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检查了靶子,难掩激动,高喊:“十箭正中靶心!”

霎时间,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当利公主松了一口气,终于露出一丝微笑,秦恪也高兴起来,还未说什么,便见当利公主的笑意收了,不由奇道:“她这是怎么了?”

沈曼闻言,不由叹道:“还能怎么着?当利被说偏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怕是又有人在嘀咕,被她听着了吧?要我说,宝奴本就是当利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才留在她身边的,哪能事事都与嫡亲兄长比呢?健康活泼,这就够了!”

她生了两儿一女,只站住了秦琬一个,特别羡慕那些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个个都活了下来的妇人。想到隋辕小时候三天两头大病一场,太医几次隐晦地说请准备后事的情景,再想想现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隋辕,沈曼便忍不住想要流泪,心道若我的琰儿活了下来,我也不忍心要求他,能保住就是福分了,哪能要求那么多,平白折了孩子的福气呢?

知晓妻子想起了儿子,秦恪也有些伤怀:“咱们这样的人家,孩子成器是福气,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皇长子夫妇情绪低落,又不好表露出来,只得神游天外。隋桎与处真剩下两场精彩绝伦的比试,他们硬是没留神半点,直到秦琬推了推他们,小声说:“阿耶,阿娘,赞之要上场啦!”

秦恪这才回过神来,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么快就比完啦?”

他往场上一看,脸色就不好了:“等等,赞之他——他和东突厥的使者比?”

东突厥的那罗可汗一向看不起大夏,若非西突厥和鲜卑掌控了南下要道,他指不定隔三差五就要骚扰大夏一场,也不会卯足了劲与柔然对着干。虽说那罗可汗的身体日渐不好,继承人不知是何种态度,但只要那罗可汗没死,东突厥的态度就摆在那儿。觐见大夏皇帝,可以,走个过场罢了。你们若不主动提,咱们也不挑衅,老可汗和未来的可汗都不能得罪,对大夏的态度还是谨慎点的好。但若给了他们机会,譬如现在,对东突厥的人来说,那是只能赢,不能输的。真要输了,也别回去了,最好的下场也是一家被那罗可汗贬为奴隶,遇上那罗可汗心情不好的时候,被碾成肉泥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一鸣惊人

东突厥出场比试的是个年约三十许的汉子,身材高大,面庞消瘦,鹰钩鼻高居正中,目光有些阴翳。只见他看了一眼靶子,很不屑地说:“太近了,更远些。”

侍卫听了,有些吃惊——靶子离规定的距离可有百步之远,站着不动的话,这个距离自然不算太难,可骑马…

惊讶归惊讶,既是应试者的要求,没有不允的道理。侍卫们按照鹰钩鼻男子的指示,将靶子搬到两百余步的距离,方停了下来。

鹰钩鼻男子接也不接侍从递过来的弓,大声道:“取两石弓来!”

此言一出,侍卫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惊讶,附近的人也面露讶然。立刻有人将此事禀给圣人,圣人听了,赞道:“早听说草原上的神射手多,未料你们竟带了来!”

这厢,秦琬也在给父母解释:“寻常的卫士只能拉开五斗弓,能拉开并娴熟使用一石弓的,已能称得上难寻的勇士了。两石强弓,且不说能不能拉开的问题,即便射了几箭,手也会酸得抬不起来。又要臂力,又要准头,还将靶子挪远…这样的人才,说一句‘神射手’也不为过。对上这样的人,千万要当心了,最好躲在人群之后,莫要被他盯上,否则弯弓搭箭…”

一想到那副场景,秦恪和沈曼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只觉不寒而栗。

千军万马中取敌军首级,那是话本子里才有的故事,现实中若真有这样的人,冲进敌阵也被乱兵杀了,除非也有人护着一道往里冲才行。神射手就不一样了,一旦盯上,两石弓一拉,性命在不在还真不好说。

“此人这样勇猛,赞之——”

“赞之既能被选中,定是不差的。”秦琬没想到东突厥竟带了神射手来,心里也有些没底,却装出一副镇定模样,安慰父母,“即便输了也没什么,您为他说几句好话便是了,他还年轻,哪儿跌倒了就从哪儿爬起来。”却不说若是输了这一场,哪怕有代王帮扶,萧誉的路也会更加艰难。

不过,萧誉既然选了这条路,就要有勇气承担。

富贵险中求,本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几句话的工夫,鹰钩鼻男子已骑上骏马,于赛道上疾驰。但见他轻轻松松就将两石强弓拉开,箭矢竟比风还快上几分,正中靶心!

秦琬留神四周,发现国之重臣纷纷露出忧色,命妇们倒是面露惊叹之色,她们压根不明白敌人中有这样的神射手,对大夏来说意味着什么。

鹰钩鼻男子的速度快到几乎看不清,秦琬虽留神细看,却也很难分辨出他到底何时取的箭矢,只见他一直弯弓搭箭,十箭皆中靶心,当真令人骇然!

