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瑶怨透了李家,听说他们倒霉,她也高兴,不过却疑惑:“那个地行商早就下了聘礼,先前李家将亲事一拖再拖,他怎么一直没起疑心,现在李小凤回了家,他倒发现有问题了?”

贺济礼摇头晃脑:“这样不更好,让李家多欠二十两,反正有借条在手,不怕他不还。”

孟瑶听出了些味来,追问道:“这事儿与你有无干系?外地行商是你找来的?”

贺济礼避而不答,借口还有事要办,闪身出院门去了,孟瑶见他如此,虽心有疑惑,但也不好追上去再问,只得随他去了。

第九十章过年

大年三十,放鞭炮,贴春联,换新衣,贺府上下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来准备团年饭,孟瑶新媳妇,欲亲自下厨做两个菜,却被贺老太太和贺济礼齐齐拦住,以安胎重要为由,不许她劳动。

吃罢团年饭,照例要守岁,贺济义坐不住,约了孟里,出门放炮仗耍子,孟瑶身子重,被贺老太太催着回房先睡了。转眼屋内只剩下了贺老太太与贺济礼母子二人,围着一桌子的桔饼,芝麻糖同黑枣,静默无语。

贺老太太慢慢吃完一块桔饼,终于忍不住开了口:“老大,你媳妇肚子大了,你屋里也该有个人了。”

贺济礼装作听不懂,嘴里塞着芝麻糖,含混道:“我媳妇不是人?”

贺老太太以为他是老实真不懂,笑骂一声“笨小子”笑道:“娘的意思是,你媳妇身子重,服侍你难免有不周到之处,再说也不能让她太劳累,恐动了胎气,依娘看你不如将知梅收房,身边也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儿。”

贺济礼半块芝麻糖呛在嗓子里,咳个不停。

贺老太太忙替他拍背,接着絮叨:“我打听过了,那知梅过完年就十六了,收房正合适,娘仔细想过了,你纳这知梅有两宗好处,一来她是你媳妇自娘家带来的贴心人,让她做小,你媳妇再无话好说的,二来她本来就是咱们家的丫头,领咱们家的银钱,等抬作了通房,还是照样干活,不怕白养活了人。

贺济礼听了这一番话,那一口芝麻糖,就呛在嗓子眼时在,怎么也咳不出来了——正是因为知桥台是孟瑶的贴心人,这事儿才不好说道呢,老太太要动她的贴身丫头,不惹来她的雷霆大怒才怪。

贺济礼一想到贺老太太这话要是传出付出,孟瑶那里不好交差,忙狠命咳了几下,吐出一口芝麻糖,抓住贺老太太的袖子道:”娘,我媳妇开春就要生了,怎好这时候拿这种事去让她劳神?就算要收通房,也等她生了再说。”

贺老太太不高兴了,嘟囔道:“不过收个通房而已,需要劳什么神?”

贺济礼脸一板,道:“娘,是通房重要,还是你孙子重要?”

他把未出世的孩子抬出来,贺老太太就不好再吭声,但心里仍有气,只好拿那黑枣子出气,吃了一个又一个。

眼瞅着天在泛白,贺济礼立起身,准备去换身衣裳,再叫起孟瑶来与贺老太太拜年,贺老太太见他要走,突然想起一事,忙叫住他道:“老大你坐下,我这里还有一件事,要同你商量。”

贺济礼只好重新坐下,听她来讲。

贺老太太丢了手的黑枣,满脸的不高兴,道:“我将你兄弟送进城里来,是指望你给他寻个正经差事的,你怎么将他晾到一旁了?若不是他没个事情做,也不至于被孟月那丫头迷了心窍,做出不合体的事情来。”

贺老太太一提这事,贺济礼就一肚子的气恼,但今儿已是大年初一,再有气也只能先压下,好声好气辨道:“看守冰窖不是差事?是他不好好做。”

贺老太太气道:“那也叫差事?亏你好意思讲出口。”

贺济礼还要再辩,贺老太太直接拍了板:“过完的,你就给济义寻个好差事去,活儿要轻松,赚钱要多,不然你就别认我这娘。”

又要不出力,又想多赚钱,天下哪里有这般的好事?贺济礼被气得不轻,忍不住就要同贺老太太吵起来。正在这时,门帘突然掀开,孟瑶理来与贺老太太拜年,走到他身旁,掐了他一把,叫他生生打住了话。

