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跋扈多年,族人又多,闯下的祸事一桩接着一桩,只是位高权重,有人庇护罢了。圣人发了狠,略暗示一下下头,穆家人的罪状便呈了上来,桩桩件件,触目惊心。圣人也不交给三司审议,径直下了旨意。

平宁县公图谋图谋不轨,斩立决!

武成县公骄横跋扈,纵奴行凶,杖三十,流放岭南!

除了这两位被罚得最狠的,穆家人或丢官,或夺爵。好在郑国公之死让这一支的嫡系丁忧三年,虽有子弟孝期不妥,被圣人处罚,却仍是保住了这个爵位。近百年赫赫扬扬,不可一世的穆家,也就只保住了这么一个爵位罢了。

第三百三十八章 广陵郡主

穆家愁云惨淡,哭声震天的同时,宫中已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鄂国公世子,七公主乐平的前驸马,冯欢。

这位面貌粗豪的驸马跪伏在圣人面前,陈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泣不成声:“…失足跌落山崖,从那时便落下痼疾,腿脚不甚灵便…刚到有人烟的地方,便被黑水靺鞨的蛮子擒获,发配去做了奴隶…部落被高句丽收编,见微臣识字,便将微臣充做了刀笔吏,后又被李成道请去做幕僚…”

圣人听得“李成道”三字,眉头不由舒展开来:“李成道?莫不是高句丽大元帅李载梁的嫡长子?”

“正是!”

冯欢面对圣人,战战兢兢,并不敢有所隐瞒:“李成道为笼络微臣,许了个堂妹给微臣做妻子,微臣心念故国,强颜欢笑。使者归国后,微臣百般打听,听闻父亲和幼弟皆已故去,心下骇然。想方设法,终是混到了此次的使团中,方得已重建天颜。”

他说得虽是实情,圣人却明白经过并不全如他所说,至少心思不全对——譬如心念故国,若不是汉人身份暴露,被高句丽人用异样的眼神看。身为高门贵公子,却像一个破落户一样寄人篱下,冯欢也不会对高句丽那么没有归属感。

李家在高句丽权势极大,连高句丽王都要礼貌相待,李家的女子,在高句丽确实很抢手,那又如何?冯欢是有资格尚大夏公主的人,岂能瞧得起对方?对方不知他身份,也未必看得上他。李成道这一手,笼络寒门举子倒也罢了,想笼络冯欢,无疑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想到这里,圣人抬了抬手,阻止冯欢往下说:“你的委屈,朕都明白,乐平的孩子…”

冯欢听见圣人这么说,也不顾什么尊卑,急急道:“也不是微臣弟弟的!”

“什么?”

“微臣所言,千真万确!”冯欢连连叩首,“还望圣人请微臣继母陈情,便能知晓此事!”

冯欢与继母的关系一向不好,这位继夫人觊觎着鄂国公世子之位,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若非血海深仇,怎能让两人联起手来,同仇敌忾?

圣人皱了皱眉,想到冯欢在高句丽待了好几年,终是点头:“既是如此,传鄂国公太夫人吧!”

冯家这对继母子的奏对,除了圣人的几个心腹内侍外,无人知晓其内容。但次日一大早,匡敏便带着密旨、鸩酒、白绫等物什,到了从前的魏王府。

圣人已经将魏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不说了解了十成十,也明白了七八分。先是愤怒自己有这么一个禽兽不如的儿子,随即便下定了决心。

他的意思很明确,魏王并着几个年长的儿子,无不作恶多端,一概不能要了,年纪小的儿孙倒可以留下一条命,好吃好喝地供着,必要的时候为大夏做贡献。

因着先前已经杀了一个赵王,再明着杀儿子不好,就只能暗着来了。加上魏王做得恶事虽多,却正因为这份骇人,才不能外传多少,否则有碍皇家声誉。

按圣人原本的想法,将魏王贬为庶人,过段时间报个“病故”也就罢了,不至于这么早动手。可冯欢御前奏对之后,圣人忽然改了念头,决定尽快了结这件事。

邓凝身为魏嗣王妃,竟然红杏出墙,哪怕她与苏彧没真成事,实打实的字画、证据摆在面前,可见二人暗通曲款多年,也是万万不能活下来的。

等到该死的人都死了,一些热闹的,喜庆的事情,便可以提上议程,好让大家不再议论这些糟心事。

匡敏知晓魏王不似梁王,必是要闹腾的,一旦把他供出来,那就不好了。他虽做错了事,却一心想弥补,九泉之下再侍奉圣人呢!故他闭目养神了一会儿,便趁着左右在的时候,感慨了一句:“魏庶人终究是圣人之子。”

能与他一道出来的,哪个不是人精?一听就领会了匡敏的意思。

皇家的事情,最不好处理,万一魏王不肯死,他们该怎么办?对付别人,可以直接拿白绫往对方脖子上套,或者拿弓弦一勒,但这一套能用来对付皇子么?他们是来赐死魏王的,并不是来杀死对方的。圣人如今厌了魏王,万一哪天又伤怀,想起父子情分了呢?谁也不敢用自己的性命来验证一下皇帝到底讲不讲道理。

