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女儿乖巧可爱的样子,秦恪心中一酸,蹲下来,柔声道:“裹儿,你和阿耶去见赵九好不好?留七月在屋子里照顾阿娘,如何?”

秦琬一听,张开大大笑颜,对着父亲舒展双臂:“好!”

秦恪笑了笑,熟练地将她抱起,来到正屋。

不消片刻,程方就带着赵九走了进来,后者见着代王,心中激动自是没办法诉说,面上却不露分毫,连头都没抬,恭恭敬敬地向秦恪行礼,道:“参见大郎君。”

听见这个称呼,秦恪先是一怔,随后眉心缓缓舒展,难得说了句客气话:“坐。”

赵九也不含糊,谢过秦恪之后,挨着椅子的边坐下。秦琬有些促狭,故意后退了几步,忍不住微笑——赵九压根没挨着椅子,完全是用下盘支撑着所谓的“坐姿”,才好第一时间起来。

女儿离开自己的臂弯,秦恪下意识地望过去,见着这一幕,心中既有些酸溜溜的,又有些说不清的满意。他示意女儿站好,这才收回目光,望着赵九,心平气和地说:“裹儿太过顽皮,这些日子,倒是有劳你看着这个猴儿了。”

赵九“刷”地站了起来,恭敬到近乎刻板的程度:“卑职不敢。”

唉?

秦琬微微张大眼睛,觉得有点奇怪。

为何赵九郎对着她的时候自称“属下”,对着阿耶却自称“卑职”呢?

秦恪还是代王的时候,见惯了这等做派,但一别长安多年,他也没那么多讲究。刘宽见他亲和,又一力想避开他这个麻烦,未免谦恭有余,尊敬不足。如今见到赵九诚惶诚恐的态度,秦恪心中怀念的同时,又有些酸楚。对赵九呢,也就收起了心中几分不自在,认认真真打量起赵九来。

世家勋贵喜好美人,论男子,则面若冠玉,目若朗星,风度翩翩,文采斐然为先。当然,国字脸、甲字脸也不错,至少大家一看就觉得这人威风凛凛,端正可靠,端的是一副做官的好相貌。若按这标准,赵九哪方面都挨不着。但他五官棱角分明,麦色肌肤和结实身板,无一不透着阳刚之气。若配上他冷静、沉稳的神态,也能给人些许安全感。

秦恪虽不是那等以貌取人的肤浅之人,却实打实地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影响,见赵九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恭敬,他叹了一声,神色越发柔和,示意赵九坐下,见赵九挨着凳子边,不肯挪动,才问:“你无官无职,名中带一个‘九’,不知是从亲兄弟辈呢,还是连着堂兄弟一块算?”

赵九一听,又干脆利落地站了起来:“回大郎君,卑职从得是堂兄一辈。”

秦恪见状,哭笑不得:“罢了罢了,你就站着回话吧!”

听见秦恪这么说,赵九似是松了一口气,秦恪更是无奈,停了片刻,才问:“那你家中还有何人?婚配与否?”

“回郎君,卑职的父亲二十五年前没了,因军功被追封为火长;嫡亲的哥哥行五,袭了官职,八年前也没了。因兄长无儿无女,卑职方进了北衙军吃皇粮。卑职生母已逝,嫂子改嫁,婚姻大事无人做主,便没有成。”

因着王妃沈曼的缘故,秦恪对北衙军也算了解一二,他清楚,很多事情呢,都是瞒上不瞒下的。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尤其是北衙军这种地方,父死子继,代代相承,关系可谓盘根错节。赵九既然行九,那么就证明他的堂兄至少都有八个,怎么说也有些亲朋好友。若是团结的家族,在赵九的哥哥死后,少不得上下打点,让赵九袭火长,而非生生见他沦落成兵卒,更不会连房媳妇都不给他说。要知道,火长虽是最低等的军官,但光看赵九的父亲战死沙场才能得到追封,就知道这一步要迈出,究竟有多难。

想到同样不被重视的自己,秦恪叹了一声,望着赵九的神色更加温和:“你觉得,‘肃’这个字,如何?”

