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跑得慢的百姓,刚刚来到街口,听到这话,连忙加快了脚步,几乎是疯抢一般的冲了上来,“买粮,我要买粮”

“别挤,挤什么”

“买粮呀,赶紧给我粮食”

十几个举着铜钱的手同时挤进小窗口,有些人更是急不可耐的要往店里冲。

排在前头成功买到粮食的人,一看后面人的架势,再瞧瞧手里拎着的粮食,顿时觉得买少了,又跑回去接着排队。

不一会儿的功夫,长队排到了结尾,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攒动的人头。

李记的小伙计们汗流浃背的往外搬着粮食,但抢购的人太多了,有的甚至连麻袋都还没有解开呢,就被人连包都买了去。

“掌柜的,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二掌柜踮着脚看了看外面的长龙,心里禁不住直打鼓,他擦了擦额上的汗,不安的说道,“您看,几乎是全城的老百姓都被煽动起来了,外面的长队更是望都望不到头,而咱们的粮食却有限,库房里快要空了”

“…”李立忠咬着牙,分外沉静的看着外面攒动的人群,他的目光落在那几个上窜下蹦的半大孩子身上,“你看到那几个孩子了吗,他们的行为很怪异,从咱们开门到现在,他们就一直在外面吆喝,却不见进来买粮,分明就是对门派来闹事的呀。”

“恩,掌柜的说的没错,可、可现在的情况是,就算咱们知道他们是来闹事的,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呀,”比起那些蓄意闹事的人,二掌柜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生意,“掌柜的,东家不是说今天有粮食运到吗?什么时候运到?咱们库房里的粮食真不多了呀。”

“粮食?”李立忠苦笑笑,东家只是说今天有粮食运到,但并不曾告知运来多少粮食,以及什么时候到达,他自己都无法确定的事,如何告诉手下。

“掌柜的,掌、掌柜的,不好了,”两个人正说着话,身后小伙计气喘吁吁的跑了来,“粮库空了”

“什么?不是还有一百多石粮食吗,怎么现在就空了?”

李立忠闻言,顿时吃了一惊。

看了看外面越来越多的人群,他真是不敢想象,自家粮库空了的消息传出去,外面的百姓会有怎样过激的举动。

厄,不会把他们李记粮铺都要掀翻了吧?

想到十几年前,也是饥荒之年,那时人们为了粮食都疯了,城里的粮栈、粮铺被抢砸一空,就是他们李记,也险些被别有用心的人算计了去呀。

如今,历史重演,只不过,上一次是天灾,这一次则是人祸呀。

“哎哎,怎么回事,怎么还不把粮食称来?”

“不会真没有粮食了吧?我都等了一个多时辰了?”

“天呀,李记都断了粮,难道今年又要闹饥荒?”

往外抬粮食的小伙计,动作稍微一迟疑,外面伸着胳膊买粮的人便着了急。

人群外,那几个一直很活跃的小伙子见状,更加张狂起来,几乎是跳着脚喊着,“天哪,李记不卖粮食了,他们这是要囤积居奇,守着粮食坐等涨价呀”

“奸商奸商呀,李记他们明明有粮食,却不肯卖粮,他们这是要吸咱们的血呀”

“卖粮,赶紧卖粮”

“…”

不得不说,郑家找来的这些人还是蛮有策略的,先是用李家断粮把众人吆喝了来,又派了不少人冒充平民大肆买粮,将李记的粮食抢购一空后,再放出‘李记故意屯粮’的假消息。

如此一来,苦苦排队等待了良久的百姓们,心里岂能没有火儿。

估计,在这个时候,再有人振臂一挥,处于惊慌及愤怒中的人们,还真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

果然,原本还老老实实排队的众人,一听到这个消息,顿时骚动起来。

那几个小伙子,看到此番情景,忽然喊了一嗓子,“大家别信奸商的,咱们冲进去,抢了他娘的”

“冲呀,抢粮食”

几个人又喊又叫,混在人群里放肆的喧闹着。

“大家静一静,大家静一静”

李立忠看到场面快要控制不住了,连忙站到称粮食的高台上,大声喊道,“李记在青州经营了十几年,咱们到底是不是奸商,大家心里都明白,千万别被几个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啦——”

“呸你若不是奸商,那就卖粮呀”

“就是,装什么装,明明就是你们李记趁着灾荒,估计囤积粮食意图抬价”

“呵呵,这位小兄弟,你说这话就不对了,咱们李记的粮食一直都是每石三百文,什么时候涨过价?我看你来了这么久,怎么只在外面叫嚷,却不曾进来买粮?说,你到底是什么人派来故意煽动大家伙闹事的?恩?”

