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各位亲亲的大力支持撒,么么~

还要感谢给文文灌溉营养液的亲亲们,么么哒~

☆、第47章

安国公府。

“回禀夫人, ”一个身穿深紫色比甲的管事媳妇子上前, 福身禀报道:“周家太太又登门了, 奴婢让人引她到小花厅用茶。”

杨氏闻言微蹙眉心,这韩氏怎么就这样没玩没了, 连续几天登她家门,老太太都拒见几回了,对方依旧风雨不改,准时得像是应卯。

她一阵厌烦。

本来杨氏心情就不大好,她前几日听夫君说,女婿家正式投向三皇子,而自家是铁杆保皇党, 必须立即与宣平侯府划清界线。

杨氏如遭雷击, 她当场落了泪, 她家薇儿才刚刚出嫁,自己竟是不能与爱女联系了吗?

郑明成细心安抚妻子, 又给分析了一番, 说能笃定两位长皇子垮台就在不远, 而三皇子便是居长,他有贤名有能力, 又有孝名,最重要老皇帝对他印象很好,三皇子登上大宝可能性很大。

郑明成浸淫朝堂多年,他敏锐地察觉到,三皇子绝非如平日示于人前的一般无害。

况且郑明成颇为欣赏女婿秦立远, 这种牵连全族的大事,依对方为人能力,不可能不慎之又慎。

秦立远刚娶了郑明成的宝贝女儿后,立即便支撑不住投向三皇子,说明了两点,一个就是他早就投向三皇子了,二是他确实苦心求娶郑玉薇。

郑明成早有猜测,身处于女婿那位置,他早晚也得站队。早在许嫁爱女时,他便刺探过此事,秦立远心灵神会,权衡一番,到底是隐晦地称赞了三皇子几句。

这个答案,也是郑明成同意许嫁爱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最妙的是,宣平侯府表面中立,在秦立远出言前,他也不知道对方的政治倾向。

郑明成是今上心腹,他不参与其中,皇子们也不敢拉拢他,因此他看问题很客观。

他其实也最看好三皇子。

现在的京城,想找一家没有站队的人家,真的极难。这场夺嫡的狂风暴雨之下,想要不被打垮,勋贵官宦们不管主动被动,都得有个依仗。

秦立远已算很不错的东床快婿对象了,于是,郑明成同意了。

老实说,今日结果一如他当初所料。

郑明成是个男人,他虽然心疼爱女,不过归根到底,却没太过于耿耿于怀,纠结一阵就过去了。

于是,郑明成今日娓娓道来,想要安抚妻子一番,只不过对于杨氏来说,效果却不太大。

很大可能,意思就是不一定了。

杨氏知道自己是钻牛角尖了,只是事关爱女,她无法不在意。

而且哪怕三皇子成功称帝,也不知道是几年后的事了,老皇帝常生病,但也挨了不少年了,人家说病歪歪才长寿,万一他再活个十年八载,那她与薇儿,岂不是一直不得联络。

这话杨氏不敢说出口,但也并不妨碍她心里这般想着。

只可惜,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她亦无计可施,只能在家里生闷气。

就是因为这事,安国公府连日来,已是沉浸在分外低迷的气氛中,来往的仆役个个蹑手蹑脚,不敢多发一言。

偏偏又有一个韩氏蒙着脑袋撞上来。

管事媳妇偷偷撩起眼皮子,窥了眼上首主母面色,见杨氏柳眉微蹙,她不禁暗咒一声韩氏,真是的,自己不知招人烦,天天找上门,还带累其他人。

这是哪门子的太太,简直就是一块狗皮膏药,管事媳妇低眉垂目,心下暗啐一口。

“行了,”杨氏终于开口,她不耐烦地挥挥手,道:“去世安堂禀报老太太吧。”