第十四章 折冲

代王的言下之意,赵九一听就懂,他虽维持面上镇定,心中却是狂喜。

赐名之事,非关系亲厚,得主家信任的下属不可得。身怀资本的人或许还会掂量掂量代王如今的本事,哪怕决定站队,也得摆出一副恃才傲物,非得你三顾茅庐的面孔来。但对一无所有的赵九来说,会不会被别人划为代王一党压根就不重要——除了这条路外,他几乎找不到平步青云的机会。

按道理来说,秦恪都做了此等表示,赵九也心领神会,理应纳头便拜,抒发一番自己的感激动容,慷慨陈词,誓死效忠才是。偏偏赵九鬼使神差地看了一眼秦琬,见后者神情严肃,似在思忖着什么,不像十分高兴的样子,下意识地愣了片刻。

就是这片刻的功夫,让秦恪的眉头微微收拢,想到女儿说过,赵九不识字,还是跟着她学才认得一点,神色便略略舒展开来,温言道:“肃,持事振敬也,依我所见,倒是颇为适合你。”

赵九心中懊恼,不明白自己为何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却只能将错就错,将自己的愣神摆在“不识字”引起的尴尬上,有几分不好意思,却不失恭敬地回答道:“赵肃谢过大郎君!”

见他流露出些许窘迫之色,秦恪宽容地笑了笑,也不在绕弯子,直接问:“我听裹儿说,你们虽只有十六个人,武器却不少?”

“大郎君息怒,卑职并非有意如此!”赵肃急急道,“这些兵器,有几位上官留下的,也有卑职家传的,还有…”意识到自己仿佛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他猛地刹住了话头。

真正负责押解并看管代王夫妇的北衙军统共二十个,副队正和一个兵卒水土不服,路上又天寒地冻的,病倒就起不来了。一个火长家中颇有些能量,人都到了半路上,一纸公文调了回去;另一个火长沿途一直络活关系,几年前寻了个机会也被调走,余下来的人怨声载道,却没有那样大的本事,只得在此苦熬。

千里迢迢的,又是补别的职位,懒得将兵器带走情有可原。左右他们家里有这等本事,再弄个职位领套兵器,也不会比从代王身边调离更难。只不过,哪怕算上这些,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故秦恪追问:“还有什么?”

赵肃跪了下来,有些惊恐,有些为难:“卑职不敢说!”

秦琬忍不住向前走了几步,抬头望着父亲,秦恪凝视着赵肃,一字一句,咬得很重:“怎么弄来的?”

“卑职,卑职…”赵肃面露羞愧之色,伏地诉道,“卑职因兄长的过逝,才进了北衙军,继承了几亩薄田,此举本就惹得族人和嫂嫂不快,觉得卑职发得是死人财。知晓卑职要跟随大郎君来彭泽后,伯父找上门来,说要代卑职照顾田产,见卑职不允,竟要强抢。他们势大,卑职奈何不得,一气之下便将永业田悉数变卖,背着刀枪上了路。卑职本想着,彭泽偏远,定是缺医短药,大郎君又从未出过远门,若路上有甚不适,还可…后来,卑职听说五郎君的事情,心中恐惧,便频频去豫章折冲府串门,与诸位将领、卫士们打好交道,从而将全部家产,将全部家产都用在了购置铁器上。”

伴随着他的叙述,秦恪的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不知在想些什么。待赵肃提到阖家流放,死在途中的卫王,他的神色更是不好看。过了好半晌,这位皇长子才缓过神来,温言道:“你这份心意,我势必记载心中。这些日子,兴许会有些不太平,望你能打起精神来,若…若能与豫章郡的府兵有何联系,自然最好不过。”

赵肃没立刻应下,反倒有些犹豫:“豫章郡的折冲府虽驻扎于此,但离这儿最近的不过才军府,为首的曾都尉乃是周队正的袍泽,若不是看在周队正的面子上…”

秦恪听见周五的名字就腻歪,他皱了皱眉眉头,才说:“这些事,你去办,办好了告知我一声即可。”

“是——”

待赵肃走后,秦琬才笑嘻嘻地揽住父亲的肩膀,问:“阿耶,折冲府是什么?校尉又是多大的官呢?”

秦恪揉了揉她的脑袋,宠溺又无奈:“你呀,什么都要问。”

“裹儿好奇呀!”秦琬一个劲晃父亲的胳膊,撒娇道,“告诉我嘛,阿耶,告诉我嘛!”

