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煜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他的曾祖母,真的就要去了!

这一刻,说全然没有半点伤感,也不尽然。但心底生出的那一缕伤感,还未来得及体味,很快就被另一种紧张和激动之情给取代了。

他倏然起身,闭目,定了定神,立刻摆驾赶往蓬莱宫。当他赶到的时候,看见不止是自己,包括端王、宗正、郭朗等十几名宗室和朝廷大臣也都已收到讯报赶到了。

众人正等在姜氏寝宫之外,见他现身,齐声拜见。

李承煜带着众人匆匆入内,方知姜氏已然去了。

皇帝带着众人泣泪,于榻前行叩拜大礼过后,陈女官开口,太皇太后有遗言。

她取出了一道懿旨。

“自余被立为太宗皇后,迄今近一甲子,归天在即,犹记太宗皇帝当年临终之企盼,再三叮咛,攘外却敌,四境安宁。”

“余半生之夙愿,乃不负先夫之所托。然时至今日,边境依旧不宁,东狄虎兕不死。余思量再三,无颜面见太宗。故身死之后,不举葬,不入土,以棺椁收身,停于太宗陵寝之旁。特此告余之子孙后裔,何日平定边境,灭除宿敌,方为余之落葬之日。”

偌大殿中,寂静无声。

众人震惊不已,一开始面面相觑,谁也不会想到,姜氏临终,竟会如此安排她的身后之事。待待反应了过来,哀哭声更是此起彼伏,响彻殿宇。

李承煜定住了,整个人发僵,甚至连该做的哀哭之举也停了下来,待回到长庆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狂怒之下,抬脚,猛地一脚,踹翻了那张沉重的御案。

案上笔墨纸砚、奏折、连同大小印玺,稀里哗啦,尽数甩落在地,一片狼藉。

宫人们面如土色,惊恐不已,全都跪在地上,屏声敛气,不敢透一口大气。

一只屉匣掉落,从里面滚出来一只水色碧绿的玉镯。

李承煜双目死死地盯着地上的玉镯,面色铁青,眼皮子不停地跳。

他踩着满地奏章,走过去捡起玉镯,拇指轻抚那温润如同女子柔荑的质地,把玩了片刻,神色终于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他闭了闭目,长长地透出一口气。

姜氏没了,从今日起,他再也不必有任何的顾忌了,这就是最大的好事。

就算现在暂时动不了他的那个皇叔,但是她,是该夺回来的时候了!

第121章

自太宗始, 辅历四代君主,主外战、赞内政,集莫大功劳于一身的一代圣仁太皇太后姜氏, 就此驾崩。

送灵的当日, 京都满城缟素, 百姓哭送队伍,长达数十里地。

虽遵她生前遗愿, 身后不举大丧。但她毕竟地位超然, 兹事体大, 当有的治丧,也是必不可少。朝廷经过一番商议, 决定于太宗的陵寝之旁, 另起数间仿蓬莱宫寝殿的独殿, 名奉安殿,暂供停灵之用。而从小被姜氏带在身边养大的宁福郡主李慧儿, 亦婉拒了端王夫妇的好意, 到上官太后面前泣求,允她随去守孝一年。

上官太后对她的这个举动十分赞赏,一口答应。

这个阴雨绵绵的暮春日, 清早,天尚未大亮,一辆素车便载着李慧儿出京,沿着泥泞的道路, 往皇陵的方向缓缓而去。

深夜,崔铉下了南司的地牢。

地牢里终年不见天日, 阴暗潮湿,空中浮着一股排泄物和脓血混合起来的令人作呕的腐烂臭味。沿着狭窄的走道往里去, 只见两旁的铁栅里关满囚徒。

这些人当中,从前也不乏怀银纡紫高官厚禄之人,然宦海沉浮,旦夕福祸,只要做了这里的阶下囚,哪管从前如何风光,极少再会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了。

那些蓬头垢面的囚徒,听到脚步声起,有的目光呆滞,毫无反应,有的挤到栅栏之前,拼命地从栅隙间极力够出脏污的手,口里呼着冤枉,灯影烁动,那声音凄厉,听起来犹如发自炼狱。