“若老太太再不见,下次她再来,你便直接往世安堂报去,不必到我跟前来了。”杨氏挥手示意仆妇退下,她不耐烦搭理这韩氏。

“是,奴婢告退。”管事媳妇不敢多留,连忙福身退下,匆匆赶往世安堂去了。

到了世安堂,管事媳妇得知韩老太君午睡未醒,她松了一口气,这回总算不用她硬着头皮上了。

管事将这事禀报给韩老太君的贴身嬷嬷,便安静等在廊下。

一直过了半个时辰,在暖阁午睡的韩老太君方醒了过来,丫鬟婆子鱼贯而入,伺候她洗漱穿戴妥当。

待韩老太君吃过一盏新茶,贴身嬷嬷戴氏上前禀报道:“启禀老太君,周家太太午后又过来了。”

这嬷嬷头发花白,已伺候韩老太君数十年,她是老太太的陪嫁丫鬟,本来主子早让她回家含饴弄孙,但她舍不得伺候了一辈子的姑娘,于是便留下来了。

韩老太君对陪她历经数十年风雨的旧婢很有感情,戴嬷嬷不愿离开,老太太也乐意有人陪伴她,因戴嬷嬷年岁已高,她平日不领差事,只陪韩老太君说话。

戴嬷嬷在杨氏一辈主子面前,也是很有体面的,更别提韩氏了,她十分自然地接着说道:“周太太现在小花厅处喝茶,已有快一个时辰了。”

韩老太太示意戴嬷嬷坐下说话,主仆都是六十的人了,可不能久站。

老太太眉心紧蹙,唇角紧抿,她显然很是不悦。

韩氏自那次离开后,前几日方第一次登门,韩老太君当时便知道,她这侄女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韩老太君前几日小恙未愈,她干脆拒见韩氏。

没想到韩氏锲而不舍,连续几日都登门。

韩老太君面色微沉,小恙初愈的好心情不翼而飞,戴嬷嬷见状,轻声劝解道:“老太君,您就见她一见吧,这么天天都来,也不是事儿。”

韩氏的举动很明显,不见到韩老太君是不罢休的,只要老太太没发言让门子把她撵出去,早晚都得见。

韩老太君想了想,吩咐丫鬟道:“让她过来吧。”

这个她,不用解释都知道是谁了,丫鬟福身应是,退到外头传话去了。

半响,韩老太君站起,被丫鬟婆子们扶起,往正堂去了。

她坐下不久,韩氏便到了。

丫鬟一挑起门帘,韩氏急步进出正堂,她上前福身给韩老太君行礼,老太太淡淡应了声。

韩氏落座在首座右侧下手,她欲言又止,抬目殷切注视韩老太君,犹豫一番方张嘴欲说。

韩老太君只觉额际青筋“突突”直跳,她抬手按了按,也不多说,直接问道:“你今日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姑母,我……”韩氏双眉一蹙,唤了一声。

她顿了顿,随即起身上前,“噗通”一声跪倒在韩老太君身前,倾身伏在老太太膝上。

“我无用,我不知好歹。”韩氏双目带悲,泪水滚滚而下,她抽泣一声,抬手持帕拭了拭脸,哭道:“我辜负了姑母一番好意。”

几个丫鬟见状,赶紧上前,欲将韩氏扒拉开来,谁知那韩氏手劲不小,她紧紧抱住韩老太君的腿,愣是不肯松开。

丫鬟们怕拽倒韩老太君,因此不敢太用力,倒是一时对韩氏无可奈何。

堂上一时混乱起来。

韩老太君被拉得身子晃了晃,她用手撑了撑榻沿,垂目看了一眼痛哭流涕的韩氏,抬手挥退了赶上前一众丫鬟婆子。

她一把老骨头,可禁不起这般拖拽,韩氏要抱,就让她抱着吧。

韩老太君面无表情,一双有些耷拉的眼皮子微垂,目光向下,并不浑浊的老眼里无波无澜。

她老韩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人。

而正在哀哀哭泣的韩氏,却并没察觉到老太太眼底眸光,她见韩老太君挥退丫鬟婆子,心下倒是一喜,看来她这姑母到底不是完全心硬的人。

韩氏抬手,抹了一把泪,抽泣声更紧了几分。

“姑母,姑母,我错了。”韩氏声音增大,她哭号道:“都是我不好,见那秦二人品不错,就给迷了眼睛,我糊涂啊!”