丫头们取来软垫,二人与贺老太太磕头拜过年,孟瑶开口道:“济义的差事,就包在我们身上,老太太请放心。”

贺老太太本来还在为贺济礼拒绝纳知梅一事生孟瑶的气,此刻听了这话,怨气烟消云散,满面堆笑道:“那敢情好,我只等你们的好消息。”

天大亮,小两口陪贺老太太吃过早饭,回到房内,贺济礼一面换出门的衣裳,一面抱怨:“你没听见娘提的要求,就将事情应承下来,如何是好?娘希望济义的差事既轻松,又赚钱,天底下哪时夽寻这样不劳而获的事情去?”

孟瑶上来帮他整理衣衫,道:“早料到老太太是这样的要求了,你还别说,晚前儿仔细琢磨,还真有一桩差事,适合济义去干。”

贺济礼不大相信,只摇了摇头,问都不问是什么差事。

孟瑶伸出手指,一点他额头,嗔道:“怎么,不信我?”说罢,凑到他耳旁,讲了“小司客”三字。

贺济礼双手一拍,叫道:“妙啊,这小司客做事,凭的就是两片嘴,不消费力气的。”随即又疑虑:“做小司客,还得有眼力劲儿,济义没见过什么世面,不知做不做得来。”

孟瑶笑道:“你这是多虑了,瞧济义把老太太哄得多好,在哄人一事上,他比你强多了。”

贺济礼见孟瑶夸贺济义而贬他,一时醋劲上来,拉着脸哼了一声,不再提这茬,径直出门拜年去了。

孟瑶手捧他的一条腰带,望着他的背景莫名其妙:“这是怎么了?我出的主意行不行的,总要给个话罢?”眼瞧得贺济礼转过了院门她赶忙将腰带递与知梅,催道:“赶紧给大少爷送付出,衣冠不整地出门拜年,不怕人笑话呢?”

知梅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回转,奇怪道:“大少爷不让我帮他系腰带,劈手抢过就走了,还嘱咐我今后无事莫要近他的身,我这是哪里得罪大少爷了?”

孟瑶想了想,也不明白,只得安慰她道:“许是在生我的气,迁怒呢,你以后莫惹他便是。”

贺济礼出门不久,孟瑶也忙碌起来,她为身子重,无须出门拜年,但登门来的客人,还是要接待的,今年的来客格外的多,全因贺老太太在城里,许多乡下的亲戚,家境过得去的,套个车,过不直去的,徒步走着,都进城来瞧老太太,把二进院的小厅挤了个满满当当。

孟瑶知道,贺老太太虽然小气,但却有些好面子,特别是有她娘家人在场的情况下,于是整盘整盒的零嘴儿,吃食,流水似的朝厅里端,每个小孩子都封了红包,外加一包芝麻糖,贺老太太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脸上笑开了花。

吃过晚饭,乡下亲戚们陆续都走了,唯独叔叔一家和舅舅一家还没有要走的意思,孟瑶当着众人的面不好问询贺老太太的意思,只好自己作了主,命人在外院收拾出两间客房来,留两家亲戚住下。

入夜,叔叔一家与舅舅一家都随小丫头去睡了,贺老太太把孟瑶叫到屋里,责怪道:“收拾一间房也就够了,腾那么些出来作甚。”

孟瑶听明白了,这是怪她留了过夜呢,遂道:“两家人都没走,怎好留一家赶一家?”

贺济礼吃罢年酒,带着醉意入门来,听见贺老太太在偏心娘家,不悦道:“叔叔与舅舅都是至亲的人,为什么留不得?就算娘偏心,说到底也是您老人蛇胆自己没事先送客,既已留人家坐到了现在,又岂有夜里赶人走的道理?”