她的缠功多强,秦恪心中有数,见状忙不迭告饶:“好好好,我告诉你。”

秦琬闻言,笑眯眯地坐下,双手捧着脸,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自己的父亲,等待他的解答。

“阿耶和你说过吧?本朝行得是府兵制,兵丁从耕种授口田的百姓中选拔。折冲府便是地方上选拔府兵的地方。轮流负责戍卫长安或边防,一旦有战事也需他们顶上。”说到这里,秦恪沉默片刻,方道,“折冲府的将领,往往来自于北衙军,一般来说,在北衙军中若能做个火长,外放到折冲府来,少不得当个队正。”

“火长,副队正,队正…”秦琬算了一会儿,问,“队正上头是校尉?”

秦恪笑着摇了摇头:“副队正是南北两军添的职位,除了混资历以外没大用。正规的军队皆是——火长统十人,为最低的官职;五火为一队,队正御五十人;往上是旅帅,每旅辖两队;再往上是团,大一点的团下有三个旅,小一点的团下只有两旅,一团之长方为校尉。再往上,南、北二军为左右郎将,随即是中郎将;地方则为左右果毅都尉,各统一军府。最后则是折冲府的最高统帅,折冲都尉,由于地方大小和富庶的程度不同,折冲府又分上、中、下三府。这其中,上府的折冲都尉,官最高,兵最多,权也最大。”

秦琬歪了歪脑袋,不解地问:“那,队正是几品?校尉又是几品?”

“裹儿问南北二军,还是问折冲府?”

“唉?”秦琬更加奇怪,“不都是校尉,还有不一样的么?”

秦恪闻言,心中一酸。

不一样,自然不一样,堂堂帝都,怎会与偏远地方一般?若真是一模一样,为何夏太祖开举制之后,天下学子皆苦修官话,而不用直接用方言在长安闯荡?为何赵九,哦,不,赵肃二十余岁都没娶上媳妇,却也没在彭泽找个姑娘成亲的想法?骄傲和自矜,弥漫在每一个长安人的骨血之中,始终无法抹去。

想到这里,秦恪的神色越发柔和,他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轻声道:“南北二军的校尉乃是正六品上的品阶,等同于中府果毅都尉,你觉得呢?”

秦琬“哦”了一声,心算片刻,有些不解地问:“豫章郡是中府么?”

“这…”秦恪干咳了一声,尴尬道,“阿耶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上府。”

“如果是这样的话,按照品级,周队正是…正七品上…”秦琬小声道,“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从六品下…”

说到这里,她点了点头,很肯定地说:“周队正天天喝得醉醺醺,要我是他的上司,肯定也不会给他升官!”

秦恪闻言,不由失笑:“真是个孩子,成天说些天真话。”那周五哪里是因为喝得醉醺醺而不升官?分明是一直得不到升迁,又在半途中知晓了五弟身死,圣人迁怒这些负责押解五弟的兵卒得消息,这才心中绝望,索性自暴自弃。

等等,不对!

既然周五有袍泽在豫章郡做果毅都尉,他为何不像那两个火长一样运作,将自个儿也调过去?除非这人没有门路,但是,可能么?

军中吃空响,却还按人数来领兵器的事情屡见不鲜,上头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若将领来的兵器偷偷贩售…此时一旦翻出,参与的人哪怕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光凭他周五的面子,那个曾校尉就会做这等傻事?这里面,怎么想怎么透着古怪…

负责押解他们的卫兵头子,恰好与负责彭泽县的果毅都尉是旧识,这天下,岂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倘若这两人并非暗自运作,而是得到了上面的授意呢?

想到这种可能,秦恪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父皇,您…终究还是念着儿子的,对么?

第十五章 风言

片刻的狂喜后,涌上心头的,便是深深的失落。秦恪明白,哪怕最开始,圣人确实有保全大儿子的意思,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长日久,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怕是已经忘了一贯就不喜欢的庶长子,任由他在这荒凉之地自生自灭。

秦琬见父亲一会儿喜,一会儿忧,心中也有些烦恼。

她能感觉到,一开始,阿耶明明挺欣赏赵九郎的,等赵九郎一进来,不,应该说,自从阿娘说了军队武器数量的事情后,阿耶就有点不高兴。若非赵九郎停了一下,让阿耶误解为他不识字,没听懂是哪个“肃”字,态度方缓和一些,只怕是…唔,也不会,阿娘说过,倘若我们一家三口出了事,赵九郎他们也别想活。是不是就因为这样,阿娘才,才,才有恃无恐?