说着,店里跑出来几个伙计,直冲那几个叫得最欢的半大孩子跑去。

“哎呀,奸商抓人啦,大家小心呀”

“哼,你说你不是奸商,那就卖粮食呀,咱们可都等着呢”

见有人来捉自己,几个孩子并不着急,他们一边在人群里闪躲,一边兀自喊着。

“唉,李记看来真的没有粮食了,咱们还是去郑记买吧”

众人也不都是傻的,听到两边的话,便知道其中一定有问题。

只是,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两大粮商之间有什么冲突,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求买到粮食,不再挨饿,那就足够了。

反正现在也不是真正的灾荒,李家没有了粮食,郑家不是还有吗,贵点儿就贵点儿吧,总比挨饿强呀。

“没错,走吧,一斗七十二文就七十二文,赶紧去排队吧,省得待会儿郑家的粮食也卖完了”

听来周围人的话,原本聚集在李记门前的众人,开始朝对门涌去。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刚刚在郑记门前排好队,就见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小伙计,小伙计手里拿着块牌子,他先将门口的牌子摘了下来,然后换上新牌子。

待众人看清牌子上的字迹后,轰的一声炸开了。

“天呀,每斗八十文”

“老天爷,这、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对于众人的哀嚎和惊呼,郑记的伙计们没有任何反应,摆出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

“掌柜的,他们太毒了吧”

二掌柜铁青着脸,看着对门伙计们得意洋洋的样子,恨得牙根直痒痒。

“唉…”

毒又怎么样,人家又没有逼着你买?谁让他们李记断了粮食呢。

李立忠幽幽的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店铺。

正在这时,门外的小伙计突然欢呼起来。

“掌柜的,东家给咱们运粮食来啦”

“什么?运粮食的来了?”

李立忠听到声音,噌的一声跳出门外,不置信的看着街头。

“您瞧,那马车上不是挂着咱们李记的旗号吗?”

小伙计站在当街,指着远处一队车队兴奋的喊着。

“旗号?”李立忠踮起脚尖,右手笼在眉上,放眼望去,果然,在打头的马车车厢上,扬着一面杏黄底儿红字的旗子,旗子上用海碗大的字写着‘李记’二字。

“什么,李家来粮食了?怎么可能?”

对面端着茶壶悠闲看戏的郑掌柜也听了外面的声音,他疑惑的站起身,慢慢踱到门口,顺着李立忠的视线看了过去。

“大伙儿让让哈,大伙让让,咱们李记的新粮到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马车车队缓缓驶来,领头的马车车夫扬着鞭子,一边赶着车,一边大声吆喝着。

“新粮?这位小哥,您是说李记粮栈运了新粮来?”

排队的百姓们听到车夫的话,忙不解的问道。

噫?不是说今年齐地歉收,夏粮减产,几乎都没有新粮了吗?

怎么李记还有新粮?

“没错,咱们李记从各地调来了粮食,足足上万石,全是今年的新粮,嘿嘿,有高粱,有稻米,还有小麦呢”

车夫听了这话,扬起得意的笑,手里的鞭子指了指后面满满的车厢,高声道,“俺这车里都是稻米,等入了库,大家都能吃到上好的稻米咯”

说着,马车骨碌骨碌的从人群中驶过,最后停到李记的门口。

“李大掌柜,东家说了,这些粮食都是用极低的价格收来的,让你还是按照原价卖即可。另外,青州码头上还停着二千石粮食,你赶紧安排伙计搬货,待会儿我还要会码头继续运粮咧。”

“哎哎,好嘞”

李立忠一见粮食来了,也来了劲头,忙不迭的指挥小伙计过来搬粮食。

也不知道是不小心还是刻意,车夫帮着小伙计往下抬粮食的时候,麻袋竟然跌落在地上,被地上的石头割破了袋子,白花花的大米呼拉流了一地…。.。

第104章 因果循环“哼,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

郑掌柜站在门口阴着脸看了半晌,当他看到搬粮食的人故意将米袋弄破后,便冷冷一笑,大声对四周围观的百姓说,“这等小把戏,一百多年前的李爵爷就曾经玩儿过一次。明明手里没有了粮食,为了欺骗大家伙儿,故意招摇过市的运来大批的麻袋,打翻其中的一包,露出粮食,让大家误以为其他麻袋里也都是粮食…呵呵,当年李爵爷其他麻袋里装的是沙子,不知道咱们同样是姓李的三老爷这回弄来的是什么”

“对呀,这个故事我在茶楼里听说过,李爵爷确实曾经这么干过”

“嘶,难道,李记也来这么一出?”