他们这样难做,魏王也该识趣才是,哪怕不识趣,他们也会让他识趣的。

天使代圣人赐了毒酒,魏王二话不说就喝了,这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对谁都体面的做法。

正因为这等共识,匡敏见了魏王,二话不说,一个手势,身后的人已经如狼似虎地扑了上来,干脆利落地卸了魏王的下巴,往他的口里灌毒酒,再用力一装,令他将毒酒咽了下去。

见着魏王面色狰狞,想要捂住喉咙都被制住,须臾便断了气,尸体如死狗一般被仍在地上,丝毫瞧不出生前威风八面的模样。匡敏只觉快意非常,却又觉得魏王犯下如此多的恶行,让他死得这样痛快,当真便宜了他。

他心里翻江倒海,面上却不显露分毫,只道:“除了圣人有旨意的几个,旁人一概不要惊扰。”

众人不知他为纪清露考虑,还当匡敏谨慎,无不肃容称是,心中虽有些惴惴,差事却办得又快又好。

魏庶人病逝的消息传来,圣人眉毛都没动一下,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便将最重要的事情给抛了出来!

册太子!

鲁王呆坐在府中,口中如同含了黄连一般。

他拿庶长女去和亲,为得是坑魏王一把,将对方打得死无葬身之地。谁料这一招坑了魏王不假,也害了自己呢?

圣人倒是没明说,只是将他招到宫中,极为明白地告诉他,大夏不可能用真公主去和亲,他既做了这种事,就不要再参合朝政了,安安稳稳做个贤王吧!

这自然不是鲁王想要的结果,可圣人心意很坚定,派人看他也看得很紧。同样,对他的庶长女,就是那位封号已经确定为安城公主,决意和亲吐蕃的可怜姑娘,圣人也派人里三层外三层地护着,不给任何人有对和亲公主下手的机会。

前有赵王,后有魏王,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鲁王实在不敢轻举妄动。也就只能生生地看着庶长女被册为和亲公主,带着他成为九五至尊的希望,不日便要启程,前往西域。

与鲁王府的乌云盖顶相比,晋王府则一片欢腾,哪怕沈曼百般约束,下人仍是喜气盈腮。至于秦恪,他已经彻底傻了。

他这一生,起初是嫡母手下讨生活,不知道前程在哪里的王府庶子;随后便是处在风口浪尖,险些没命,归于平淡的皇长子;再然后是十年流放,谁都瞧不起的庶人;如今虽恢复了身份,却也只想安享尊荣,从头到脚都没觊觎过那张椅子,谁料这个天大的馅饼会砸自己身上呢?

秦恪已经习惯了自己“不行”,听见圣人的嘱托,险些一蹦三尺高,下意识地说:“父皇,儿子…”从来没接触过政务,两眼一抹黑,怎么担得起这样大的一个国家?

“瞧你这窝囊的样子!”圣人痛斥了长子一句,对秦琬招了招手,“阿琬,你过来。”

秦琬乖乖走到圣人右手边,便听圣人道:“走,去政事堂!”

“啊?”秦恪更吃惊了,“带裹儿去政事堂?”那可是帝国权利的核心,只有宰相们才能出入的地方!

“你不是不懂么?不懂的话,先问诸位宰相,再问阿琬!”圣人极为干脆,一锤定音,“就这么办!”

秦恪本就惶恐不安,不知自己怎么应对国家大事,听见圣人的决断,如闻纶音,将这句话深深铭刻在了心里。

治平十九年,春,圣人祭祀天地祖宗,册皇长子秦恪为太子。

空虚了十年的显德殿终于迎来了它的第四位主人,一扫昔日的孤寂幽冷,重新焕发了生机。

太子属官与东宫六率的空缺,很快就成了长安权贵最关心的问题,人们很有默契地不提去年的惊涛骇浪,转而奉承起大夏的新太子。若无意外的话,再过几年,他便会成为这偌大帝国的新主人。

秦恪的原配沈氏贤良淑德,册为太子妃。

孺人李氏,封正四品良媛;媵杜氏,被追封为良媛;媵王氏、朱氏、卢氏、郑氏,为正五品承徽;妾周氏,仅得了一个正七品的昭训!

后宫本就与前朝息息相关,东宫妃嫔的位置一定,便有许多朝臣皱眉,勋贵们则多半打消了送女儿入宫的念头,改选旁支之女。

秦恪才不管别人怎么想,事实上,沈曼给位份还算给得宽厚,给秦恪过目后,他倒好,将每人至少降了一两等,征得圣人的同意后就这样将诏书发出去了。妾室位份如何,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他真正关心得是爱女的封邑。缠了圣人好几天后,这位新出炉的太子喜滋滋地捧着圣人下的诏书,公告天下——从今往后,裹儿便是广陵郡主!