可是,为什么呢?赵九郎压根没见过几次阿娘,更谈不上让她不高兴,刘使君娘子那样拒绝阿娘,阿娘都是温柔笑着,为何对赵九郎看不过眼,想方设法让阿耶讨厌他?

想到这里,秦琬也叹了一声,脸上露出几许苦恼之色。

秦恪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忽听女儿叹息,心中诧异,抬头一见,忍不住笑了出来,揉了揉她细软的头发,柔声道:“傻孩子,你小小年纪,叹什么气啊!”

“阿耶难过,裹儿也难过。”秦琬小声说了一句,便想拿袖子擦眼睛,秦恪见状,连忙拉开她的手:“拿帕子擦,别拿袖子,麻布粗,仔细伤了眼睛。”

秦琬乖乖地应下,擦掉眼泪,努力挤出笑脸:“听刘使君说,新的使君这些天就会到。”然后,她小大人似地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希望这位新的使君,年纪能比刘使君大或者小上十岁,那就好啦!”

听见女儿这么说,秦恪更觉心酸。

刘宽三十又七,共有三儿两女,最大的儿子刚刚弱冠,最小的儿子也有十一。这一家便以“年龄不和”为借口,远着秦琬,明面上瞧着恭敬,实际上没人和她玩。至于村子里,县城里的孩子…莫说沈曼,秦恪也是不允的。他女儿聪慧绝伦,身份高贵,怎能和这群大字都不识一个的野孩子玩到一起去?

这么多年来,秦琬都没提过要玩伴的事情,谁能想得到,她也是寂寞的。

也对,若非如此,听见自己会有个弟弟妹妹,激动兴奋也就罢了,高兴成她那个样子的,可真不多见。只可惜,若非长安风云再起,彭泽定能十分平静,眼下彭泽县长的位置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沾,此时被派过来的,不是得罪了人,就是后台实在不够硬。无论哪种结果,对这份差事,对方的心中都少不了怨气。像刘宽这种对他们尊敬却疏离的,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还指望别人真会让小辈和你玩?

纵心中如明镜似得,见女儿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秦恪咽下心中苦涩,温柔地笑了笑,将秦琬抱起:“新使君的船还有十几天就到了,到时候,阿耶带裹儿去看稀奇好不好?”

此地虽靠着长江,却不是什么往来贸易发达的地方,停靠的船只少,路经的商队更少。除了些渔船外,十天半月都不见得有艘略大一点的船经过,故秦琬一听,果然高兴起来,猛地点头:“好啊好啊!”

听见这两父女要去人多口杂的码头看热闹,沈曼自是不放心,无奈拗不过丈夫,只好叮嘱程方谨慎再谨慎。

赵肃前往折冲府借人,护卫的兵力略有不逮,秦恪思忖片刻,决定与刘宽一道前去,若有什么事,也好做个呼应。

刘宽诺诺应下,心中叫苦不迭——他本有心与这一家子撇清关系,眼下来这么一出,实在是…但若直接拒绝,岂非多年苦心付诸东流?既然要得罪,为何不早早得罪个干净,何苦临走时来这一遭?思来想去,他竟将原定去迎接继任者的计划取消,称病不出,将事情扔给了手下的主簿和功曹。

秦恪见状,什么话也没说,他领着年幼的女儿走到码头的茶铺,寻了张干净桌子坐着,静静望着远方。

所有的不甘、痛苦、怨恨、愤懑…这么多年下来,都化作麻木不仁,若非满腹经史子集,周遭的格格不入,告诉他这一切不是梦,他…

见父亲出了神,秦琬拉了拉父亲:“阿耶,有人在看我们。”

秦恪揽住女儿,拍了拍她的肩膀,勉强笑道:“他们没见过世面,见我们不同俗流,自然会多看两眼,无妨。”

“可是…”秦琬顿了顿,才小声说,“他们在讨论您。”

秦恪之前在想心事,没注意周遭的动静,听女儿这么一提,留神倾听,便听到一些人小声的议论。

“我说,那就是京里来的贵人?”

“不是使君,也不是几位大人,却能使唤衙役,错不了。”

“哼,贵人?抖什么穷威风?人家都说了,他们是犯了事流落到这里的,也就在咱们这些不懂行的人面前装装大爷。”有个精壮的汉子见秦恪望过去,故意抬高声音,挑衅一般地竖起大拇指,“在咱们这些不知道的人面前,他们是这个。”随后,他伸出小拇指,狠狠往下一比,“实际上呢,他们就是这个!”