这样一位神射手在前,萧誉出场的时候,气氛已是极为沉重。

当然了,这只是对男人来说,对很多女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陈妙清晰地听见了几个贵妇的窃窃私语:“呀,这个少年将军好生俊朗,他是谁?”

“听说是萧纶的儿子。”答话的贵妇露出几分暧昧,“萧纶一生正直,没儿子也不过继族人之子,临到老了,一只梨花压海棠,非要纳个民女做续弦…”

“难怪,他生得这般模样,该是像足了母亲吧?”

“我倒希望他输这一场,走投无路…”

“你是看人家生得好吧!若真走门路走到你那里,你试过之后,万万不要忘记了我。”说到这里,几位出身显贵的宗室女们吃吃笑了起来,竟是半点都不避讳,更不将大夏体面放在眼里。

秦琬见陈妙不大高兴,随口问了一句,陈妙如是如是说了一通。秦恪听了,眉头一皱,刚想发作,被妻女按了下来,秦琬更是说:“阿耶,您瞧赞之,他没有将靶子距离挪回的意思!”

正如秦琬所言,侍卫询问萧誉是否要将靶子挪回百步的时候,萧誉拒绝了这一提议,也请侍卫取了两石弓来。

但见他翻身上马,策马疾驰之时,亦是毫不费力地拉开了两石强弓,秦恪见状,忍不住忘情,高喊:“好!”

皇长子失态,旁人又何尝不是?见萧誉这般神勇,丝毫不弱于东突厥的神射手,众人亦是喜上眉梢,却又强自绷住,唯恐白高兴一场——能拉开弓不算,哪怕中了靶心,也是平手啊!

萧誉知众人为他喝彩,却不受半点影响,箭若流星赶月,朝靶心疾驰而去。

接连十箭,箭不虚发!

先前提着一颗心的人们已是控制不住,掌声、喝彩声有若雷鸣,圣人知他们忘情,却觉有些不大妥当——毕竟是平手,别人表现得好,你们没个声息;自家人做出了同样的事情就掌声雷动,未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吧?谁料这时,侍卫急急上来,向匡敏禀报。

匡敏听了,破天荒露出一丝惊色,立刻转过来,附耳对圣人说了些什么。圣人也露出一丝讶然,连声道:“将箭靶抬上来!”

他话音刚落,便有两个侍卫将箭靶抬了起来,又从地上捡起了什么,在众人的注视下往圣驾走去。秦恪险些站起来瞧动静,用尽全身力气,好容易才忍住了,仍不住往圣驾处张望,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有这等想法的不止一个,碍于圣驾面前,不好失态,一颗心却如被猫爪子挠一般,恨不得立刻冲上前去看看究竟。

箭靶抬上来之后,圣人竟站了起来,亲自上前,便见本该有两枚箭矢的靶子上,竟只有一枚箭矢!

在圣人的示意下,侍卫将箭靶挖开,取出箭矢,这一刻,就连各国使者们也忍不住惊呼起来——他们清晰地看见,象征着大夏的箭矢最前方,竟牢牢钉着东突厥使者所用的箭簇!

再看看一旁侍卫捧着的,已然裂成几条的箭杆,还有谁不明白?霎时间,这些人看萧誉的神情已不像是对一个年轻的将军,而是箭神再生!

圣人按捺激动,犹有些忍不住,追问了一句:“十个箭靶都是这样?”

“回圣人!十个箭靶都是这样!”

“好,好,好!”圣人高声道,“赏,朕要重重地赏他!”

匡敏见了,小声提醒:“陛下,还有两场。”

圣人也是太激动了,听匡敏这么一说,也就回过神来,笑道:“萧老将军若是泉下有知,见着这一幕,定会安心。”

他将故人提了出来,各国使臣也不好说什么,只得继续看比赛。

鹰钩鼻男子已不见方才的趾高气昂,他阴测测地盯着萧誉,冷哼一声。萧誉礼貌一笑,颀长的身子更显挺拔,俊美的容颜仿若沾着神光,也不知令多少重臣连连点头,令多少女子心醉神迷。

秦琬心头大石落下,不由微笑起来:“好在赞之早就成了家,若是此时还为婚配,以后可有得头疼了,光是换门槛便是个力气活!”

“你也太促狭了点。”秦恪亦喜笑颜开。

萧誉是他保下来,又十分欣赏的人,此番为国争光,萧誉脸上有光,秦恪难道就不风光?可一想到几年前那件事,秦恪又有些惴惴:“赞之出了这样大的风头,昔日之事必定被人再度提起,姜家可不好相与…”

秦恪正在担心,三战三胜,完美收场的萧誉已与姜缘碰上,姜缘朝他挤了挤眼睛,小声说:“干得漂亮!”

萧誉与姜缘并无交情,又和姜家有那么一段恩怨在,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谁料姜缘又道:“你连两石弓都能拉开,十有八九*能射出连珠箭,方才猎活物的时候却不见你用。兄弟,这份情我领了,告诉你,谨言慎行必不会错!”