番外 前尘一梦 之壹

储君既定,举国同庆。卫拓身为国之重臣,更是忙得陀螺似的,整整七天都没离开政事堂,白天议政、理事,晚上便宿在了政事堂的厢房中,处理完诸多事务后,方伏案小睡一会儿,醒来便用冷水洗一把脸,继续繁忙的公务。

这天,他照例歇了一小会,却陷入梦境之中——他的灵魂似乎离开了身体,似是有自己的意识一般,推开陈旧的木门,往外走去。

外面日头正烈,卫拓站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长廊上,打量着四周的环境。

不知怎地,他很清晰地明白,自己在做梦,却难以想象,世间竟有这样的梦境,真实到近乎虚假。

这时,又急又重的脚步由远及近,身着戎装的青年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内侍随从焦急地跟在身后,想要拦他,硬是谁都不敢动一步。

卫拓怔怔地看着这个英挺俊美,举手投足皆是矫健自信,光是看一眼就能灼伤人的青年,大脑一片空白,就见这名尊贵不凡的男子一把推开政事堂的大门,目光转了一圈,眉毛险些拧成了一个结。

他按捺了焦躁的情绪,尽量用平和的,却仍能听出一丝焦急地声音问:“三弟有多久没来这儿了?”

“回梁王殿下,齐王殿下已有七日不曾涉足政事堂了。”

“七天…”梁王顿了顿,便与几位宰辅告辞,一阵风一般地命人备马,准备出宫。

这般作为本是颇为无礼的,由他做来,却行云流水,尊贵天成,仿佛他天生就该高人一等,睥睨众生。就连当值的宰辅也没半点不虞,反倒感慨:“梁王殿下与齐王殿下兄弟情深,实乃我大夏之福。”

这话说得半点不假,梁王虽有一母同胞的兄弟,即五皇子卫王。可他最信任也最看重的兄弟,却是唯一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三弟齐王。

梁王在卫拓心中,如师,如父,如兄,多少年午夜梦回,梁王以及恩师们的音容笑貌都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明知这场梦透着古怪,卫拓却仍是跟了出去——他想见到梁王,更想见到他的恩师们。

哪怕多看一眼,只要能多看一眼…

梁王快马加鞭赶到齐王府,齐王虽有吩咐,可谁敢拦着梁王?这位天潢贵胄长驱直入,径直闯到了弟弟的书房,见齐王眼角带着青影,面色颓然,当场就给了他一拳,把齐王打得踉跄后退,并厉声道:“秦承,你就只有这点出息?”

若说梁王是灿烂热烈到会灼伤旁人,却让人忍不住追随的太阳,清雅俊秀的齐王便如高悬天空的明月,温柔、高贵,给人带来光亮,让人顺着他的指引前进,却又带着些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

“二哥——”齐王摇了摇头,神情很是痛苦,“你不懂…”

“我有什么不懂的?”梁王冷笑一声,满不在乎地说,“宣娘娘一心一意为你,不惜舍了性命,你就这样糟蹋自己?要我说,皇后这是自己逼死的自己,与你有什么关系?”

穆皇后…死了?

卫拓这才意识到,这个梦境,有些不同。

梁王见齐王还是一副什么都不想过问,心灰意冷与世隔绝的模样,一个箭步冲上去,提着他的衣领,恨不得再给这个弟弟两耳光,把他打醒:“宣娘娘都病了这么多年,断一两年的药,穆氏能不知道?她沉浸在终于有孕的幸福中,不想理会别的女人,对宣娘娘不请平安脉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就是她的失职。既是如此,圣人与你一道怀念宣娘娘,她有什么资格吃飞醋?还不是自知理亏,心虚了?钟氏可是穆家的家生子,她管不好怪谁?竟会听信旁人说什么,不要杀了钟氏,权当为九弟积德,若是钟氏能有孕,间接帮助了弟弟或者妹妹的九弟也能更平安健康。当真可笑,钟氏这等为了荣华富贵,一而再,再而三背主的贱婢,就该活活打死!她以为钟氏是送子娘娘转世,上次一举得男,这次还能再揣个孩子,为九弟带来福报?”

他说得这样明白,卫拓岂能不知道转折点在哪里?

钟婕妤二度爬床,穆皇后气愤非常,不知为何,留了她一条性命,后来钟婕妤便生下了乐平公主,穆皇后的身体也渐渐好转,开始卯足了劲对付梁王。难不成在梦境里,钟婕妤并未二度有孕,穆皇后本就因宣贤妃之事不虞,中年产妇又落下无数毛病,所以…

听梁王和齐王的意思,此事应是宣贤妃做的,她料定了这些人的性格,用自己的死来布下了一场杀局——穆皇后一死,哪怕圣人亲自抚养怀献太子,能不能养得活还难说。张淑妃、梁王一系必定是要被圣人迁怒,日子过得很艰难的。如此一来,她的儿子齐王不就出头了么?哪怕圣人彻查此事,谁又能怀疑到一个死了几年的宠妃身上呢?何况她本就没做什么,只是深谙人心,加以诱导罢了。

齐王因生母过世,哀毁过度…

卫拓想到这里,悚然而惊。

倘若齐王知晓此事,不认同生母的做法,将宣贤妃之死归咎到他自己的身上,确实有可能落下心结,守孝再严苛些,底子一亏损…梁王知晓这件事,但穆皇后不死,养着怀献太子,加上穆家势大,咄咄逼人,他未必像现在这样,有闲心管齐王这个异母弟弟,反而会捏住对方的把柄,让对方襄助自己一二。倘若圣人认定梁王拿此事逼迫齐王,所谓的“害死齐王”,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年的事情,还有多少隐情…

齐王仍不说话。

梁王被这个弟弟气得眼前发黑,险些直接吼了:“宣娘娘还不是为了你好,她都去了,你就不能让她在九泉之下安心一点么?还有你家娘子,为了生下寿儿,她吃了多少苦?阖家还没乐和几天,娘家人就欺负上门了!”