这般侮辱性地言语和动作,让秦恪气得浑身发抖,程方刚要上前,秦琬忽道:“阿耶,阿耶,你看远处,是不是有船?”

她清脆的声音,略略安抚了秦恪的怒气,也止住了程方的脚步。

这一打岔,就让秦恪冷静下来。

他方才气得胸口疼,本打算让程方处置这些人,如今一向,才发现自己身边跟着的并非北衙卫士,而是彭泽县的衙役。

彭泽县本来就这么大,家家户户都脸熟,七大姑八大姨,算到最后全是亲戚。虽说是微末小吏,自己也不一定指使得动,对方明知他的身份却敢这样挑衅,可见也能算地头蛇一流。眼下正是前后两人县长交接的时候,贸然生事,实为不智。

饶是如此,他心中郁闷,却没办法消磨半分。

程方见状,走到秦恪身侧,恭恭敬敬地问:“大王…”

“刘宽是个厚道人,没有透露咱们的消息,这些年也无人知晓咱们是被流放来的。”秦恪沉默片刻,方道。

这便是要他查消息来源了。

程方略略一想,心中已然有数。

他揣摩着沈曼的意思,知道这事哪怕与砚香无关,也得找个机会往砚香身上扯。何况看那汉子边说边起哄,还满心嫉妒的模样,只怕这件事与砚香的关系还很大?是以他应了下来,后退几步,秦恪这才抬头望向远方,见没有船只的痕迹,不由心中一动,低下头,捏了捏女儿的小鼻子,笑道:“你这小鬼灵精。”

知道父亲看穿了自己的心思,秦琬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见女儿如此聪慧,秦恪心头大慰,又有些许酸楚——若他还在京城,还是代王,作为他唯一的嫡女,一个县主的封号是板上钉钉的,除却对圣人、诸皇子和后宫中几位高份位的嫔妃礼貌外,女儿实在不需要在意多少人的眼色。怎会像现在这样,区区几个草莽汉子,都能让她担心他们会伤着父亲?

这时,码头传来一声呼喊:“来了,来了,准备!”

秦琬一听,兴奋极了,睁大眼睛,踮起脚望着远方。秦恪笑了笑,将女儿抱起,让她看得更高。

“阿耶,阿耶,那条船好大,好大!”

秦恪不觉得一个县长的船会有多大,只觉得女儿连大船都没见过,心中难受,刚欲安抚两句,忽然听得有人倒抽冷气:“这船,这船…莫非就是新使君的么?”

“天啊,我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大的船!”

秦恪惊讶地将视线投向远方,不消片刻,面上浮现一丝愕然。

第十六章 裴熙

顺着滔滔江水而来的,是一艘足有两层的大船,从远处看,气势逼人,待船到近处,仔细一瞧,雕梁画栋,精致至极,端的是万金难求。

“这,这,这…”彭泽县的功曹和主簿皆是本地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阵仗,免不得倒抽一口冷气,“前来此地的,莫非是什么大人物不成?难道…”他们下意识地往秦恪那边看过去,就见秦恪目光深邃,望向大船开来的方向。

功曹和主簿你推推我,我推推你,都想上前询问,却又怕惹祸上身,迟迟没有个决断。

大船停稳之后,出来了八个服饰统一的精壮汉子,扫洒铺路,随即,两人从底舱中牵了两匹纯白如雪,一看就十分精神的骏马出来。

秦恪见状,微微皱眉。

倘若来得是大人物,少不得卫士开道,不至于是这点排场。但若说来得是小人物…莫说知晓世家勋贵做派的他,就连旁边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农夫,也是不会相信的。

秦琬看了看甲板,又看了看父亲,刚要说什么,就见三十几个汉子从船舱中出来,每人手提两个又大又厚的箱子,一个管事模样的人在码头吩咐,拖了几辆车来,将箱子小心谨慎地装在上头。看车轮被压得重重陷下去的样子,也知道这些箱子的分量着实不轻。

“竟是花梨木…”秦恪更加惊讶。

他不过远远瞧了一眼,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的材质,观其色泽,却已将大体材质判断得八九不离十,故小声道,“若是普通花梨木倒也罢了,若是黄花梨…这位新来的彭泽县长,究竟是何等来头?”