哭着哭着,韩氏想起母女二人如今进退两难的境地,她悲从中来,之前埋在心底的担忧一下爆发,哭的愈发伤心。

现在的韩氏,看着倒是哭得情真意切了许多。

“我误了倩儿啊!”韩氏真伤心起来了,她手里的帕子几乎湿透,干脆扔下,抬起袖子抹了一把泪。

“我倩儿命苦,未及笄便丧了父,守孝已耽搁了年岁,本来有姑母主持,寻户妥帖人家也是好的。”韩氏想起往事,倒真的觉得自己母女命苦,她哭道:“可是她偏摊上我这么一个糊涂娘。”

韩氏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信了几分,她哭声更加悲戚,只抱着韩老太君膝头抹泪。

韩老太君不发一言,只面无表情静静听着。

世安堂的仆妇丫鬟们规矩严谨,也见过世面,主子没发声,她们只垂眸安静侍立。

一时,偌大的世安堂正房,只听见韩氏的哭诉之声。

“我误了倩儿,我没用。”韩氏哭得有些头昏眼花,但她始终清晰记得自己此行目的,于是,又哭了一阵后,她抹了把泪,仰起脸,面露祈求看向韩老太君。

“求姑母看在倩儿身上,也有韩家血脉的份上,拉她一把吧。”韩氏哀泣一声后,又接着哭开了。

“倩儿小孩子家家的,也没有个主意,她又孝顺,觉得不妥当也不敢逆我意,只一味被我这个糊涂娘撺掇。”韩氏催足顿胸,涕泪交流,她抽噎道:“姑母,侄女糊涂,你训斥侄女,可万万不能迁怒到倩儿身上啊。”

说罢,韩氏抬袖将泪水抹去,抬头眼带希冀看着韩老太君。

只是,当她是目光一碰触上韩老太君平静无波的眼眸时,心里却是无端一突。

老太太那双眼睛像是能看到她心里去,韩氏头皮一麻,隐约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刚才韩氏唱念做打了一番,此刻是鬓乱钗摇,衣襟沾泪,面上脂粉糊成一团,看上去狼狈至极。

她情绪激动下,似乎连自己也觉得就是那回事了,韩氏很满意的自己的方才表现,但现在与韩老太君眼神对上,却仿似迎头被浇了一瓢冷水。

她瞬间就清醒过来了,韩氏虽不算聪明,但亦立时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韩老太君注视了她片刻,方缓缓开口说话。

“真是这样吗?”老太太微微扯了扯唇角,但那弧道一闪即逝,笑意并不及眼底,她淡淡说道:“原来在你眼中,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只能当一条糊涂虫。”

韩老太君没等韩氏接话,便话风一转,说起另一事,“你怎么就一个人来了,你那孝顺女儿呢?”

韩氏顿了顿,将出口的话辩解咽了回去,她眨了眨模糊的泪眼,说道:“倩儿,我让倩儿留在家里。”

事实并非如此,周文倩虽每日殷勤送韩氏出门,归家时亦早早迎上前,但她并没提出过跟母亲一起登安国公府的门。

而韩氏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因此闻言抽泣声一滞,顿了顿后,方回答韩老太君的问话。

其实周文倩不愿意来,原因有二。

一是自一年前从世安堂被撵出那次,周文倩便敏感察觉到老太太对自己的态度已完全改变,她觉得自己上门作用不大;第二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她虽惯常会以柔顺娇怯面孔示人,但其实心气不低,非必要时,她不愿示弱人前。