等等,你…你也太自来熟了吧?

腹诽了这么一句后,萧誉也渐渐回过味来,对姜缘的那一丝敌意瞬间消弭无踪,取而代之得是深深的谢意和战意。

没错,他的确会连珠箭,一弓三到四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今日与异国使者比试得不止是他一人,姜缘与柔然使者,叶陵和高句丽使者,势必都有一场恶斗。

萧誉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今日已经出了风头,实在没必要占尽风光,不给别人留活路。

征战沙场看重得就是袍泽之谊,孤家寡人定不会长命。萧誉经世事砥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即便不主动去攀附别人,也不会贸然得罪谁。这不,姜缘就给他提了醒?

他得了圣人嘉许,姜家陷害他的事情肯定又要被人提出来说,对方岂能不气?明着陷害是不敢的,唯恐惹祸上身,却不会松懈对他的追查。一旦他犯了什么事,姜家便有了足够的把柄,以姜氏之力,在他有罪的情况下,将他送上绝路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名门之后,果然不同凡响!

想到这里,萧誉握紧了拳头。盛名之下,果无虚士。姜家的这一代中,非但有姜魁这种既有本事,又喜欢仗势的;还有姜缘这种运筹帷幄,一切都看在心中的。想要与这等人家争锋,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呢!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万国之馆

御苑之中,许多人已激动得脸颊通红,嗓子喊哑了,手也拍得痛了——隋桎的首战告捷,萧誉以箭钉箭,还是姜缘的连珠箭法,叶陵的一箭双雕…一场场近乎完美的胜利摆在大家面前,满腔热血如何不激荡?

原来咱们大夏也有这样多的青年才俊,他们是这么的年轻,至少可以拱卫边疆三十载。有这样出色的下一代在,天下何愁不定,四境谈何不平?

吐蕃使者似有些震撼,自家侍卫输了后,以极快地速度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话,见大家的目光都朝这边看过来,他唬了一跳,忙用不甚流利的汉话说:“尊贵的大夏皇帝,小臣见识了贵国的强大,心中仰慕之至。小臣方才是好奇,贵国的勇士,难道都生得——”他比了比自己魁梧的身材,又指了指晒得发红的脸庞,很有些好奇的模样,“都生得这样好么?”说到这里,又有些尴尬,“小臣也知背地对人评头论足不好,一时情急,才用了家乡土话。”

圣人一听,哈哈大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岂能因年轻人生得文弱些,便认定他们不能做将军?无法上阵杀敌?这可谈不上公正!”说罢,看了一眼思摩,笑道,“我瞧这位勇士瞧上去也有几分温文的模样,料想骑射上不会差,要不,咱们再加一场?”

右贤王先前将处真推了出去,已有些怕得罪思摩,听得圣人此言,忙道:“苏摩一心倾慕汉学,骑射一道不甚精通,就不献丑了。”

因着处真方才的一眼,思摩早猜到大夏皇帝留意了他,即便右贤王不说出这番话,他自己也是要说的。谁料圣人听了,神色更加温和:“咱们大夏的子弟也是如此,方才比试的几个小家伙,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君子六艺,样样不能落下嘛!”

说到这儿,圣人似是想到了什么,吩咐匡敏:“让旭之过来!”

秦恪见裴熙在侍卫的引领下,不慌不忙地往圣驾那头走,不由惊道:“旭之这是…要面圣?”

秦琬忍俊不禁,按捺了好半天,还是笑了出来:“不不不,他打算下场。”

“什么?”莫说秦恪,沈曼的眼睛也睁圆了,“他他他,他打算下场?”

“当然,他武艺也不差啊!”

“裹儿,你可莫要胡来,这…”秦恪看了看秦琬,再看看台上的裴熙,急急道,“胡人可是自马背上长大的,方才连输那么多场,怕已有些怨气。旭之练武,这个…武艺不差,这个…”

秦恪也不是没练过武,自然清楚,以他们这等身份的人来说,若非长辈逼迫,或者自己真心想学,才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打熬出一身好筋骨。若是自己不想,上头又没人盯着,无论教习的师傅还是陪练的侍卫都不敢真正伤了他们,平日的训练也就是敷衍罢了,却很容易就自觉武艺不错。实际上呢,说不堪一击都是轻的。譬如秦恪自己,让他拿把没开封的剑,耍几个花架子也行啊!与人交手…还是算了,哪怕真赢,也是赢在代王的身份,而不是秦恪的身手上。

这种花拳绣腿,平日充个纨绔也就罢了,真要与胡人比试,那不是生生把自己的脸扔到地上踩么?

见父亲急得快说不出话,母亲也面露忧色,秦琬很***道地抿唇偷笑,气得父母差点敲她,才说:“旭之横行霸道这么多年,得罪的人无数,至今没被人拖到巷子里毒打一顿,还不能证明他的本事么?”