齐王知晓生母为自己做了什么后,一直便有了这么个心结在,见梁王和张淑妃的日子越发不好,更加抑郁。在朝堂为他们说话吧,反倒是雪上加霜,索性告病在家,颇有些自暴自弃的意味。如今苦主上门,明明处境算不得好,仍是一副“我都不介意,你计较什么”的模样,齐王见状,心中虽郁气难消,愧疚之情却被梁王连消带打,去了不少。再听梁王提起齐王妃,不由叹道:“她素来不与我说这些。”又有些愧疚。

见齐王总算有了一丝求生**,梁王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了整衣领,又恢复平日高贵大方的模样。明明是天下少有的两个聪明人,却进行着最直白不过的对话:“她仰仗你过日子,又慕你甚深,唯恐你厌恶她,怎么可能说这些?要不是有些人心思肮脏,想让我来对付你,着力寻他们家的把柄,我也不会知道这些。”

说到这里,这位英姿焕发的皇子嗤笑一声,不屑道:“也就是仗着你心软了,成日盼三弟妹彻底不好,以便占了她的位置,却又要仰仗她与你的夫妻情分,好砸实这件事。你快些劝他们莫要痴心妄想,一个闹不好,算计皇室婚姻,全家都要吃挂落。”

齐王与齐王妃成亲五载,相敬如宾,感情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谁让齐王没纳妾的意思,也没***添香的爱好呢?可越是这样,齐王妃的压力就越大——若她三年抱俩,哪怕府中没侍妾,腰杆子也挺得住,可她三年五载,半点消息都没有,身为皇子的丈夫仍旧守着她一个,甜蜜之余,哪能不急?齐王虽劝了她,没孩子没关系,大不了找梁王或代王过继。齐王妃却不听,偏方灌了不知多少,挣命般生下个儿子,自己也只剩半口气。

在这件事上,齐王是有些不赞同,甚至有些不高兴的,却拗不过妻子。他知她艰难,劝过几次之后,也只能由着她了。

听了家人的话,为站稳脚跟,拼命生儿子。好容易生下了儿子,娘家人见她身体不好,便打着将她妹子填过来的主意,不顾她病得起不了身,仍对她提…齐王沉默片刻,才道:“她是她,她的娘家人是她的娘家人。”他会因为夫妻情分,惠及妻子的娘家,却不会因为这些情分,把自己也布施出去。

诚然,娶哪个女子做续弦,对他来说都差不多,就与娶谁做王妃一样。可齐王妃娘家人的做派,还是触怒了这位素来好脾性的皇子,故他又补上一句:“多谢二哥提点,我去与她说,也好宽她的心。也盼二哥为我替父皇说一声,将此事提一提,断了那些人的痴念。”

梁王见齐王终于不自暴自弃,转而为自己这个兄长考虑,在圣人面前卖自己一个人情,梁王的脸上便带了一丝轻快的笑意:“你也莫要担心我,我好得很。今日倒是有些莽撞了,改日带些好东西,再向你赔罪。”说罢,似很是得意,走的时候,竟哼着小曲。

卫拓目瞪口呆地看着梁王与自己记忆中截然不同的举止,短暂的惊愕后,便有些释然。或许,这便是兄弟!

番外 前尘一梦 之贰

梁王跑去齐王府的事情,当天就传到了圣人耳朵里。圣人瞧了一眼养在暖阁,不住哭闹,奈何哭声低得如同奶猫一般的小儿子,既有些骄傲,又有些惆怅。

出于极为复杂的心理,梁王凑趣一般提起齐王的要求时,圣人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还赞了梁王“友爱兄弟”。朝臣闻言,又动了心思,往梁王一系倾了倾。

当利公主见弟弟振作起来,也很高兴,倒是齐王妃,听见圣人说“哪位卿家没有好女儿,何必拘着一家”,又见娘家人慌得六神无主,几番上门求助,疑圣人记恨上了她们家,又惊又急,一口气没喘上来,就这么没了。

齐王本是想断了齐王妃娘家人的痴念,让他们收束片刻,莫要上蹿下跳。也好让齐王妃平顺一颗心,少听娘家人不知所谓的忠告,好生养病,日子还长,却不料自己的好意竟让她一命归西,心中极是内疚。

梁王见自己好心办坏事,也有些尴尬,想道齐王一年多的时间里丧母又丧妻,母亲和妻子还间接都是因他而死,又登门了一趟,顺带还将大哥代王和妹妹当利公主给拖来作陪。他们四人从小一道长大,年纪差不了几岁,虽不至于亲热非常,却比别的兄弟姐妹们好多了。

代王没有嫡子,怕也不会有了,瞧见弟弟的儿子,很眼馋,从孩子说起,让齐王振作;当利公主快人快语,偏向亲生弟弟,张口便是“你哪点对不住她了?她不听你的,偏要听娘家人作耗,生生拖垮了自己”,就差没直说齐王妃是觉得自己配不上齐王,种下心结,才会做出这些傻事了。