这是崔铉成为南司将军后,第一次下到地牢。

但他对这里,却并不陌生。

很久以前——其实也并非很久,就在他刚被带入京都的那段时日,他便是在这里渡过的。

只不过,那时他是阶下之囚,身受酷刑,任人宰割,而现在,他摇身一变,手握绝对权力,成为了这里的主宰。

他目光冷漠地从两旁那朝他伸来的一只只手旁走了过去,最后来到一个最靠里的囚室,停在门外。

此处便是刑室,铁门紧闭。狱官见他似是无意入内,殷勤地为他掀开了门上的一个视孔。

他靠过去,朝里看了一眼。

一个人被铁锁绑在刑柱上,头无力下垂,乱发覆面,一动不动,身上布满了酷刑留下的血污,情状惨不忍睹。

“嘴紧得很,刚晕死过去。无论如何刑讯,就是一个字都不说。”

那狱官觑了眼他的脸色,小心翼翼地道。

里头那个被绑在刑柱上的人,便是西苑令。

就在姜氏太皇太后驾崩没几日,皇帝又收到了一个叛变者的秘报。

还是那个西苑令。

在他那里,可能保有一份秘密的联络名单,上面记有至少上百之人。

那些人,皆为当年姜氏家族提拔任用的信靠之人。从开国老侯爷开始,到姜虎,再到姜毅,历多次大小战事,他们凭着军功,皆成为了军中的中高级武官,掌管职位,遍布各军。在宣宁三十九年的变故之后,当中的一些人遭到清洗,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如今依然在京都或是各地的军中效力。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效忠姜氏太皇太后。

姜氏出,可召天下之半兵。当年的这一句话,绝非无稽之谈。

如今姜氏虽已身死,但这份名单上的人,若是不除,皇帝如何能够安枕?

李承煜当时便就做了决定,不再等待,命崔铉立刻逮捕西苑令,拿到那份名单。

人是顺利抓到了,能搜的地方也都搜遍,但数日过去一无所获。这里也一样。任凭如何拷打,酷刑加身,西苑令始终牙关紧闭,一言不发。

狱官见上司透过视孔盯着里头,神色若有所思,怕他对自己的办事能力不满,忙又道:“将军放心,再给卑职两天,不信问不出东西!卑职这就继续用刑去!”说完招呼手下就要进去。

“暂且不必拷问了。这种人不畏死。真就如此死了,没法向陛下交待。”

崔铉忽道。

狱官忙应是。

崔铉目光微烁,最后看了一眼里头的西苑令,不再停留,转身大步出了地牢。

……

李慧儿出京后,一行人马在阴雨连绵的恶劣天气里连着走了数日,这里,终于来到了皇陵口的水畔。

过了前面的这条大河,便就是皇陵的地界了。

往后接下来的一年,自己就要在这里渡过了。

她没有半分的不愿。

相反,这本就是她的愿望。

何况现在,在她的身上,还藏有一个重要的秘密。

那是一份联络名单。

西苑令在这些年间,暗中陆陆续续地将上面的可用之人一一加以确证。

太皇太后也终于许可了。

西苑令如今想要将它转给姜毅。

但愿永远不会有用上它的那一天。但万一,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只有姜毅,才能让这尘封多年的东西复活,发挥它原本该有的作用。

但就在这个时候,西苑令却受到了严密的监视,无法将如此重要的东西冒险递送出京了。

现在她要做的,便是代替西苑令,将这个秘密给送出去。

只有她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会有人能想到,那份联络名单,如今就在她的手中。

一直以来,她是多么地羡慕皇婶。希望自己有她那样的胆量,她那样的风采。

但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竟也能承担起了如此重要的责任。

皇陵就在前方了。

等到了这里,就不会再有京都那样密布的众多耳目。她会想方设法,伺机将名单送出去的。

她感到紧张,激动,但丝毫也不惧怕。

她知道,这就是上天给自己的一个机会。

阴雨连绵多日,河水大涨,马车上了桥面,在耳畔不绝的水声里,不疾不徐地朝着对岸而去。

就在马车快要下桥的时候,突然,李慧儿听到身后传来了一阵疾驰的马蹄之声。

很快,那一群人便就追到了前头,挡住路。

李慧儿的心猛地悬了起来。

来人仿佛来头很大。上官太后派给她的随从,没有任何反抗,便就停下了马车。接着,车门被人打开了。她看到一个年轻男子立在马车之前,两道阴沉的目光,朝着自己射了过来。

她一僵。

竟是崔铉!