“你——”秦恪不忍责怪女儿,却急得团团转,“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些,要不我过去,想办法将旭之给弄下来…”

秦琬知父亲真动了这年头,这才收敛几分促狭的神色,笑意却怎么也止不住,只听她说:“您们大可放心,旭之是有真本事的,难道阿耶阿娘不觉得他懂得太多了么?”

听她这么说,秦恪和沈曼不由愕然——裴熙懂得太多,没觉得啊!

虽说裴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星象占卜医药数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典律诏令…无一不通,但他可是裴熙啊!裴熙会这些不是正常的么?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裴熙虽然很惹人讨厌,却也与“无所不通”差不了多少,但这个“通”,似乎多在朝堂谋略,人心算计上,骑射?总觉得,完全无法想象那副场景呢!

这便是世人的通病了,老将文武分得很开,仿佛忽视了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一般,也不想想,裴熙可是他的祖父裴晋当做洛阳裴氏的继承人培养的,裴晋岂会让未来的一家之主手无缚鸡之力?死士固然可信,自己也得有自保之力才是,毕竟凡事总有例外嘛,技多不压身便是这么个道理。更何况洛阳裴氏一向与道门走得近,“飞升成仙”的典籍都有好几本,呼吸吐纳的养生方更多,怎么着也得选些温和无害的让子弟修习,即便不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也是好的。

据秦琬所知,哪怕没萧誉那等神乎其神的箭术,裴熙一人打四五个成年男子也是没问题的,陈妙手头上有外家功夫,这些年也一直没落下锻炼,又开始修习道家的吐纳功夫,精气血都极为旺盛,尚无胜过裴熙的把握。

秦琬甚至怀疑裴晋把自家孙儿扔到林子里去过,否则他怎么连怎么分辨野草野果也娴熟非常?莫要看裴熙衣食住行都极为考究,真到了要吃苦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喊一声累。

圣人先前也不知裴熙武艺不差,还是商谈怎么留思摩的时候,裴熙主动请缨,大家才知晓的。饶是如此,圣人还是看了裴晋好几眼,见裴晋没说什么,才知裴熙所言非虚。

想到那一幕,圣人忍不住露出一丝笑,落在旁人眼里,便是对裴熙极亲近的表现,只听圣人介绍道:“这是裴熙裴旭之,出身大族,年纪轻轻,才名就传遍了整个大夏,骑射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苏摩公子若有兴许,不妨与旭之比划比划?”

思摩早已查清楚了裴熙是什么人,传言倒是一则比一则多,却没哪则说裴熙善于骑射的,可不等他说什么,裴熙竟露出一副兴味盎然的模样:“单比骑射多没意思啊!要不这样,我出个题目,咱们来比,你再出个题目,咱们轮着来?也不拘文的武的,随兴而已。”

他不过说了三句话,态度也破天荒变得平和,却让初次与他谈话,也算见多识广的各国使者都有些不自在。

思摩不知大夏君臣的打算,决定以不变应万变,便将自己放得很低:“裴公子谬赞了,苏摩就是半桶水,满不上却到处晃荡,实在无法与裴公子相提并论。”

裴熙挑了挑眉,声音有几许上扬:“怎么,你瞧不起我?”

与方才的温文有礼相比,此时的他下巴微微抬高,明亮而锐利的双眸直直盯着思摩,仿若一柄利刃,将思摩里里外外剖析了个透。

明明是比方才无礼得多的举止,配上华美张扬的眉眼,倨傲到近乎咄咄逼人的态度,不知为何,竟让人生出一股“理应如此”的感觉。

或许有的人天生便是这样,如一团烈火,靠近他的人皆会被灼伤,人们恐惧他,疏远他,却又近乎狂热地崇拜着他。正如裴熙,任何人都觉得他骄傲的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若有一日,他收敛了这份骄傲,旁人反会觉得极不正常,甚至坐立难安。

思摩还想自谦几句,裴熙却上前一步,双手抱胸,懒洋洋地说:“你叫苏摩对吧?我与你比试定了!你可不要想着放水就能过关,无论什么比试我都接下——”说到这里,他刻意拖长了音,仿佛想到了什么,“也别以为留在长安的日子不多,糊弄过这几天就能轻松,要是发现不对,我可是敢追到突厥王庭去的。”

圣人闻言,哭笑不得:“旭之,你在混说什么!”见裴熙告罪,他方望着思摩,解围道:“年轻人不懂事,让苏摩公子见笑了。”

思摩自是连称无事,却听圣人问:“听闻苏摩公子仰慕汉学?西突厥乃是大夏的友邦,西突厥的子民仰慕汉学,朕身为大夏天子,自无不应的道理。这样罢!朕命人在国子监一旁,兴建一座万国馆,但凡四境子民,只要仰慕我中原衣冠,又得了君主的许可,便可来万国馆读书!”此言一出,新罗和百济的使者立刻露出感激之色,高呼大夏皇帝圣明,争先恐后地表达本国对大夏文化的仰慕,君王愿受大夏册封,向大夏臣服。许诺回国后立刻着手筹备此事,立刻派遣本国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来万国馆读书,学习大夏的文化、制度。裴熙见状,亦连声高赞圣人英明,这才似笑非笑地看着思摩:“苏摩公子既仰慕汉学,何不留下来?如此一来,大夏和西突厥必会越发和睦,世世代代互为友邦啊!”