哥哥姐姐们对自己的一片心,齐王都是知道的,可听见他们为了他好,口口声声都是齐王妃的不是,心里更加难受,觉得有失君子之风。又听当利公主絮絮叨叨,说要尽快为他再娶个王妃,要不就纳个孺人,打理家务,身边也有个知冷疼热的人。

齐王耐着性子等姐姐说完,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当利公主的好意,不似以往柔和,竟有些硬邦邦的意味:“我与她夫妻一场,她去了,至少要为她守一年,为寿儿计,三年也保不准。续弦的事情,阿姊勿要再提了。”

当利公主气结,梁王扶额,代王叹息,好话说了一箩筐,却没说动这个看似温和,实则自有风骨的弟弟。

齐王知当利公主不会善罢甘休,故他抱着儿子去庄子上不说,还隔三差五出门访友——阿姊可以堵他的门,却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到臣子府上吧?

他喜好文墨,又通晓政事,身边聚集了一批极有文采又很有抱负的士大夫。与他最为投契得,当属齐王府的“友”,出身名门颍川陆氏的陆继。

陆继身在朝堂,岂会不明白这两姐弟的官司?但他是世家出身,又是读着圣贤书长大的,惜身重名,对皇室没那么敬畏不说,身边也没半个侍妾美婢,至今只有夫人王氏一个女人,哪怕多年无子也没有***添香的想法。在陆继看来,王妃故去,齐王为王妃守一年,这是君子之行,无可指摘。当利公主忧心兄弟不假,这番举动却与添乱无异,故他顶着当利公主威胁的眼神,梗着脖子,斩钉截铁地包庇齐王,硬说齐王不在。

齐王忍俊不禁,施施然走了出来,当利公主气得白了他一眼,拂袖而去。

陆继见齐王出了屋,不由奇道:“殿下?”

“无事。”齐王没说我怕我姐气昏了头,对你无礼,只是说,“方才无意间瞧见了承之的新作——”

说到这里,他迟疑了一下,才很是委婉地说:“颇为感触。”

陆继一听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由失笑:“您是觉得匠气有些足吧?微臣也觉得,自打涉足朝堂之后,诗词便不如从前清新了。尤其与族妹相比,更是一天一地。”

齐王在文学上何等造诣,岂会看不明白?正因为几首诗词里,独有一首极佳,字迹虽是陆继的,但清丽婉约,似是女子手笔,他才会有此一语。

听罢陆继的解释,齐王立刻明白对方的用意:“颍川陆氏不愧是传承数百年的名门世家,就是人丁单薄了些。”哪怕他想要提携,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陆家子弟啊!再说了,旁支强,嫡支弱,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陆继听齐王这样说,便有些伤怀。

颍川陆氏的嫡支,如今只剩下陆泠一介弱女子,按理说,他作为颍川陆氏官位最高者,血脉也算不得太远,与陆泠刚出五服,继承家主之位本理所应当。奈何陆家有个世人仰慕的天一楼,里头的藏书几乎都是陆家嫡支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属于陆家嫡支的私房。他便不好领这个家主之位,更不好与陆泠走得太近,免得有谋夺嫡支私产之嫌。

这等情况,在陆泠嫁人后渐渐好转——陆泠并未嫁给文人墨客,反倒嫁给了这几年声名鹊起的曲成侯苏锐。圣人最爱少年英才,对苏锐多有褒扬,苏锐也不负众望,立下了一些战功,俨然是未来的栋梁之才。有这么一位夫婿庇护,陆继总算可以放开几分顾忌,与族妹多接触。

在陆继心里,武将谋出路,终究风险太大,万一苏锐有什么三长两短…他对这个才华横溢的族妹很是钦佩,又知晓她一个孤女守着天一楼非常不容易,希望对方过得更好,便冒昧将对方引荐给了齐王。若是运气好,陆泠得了齐王的欣赏,合了当利公主的眼缘,又被后宫哪位贵主相中,因德才兼备充作公主的老师,腰杆子就能更硬一些,谁让觊觎天一楼的人实在太多呢?

当然了,这也是看在齐王是实打实的正人君子的份上,若非如此,陆继也不会将希望寄托在齐王身上,举止与平日迥异。

陆继这番心意,齐王瞧得分明,他心中叹了一声,面上却露出一丝清浅的笑意,极为温和地说:“说起来,颍川陆氏真可谓代代出名士,尤其是前朝的陆安石《说文》,字字珠玑,令我好生仰慕。奈何战火侵扰,放置在前朝皇宫的原稿丢失,下落不明…”

“这容易!”明白齐王这是要提携陆家,帮衬陆泠,陆继一扫之前的阴霾,神采飞扬起来,“天一楼留了底,族妹又博闻强识——”

齐王见他有失沉稳,忙道:“《说文》统共七卷…”哪怕陆泠能倒背如流,默下来也非常耗神,齐王虽很想一观《说文》,却不希望别人为自己的愿望这样费神。

陆继怕齐王把自己当做功利小人,连忙解释道:“族妹嫁到苏家后,与小姑极是交好,将腹中锦绣悉数默诵,以教导苏家娘子。”就如他的夫人王氏说得那样,放眼整个天下,嫂子与小姑子好得与亲姐妹似的,怕也只有这一家了。

正因为知道陆泠手中有现稿,他才会这样快就答应下来。

齐王再三追问,确定陆泠不会为此事劳神后,才有些赧然地说:“既是如此,有劳陆夫人了。”说罢,唯恐自己的态度不够诚恳,又加上一句,“我并无强夺之意,若是陆家有何规矩,秦承自当遵从。”

堂兄的好意,陆泠心领了,她刚想让对方等几天,坐在一旁的苏吟就说:“手稿在我那儿,绿柳,去把它拿来!”