据说,在他执掌南司之后,排除异己,手段狠辣,甚至超过了他的前任沈旸。

这一点,连她也有所耳闻。

她下意识地慢慢捏紧了拳。见他将自己从头到脚地打量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做了个手势,两个老媪便就爬上马车,朝她貌似恭敬地行了个礼,道声郡主得罪,随即开始搜检。

老媪先是翻找李慧儿的随身之物,将她衣箱打开,全部衣物都一一抖开,里里外外,检查过后,见无所获,又开始搜身。

李慧儿这一刻也不知自己何来的勇气,用带着愤怒的颤抖声音质问:“崔将军,你何意?我奉太后之命,去为太皇太后守灵。你竟敢对我如此无礼?”

崔铉脸侧向一旁,面无表情,恍若未闻。

车门关上。两个老媪一身蛮力,一个按住李慧儿阻止她的反抗,另个开始搜身。解了头发,脱去衣物,全身上下,甚至连肚兜竟也没有放过。

搜查过后,一无所获。

老媪下了马车,朝崔铉低声禀告。

崔铉盯了眼马车,走上来,拔剑,剑尖挑开车门,径直架在了李慧儿的脖颈上。

她长发散乱,衣物还只胡乱遮身,尚未来得及整理,一僵,抬脸,便对上了对面那年轻男子的一双阴沉长目。

“东西呢?藏哪里了?”他俯视着剑下这衣衫不整的年轻女孩,冷冷地问。

李慧儿终于从方才的巨大羞辱中回过神来,忍着就要夺眶而出的愤怒眼泪,鼓足勇气,一字一字地道:“崔铉,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你既和我皇婶从前认识,想必便也不是恶人。我只劝告你一句,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崔铉握剑的手微微发力,剑锋便就割破少女那娇嫩的脖颈肌肤。一道殷红的血丝,从雪白的皮肤伤口下慢慢地渗了出来。

“说!”

他双目之中,没有丝毫的感情,手再次微微发力。

血渗得更快了。

很快,她胸前的衣襟便被淌下的血给打湿了。刺痛之下,纵然她不想在这个恶人面前示弱,但眼泪还是开始控制不住地沿着面庞流了下来,两只瘦弱的肩膀,也开始微微打颤。

“崔铉,你等着!我皇婶要是知道你这么对我,她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她哽咽了一声,闭上双目,一动不动。

崔铉眼皮跳了一跳,盯了她片刻,慢慢收剑,沉吟了片刻,将车门一关,命调转车头,改道而行。

第122章

菩珠压下心中那如潮水般涌之不绝的悲伤, 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暂时先压下消息,等李玄度回来之后再转告他。

她知道自己这个决定的后果。

极有可能当李玄度回时, 姜氏已然去了。他将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祖母的最后一面了。

她知他对姜氏的感情, 但她还是这样决定了。

莫说她即便立刻派人去通知他, 他也未必能够脱身而回。即便他真的能回来,甚至赶的上去见姜氏最后一面, 这也不会是姜氏愿意看到的结果, 更不是西苑令传来这个消息的目的。

当初姜氏既想方设法送他出关了, 如今就不会希望他会因她而再次身处险地。即便是现在,她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

菩珠相信, 太皇太后的想法, 一定是和自己一样的。

她默默垂泪了许久, 终于拭去眼泪,走了出来, 伫立于庭院之中。

愿那万里之外的老人家放心。她牵挂的孙儿李玄度, 如今虽还在披荆斩棘,艰难前行,但这一辈子, 他一定会和前世一样,擎天架海,九转功成,终不负他的玉麟之名, 亦不会负她对他的殷殷之情。

菩珠向着明月合掌,在心中默默地虔诚祈拜。

这悲伤而沉重的一夜过去了。

李玄度还没回, 她怕这个坏消息万一传开人心浮动,除了转给叶霄叫他暗中亦做好应对准备, 别人那里,谁也没再提及。

接下来的每一天,她除了苦苦守候来自北面的李玄度的消息,盼他能早日平安归来之外,更是时刻关注着东向的动静。她派人出去,通知沿途烽障加强巡视,若有收到来自关内朝廷的消息,务必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递送过来。

从西苑令那封信的语气来看,老人家应当快了。现在距那封信出来,又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个月,老人家说不定已是去了。而一旦她走,菩珠可以肯定,李承煜那边,绝对会第一时间有所反应。