这话讲得露骨,贺老太太的一张脸,立时黑了几分,孟瑶晓得贺济礼是醉了,才敢在贺老太太面前这样讲话,忙推他道:“你吃多了酒,就来娘跟前撒野,还不歇着去。”她一面说,一面推他,一面又回头向贺老太太道:“老太太,济礼醉了,我先扶他回房,明儿再来与您请安。”

回到房内,孟瑶欲就刚才的事说说贺济礼,后都却一头栽倒在床上,只嘀咕了几句就沉沉睡去,让她哭笑不得。

第二日是初二,照旧该回娘家,温夫人虽已远娘,孟家大房一家人却就在左近,孟瑶本不想去,但想到石氏是回了年礼的,恐有示好之意,又想到到底是亲戚,关系不好太僵,于是便命人打点了几样礼,同贺济礼两人去拜年。

如今孟家大房二房的大门紧挨着,都显得有些冷清,二房是因为孟里还小,大房则是因为孟兆均在任上未归,孟瑶看到门前车马甚少,有些伤感,叹了口气才走进门去。

大房后院的厅上,两个已出嫁的女儿正陪石氏坐着闲话,见孟瑶夫妻进来,齐齐起身,贺济礼与石氏拜过年,便到外院寻石氏的两个女婿去了,孟瑶则在两位堂妹让出来的位子上坐下。

石氏望着贺济礼的背影,微微张口,有留他坐下之意,但最终还是没作声,只热情招呼孟瑶吃点心喝茶。

孟瑶朝小几上扫了一眼,只是有些平常果品,与入学大房爱显摆的风各大相径庭,再看石氏身上穿的,虽然衣料是上好的,却透着旧意,想必还是去年的衣裳。

石氏感觉到孟瑶的目光,叹道:“这一分家,咱们可穷了。”

孟瑶暗自冷哼,借了端茶盏不接话,挨着她坐的一个堂妹排行第二,人唤孟二娘的,凑近了瞧她身上的衣裳,啧啧赞道:“大姐这是才做的新衣罢,料子和绣工,都是一等一的。”

第九十一章香馍馍

另一个排行第三的堂妹孟三娘,也凑过来瞧了瞧,道:“这样式了是时兴的,做这样一件,花费可不小。”

她们这一唱一和,无非是瞧着孟里年轻,想借孟瑶同二房重新搭上话,同打秋风揩油水,孟瑶对她们的用意心知肚明,于是面上带着笑,就是不开腔。

石氏见孟瑶始终不开口,有些尴尬,干咳了一声,责备两个女儿道:“你们大姐身子重,别闹乏了她。”

两位堂妹讪讪地回归原位,一个拨弄茶盏盖子,一个扯手帕子,石氏瞧了瞧孟瑶的脸色,冲门口听小丫头喊道:“月娘呢,怎么不来给大小姐拜年,没得规矩。”

孟瑶眼皮微微一抬,孟月?这才是正题罢?

孟月还没来,石氏先向孟瑶道起了歉,道:“我这不在家,她们一个二个都闹翻了天了,居然给你添了这样大的麻烦,都怪我管教不力。”又道:“待会月娘来了,我叫她给你磕头认罪。”

长辈道歉,孟瑶哪敢收下,忙道:“都是自家姐妹,何须如此,再说她年纪小,不懂事也是有的。”

石氏不是蠢人,听了这话,老脸一红,孟月做错事是年纪小,可孟兆均和钟姨娘年纪可不小了,石氏略想了想,决定把罪过都推到钟姨娘身上,道:“你大伯待你们的心是好的,全是钟姨娘背后唆使,等她回来,看我罚她。”

正说着,孟月到了,大冬天的自外头进来,身上却只一件半新不旧的丝袄,石氏见她缩胸耸肩,厉声责道:“家都被你姨娘败了,实在过不下去,才拿你的毡斗篷当,你这会儿作样儿给谁看呢,要怨就怨你姨娘去。”

孟月当着众姐妹的面听了这番责备,臊得不敢抬头,匆匆与孟瑶行过礼,含泪坐到最下首,她才坐下,石氏却道:“你待在这时作什么,惹你大姐姐生气么?”

孟月再忍不住,捂着脸奔了出,连告退的礼也没行,惹得石氏气愤不已:“没得规矩,都是钟姨娘没管教,惯坏了。”

孟二娘劝道:“娘莫生气,她也是可怜,被贺家二少爷偷了香囊,白白弄坏了名声,到如今无人上门提亲。”

孟三娘嘲笑道:“岂止无人上门提亲,娘寻了好几个媒婆来,却无人愿意接这桩生意,都说清白人家不愿娶她哩。”

孟二娘道:“这事儿怎能怪月娘,要怪只能怪贺家二少爷没规矩,说起来她也是受害的人。”

