?”

“好。”钱亦锦点头道,“来了省城才知道,能说一口标准的官话,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这也是一门本事。”

又问钱亦绣道,“妹妹没跟先生学过官话,咋也会说一些啊?”

钱亦绣糯糯说道,“我跟娘亲学的。”

“哦,对啊,娘亲也说官话的。只可惜,她平时很少说话…”钱亦锦说道。

回了院子,王二丫早就被送回来了,王氏让她洗了澡,还找了套钱满亭的旧衣裳给她穿上。魏氏又给她讲了一些当奴才该做的事和该说的话。

钱满坡一看到王氏就扑了上去,兴奋地把怀里的荷包拿出来说,“娘快看看,儿子挣了个荷包。”

他边说边把荷包打开,竟然倒出了一把金花生,在星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

钱四贵惊道,“这是怎么回事?”

钱亦绣便讲了在酒楼的经过。钱四贵两口子见儿子没被打坏,还得了这么多金子,都是大乐不已,这财发的也太容易了。

数一数,金锞子有十六颗之多。一颗二钱,十六颗就是三十二钱,这么多金子,兑换成银子就是三十二两。

王氏笑道,“那黄员外当真是西州府首富,金子就当铜钱一样用。”

钱四贵还想给钱亦锦兄妹一人一颗金祼子,两人都笑着谢绝了。

钱三贵也笑道,“四弟快些收起来,三哥家里也不像原来那么穷了,亏待不了他们兄妹两个。”

王氏才笑着把金祼子拿去屋里放好。

万大中又把酒和卤菜拿出来。酒肯定舍不得喝,但是卤菜却不敢久放,家里又闷又热,放在明天肯定要坏。几人男人就在院子里撑起桌子,把卤菜摆上,王氏去街口的小铺子沽了两斤烧酒回来。

“他们已经关店了,我是把门敲开买的。”王氏温柔地笑道。

肉多吃不完,又送了一只卤鸡给隔壁,几个男人便坐在桌旁吃喝起来。钱三贵让王氏端了一些去小几上同魏氏一起吃,又让魏氏拿了小碗给王二丫装了半碗肉。

钱三贵身子不好,晚上又吃了饭,便也吃得不多。万大中没怎么吃菜,只是跟着喝了些酒。只有钱四贵两口子和钱华两口子敞开了吃。

钱亦绣早看出来,钱四贵跟钱三贵一样,不仅头脑灵活,还特别能吃苦,也比较克己。家里卖点心挣得不少,但日子过得还没有大房、二房好。王氏也比较像吴氏,温柔贤惠又不失精明,相公说什么就是什么。

钱亦锦点上灯,开始整理他在学问上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他准备在回乡之前去翟府一趟。

钱亦绣看看吃了肉之后就一直跟着自己转的王二丫,问了问她家的具体情况。

洗完澡又吃饱饭的二丫清秀了不少。或许在陌生的环境里还有些害怕,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抖,远不像下晌跟亲人在一起的机灵。

小丫头已经听钱三贵说了,让她以后主要服侍绣姐儿,况且自己又是绣姐儿买下来的,所以对钱亦绣更是恭敬。

她说了自己就是城郊的农户,原来家里有二亩地,虽然不富裕但也能过下去。但年初父亲染了风寒,卖了一亩地又花光了所有的钱,还是没能治好,在上个月死了。为了葬她爹,她娘卖了剩下的一亩地。如今弟弟又得了病,花光了卖地的钱还是没治好,家里又没有钱买粮吃饭了。她娘没办法,只得卖女儿。

看到王二丫,钱亦绣就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家。那个家之前虽然困苦,但三贵爷爷和吴氏奶奶却从来没想过卖人。若是自己不穿越过来,家里真正到了弹尽粮绝,又该怎么办呢?

钱亦绣叹了一口气说道,“以后你就不要叫二丫了,我给你取个名。就叫…”她想了想,说,“就叫紫珠吧。”希望以后能把白珠、粉珠、蓝珠都凑齐。

紫珠已经听魏氏讲了一些当奴婢应该有的礼仪,便跪下磕了个头说,“奴婢紫珠谢小姐赐名。”