众人听了郑掌柜的话,再次投向马车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怀疑。

没办法,实在是李爵爷的名声太响了,坊间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但有他如何帮太祖皇帝登上皇位的官场奇事,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商战故事。

而郑掌柜说的用沙子佯装粮食,骗取众人信任,使得他的粮栈避免了挤兑、抢购风潮,这个故事确是实事,也曾被儒商业协会奉为经典案例,更被许多商人多次采用过。

如今,李记粮栈面临的处境跟当年的李爵爷极其相似,而面前的这一幕也让人觉得格外熟悉。

所以,有人怀疑,也是正常。

“呵呵,郑掌柜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呀,您以为世间的商人都通您这般喜欢制假贩假?哼,一斗粮食里掺一升沙子,您是卖粮食呀还是卖沙子?”

说话是方才跟李立忠见礼的年轻人,如果乌继良在场的话,一定能认出他是谁。

没错,他不是别人,正是柳记粮栈的东家柳永宁。

用无比鄙夷的口气说完这话,柳永宁也不等对方反驳,直接跳到马车上,大声对在场的众人喊道,“我们李记向来以诚信为本,既然有人质疑我们的粮食有假,那我就当着大家伙的面,来个当街售粮。”

这边,李立忠也是极有眼力见儿的,听了柳永宁的话,还不等他的话说完,便冲着小伙计摆摆手,“去,把称量的家伙事儿搬到马车边”

“哎,好嘞”

小伙计被对门挤兑了好几天,终于有机会在人前扬眉吐气,哪有不听的道理,忙欢呼一声,叫着同伴,把称和斗量搬到了大街上。

马车边负责搬粮食的伙计,也干脆停了手,直接爬上后车厢,将盖着粮食的青黑油布掀开,露出一包包结结实实的麻袋。

“每斗三十文,大家准备好铜钱。”

柳永宁冲着众伙计扬扬下巴,示意他们开始行动。

“哎哎,我要三石”

众人看到李记的人如此举动,一时没有回过神儿来,反倒是郑家派来收粮的小商贩比较机灵,挤过人群跑到前面,从袖袋里掏出一大串铜钱吆喝道。

“呵呵,一石一两银子”

柳永宁虽然不知道目前青州的情况,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还是看出了这个人的目的不怎么单纯。

想想也是呀,平常人家买个三五斗粮食已是不少了,哪有开口就买三石的?

现在又不是全国性质的灾荒,即使齐地粮食歉收,其他地方的粮商也会运粮过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一个普通人家,就打每家四口人,每个月也用不了五斗粮食,毕竟在大周,谁家吃饭也不可能只吃细粮,小麦买回家磨成粉也要搀着野菜吃。

张嘴就买三石,不是投机倒把的小贩,又是什么?

“哎,不对呀,刚才你不是还说每斗三十文吗,怎么转眼就变成每斗一百文?”

在大周,一两银子可以兑一千个铜板。而一石是十斗,这样一算的话,便是每斗一百文,已是天价。

所以,此话一出,四周的人纷纷嘘声不止。

“没错,每斗确实是三十文,但是若一次超过一石,那便是每石一两银子,超出十石便是每石二两银子。”

柳永宁见众人脸上露出气氛的神情,忙一一解说道。

“哎哎,不对呀,人家都是买的越多越便宜,你们李记怎么反过来呢?”

“呵呵,为何买得越多越贵,难道你不懂?”柳永宁闻言,冷冷一笑,居高临下的睨道,“我们李记的粮食是卖给青州百姓的,不是让某些人囤积起来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的。”

说到这里,柳永宁似乎想到了什么,双手抱拳冲着四周围观的百姓道,“众位乡亲,相信柳某不说大家也看到了,最近半个月来,咱们青州的粮价就像点了火的孔明灯,简直就是飞速上涨呀。

有人说,是齐地闹了灾荒,所以粮食涨钱。事情是这样吗?不是,齐地只有一部分的地方遭了旱灾,粮食歉收,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地方粮食丰收。我们李记收来的这些粮食,便是在商县收来的。

那么我们一共收来多少粮食呢,足足六千石,而咱们整个青州有多少人口,一个月能吃掉多少粮食?恩?六千石呀,足够咱们全城的百姓吃上三五个月呢,怎么会有饥荒?