十来天过去了,东向玉门关的方向暂时还很平静,并没什么异样。北边,也终于传来了菩珠苦苦等着的一个消息。

李玄度带着人马终于越过雪山,正在赶往舅父被困所在的路上。

这本是个好消息,给这些天的灰暗心情终于带来一抹亮色。但还没来得及稍喘一口气,随之而来的,便又是一个坏消息。

这坏消息并不是来自东面。朝廷那边依然没有什么动静。

有动静的是北向。

派出去的斥候探得消息,北道的数国和东狄留守诸国的人马组成了一支联军,从车师出发,正往这边而来。推测其目标,应当是攻打霜氏城。

这应是昆陵王留的一个后手。

一旦困不住前方的李玄度,便使这些北道国为前锋来打霜氏城。霜氏城危,不但足以令李玄度军心动摇,且若拿下霜氏城,端了都护府,更是昆陵王的所愿。既断了李玄度的后路,他也将夺回从胡狐手中失去的西域之地,从而提高他在东狄各部王中的威信。

菩珠立刻便就将留守的叶霄、张捉等人召来,商议对策。

虽然事发突然,气氛随之骤然变得紧张,但众人并无惊慌。

大都尉胡狐死了,但在近邻东狄、地域广袤的北道一带,投靠东狄的诸国依然没有肃清。韩荣昌之所以至今迟迟未归,就是被羁绊在了北道的缘故。现在李玄度不在,且带走了部分人马,在他未回之前,众人本就有应对各种意外来袭的准备。

当日简短商议过后,一边派更多的探子出去继续刺探敌情,一边厉兵秣马,暂停城中商贸,将附近民众转移入内,派人通知宝勒国王,准备应战。

更多的消息很快陆续送到。

据探子的回报,这支联军人数约有两三万,距宝勒国还有十来天的路。

人数如此之多,远超都护府现在手头能调度的人马。到时若是硬战,只怕伤亡不轻。

敌众我寡,先守稳宝勒国的国都晏城和霜氏城,随后等待机会反攻。

这个对策,没有任何异议,很快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而就守城之策,接下来却发生了争议。

都护府这边,人马本就不及敌方,还必须兵分两路,一路保晏城,一路守霜氏城。境况雪上加霜。

众人各抒己见之时,闻讯赶来的霜氏提出一个建议:利用地势,引水淹路。

北道诸国联军想要抵达晏城和霜氏城,绕不开位于两城北面的一个叫做鹰娑的地方。此处距离两城百余里地,是片洼凹谷地。近旁有条河流,河床高过此地。只要将河坝挖开口子,以渠引水,如今正是春汛,泛滥河水必将一泻而下,淹没洼谷,到时不费吹灰之力,便就能拒敌于道。他们不可能得到足够舟船,想要继续来,要么一个一个跳下去游水,要么改道绕大圈。到时以逸待劳,半路拦截,定能将联军打败。

霜氏的这个建议如果可行,自是上上之策。

当天,叶霄和张捉立刻带人去往霜氏所说的地方察看地势。

附近皆荒野,即便引水,于民众也无多大影响。但在试着掘坝之后,遇到了问题。

鹰娑一带地势低洼,阳光本就照射不足,此地冬季又漫长而严寒,河岸沙土层层冰冻,坚硬如铁,想要在敌军到来之前掘出一段足够的引水渠道,困难重重。众人便以柴火烧化冻土。试过之后,果然略见成效,但速度依然不尽如人意。

张捉这时提出,若能以火油浇灌,必事半功倍。

但宝勒一带不产火油。南道的皮山国附近,倒是有片火油地。但路途太远,一去一回,至少也要半个月。到时候即便取来足够的火油,也是来不及了。

这个引水漫道之法顿时如同鸡肋。放弃,有些不甘。若是继续,又怕联军到来,沟渠尚未挖成。

正当菩珠和叶霄等人商议之时,尉迟胜德带着李檀芳急匆匆地寻到议事堂,说她知道有个地方也产火油。

李檀芳大病尚未痊愈,菩珠叫人给她搬座。她婉拒,解释说,她当日和那随从逃往这里的时候,曾误入一片荒野,泉中冒着黑色火油。当时就是为了避开那个地方,才又走错了路,越绕越远,最后去了鬼国。她的随从如今跟着李玄度离开了,不在这边,但她还记得那地方的大概位置。现在只要不走错道,日以继夜加紧赶路,应当能在联军到来之前,将火油带回。

她愿意领路。

“王妃,叶副都护,我不敢担保,我一定能带着人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火油取来,故我走后,为防万一,你们这边该当如何安排别的应对之法,还是如何安排。但我可对天起誓,我会尽力带路。倘若侥幸能够完成此事,也算是我尽了我的一份心意。请王妃准许!”