第二百六十六章 何去何从

大夏与各国使者的比试,本就被百姓翘首期盼,听得大夏英才辈出,接连胜利,竟无一场败绩的消息,长安更是一片欢腾。接下来的好几日,无论街头还是巷尾,不管市井街坊还是深宅大院,都有人满脸自豪,眉飞色舞地讲述当时的情景。

“只见那东突厥人脸色一变,大喊‘怎么可能’?萧将军轻轻一笑,只说了三个字,‘你输了’,东突厥人‘啊’了一声,吐血倒地…”

纪清露坐在窗边,听着小丫头们说得兴起,竟是越编越夸张,越传越离谱,仿佛她们亲眼见到萧誉往那儿一站,敌人便被他的气势折服折服,纳头便拜。不由露出一丝既伤感又满足的微笑,腹部连绵不绝的疼痛也仿佛不存在了一般。

这便是她深爱的人,自打很多年前,他从闹市中拦下飞奔的骏马,将她救起,她的心里就再也容不下旁人。

你是雄鹰,迟早要一飞冲天,我却被小人所缚,困在小小的屋子里,不知人生还剩下几个春秋。

或许你早就不记得我了,可我从来没有一天忘记过你,从来没有…一想到此处,纪清露潸然泪下。

使女见她落泪,还当她是疼得狠了,急急地打了热水来,关切道:“主子,您好些了么?”

她们原对纪清露也有些怠慢,心道新人进府又有孕,你一个老女还能得意几日?不免有所怠慢,纪清露也不闻不问,更助长了这些人的嚣张气焰。谁料一日,纪清露生生疼昏过去,使女们却躲着偷懒,竟被魏嗣王秦宵发现。听见她“小产”的消息,秦宵雷霆大怒,发作了整个院落中的使女,直接换了批新人,也让王府众人噤若寒蝉,明白纪姨娘仍旧深受宠爱,不可轻易招惹,伸出的手未免缩了回去。

纪清露本也不想拿孕事来说谎,却实在是不得已。她这大半年来月事一直不稳,小腹隐隐作痛,夜间一冷便觉肚子嗖嗖冒寒气,一反往日的健康安泰。

她是何等精明剔透的人,怎会不清楚自己的反常?当下便有某种预感,明白自己十有八九*遭了暗算,却不对任何人吐露分毫——所谓的“小产”,不过是她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左右她月事不调,已经近两个月没来“好朋友”,此番身体隐隐有了预兆,又见秦宵这些天忙着别的,这几日怕是要来安抚她,也好做给她身后的“靠山”看,便隔三差五往冰冷的地上、坚硬的桌子上一趴一倒,使女们习以为常,见到了将她挪到床上也就是了,谁能猜到刚好被秦宵看见,纪清露又坚持她是小产呢?

王府的水太深,纪清露和邓凝的身体状况又与外界相传截然相反,御医不明内情,一家人的性命又掐在魏王手里,哪敢多嘴?自是纪清露说什么,他们也说什么,关键得是,秦宵信,这就够了。

纪清露对秦宵本就无半丝爱意,只有满腔憎恨,自能看出秦宵的虚情假意,也渐渐琢磨出了自己的用处——她被困在后院,不能与旁人联系,左右便是生孩子,做靶子。偏偏肚子一两年没动静,若是再等下去,魏王父子会不会认为她没用,令新安纪家再送一个女孩子过来?

进王府做妾,对她们这等出身的女子来说自是天大的好事,却也要看伺候谁。纪清露不愿亲妹妹与从妹跳入火坑,只好佯作小产,心道你若要稳住那个与我有关系,我却不知道的大人物,便不能这样急吼吼地将我的妹妹接进来,能拖一段时间是一段时间,至于未来如何…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同一时间,魏王府的另一处,魏王妃苏吟挥了挥手,对邓凝说:“礼单的事情,你看着办,这些琐事,你决定便可。”

邓凝知苏吟不喜事的性子,却有几桩大事不好自作主张,便道:“皇长子殿下被册晋王,礼断不能轻。”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又道,“蓝昭仪册丽妃的事情,似乎还没定下来,这礼…”

“先备着。”苏吟毫不犹豫地说,“外头的事情,你别去管,得了消息将礼物送上去即可。”

邓凝应了一声,便听有人禀报:“灵寿县主求见。”

苏吟一听,秀眉微蹙,想了想还是说:“让她进来,阿凝别走。”