许是两个女儿铺垫的差不多了,石氏重新开了腔,道:“罢了,贺家二少爷也是年少不懂事,我不怪他,只是忧心月娘的终身。”说完,眼睛盯着孟瑶,只等她接话。

孟月的香囊是补偷的?此事是真是假,孟瑶只知道贺济义手中有个香囊,要说是偷是赠,具体情况她还真不太了,只听贺济义挨打那日去的小厮林森说,贺济义自己是一口咬定那是孟月送给他的,然而孟府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过。

贺济义的作为,不是太地道,就算被人污蔑,也不冤枉,但他好歹是贺家自己人,孟瑶少不得要先为他兜着,回道:“我怎么听说不是这么回事?大伯母还是查查仔细的好,免得冤枉了人。”

孟瑶的两个堂妹欲争辩,石氏却冲她们摆手道:“贺家二少爷一向看着都好的,许是我弄错了也不一定,回头再查查。”

孟瑶见她软了口气,便道:“我只是做嫂子的,小叔子在外做的事,我哪里晓得,大伯母若还有疑虑,问我们老太太去罢。”

石氏笑道:“是我糊涂了,别把我的话放心上。”

孟瑶淡淡一笑,摇了摇头。

吃过午饭,石氏还要留孟瑶坐坐,贺济礼却使人来催,只得放她了,夫妻俩同上了一顶暖轿,肩挨肩坐着,孟瑶嗔道:“哪有回娘家拜年,女婿还兴催的。?”

贺济礼记恨着孟家大房夺箱笼之事,哼了一声,道:“他们家没一个好人,莫待久了,免得污了你。”

孟瑶笑了一声,把石氏今日的话讲给他听,道:“还真没好人,今儿大伯母说济义当初偷了孟月的香囊,害得她到如今嫁不出去,瞧那口了,是要让济义负责呢。”

贺济礼被这话唬了一跳:“什么?她想把七小姐强许给济义?做妻还是做妾?”刚说完,又直拍自己脑袋:“管他是做妻还是做妾,都是不行的,这事千万莫告诉济义,不然他又来劲了。”

孟瑶掩嘴笑道:“你怎么知道济义还惦记着孟月?”

贺济礼道:“若不是还想丰她,怎么至今死活不肯将齐姑娘收房?齐姑娘做的是普通丫头的活儿,领的却是通房丫头的月钱,白白浪费了我的银子。”

孟瑶笑着戳了他一指头,道:“看你平日闷声不响,原来什么都知道。”

贺济礼唉声叹气:“都花着我的钱,我怎么能不知道,你们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孟瑶扑哧笑出声来,道:“柴米油盐,不是大男人讲的话,再说我一个通房也没与你纳,可商乱花你的银钱。”

孟瑶一提通房,贺济礼就想起了知梅,明明没那个心思,却偏偏有心虚的感觉,忙把话题岔了开去,问道:“孟月又不是你大伯母亲生的,就算嫁不出去,她犯什么愁?”

孟瑶道:“瞧你说的,不管庶出嫡出,都是在嫡母名下,她嫁不出去,别个只会讲大伯母的亲话,与姨娘有什么干系?”

贺济礼明白了,却更加不忿:“随便给谁做妾都成,为何偏盯上我们家济义?”

孟瑶道:“你以为大伯母没想过让她做妾?你去满大街打听打听,到处风传她与济义有私情,私赠了香囊给济义,都一路传到京城和西京去了,大伯母大概是为了脸面,才说成是济义偷的,这种有名有姓明晃晃的绿帽子,即便只是纳妾,谁人愿意戴?”

贺刘礼头一回听说有这种传闻,吃了一惊,道:“我成日只州学家里两头跑,还真没听说过,你既然知道,怎么也不告诉我?”

孟瑶白了他一眼,道:“根本没影儿的事,我要是也跟着传,可就坐实了,咱们都当不知道罢。”

照这样看,孟月是真嫁不出去,只有塞给贺济义这条路了?她嫁不出去,贺济礼不关心,但石氏想要打贺济义的主意,他可就不乐意了。

轿子直达贺府二门,贺济礼扶孟瑶下轿,朝第二进院子走,决定出去找贺老太太谈谈,决计不能让石氏得逞,不能让孟月进贺家的门。

二人才到院门口,就听见厅里头闹哄哄,似有一群人在吵架,已调回第二进院子的小言见他们进来,忙上前禀道:“大少爷,大少夫人,舅老爷一家与二老爷一家正吵架呢,老太太劝不过来,直着急。”

二老爷即贺济礼的叔叔,在乡下从未有人用“老爷”一词称呼他,以至于贺济礼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小言口中的二老爷是谁。“舅舅家与叔叔家吵架?这是为何?”贺济礼有些不明所以,问旁边的孟瑶道。

孟瑶摇头道:“我同你一样才回来,哪里晓得详情,只知昨儿还好好的。”她嘴上说不知道,悄悄地却问小言:“是不是老太太偏心,他们才吵起来了?”