她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十分坚定。

议事堂里安静了下来,众人都看着她,她看着菩珠。

“王妃,我知你担心我的身体,但我真的无妨。请准许让我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如此我方能安心。”

她凝视着菩珠,一字一字地说道。

菩珠和她对望了片刻,知自己无法阻止她了。

自己也不应该阻止她。

她真的想要尽一份心力。

这一点,菩珠能从她的眼眸中看得清清楚楚。

“好,此事交给你。你路上当心。”

菩珠不再阻拦,吩咐叶霄立刻帮她点选人马随她上路。

李檀芳未做片刻耽搁,待人马准备妥当之后,由尉迟胜德领队,带着上路匆匆离去。

这一行人走后,菩珠和叶霄等人继续商议应对之策,最后终于议定,做两手准备。

倘若李檀芳能如她所言,及时带着人,将所需的火油取回,那再好不过,照原计划行动。

倘若她延误了,到时沟渠未成,那便主动放弃霜氏城,将全部的城民迁至晏城,集中兵力守护晏城,这边的坞堡,留部分人马,利用地势死守。

议定之后,当即开始行动。迁城民,调兵马,鹰娑那边的事,也在继续艰难的推进之中,菩珠每日里,白天忙得昏天暗地,夜里无法入眠,短短才七八天而已,人竟就瘦了一圈。

阿菊和骆保看得心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每天都只盼望李檀芳能带着人快些找到所需的火油,再及早回来,如此,王妃肩上的重担,也就能减轻些了。

这不仅仅是阿菊和骆保的心愿,也是菩珠和叶霄等人的共同心愿。

在经过难熬的多日等待之后,到了第八天的清早,菩珠收到了一个消息。

李檀芳她做到了!

她带着人日以继夜地赶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竟真的寻到火油,并且顺利带了回来。现在那些取来的火油已直接运到了鹰娑。

冻土在火油的助燃之下顺利融解。工事进展顺利。一切都按照计划,在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就只等着北道诸国联军的到来。

众人无不松了口气。

但也有个不好的消息。

李檀芳身体本就没有痊愈,这些日昼夜赶路,加上辨路,殚精竭虑,太过疲劳,在回来的途中,她终于撑不住,再次病倒。

这一回,她的病情不比上次来得要轻。高烧复发,一路回来,人都昏昏沉沉。

菩珠亲自出城,将她接了进来。

进城的时候,当城民得知是她不顾病体带着人及时寻到了急需的火油,他们才不必搬迁去往晏城避难,无不感激万分,高声欢呼,追着马车同行,久久不愿离开。

李檀芳躺在马车里,面无血色,原本闭着眼睛,渐渐地,终于被外头那些城民发生的欢呼声给惊动了。

她缓缓地睁开眼睛,待听清了那些是发给自己的欢呼声,看向陪坐在一旁的菩珠,面露不安之色。

她挣扎着坐起来,似乎想解释:“王妃……”

“你病得很重,躺着吧,别动。城民感激你是应该的,你保护了他们的家。其实不止他们,我对你也是十分感激。”

“这一仗若胜,你厥功甚伟。”

菩珠将她轻轻地压了回去,微笑着,说道。

第123章

三日后, 联军气势汹汹地赶到了鹰娑一带,本拟在此兵分两路,一路攻晏城, 一路取霜氏城, 但却万万没有想到, 一夜之间,本是通途的前路竟消失了, 变成一片泽国。

数万人马浩浩荡荡已是开拔到了这里, 若就这样掉头, 怎能甘心,又如何向昆陵王交待?

联军大将是东狄的一名宿将, 审时度势之后, 改变计划, 决定放弃晏城,只打更有战略意义的霜氏城, 于是下令绕道, 又行军了数日,这日,眼看霜氏城遥遥在望, 忽遇到了都护府的军队,被拦截在一个名叫铁门关的地方。

两军突然遭遇,东狄将军在起初的短暂慌乱过后,很快也稳了下来, 命手下整队,凭人数优势, 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攻破铁门关,直取霜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