真是个机灵丫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岁的小女孩已经有了小婢女的样子。

第二天,钱三贵让钱四贵去铺子里把那坛青花酿卖了,原价二百两银子的酒,至少能卖个一百多两银子。得的钱就做为点心斋的钱,去寻个好些的院子。

钱三贵又穿上压箱底的长袍,带着两兄妹去宋府,万大中作为未来女婿也跟着去了。他们拎了几食盒老兄弟点心,出去叫了辆驴车往宋府驶去。

来到侧门,王良已经在那里等着了。见他们来了,让婆子把小兄妹带去内院给老太太磕头请安。自己把钱三贵和万大中带去前院,还说崔掌柜也来了西州府,晌午请他来一起吃饭喝酒。

钱亦绣兄妹坐上骡车,去了内院。这是个五进院子,像前世她逛过的公园,又大又漂亮。一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比张仲昆的家又多了几分奢华与富贵。

骡车在一个垂花门前停下,兄妹两个下了车,钱亦锦紧紧拉着妹妹的小手跟着婆子往里走去。

绕过垂花门里的一个紫檀嵌玉插屏,来到一个大院子里。走旁边的抄手游廊,直接去了上房。

上房正门的帘子是打开的,厅里有个八扇围屏,一阵阵好闻的檀香扑鼻而来。几人向左走去,两个站在左侧屋门口的丫头掀开朱色软帘笑道,“老太太,小哥儿小姐儿来了。”

小兄妹进了屋,看见老太太正坐在靠里的紫檀罗汉床上,一个三、四岁的漂亮小萝莉正坐在她的怀里撒娇。

两旁的官椅上,一边坐着的是宋怀瑾和梁锦昭。

另一边坐着宋二夫人和宋四奶奶,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宋四奶奶的肚子已经很大了,上年去拜了菩萨还是很管用嘛,只是不知她会生男孩还是女孩。

那两个女孩是四奶奶的大女儿兰姐儿和二女儿青姐儿。

兄妹来到老太太的跟前,两人站定,钱亦锦才松开妹妹的手。丫头摆上两个蒲团,兄妹两人跪下去磕了头,嘴里说着,“给老太太请安,祝老太太福寿安康。”

老太太笑道,“快起来吧,好可人疼的孩子。”

宋四奶奶如今一看到漂亮的男孩就兴奋。此时她看见一个长相气质具佳的男孩,哪怕穿的是布衣,仍然掩盖不了他的丰神俊朗,简直爱到了心里。(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四章 面善

小兄妹给老太太磕了头起身后,宋四奶奶就抢着说道,“哎哟,老太太是大罗神仙能捏会算吗?咋叫来个孩子就如此俊俏,让人爱到了心里。”又对钱亦锦招手道,“好孩子,快来这边让我好好瞧瞧。”

老太太大乐,笑骂道,“就你会耍贫嘴,也不怕把人家孩子吓着。”

钱亦锦笑着走了过去,宋四奶奶拉着他又摸脸又捏耳朵,嘴里啧啧夸不停。

坐在老太太怀里的小萝莉青姐儿糯糯说道,“娘亲好好摸摸,也给青姐儿生个这样好看的弟弟。”

这话说到了宋四奶奶的心坎里,也说到了老太太和宋二夫人的心坎里,众人都呵呵笑起来。

宋怀瑾笑道,“五妹妹说的极是,以后四婶儿生个弟弟,我就不回京了,天天抱着他玩。”

宋四奶奶听了,更是高兴不已。

宋老太太因是第一次见着钱亦锦,又喜欢异常,便让人给了他一个装玉饰的荷包。宋二夫人和宋四奶奶也给了钱亦锦见面礼,一个是小玉葫芦,一个是小玉佩。

她们都给的是见晚辈的礼物,而不是打发下人的银祼子。

老太太又对钱亦绣招手笑道,“老婆子眼神不太好,离近些,让我好好瞧瞧。上年因着翟老夫人,都没来得及仔细看看你。”

钱亦绣来到老太太跟前,老太太拉着她仔细看了看,摸摸她的小脸说,“这孩子长得真好…”又对宋二夫人说,“我咋觉得这孩子面善,好像跟我有缘一样,看着就喜欢的紧。”

宋二夫人笑道,“老太太是菩萨心肠。”

旁边的青姐儿有些吃醋了,嘟着小嘴问道,“太奶奶看她比看青姐儿还喜欢吗?以后不疼青姐儿了吗?”

老太太大乐,笑道,“咱们青姐儿还吃醋了。不一样,太奶喜欢青姐儿是喜欢到心里去了,恨不得把这世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但喜欢这位小姐姐是心疼,总觉得在哪儿见过,又记不得来…”

钱亦绣暗道,宋老太太跟张老太太不一样,她不缺晚辈承欢膝下,孙子孙女好几个。她说的心疼应该是对穷人家孩子的不忍吧,倒真是一个良善的老太太。

宋四奶奶笑道,“老太太,您刚还在说上年见过她,没瞧仔细,怎么下一刻就忘了在哪儿见过了?”