小言想了想,道:“也算偏心,老太太想与舅老爷家结亲,让二少爷娶舅老爷家名唤二妮的表小姐,二老爷听见了却不依,称二太太娘家的侄女与二少爷更配,他们两家谁也不服谁,老太太又只偏着舅老爷,这才吵起来了。”

“今儿怎么都冲着济义来了?”贺济礼一面奇怪,一面抬腿朝厅里走,又回头对孟瑶道:“你先回去罢,这会子人多杂乱,别挤着了你。”

孟瑶想想也是,吵架的场合,她还是少去,于是回转了身子,扶着知梅的胳膊回房歇息。

回到房里,知梅扑哧笑道:“二少爷倒成了香馍馍了。”

孟瑶却笑不出来,皱眉道:“瞧着罢,等二少爷自己知道,还有一场好闹呢。”

知梅安顿孟瑶躺下,倒热汤来与她喝,道:“若舅老爷家的二妮小姐与二少爷成了,倒是一桩好姻缘。”

孟瑶点了点头,嘴上却道:“二妮是个有主意的,与二少爷志不同道不合,不一定表嫁呢。”

正说着,贺济礼满头是汗的回来,一气喝了三盏茶才停下喘气,以手作扇扇个不停。

孟瑶抬起身来,问道:“散了?”

贺济礼抹了把汗,回答道:“我叫娘装头晕,他们才散了,估计到前院继续吵去了。”

孟瑶笑道:“还以为你搓弄他们上酒楼吃酒去了呢。”

贺济礼瞪她道:“哪天有那个闲钱。”

两口子正说笑,前面院子来人请孟瑶,称贺老太太有事寻她商量。孟瑶扶腰坐起身来,道:“准是为济义的婚事。”

贺济礼忙道:“你把孟月的事也告诉娘,叫娘要拿定主意,别让她进咱们家的门。”

“省的。”孟瑶点头应了,走出门去。

第九十二章李家的官司

他一进院子的厅里,贺老太太同贺济礼方才一样也在擦汗吃茶,估计也是刚才劝架累着了。

小丫头打起门窗,孟瑶走进去问道:“老太太找我有事?”

贺老太太歪着坐在铺了厚垫的罗汉床上,身后垫着丫头们自己做的红通通的大迎枕,一手捧着茶盏,一手举着绽了线的扇子,招呼孟瑶道:“媳妇过来,坐我旁边,我有事与你商量。”

孟瑶到罗汗床边上坐了,命丫头们来接走贺老太太手中的扇子,道:“老太太,大冷的天,当心着凉。”

贺老太太连声说着“不碍事”,丢开茶盏,问道:“你觉着你舅舅家的二妮如何?”

果然是为贺济义的婚事,这老太太倒是开门见山,毫不拐弯抹角,孟瑶笑着回道:“二如履薄冰我见过的,虽然是乡下女子,却是少有的有见识。”

贺老太太听她赞二妮,十分高兴,脸上见了笑意,连声道:“是,是,二妮是个好女孩,我就说把她配给济义准没错,都怪你们叔叔多事,非要横插一竿子,你们婶子的娘家倒女,咱见都没见过,哪里晓得好歹。”

孟瑶早知道贺老太太想撮合二妮与贺济义,但这消息她是自小言处打听来的,没过明路,此时少不得要装作头一回听见,稍带着惊讶问道:“老太太想把二妮说给济义?”

贺老太太笑着,道:“是,我也看二妮不错,所以上她做儿媳妇,你觉得如何?”

孟瑶道:“老太太看准的姻缘,自然是错不了的,只是济义那里…”

贺老太太奇道:“自古以来儿女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他有什么干系?”

孟瑶叹了口气,道:“话是这样说,只是…”她把今日回孟家大房拜年的情开和石氏的意图讲了一遍,道:“老太太,你看这事儿,若我大伯母的想法让济义晓得,他还肯娶别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