“阿吟!”陆泠嗔怪道,“那上头有咱们两个的笔迹!”还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批注,写了自己的观点。

本朝对女子的约束虽不严厉,也有许多女子因才气而扬名,但苏吟还是个未出阁的姑娘,陆泠宁愿多花几天再默一遍,也不愿意苏吟的名誉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苏吟知嫂子疼自己,神色淡淡,却蕴藏一抹柔和:“无妨。”

陆泠见苏吟神情,便明白她在想什么,不由头疼得紧。

她是过来人,自然明白她们这种姑娘,模样或许更讨男人喜欢一些,却无论如何都入不了婆婆的眼——哪个婆婆不要端庄福相,宜生养的媳妇,偏要讨身姿纤弱,容貌极美,才气纵横…总之,与世俗标准大不一样的女子为媳呢?

陆泠本也是这样想的,不免有些心灰,临川侯对她百般缠歪,她厌恶非常,又知晓这怕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不甘之下,权去庄子上散心,本打算给闺阁时期留一段回忆,谁料能遇见苏锐?真正碰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她才知道,世间真有一见钟情,两心相许之说。先前那么多的磨难,也只是缘分没到罢了。正因为如此,她才不愿看见苏吟看淡尘世的模样。陆泠已是世间一等一的出尘脱俗,但与苏吟一比,便如空谷幽兰之于世外仙姝。在才气一道上,更是如此,陆泠自幼承庭训,饱读诗书。苏吟却是自己看苏锐留下来的经史子集,无人指导,待陆泠嫁进来之后,才得已接触诸多藏书。不过短短三年功夫,便与陆泠不相伯仲,还常有新见解。陆泠对这个小姑子实在爱得不行,她自己已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又怎会不盼着苏吟好?

番外 前尘一梦 之叁

齐王没能悠闲太久。

江南颇不安分,圣人雷厉风行,将这个儿子派去江南处理盐运官司——在那个关系盘根错节,才踏上便似陷入泥沼的地盘上,唯有派身份尊贵,手段过人,两方面都能压得住场子,担得住责任的人,方能不大动干戈地理清此事。

陆继身为王府属官,当仁不让,随齐王同行,来不及继续为族妹布置。王夫人一人独居京中,未免寂寞,苏、陆两家本就是通家之好,互相拜访本是寻常。陆泠知自己的交际圈狭窄,见王夫人是勋贵嫡女出身,交游广阔,又见苏吟马上要过及笄之年,却未说定亲事,只得央了堂嫂帮忙。

苏吟知晓陆泠的用意,越发惫懒,连门都不想出了,成日不是经史子集,就是黄庭经文。

她的婚事,实有无数难处。

论出身,侯府嫡出的小姐,怎么也不算低了,但苏锐孤身一人在外,极有可能性命不保,五服中又无旁人可以承嗣。一旦苏锐没了,爵位被朝廷收回,她就是白身。

论嫁妆,苏家的底子,已经被她那个荒唐的父亲败得差不多了。母亲虽留下了嫁妆,但首饰可以炸一炸,恢复鲜亮,衣衫、料子却早就被烂了。嫂子倒是陪嫁极多,可苏吟怎么会动这种心思?

论子嗣,那就更是…但真正要命的,还是落在苏吟的性子上——若她只是想攀高枝,或者找个经济适用的男人凑合着过,也就罢了。偏偏她实在是个样样都好的姑娘,爱她的人,譬如她的哥哥嫂子,不忍随意找个合眼的人做妹夫,唯恐辱没了她,哪样都好的男子又未必看得上她。哪怕他看上了,家人也未必同意,内宅到底是女人的天地,不得长辈喜欢,处不好妯娌关系,便会吃无数暗亏。

正因为这样困难,陆泠无奈之下,才求上了陆家。王夫人了解勋贵们的脾性,知晓陆泠多半看不上,忽地想到一件事,心中一动,小声说:“前些日子,夫君问你借书,你知道吧?”