花梨木?黄花梨?那是什么?

眼见这些仆役装卸货物似乎没完没了的样子,彭泽县的主簿终于按耐不住,迎了上去。

这时,一位青衣的少年缓缓从甲板的另一头走了过来。

这个少年生得极好,面若冠玉,目似朗星,神采顾盼,自有一股高贵骄傲之态,令人无法挪开目光。但他的衣衫却极为朴素,除却腰间一枚白玉佩之外,周身便再无他物,发髻上也只有一根黑黝黝的木簪,与这精致的大船格格不入。

主簿摸不准这少年的来历,却有几分小机敏,见旁人恭恭敬敬的态度和少年自身风华,也知他并非仆役一流。至于幕僚,那就更不可能了,哪家幕僚不是挑老成持重的人,怎么会挑个嘴上没毛的小孩?如此一来,范围就很小了。是以这位主簿挤出和蔼的笑容,态度温和到了极点:“这位应当是裴郎君吧?不知郎君的长辈,裴熙裴使君所在何处?某家姓李,乃是这彭泽县的主簿,今日特来拜会裴使君。”

少年闻言,眼皮都不抬一下,懒洋洋地说:“家祖正在河南做令尹,家父身在长安,不知李主簿打算何日前去拜会他们?”

李主簿的脸登时白了,只见他如木桩般傻站了良久,才如梦初醒,拜道:“下官主簿李平,见过裴使君!”

“竟然是他…”

“阿耶?”

秦恪回过神来,摇了摇头:“裹儿,咱们先走,阿耶有些事和阿娘说。”

见父亲神情严肃,秦琬点了点头,却问:“裹儿可以听么?”

“裹儿——”秦恪无奈地看了女儿一眼,禁不住女儿渴求的目光,点头,“自然可以。”

秦琬看得出来,父亲的心事很重,这一点在回到家后体现得更明显——秦恪一进屋,见沈曼还未休息,破天荒没先问她和孩子好不好,便急急道:“曼娘,你可知新来的县长是谁?”

沈曼露出疑惑的表情,好在秦恪也不要她猜,便道:“裴熙,裴旭之。”

听见这人年纪轻轻,已经有了表字,秦琬忍不住“啊”了一下,却未曾想到被母亲的惊呼声盖过:“大郎,你说的这个裴熙,莫不是洛阳裴氏的那个裴熙?”

“除了他以外,天底下还有哪个裴旭之呢?”秦恪叹道,“曼娘,你说,圣人这是什么意思?”

秦琬听得迷迷糊糊,好容易逮住一个空隙,忙问:“洛阳裴氏是什么?裴熙的名气很大么?”

从见到裴熙的那一刻起,秦恪就有些坐立不安,他本不想解释,见到女儿的模样又软下心来,缓缓道:“洛阳裴氏文风昌盛,家学渊源,历经三朝而不倒,位至三公九卿者不计其数。土地田产遍布河南、弘农等地,乃是本朝屈指可数的膏粱之家,顶级门阀。你所学的《新论》、《典论》等著作,皆是出自洛阳裴氏的祖先之手。”

说到这里,他觉得有必要对女儿解释一下洛阳裴氏和其余世家的区别,便道:“前朝末年,烽烟四起,洛阳裴氏旁支胆大毛天,谋害嫡支,拥立伪帝,自立为王。裴氏嫡子历经千难万险,远赴秦川,投于太祖麾下,受封上宛侯,世袭罔替。”

“上宛侯?”

“正是,你莫觉得他们家才一个爵位,还仅仅是个侯爷就小瞧于他们。上宛乃是著名的铁矿所在地,置铁官,富裕至极。更何况他们家的男丁,代代都领得是实职,就好比裴熙,他的祖父身为河南尹,位列从二品,与首相、次相平级。至于他的父亲…”秦恪想了想,才说,“七年前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他的父亲是门下省左补阙,不知现在如何。”

还有句话,秦恪没说。

在大夏秦氏皇族的治下,世家的日子实在有些艰难,清名能保证,实权很难拿,唯独洛阳裴氏例外。

作为第一个投效大夏的膏粱之姓,又是在那样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下,第一任的上宛侯完全是太祖手上的刀,指哪打哪——太祖说要重定世家名录,上宛侯就鼎力支持;太祖不承认自己的生父,上宛侯就引经据典,舌战儒林;太祖要削弱世家,上宛侯立刻捐出许多祖传田地…正因为裴家的识时务,才让他们成为了大夏第一世家,同样,也被旁的世家排斥得厉害,多有闲话。