说到底,韩氏才是老太太亲侄女,周文倩到底多隔了一层,韩老太君对她的感情,是基于韩氏的。

周文倩比母亲聪明得多,她早就明白这个问题,且她此刻身份地位皆处于劣势,要心头颇高的她上门苦苦哀求他人,她其实觉得很难堪。

韩氏虽有诸多不足,但她有一点儿好,就是确是真真切切地替女儿打算,她再蠢笨也知道,这趟上门是要撂下脸皮求人的,她没想过跟女儿同行,同样没觉得女儿的行为有何不妥。

不过此刻韩老太君提起这个问题,韩氏没想太多,她下意识脱口而出,说是自己让周文倩留在家中的。

韩老太君垂目,看着这个头脑并不聪明的侄女,她摇了摇头,方才她还心下沉郁,很有些不喜,但此刻看韩氏面上略带着茫然,不明就里的辩解模样,她心中那股子郁气倒是散了。

她突然觉得面对韩氏,实在没什么可气的。

老太太神情平静,也没跟韩氏分说什么,她懒得多言,直接道:“你登门所谓何事,老婆子能猜到一二,你接下来的话也不必再说了,老婆子不是个自食其言之人,你所托之事,老婆子无能为力。”

韩老太君招招手,立在一旁的婆子马上举步上前,她低头看着一脸错愕的韩氏,说道:“你日后若愿意认我这个姑母,有闲暇时可过来看看,若不想认,那便罢了。”

老太太一句话功夫,丫鬟婆子已经上前,她们这回留在了心眼,便趁着韩氏错愕仰头时,一上前便迅速扣住了她的手与臂膀,要将她拉扯开来。

韩氏瞬间回神,她立即挣动,要扑回老太太处,但扣住她的婆子膀粗腰圆,个个体壮有力,又早有准备,她自然不得成功,于是,只能被硬拉了开来。

几个丫鬟上前,搀扶起韩老太君。

韩老太君就势站起,她抬手揉了揉眉心,年岁大了,身体早不如从前,她刚小病一场初愈,被韩氏这么闹了一回,现下觉得脑仁有些隐隐作疼。

“老太君,可要请大夫?”旁边的大丫鬟见状紧张,她连忙问道。

韩老太君的身体,安国公府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怠慢。

老太太摆摆手,示意不用。

“那奴婢们扶你回屋歇歇。”大丫鬟接着问。

这回韩老太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丫鬟们赶紧小心搀扶着她,往里屋方向行去。

老太太没再看韩氏一眼。

韩氏眼见韩老太君走了一段,往里屋而去,她心下大急,于是也顾不上挣扎了,干脆吼了一嗓子,“姑母,姑母,您不能不管侄女啊!”

她情急之下,立即大声哭道:“娘,娘,你看见了吗?你临终前嘱咐女儿,让女儿若碰上力有不逮之事,可寻京城姑母求援。”

“女儿现在已是前无去路,怎奈何姑母不肯拉女儿一把,她要眼睁睁看着你外孙女落到泥泞里去啊!”韩氏声泪俱下,哭了一轮的她嗓子有些嘶哑,但此刻声音却格外拔尖,传遍了半个世安堂。

韩氏之前还心存侥幸,不到最后一刻,是不想抬出母亲遗言的,她再笨,也知道这般挟恩求报,会将她与安国公府、与老太太的关系降至冰点。

在京城生活,有安国公府大旗在,心底实在要踏实很多。

只是眼见事不能成,不得已,韩氏只得咬咬牙,吆喝了一嗓子。

果然,在韩氏哭娘那一刻,韩老太君的脚步猛地顿住了。

一不做,二不休了,韩氏眼见老太太顿足,她马上接着哭道:“娘,你说姑母未出嫁时,与你最是要好,姑母念在昔日旧情,无论如何都会拉扯女儿一把的。”

“可是女儿无用,女儿让姑母不喜,连累了你外孙女了,我……”