邓凝本都起身了,听苏吟这么说,只好坐下,便见灵寿县主眼睛红红地走了进来,还未来得及落下眼泪,苏吟便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态度十分冷淡:“坐。”

灵寿县主怔了一怔,有些委屈地坐了下来,却听苏吟说:“若是与穆诚感情不睦,别告诉我,找王爷和你两个哥哥为你做主。”

“阿娘,穆诚他实在——”

苏吟看了一眼灵寿县主,没再说话。

她也不是不关心女儿,事关女儿婚事,她也看了许多青年俊彦,努力为女儿则一良配。听魏王说要将女儿嫁给穆诚,她坚决反对,说穆诚出身显贵,自幼生长在温柔乡中,也不见有什么太大的本事,女儿嫁过去定不会幸福。还不如选个性情相合的,或者门第没那么高,需要仰仗魏王府过日子的,女儿这辈子才能过得舒心,至不济也能将婆家整得服服贴贴,谁都不敢给灵寿县主添堵。

面对母亲的好意,灵寿县主是怎么说的?与父亲的大业一比,自身的幸福不算什么,她愿意与穆诚结为夫妻。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苏吟还能说什么?全天下就你最知书达理,我一心为你,倒成了无理取闹?行,既然你都做好了这等准备,那就别哭别闹,为了你父亲的大业,什么都给我忍着。就像海陵县主一样,为了维系两家的政治联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受了委屈只字不提,也不在私下动卑鄙手段。与夫婿没有感情,生了个儿子,履行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给他纳妾,自己游山玩水,大宴宾客,各过个的。反正你也认为自身幸福不算什么,又为何视连名分都没有的侍妾为眼中钉呢?

苏吟可以不管灵寿县主,邓凝却不能看着小姑子哭,忙道:“不过是几个婢女,县主若不喜欢,打发了便是。”

灵寿县主一听,泪水如珠子一般涟涟落下:“穆诚他,他又迷上了一个小妖精,说我是毒妇,面目可憎,还说,说等他成了世子,有了纳妾的资格,他就要将对方纳做有名分的媵!”

苏吟静静地看着女儿,灵寿县主不住抽泣,本以为母亲会心软安抚几句,谁料苏吟神色如冰,语气也很不好:“这等眼巴巴盼着曾祖父、祖父快点没了的畜生,也值得你为他伤心落泪?”

穆诚是郑国公世子穆鑫的嫡长孙,他若要做世子,少不得郑国公、穆鑫父子俩一道去了。

这话要是传到外头,一顶不孝的大帽子扣上,穆诚这一辈子也就别想翻身了——穆家子弟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想做郑国公的多了去,不是非他不可。

瞧见灵寿县主如遭雷劈的表情,邓凝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快意。

她前世对灵寿县主千好万好,掏心掏肺,秦宵冷落她,忽视她,折辱她的时候,灵寿县主作为秦宵唯一的亲妹妹,却没帮她说过一句话。非但没有,还卯足了劲给秦宵送美人,那些美人入了宫,为讨好秦宵,又变着法子来折腾邓凝。

灵寿县主的“大恩大德”,邓凝一辈子都忘不掉,重活一世,她岂能让灵寿县主和穆诚不咸不淡地磨合几年,熬到魏王登基,一辈子幸福美满?穆诚不是刚成亲,对美婢旧情难忘么?时间久了,感情也就淡了,何不趁这时候出手推一把!

你不是喜欢给你哥哥送美人,让她们给你吹枕边风,以维持你“第一公主”的地位么?这种事情不落到自己身上,谁也不知道有多疼。我呢,也没你那么功利,只想看你过得不好而已。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看到你过的不好,我就觉得开心。

邓凝就不信了,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在,灵寿县主和穆诚还能好好过一辈子。虽说将来魏王登基,灵寿县主身为嫡公主,男人自是不缺的。可女人哪个不是这样,对第一个男人始终有些不同呢?穆诚出身高,容貌好,风姿气度样样不差,又惯会甜言蜜语的,灵寿县主芳心暗许,再正常不过。

苏吟见灵寿县主不可置信地望着自己的模样,淡淡道:“你是魏王的嫡女,没必要事事忍着,过不下去就和离,我为你做主。穆家势大,魏王府和苏家也不是好惹的。若能过下去,便不要在我面前诉苦,回你的郑国公府,关上门好生过日子。婢女挑衅,发卖了便是,良家女挑衅,看她年龄,年龄快到便让官媒上门说亲,不愿成亲就签卖身契,否则就告穆诚强抢民女。若觉得不够解气,出门东转,去找王爷和你的两位兄长,让他们给穆诚一个教训。”

灵寿县主未料母亲冷酷至此,讷讷道:“可…”

“你想挽回夫妻情分?”苏吟意兴阑珊,“你看得上这等人,我可看不上,莫要再问我的意见。”

第二百六十七章 陈氏修仪

邓凝见灵寿县主椅子还没坐热,就被苏吟端茶送客,只觉出了一口恶气,竟是前所未有的畅快。但见苏吟静静坐着的模样,不知为何,眼眶竟有些发热,忍不住轻声喊:“王妃…”

苏吟摇了摇头,示意自己没事,才道:“下次他们来,你就说我要修道,闲杂人等一概不见。”

闲杂人等包括谁?难道也包括您的亲生儿子、女儿么?