闲话这种东西,说归说,想真正动摇裴氏一族的地位,却是不能的,更何况,这个裴熙…

“这个裴熙,是大夏有名的神童。”秦恪顿了顿,才接了下一句,“以狂放不羁,胆大包天著称。”

沈曼点了点头,追忆往昔:“他年岁与九弟差不多大,因神童之名传遍天下的缘故,被圣人和穆皇后招入东宫,做太子的伴读。”

听到这里,秦恪的面色就有些发苦:“九弟的学问虽优,却也不算顶好,但一道读书的那些人,无论是他的兄长还是伴读,无一人敢越过他。偏偏这个裴熙,一来便处处压着九弟,九弟先是故意犯错,惹他受罚,被圣人斥责过几次后,索性明目张胆地欺凌于他。谁知裴熙非但没忍气吞声,还与九弟打了起来。穆皇后为此勃然大怒,圣人心中也十分不快,本打算责罚于他。谁能想到裴熙一通奏对,非但让圣人大为欣赏,还给他赐了字?要知道,那一年,他可只有八岁啊!”

秦琬知道,自己那位素未谋面的阿翁,最喜爱的孩子便是嫡出的小儿子,排行第九的皇子,亦是当今的太子。代王只因年长,可能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被圣人寻了个机会流放到此地,七八年未能回去。这个叫裴熙的家伙得罪了圣人视若心肝的穆皇后和太子,竟还能讨得圣人欢喜,非但安安稳稳地活下来,还活得这么张扬,一点没过得不好的意思,实在是…很有本事。

正因为如此,问题就来了,这位洛阳裴氏的嫡子,大名鼎鼎的天才,为何挑了个这么“好”的时机,招摇过市地来到彭泽这个如此敏感的地方?

秦恪和沈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夫妻沉默半响,最后都化作深深的叹息。

如今的他们,就如盲人在黑夜中行走,完全摸不清方向,无力至极。

这时,七月走了进来:“大王,娘子,小娘,赵肃和程方回来了。”

第十七章 所为

赵肃?程方?这两人怎么凑一块去了?

秦恪心中奇怪,下意识地望向妻子,就见沈曼微微皱眉,面上露出几分忧色:“赵肃回来得如此之快,事情只怕没成。”

因着裴熙的到来,秦恪本就心乱如麻,听见妻子这样说,眉头更是拧成了一个结,半晌才道:“是福是祸,终究没办法躲过,你好生休息,我去正屋。”

秦琬见状,忙道:“我也去,我也去。”

“你这个小东西,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在添乱。”沈曼点了点女儿的额头,神色温柔而宠溺,又夹杂着点无奈,“成天跟着你阿耶,就和条小尾巴似的,怎么都甩不脱。”

秦琬皱了皱鼻子,很不高兴地说:“我才不麻烦呢!”

秦恪唯恐女儿误会,忙道:“不妨事,不妨事。”

沈曼一听,登时笑了出来:“是我说错话啦,你们莫要在意。”

被妻女插科打诨一番,秦恪心头的阴霾也驱散不少,他牵着女儿,来到正屋,赵肃一见到他,立刻跪下:“卑职办事不利,未能请到折冲府的增援,还望大郎君恕罪。”

秦恪已有心理准备,听到这个消息,虽有失落,却没有想象中的震怒和失望。他轻叹一声,话语间带着几分认命,几分麻木:“人走茶凉,自古有之。我已做了七八年的庶民,落魄到闲帮村汉都能讥讽的程度,折冲府的都尉不愿因我的‘猜测’便出手相助,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他是烫手山芋,躲还来不及,何况是私自派兵呢?别到最后,什么事情都没出,平白惹了一身腥。

他的感慨发自内心,赵肃和程方却不敢应,秦恪自嘲一笑,也觉无趣,暗道除了曼娘,谁还能对他这般推心置腹,任何事情都能毫不避讳地提起?谁料这时,清脆的童音却响起:“所以啊,这人做不了大官。”

“裹儿?”

秦琬“啊”了一下,尴尬地笑了笑:“女儿…不小心说出来了。”

“无事,你说得很对。”秦恪见女儿聪慧又懂事,骄傲得紧,心中酸涩也去了一两分,“一个两个都这样,做事只做一半,将大家都当做傻子一样看待。纵我心中知晓他们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也是会不高兴的啊!”