另外,据我们所知,咱们县城不是没有粮食,而是这些粮食被某些黑心的人囤积起来了,他们故意炒高粮价,制造恐慌,趁机赚取大家的血汗钱呀”

“呸,你们卖粮就卖粮,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难道你们李记不是奸商?哼,去年这个时候,每斗粮食才不过十几文钱,可现在呢,你却卖三十文,足足比去年涨了三倍呢。”

那几个半大孩子沉寂了片刻,仿佛得到了什么人的指教,忽然又活跃起来。

“呵呵,这位小兄弟说这话就不对了,现在整个青州的粮食是个什么价儿,相信在场的诸位都清楚,各位说,咱们李记的粮食贵吗?”

柳永宁微微一笑,用手指指着对面郑记门口牌子上的字迹说道。

“厄,不贵,说实话,李记的粮食还真没有涨过钱。”

“贵是不贵,可你们李记到底有没有粮食呢?”

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粮食,你说这么多又有什么用?

“自然有粮食,在下刚才不是说了,咱们李记从商县购进了六千石粮食,这次运抵青州的便有三千石,这里只是一小部分,码头的海船上还有两千石,足够大家购买的。”

柳永宁顿了顿,目光扫了扫挤在前面的几个人,淡淡的说道,“只是,咱们李记的粮食只零卖,绝不批发,谁若想多买,还要再等上十天,十天后,李家从大周其他地方购进的粮食将会源源不断的涌进青州,到那时,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且价格从优哦”

说到这里,柳永宁再次揖手,诚恳的对围观的百姓说,“想必乡亲们能理解,对不对?”

“理解,理解,我要三斗,赶紧称粮食吧。”

“没错,没错,只要确保咱们能买到粮食,我们就信你的话。”

百姓们的想法很简单,或许柳永宁说的很诚恳,讲的道理也对,但这些还有一个大前提,那便是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否则,你这些话就是白话、废话。

“好,没问题,伙计们卖粮啦”

柳永宁也知道在大家伙没有看到充足的粮食前,他说什么都白搭。

一挥手,大声吩咐道。

“好嘞,卖粮啦”

伙计们也没有太多的想头,既然掌柜的有吩咐,乖乖听话便是。

一时间,十几个伙计纷纷忙活起来,搬粮食的,称重量的,还有那屋里的账房,也跑了出来,当街支了桌子,现场记起了账。

而赶车的车夫也没有闲着,这里搬空了一辆马车,他们便立刻赶车出城运粮,还不等第二辆马车的粮食卖光,便又运来了一辆。

如此循环着,排队的众人见粮食果真像李记的掌柜说的那般,源源不断的运过来,心里的恐慌便消散了许多。

再加上没有人故意趁机收粮,粮食几乎都卖到了普通老百姓手里。

见自己已经买够了全家一个月的口粮,人们也就不急了,绵延的长队也慢慢缩短,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了。

反观李记这边的马车,还有十几辆满满的粮食呢。

这下子,人们更不急了,很多人把粮食放回家,折回来看热闹。

“掌柜的,没有人买粮了,咱们收摊吧”

搬粮食的小伙计着实累坏了,好容易看到面前的长龙不见了,忙跑到李立忠跟前回禀道。

“柳掌柜,您看?”

李立忠看了看渐黑的天色,转头问向柳永宁。

柳永宁点点头,暗示可以。

不过,想到临行前王夫人交代的话,他还是几步来到临时售粮台前,笑着对看热闹的众人道,“多谢大家捧场,今天的粮食先卖到这里,明天呢咱们李记还会继续卖粮,每斗二十五文,而且不限量供应,如果大家想多攒些粮食在家里,欢迎明天再来李记”

啥?这粮价不涨反跌?

四周围观的百姓面面相觑,有些搞不懂这李家是怎么想的。

而郑记粮栈里的郑掌柜,听了这话,则惨白了一张脸,心道:坏了