邓凝见苏吟神色淡淡,只觉心酸,她不由反省自己当年的想法——明知道秦宵何等自私自利,即便自己和苏彧没什么,落在他眼里也会讨他的嫌,为何不肯将这门婚事让给堂妹,仍要嫁过来?

没错,她可以不嫁过来,但不嫁之后呢?邓家人唯利是图,所结的亲家也多半是这等货色。苏彧喜欢她没错,莫鸾的品行,邓凝可不敢苟同,更莫要说苏家和邓家联姻的可能小得可怜,不嫁秦宵,她的夫婿就只能在邓疆的党羽中挑选。哪日皇帝对邓疆动手,即便祸不及出嫁女,她的日子也难过得很,难保夫家会不会一道被清算。嫁给秦宵,尚有一搏之力,只要她生下了秦宵的儿子,尤其是嫡长子,总能苟且偷安好些年,指不定还能一飞冲天。

她想得倒是不错,如今瞧瞧魏王妃苏吟,明明有两儿一女,日子却过得如此惨淡凄凉。再想想自己,一碗碗苦汤药灌下去,调理身体,放低身段,佯装贤惠大度,只为了与不喜欢自己的男人生孩子…

这样的人生,再活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

靠山山会踏,靠树树会倒,至于人,那就更靠不住了。每想到这里,邓凝便心乱如麻。

她本就不是多狠辣的人,之所以对纪清露下药,也是看不得这份“真爱”的缘故。在她心中,自己与纪清露就如同陈阿娇与卫子夫,哪怕汉武帝还有许多女人,卫子夫的下场也不好,作为直接与她交锋的“第一敌人”,态度总是不同的,可如今…

成功害了纪清露后,邓凝并不觉得多高兴,就如她在家中化解了姐妹们的算计,反将她们一军,永远高她们一头般,胜利归胜利,却感觉不到半点欢喜。她宁愿像前世那样,姐妹都是好姐妹,永远亲亲热热一家人,哪怕她们是装的,可她当时稀里糊涂,看不出来那些如花笑颜背后的心思算计,全当她们对自己的好都是真的,记着得一直都是家人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冷得让人从心底就觉得冰凉。

“阿凝。”苏吟回过神来,唤了一声,“你这些日子莫要回去了,与我一道默诵黄庭。”

邓凝听了,有些不知所以,下意识地应道:“好。”

“旁人若来打扰,你也不要应,谁都别见。”

“…哦!”邓凝闻言,有些担心,战战兢兢地问,“是不是…”

苏吟瞧了她一眼,叹道:“别多想,万事有我。”见邓凝还是有些懵懂,想到兄长苏锐离京之前对她的叮嘱,苏吟加了一句,“记住,无论谁来都别见。”

圣人封代王为晋王也就罢了,册封蓝昭仪为丽妃,这是往诸王和那些高位妃嫔心口插刀啊!哪怕后宫再风平浪静,此时也该有些波澜了吧?若真有人想不开,在各国使团还没走的时候就闹点事情出来,乐子就大了。

想到这里,苏吟微哂,眼中却满是冷意。

旁人老了会糊涂,圣人老了可不会,真当圣人沉湎于宠妃美色,那便是自寻死路了。这些人难道忘了,蓝氏十三岁入宫,如今已陪伴了圣人十几载?

正如苏吟所料,圣人要册蓝昭仪为丽妃的旨意一出,陈修仪便扯着鲁王的袖子且哭且诉:“…册她做昭仪,我认了,九嫔虽有高低之分,到底品级一样,现如今却册她做丽妃,我这张脸往哪搁…”

鲁王不耐听这些絮絮叨叨,心道这不是很正常的么?妃嫔以色侍人,色衰而爱弛,圣人对妃嫔们还算好的了,除了钟婕妤外,哪个生了儿子的妃嫔不是高居四妃九嫔之位?蓝氏记着自己母亲的恩德,投桃报李,母亲怎能因为“脸面”生生将这么大的助力推开?莫说前朝宫廷,就连本朝,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妃嫔为了留住太宗,也时常推荐新人,好让太宗时常来她们的寝宫呢!

想归这样想,他却不好明说,只道:“四哥比我年长,他的生母尚在昭容之位上待着呢!”这等时候,圣人反不会轻易升有皇子的妃嫔之位,一旦有所动作,便会引发旁人的无穷猜测。

陈修仪虽知这个道理,却怎么想也不甘心,她都四十好几的人了,前些年圣宠优厚,现如今儿子出息,二十余载都春风得意。比她位份高的妃子,多是陪了圣人极久,或者出身特别显贵的,她比不得也就罢了。襄城和新蔡公主的生母尚在婕妤之位待了这么多年,此番沾了圣人过寿的光才成为九嫔之一,区区蓝氏,何德何能,之前压了她一头也就罢了,再册丽妃,自己岂不是要向她行礼?