陆泠闻弦歌而知雅意,“难不成那位想借《说文》一观的…”

王夫人不敢说那是齐王,含含糊糊地说:“与夫君一样,出身高贵得很,人也不必说。夫君对我说了,您与他的亲妹妹无异,陆氏统共就这么几个人,自然要互帮互助,您的亲戚,也是咱们的亲戚。”言下之意,便是陆继已在暗中为苏吟相看夫婿。

这也没说错,陆继知晓陆泠心结,又颇看重苏锐,有心结交,王夫人如今蓄意卖好,把这件事告诉了陆泠。

前朝很多世家抹不开脸,不好直接改旗易帜,但瞧着大夏日渐稳定,何等心热自不必说。这些世家很多在学问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也因此萦绕在梁、齐二王,尤其是齐王的周围,便如陆继,一开始求见齐王,心思并不纯正,倒是想找个进身之阶,打开局面的心思多些,后来才被齐王所折服。

陆泠知晓这一情况,她对世家底蕴颇为自傲,也知晓齐王身边围绕着很多优秀的人,便觉堂兄的考虑很是周到,破天荒希望堂兄快些回京,更不要说对苏锐的期待,她几乎是数着日子算苏锐还有多长时间回京述职的。

苏吟倒没将这当成一回事,她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扬一扬自己的“病弱”之名,待年岁再长一些,就出家做女冠。若是哥哥嫂嫂愿意养她,她就留在家中做个不拘一格的方外之人,日后有了侄儿侄女,说不定还能教导他们读书识字;若哥哥嫂嫂不愿意…哪有这种可能呢?故王夫人和陆泠带她去做客,她虽厌烦那些评估打量的目光,却从来不拒绝嫂嫂的请求——这些贵妇人一看她“不是福相”,本能就厌恶了,何况她还不会奉承,为人冷冷淡淡的,更让人不喜。只要多出门几次,她的婚事就算没了一半。

陆泠反应也快,旁人挑剔的目光虽隐晦,她却察觉出来,险些为小姑子愁白了头发。待到齐王办成了江南一案,好些世家、官员被卷入,王府门庭若市,陆继府上也宾客盈门,陆泠反而不提这件事了,一心一意等苏锐回来——族兄升职,本是好事,但趁热灶的人太多,这时候求上门,反而容易坏事。

她不求陆继,陆继却找上了她,有些尴尬地说:“阿泠啊!《说文》中有几处,为兄的友人有不同的意见,他也是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士,为兄觉得他说得颇有道理。”说罢,点出几处。

学术一道,有所分歧本就是常事,陆泠并未反感族兄隐隐有些偏向对方的态度。相反,见对方的阐述也极为精妙,免不得听入了神,只觉自己要细细推敲,方能应答,肃容道:“真是博学之士!阿兄,我几天后再给你回复。”

陆继知她入了心,连连点头,陆泠越想越觉对方所言精辟,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书房,见苏吟正在作画,便无声无息地退了几步,静静地站着。待苏吟落笔,方轻轻敲门,问:“阿吟,《尔雅》《儒学寄闻》《中侯》《公羊春秋解诂》都放在哪里?你正在看么?”

她嫁进苏家几年,默诵的诗书何止万卷?偌大六面书柜上,摆满了陆泠默写的,陪嫁的,还有淘来的藏书。苏吟最爱这间书房,流连忘返,常与嫂子在这里讨论,藏书也多是她来整理。故她将画摆正,就将陆泠报了名字的书卷一一抽出来,边抽边问:“可是有什么事?”

陆泠也不避讳,将学术上的不解说了出来,苏吟顿了一顿,方道:“这个人好生厉害,他的做法,便如《发墨守》之于《公羊墨守》,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说到这里,她望向陆泠,轻声道,“《说文》虽是陆安石陆公所做,却有子嗣、弟子为之注疏,演化出了极多学派。我听说前朝文坛最兴盛的时候,几可重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陆明公被誉为‘学海’,所注的《诗》《书》《易》等流行,旁家的学派便不显了。”

陆明公是陆安石的曾孙,中间隔了四代,怎么可能在思想上完全一致?前人的东西未必就是最好的,但祖宗的东西,作为子孙,哪怕觉得不妥,也是不能否定的。《说文》出现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自相矛盾,但强行穿凿附会的阐述,也就说得通了。

苏吟这话说得不甚委婉,却是她一直以来的风格,陆泠思忖片刻,缓缓点头:“你说得不错。”她是陆家子孙,当然不会说祖宗的不好,一时要跳出藩篱也不行了,便道,“咱们细细推敲,也好回了族兄。”

这封信回得十分吃力——既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又不好将祖宗贬得一无是处,只好旁征博引,用种种例子证明不同情况下,事情也会不一样。如此一来,又牵扯到了更大的问题,陆泠举的例子,很多并不是耳熟能详的,而是陆家秘史的记载。同一件事,放到别家,又是不同的记载。

陆泠受限于陆家子身份,处处受掣肘,加上顾忌颇多,并不敢直言不讳。苏吟则不然,她本就是胸中有丘壑,又一心向学的人物,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谈到观点不同处,针锋相对,毫不避让。

见这两人素未谋面,却书信往来,谈得极为投契,陆泠便有些发愁,私下问陆继此人有无婚配。虽说这样的交往是君子之交,苏吟也没别的意思,权当对方是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可要是对方…传了出去,吃亏得只会是苏吟。

齐王托言江南一行,略感风寒,闭门谢客,连当利公主也不怎么见,并不牵扯进后续的朝廷动荡,也堵住了无数想走他门路,或者想诱他与梁王争锋的人。陆继知此事事关重大,并不敢走漏风声,让大家知道齐王这大半年实际上是在府中研究学术,并没有生病。何况齐王只要一回朝堂,续弦的事情肯定要提上议程,这事不是他们能决定的,真要生了念头,知道反而伤心。加上他这些时日也见了许多优秀后生,得配苏吟,便将此事给捂住了,只道:“为兄物色了好些才俊,你且先看看。”