韩氏还要再嚎,只前头的韩老太君倏地转过身来,直直看着她。

韩老太君眸底一扫方才平静,她表情沉沉,目光锐利如剑,直直射.向还要哭号的韩氏。

这样的老太太迥异于韩氏以往所见,要知道,她从前见韩老太君时,对方总是一脸慈和,就算要挑杨氏的刺,也只是收敛笑容淡声说话罢了。

她见过老太太最严厉的时候,也就是周文倩被撞破好事,要撵二人出府那会。

韩老太君当时也就是面无表情,硬邦邦下令而已,老太太这风雨欲来的凌厉表情,韩氏何曾见识过。

国公府老太君的凛然之势立即铺面而来。

韩氏立时懵了一瞬,她心头无端有些胆怯,已张开准备再嚎的嘴巴呐呐闭上,刚才酝酿的话已给忘在了脑后。

只是片刻后,她又想起自己此行目的,觉得自己呆愣着不好,但韩氏也不敢再哭嚎,复又垂首抽泣起来。

世安堂这群婆子都是人精子,她们见状,早已松开韩氏双臂钳制,只守其左右。

韩氏帕子早就扔了,她抬起手臂,垂首以湿了一片的衣袖抹泪。

韩老太君并没沉默太久,定定看了低头抽泣的韩氏片刻后,她便开口道:“嫂子病危时,确实修书一封,让老婆子多照拂其膝下儿女。”

“老婆子昔年蒙嫂子护荫,直至今日亦不敢忘也。”韩老太君声音沉沉,缓缓说道:“接到嫂子垂危嘱托后,老婆子对你兄长妹子时有关照,唯独一个你,因路途遥远,你又已出门子,多年来,只通过书信若干。”

“老婆子从不觉得有何亏歉于你,只是今日你既然提起这事,老婆子也不避让。”韩老太君收回视线,慢慢转过身,接着往内屋行去。

她声音一片淡然,最后留了一句话,“既如此,老婆子今日便如你所愿,只是我郑家的门,你日后无需再来。”

正在低头抹泪的韩氏听到前半句时,心下大喜,借着袖子掩住的唇角微微扬起。

成了。

只是,马上她笑不出来了,韩氏猛地抬起头,注视着韩老太君背影转进内室,她心下五味陈杂,说不出来的滋味。

片刻后,一个身穿青色比甲的丫鬟走近,她来到韩氏面前,恭敬而不亲近地说道:“周家太太,请先随奴婢来。”

韩氏抬头看那丫鬟,见她意有所指地瞟了自己一眼,方恍觉身上狼狈。

她爬了起来,胡乱点了点头,跟着丫鬟往厢房方向行去。

作者有话要说:亲亲们,今晚还有一更哒~

有亲亲想看男女主了,阿秀摸摸,很快哒。因为这两章内容不可缺少,不然后面的有些事就发展不下去了,所以必须要先上了这剧情哒,不过阿秀努力加油,尽快把这撸完,明天男女主肯定就出场的辣!么么~

感谢各位亲亲的大力支持撒,么么~

还要感谢:

读者“espectador”扔了1个手榴弹

读者“espectador”扔了1个手榴弹

读者“espectador”扔了1个手榴弹

读者“孜紫”扔了1个地雷

读者“孜紫”扔了1个地雷

以及给文文灌溉营养液的亲亲们

么么哒~

☆、第48章

韩老太君返回内室后, 并没到榻上歇息,而是安坐在罗汉床上。

她面色淡淡,吩咐大丫鬟打开角落一个填漆插门式官皮箱, 将最下头描金木屉里的物事取出。

大丫鬟依言打开木屉, 从里头取出一个黄花梨木匣, 捧到老太太跟前。

韩老太君接过木匣,放在身边的炕几上。

这个黄花梨木匣样式简单,只匣盖浮雕一圈花鸟纹,颜色并不新, 看起来有些年月了。

韩老太君敛了方才的凌然之势,她垂目看着几上木匣,抬手轻抚了一下。

老太太虽多年养尊处优,保养得宜,但到底年过六十,双手早已见老态。

只是她的抚摸很轻, 可见对木匣的珍重之意。

“老太君,您……”戴嬷嬷见状,不由轻声说道。

戴嬷嬷年纪大了,不能久站, 刚才这种场合韩老太君也不可能让她坐着, 因此她并没有出去。

只是外头一场闹剧, 戴嬷嬷还是很清楚的,毕竟,韩氏的哭声都震响了半个世安堂。

她知道这个木匣装着啥, 这匣子主子已多年没有拿出来翻看了,戴嬷嬷见老太太如此,不觉很是心酸,她出言欲安慰主子。

韩老太太摆摆手,止住戴嬷嬷话头,她笑了笑,说道:“无碍,老婆子都一把年纪了,还有什么看不透。”

话罢,韩老太君打开木匣。

木匣里装着是一叠子书信,这些书信的封皮色泽微微泛黄,很明显有些年月了。

韩老太君翻了翻,从里头找出一封,她打开,正是当年嫂子垂危时挣扎写下的遗书。

老太太年幼时,母亲身体不好,常年汤药不断,卧榻不起,自顾不暇自然无力教养幼女。

但韩老太君很幸运,她有一个很好的嫂子,长嫂如母,这一点韩大嫂做到了,老太太是嫂子抚养成人的,韩大嫂嘘寒问暖,细心教导她一应女儿家该会的事务。

韩老太君并非一个无心无肺的人,她对韩大嫂的感情绝不亚于其母。

因此,接到韩大嫂遗书及噩耗的时候,韩老太君是悲痛万分,她伤心多时,亦不忘将嫂子嘱托放在心上。

老太太力排众议,让次子续弦家世渐微的小韩氏,这些年来,小韩氏虽无子,但亦过得很好;她还多次关照过兄嫂独子,只可惜这个侄儿是个蠢笨无能的,扶也扶不起来,后来韩老太君才淡了心思。

韩大嫂膝下一子二女,唯独一个韩氏,她嫁得极远,音讯难通,倒是少有联系。

也是如此,当时韩氏母女决定投奔京城时,韩老太君才会如此高兴,如此翘首以盼,并急韩氏所急,费心为周文倩张罗婚事。

只是谁能想到,周文倩母女心怀大志,韩老太君苦心的一番找寻,却成了这母女二人的烦恼之源。

韩老太君不是蠢笨之人,周文倩秦二事发后,她立即就明白过来。这母女二人的行为很不妥,老太太是果决之人,她当即决定将二人送出国公府。

只是 ,郑家与韩氏母女虽然各过各的,但若是二人有朝一日被强权欺凌,老太太看在韩大嫂的面子上,还是会摆平这些子事的。

如此,大家相安无事,韩氏若能安分守己,借着安国公府的光,她是能在京城过上太平日子的。

只是没想到,这仅是老太太的一厢情愿,韩氏相当厉害,当堂就挟了母亲恩情,要韩老太君出手为女儿主持婚配。

不,应该还有周文倩,她不相信,这事儿没有得到周文倩的首肯,韩氏就来了。

韩老太君晒笑一声,她细细读了一遍手上书信,抬头吩咐道:“让人将上次那单子整理一番,拿过来罢。”

话毕,老太太将手上书信揉成一团,随手扔下。

这次过后,便算两清吧。

她依旧敬爱嫂子,只是这些子侄子侄女,她都照顾了一个遍,就算百年之后,韩老太君自认可以无愧面对韩大嫂。

去年为周文倩相看婚事时,韩老太君很是花了一番功夫,不但是新科进士,就连些一般官宦之家都使人打听了一遍,好的一般的,都列成一个册子,再细心层层筛选。

如今韩老太君吩咐人取的,正是这部册子,她当初随手扔在,不再理会,而这些物事下仆们一般都会收拾起来,不会马上丢弃。

大丫鬟很快便将册子翻出,呈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