老太太摇头笑起来,说道,“可不是,老婆子真有些老糊涂了,说起话来颠三倒四的。”

她拉着钱亦绣上下左右看看,又对宋四奶奶说道,“我记得你才在宝吉银楼给两个姐儿买了几样首饰?”

宋四奶奶道,“是,前几天才拿回来。”

老太太又道,“拿两样首饰过来给绣姐儿戴,走的时候再送两匹料子给她做衣裳。可怜见的,衣裳都捆在身上了,还接了个边儿,也没说做套好的。”

钱亦绣有些脸红,自己有好衣裳,只是没敢穿到省城来。

宋四奶奶笑着吩咐身后的丫头几句,丫头便出了屋。

梁锦昭笑道,“太姥姥喜欢这个小丫头,让她以后多来省城玩玩便是。”又说起了弘济小和尚跟他们关系极好,经常去他们家玩,还有悲空大师给他们批命的事。

众人听他们跟弘济小师傅的关系如此要好,都有些吃惊。特别是悲空大师还给他们批了命,要知道,多少皇亲贵戚想请他算一卦都不可能,也包括他们宋家。

这几人对小兄妹更是另眼相看,连一直有些轻视他们的宋二夫人,脸上的笑容也真诚多了。

其实,西州宋家除了宋老太爷、宋老二爷和宋老太太知道弘济小师傅的真实身份,其他人都不知。但看他小小年纪就能得悲空大师收为关门弟子,已是猜到他的身份不一般。更何况,老太爷一再交待,让他们对弘济要以礼相待。所以他们偶尔在寺里碰到弘济,都是尊重有加。

老太太笑道,“是了,你们以后多来省城玩,若是没有住的地方,可以来我们府上住。”

钱亦绣道了谢,又说了他们住在四爷爷家里。

宋四奶奶稀罕完了钱亦锦才放开手,老太太又招手让他去了自己身边。

宋怀瑾道,“太奶奶,改天重孙子想跟表弟一起去他们家住几天。听说有只白狼被他家救过,不仅经常给他家送野物,还跟他家的母狗生了两只小狗。那小狗我们见过,漂亮得紧。”

众人一阵惊叹,钱亦锦兄妹便又讲了白狼与自家的事情,还讲了乡间的一些趣闻,逗得众人大乐不已。

那个出去的丫头回来了,手里托着一个楠木雕花首饰盒。丫头来到老太太的面前,把盒子打开,里面装着一根碧玉蜻蜓簪、一根金嵌红宝石鲤鱼簪、一根银镶珠串簪。都比大人用的小一号,十分精巧可爱。

这个礼物有些重,钱亦绣愣愣地看着,不知该不该收。

老太太抚摸着她的头说,“好孩子,咱们老小有缘,你就拿着吧,长者赐不可辞。”

钱亦绣听了,便施了礼接下来。

饭后,小兄妹告辞回家。梁锦昭和宋怀瑾因过几天也要去溪山县,跟他们相约二十七日一起回去。

已经跟钱亦绣玩得很好的兰姐儿舍不得她走,拉着她的手不松开。

钱亦绣笑道,“以后兰姐姐若是有机会去溪山县,就来我家玩。我让猴哥和奔奔跳跳表演节目给你看。”

兰姐儿十分向往,点点头说,“好,我一定找机会去你家玩。以后绣妹妹来了西州府,也要来家找我玩。”

小兄妹来到侧门口,钱三贵和万大中已经等在那里了。崔掌柜也在,他们约好明天一起去牙行买人,请崔掌柜帮他们掌掌眼。宋府派了马车,拉着他们及宋府的回礼回了钱四贵家里。

礼物是送钱亦锦的笔墨纸砚,和送钱亦绣的两匹绸缎。回了家,钱三贵又送给了钱满坡两支笔一条墨,给了钱满亭十尺绸缎。

钱四贵才有些明白,怪不得三哥家会越来越有钱,原来他们不止跟保和堂张家的关系好,跟宋府的关系也不一般。听三哥的意思,似乎跟雾溪茶坊还有生意上的往来。

西州府的宋家,那可是冀安省最大的豪门世家之一。现如今,虽然老太爷致仕了,但大老爷是京城里的大官,二老爷是冀安省的五品官,还有些孙子辈也走上了仕途,是在西州府横着走都没人敢惹的人家。