鲁王唯恐母亲妒火攻心,做出什么,生生拖累了自己,便道:“您也莫要光看这些,蓝昭仪与咱们亲善,这是您结下的善缘,莫要生生将之推开。您只要稳住了,对儿子来说,比什么都好。”

陈修仪仍有些不甘,惦记着给蓝氏找点麻烦,鲁王又道:“这等时候,您该提防自己宫中的人才是。”

蓝昭仪封丽妃,诸妃岂能开心?说几句酸话是一回事,出了岔子又是另一回事,就怕有人想一箭双雕,既害了蓝氏,又牵连了皇子,那才叫一举两得!

听见儿子这么说,陈修仪悚然,连连点头,忙道:“你说得极是。”她如今的地位、荣耀,大都来源于她有个好儿子,儿子就是她的命根子,岂能因她的疏忽和嫉妒,给鲁王添麻烦?

鲁王见母亲已被安抚住,便将心思挪到了最大的政敌身上,轻声问:“这些日子,那位可有什么动静?”

钟婕妤是宫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人都避着她走,却没什么人敢对她落井下石,平日躲着些也就罢了,反正她不被允许参加任何大场合,消息灵通点得妃嫔想躲她也简单得很。她的宫殿也是一样,十个伺候的人却有八个收着别的妃嫔给得好处,时不时透点消息,明明来往的人不算少,却透着一股子冷清,完全不像有儿有女的妃嫔。

乐平公主自钟婕妤闹了那么一出,不得不下嫁冯欢后,便不怎么往宫里走动了。魏王政务繁忙,即便想给母亲请安,以钟婕妤的身份也没资格受,去得多了反倒会被御史参,说他逾礼。

九嫔和婕妤虽只差了一品,地位却是天壤之别,圣人厌恶钟婕妤,态度自然影响了后宫中的所有人,故陈修仪露出几分不屑:“还是那副小家子气的模样,统共也就那么几招,给圣人做荷包,给魏王和乐平公主做衣服,时不时拜个菩萨,愿意折寿以求圣人福泽绵延,魏王和乐平公主健康长寿。”

高位妃嫔,没几个是傻子,一双眼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钟婕妤坚持不懈的蹦跶劲,她们佩服归佩服,耻笑也照样耻笑——后宫中人,装模作样本是寻常,可也要旁人吃这一套啊!若非圣人和穆皇后仁慈,不与你计较,你早就不知埋骨何处了,岂能至今都平平安安地,享受了这么多年的荣华富贵?

陈修仪虽是圣人御极三年后进宫的妃嫔,对那段陈年往事却清楚得很:废太子因女色而误国,太宗唯恐圣人也是这样,对穆皇后很有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味道。几个育有皇子的高位妃嫔希望将圣人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便设计让钟婕妤这个来自穆家的梳头婢女爬了床,本以为穆皇后会雷霆大怒,将钟婕妤处死,她们自会在太宗面前添油加醋。如此一来,圣人不保穆皇后,是为薄情;保了穆皇后,便会与太宗生疏。

这些妃嫔的眼界终究还是低了些,局限于后宫争宠,不比穆皇后眼界宽阔,容了钟婕妤的性命,好吃好喝地供着,却绝了她大半的前程——按理说,以钟婕妤的身份,压根没资格抚养皇子,魏王一生下来,就当交由地位更高的妃嫔抚养才是。穆皇后却压根不提这件事,圣人又表露了对钟婕妤的厌恶,妃嫔们自不敢接手魏王。待到后来,太宗皇帝病重,魏王又一地长大,到了去外院读书的年龄,此事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倘若魏王有个身份高贵的养母,不让圣人时时刻刻记着他的生母是谁,指不定就改了玉牒金册,正了魏王的名分,岂会拖到今日?

鲁王早知圣人的心结出在哪里,有心让钟婕妤再拖魏王一把后腿,还未来得及说什么,陈修仪的贴身女官就急急地走了进来,附耳说了些什么。陈修仪的面色极为古怪,她望着儿子,纠结了好半天,才用一种自己都觉得太过飘忽的口气说:“宫中忽有传言,说蓝氏得册丽妃是因为圣人…想要修改玉牒…”

第二百六十八章 撕开缺口

“圣人要改玉牒?”秦琬听了这则传闻,险些被茶水呛着,但见她将茶盏放下,思量片刻,终是忍不住幸灾乐祸地笑了出来,“这是谁想出来的点子?哪怕是旭之,也没促狭到这份上啊!”

秦恪见女儿乐成这幅模样,又好奇又好笑,本想埋怨两句,可想到魏王听见这事后可能的反应,也不住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