见父亲赞美自己,秦琬心中喜滋滋的,只见她眼珠子转了转,唇边就仰起一丝狡黠的笑意:“刘使君不敢直接拒绝父亲的要求,曾都尉肯定也不敢,赵九郎虽然没借到兵,也不至于是无功而返吧?”

赵肃早知秦琬聪明,却未曾想到她小小年纪竟能窥破这其中的玄机,想到这个孩子是由他看着长大,感情谈得上不错的,不知为何,他心中忽然松了一口气,头垂得更低,语气中除却满满的羞愧外,还有一丝难以抑制的羞愤:“周队正与卑职几人,日夜兼程,赶往军府。因周队正的面子,卑职方喝到了军府的茶水,可…”

他顿了一顿,似是在克制满腔的悲愤,身子却不自觉地颤抖:“队正说明来意之后,曾校尉忽然变了一张脸,冷得吓人。他斥责队正不守本分,还说,还说,说队正没吃够教训,看上去洒脱不羁,实则没从过往中走出去。不仅如此,他还说,昔日因两人的交情,他违反规矩,将铁器卖给了卑职。然后,他命人抬出了数百贯钱,说要改正错误,硬逼着让卑职将这些铁器交出去。”

秦恪听了,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

见父亲摇摇欲坠,秦琬连忙上前搀扶,秦恪站稳之后,轻轻摇了摇头,他望着赵九,声音嘶哑:“说,你接着说!”

赵肃应了一声,继续回禀道:“队正自觉受辱,拂袖而去,曾校尉却不依不饶,硬要卑职收了这些钱,否则不让队正和卑职出门。无奈之下,吾等只好拿钱装箱,这时,曾校尉的亲卫偷偷对卑职说,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

“队正和卑职商讨过后,知晓事情不妙,便兵分两路。周队正拿着大半的钱,大大方方地去更远的军府,说那儿也有他的熟人,卑职则领一小部分钱财,寻到…”赵肃咬了咬牙,才如实道,“寻到了最近的水匪,以钱财相诱,让他们在附近游曳。若发生什么事,便以举火为号,他们立刻会赶来。作为报酬,剩下的那些钱财,便,便是他们的了。”

说罢,他伏在地上,几乎低到尘埃中去:“卑职自作主张,还望大郎君宽恕。”

周五和赵肃出身北衙军,祖上有田,是官,秦恪尚有些不放在心中,何况是匪类呢?只是这等情景,也不知…秦恪刚想说什么,秦琬却问:“赵九郎,那些水匪可信么?他们会不会见财起意,反过来打劫我们?”

秦恪一听,也觉得在理,便望着赵肃,要他给个说法。赵肃知成败在此一举,忙道:“如今太平盛世,也不至真有匪类肖小横行,这些水匪都是…”他含糊了一下,才说,“没了田地,也没个身份的精壮汉子,无奈之下,只得凭着一身水性,‘护送’商船,收点辛苦费。这些家伙虽然很难讲理,却非常守义气,答应的事情若不做到,那是要用渔网绑了,每个兄弟往他身上砍一刀,再活生生沉河的。”

话都说到这份上,秦恪也明白了——虽说大夏实行均田制,给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永业田数目,只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等良田改成二等田地,少交点赋税,这已经是最普通不过的做法。还有一些人家,为了少交点赋税,又或者为了躲避迫害,或自愿或不自愿地卖身到权贵人家,田产也一并献上。至于最嚣张的做法…直接将一整片区域百姓的户籍全注销了,将这块区域的田产悉数霸占,百姓则沦为黑户。

没了户籍,就没办法开出路引;没了路引,若随便跑出去,被人抓到,那就是流民,或被投入官府,或沦为奴婢。与被迫帮世家垦荒的日子相比,谈不上哪个好,哪个坏。若是太平盛世也就罢了,若世道有些不稳,这些人最容易生出是非,甚至于揭竿而起。前朝看似铁通一般的江山,世家瞧着牢不可破的统治,不就是被这些流民给捅破缺口的么?

比起所谓的“义气”,秦恪更相信财帛动人心。不过他也明白,天下还算太平,这些水匪也不敢胡来,明着与官府作对。说不定还得孝敬地方驻军,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我一条生路,我也少不了你这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