乖乖的了不得,就是跟这家人的管事挂个钩,他钱四贵都不会再怕那些地痞流氓了。

钱四贵上午也把青花酿卖了,还卖了一百八十两银子。青花酿是贡酒,世面上很少,即使二百两银子也不容易买到。

钱三贵听了高兴不已,让他一定要找个口岸好些的大院子做点心和卖点心,不能光想着省钱。

钱四贵点头应是。

第二天上午,崔掌柜坐着马车来接钱三贵去牙行买人。后面还跟了辆马车,说是他家大少爷请钱亦绣兄妹去雾溪茶坊听书。

钱亦绣兄妹就带着钱满亭姐弟上了后一辆马车。今天的万大中也不跟着未来岳父献殷勤了,厚着脸皮上了孩子们的车,说他也喜欢听书。只有钱华跟着钱三贵去买人。

家里需要什么样的下人,钱三贵和小兄妹早就达成了共识,所以钱亦绣也很放心地去玩了。

马车从钱四贵家出发,要走过一条逼仄阴暗的巷子,还要通过一处露天市场,才能走到街口。路过市场时,钱亦绣突然发现有个老太太正在卖莲子。

钱亦绣赶紧叫停了马车,她下车来到老太太面前,跟她低语了几句,说好价钱后,就把她的莲子都买了下来。

钱亦锦纳闷道,“妹妹,咱们家的荷花就结莲子,你还买它作甚?”

钱亦绣笑说,“钱华大叔说咱们家的藕是红花藕,我听说白花藕更好吃。我本想问问老婆婆的莲子是不是结白花藕,结果她说这个莲子是他儿子在番人手上买的。因她家没有水塘,就来把这些莲子卖了。”

又问万大中道,“万大叔,番人是什么人?跟洋人一样吗?”

万大中笑道,“应该是一样的。”

钱亦锦知道爷爷从洋人手里买的珍珠卖了大钱,想着这番人手里的莲子肯定错不了,便抿嘴笑了起来。觉得妹妹真聪明,连这样好的东西都能买到。

西州府的雾溪茶坊是西州最好的茶肆之一,也在西大街上,与宝吉银楼离得不远。

溪山县的雾溪茶坊是集买茶、制茶、卖茶、喝茶于一体,对外说是茶楼,其实是茶行。最主要的职责是经营管理,还管着茶行下面的一个大茶园。所以,作为大掌柜的崔掌柜才会一直在那里坐镇。

而西州府的雾溪茶坊却是只卖茶和喝茶,装修布置比总店还奢华几分。梁高正站在大门口等着他们,见他们来了,便上前笑道,“我们少爷和表少爷正在听书呢,说书先生在讲‘三国’,极好听。”

说着,就把几人带到了二楼大厅里。只见最前方有一个高台子,台子中间一个高桌子,后面站着一个说书人正说得起劲。

台下是许多桌子,桌子上有茶,还是老兄弟点心,许多男人都坐着桌前,边悠闲地喝茶吃点心,边听着评书。

梁锦昭和宋怀瑾正坐在一张桌旁听的带劲。见他们来了,只示意坐下,继续听着。

钱亦锦一看可高兴了,他只听说过有说书先生,还没听过呢。况且说的又是他最感兴趣的“三国”,连眼睛都不眨地听了起来。

作为看了那么多经典电视连续剧的现代人来说,哪里还听得进去评书。没一会儿,钱亦绣便打起了哈欠。

她不耐再听下去了,起身低声跟钱亦锦说,“你们继续听,我想去宝吉银楼看看。”

钱亦锦又想继续听下去,又不放心妹妹自己出去,纠结得不行。

梁锦昭低声说道,“梁高陪小丫头去一趟。”见他有些不舍,又说,“明天让你来听一天。”

梁高听了眉开眼笑。

钱亦绣对钱亦锦说,“哥哥放心,宝吉银楼离得不远,又有梁大哥陪着,出不了事。”

她是想给小娘亲买样首饰。那天只给小姑姑买了,竟然忘了给小娘亲买一样。

钱亦锦也知道妹妹是去给小娘亲买东西,便低声说,“哥哥的银子放在妹妹身上的,记得也帮哥哥买一样送娘亲的好东西,别吝啬银子。”

一出雾溪茶坊,便能隐隐看到宝吉银楼,走了不到半刻钟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