他被圣人和齐王赏识,又做了好几件大事,正是春风得意,炙手可热的时候,又恰逢三十生辰,虽低调非常,没有大肆宣扬,仍旧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陆继崇俭,府上奴仆并不很多,一到这等时候,虽请了帮佣,仍有些疲于奔命。偏偏这时候,齐王轻车简从,悄无声息地来给他道贺,见陆继满头大汗地赶过来,不免有些自责:“倒是麻烦你了。”

齐王肯这样上门,这是拿他当朋友,他岂能不照应?但齐王的身份也是不能暴露的,故陆继咬了咬牙,说:“您先去书房坐一坐,我刚得了汉代的残谱…”“书房重地,我就不进去了。”齐王不忍拂了陆继的好意,便道,“我去书房一旁的院子打打谱。”

番外 前尘一梦 之肆

齐王前来,并非只为私事。

如今朝堂风云变幻,牵一发而动全身,陆继身为他的心腹,势必被人所关注,也容易成为撬动他这一系的缺口。奈何陆继平日谨言慎行,让人捏不住把柄,这等热闹时刻,想要做手脚却方便许多。

齐王本以为变故要从外院滋生,谁料过了一会儿,暗卫来禀:“殿下,前一条路尽头的转交,有个姑娘被一使女领着,正走过来。”说到这里,犹豫了一下,才说,“瞧模样,似要去另一条路的厢房。”

“厢房…”齐王何许人也,一听暗卫的叙述,便知这并不是冲着他来的,而是有人见色起意,要来个板上钉钉——这可是外院,厢房是供男客休息的地方,陆继是正经人倒没什么,休息也就是普通的休息了。在勋贵府邸中,这等外院的厢房,实在是酒酣耳热后搂着歌伎去小憩一番的最佳场所,美其名曰“更衣”。若是酒醉了,要进厢房休息片刻,却见着一个美貌女子在里头…这时候扑上去了,谁都不会责怪那个男人,因为会在这种地方的,本来就是生死都由不得自身的奴婢。

齐王的暗卫是圣人所赐,不说铁石心肠,也是冷面无私;而他自打成了“东宫三殿下”后,想往他身上撞的女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手段层出不穷,容貌自然也没的说,出身高得更是比比皆是。莫说他,就连他的暗卫们都看麻木了。此事明明不是直接冲着他来的,暗卫却出了声,固然有警惕的因素,譬如这是陆继府中;譬如敢做这种事的人,或者说有资格被别人设计的,自然也有足够的底气承担后果;需要用这种手段算计的女子,出身也不可能低,很容易做不了亲家,反而成死仇…但值得暗卫开口说这么一句的人,别的不说,光是风姿、气度、容仪,定是远胜旁人。

短短一瞬的工夫,齐王已想了千百种前因后果、处理办法,面上却不露分毫,只道:“救人一命,实乃幸事。你们想个法子,将此女——”他本想说哄走,但一想这是外院,人多手杂,还多是男人,真要被撞见,对一个女子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便改了口,“请她来院子里坐一坐,立刻通知承之,还有,查明白本要去厢房中的那个人是谁。”

说罢,齐王就放下残局,起身道:“事急从权,我且去承之书房外避一避。”

苏吟静静在林间漫步,想着方才的事情。

陆继寿辰,男人来道贺了,夫人不可能不跟过来吧?三个女人尚且一台戏,何况几十个高门贵妇、贵女呢?苏吟面对那些评估、打量、同情、嫉妒的目光,一概淡然处之,别人问她话,她基本上都会应答,回答也很礼貌很得体。虽不让人觉得敷衍,但也绝对不热络,更不会曲意奉承讨好,比起其他或羞涩或甜美或大方的姑娘,简直…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你虽然在和她说话,但你并不是在看待一个晚辈,而是在追逐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高天孤月。

诚然,这样的态度不会讨人喜欢,但苏吟的想法也很干脆——我又不靠你过日子,凭什么要因为你的好恶就压制我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你家媳妇就不适合吧,说我性格古怪就古怪吧,有没有好名声都无所谓,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好是坏的男人,将自己弄成贤良淑德的模范样子,一辈子都拐弯抹角,不敢流露半丝真性情,无论多少人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累不累?

出于这种考虑,趁着嫂子在帮王夫人招呼客人,刚应付完几个贵女挑衅,实在觉得这种聚会没半点意思的苏吟和陆泠说了一声,便出来躲清静了。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压根没发现自己是怎么被带到外院,身旁的使女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待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神游般到了一个颇为清幽的所在,草木葱郁,竹叶的清香自不远处飘来。

前方是隐隐的丝竹管弦之声,右侧是清幽小道,她站在十字路口,想也不想,径自往小道上走,没走多久,便见一处小院,门扉敞开,一棵冠盖极为茂密的榕树为半边院子送来清亮,榕树下有一石桌,四石凳。石凳干净整洁,石桌上摆着一个古朴的棋盘,上头落着一局残篇。

与此同时,齐王正在陆继的书房外,听着暗卫的禀报:“这时去厢房得只有一人,正是辽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